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以剑遥击——马明达《说剑丛稿》选载之二 以剑遥击——马明达《说剑丛稿》选载之二 (或者可以叫做飞剑的起源) 以剑遥击 春秋到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击剑最为盛行的时代,那时,不仅武 人侠士们学习击剑,以高超的剑技效命于国家和私人;就连文人骚客 也往往好剑,喜欢“论剑”。击剑技术的门类也很多,除了人们熟悉 的“斩剌”技术外,还有一种专门“以剑遥击而中之”的掷剑技术。 《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小时好读书,学击剑。” 唐颜师古的注解说:“击剑者,以剑遥击而中之,非斩剌也。”①又, 《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自言:“十五学击剑。”颜师古的注 解与前面是相同的:“学剑,遥击而中之,非斩剌也。”②所谓以剑 “遥击而中之”,显然就是将剑投掷出去以进攻敌方,犹如后世的飞 刀、飞叉之类。掷剑技术很可能是远古狩猎活动中投枪、掷石一类技 术中衍生出来的。先秦时代,巴郡的西南夷曾经用这种方法推选部落 首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皆出 于武落锺离山:“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 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③以掷剑的命中率来 确定君长的办法,实际上是在比试狩猎和战斗的技能,可能是氏族公 社晚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种“选贤与能”的风俗,反映了掷剑起源 之早。我怀疑“掷剑”起源于古代的猎禽活动。 战国之时,人们在谈到利剑的功用时,总是水陆对举的。如《韩 非子·显学》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战 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 坚。”这里的“陆断马牛”比较好理解,“水击鹄雁”四个字就令人 费解。按,“水击鹄雁”,在《史记·苏秦列传》里又写作“水截鹄 雁。”④据《说文》,“截”字原本作“”,“断也,从戈雀声。” 足见“截”这个字与猎禽有关。飞禽是古代人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 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勿劳引述。为此,古人有专门用来射飞禽 ——主要是鸿雁的——“弋射”,是在箭的后面连结了一根绳子,以 防止飞禽带箭飞走。战国时,有精通弋射的蒲弋子,汉代有以他的名 字命名的弋法专著传世。⑤弋射在汉画像中也有生动的画面。由弋射 联想到,应该有以短剑遥击栖息水中的鸿雁的狩猎方法,特别是号称 水乡泽国的吴越和荆楚地区。为了万无一失,剑大概也系有绳索,犹 如后代的飞索、飞锤之类。 秦汉时代,剑成为短兵中最重要的武器,“遥击而中之”也成为 击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颜师古的注解中可以看得出来,其实 际应用在古籍中也还能见到一些痕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荆轲剌秦 王”了。据《史记·剌客列传》说:荆轲谋剌秦王,秦王脱身后以长 剑击伤荆轲左腿:“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据唐司马贞《索引》,“擿”是“掷”的 古字。史载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经在榆次与盖聂“论剑”,二人 所见不合,被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剌秦失败,曾经对荆轲表示过 鄙夷的鲁勾践听到后,私下里深为感慨地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 剌剑之术也!”⑥鲁勾践是个神秘人物,太史公没有交代他的身份, 我们推测他可能是当时一位以击剑“立名天下”高手。⑦他所谓“剌 剑之术”,理应包括“遥击而中之”的技术,不然他的叹惜便没有了 意义,太史公的这段文字也成了蛇足之笔。足见荆轲虽喜好击剑,但 并不真正精通此道。当时“剌剑之术”的精要似乎并不在“斩剌”, 而在“遥击而中之”,荆轲所不足的正是这一手,不然,历史便可能 出现另一种局面。后来,陶渊明也曾发出过“惜哉剑术疏,奇攻遂不 成”的憾叹。⑧“遥击而中之”的技术直到东汉末和三国时代还存在。 南朝梁武帝时殷芸的《小说》一书中说:“袁绍年少时,曾夜遣人以 剑掷魏武(曹操),少下不著,帝揆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果 高。”⑨曹操是一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的人物,⑩ 自然深明武艺之道。他根据掷剑技术的常理,稍稍改变一下卧床姿势, 对方便空劳心机了。当然,这是小说家言,但它反映了当时“以剑遥 击”之术的存在。曹操的儿子任城威王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在曹操诸子最以武勇称。曹操曾经说他“汝 不念读书慕圣贤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11)曹彰也学过以剑遥击之术,晋人王嘉《拾遗记》卷7中说: “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百步之内击中髭发,这当然 不是一般的“斩剌”技术,而是形容曹彰掷剑技术之精妙。《太平广 记》卷191引此句作“百步中于悬发。”更可证明曹彰所学击剑, 主要是以剑遥击之术。 对这种曾经盛行一时的“遥击而中之”的剑术,我们了解的还相 当有限。古代用于“遥击”的剑其长短如何,技术要领是什么?这都 是我们所不清楚的。汉代剑身一般甚长,但同时也有短剑存在,以情 理推测,用于投掷的剑,其剑身应比一般长剑为短,但实情如何不得 而知。“遥击而中之”的剑术大致自汉以后逐步衰落了,但并没有完 全失传,不过随着剑本身的变化而分衍出了多种演练形式。西汉中期 以后,环首大刀勃然兴起,剑逐步衰微,于是“掷刀”便时有所见。 至于杂技中的“跳剑”,军中和民间的剑舞,以及一直保存在传统武 艺中的飞刀飞剑之类,不管其本源如何,我以为或多或少都与“以剑 遥击”有一定的亲缘,都应该溯源到“掷剑”。 “掷刀”就是后来小说中司空见惯的“飞刀”,它的出现也应该 很早,源渊上同掷剑技术应有密切关系。北魏时,这是军中的武戏之 一。《洛阳伽蓝记》卷5“禅虚寺”条载:“寺在大夏门御道西。寺 前有阅武场,岁终家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有羽林马 僧相善抵角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车渠,掷刀出楼一丈。帝 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12)南朝刘宋名将朱龄石也 以“掷刀”见长。《宋书·朱龄石传》云:“龄石少好武事,颇轻佻, 不治崖检。舅淮南蒋氏,人才儜劣,龄石使舅卧于听事一头,剪纸方 一寸,帖着舅枕,自以刀子悬掷之,相去八九尺,百掷百中。舅虽危 惧战慄,为畏龄石,终不敢动。”(13)这固然是朱龄石的恶作剧, 但八九尺外百掷百中,亦可见朱龄石“掷刀”手段之高。到了宋代, “掷刀”也在湖南辰州的少数民族“五溪蛮”中流行,称之为“跳鸡 摸”。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一书中写道:“艺能精之者,以刀掷 于半空,手接取,名‘跳鸡摸’。”“跳剑”是战国时就已出现的一 种杂技化了的表演节目。《列子·说符》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 宋元。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踁,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 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14)这是“跳剑”见于 记载的最早的一例。到了汉代,“跳剑”已是当时百戏中最为常见的 节目,在汉画像中亦最多见,一般是抛起来三四把剑。由于经常同 “跳丸”一起表演,又属同类的杂技,故又称“丸剑”。这种专门用 于表演的掷剑,是否还保存着一定的实用性呢?应该说是有的。但舞 台化了的“跳剑”与军中的掷剑应有一定差别,相比于前者,军中传 存的掷剑不但是一种特殊的剑技演练,除了观赏愉情外,也还有一定 的实用价值。这方面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唐代裴旻的舞剑。据《独 异志》载:“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 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 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缞服,若常时装饰,走 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 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慄,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 然风起,为天下壮观。道子平生年画,得意无出于此者。”(15) 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许多画史著作都有转载和评述。我们 不妨参照《宣和画谱》的记述来分析一下裴旻的舞剑。(16)第一 是“用军装缠结”,即裴旻脱去缞服,换上军装表演;第二是“驰马 舞剑”,表演是骑着马进行的,其“左旋右抽”等击剌动作都是在 “走马如飞”中完成的。第三,高潮是“掷剑入云,高数十丈”,然 后以剑鞘承接,剑“透室而入”。吴道子要求裴旻一定要换上军装骑 马表演,说明这种剑舞一定是盛唐时代军中特有的技艺,不是民间随 便能看得到的,只有身着戎装才显得味道十足,也正因为如此,才有 了“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慄”的热闹场面。马上剑舞的实用性可以一 目了然,无须多讲。而掷剑入云又以剑鞘承接的技巧固然可见裴旻技 艺精绝,但我以为它可能源自“以剑遥击”,是先秦或秦汉掷剑法的 流风余韵。古之剑客最讲究礼仪,剑的出鞘入鞘都有一定程式,一丝 不苟地严守这些程式体现了习剑者的学养和品节。这些虽然在今天的 武术中已沓无痕迹,但我们在明人程宗猷的《单刀法选》中还可见到 明代传来我国的日本刀法的出鞘、入鞘等图式,有些图式在今天的日 本剑道中也还有遗存。(17)所以我不同意将裴旻“透室而入”的 入鞘法看成是杂技,甚至看成是纯舞蹈的东西。开元年间,唐玄宗曾 驾幸洛阳,裴旻、吴道子、和“草圣”张旭适在洛阳,三人曾各陈所 能:“裴剑舞一曲,张旭书一壁,吴道子画一壁,都邑之人,一日之 中,获睹三绝。”(18)这就是著名的“开元三绝”。设想,如果 裴旻的剑舞没有很深的文化蕴藉,不是武美雄健、高古典雅的传统武 艺演练形式,只是杂技中的“绝活”,那恐怕无论如何不能与张旭、 吴道子相提并论,更不能想像会使“画圣”吴道子大受感悟,“因用 其气以壮画思,落笔生风,为天下奇观!”(19) 与裴旻“掷剑入云”相近,还有“跳刀”。“跳刀”与“掷刀” 差不多同时存在,演练形式也基本相同,何以名称不同,这是我们所 不清楚的。《南史·王敬则传》载:“敬则……善拍张,补刀戟左右。 宋前废帝使敬则跳刀,高出白虎幢五六尺,接无不中。”(20) “跳刀”亦写作“挑刀”。《通鉴》卷85《晋纪七》,晋惠帝太安 二年(303),江淮流民起事反晋,“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锐 不可当。”胡三省注云:“挑刀,舞刀也。今乡落悍民,两手运双刀, 坐作进退,为击剌之势。掷刀空中,高一二丈,以手接之。”胡三省 是宋元之间的人,他以宋元间民间武艺活动的实例来解释晋代的“跳 刀”,其状况与王敬则的表演完全一样,亦见其流传之久远。 裴旻式的“掷剑”至少宋初军中还存在,只是更趋向虚花。宋初, 太宗赵光义曾用它来自壮声色。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2《兵四 》载:“太宗选军中勇士,教以剑舞,皆能掷剑凌空绕身,承接妙捷 如神。每契丹使至,赐宴,乃出以示之。凡数百辈袒裼操梃刃而入, 各献其技,霜锋雪锷,飞耀满空。及亲征太原,巡城耀武,必以剑舞 前导,观者神耸。”这种看起来令人“神耸”的玩意,是将古之马上 舞剑变成了徒步集体表演,声势增大了,但难度和实用性都明显减退, 本质上是一种“只好看,上阵无用”虚花武艺。宋太宗搞这种花架子 来震慑敌国,适见其武备思想的疏阔。在宋的敌对国里,辽圣宗(耶 律隆绪)却命汉人刘遂教神武军士练真正用于实战的剑法,相比之宋 太宗来,辽圣宗高明多了。(21) 飞刀存在的时间很久。宋代,岭南山区的山民喜欢用一种长不过 四五尺的“飞梭刀”,“其用轻捷,数十步外可伤人。”(22)另 外,川峡地区及闽赣山区也有类似情况。用于实战的飞刀,宋以后在 军中和民间也还时有所见,并且在小说中有大量反映。如《水浒传》 第四十七回,写“扑天雕”李应:“背藏五口飞刀,百步取人,神出 鬼没。”第五十九回写“八臂哪吒”项充:“能使一面团牌,牌上插 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这些描写都具有历史的真实 性,只是有所夸大而已。直到今天,表演性的飞刀仍是常见的杂技节 目,民间也有飞刀练习者。 “以剑遥击”和“掷剑”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早在汉魏时代, 剑就开始被蒙上了灵光宝气,这在汉魏以来的杂史和志怪小说中已屡 有所见。唐代剑侠故事的出现,使剑进一步被神秘化,自此以后,剑 和侠和仙们结下不解之缘,而剑的功用就远远超出了击剌之术这样一 个狭小的范围,在很多场合它甚到扮演着法器的角色。唐以后剑侠们 的剑,最大的特点能百步取人,飞来飞去。最初,似乎还脱离不了 “掷剑”的影响,如,在成书于金元之间的《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 平话》中,写黄巢:“性好舞剑,会把剑向空中掷去,一剑须杀一人。” (23)后来,特别是近代武侠小说兴起后,剑的功能就发展到神出 鬼没,无可方物了。然而,不管后来的小说家们如何的渲染铺张,在 我看来无非还是“以剑遥击”的延续和扩大,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发 现了古代有“以剑遥击”之术,并深入地研究了它的兴衰起落,这不 只是对武术史有意义,对我国古代剑文化的孳延发展有意义,就是对 武侠小说的起源也有一定的意义。 原载《中华武术》1987年第一期1999年5月重写。 注释:(1):《汉书》卷57(2):《汉书》卷65(3) :《后汉书》卷86(4):《史记》卷69(5):《列子·汤问 》云:“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曰,蒲弋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 风振之,连双鹄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淮南子·览冥 训》:“故蒲且子连鸟于百仞之上。”高诱注:“蒲且子,楚人,善 弋射者。”《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有《蒲苴子弋法》四 篇。又,《晋书》卷51《束皙传》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中有《缴书》二篇,“论弋射 法”。 (6):引文均见《史记》卷86《剌客列传·荆轲传》(7) :《史记》卷127《日者列传》:“褚先生曰:齐张仲、曲成侯以 善击剌学用剑,立名天下。” (8):《陶渊明集》卷4《咏荆轲诗》(9):据余嘉锡先生 的辑本,见《余嘉锡先生论学杂著》上册。此故事亦见《世说新语· 假谲》。 (10):《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 魏书》。 (11):《三国志·魏书》卷19《任城威王彰传》(12) :据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3):《宋书》卷48(14):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卷第 8,页253。中华书局1979年版。 (15):转引自陈高华先生《隋唐画家史料》吴道玄条。文物 出版社1987年。 (16):《宣和画谱》卷2《道释二》(17):见明程宗猷 (冲斗)《耕余剩技》(18):《太平广记》卷212《吴道玄》, 亦见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19):《宣和画谱》卷2《道释二 》(20):《南史》卷45(21):《辽史》卷13《圣宗本纪 四》载,统和十四年冬十月丙辰,命刘遂教南京神武军士剑法。 (22):《宋会要辑稿》185之26(23):据《中国话 本大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