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军衔术语在西方的起源与演变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2827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军衔术语在西方的起源与演变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军衔术语在西方的起源与演变
军衔术语在西方的起源与演变


士兵
该词派自意大利文钱币和薪饷。士兵作为军事术语最先见于十五世纪意人利,时指领取军饷的雇佣军人。此后,经法国人传到其他国家,被许多国家的雇佣军队采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初,俄国建立“新制”团后,这一衔称得到广泛使用;十八世纪初起,授予服役一定年限的应募兵。为纪念俄军正规部队的第一名土兵布赫沃斯托夫,彼得一世还下令为其铸造了青铜像。根据俄国募兵制规定,授予士兵衔后就摆脱了农奴的依从地位,连同妻子儿女一起被列入“士兵阶层”。1861年废除农奴制和1874牛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士兵”这一阶层的含意遂即消失。


列兵
根据被得一世1722牛1月24口颁布的《官级表》,在俄军中首次设置此衔。苏联红军1935年实行军衔制时,始设“红军战士”衔,1940年11刀22日改设“列兵”军衔,为士兵衔中的最低一级。五十年代我军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有此衔。目前世界上设列兵衔的还有东欧和古巴等国。


二等兵
该词出德语“自由”和“解脱”二词演变而来,即“被解脱者”之意。在十七世纪的雇佣军中,一些年纪较大、可靠的土兵,被免除低级、繁重的站哨等勤务。二等兵一词便是对这些略享优待的士兵的称呼。1859年,在普鲁士炮兵中还曾出现过一等兵的衔称,位于上等兵与二等兵之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土兵的服役期长达十二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级层次,于足又增设了一等兵和二等兵衔,使士兵的军衔增加到了四等。现在联邦德国、日本和英国的土兵军衔均为四等。


上等兵
该词源于法语。法军曾规定,骑士如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饷,并免干粗活。后来,就把这种“免除了列兵某些职责的人”,叫上等兵。十七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上等兵从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中选出,负责执行派哨、押解俘虏等较重要的任务,有时班长缺勤时还可代理班长。1716年,彼得一世将上等兵衔引进俄国,陆军条令规定,在步兵、骑兵和工程兵中设置,授予屡建战功或长期服役无暇的土兵。1722年1月24日彼得一世颁布的《官级表》中规定,陆军中设上等兵、上等炮手,海军中设上等水兵。


军士
该词源自拉丁语“职员”,常用于军事人员。法国首先于十五世纪将“军士”作为军衔,授予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衔称传入德国。1716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居于班长和司务长之间,使用六十多年后,于1789年废除,由班长级(下士)士官所取代。


下士
来源于意大利语“班长”。在俄国,1647年的军队条令《步兵习武概则与谋略》中,首次提到下土这个称号,1722年列入《官级表》的第十七级。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帜”和“贵族子弟”二词组合而成。过去贵族为将自己的子弟培养为军官,从小就将他们送入军队。由于他们出身
豪门,在军队中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权力,即掌旗,因此被称为“掌旗的贵族丁弟”。1806年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打败后,废除了这一称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订为军衔中的一级称号。


中士
源于拉丁语“服务者”。中士作为军衔称谓,最初于十五世纪在法军中设置,尔后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军队。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俄国“新制”团,1716年开始在俄国正规军中亦曾设此衔。以后中土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采用,成为军队初级指挥人员的一级衔称。


上士
该词是由德文“野战”和“差役”二词组合而成。“差役”一词又是由动词“不停地运动”演变而来,表示那些为主人跑腿儿的人。在雇佣军中,差役是中队最高长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间人,负责沟通上下联系。差役分为野战差役和普通差役两种。野战差役由军官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从士兵中推选。随着时间的推移,野战差役又负担了中队中的文字工作,还负责管理士兵,并兼任中队的教官。这样,上士就逐渐成为中队里的重要人物。


准尉
该词源自古斯拉夫语“旗”。1649年,俄军首次将“旗手”称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健壮、并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准尉军衔,作为步兵和骑兵的最低官衔。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军队都设有准尉军衔,多数作为军官与军士之间的一等,但也有少数国家将准尉列入军官或军士范围。1909年,中国清朝陆军中设置此衔.时称“额外军官”。现在许多国家很重视准尉在军队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了鼓励他们长期服役,将准尉区分为若干等,最多的已达六等,以解决准尉们的合理报酬和待遇问题。


少尉
法国古代称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的军官为少尉。从l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定为法军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在德国,少尉一词是1500年前后由法语“代表”一词演变而来。开始,人们用该词称呼某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务人员,约十八世纪后,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在俄军,少尉军衔设于1703年彼得一世时期。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尉这一衔级,但也有少数国家例外。如波兰尉官的最低军衔是中尉,罗马尼亚的少尉衔是专为女军官所设,男军官的尉官最低一级军衔亦为中尉。


中尉
该词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的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军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长称为中尉,到十五世纪末,中尉成为副连长的称呼。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国等国的陆海军军衔。俄军在十七世纪中叶设中尉衔于“新制”团,起初通常授给步兵连和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担任连长。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设有此衔,一般与副连长职务相对应,但也有的国家将中尉规定为排长的编制军衔。


上尉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连”是西方最古老的陆军组织形式,早期的连由一个上尉指挥。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该词由“头”和“人”二词组成,即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设有此衔,一般作为连
长的编制军衔。上尉在西方国家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军队中,是尉官中的最高一级军衔;而在东方某些设有大尉军衔的国家,上尉则是尉官中的第二级衔称,往往被西方国家译为“上级中尉”,视同西方中尉的地位。


大尉
源自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大尉称号首先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当时大尉衔一度高于元帅。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开始称连长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在俄国,大尉称号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鲍里斯·戈社诺夫时期,人们称外国雇佣军的队长为大尉。1647年初,大尉作为一级军衔授予“新制”团的连长,到十八世纪初则所有正规军的连长部享有大尉称号。前苏联和东欧等十来个国家设有大尉军衔。旧日军尉官中的最高一级也称大尉,但它不设上尉,故作为上尉看待。西方国家亦将前苏联等国的大尉译为上尉,在军衔对照表里,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少校
该词源于拉丁文“大的”、“职位较高的”、“年长的”。四百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使用。十六世纪少校这一术语传入德国,开始只是作为一定职务的称呼。少校与“城市”一词搭配,即指城市事务管理者,与“钥匙”一词搭配,则指负责要塞门户开关的人。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用作军衔称号。1698年,俄国为“新制”团的指挥人员和在俄军服役的外国人设置了少校军衔,十三年后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开始设立此衔。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俄军一度将少校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官级。在军衔外,还设有专门的少校职务,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集团军司令部里的“旅少校”等。现在各国军衔中均设有少校衔,一般为营长的编制军衔。


中校
十七世纪在俄国,中校最初为副团长的职称,后来成为副团长的衔称。1713年开始,彼得一世在俄国海军中设海军中校衔,对应的职务为二级军舰舰长。在1722年的《官级表》中,中校作为校官的第二级衔称固定下来。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级,到1939年才补充设置中校衔。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中多数均设有此衔,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


上校
源自意大利语“(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十八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见于十六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人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军”和“团首领”的称号,把担任团长职务的雇佣军官叫做上校。从1632年起,上校作为军衔开始授予所有“新制”团指挥员。1681年,射击衙门改为团制后,其团长亦称上校,乌克兰哥萨克军队和“扎波罗热切”的团长也称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中一般均设有上校衔,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一级衔称,一般是团长的编制军衔。


大校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级衔称,始设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五十年代我国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有此衔。还有的国家称上校为大校,如越南和旧日军的校官,均区分为三等,第一等称大校,实际是上校。现在设大校衔的有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将军
源于拉丁文“总的”、“主要的”。将军开始是一种显贵的职务,元首有时授权将军在战场上代替自己行使指挥军队的职责。将军作为军衔,最先出现在十六世纪的法国。在德国,十五世纪人们就用该词称呼骑士集团的首领,到十六世纪才作为军衔使用。1657年,俄国开始采用此衔。随着战争规模和军队编制的扩大,将军也相应分为若干等,以指挥不等规模的军队。准将一般指挥族,少将一般指挥师,中将一股指挥军,上将一般指挥集团军。法文将官的衔称中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分工的痕迹,旅、师、军、集团军各词分别与将军一词组合,即构成准将、少持、中将、上将衔称。现在,除少将、中将、上将衔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设以外,西方国家一般还设有准将衔,苏联和东欧等国家还设有大将衔。非洲等一些军队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官衔则只设一级或两级。美国在战时还设有五星上将衔,此衔前苏联认为相当于大将,而西方国家则将其同别国的元帅划为一格。


元帅
法文元帅一词源自古德文“马”和“仆人”。据说,最早的时候,元帅是宫廷里管理皇帝马厩的官儿。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国家,它是职务名称,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的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到十六世纪,元帅一词在法国表示最高军衔,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先后授予立有卓著战功的十八名将领以元帅军衔。十六世纪设元帅衔的还有德国。十七世纪以后,在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也相继设立此衔。现在,元帅衔仍是一些国家的最高军衔。在前苏联,元帅分为苏联元帅、苏联海军元帅,军兵种元帅;军兵种元帅同合成军队的大将衔相当。


大元帅
源于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帅是作为荣誉封号授予本国或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1569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将大元帅称号授予其弟昂茹公爵。此后,世界各国被授予大元帅军衔的共约三十人。在俄国,第一个获得大元帅封号的是十七世纪末在亚速城下战绩辉煌的A·C·舍因督军。1716年陆军条令正式规定,大元帅为俄国最高军衔。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1945年6月26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设苏联大元帅军衔,次日,将这一军衔授予斯大林。

 :053: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7 9:12:04

本主题贴数1,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78.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