第十篇 结束战争的经过 第一章 铃木内阁的成立 (一)天皇的忧虑 昭和20年(1945年)8月初,日本全国军民为做好击退敌人侵犯本土的准备,倾注了巨大的最后努力。但正当准备本土决战的时候,恰如晴天霹雳一样,敌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苏联参加了对日作战。以此为转机,围绕应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来结束战争的问题,在日本最高领导阶层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日本现已面临最后关头,应即决定是否接受敌方的片面条件来结束战争。 时局和结束战争设想的转变 回忆自从开战以来,当时的政府以及大本营关于结束战争的问题,曾作过很多考虑,但是制定其具体设想极为困难。正如第一篇所述,开战当时关于结束战争的设想,既缺乏具体性,又含有很多自我本位希望的因素。即企图在远东大陆、南方要地及中部太平洋各岛等地区,建立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长期不败的态势;在此期间谋求英国本土的崩溃和蒋介石政权脱离战线,以使美国放弃继续作战的意志。 但是,后来由于轴心国在欧洲作战的不振,特别是德国业已丧失进攻英国本土的能力,日本在中途岛的战败以及在东南太平洋方面的作战不利等原因,早在昭和18年(1943年)初,已经显露出这种自我本位希望的结束战争设想的破产。政府及大本营于同年9月30日,决定在通过确保长期不败的态势来谋求扭转局面这一根本方针下,划定应予绝对确保的国防圈,采取继续大力推行战争的方针;同时谋求日苏邦交的好转,相机斡旋德苏讲和。这一决定的真意在于:使与日本保持中立关系的苏联同轴心国采取同一步调,从而寻求结束战争时机会。这种设想,早自昭和17年(1942年)以来就在政府和大本营中间酝酿起来,为后来小矶内阁及铃木内阁所继承,成为日本结束战争方案中的主流。 不过,上述关于结束战争的两种设想,作为结束战争的条件,都是以对日本有利、至少以对等情况为基础的。而且,其条件必须是以通过强有力的进行作战同巧妙的外交相配合来主动争取为前提,这里绝不允许投降或被迫的讲和。因此,在战争指导上仍然是继续作战到底;外交工作只是用来配合全面的战争指导。 不安的增大和小矶内阁——企图媾和的暗流 由于塞班岛悲剧性的败战,造成东条内阁的下台。后任的小矶内阁比东条内阁更加深刻而认真地苦心寻找全面媾和的机会。事实上,接受协助小矶首相组阁的天皇命令的米内海相,似乎早已看出战争形势对日不利,私自判断应当及早寻求结束战争的机会。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被近卫公及冈田大将等重臣塞进了内阁。小矶首相的意见也是,坦率地承认战局对日不利,原则上若能取得有利条件,即应早日结束战争。但是,为了获得有利条件,先决问题仍然是强有力地推行目前的战争,以图扭转战局。因此,小矶内阁在昭和19年(1944年)8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所决定的战争指导大纲,仍然同前任内阁的决定大致相同,两者稍微不同的只是,措施稍微具体化了些;以及由于重光外相的建议而追加了一项:“万一德国崩溃或单独媾和时,则应不失时机地设法利用苏联来扭转局势。”看来,重光外相企图在德国战败时,利用苏联来开展全面的媾和工作。 但是,战局在小矶内阁时期仍然一直迅速恶化。小矶首相曾把扭转战局的希望寄托在菲律宾决战上,但在昭和19年(1944年)末,将以失败告终的形势已经明显。第二年,即昭和20年(1945年)1月6日据报,敌方大批运输船队已驶向吕宋岛的仁牙因湾,接着美机动部队开始进攻法属印度支那。 这样,昭和20年(1945年)初的战局极其黯淡。上年8月10日的战争指导大纲规定,即使战局不按预计发展,仍应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并为应付“捷号”作战一旦失效姑且作好精神准备。不过,当时日本本土的决战计划,当然还未具体化。 天皇轸念,征询重臣意见 这种形势必然加深了天皇对于战局前途的忧虑。于是,天皇亲自提议要征询直接担负辅弼责任的政府及大本营首脑以外的重臣们的意见。1月6日,天皇垂问内大臣木户幸一侯:有无必要就战况的进展问题征询重臣的意见。当时,木户内大臣答说:应先同陆海军统帅部长商谈,然后征询有关的阁僚,如果认为有必要决定最高方针时,则可召集重臣及阁僚,举行御前会议。 但是,1月13日,天皇又说要同重臣商谈,而重臣也显然正忧虑战局。特别是以近卫公为中心的主和派显然有所指责,说木户内府竟敢阻止重臣向天皇奏陈意见而不采取措施。于是,木户内大臣决定于2月1日让重臣分别谒见天皇,奏陈他们对目前困难局面的意见。但是,考虑到此种奏陈意见对军部的影响及其反应,避免采取重臣全体一起正式谒见的方式(如同开战前所作的那样),而采取表面上是通常冬季叩问圣安,分别秘密接见的形式。 当时近卫公、平沼男爵、若槻男爵及冈田大将四重臣,每月都聚会一次,商讨有关战局的各种问题,商讨的结果主要通过冈田大将及内大臣秘书官长松平康昌,有时则由近卫公亲自通知木户内大臣。 重臣奉答——个别地、秘密地 经木户内大臣及松平恒雄宫内大臣的安排,平沼男爵于2月7日,广田氏于9日,近卫公于14日,若槻男爵于19日,冈田大将于23日,东条大将于26日,分别进宫,奏陈有关战局的意见;另外,19日,牧野伸显伯爵也特意进宫上奏。阿部大将因在朝鲜任总督,没有谒见。 重臣六人及牧野伯爵对天皇的忧虑,都深表惶恐。除近卫公外,其他重臣都回答有必要加强指导当前的战争以取得战果。关于这一点,平沼男爵、若槻男爵及冈田大将等奏陈有必要更加有重点地集中国家力量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广田氏强调对重庆已无进行和平工作的余地,以及有必要维持并增进同苏联的中立关系;牧野伯爵强调对于罗斯福总统亲自赶赴克里米亚同斯大林会谈一事应予足够的重视。东条大将首先奏陈对敌情的判断,认为同盟国预定4月25日在旧金山举行会议,讨论对日政略和战略问题,将用一切手段,策划迫使日本屈服或瘫痪;接着奏陈对战局的判断,说目前的战况大体上势均力敌,虽不容乐观但也无需悲观;最后奏陈有必要竭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战争任务。 若槻男爵和冈田大将答说,除了应大力推行战争外,还有必要创造并寻求对我有利的时机来探讨媾和的办法。 近卫公的奏陈同东条大将的意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近卫公首先奏陈战局的前景很遗憾眼看面临最严重的局势,有必要尽快考虑结束战争的方策。 近卫的陆军共产主义革命论和早期媾和论 近卫公强调说,如果日本立即结束战争,根据国外的论调来判断,保使国体尚有可能,如果继续战争,将会发生共产主义革命,致使保持国体也不可能。近卫公指出,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之手已伸到东亚,并已逐渐具体化;在延安,以从莫斯科派来的冈野(即野坂参三)为中心,组成了日本解放联盟;它同朝鲜独立同盟、朝鲜义勇军及台湾先遣队等取得联系,在向日本发出呼吁;并强调指出,在日本内部爆发共产主义革命的一切条件正在与日具备;并列举生活的贫困;工人发言权的增大,亲苏气氛的抬头;利用军部内部革新运动派的所谓新官僚运动;以及背后操纵这一运动的右翼分子的暗中活跃等。而且,近卫公还详细陈述了他自己一向强调的陆军共产主义革命论。 据近卫公说,多数少壮军人似乎认为我国国体同共产主义可以并存,军部内部革新论的基本论点也就在这里。而且大部分职业军人出身于中等以下的家庭,大都处在容易接受共产主义主张的境遇,只是因为他们通过军事教育的熏陶,彻底灌输了国体观念,共产主义分子才以国体与共产主义并存论来诱惑他们。近卫公还进一步指出,现在看来很明显,发动满洲事变及中国事变,并加以扩大,终于导致大东亚战争,这实际是军部内部一伙人的有意识的计划行动。据近卫公判断,这些军部内部一伙人的革新论,其目标虽并不一定是共产主义革命,但他们周围的一部分官僚和民间“有志之士”(据近卫注:把他们叫做右翼也好,左翼也好;所谓右翼就是披着维护国体外衣的共产主义者),都是包藏着有意识地导致共产主义革命的意图的。近卫公进一步奏称:据判断,在目前战局危急之际,高唱“一亿玉碎”的声势日浙增强,在这种动向的背后,有着他们的目标,即想借此使国内陷于混乱,最后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近卫公还根据自己所获情报奏称,在陆军内部,竟有一部分人主张不惜任何牺牲,同苏联携手;还有人想同延安合作。 近卫公继续指出,在结束战争工作上,最大的障碍是军部内部的这一伙人,并提议应肃清这一伙人。对天皇垂间其具体方案时,近卫公答称,以起用宇垣、香月、真崎、小畑、石原等人为最理想,如不得已,希望起用阿南、山下两大将。 最后,天皇提出:“如不再一次取得战果,结束战争也很困难。”对此,近卫公答说:“若能取得那样的战果,实在再好不过,但在最近的将来会有那种机会吗?如再等上半年或一年以后,那就没有用处了。” 媾和论的对立的演变 这样,关于战局的前景,天皇自开战以来头一次同重臣坦率地交换了意见,这就成了走向结束战争的漫长道路上很有意义的一个里程碑。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近卫公奏陈的内容。就是说,其他重臣对战局的判断,虽说是悲观的,但还附有前提,只是说“如果照此下去,或将战败”;而近卫公则断定必败,并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走向和平。近卫公所说的陆军共产主义革命论,是一种极其可怕的主观臆断,并无任何具体事实,应该看做是近卫公自己在惩羹吹齑,即鉴于尾崎秀实(日共党员,曾被指控想苏联泄露日本国家机密)的教训而提出的论调。但从善意来理解时,则近卫公的本意里含着这样的判断,即主要要早日媾和,媾和日期愈迟,日本的地位愈恶化,最后连国体也保持不住了。 这种判断同历来主张以有利条件或体面的条件为基础来求和的想法,是完全对立的。这种认识最后发展成为使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终于战胜了追求有利条件的想法,但直到结束战争为止的各种对立和争论,都是围绕这两种设想展开的。 当然,在力图使日本处于比较有利地位的愿望上,两者之间并无不同,而且昭和19年(1944年)下半年以来,都指望在取得一次作战成功后再谈判媾和。但是,随着战局的演变,凡是可资考虑的条件幅度逐渐缩小,终于导致两派之间注定的对立。即早期和平论主张,干脆承认最后战败,趁着损失轻微之际寻求和平。这种主张除了米内大将及东乡外相外,大都是历来不直接担负战争领导责任者所倡导。反之,军部尤其是统帅部则坚持其一贯立场,即虽然承认战局不利,但仍然主张应在某个战场上给予敌人以一次沉痛的打击,以取得稍微有利的条件或体面的条件来结束战争,而且认为还不能断定这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