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世界近代海战史》[推荐]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11076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世界近代海战史》[推荐]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世界近代海战史》[推荐]
第一章  16、17世纪的海战与英国海上优势的初步确立
第一章  16、17世纪的海战与英国海上优势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风帆火炮时代的到来与英国的兴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1500年前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欧商业资本主义的荫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开创了近代世界。与此同时,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始衰落,大西洋沿岸诸国开始兴起。西欧大西洋沿岸的商人和冒险家在各国政府支持下漂过大洋去寻找黄金和白银,欧洲人的眼界开始扩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一些历史学家甚至称这个时代为“达·伽马时代”、“哥伦布时代”和“大洋时代”①。
    与上述这些发展总趋势相适应,海战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进入风帆火炮时代。
    中世纪末期之前,战船是帆桨并用。航行中主要用帆,战斗中主要用桨,战船是单桅横帆,吃水较浅。作战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和撞角。作战方式主要是所谓跳帮(靠近敌船蹬上敌船以制服敌人)和撞击(用撞角把敌船撞翻或撞毁),实行所谓接近战斗,故人称之为“海上陆战”。在战斗中有时还向敌船投掷易燃的液体(所谓“希腊火”).有时还使用纵火船。不过火攻方法并不可靠。因为交战双方距离很近,火势可能殃及自身。
    随着战船的改进,火炮的出现以及风帆战船和火炮的结合逐渐改变了“海上陆战”作战方式,开始了“远距离作战”,开始了新的战术。
    火药武器在欧洲的出现最早在14世纪初②,英法百年战争〔1337-- 1453年〕中的克雷西之战(1346年)中战场上已出现了火炮。至15世纪,火绳枪和各式各样的原始火炮已在法国和西班牙步兵中大量使用在战场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火药、火枪、火炮开始摧毁封建堡垒也在改变战争方式。
    火炮用于海战在欧洲也大体开始于l4世纪和15世纪初。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1340年英法双方的一次海战中(史鲁伊斯之战),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一1377年)的战船上开始装有原始的火炮和弹射机③,1406年北欧的一些船只开始安装一种小型火炮,是一种熟铁制的火炮,发射不到半磅重的弹丸④。最初安装在船上的原始火炮和火绳枪不仅数量不多,而且威力不大,主要是用来打人的,驱赶跳帮者,不是用来打船的,而且因威力太小也无法摧毁船只。
    从15世纪下半期开始,火炮大大改进,改进的方面主要是:火药动力,青铜和锡合金的火炮的出现以及炮筒和炮弹的形状和结构的改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这种炮也首先使用在陆上,1494年法国一支装备令人生畏的青铜火炮的部队入侵意大利时;使意大利的城邦在惊失色。很快,这种火炮也搬到了船上,从而使火炮可以在远距离摧毁敌方船只了。16世纪初这种改进的火炮即在海战中显示出威力,1501年,达·伽马率领几艘带有青铜火炮的战船在马拉巴尔沿海轻而易举地驱散了阿拉伯人的一群单桅小帆船,成了海上第一次“隔离战斗”(“STAND一OFF”FlGHT)⑤。
    随着火炮的出现和改进,战船也逐渐在改进。在16世纪初,在海上航行的主要有两种形式的船只,一种所谓圆船(HULK)。另一种为长船(GALLEY)。圆船用以运载商品,长船作为战船使用。16世纪中期以后,这两种船被改造成两种战船。长船变成了快速帆船,而圆船逐渐发展成为正规的军舰,即所谓多桅的“大帆船”(GALLEON)。。这种船一般是三桅或四扼,其长度比宽度要大3倍以上,而不像一般的圆船其长度只相当于宽度的2倍。这种大帆船已能适应于全天候的远洋航行。
    最早殖民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把改进的火炮安置在这种大帆船上。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首先是,在火药效力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后座力可能很大,如果不加限制,火炮无稳定性可言。其次是,这些大炮一般安置在船头、船尾的炮台上,而这些武器很笨重,不可能在船上(尤其在炮台上)装备过多,否则船会失去平衡。
    但近一步把火炮与帆船结合起来,真正把大帆船改造成风帆战列舰的是英国。在大洋时代刚刚到来之际,首先进入大洋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手持十字架,驾着帆船,使用火炮首先抓住了机会夺得了他们所能得到的好处。小小的葡萄牙竟然占领了诺大的巴西,竟垄断东方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15世纪末至l6世纪末)。西班牙仅在一个世纪之内(16世纪)便建立起了所谓“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但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英国、荷兰和法国也进入了大洋,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掠夺。其中尤以英国最为突出,堪称后来居上。
    英国比起濒临大西洋的任何欧洲国家都具有它自己特有的优势。首先,英国的封建社会存在时间不长,封建势力相对薄弱。实际上英国是从ll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但从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即出现解体的征兆。这时英国的毛纺织业开始兴起,毛织品开始出口,英国商人即开始要求国外市场。长达30年的两大贵族集团之间的红白玫瑰战争(1454——1485年),使旧贵族几乎死伤殆尽,此次战争之后,新建立的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政权基础,已经不是旧的封建贵族,而是商人和由乡绅转变来的新贵族。
    英国所具备的第二个优势是进行了所谓“圈地运动”。圈地现象至少从15世纪末已经开始,由于园地日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为一个运动。圈地运动是农村发生的一场复杂的大变革,堪称是一场“土地革命”,其结果是封建领主制经济的消失、自由农的消失,农业逐渐转向资本主义。园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国内市场和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从而把英国的综合国力置于坚实的基础之上。纵观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至少在20世纪之前是这样,农业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农业制约着其他各个经济领域,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无一不首先完成农业变革(只有日本几乎是两者同时并举)。正当英国进行大规模园地运动的时候,西班牙甚至法国还是封建领主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欧和东欧却出现了农奴制再度加强(即再版农奴制)的趋势。两相比较,英国的这一优势便显得更为突出了。
    英国的第三个优势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很早以来就把海洋看成是上帝对他们的特殊恩赐,自英国约翰王(1199—1216年)以来,英国的历代君主们朝思暮想建立“海上主权”、后来英王查理—世(1625一1649年)耗费巨资,于1661年建造了一艘当时最大、最豪华的战舰,正式命名为“海上主权”号,表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决心。岛国的位置使英国可以集中力量建设和发展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不必同时分散更多的力量再去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在1588—1805年200多年里,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最终建立海上霸权。其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可以集中力量建设一支比任何其他一个国家更强大的海军,选择了正确的战略。
    英国的都铎王朝时期正是一个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都铎王朝时期同时展开了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三项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商人更加需要海外市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英国建立了一支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先进和更强大的近代化海军。
    英国都择王朝的第一个君主亨利七世(1485—1509年)即开始建设近代化的海军。亨利七世为了鼓励商业和扩张,在朴次茅斯(PORTSMOUTH)和格林威治(GREENWIH)建立了皇家船坞,建造第一等的战船,其中最有名的是“总督”号。它是一艘四桅船,安装了比当时其他任何船只更多的火炮
  一225门,全部安装在上层甲板和船楼上。但那是小型火炮,不能在远距离摧毁敌船。在一次作战中,仍按照旧的作战方式勾住一艘法国船时,两船都着了火。
    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给予欧洲政治和海军以更大的关心。他第一个采用了前镗式的毁船火炮。因为这种火炮本身太直,不能装在船首和船尾的炮台上,那样会使战船重心过高更不稳定。它必须装在上层甲板上,最好是在主甲板上。因此必须在船舷两侧开辟炮孔。第一艘在船舷两侧安装重炮的是“马利玫瑰”号,于1513年建成下水。
    亨利八世所造的最大的战舰是“大哈利”号(GRLATHARRY).1510年开始建造,1514年下水,1540年再次进行改装,排水量1,000吨以上⑥,是亨利八世的旗舰。1514年下水时,甲板上装有186门大炮,大多数为用于近战的小型后铿炮,1540年改装后又装有21门铜铸的前装滑膛炮,其口径由2.5英寸到8英寸不等,可以射出50磅至66磅重的炮弹。其最小射程为280码,最大为1,600码。这些火炮安装在货舱甲板上,从船体开出炮孔.从船舷的炮孔发射。火炮的舷窗锯成圆形,像是当时商船用作装货的眩孔,舰只航行时可以关上,需要时可以把炮伸出来。
    但这艘巨舰仍然是一艘处于转变中的舰只。从船首到船尾按当时的风尚装饰了彩旗和三角旗,旗上绘制了中世纪骑士团的其他标志,在进行国事活动时,要以锦缎为风帆。在700名船员中仍有400名是步兵,仍然想依仗甲板作战。特别是还有高高的船楼,显得笨拙,只能在较好的气候条件下航行作战。
    亨利八世深以“大哈利”号自豪和欣慰,持别命令建造一系列这种舰船。到1547年他死去时,他已拥有除‘大哈利”号外53艘这样的舰船.与此同时,他还创立了“海军局”这样的常设机构来专门负责船只和船埠的管理工作。由于亨利八世在建造船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绩,所以有人不无理由地称他为“舰队的创造人”⑦。
    英国舰船的最后一个转变时期发生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年),尽管伊丽莎白在位初期,舰船设计工作几乎己陷于停顿,但后来由于面临西班牙入侵的威胁,才又继续她父亲亨利八世所做的武装海军的工作。
    这时舰船设计又再次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即拆除了旧式战船上的高高建筑物--船楼(即炮台)。这种舰船由于已经没有高高的建筑物,重心低,风力又不至于产生多大影响,所以转舵容易,易占上风、在战斗中比旧船航行快,显得机动、灵活,能保持有效射程.以致命的炮火进行袭击。这种舰船的代表作是“复仇”号(REVENGE),它有明快的轮廓,没有什么上层建筑物,但在水中却显得低小,一般比当时西班牙的舰船要低25%至45%。但它已是一种新型战舰。这种船由于甲板上没有什么建筑物,当时被称作“平甲板”式,又因航行快,又被称为”快帆船”。
    至此,近代风帆战舰已经诞生,16世纪的战舰与后来纳尔逊时代的战舰本质上已没有什么区别⑧。在创建新的近代海军过程中,英国已走在最前面。英国正是依靠一支新型的海军,于1588年打垮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挫败了西班牙入侵英国的计划。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4-26 23:10:40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推荐]《世界近代海战史》第一章
第二节 英西海战
       一、英西矛盾的发展
    正当英国开始兴起的时候,西班牙表面上还显得十分强大。
    对新征服的美洲广大殖民地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对无本万利贩卖黑奴的垄断,使西班牙突然富足起来。黄金和白银源源进入西班牙,全世界十的贵金属集中在西班牙人手里,马德里王宫成了欧洲豪华的王宫。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1516—1555年)时期,西班牙成了欧洲最大的帝国。查理一世(生于1500年)是西班牙统一者、天主教的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孙子,按其父系来说,查理一世又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哈布斯堡的孙子,因此在马克西米连一世死后,德意志诸选侯又选举查理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519—1555年)(其皇帝称号为查理五世)。这时西班牙的领土包括广大美洲殖民地、荷兰、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国。同时还领有德意志和意大利,查理一世的领土真是从无落日之时。
    查理一世在国内企图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在国外则企图建立一个万众统一的世界君主国,一个万众统一的天主教会。在这样的统一的世界里,他幻想既当全体笃信天主教教徒的世俗君主,又当他们的宗教之父。查理一世除了要在欧洲大陆制服德意志诸侯,削弱和打击法国外,还想控制和吞并英国。
    查理一世想以联姻的方式控制英国。英王亨利八世死后曾由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1547--l553年)和他的女儿玛丽·都铎(1553—1559年)(她继位时已37岁)先后继位。玛丽·都铎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一位皇后阿拉贡·凯瑟琳所生、凯瑟琳是查理一世的姑母,而玛丽则是他的表妹。还在玛丽6岁时,查理一世便同她议过婚,后来这桩婚事没有做成,但查理一直自认为是他的这个表妹的“保护人”,玛丽 都铎继承王位后,查理一世又作了新的安排,让自己的儿子腓力二世娶比他大10岁的玛丽。1554年末玛丽欣然同意与西班牙王位继承人腓力二世缔结婚约。但实际查理一世合并英格兰的计划并未实现,因为这桩婚事曾遭到英国大臣和下院的反对,后来的婚约也是由大臣们拟定的。其中规定,腓力必须尊重英国法律。不得使英国卷入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并且在女王玛丽死后便丧失治理英国的权利。总之,腓力虽然形式上有个“英王”的骄傲称号,却不过是“女王的丈夫”而已⑨。
    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建立世界帝国的幻想到处碰壁,最后以失败告终.1553年被迫让位,并且进了修道院。
    查理一世退位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他的弟弟裴迪南继承,西班牙、尼德兰、意大利诸领地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部由他的儿子腓力二世(1556——1598年)统治。
    这时的西班牙在经济上比其他国家已显得相对落后。其国力进一步相对下降。而腓力二世是个愚钝、目光短小的暴君,又是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完全继承他父亲查理一世的内外政策。对内残酷迫害新教徒、推行摧残工商的政策,对外则极力推行扩张主义和霸权政策,不择手段地反对新教,他开始残酷镇压尼德兰革命。1580年趁葡萄牙国王死后无嗣的机会,兼并了葡萄牙。
    几乎与腓力二世继承王位的同时,在英国继承王位的是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与他的另一个妻子所生,是玛丽’都铎同父异母的妹妹。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继承了一个危在旦夕的王位,但很快显示出她的治理才能,1568年,伊丽莎白执政10年后,英国国内秩序趋于稳定,并以富庶繁华而闻名于世界。
    英西两国最初关系并不紧张。因为英、西双方都面临强大的法国,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但从16世纪60年代起,法国陷于长期内战。(注:1562--1594年法国爆发了南北两大封建贵族教派之间的长期内战。此后战争又持续了一个时期。内战中天主教集团教派失败,南方胡格诺派集团首领波旁亨利继承法国王位,开始了波旁王朝(1589--1830)的统治)暂时无力向外施加影响,从此英西已渐对立,最终成为面对面的敌人。
    导致英西矛盾尖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的海盗、船主和商人企图打破西班牙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到16世纪,英国人己开始向垄断海上贸易和广大殖民地的西班牙公开挑战。1562年伊丽莎白时代的一位贵族对西班牙驻英大使公然宣称“教皇无权划分世界,也无权把国土随便送给他喜欢的人”。
    (15世纪末,西、葡两国成为最早的殖民国家,为了调和西、萄两国之间的矛盾,罗马天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594年)发布训谕,指定大西洋上一条子午线,通过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和以南的100里格(里格(LEAGUE):长度单位,各国里格标淮并不一致.大体从3。8公里至7。4公里不等 ,西、葡划分范围时的是里格约等于5。 9公里)的地方(后来被称为教皇子午线),作为西、萄之间行使权力的分界线。两国在各自的地区拥有控制权,别国的船只,非经两国许可,不得在这些地区航行和通商。同年。西、萄两国根据教皇训谕,签订条约,正式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这种划分势力的方法。不仅没有缓和西、葡之间的矛盾,很快也遭到英法等国的反对。)
    与此同时,英国半官方的海盗开始了行动。1572年,英国著名海盗德雷克率领2艘船驶入加勒比海,并袭击位于巴拿马地峡附近的港口城市。1577年至l580年间,德雷克在南美的太平洋沿岸,劫获了一支满载金银的西班牙船队,随后又偷袭了墨西哥沿海地区。这次远征共掠夺了150万磅的金银。1585年,德雷克再次率领20艘船只出没于加勒比海,一度攻占一些海岛,从西班牙殖民当局手里勒索了大量赎金。1567年至1569年.霍金斯和德雷克一起,在伊丽莎白的支持下,开始抢劫贩卖非洲黑奴贸易。他们在几内亚海岸一带,捕获或购买了500多黑人运到西印度群岛去卖掉,贩卖黑奴本来是西班牙王室的专利买卖,霍金斯的4只船遭到西班牙人的进攻,战斗中霍金斯丧失了伊丽莎白借给他的那只“耶苏”号船。
1568年,一支以英国人为主的私掠船队截获了一支西班牙运输船队,西班牙船上载有金条,这些金条是腓力二世交付给正在镇压尼德兰革命运动的阿尔伐公爵的。伊丽莎白将这些金条加以没收。阿尔伐进行了报复,把留在尼德兰的英国船只和货物一律没收,伊丽莎白也不甘示弱,也没了收留在英国的西班牙船只和货物。双方经济战愈演愈烈。
    导致英西矛盾尖锐化的最根本原因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企图利用英格兰来反对法国并最终控制英格兰。当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时,苏格兰女王是玛丽·斯图亚特(1542—1687年)。(注:中世纪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并非统一的国家,各有自己的国王和议会。1654年才正式合并)
    玛丽“斯图亚特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孙女,是苏格兰王詹姆士五世·斯图亚特的女儿,她的舅父是当时法国最有势力的天主教派贵族集团的领袖,吉斯公爵,从天主教的观点看,玛丽·斯图亚特是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者。不过最初腓力二世并没有支持玛丽”斯图亚特,而是支持伊丽莎白*因为当时吉斯公爵正想通过玛丽“斯图亚特,想把法国、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联合成一个帝国,这种前景将会是对西班牙的一个致命威胁。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1567年苏格兰女王玛丽与刺死她丈夫的凶手布思华尔伯爵结婚,l568年因此被反对者驱逐出境,而到英格兰寻求庇护。伊丽莎白出于种种考虑,特别是不能无视苏格兰人民的压力,唯一的办法是把玛丽监禁起来。恰在此时,法国已陷于长期内战,对西班牙的威胁暂时过去,而英国、西班牙双方已没有共同的敌人,双方又都感到对方是对自己的最大威胁。腓力二世为了实现他建立世界君主国的既定目标,再次转而反对英国,并且把玛丽”斯图亚特作为反对伊丽莎白的工具。
    在以后的年代里,腓力二世和罗马天主教皇策划阴谋,极力企图用玛丽·斯图亚特取代伊丽莎白女王。而玛丽也很快成了反对伊丽莎白和英国新教的阴险诡计的中心人物。1570年,教皇把伊丽莎白开除教籍,并废除天主教臣民对她的效忠。1571年,教皇又策划要让玛丽作女王,将她嫁给英国幸存的最后一个天主教公爵—一诺福克公爵。伊丽莎白干脆将诺福克处死。1578年、1580年教皇在西班牙的配合下,两次组织远征爱尔兰,但均告失败。1585年伊丽莎白则公开支持尼德兰反对教皇和西班牙的“叛乱”作为答复。1586年,玛丽的支持者策划谋杀伊丽莎白的阴谋败露。1587年2月,伊丽莎白将玛丽·斯图亚特判处死刑,立即处死。腓力二世立即决定入侵英国并宣称自己是玛丽·都铎的丈夫,要公开索取英格兰王位。
    英西两国不宣而战的战争开始了。
    西斑牙总的战略目标是派出一支强大的无敌舰队来控制英吉利海峡,运送和掩护部队在英国登陆。
    英国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而巳几乎要完全依靠海军。在此之前,英国人往往要在欧洲大陆去作战来保护自己的海岸,但1558年英国失去了在法国的唯一领地加来,自此之后英国就完全依靠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了。同样,英国也还没有一支常备陆军,只是依靠临时召集的民兵,根本无法与西班牙强大的组织严密的陆军对抗。至于使用海军力量也是逐渐明确的:即积极主动出击,争取在敌方海岸作战。
    早在1586年3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即令在海战中屡建战功的克鲁兹侯爵作好入侵英国的准备,并指定里斯本作为西斑牙舰队的集中地点,克鲁兹在里斯本建立起他的司令部,紧张备战,准备在1587年9月出海。1587年3月,英国舰队也开始集中。弗良西斯·德雷克坚决主张主动袭击,4月2日率领6艘战船和武装商船从普利茅斯出发,4月19日攻击了正在加的斯备战的西班牙舰队,他突破了警戒舰船。三天内就摧毁了西班牙的大部分船只,焚毁大小船只共31艘,其中1000吨以上的就有6艘,最大者为1,500吨。5月10日,德雷克袭击了里朗本附近的一个港口,焚毁西班牙大小24艘船只和大批战备物资。然后驶往亚速尔群岛进行抢劫,最后于6月26日回到普利茅斯。德雷克成功的袭击,使西班牙蒙受巨大的损失,更大大推迟了西班牙的入侵计划。西班牙不得不重新加紧备战,本来计划在1588年2月底准备就绪,但克鲁兹却于1月30日突然死去。克鲁兹是西班牙能力最强大的海军宿将,他的死是西班牙的又一损失,入侵的计划和行动不得不再次搁浅。
    一支庞大的西班牙舰队终于在1588年5月初准备就绪,这支舰队被称为“无敌舰队”(ARMADA),共有各种类型的船只l 30艘,共有水手、划桨手和士兵29,453人,其总吨值达56,680吨。(注:其总顿位各方面统计材料大体相近,但所载人数差别较大),1100门大炮。“无敌舰队”由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指挥。西多尼亚公爵虽出身高贵,但从没有陆上、海上作战经验,他曾上书提出辞职,腓力不准,只好给他派一名海军顾问。西多尼亚所领受的任务是:通过英吉利海峡,到佛兰德,给已在那里的帕玛公爵(帕玛公民正在那里镇压尼德兰革命)增加一部分军队。然后,再掩护帕玛的进攻部队乘小船从敦刻尔克的弗莱米斯港向泰晤士河口的马盖特进军。当西多尼亚率舰队到达海峡后。帕玛公爵则任远征军司令。公西多尼亚出发时,帕冯公爵已在弗兰德沿海岸一带建造了70艘登陆艇,200艘平底船和28艘战舰,集中了2万余步兵和近5000骑兵,等侯西多尼亚的到来。
    几乎与“无敌舰队”组建的同时.英国舰队开始在朴次茅斯集中。英国舰队共有197艘各种类型的船只,总吨位在3万吨以上(此数字据:马丁和帕马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第65页)的统计,但其中有33条小船未作吨位统计,除掉这33条小船外的164条船只,总吨位应为27928吨。),共有水手、炮手和士兵15925人和2,ooo门火炮。这支舰队由霍华德勋爵指挥,法兰西斯·德雷克为其副手,还有霍金斯和马丁·弗罗比西尔等海上有名人物在其手下。霍华德虽然对海战并非内行,但与宫廷上流社会有着广泛联系。且能知人善任,从善如流。舰队集中后.霍华德派出西摩尔指挥一个支队去加强佛兰德沿岸的封锁,自己则准备在风向有利时驶往西班牙海岸,在英、西两国海岸之间监视西班牙舰队的到来。
    从形式一看.双方实力相差不多,英国船只数量虽然多于西班牙,其总吨位却明显低于西班牙。但在许多方面,双方存在实质上的差异。“无敌舰队”安装的火炮多数为重量的加农炮,发射重磅实心铁弹。最重50磅,平均重量为17磅,最大射程为2,000码,英国舰队安装火炮多为长炮,虽然炮弹较轻(最大者为17磅,平均重量为7磅)但射程较大,可达2,500码,其炮身较轻。在重炮方面,西班牙人比英国人的多了3倍,英国人在轻型长炮方面比西班牙人正好多了3倍。西班牙人在打击方面占优势,适于近距离作战,英国人在射程方面占优势.适于远距离作战。
    双方最大的差异在于西班牙的战船比较笨重,而英国的船只较为轻便,机动性强。西班牙每艘船平均吨位为451吨,最大为1,294吨,英国平均为164吨,最大为l,100吨,相当数量在l00吨以下。西班牙战舰仍有高大的船搂,重量大炮多数安装在炮楼内,看上去像是海上浮动堡垒,船上挤满了陆军士兵,而缺乏真正的水手。相反,英国战船已拆除了甲板上的建筑物,即所谓平甲板,多数大炮安装在两舷侧。英国船体轻便,水手比西班牙技高一筹,不仅可以驾船而且可以打仗。
    双方这些方面的差异,恰好反映了不同的战术思想。
    英国人所以采用射程较大的长炮,其战术目的在于远距离击沉敌船,或迫使其投降。英国大型战舰,大帆船长炮已开始安装在舷侧。使用这种战舰,在接近敌人进行攻击时,必须改变原来航向使前进路线与原航向成直角,即在接近敌人进行攻击时必须采取纵队阵容,不能以横队迎敌。在这次海战中,英国人大体己“以纵队形式接战”,“成了海战革命的先声”。同时,由于英船体轻便灵活,易于实施机动,可以抢占有利的上风位置,选择作战区域和时机。
    西班牙人的战术目标是先使敌船丧失战斗能力,然后再攀登跳帮,进行肉搏战,因而着重于中程和短程战斗。所以其火炮多是短程重炮,船上满载陆军士兵。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海上陆战”的旧模式,想依靠步兵取得海战的胜利。西班牙无法摆脱勒班陀海战,在“无敌舰队”开航之前,腓力二世仍向西多尼亚发出指示:“我们的目的是要接近敌船,钩住它们并登船作肉搏战。”
   ( 注:勒班陀海战是基督教联盟各国(以西班牙为主)在希腊海岸勒班陀战胜土耳其舰队的一次大海战(1571年10月7日)。联合舰队(西班牙、奥地利、威尼斯)约有200艘桨帆战舰,船上人员有4.4万(2.8万为陆军士兵),土耳其舰队包括250艘桨帆战舰.5万水手和2.5万陆军士兵。联合舰队取得大胜.土耳其人损失了150多艘,联合舰队只损失了12—15艘。 这次海战是历史上桨帆战舰的最后一次大型海战,也是基督教世界对土耳其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海战胜利。在这次海战中,船只、人员、后勤供应、主要是西班牙提供的,联合舰队司令是奥地利的康·胡安,他是西斑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异母兄弟.联合舰队的指挥官、西班牙的桑塔·克鲁兹在战斗紧要关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西班牙人陶醉于过去,无视新的变化,仍想打一场像勒班陀那样的接舷战,结果在即将发生的近代第一次海战中遭受失败。)
    西班牙“无敌舰队”曾于l588年5月30日从里斯本出发,出受到大西洋风暴的猛烈袭击,不得不于6月9日驶入西班牙半岛西北角的拉科鲁尼阿港避风和补给.7月12日“无敌舰队”再次出发,7月29日,西舰队驶近英国西南的利泽德角,这时集中在普利茅斯的英国舰队才获得关于“无敌舰队”的真实情报,开始部署和机动。
    霍华德利用西舰队没有逼近和封锁港口的机会,毅然率舰队驶出普利茅斯港、进入了广阔海面以利于实施机动,避免让敌人发挥其攀登战术。7月30日一整天西班牙舰队没有发现敌人,第二天(31日)拂晓.西多尼亚突然发现大批敌方舰队,正处于上风位置向自己舰队攻来,感到战斗已不可避免,便下令依照惯例,组成正常序列,即主力(中军)前卫和后卫三个半独立的舰船群.指挥舰队近战。英舰队依靠已获得处于上风有利位置,排成一条单长线,首先绕过西班牙舰队的前卫,一面行驶一面从远距离发炮攻击,然后集中力量打击敌舰队的后卫。这一突然打击,使西舰后卫发生混乱,西后卫司令官李卡尔德乘旗舰“格兰·格林”号企图重新组织战斗,但遭到德雷克、霍金斯等4艘船只的猛烈围攻。当西多尼亚组织足够力量来解救李卡尔德时,“格兰·柏林”号已被打得失去战斗能力,而英国舰队却及时脱离战斗。此后不久,英舰队再次发起攻击,把满载金钱的军需船“圣萨尔瓦多”号打得燃起大火。
    7月3l日的战斗是双方的第一次战斗,虽不具有决定意义,但“无敌舰队”精神上大受打击,2艘船只受重创,自始至终未能攀登敌船,高大笨重的西班牙战舰很难靠近轻快便利的英国船只。
    8月1日之后、西班牙舰队决定先在英格兰南部的海岸朴次茅斯外的怀特岛登陆,以便作为自己的碇泊所,补给弹药。英国人则决定对西舰队继续进行追击和骚扰。8月3日和4日,两支舰队曾进行三次激烈的炮战。在战斗中双方都耗费了大量弹药。而西班牙人在8月4月的战斗中因炮弹打完,不得不像绵羊一样退出战斗,但英国人却可以随时补充弹药。同时,英国的战船进退灵活,西班牙人无法施展其接触战术。三次战斗中英国人没有损失1船1人.西班牙虽无重大损失,但毕竟又弃掉2艘被毁坏的船只.且炮弹所剩不多。8月6日西班牙舰队决定放弃登陆怀特岛的计划,而是向东航行到加来以补充弹药。摆脱霍华德的拦截。
    西班牙舰队在加来港锚泊之后,西多尼亚立即派人火速到帕玛公爵那里要求他人速前来支援,但帕玛已被英、荷舰队牢牢封锁。西斑牙舰队已无望得到增援,8月7口清晨,英舰队在加来对面进一步集中兵力,并根据形势决定对西班牙舰队实行火攻。英国人从舰队中挑出了8艘200吨小船,装上沥青、油脂、柴草。7口午夜刚刚过后,8艘火船向西班牙舰队漂了过来.舰队陷于一片火光,立即引起混乱和恐慌,西多尼亚严令各船砍断锚链。以期等火船漂过之后各舰再回到原地。
    8月8日清晨,英国火攻船漂远之后,西多尼亚再次发出号令,通知舰队再集中到加来港内,但这时其多数船只在相互碰撞中已失去两个主锚,仅用一个助锚无法把船系留,这些无锚的船只正被西南风向东北吹去,无法向旗舰“圣马丁”号靠拢。西多尼亚只好卜令旗舰起锚,随着大多数船只走。
    英国人立即进行追击,8月8日上午9时许,英国舰队在格拉维利尼斯附近海域追上了西班牙的50船船只,挟持其优势兵力(109艘船只)进行攻击。而这时西班牙其余船只(约70艘)正在6海里之外,没有参加战斗。英国人放弃了远距离发动攻击的作法,而且毫无顾忌地抵近射击。时而左舷时而右舷.不停地将炮弹射向敌船。西班牙的大型炮弹已经打光,只能用小型火炮和滑膛枪进行抵抗。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6时左右。这时风向突然改变,正向英国方面吹来、而且英国人的弹药也已用完,无法再战。霍华德和德雷克立即脱离战斗。在这场有名的格拉维利尼斯海战中,西班牙人损失了16艘船只(2艘被击沉,3艘搁浅,其余失踪),死伤近1,400人,英国船只虽有多数受伤,但无重大损失。
    8月9日西班牙人见西南风继续猛吹,补给困难,返回并控制海峡已不可能,决定撤向北海,绕过英伦三岛,进入大西洋,返回西班牙。8月12日西班牙各船只先后到达苏格兰的弗尔斯(FORTH)附近集中完成编队,13日向奥克尼群岛进发。同一天,英国舰队放弃追击,返回英国北海的几个港口。
    西班牙舰队驶上了漫长的艰险的返航之路。返航途中西班牙所遇到的灾难受为严重,途中至少有40艘以上的船只在风暴中相继沉没或撞到苏格兰和爱尔兰沿海礁石上.在1个多月的航行中,有些船只航行了5,ooo英里.创伤、疾病、饥饿和干渴(有些船只断水达14天之久),造成大批人员死亡。七军八落的西班牙船只终于在9月21日返回西班牙各港口。
    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以彻底失败告终,前后共丧失63艘船只,人员损失1.5万。“无敌舰队”失败后,西班牙再也无力组织如此庞大的舰队.已不能构成对英国的严重威胁。但战争仍在继续,直到1601年英西才签订和约。
  1588年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交战在海战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历史上第一次风帆战舰之间的较量。开始结束了过去那种肉博战斗,使“海上陆战”的形式逐渐成为过去,战斗主要依靠火炮和战舰的机动性。它标着风帆火炮时代的到来。
    “无敌舰队”的失败也标志着西班牙开始走向衰落。尽管在1586一l604年英西战争中西斑牙形式上还很强大,构成了对英国的严重威胁.但由于本身的落后和英、法、荷三国的挑战,它的虚弱性很快暴露出来,在欧洲不断丧失领地,到18世纪已明显地降为欧洲二等国家。
    西班牙舰队的失败意昧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兴起。“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像是一个耳语,把帝国的秘密送进英国人的耳中:在一个商业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从1588年以后英国开始更加重视海军的发展。更加重视海洋,更加积极地进行海外扩张。英国日益明确地走上建立海上霸权。建立新兴殖民帝国的道路。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4-26 23:17:42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推荐]《世界近代海战史》第一章
第三节 英荷海战
一 英荷争夺海洋和世界贸易

    世界历史进入“大洋时代”以后,首先从海洋和贸易中取得好处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从新大陆抢夺黄金白银,垄断奴隶和香料贸易。但西班牙“无敌舰队”失败后,英国、法国和荷兰逐渐成为争夺海洋、世界贸易和殖民地的主角,并彼此展开强烈的竞争。在17世纪,英国与荷兰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1609年荷兰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后,很快发展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海上贸易国家。
    荷兰虽然自然资源贫乏,地势低洼,海水常年侵蚀陆地,但位置上具有一个巨大的战略优势:河川水网纵横、水路四通八达,使荷兰戊了通向欧洲内陆的门户,又是欧洲通向海洋的出口。所以从14、15世纪以来.这一地区即不断变得繁荣富裕,独立后,荷兰人更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展了海上贸易,一时在贸易竞争中独占鳖头。精明的荷兰商人成了“欧洲的经纪人和掮客”,他们买了又卖,输入又输出,他们的商品来自“普天之下”,又供应至“天涯海角”,用英国海域捕获的鱼制成荷兰腌鱼,用波罗的海伐来的木料造船,漂白德国纺成的芋麻,加工法国的盐,炼制从东印度贩来的香料。同时,与海上贸易有关的行业也相应迅速发展,荷兰人已在捕鲸、捕鱼和海上运输方面在欧洲占主导地位。荷兰是当时最大的海洋运输国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运输船只约占世界各国运输船只的1/3。仅1644年,荷兰即有1000余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船用来保护商业,1,ooo余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余艘小型船只用于捕鱼和内陆运输,拥有8万名世界上最优秀的水手。到17世纪中期,几乎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荷兰商人的足迹,海上航道时时可以看到荷兰船只,海上贸易和运输几乎被荷兰商人和水手垄断了。但是,很快荷兰人的垄断受到了英国的严重挑战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故舰队”之后.英国人日益更加明确地要求控制海峡和进行海外扩张。17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爵士(1552—1618年)英国政治家.探险家兼诗人)的学说正在成为英国人的行动指南:“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16)英国不断扩大和加强海军,在北美大陆、西印度群岛和东印度积极进行殖民活动、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英国这种发展势头构成了对荷兰的主要威胁。英荷两国在争夺海洋和海上贸易方面的斗争日益尖锐。英荷海战爆发前不久.1650年.一名英国舰长简单明确地说出了英荷两国斗争的实质:“世界贸易对我们两个国家来说。地盘太小了,因此必须有一国退出。”两国势不两立,一些事件正把两国引向战争。

     l603年发生的所谓安汶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两国的对立情绪。为了垄断东方香料.1602年经荷兰三级会议批淮.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属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这一广大地区的贸易独占权.并拥有相当独立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外交方面的权利。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人断在印尼各地.霸占土地建立商馆,并竭力排挤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如1605年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安汶岛。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立总督,进而统辖在印尼的各个殖民据点,1619年占领雅加达,从此荷兰在印尼势力大大加强。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也开始在印尼一些地方设立商馆。1619年英荷两国商人达成一项协议,荷兰给了英国以特许权,允许英国人在安汶岛建立工厂。
    但安汶岛上两国商人却不断发生摩擦,始而相互嘲笑,进而相互辱骂和猜疑。1623年.驻安汶岛的荷兰总督认为英国的代理商正阴谋利用日本雇佣兵进攻他的城堡并打算谋杀他。荷兰总督派出士兵和水手抓捕了岛上的近20名英国人,进行严刑拷打,并把其中10人处死。幸存者被放出来后,在惊惧中又绘声绘色地述说了荷兰人的暴行。这一消息传到伦敦后,立即激起了英国人的巨大愤怒和一片战争叫喊。尽管荷兰政府向英国提供了经济赔偿并道了歉,暂时平息了事端,但从此以后两国对立日益公开。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成了引起英荷战争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1640-1688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英国的共和政体的当权者进一步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商人的利益和要求,他们在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之后便把目光投向海外,力争在海上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为此,英国大大加强海军建设,每年拨出巨款用于庞大的造舰计划,改善水兵待遇,在政府各部中改组和加强与海军有关的机构,有了装备精良,组织良好的舰队之后,英国议会便于1651年10月9日精心泡制并通过了著名的《航海条例》。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由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以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一条例显然是针对荷兰的中转贸易的,是对荷兰的最严重的挑战。荷兰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英国废除它,遭到英国拒绝。双方剑拔努张,战争一触即发。
    1652年双方在多佛海峡的一次小冲突成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线。自13世纪以来,英国的君主们都朝思暮想海上主权。当时英国人所想的海上并不是远离英国本土的大洋,而是指环绕英国自身海岸的北海、英吉利海峡以及联结两者的狭窄海域一多佛海峡。自那时起,几个世纪来,英国人曾要求其他国家的船只在驶经海峡时.应卷起中桅帆,或降下旗帆.表示向他们致敬,承认英国的所有权。在中世纪,这一要求尚无关大局,当时通过海峡的船只还很少。但自17世纪以来,海上运输迅速发展,产生了新的麻烦。特别是对于荷兰,它的逆风行驶的船只必须通过多佛海峡,否则就不能驶抵它的北海贸易集散地一阿姆斯特丹。在敌对气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荷兰开始建立一支护送商船的作战舰队,上溯英吉利海峡.下驶北海。但也从这时起双方却不断发生纠纷和恶作剧。1652年5月29日这一天,再次发生了类似的纠纷,凑巧两国庞大的舰队在这里相遇了,双方舰队司令谁也没有弄清具体情况,便都挂起战旗、发炮攻击,进行持续4个小时的混战,一场势均力敌、规模空前的海战开始了。两个月后双方正式宣战。
  二 第一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
    英荷海战在英法海峡和地中海同时展开,战事主要集中在海峡战区,作战次数之多,历史上是罕见的。有人估计仅在1652年5月至1653年8月的15个月之内,双方舰队作战次数之多,不少于世界各海洋历次作战的总和,其中大海战有9次,多以它们发生的地点命名,如多佛海战、波特兰海战。
    双方力量大体相当并都拥有各自杰出的海军将领。英国是罗伯特·布莱克(1599一1657年)。布莱克是英格兰西部富商和船主的后裔,与殖民地贸易有关,肄业于牛津大学。27岁时父亲死去接管家业,致力经商。他是个执拗的清教徒,革命期间积极参加国会方面与王军作战。他几乎没有什么海上生活。但自1649年任海军统帅后,潜心研究,制定海军战术,使英国海军处于良好战备状态。布莱克精干而学识渊博,对人严厉.不苟言笑.执法如山。荷兰统帅马顿·哈珀逊‘特朗普(1597—1653年),是个水兵出身的海军统帅,26岁时成为一名战舰舰长,31岁时成为荷兰舰队旗舰舰长,40岁时为舰队指挥官,与西班才作战中屡建战功。现任命为海军中将,实际为海军统帅。特朗普始终意识到自己出身低微,对部下严格而和蔼,士兵都以在他指挥下作战为莫大荣幸,英荷这两位统帅虽然出身、经历很不相同,但都勇敢顽强,指挥若定,可谓棋逢对手,同时扮演了规模空前的海战的主角。
    第一次英荷海战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652,5——1653,5为第一阶段,1653.6—1654.4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中基本是双方互有胜负。1652年5月29日第一次大战(多佛海战)中,荷兰方面参战的有42艘战舰,最初英国方面有22艘,但英国的船大,炮火强.多少弥补了数量上的不足。双方展开近距离炮战持续了4个多小时。最后,英国又有一支9艘战舰组成的分舰队赶来参战,特朗普感到首尾受敌便主动撤出战斗,荷兰人撤退时丢失了1艘30门炮的“圣洛伦斯”号,后被英国人掳夺,在此之后的6个月中,总的形势对荷兰人稍有不利、特别是特朗普因遇到强大的风暴损失了不少船只,曾一度被迫辞职,给荷兰带来较大影响。特朗普再度复职后,荷兰在1653年12月10日之战(邓杰尼斯之战)中取得一次较大胜利。这一天特朗普率领一支庞大舰队出海,(先头部队78艘,后继29艘,共107艘战船),为300艘商船护航。布莱克在末弄清荷兰舰队实力的情况下,便贸然率领42艘战船出海挑战。战斗结果,英国遭到重大损失,3艘被击沉,2艘被俘,6艘被打得遍体鳞伤,布莱克的旗舰遭重创,本人几乎牺牲,两名舰长被杀。荷兰的300艘商船安然无恙地通过海峡。此次战后不久,英国又开始扭转不利局势。1653年2月28日至3月2日双方再次进行大海战(又称波特兰海战或海峡三日战)。特朗普率领75艘战船护送150艘商船返航,与布莱克的70艘战船相遇。双方在英吉利海峡上端进行长达三天的连续不停的战斗。结果,荷兰的商船虽然大多数被护送回国,但遭受较大损失,损失了11艘战船,30艘商船,死亡近2,ooo人.英国人损失1艘战船,死亡约1,ooo人,布莱克本人又—次受伤。这次海战中英国人又一次占了优势。
    从1653年下半年开始,英国人日益取得明显优势,荷兰越来处于不利局而,遭到更多的失败。这时英国海军的纪律和战术都有所加强和提高,而荷兰海军则暴露出更多的弱点,如力量分散,没有集中更多的力量于主要战区一—海峡战区;荷兰舰队很不容易实行统一指挥,荷兰舰队实际由7个省的舰队联合组成,每个省有1名将领,这些将领往往相互不服气,战斗中难于协调一致。
    1653年6月12一13日发生加巴德沙洲(北部海岸)海战,这次英方明显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英荷战船的数量分别为133艘和104艘),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战斗力,因而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次海战中荷兰损失了20艘战船和l,400人,英国只损失了1艘战船和400人。从此英国人开始掌握制梅权,控制了英吉利梅吹和北海,对荷兰海岸实行严密封镀。特朗普不得不重新装备舰队,力图挽回局面。1653年8月l0日,双方在斯赫维宁根(海牙附近)再次交战。这次双方各有120艘战船,集结如此众多之战舰是前所未见的,两列舰队在海上绵延16英里。战斗同往常一样,异常激烈,战斗从早晨7点开始,一直进行了13个小时。但在上午11时左右特朗普中弹身亡。这大大影响荷兰人的情绪。战斗激烈进行时有25名舰长逃跑。最后荷兰人只好退出战场,荷兰人再次受到重大损失。
    自1653年8月10日海战之后,荷兰人再也无力进行大的激战,无力打破英国人的海上封锁。由于受到英国长期海上封锁,荷兰的海上贸易和渔业陷于停顿甚至枯竭,工场倒闭,城市荒草丛生、乡村中充斥乞丐。荷兰只好接受和谈,1654年4月双方签定威斯特明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人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付出赔款,并让出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
    三、第二次英荷海战〔1665—1667年)与第三次英荷海战(1672—1674年)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后继续执行扩张海上贸易,打击荷兰的政策。英王查理二世,甚至颁布了新的更为苛刻的《航海条例》,并在海外向荷兰殖民地展开新的攻势。1664年4月一支英国海军远征部队占领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将其重新命名为纽约。英国人从1662年冬天起组织“皇家非洲公司”,派出远征部队于1662年,1663年相继占领了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处炮台,企图从荷兰人手里夺走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英国的挑衅迫使荷兰于1665年2月向英国正式宣战。
    在第二次英荷海战期间,海战次数虽然大大减少,但其规模更加巨大,而且作战双方都在试行新的海军战术。
    双方的第一次大海战是1665年6月13日发生的洛斯特夫特之战(英格兰东海岸)。参加这次海战的双方都是一支庞大的舰队,英国舰队包括各种战舰109艘,此外还有21艘纵火船和其他7艘小型船只,共137艘船只,共有4,200门火炮和22,ooo官兵,舰队分为3个中队。荷兰舰队拥有103艘战船,此外还有11艘纵火船和7艘通讯船。有火炮4,900门,比英国多700门,但其口径比英国的小。共有官兵21000人,舰队被划分为7个分舰队  6月13日拂晓前两支舰队相遇,打响了战斗的第一炮,开始两支舰队都按其战术要求,排成几公里长的纵列,相对而行,每艘舰都在经过一艘敌舰时发射炮弹,然后停射,到下—艘出现时再进行射击。在第一次战斗航次之后.双方舰队掉转航向.再进行第二航次的战斗。双方纵队都有5公里长。以致再次交手,所费时间竟然将近5个小时,在此时间内有整整1个小时,双方全部舰队都处在射程之外,偃旗息鼓,停止射击。
    这样的战斗不仅大量消耗弹药,而且持续几天也不会决出胜负,双方舰队都力图摆脱这种局面。在第二个航次之后,英国企图在荷兰抢风转舵时,也同样抢风转舵,双方都无法再行列阵,旧式混战再次发生,双方的将领相互角逐,展开个人之间的决斗,而跟在后面的各舰则蜂拥而上,展开混战。至下午3时,战斗正酣之时,荷兰的1艘巨型战舰的火药舱被命中爆炸,爆炸声之大可闻于60英里之外的海牙,409名舰员中,获救者仅5人。不久,荷兰舰队的两名将领相继阵亡。由于其余5名将领职责不清,又互不服气。在需要统一指挥的时刻却同时升起三面帅旗,使一些舰长感到无所是从,另一些舰长则慌忙逃走,荷兰舰队阵角大乱,遭到英国人的炮击和火攻。至黑夜降临时,荷兰人全面撤退。英国名义上指挥这场战斗的英国海军大臣约克公爵(即当时英王查理二世(1660-1685)的弟弟,未来的英王詹姆斯二世(1685-1688))认为英国舰队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荣誉,没有下令追击逃走的荷兰舰队。这次海战中,荷兰损失了17艘船只.3名将领,至少4,ooo名官兵。英国的损失是2艘船只,2名将官和800名士兵。
    但荷兰没有被打垮。荷兰著名海军统帅德·赖特命令立即重建舰队。米歇尔·阿德林森·德·赖特(1607--1676年)也是一个水手出身的海军统帅,他是个酿酒商人的儿子,ll岁时当见习水手,年近30岁时成舰长.37岁升为少将,凭能力逐级升为联合舰队的司令,他在与西班牙和英国作战中屡建战功。他和老将特朗普一样,各方面都表现为普遍通一兵。当第二次英荷梅战爆发时.他正在率领1支舰队在西非海岸夺取失地,洛斯托夫特海战之后,于1665年8月6日返抵荷兰,临危受命统帅全国海军。在1666年6月ll—14日的英吉利海峡的四天之战中,德·赖持为荷兰人取得了胜利。
    1666年6月11日,德·赖特率领舰队离开敦刻尔克。荷兰舰队共有84艘战船,4,600门火炮和22,ooo官兵,出来迎战的英国舰队拥有80艘战船,4,500门火炮和21,ooo名官兵。战前,英方判断失误,认为一支支援荷兰的法国舰队从地中海驶出,已抵达英吉利海峡口了,(注:1666年1月法王路易十四形式上向英王宣战,但法国是荷兰的一个假盟友,它的舰队从示向英国开炮,不过是给英国人带来一场虚惊。实际上所传舰队不是法国舰队而是一支专心致志去干自己商务的西班牙船队。)决定将其舰队兵分两路,分兵把守,一支由56艘战船组成,由阿尔比马尔公爵指挥,一支由24艘船只组成由鲁伯特亲王指挥。(注:阿尔比马尔公爵即乔治.蒙克(1608-1670),鲁伯特亲王为英王查理二世的表兄。)
    阿尔比马尔公爵探明德·赖特的航迹后,不顾力量悬殊.决定不等与鲁伯特会合,先行迎战荷兰舰队。而且在第一天作战中阿尔比马尔还犯了另一个战术错误,导致他的大部分舰只只能从一舷侧开炮。第一天战斗的结果,英军即遭到巨大伤亡,第二天再战时,双方力量对比更加悬殊,几乎是二比一。但英军仍继顽强战斗。
    第三天中午时刻,鲁伯特亲王赶来救援阿尔比马尔公爵,但英军形势并末好转,仍然处于劣势,参战的最大的一艘战列舰90门炮的“太子”号搁浅,被荷兰人焚毁。第四天,英国两位海军将领决心继续战斗以挽回面子。第四天时.双方都已战至不能再战了,恰好这一天黄昏时分,下起浓雾,双方借此都发令撤退,至14晚、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打得最艰苦的海上战役结束了。  
    英吉利海峡四天之战,显然荷兰人取得了胜利,英国失去了17艘船,5,ooo人死亡,3,ooo人被俘、荷兰损失6艘船,2,ooo人死亡。荷兰人一时取得了制海权,对泰晤士河口封锁了一段时间.但是英国舰队也没有被摧毁,8月2日重整旗鼓再次出现在海洋上。
    1666年8月4日一5日双方再战(即北部海峡之战,英国人称其为圣詹姆斯纪念日之战)。这一次双方舰队大约都有90艘战船和20艘纵火船。这次战斗刚刚开始后.由柯尼利斯·特朗普(马顿·哈珀逊 ·特朗普之子,在这次作战中,抗拒德·赖特领导,要求独立作战,此次战后暂被撤职)率须的殿后中队突然改变航向,荷兰的三分之一的兵力脱离了战斗。在这次海战中,英国人处处占有优势。特别是这次英国人的火炮射程大,炮手装弹快。射击比荷兰人更准憋确,在规范的单纵队作战中更有利于发挥炮群齐射的优势。虽然荷兰人英勇战斗,但最终受挫,至中午荷兰的先锋支队的各战船已不能再战,尽力向东逃奔回国。至午后,由德·赖特直接指挥的中央支队单独与英国人奋力抗争,并采取了巧妙的机动方式,掩护荷兰舰队撤走。夜间战斗继续进行.但打得乱无章法,第二天天明英国人追到荷兰海岸外浅水域,由于没有领航员才停止战斗。柯尼利斯·特朗普一直有被切断退路的危险,第二天也终于安全地回来了。荷兰人损失了约20艘战船,约7,ooo人伤亡,1000名将官阵亡,英国人只损失了1艘战船,2—3艘火攻船,虽有5名舰长阵亡,但总伤亡不到300人,德·赖特巧妙的指挥拯救了荷兰舰队.使之免遭毁灭,英国又夺得了制海权。
    此次海战之后,没有发生大型海战,但双方都遭到其他方面的损失和灾害。1666年8月8日,一支小型的英国海军分舰队和纵火船在罗伯特·霍姆斯爵士率领下,在特塞尔岛烧毁了150艘荷兰商船(后被称为“霍姆斯篝火”)。从财政方面看,这一天给荷兰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英国舰队在整个战争中给荷兰造成的损失。但英国却遭到了两次特大自然灾难。1665年下半年英国流行起瘟疫,可怕的黑死病,使伦敦成了一座死亡的城市。据有关记载,伦敦城“一周内有7,400多人死亡,其中6,ooo多人死于瘟疫,除敲丧钟外,很少听到别的声音”。1666年9月伦敦又遭到一场火灾,大火肆虐四天,四处蔓延,火灾中死者数量高达4,ooo余人,物资损失更为惊人,在8百万至1千万英镑之间,超过两次与荷兰作战的全部费用。
    战争进行两年之后,英荷双方均已困难重重。英国耗资超过3百万英镑,英国议会增税2百万镑,但仍有大量赤字,加上瘟疫和大火。海军款项更难于筹措.而荷兰由于日益受到法国的威胁,也同样希望结束战争。1667年1月双方开始举行和谈。但和谈进展缓慢。为了使白已处于谈判的有力地位,谈判期间荷兰人发动了一次大胆罕见的奇袭。荷兰50艘战船,30艘纵火船和交通艇,12,ooo名官兵,于6月19日夜顺潮水突然攻入泰晤士河,然后逆流而上,一路大炮轰击,深入20英里直捣英国的最大船坞一一查塔姆船坞。在这里有18艘大型舰舰.每艘都在1千吨以上,因英国人毫无戒备,无人防守,英国人损失了6艘巨舰,4艘被毁,2艘被俘,其中阿尔比马尔公爵的旗舰“皇家查理”号作为战利品带回了荷兰。这次奇袭给英国造成的损失接近20万英镑,使英国宫廷和市内居民,人心惶惶,一片骚乱。这样大胆的奇袭,令英国人也大加赞赏。奇袭加速了和谈的进程。1667年7月31日双方签订布雷达和约。
    根据布雷达和约,英国修改了《航海条例》,荷兰仍然同意自己船只在通过多佛海峡时应向英国表示致敬的要求。英国放弃自己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荷兰则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双方交换了殖民地:荷兰正式割让哈得逊河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给英国,英国将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在南美)归还给了荷兰。
    据和约、双方都有所得失,都采取了克制态度,因为日渐强大的法国正在威胁着双方。
    第三次英荷海战(1672—1674年)实际是法、荷战争的一部分.也是英荷海上争夺的最后阶段。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企图兼并荷兰,诱使英王一起行动。英国海军向荷兰的商船发动突然袭击,法国陆军入侵荷兰.荷兰从陆上和海上被包围了。在危难中,政治家外交家奥兰治的威廉三世(1672一l 702年)接受了荷兰国家元首职务。在陆上,威廉三世坚次主张决堤放水,以阻止法国军队占领阿姆斯特丹。英国海军表现极差,法国海军勉强参战,而且英、法海军相互猜疑,很难协同一致。荷兰海军在老将德·赖特率领下多次挫败英法联军的进攻。英王查理二世联法反荷的政策引起英国人民的不满,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已开始看出法国已是他们的强大对手,害怕法国过分强大,英国人迫使其国王取消与法国的同盟并停止战争。1774年2月英荷双方签订威斯敏特和约.确认1667年布雷达条约继续有效。此后荷兰继续与法国作战,直至1678年为止,法王路易十四没有从荷兰得到一寸土地,荷兰保卫住了领土和独立。
    英荷战争的结果,荷兰的贸易和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从此工业更发达的英国逐渐掌握了把持国际贸易和殖民地的优势,西攻牙已开始衰落,荷兰已被削弱,英国成了唯一的海上强国,但这时法国己成为欧洲大陆的最强大国家。法国的强大不仅威胁到了荷兰、也使英国感到不安,从此英荷开始接近,出现了英荷长期共同反对法国的局面。
    英荷海战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因而对海军技术装备和海军学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节  l7世纪海军和海军学术的发展
    17世纪,特别足英荷战争期间,是海军和海军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出表现在舰船、火炮的进一步发展,巨型风帆战列船的出现和海军线式战术的形成。在这两个方面英国都走在了前面,代表着当时的水平。
    1588年海战之后,英国酌君主和统治者一直关心建造各种军舰,特别是大型军舰,斯图亚特王朝(1603一l714年)的詹姆斯一世时期(1603一1625年)设计和建造了巨型号舰“太子”号。“太子”号于1607年开始设计,l610年下水。这艘新型巨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最新成就——低舷、四桅、横帆,装备自船舷两侧炮孔发射的长列火炮。但它又比伊丽莎白时代的战舰前进了一步,其设计吨位达1,200吨,比当时任何大型战舰的吨位均超过一半。它装备三列火炮,(是英国第一艘备有3层长列火炮的战舰)而旧舰只有两列火炮。“太子’号最初安装了64门重炮,后来又增加到90门,比旧舰火炮数量增加了50%至70%,船员也增至500名。“太子”号代表了快速船更进一步的改进,不仅设计的全面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具有更为巨大的威力,在整个17世纪30年代,“太子”号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生战争,“太子”号只用作展品和为王室运输。詹姆斯一世进行最高国事活动时,把它作为王室的游艇,用此庞然大物象征尊严。后来,它参加了英荷战争,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的英吉利海峡的四天之战中被荷兰人焚毁。
    英王查理一世时期(1625一1649年)又造出了更大的一艘战舰,“海上主权”号。“海上主权”号于1637年建成下水,在各个方面又比“太子”号前进了一步。建造“海上主权”号耗资4万英镑,两倍于“太子”号所用的费用,吨位达1,500吨,4层甲板上安装了104门铜制火炮,其中20门可发射60磅重的炮弹,仅从一边船舷就能发射1吨重的炮弹,这艘巨舰战时需要800个船员。船上装饰豪华威严,俨然以真正的海上主权自居。“海上主权”号建成后长期没有参加战斗,直到1692年才第一次参加对法国的作战,但1696年毁于自身的火灾事故。查理一世时期至少建造厂50艘军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奥利弗·克伦威尔进一步发展了英国海军,建造了新型的战舰。克伦威尔每年给海军拨出专款用于庞大的造船计划。仅在克伦威尔实行统治的10年中舰队的新舰即达到207艘。其代表舰是“纳斯比”号。“纳斯比”号吨位达1665吨,安装有80门重型火炮,而且在船体和帆缆设计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船身低呈尖形,船体131英尺长,长宽比例大于3比1,从而可以在恶劣气候中较好地逆风而行,获得稳定炮位,不但可以近战,而且长于远程炮战。它航速达12节,不仪坚实而且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能。在蒸汽机船出现之前,它一直是一切战船的原型。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时,英国把军舰按携载火炮数量分为6个等级:第一级:90门炮以上;第二级:80——90门火炮;第三级:50一一80门炮;第四级:38——50门炮;第五级:18—38门炮;第六级:18门炮以下。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效法英国的做法。
    第一、二、三级的军舰被称为战列舰。线式战术形成后,舰队在战斗中采用单线纵列,战舰都要排成连贯的纵列,中间不应有薄弱环节,因而那些载有重型火炮的大型战舰才能进入“战斗战列”.小型军舰则不能“入列”,被派去执行巡航和巡逻任务。配有80门以上火炮的战舰(一、二级)有三层甲板,三层甲板均装火炮,舰首和舰尾甲板上还有较轻的附加炮,所有火炮都是前装滑膛炮,发射实心球形弹丸。
    除一、二、三级的战列舰外,其余划为巡洋舰一类。有些著作中把第四级称为快速帆船或护航舰,还有些更小的军舰的名称如双桅方帆战舰.双桅纵帆战舰,海岸炮舰等。不过,在许多地方,我们发现很难统一其名称.每个国家的标难不尽相同,名称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来看战舰分为列舰和巡洋舰两大类,从各条舰上所载火炮的数量上,也可看出其级别和用途。
    随着舰船、火炮的改进和海战的发展,海军战术也从古代中世纪时期的单横队或新月队形作战发展成单纵队战斗队形的线式战术。
    早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已经不自觉地开始抛弃过去那种单横队作战的战术。在这场海战中,他们已开始远距离作战,避免接触,而且在1588年8月4日霍华德第一次把整个舰队分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分别由4个人指挥。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支队的战船都应跟随支队指挥人员的行动而行动.实际是开始向纵队战术方向发展。
    海军线式是在英荷海战期间形成的。第一次英荷海战一开始,英国便将自己的舰队分为红、白、蓝三个支队。特别是于1653年4月8日颁布了海军发展史上的两个历史性文件。一个是“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简称“航行教范”)。“航行教范”责令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枪占有利的顺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一名舰长决不能抢风到中队长官的前面。“航行规范”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联络讯号,多种火炮信号、旗号,各种不同航行位置和夜航灯光,以便通知
航向的变化,决定顶风停船下铺,召集会议等等。第二个文件是“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战斗教范 ”共14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一旦已进入全面进攻时,各中队应该立即尽可能地运用最有利的优势与邻近的敌人作战。各中队所有的舰只都应尽力和中队长官保持一线队列……。“战斗教范”还说明了保持一线队列的各种战斗行动。“战斗教范”第一次作出了线式战术的正式规定:各舰按准确位置随前舰之后,完成了从横列混战向线式战术的过渡。
    陈英国外,当时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先后采用线式战术,有材料证明,首先提出这一战术思想的可能是荷兰的海军统帅马顿·特朗普。在后来的第二、三次英荷海战中,双方都力图根据线式战术作战。到战争末期已广泛使用一路纵队,舰只成一路纵队进行炮战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方法。最早从理论上阐述海军线式战术基本原理的是法国土伦海军学校教授保罗·戈斯特(1652—1700年)。他在1697年出版的《海军学术或海上舰队机动论文集》一书中分析了海上战斗冲突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线式战术为基础的海上作战原则。
    向线式战术过渡的原因是帆船上绝大部分火炮设置于侧舷位置,而在此以前火炮位于船首。现在只有采用单纵队的队形才符合火炮新的配置位置及在战斗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采用这一队形易于避开敌人纵火船的冲击,能更有效地集中指挥舰队作战。运用这一战术进行海上战斗的方法是:战舰对敌人占据上风位置,利用有利时机向敌人接近到炮击距离,然后在平行航向上进行机动,每艘军舰均按事先严格规定各自敌对阵中指定的舰只进行射击。如果敌人抛锚应战、攻击一方便接近其队形至射击距离。也抛锚停泊,一舰对一舰。这样一来,战斗就带有火炮决斗性质。
    海军线式战术是风帆战列舰时代最初的典型战术,在其刚刚产生时实际上就存在应该逐一克服的缺点,如怎样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战斗.如何发挥各支队指挥官和舰长的积极主动精神等。随着海战的日益复杂,帆船及其武器装备的变化,海军线式战术的固有缺点就显得更加突出和严重。因此,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各国的优秀海军统帅和将领已渐弃线式战术的原则,至19世纪初终于奠定了机动战术的基础。

    ①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时代是19世纪才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22页。
    保罗·肯尼迪在其《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历史学家所说的‘达伽马时代’和‘哥伦布时代’--即在公元1500年以后欧洲称霸的三四百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该书第29页)。
    E.B.波特在其编的《世界海军史》中说:“这些发现的结果.把人们带进一个新的时代,有时人们称之为‘大洋时代’。”(该书第23页)。
    ②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文版,第1卷、第486页:“现存的文件中曾经提到火炮的,是阿拉伯文,时间是1304年。其次另有两个文件是属于根特城的.文件时间分别是1313年和13l4年。此外,现存在牛津基督教堂中也还有一份1326年的图书本.上面有古代火炮的图形.…”
   ③富勒:《西洋军事史》第l卷,第 471页。
   ④(英)D·豪沃思《战舰》,海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⑤保罗·肯尼迪:《英国海军霸权的兴衰》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1983年.第16页
    在这里,保罗·肯尼迪所说1501年.恐怕有误。达·伽马第一次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探险航行的时间是:1497年7月至1499年8月.他的第二次探险时间是1503年2月至1503年10月。这两次探险中达·伽马的船队都曾与阿拉伯人发生海战。
    ⑥H·帕姆塞尔:《世界海战简史》.海洋出版杜1986年出版,第59页。
    D·豪沃思.前引书.第11、163页。
    据前者记载,“大亨利”的排水量为1500吨。据后者为1000吨。
    ⑦保罗·肯尼迪;《英国海军霸权的兴衰》第24页。
    ⑧同上,第16页。
    ⑨(苏)波特金等编:《外交史》:三联书店1982年出版,第1卷(上)第321页。
    ⑩(英)霍利迪;《简明英国史》江西人民出版杜出版,1985年南昌.第55页。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4-26 23:19:48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第二章 18世纪的海上争夺
    第一节  英法海上争夺与七年战争

    继16一17世纪英国战胜西班牙和荷兰之后,英国和法国已成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主要角色。18世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战争几乎无一不受英法矛盾的影响,甚至受其支配。
    继英国之后.从177世纪开始法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专制主义不断完善和加强,开始实行重商主义,特别是法王路易十四时代(166l一1715年)法国成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太阳王”路易十四被权力和国力冲昏头脑,转而执行炫耀国威的浸略政策。法国内外扩张引起了邻国的不满和不安,同样也使英法矛盾开始尖锐。
    英法之间一直在海外殖民地方面存在矛盾,但17世纪后半期以前英西矛盾和英荷矛盾一时掩盖了英法矛盾。17世纪后半期法国成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已成为海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时,英法争夺海外殖民地的矛盾便开始尖锐化。同时英国害怕法国控制欧洲大陆,特别是害怕法国控制荷兰和比利时.英国失去欧洲大陆市场,甚至法国直接危及英国自身。英法两国利益和矛盾已无法调和。从1688年起英法两国开始为敌,自此之后,整个18世纪发生了4次较大的欧洲规模的战争.其中每次英法都成了主要角色。
    1688年英国完成了“光荣革命”。第二年即组成了以英荷为首的新教诸国组成的奥格斯堡反法联盟,从而进行了持续9年之久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奥格斯堡联盟战争”①。英国和荷兰两国海军联合起来反对法国。
    战争爆发时,法国已有80艘战列舰,英国约有100艘,荷兰有50艘。1689年3月,一支法国分舰队曾在爱尔兰登陆,其中就有被推翻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但一个月之后英国完全重新夺回了爱尔兰。
    1692年5月28日至6月2日,双方海军发生了几场战斗.最初尽管法国军舰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战列舰的比例为45:88).但打得比较出色,6月2日夜间英国曾用火攻船攻击和焚烧驻扎在塞纳湾的法国舰队,使法国损失了15艘战列舰。法国士气受到较大影响。1693年之后,法国对英国和荷兰进行了海上商业掠夺,曾劫掠了4千件战利品,但并未中断海洋强国的战上贸易,而法国海岸却遭到严密封锁,贸易几乎中断,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面临海上困难、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便同意停战。于1697年9月20日签定瑞斯维克(RyswMk)和约,法国同意在战争中被占领的地区为英国所有,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反法联盟宣布解散。
    奥格斯堡联盟战争中,荷兰进一步被削弱,法国并无所得,英国却稳定和加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随之发生的西班牙王位战争(1700一1714年)则进一步加强英国的海上势力。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西班牙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和奥地利大公查理都有权继承这个庞大帝国的王位。1701年法奥两国在意大利不宣而战,1702年英荷两国站在奥地利方面作战,从而形成了一个反对法国和西斑牙的大同盟,参加这个同盟的还有普鲁土、汉诺威以及德意志其他各邦国。战争在陆上和海上同时进行。1709年前陆上战争中同盟各国颇为得手,但在此之后却只取得皮洛士的胜利(意即得不偿失的胜利)。
    战争爆发时。英国舰队有110艘战列舰和一些装备90门炮的三层甲板帆船,荷兰舰队有50艘上次战争留下来的战列舰。法国大约有l00艘战列舰,不过大都是旧式的,西斑牙的舰只也非常陈旧,几乎算不上什么战争武器了。这次海战首先在西印度群岛爆发,法国取得胜利。战争中进行了商业掠夺,整个战争中参战双方大约都损失了1,500艘商船,主要战斗集中在直布罗陀和地中海一带。
    1704年8月4日英国海军上将卢克攻占了直布罗陀。1704年8月24日法国舰队司令德·图卢瑟伯爵率领舰队企图夺回直布罗陀,从而发生了这次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舰队与舰队之间的战斗。双方都有51艘战列舰。开始了舰对舰的战斗,重型火炮的互相轰击直到晚上才停止战术运动。这次所谓马拉加战役,双方都遭到惨重伤亡(共约2千——3千人),但并未分出胜负。但英国方面保住了直布罗陀。1704年11月之后。西班牙舰队和法国舰队的两次进攻均未获成功。最终,英国在直布罗陀补充和加强了登陆部队。
    在地中海和西印度群岛双方海军都发生了一些战斗和袭击商船的行动。
    1708年英国占领了撒丁岛和梅诺卡岛,随后梅诺卡岛的马翁港成为英国海军基地长达几十年之久。
    到1713年,法国在海外收获不大,陆上也长期处于消耗战.因消耗甚大无意再战,英国也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
    1713年4月法国和西斑牙为一方、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为一方签订了乌特勒支和约。1714年法奥签订拉施塔特和约。
    根据这些和约,路易十四之孙菲力普五世保留西班牙王位并保持西班牙在美洲和菲律宾的殖民地。但为了防止法、西两国合并,菲力普五世放弃兼任法国国王的权利,而路易十四则放弃自己的继承者兼任西班牙国王的权利。荷兰、勃兰登堡都得了一些好处。哈布斯堡王室从西班牙得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岛,托斯卡纳的一些地方、米兰公爵领地以及西属尼德兰。
    英国在战争中收获最大,确保了海上和殖民地的优势,从西班牙得到直布罗陀、梅诺卡岛的马翁要塞,从此开始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法国的领地中得到了新斯科舍、纽芬兰、哈得芬湾.而且还挤入了西班才与美洲间的贸易活动,部分取代了西班牙。英国人的路上贸易已处于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地位。英国海上强国的地位再次加强。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虽基本上保住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可是海上势力大大削弱了。
    也是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进一步加强了海军线式战术,把所谓《作战条例》做为《永久战斗条例》,把线术战术变成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1740一1748年)英法两国再次扮演了一次海上争夺的主角。
    战争的导火线是所谓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实质为各列强企图瓜分神圣罗马帝国广大领地问题。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死后没有男嗣,根据遗嘱,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和广大领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荷兰南部,以及位于意大利的奥属地)不可分割,王位由其长女玛利亚·特雷西亚继承。玛利亚·特蕾西亚首先遭到法国和普鲁士的反对,但得到英国的支持。
    战争首先由普鲁士于1740年12月入侵奥属西里西亚爆发,欧洲国家立即分成两个联盟。方是法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西斑牙、萨克森、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国,另一方则是英国、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可谓是一场欧洲战争,战争在大陆和海上全面展开。欧洲大陆战争主要在西里西亚和奥属荷兰;海战主要在地中海进行。
    1744年2月22日英法双方发生了土伦海战。英国海军上将托马斯·马修斯指挥22艘战列舰迎战法西联合舰队(共27艘战列舰)。英国从上风的一侧攻击.一扩展到整个纵列。英军前卫部队无法赶上敌人的前卫部队,为了不让敌军逃掉,马修斯命令向敌军发起冲击。但是两军接火时,仍然悬挂着一路纵队的信号旗。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英国的前卫对法西联军的中央部分,而英国的中央分队则与联军的后卫对阵。英国海军中将理查德·莱斯托克所率领的后卫分队没有执行马修斯的命令,而是带着他的后卫分队向海面开阔水域驶去,退出了战斗。这场战斗却不分胜负,双方损失都不大。
    但这场战斗之后却出现了一场风波,在交战中海军上将马修斯因没有保持刻板纵式队形,而被革掉军职。
    除了土伦海战之外,在哈瓦那(1748),在西班牙的芬尼斯特雷角(1747年5月和10月两次)都曾发生海战,英国对法西联合舰队皆有小胜。
    但在东印度,法国一支分舰队却战胜了一支英国舰队.马德拉斯落入法国人手中。
    由于同盟双方都有损失.所得不多,使寻求休战,分别签订和约,至1748年l0月战争全部结束。根据这些和约,普鲁士所得最多,从奥地利取得了西里西亚.但玛丽亚·特雷西亚和她的丈夫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得到承认。这次法国在海上并无所失,而且在东印度取得了马德拉斯。
    这些条约的签订只是列强之间的一次暂时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实际还酝酿着更大的战争,而英法争夺海上的斗争也还未见分晓。战争中已初步暴露出海军线术战术的严重缺陷。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仅仅8年.便爆发了堪称世界规模的7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之间展开了全面的大战。
    二、7年战争(1756—1763年)
    7年战争可算是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法国大革命前最大的一次全欧性冲突。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不仅在欧洲大陆、地中海和大西洋,而且在美洲、印度、非洲、西印度群岛,以及菲律宾都发生了陆上和海上的军事冲突。
    战争以普鲁士1756年8月进犯萨克森为开端。战争开始后立即分为两大战争集团:一方是以英国、普鲁士为首的。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和其他一些德意志诸侯国组成英普同盟②;另一方则是以法奥为首的由瑞典、萨克森和加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法、奥、俄同盟,1762年1月西班牙也站在法国一方参战。   
    7年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整个德意志范围的领导权问题.更广泛、更深刻的原因是英法之间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斗争。
    实际上早在7年战争爆发之前英法之间已在印度和北美洲开始了战争。英国于1600年成立英属“东印度公司”,1607年开妨入侵印度。法国于1664年成立法属“东印度公司”,1670年法国一支舰队首次闯入印度海域。18世纪中期以后英法成了争夺印度的主要竞争对手。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后,法国人于1746年从英国人手里占领了马德拉斯,又打退了英国人从海上对本地冶里的进攻。奥地利王位战争之后,根据《亚琛和约》法国把马德拉斯归还给了印度,以换取英国在战争期间占领的法属加拿大的路易斯堡。此后,英法争夺的重点,集中到了德干高原上的海德拉巴和东南沿海一带。1751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占领了阿科特,1754年英法缔结暂时和约。法国保持其海德拉巴的影响,英国控制了卡尔那蒂克,但双方对印度的争夺并未缓和,争夺重点转移到了孟加拉。7年战争爆发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罗伯特.克莱武巧妙行事,于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加尔各答以北30余公里处)一战中取得廉价胜利,完全控制了孟加拉。
    北美是英法争夺的另一个重要地区。法国从1605年在新斯科舍半岛濒芬地湾岸也建立了法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据点罗雅尔港,从此法国在法属加拿大建立了三个殖民区:一是沿大西洋沿岸,二是是劳伦斯河流域,三是圣劳伦斯何以西地区。同时在向西扩张中逐渐进抵五大湖地区的密西比河流域。1607年,英国在詹姆士河口建立了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后到1733年在现美国的阿巴拉契山以东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到18世纪中英法总的形势是:法国据有加拿大及路易斯安娜,即从大西洋岸边的新斯科舍半岛,经圣劳伦斯河、五大湖,然后下密西西比河,宣抵墨西哥湾。形成一个半月型,英国所据有的北美狭长地带,正好处在法国半月型的内侧。法国不仅要把英国限制在阿巴拉契山脉以东,而且要把它赶下大西洋,独霸北美。英国则竭力向加拿大及阿巴拉契山脉以西扩张,排挤法国,由自己独霸北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英法双方在这里继续进行不宣而战的战争。1749年,英国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当局向阿巴拉契山以西的俄亥俄河流域移民。法国驻加拿大总督杜肯发表文告,声称阿巴拉契山以西为法国所有,并在俄亥俄河上游建一城堡,取名杜肯堡。1754年,弗吉尼亚总督派出一支小部队开往俄亥俄河,对法国人进行骚扰,被击退。1755年北美英军总司令亲率两千军队进攻杜肯堡,大败。但双方武装冲突频频发生,不断升级,直至七年战争发生了一场决战。
    7年战争在欧洲大陆和广大海洋上进行。欧洲大陆,普鲁士在英国补助金的支持下对付法国、奥地利,以及后来的俄国.英国则集中力量于海上,主要是打击和削弱法国的海上力量和占领它的殖民地。
    法国在战争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土的势力,保护并扩大法国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法国对付英国的战略是,袭击英国的海上贸易.试图入侵英国,保卫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法国要把人力、物力分散在陆上和海上两个方面,其战略计划很难实现。
    战争中英国的主要目的是夺取法国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其主要战略是所谓皮特计划③;一方面,利用英国盟邦首先是普鲁士的力量吸引和消耗法国的人力和财力,象征性地出兵支援汉诺威,皇家海军封锁进而消灭法国舰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利用英国的海军优势占领并且控制加拿大、印度和加勒比海群岛,即建立和巩固一个全球性帝国。英国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的。  

    战争开始时,英国海军即占有明显优势;1756年英国有130艘战列舰、60艘快速帆船,法国只有73艘战列舰,且装备和大炮不足,只有30艘快速帆船。
    7年战争中英法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三个地区:地中海及欧洲沿海、印度和北美。
    在地中海和欧洲沿海主要发生了三场海战:即梅诺卡岛之战、拉各什湾(圣玛丽亚角)之战和基伯龙湾之战。
    梅诺卡岛之战(1756年5月20日):1756年4月,法国派出150艘运输船只运送1.5万名士兵开始围攻地中海上的英军海军基地梅诺卡岛的马翁军港。由于众寡悬殊,法国很快攻下马翁港的圣菲利浦要塞。法国负责这次海上掩护行动的是法国海军上将德·拉·加里森尼尔指挥的一支12艘战列舰组成的分舰队。由于情报混乱,英国很晚才派出海军上特约翰·宾率领13艘战舰去地中梅,他所领受的任务是:解除梅诺卡岛之围。
    5月19日,宾的舰只接近梅诺卡岛。20日晨,当晨雾消散时,法国舰队在东南方12海里出现。宾发出信号要舰队组成战斗队形,改变航向朝东南方向的敌人驶去。天刚过午,两支舰队并肩在各自的航线上以平行的纵队行进,法舰在左,英舰在右。约翰·宾亲自指挥7艘战舰.由坦普尔·韦斯特少将指挥6舰战舰担任后卫。按《永久战斗条令》的正规战法,宾应升起旗帜与敌舰进行捉对所杀。但这样做的缺陷是他的每艘军舰几乎是头朝前地接近敌舰,这样就可能首先遭到敌军纵射。约翰·宾计划对战术进行革新,打算保持航向直至他的前卫船只越过敌后卫舰,然后转向,在适当角度发起攻击。但加里森尼尔也加法炮制。约翰·宾再次发出信号重新组织队形时,其带头舰却没能作到这点,而且一直保持和敌舰平行的航向。坦普尔·韦斯特的整个分舰队紧随其后。这样约翰·宾的革新战术的意图便没能实现,于是他又发出一个明确的总攻信号
    但是,当韦斯特的6艘军舰头朝前地转向法国前卫舰时却遭到了3次纵射,双方在近距离内进行了猛烈炮战.战斗中韦斯特的所有军舰都受到重创。现在处在后卫的约翰·宾因距离太远无法参战,整整半小时后才开始远距离射击,但这时其前卫部分已道沉重打击。而且前卫分队的殿后舰的前桅被炸断,失控地横在约翰‘宾的队列之前,使其无法前进,乱成一团。
    约翰·宾既受到正规战法的约束,又受到托马斯·马修斯案件的影响,没有果敢地参加混战去援助受到严重攻击的前卫分队。但达时英舰队的大势已去.韦斯特的舰只的桅具和索具已受到严重破坏。法国人已取得重大胜利,加里森尼尔保持他舰队的良好队形和完好的船体,减速驶向下风处,他已完成重创英舰队和掩护法国滩头阵地进攻的任务。
    约翰·宾同样也没有下令“全面追击”,因为《战斗条令》规定只有面对明显的弱敌或当对方“主力丧失战斗力或溃不成军时”才能发起这样的追击。但现在的法国舰队绝不是这种状况。约翰·宾已没有更好的选择,他征求了舰上的高级海陆军军官意见之后.决定把舰队转移到直布罗陀。一个月之后,梅诺卡岛全部为法国占领,梅诺卡岛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为法国人所控制。
    梅诺卡岛的丢失,约翰·宾的失利,引起英国公众的强烈不满。英国政府把约翰·宾当成了替罪羊,决定将其送上军事法庭。法庭最后给他的罪名是未能“竭尽全力”去击败敌军或者消灭法国舰队,或者解除梅诺卡岛之围。随后,约翰·宾被伦决了。约翰·宾的命运曾引起人们的广泛议论,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立即说出了一句有名的普语:“在这个国家里,为了激励一些人,有时往往不得不杀死一名将军。”
    托马斯·马修斯的被革职,约翰·宾的被处决,都要求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刻板的《永久作战条令》。
    拉古什湾海战(1759年8月18一19日)却是另外—种结果。为了实现入侵英国的计划,法国海军将领萨布兰·柯鲁奉命将他指挥的土伦舰队并人法国的布勒斯待舰队。柯鲁冒险地率领他的12艘战舰驶向大西洋.借助夜幕安全地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但很快被英舰发现,爱德华·博朗科恩将军指挥的一支15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迅速尾随上来。博斯科恩发出信号命令全面追击。5艘法艘趁黑夜进到了加的斯。随之发生了一场残酷的舰对舰的战斗。法舰“森托雷”号在其沉没之前曾长时间阻击英国舰队。英国人最终仍压服了法国舰队,把大部分法舰赶进了葡萄牙的拉古什湾。尽管葡萄牙是中立国家,英国的博斯科恩第二天还是向海湾里的法舰发起攻击。在这里,萨布兰·柯鲁故意让他的船只搁浅。在追击中博斯科恩俘获了1艘法舰,在海湾里他又缴获了2艘并焚毁了另外2艘搁浅的法舰。
    拉古什一战,法国的土伦舰队没有一艘军舰到达布勒斯特.土伦舰队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在随后的基伯龙湾战斗(1759年11月20日)中,英国舰队再一次取得重大胜利。
    法国布勒斯特舰队司令哈伯特·孔持·德孔弗良奉命率领20艘战列舰和2艘快速帆船出港。去支援在苏格兰的一次拟议中的入侵登陆行动。德孔弗朗从布勒斯特出港后选定航向直插卢瓦尔河口。英国爱德华·霍克爵士奉命率领27艘战列舰进行截击。霍克迅速行动,在基伯龙湾赶上了法国分舰队,并下令全面追击。11月20日下午2时,正当法国的先导舰进入这个港湾时,英国的先头部队赶上了它们,并展开了战斗。
    下午3时许,在激烈的战斗中,法国后卫部队被打败,1艘被俘,1艘翻沉,1艘遭严重损失而降下旗帜,第4艘“特斯”号在与英舰“贝尔托”号作战中被击沉;舰上700余人几乎无一幸存。英国也有两艘舰艇由于搁浅而损坏。当夜幕降临时,英国战舰下锚停泊,暂停追捕。夜间有8艘法国舰丢弃了大炮,减轻重量,越过沙洲,逃进浅水的维莱纳河,但在那里战舰的龙骨都撞碎了。另外8艘法舰在夜色掩护下逃走,但其中1艘受重伤,不久沉没。德孔弗朗为避免被英军俘获.将旗舰“皇家索莱尔”号撞在礁石上,放火将战舰烧毁。只有其中的6艘逃回罗什福尔。
    基伯龙湾海战的胜利是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海上胜利。
   1761年6月8口,英国军队占领了基伯龙湾外面的贝尔岛,一直占领到战争结束。
    拉古什和基伯龙湾的胜利是英国海军全面追击战术的胜利,也是灵活应用《战斗条令》的结果,实质上也是在开始修定《战斗条令》。更重要的是,这两场战斗之后,法国的舰队已大大丧失战斗力,法国直接入侵英国的威胁已经消除。从此之后,英国海军一面紧紧地封锁法国海岸,使法国断绝与其殖民地的往来,另一方面则把更多的力量用于印度和北美战场。
    在印度,1757年6月英军在普拉西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之后,英国很快控制了整个孟加拉,在海上,由于有陆地支援*英海军也最终取得胜利。
    法国海军在印度遇到了比英海军更多的困难和麻烦。法海军没有近距离的维修基地.它的基地在印度洋彼岸西南方的2000英军之外的毛里求斯,而且法国人还忽视了派遣增援部队和输送给养。而英国海军却可以在孟买检修船只并避过季风期。
    1757年1月,英国的印度洋分舰队从法国人手里夺取了加尔各答和昌德纳戈尔港。从1758年4月至1759年9月两国海军发生了三次不分胜负的舰队之间的战斗。
    1758年4月29日发生了库达洛尔近海的战斗。这是两国舰队在印度洋上进行的第一次不分胜负的战斗。7艘英国战列舰与8艘法国战舰进行了较量。1758年8月3日,发生了尼加帕坦近海的战斗,这是第二次不分胜负的战斗。1759年9月10日,发生了本地治里近海的战斗。这是双方第三次不分胜负的战斗。9艘英国船只对付法国的11艘舰艇。这三次不大不小的海战,双方都是战绩平平,被认为是海战史上“正规战术的优柔寡断”的具体战例。
    经过几次战斗之后,法国舰队得不到恢复和增援,已无力与英国舰队对抗,印度水域已由英国舰队控制。
    英法双方在北美进行了更有决定意义的战斗。在这次,英国人取得两次决定性的胜利.即围攻路易斯堡(1758年)和魁北克市〔1759年)。
    如前所述.直到战争爆发时,英法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整个态势时英国并不有利。威廉·皮特决心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他竭尽全力招募新兵,挑选有能力有魄力的指挥官,对北美地区及时给予切实的补给和增援,把夺取魁北克市和整个加拿大作为最终的军事目标。
    英军攻打的第一个目标路易斯堡位于布雷顿角岛沿海,正位于纽芬兰岛和新斯科舍之间,正好处在一个扼守圣劳伦斯河的位置上,而该河又是法属美洲领地通向大洋的生命线。路易斯堡正是圣劳伦斯河的前卫大门。这个要塞自1748年以来不断修补和增强,有3干正规法军防守.并有12艘军舰作为支持。
    为了攻占这个坚强的要塞,英国出动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共20艘战舰,15艘小艇.120艘运输船以及14个营的步兵、炮兵和工兵。1758年5月28日英军到达哈里法克斯,6月2日英军开始对路易斯要塞第一次登陆,但不少小船被法军炮火打翻。6月13日英军绕着港口前进,攻占了灯塔点。英军登陆后猛烈炮击城堡的法军,一天内竟发炮600余发,接着一直围攻下去,在被围攻中法军伤亡三分之一,港内法舰多被击中燃烧.城市4,ooo居民中许多人死亡。直到7月26日,法军有条件地投降.圣劳伦斯的门户被英军打开。
    从7月开始,英军攻打魁北克的西方门户——杜肯堡.于11月25出完全占领了该堡,井将其改名为皮特堡,后来又改名为皮特斯堡。从此之后,英军己进至香普兰湖和圣劳伦斯河各地。到l 958年英军所处形势巳大为改观,事实上英军已造成了对魁北克潜在的包围态势。
    1759年英国派出三支军队远征加拿大。一支从纽约出发,经由哈德逊河、乔治湖和香普兰湖向北推进,最后沿黎塞留河向北,直攻蒙特利尔。一支向西横扫,沿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兜抄,攻占尼业加拉要塞。第三支则是主力部队,沿圣劳伦斯河而上,攻占法军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魁北克市。
    英军这支主力部队出海陆两支大军组成。陆军主要是由苏格兰高地人组成的9,200人的英国正规军。由詹姆士·沃尔夫少将指挥。海军则包括29艘战列舰,13艘护卫舰,119艘运输船只和辅助船只,共有3万名水手和登陆兵,这是一支“北美所见到过的最好的舰队”。由海军上将查尔斯·桑德斯指挥。
    魁北克市距海约400英里,在那里圣劳伦斯河开始变宽,形成一个波涛汹涌的人海口。这个城被公认是不易攻克的,因为它恰好位于岩石上,夹在圣劳伦斯河和圣夏尔河之间。其西面有悬崖状海岸供卫,上城的石质结构工事据信是坚不可摧的。其守军共有5个营的正规军和一些民兵、印第安人,人数约1万至1.4万之间,约有火炮300门。法军负责守卫魁北克的是有能力和富于经验的路易斯·约瑟夫·德蒙卡尔姆将军。
    1759年4月底,英国的舰队进入了哈里法克斯,5月17日到达路易斯堡.在这里沃尔夫和桑德斯决定了他们的最初进攻计划,决定在魁北克以北几处登陆,然后从那里越过圣夏尔河,绕到魁北克的后方。6月4日,英国舰队分为三个支队一红、白、蓝支队扬帆启程,于6月9日进入圣劳伦斯湾。这是一个大胆冒险的行动,因为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船队进入圣劳伦斯湾,而且还有大雾。桑德斯在浮获的法国——加拿大领航员的帮助下,在险恶的水道上溯流而上,最终安然地停泊在魁北克守军的炮火射程之外。沃尔夫的部队在舰队配合下,在几处不设防或防守薄弱的据点登陆,控制了几个制高点。从7月开始,英法双方开始了三个月之久的拉锯战。在此期间,英军虽付出较大伤亡.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对法军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一是英军连续炮击魁北克城,其下城完全被毁,教堂也已化为灰烬。使城内发生饥饿和恐惧现象。当其被攻陷时,那里仅存有两天的补给品了。另外,这时另一支英军已逼近蒙特利尔,作为法军在加拿大的总司令德蒙卡尔姆不得不把他的一位最优秀的将军派往蒙特利尔。
    几次进攻失败之后。沃尔夫终于在8月底定下他的最后进攻方案。大体是:以佯动方式麻痹敌人,在艰险地方强行登陆,最后迫使法军在魁北克以南的亚伯拉罕平原进行决战(他自信他的部队优于法军)。
    从9月7日起,1,500英军分乘军舰和30艘平底船开始在魁北克以南一带上下移动,并向法军营地开火,迫使法军在岸上也左右跑动,搞得疲惫不堪。同时,桑德斯海军上将指挥舰队向魁北克以北一带也发动佯攻,也迫使这里的法军在岸上随之而动。最后沃尔夫选定弗伦湾(现已改名为沃尔夫湾)作为强行登陆地点,这里的河岸十分险陡,按法国人的想法,敌人不可能在这里登陆。
    自英军发动佯攻以来,德蒙卡尔姆在魁北克四面有围墙的城里只留下较弱的防卫力量,把他的主力部署在从圣夏尔河到蒙莫朗西河一线的工事中,并用凿沉的旧船封锁了圣夏尔河口。以路易斯·安托尼·布干维尔将军为首的警戒部队和一支机动部队守卫魁北克以南一线,并提醒布干维尔要与沃尔夫的舰船作平行运动。他又选定了一个军官费果尔负责弗伦湾的防务。但费果尔认定英军不会在此登陆,直到英军上岸的那个晚上他还在帐幕安然大睡。
    桑德斯发起了大规模的佯攻,他把军舰一字排开,并向德蒙卡尔姆所在的博波尔开炮射击。大张旗鼓地用小艇装载着海军陆战队员和水手,似乎新的登陆行动已迫在眉睫。德蒙卡尔姆立即集中主力部队去对付桑德斯。与此同时,一支护卫艇和炮艇也在魁北克以南一线游动,这里的布干维尔也只得与这个故意暴露的目标同时作平行运动。
    13日拂晓前,英国舰艇已把步行的法国部队搞得疲劳不堪,抛到了后面。在预先选定的平底船上的24名英国精兵用假装法国船只的办法骗过了法国哨兵,几分钟之后,他们绕过了弗伦湾以西的地角到达了选定的登陆地点。沃尔夫第一个跳上了滩头。24名精兵上岸之后遇到了高不可攀的岩壁,但终于爬上了顶端。沃尔夫随即命令其他人员登陆,并把两门炮拖上了山坡,攻占了敌人一座炮台.到天色大亮时英军已有l,200名登陆上岸,奇袭完全成功。而德蒙卡尔姆此时仍还在博波尔,因为桑德斯的佯攻完全把他吸引在那里,直到上午6、7点钟时,他才知道敌人已经登陆,
    现在摆在德蒙卡尔姆将军面前的形势,只有立即会战,因为魁北克现在只有两天的补给了,越推迟战斗越对敌人有利。但在这紧急关头,法国加拿大总督法德鲁尔和魁北克的城防司令却没有和这位法军总司令相配合,拒绝派出更多的援军去进行决定性会战。而平时沉稳而有出色判断力的德蒙卡尔姻这时又显得失去了耐心,没有等待布干维尔部队从英军后方发起进攻便开始了会战。
    决定加拿大命运的亚伯拉罕平原会战于1759年9月13日上午10时开始。德蒙卡尔姆这时所能集中起来的总兵力不足4,ooo人(包括正规军、民兵和印第安士兵),英军全部兵大约4,800余人。英军不仅在数量上略占优势,更重要的是素质上明显高于法军,英军平时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尤为重要的、在这次会战中沃尔夫所使用的军官可算是英国陆军中空前优秀的。
    10时法军开始向前突进,踏着鼓声前进,在200码以外开火。但是,当法属加拿大民兵为了再装弹药必须卧倒在地面时,法军战线即开始失去秩序。法军调整好战线之后继续喊杀前进,但英军却保持沉默,像墙壁一样屹立不动。当两军相距100码时,英军开始向前移动,到了40码时英军突然开火。威力巨大的双管枪实施齐射,成片的法国士兵中弹倒地。英国步兵执行良好的交火程序。依次装弹射击,当法国人还没来得及从第一次所受打击的惊恐中恢复过来时,又再一次遭到猛烈齐射。仅15分钟之后,法军战线大乱,英军开始迫击,慌乱的法国士兵在旷野中四处溃逃,一部分逃进城中,一部分躲进圣夏尔河防御工事里。英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这次会战中,英法双方的主将詹姆士·沃尔夫和路易斯·约瑟夫·德蒙卡尔姆双双阵亡。英国伤亡总数为630人。法军损失数字不详④。
    会战之后的当天,法国加拿大总督即逃出魁北克。9月11日魁北克城防司令决定开城投降。第二天英军进入魁北克。
    会战前路易斯·安托尼·布干维尔指挥的2,ooo法军由于在岸上往返奔跑一天一夜已相当疲惫,最后停在乐格角附近不愿再动。直至13n上午9时他才接到敌人已经登陆的通知,开始向会战方向行军,但随后被英军左翼后方部队所击退。
    英军在弗伦湾奇袭成功和亚伯拉罕平原会战取得的胜利,完全是英国陆军和海军忠诚合作的结果,是世界近代海战史上海陆军协同作战的出色范例之一。随着这次胜利和英海军在基伯龙湾所取得的胜利,英国海军已完全取得了大西洋的制海权。
    1760年9月8日英军占领了蒙特利尔。从此法国丧失了在加拿大的所有殖民地,加拿大全部为英国人占领。
    由于取得了制海权,英国开始在西印度群岛、太平洋地区,甚至在非洲从敌国手里夺取和占领殖民地。1759年初,英国首批联合远征队到加勒比海地区,经过3个月的战斗从法国守军中夺取了瓜德罗普岛.1760年夺取了多米尼加,1762年占领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和圣文森特岛——从而彻底清除了法国在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海外领地。1762年6月一文拥有22嫂战列舰和30艘其他战舰、100艘运兵船(1.5万名士兵)的朋队开始进攻西斑牙的殖民地古巴,8月13日攻下哈瓦那,进而控制了整个古巴。西班牙分舰队的12艘战列船中9艘被俘,3艘被击沉。1762年对马尼拉进行了远征,在英军的炮击和包围下,马尼拉不到两个星期使失守了。几乎与此同时,英国趁机占领了法国在非洲的奴隶贸易站。
    到1762年下半年,实际上战争已接近尾声。在欧洲大陆,普鲁士在战争初期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在战争后期却连连失败,处于危险境地,由于俄国后期退出战争,才使普鲁士免于彻底失败。而随着威廉‘皮特的辞职,英国事实上已抛弃了普鲁士,普鲁士已无力再战。奥地利因俄国退出战争已丧失信心。法国无论在陆上或海上均已被搞得精疲力尽,英国已基本达到削弱法国、扩大海外殖民势力的目的。交战各国都希望和平,结束战争,从1762年下半年开始各国分别举行和谈。
    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根据此项和约,普鲁士重新获得了西里西亚。战争中,普鲁土不仅末被打垮,反而提高了国际地位。奥地利则有所削弱。
    1763年2月10日,以英国、葡萄牙为一方,以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巴黎和约,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了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之路易斯安娜(新奥尔良除外)和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土地,法国仅保留下大西洋东岸的两个岛屿,即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且只准作捕鱼基地,不得设防。法国把西印度群岛中的几个岛屿割给了英国,英国则同意把战争中夺取的古巴和非律宾归还西班牙,西班牙把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为了补偿西班牙,法国又把密西西比河以西之路易斯安那和包括新奥尔良在内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割让给了自己盟友,并付给它一笔赔偿金。在非洲,法国把塞内加尔给了英国。在印度,法国乎丧失了它的全部领地,仅保留本地治里、开里开尔、亚南、吕德纳戈尔及马埃五个城市,并且只作通商之用,不得设防,拆除一切城防设施。
    在战争中.法国一无所获而又大伤元气,在大陆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以来的霸主地位,在海外丧失了大片殖民地,在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斗争中以完全失败告终。
    英国依靠其正确的战赂和强大的海军夺得了大片海外殖民地,确立了在印度和加拿大的统治地位,正是从这时起建立起了英国的新殖民帝国,它的殖民地已“从北极扩大到南极.从日出到日落的任何地方”,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同时,也开始了它的海上霸主时代,战后,仍有120艘英国战列舰在大洋上游弋,8,ooo余艘商船来往于各大洲之间。
    但7年战争并非是英法斗争的终结,在随后发生的北美独立战争及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仍然向英国的海上霸权提出了严重挑战。
    7年战争初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海军线术战术的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也开始暴露出这种战术的刻板教条的严重缺陷。在后来的海战中(从北美独立战争到法国大革命期间),英、法、俄等国一些海军将领,大胆地抛弃了陈腐的教条,逐步完成了从线术战术到风帆战列舰机动战术的革命。


  ①参加奥格斯堡联盟的有英、荷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各国,这次战争又称“神圣同盟战争”、“威廉国王战争”和“九年战争”。
  ②这次联盟关系与前几次联盟关系有所变化,英国一反过去旧日盟友关系转而支持普鲁士,而没有支持奥地利,这在英国历史上称为“外交革命”或“逆转联盟”。法国转而支持奥地利,这种关系维持了约一个世纪之久。
    ③即威廉·皮特(1708—1778年)(后人称其为老皮特),在整个7年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响。皮特的战略计划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资助一个或几个欧洲大陆的盟国来反对自已的敌国,不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欧洲大陆;其次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海上力量的优势,利用本国舰队去袭击敌海岸,分散大陆敌国兵力,封锁并消灭敌舰队,护送、支援本国军队去占领敌人海外领地,并与之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皮特这—战略计划既是对1588年战争以来的总结.也对今后英国战略计划发生深远影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被迫改变这一战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1 12:00:54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第二节  沙皇彼得一世与北方战争
  一、彼得一世创建俄国海军
    近代俄罗斯的缔造者彼得一世(1672一1725,1682—1725年在位)为了在波罗的海夺得出海口,与当时的北方另一个强国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被得最终为俄国夺得了出海口,并创建了俄国的近代海军。彼得一世是俄罗斯之父,也是近代俄国海军之父。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是彼得一世的座右铭(马克思在其《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文中说:“俄国需要的是水域”--他对坎特米尔亲王的这句辩驳之词被铭刻在他的传记的扉页上)。为了水域,他努力地建设一支海军。被得一世还有一句通俗易懂得的名言:“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只有陆军,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他也有海军舰队,他就有两只手了。”彼得一世所追求的目标一直是用两只手打仗。
    彼得登上沙皇宝座的时候,俄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内陆国家,自己没有出海口.也没有近代海军,雄心勃勃的彼得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一面引进和移植西欧的先进文明,进行全面改革,一面积极寻找和争夺出海口。
    彼得一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企图打通南方出海口,进行所谓亚速远征,发动了对土耳其和鞑靼人的战争。1695年彼得一世第一次远征亚速,由于俄军素质太差,没有舰队,以失败告终。为了再次远征亚速,彼得首先造船建立海军,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和第聂伯河支流杰斯纳河上的布良斯克建造船坞。到1696年6月,俄国人已造成22艘大桡木船和24艘火攻船,还造了几艘较大的船和大约1,500条驳船、木筏和小船。为了造船征集了3万人的劳动队伍并加以训练。小船是在布良斯克建造的。较大的船舶在沃罗涅什建造,由荷兰、意大利和英国工程师指导。大挠木船是按照荷兰的式样并在荷兰人的指导下,在沃罗涅什造成的。荷兰人扬‘埃里克领导建造了“科罗贝尔”(KOROBEL),一种长126英尺,宽25英尺,可架60门大炮的船舶。英国人鲍得温·安得奥斯监督制造的一只船舶,长115英尺。宽27英尺,吃水7英尺,装备有46门炮。威尼斯人基阿科·莫罗指挥制造了一艘长50英尺。宽l0英尺用桨推进的船。大炮是瑞典制造的。有些船只上是顿河的哥萨克水手,其余则是强迫来到南方的白海水手。
    1696年5月底。彼得再次率军攻打亚速,实行陆上包围,海上封锁,炮轰城堡,亚速城几乎被夷为平地。6月19日土耳其军队终于被迫放弃该城。为了巩固战争成果,在亚速海口塔甘罗格建立了一个海军基地,1698年建立一个初级海军机构,1700年建海军衙门。
    1697年3月10日彼得率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彼得出访西欧主要目的之一是企图广泛联合欧洲强国共同反对土耳其。另一个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创建海军,因为当时极为缺乏通晓海军业务的海军军官和造船工匠。因此彼得使团的任务是:招聘水兵、船长、水手,购买大炮、枪支和各种工具,同时决定派出35名青年贵族出国学习海军。彼得还亲自为留学生下训令,起草学习大纲,大纲分为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规定所有的留学生必须掌握海军业务的基础知识,也就是驾驶军舰、指挥战斗。第二个单元是选修课目,要求学会造船技术。高级使团中的35名留学生中就有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的沙皇本人。
    出国访问期间.彼得积极热心学习造船和海军,在荷兰亲自下厂劳动学习造船技艺,与其他学生一样领到了掌握造船工艺的毕业证书,并受到造船老师的称赞。在阿姆斯特丹,彼得还亲自指挥快艇队的一次海战演习。旅居英国的4个月中.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造船学。
   由于与瑞典战争在即,彼得于1698年8月回国后立即向土耳其施加海大压力以迫使其求和。彼得不顾船员不足,亲自监督装配一支舰队,包括11艘配有36门到l 2门炮的战船,1艘白炮舰,4艘大挠木船,分舰队形式上由海军上将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尔率领,7月3日舰队在亚速夫演习,8月5日舰队驶向刻赤(“刻赤自1475年到1774年属土耳其,1774年划归俄国),然后驶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并鸣放礼炮向土耳其人宣布俄国海军舰队的诞生。①这次海上示威产生了作用,1700年土哥其与俄国签订和约,使得彼得暂时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瑞典,从此彼得集中精力于北方。     

    被得一世在对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中,完成了创建俄国海军的任务。
    首先是加紧建造船只。早在1693年即在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建造了造船坞。波罗的海地区的另一所造船坞始建于1703年。1703年所建第一艘船只为装备28门炮的三桅战舰“什坦达尔特”号。随后在圣彼得堡地区兴建了几所造船坞,其中最重要的是1705年兴建的直属于海军衙门的造船厂“。这所造船厂于1712年制造了俄国第一艘战舰“波尔塔瓦”号。彼得还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维堡、阿波(土尔库)、喀山修建造船坞。这些船坞能造出吨位达2,ooo吨,装有能发射6到20磅炮弹的50到l00门大炮的战船。
   这时俄国所造船只比在亚速远征时期要好些,特别是速度方面已达到较先进的水平。但质量仍有许多问题,特别是武器较差,大炮易爆裂,火药质量差,射击不准确。从数量上看,彼得在造船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在所建的1024条船舶中,有686艘是在l701年到1714年之间建造的,俄国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所造船坞在1703到1710年就已造出66艘武装大挠木船和50艘军舰。在整个北方战争期间俄国共造出3l艘大型战舰,其中24艘是在波罗的海建造的,7艘是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造的。
    为了解决急需的海军军官,彼得首先大量聘用外国人,与此同时大量培养本国海军军官。首先是继续派遣贵族子弟出国留学,并亲自过问他们的学习。其次是创办学校,1701年创办了数学航海学校,1715年创办了海军学院,由于彼得的不断努力,到20年代,军官总数中的9/10已是俄国人了。彼得想尽一切办法根据能力和功绩提拔将官和军官,颁布军衔,设置勋章和奖章。
    1718年12月2日,彼得下令成立海军院(1802年后并入海军部),这是俄国从未有过的海军机构。海军院由院长领导,院长为枢密院成员,直接隶属于沙皇,第一任院长系彼得一世的密友弗·马·阿普拉克辛②。该院负责舰队的装备和补充、建造战船、修建港口和人工航道、训练海军军官以及制定各种海军条令等事宜,彼得给予海军院的工作以特别注意,把海军院列为头等院之列(彼得把当时俄国行政机构划分9个院,其中的外务院、陆军院、海军院三个院列为“头等”院),亲自拿出大部分时间编篡《海军部工作章程》。  
  
    彼得一世对制定《海军条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早在1714年便派人到法国去搜集“所有论述舰队与海洋和港口关系”的书籍、并译成俄文。l 715年沙皇的诏谕指示要翻译丹麦、法国和荷兰等国的各种典章制度。其间他向俄国驻伦敦大使说明“我们现在要搜集所有拥有海军舰队的国家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求要设法弄到英国的各种条规章程、典章制度的文件。1718年波得抓紧制定条令工作,根据英国规程并参照法国、丹麦、瑞典和荷兰的相应规程,终于在1720年完成条令的制定工作。
    彼得一世所制定的海军条令实际是关于俄国海军的组织原则、人员培训方法及海上作战战术的各种规则汇编,其全称是《海军海上正确指挥和生活管理条令全书》。条令中有彼得一世关于海军对国家的意义和条令的作用等手谕,以及前言、誓词、“海军”和“海军战斗队形”(前卫、中坚和后卫)的词义解释。条令正文共分五册,最后附有帆船和桨船的信号。第一册叙述海军司令和各级部队指挥官的权限和职责,以及分舰队作战战术原则。其余各册规定了舰上的日常勤务和战斗勤务的组织,从舰长到水兵全体舰员的权限和职责,主要的纪律处分。彼得所制定海军条令,广泛吸收先进的经验,也总结了俄国的作战经验。1722年出版了海军条令的补充部分.说明海军院的职责。俄国的海军条令于1724年再版,以后一直使用到1797年,没有重大修改。
    通过艰苦斗争,特别是北方战争的锤炼,彼得终于为俄国创建了一支波罗的海上的强大舰队。17l0年以前,瑞典海军拥有巨型战舰43艘,丹麦当时有4l艘,俄国1艘也没有,而到北方战争结束时,瑞典只有24艘,丹麦只有25艘。在战争期间内,俄国人建造的战舰则不下53艘。到北方战争结束时,俄国人仍留有29艘巨型战舰、还有许多较小的船,人员总数接近18,ooo人,成了波罗的海上最强大的舰队。所以有人认为‘在各国历史中,在海事上比彼得大帝取得更大成就的,还为数不多。”
    彼得在把他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战争和创建海军的同时,对各种海事、探险和扩张表现了广泛兴趣,他曾下令修建运河、组织海防联运,乃至支持潜水试验,他想到了里海、中亚、印度、马达加斯加,更有远东和中国。故在他脑终前三星期,约在1725年1月初,彼得拟定了任命维图斯·白令为堪察加考察队队长的指令。拟好指令后,他非常高兴,随后召见他的亲密战友海军上将阿普克拉辛,并对他说:“我身体很坏,只得坐在家里。这几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想到过的那件事,因为忙于别的事把它给搁下了,那就是经过冰海到中国和印度去的道路。”堪察加考察队在彼得逝世后启程了。(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逝世,白令所率领的堪察加考察队终于在1727年初开始进行首次考察)。
 
    二、北方战争(1700—1721年)
    北方战争是彼得一世为打通通向波罗的海出海口而与瑞典进行的战争,是俄国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芬兰和波罗的海制海权所进行的时间最长、最重要的一次战争。③
    瑞典在l7世纪曾打败过俄国,利用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机会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厄塞尔岛和哥特兰岛、德意志北部的大片领土以及奥得河和易北河的通航河口。到17世纪末,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海”。瑞典的海上霸权引起了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不满甚至恐惧,俄国的贵族和新兴的商人同样也要求通向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决定利用这一形势,在西欧强国正忙于西班牙王位战争(1701—1714年)之际,与丹麦和萨克森结成“北方同盟”共同对付瑞典,并同土耳其签订和约(1700年)以便集中力量进行北方战争,于1700年8月30日向瑞典宣战。
    北方战争从1700年开始,以1709年7月8日的波尔塔瓦战役为分界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战争爆发后,年轻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行动迅速,于1700年8月18日便迫使丹麦求和,使其退出战争,然后转身对付俄国。1700年11月30日,俄瑞双方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战役:纳尔瓦战役:。查理十二以8,ooo人大败俄军34,ooo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瑞典人并未乘胜追击,误认为俄国问题已经解决,又转身去对付萨克森和波兰。
    纳尔瓦失利之后彼得并不气馁,利用查理十二世暂时陷于波兰战争的时机,加紧备战,建立正规陆海军,发展军事工事,到1707年春,被得一世的军事改革己接近完成。
    在第一次失利之后,彼得同样没有忘记建立强大海军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既定目标。
    首先,彼得一世加强白海上的沿岸防御,把阿尔汉格尔所造的船运到奥涅加湖上的斯维尔湖,然后从东边进入拉多加湖。1702年,夏季俄国的小船队在几次作战中打败了瑞典的小舰队。6月27日700名俄国土兵分乘18条非武装船,趁大部分瑞典船员都在岸上时,袭击了一支由3艘双桅快船、3艘大挠木船、2条小艇组成的瑞典船队,获得大胜。9月7日,在今湖滨城附近,20条俄国小船又一次进攻并打败了这个瑞典分舰队。从而俄国人开始控制拉多加湖。
    彼得的下一步行动是夺占涅瓦河。这一行动是从围攻诺特堡要塞“开始的。诺特堡要塞位于发源于拉多加湖的涅瓦河河口的的一个岛上。为了围攻它,彼得调集14个团的兵力,炮轰3天,经过持续12个时的艰苦攻坚战,终于在1702年10月22日夺占了诺特堡,并把其改名为施吕谢尔堡(“重镇”、“钥匙城”)。这样,被得便堵死了瑞典人进人俄罗斯北部和拉多加湖的通路。
    l703年5月1日,俄军攻下了封锁涅瓦河进入芬兰湾河口的宁尚茨堡要塞(尼恩斯坎斯),5月7日在河口一带,俄国的30艘小船打退了瑞典分舰队的进攻,并俘获了其巡洋舰“海丹”号和“阿斯特里尔”号,巩固了俄国人在涅瓦河口的胜利。同年秋.俄国人占领了河口的一个重要岛屿,即科特林岛④。于是,在1703年年底之前,彼得在波罗的海终于获得了一个狭窄的出海口,占领了涅瓦河沿岸地区。
    为了巩固夺取出海口的胜利,和表明夺取水域的决心,彼得采取两条措施:建立海军基地和海军舰队;建立新的首都。
    1703年起。彼得即下令在科特林岛上修筑喀琅施塔得要塞,l704年1月3日向要塞司令发出命令:“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也须守住该地。”并立即着手建立海军舰队。以前,沙皇国旗上绘着一只双头鹰,鹰瓜里抓着属于俄国三个海的地图,现在在彼得所乘的巡洋舰的御旗上出现了4个海的图案。
    彼得占领宁尚茨堡要塞之后,便下令在涅瓦河河口的扎亚奇岛上修筑彼得保罗要塞,并于1703年5月27日根据彼得本人绘制的蓝图破土动工.最初的要塞于9月建成;当时称圣彼得堡(要塞的破土动工日被认为是圣彼得堡的奠基日)。并开始在这里建立造船厂。从1704年起,俄国大力兴建彼得堡。l713年,宫庭、元老院和外交使团迁到了彼得堡。从此,彼得堡成了俄国的政治中心、重要军港和朝向西欧的窗口。
    与此同时,彼得为了保卫和扩大波罗的海狭窄走廊,在1703—1704年期间,占领了佩普斯湖,消灭了瑞典人的佩普斯湖海军,随后又占领了伊凡戈罗德、纳尔瓦。这样,在瑞典人再次发起进攻之前,俄国人已经比较牢固地占领了波罗的海的这条走廊。
    1706年以后,查理十二世从波兰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俄国。彼得一世决定实施战略退却,以“小战”的办法袭扰和消耗敌人,因此瑞典军日益陷入孤军深入的被动地位。彼得终于抓住了一次机会,于1709年7月8日进行了波尔塔瓦战役”’瑞典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查理十二世逃往土耳其。彼尔塔瓦战役成了战争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被得逐渐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波尔塔瓦战役之后,彼得巧妙而大胆地避开了外交上的不利形势,继续保持了军事上进攻的势头。1713一l714年期间彼得一世以6.5万人的兵力,在大挠木船的分舰队(200余艘船只,装备870门火炮)和帆船队(7艘战列舰、4艘巡航舰,共装备900门火炮)的协同下,对芬兰湾内的瑞典军发起了一连串进攻,占领赫尔辛基、图尔库和瓦沙,重创了瑞典人。
    同时,俄国人继续努力改进和加强了他们的波罗的海舰队。他们一面在雷维尔建造第二个海军基地,一面继续增加舰只,到1734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有10艘战舰和7艘三桅炮舰较大型的作战舰只。接着,俄国人在汉科角海战中取得了第一次重大海上胜利。
    17l4年7月初,俄国海军元帅弗·马·阿普拉克辛率俄国桨船舰队(99艘大挠战船和小挠战船,载军队1.5万人)在波罗的海东岸附近集中,企图冲向奥布一奥兰群岛.将军队遣送上岸,以加强俄军在奥布(汉科角西北100公里处)的守备部队。瓦特朗海军中将率领的瑞典舰队(15艘战列舰、9艘巡航舰和1个桨船中队)占领了汉科角半岛西南端的阵地,从而截断了阿普拉克辛舰队的去路。彼得一世进行侦察后,下令在半岛的腰部(2.5公里宽)修筑连水陆路(地面用木板铺成)以便经此路将大挠战船调到汉科角半岛以北的礁岛区。彼得预计,这些战船突然出现在敌后必将分散敌人对俄国舰队主力实施突破的注意力。果然,瑞典舰队司令瓦特朗得知俄军修筑连水陆路的情况后,立即派出一个舰艇中队(1艘巡航舰、6艘木挠木船,3艘礁区小船),由H·埃伦舍尔德海军少将指挥于8月5日,向半岛北部沿岸开发,同时,瓦特朗还命令利耶海军中将指挥的中队(8艘战列舰、2艘攻坚舰)在俄国舰队集结区域对其主力实施突击。这样,瑞典海军兵力便一分为二。
    被得一世立即抓住机会,于8月6日先后派出M·X·兹马耶维奇海军准将指挥的俄国舰队前卫(20艘小桡木船)和前哨中队(15艘小挠木船)突向连水陆路西段。由于当日无风,瑞典帆船无法机动,俄国前卫避开瑞典分舰队的炮火射程,因而实现了快速突破.迂回汉科角半岛。这时,前来与主力会合的瑞典陶伯海军少将所率领中队(1艘巡洋舰、5艘大挠战船、6艘礁区小船),因发现俄国舰只已突破瑞军防线,遂不战而走,返防奥兰群岛,未与瑞典分舰队主力会合。8月7日,俄国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再次利用瑞典舰队司令瓦特朗调动舰队的机会.率桨船队主力.顺沿岸航道实施突破,与包围埃伦舍尔德的俄国前卫会合。8月7日,俄国舰队以绝对优势兵力(约50艘俄国舰艇对10艘瑞典舰艇)发起进攻。战斗中,彼得一世作为海军少将,亲自率领先头舰队打头阵,阿普拉克辛率领主力舰队殿后。瑞典人作了坚决巧妙的抵抗,终因力量悬殊,惨败告终,10艘瑞典舰艇全部被俘。8月8日,瑞典舰队主力撤向奥兰群岛。
    俄国人的这场胜利主要是因为兵力上的优势,在战斗中同样有重大伤亡⑤,并由于缺乏经验,还犯了不少错误。但它是俄国正规海军舰队取得第一场胜利、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保证了俄军在芬兰顺利作战。因此,彼得一世高度重视汉科角海战的胜利,认为堪与1709年波尔塔瓦的胜利相媲美,并颁发了汉科角海战特种奖章。战斗结束,彼得一世提升自己为海军中将。
  
    汉科角海战之后,彼得一世积极展开外交和军事活动,终于使瑞典国查理十二世同意举行和谈。但查理十二世于1719年突然去世,取得政权的乌尔里卡·埃莱奥诺拉女王在英王支持下与俄国重新开战。
    从这时起,俄国海军力量己明显超过瑞典,在1719年至1721年期间俄国大挠木船舰队对瑞典海岸进行了多次破坏性进攻,其间俄国人还取得了一场战斗胜利,即所谓厄塞尔海战。
    1719年6月3日夜间,H·A·谢尼亚文海军中校率领的俄国分舰队(6艘战列舰、l艘帆船)行驶在厄塞尔岛和戈茨卡桑岛之间与弗兰格尔海军准将率领的3艘瑞典军舰(1艘战列舰、l艘巡航舰、1艘帆船)遭遇。俄国分舰队逆风进行机动,追击瑞典军舰,拂晓时从1—2链的距离开火。谢尼亚文的旗舰首先切断了敌人的队形,从瑞典巡航舰的正前方进行纵向齐射,使该舰受到重创。其他俄国军舰也随后到达,包围并俘获了瑞典巡航舰和帆船。到4日中午,瑞典的战列舰也被俘。瑞军死50人,伤13人,约400人被俘,俄军伤9人。厄塞尔海战中,俄国军舰在机动性方面和两舷射击方面都显示出了相当技能。这次海战是在俄国帆船舰队在开阔海上的第一次战斗。
    由于瑞典海军不断遭受损失,己无力保卫本土,阻止俄军登陆,更由于军事上、经济上已精疲力竭,人口减少,资源缩小,于1720年同意与俄国恢复和谈。1721年俄瑞双方签订尼什塔特和约。根据和约,俄国获得了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一部分和芬兰东部(包括维堡),俄军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兰群岛归还瑞典。
    这样,经过长达20年之久的战争,被得一世用他的“两只手”(海陆军)终于为俄国争得了出海口,使俄国人得以自由地出入波罗的梅,取得了争夺水域的重大胜利。正因为如此,1721年10月22日,在缔结尼什塔特和约的庆典上,在圣彼得堡的大教堂里,彼得被尊为“祖国之父,彼得大帝和全俄罗斯皇帝。”

   ①俄国所造船只的木料.不是橡木而是松木和纵木,大都仓促建成,很容易损坏。后来,彼得忙于北方战争,无暇过问,加之管理不善,造成许多船只严重损坏。1711年,俄土战争再起.俄国战败。根据双方签订的普鲁特和约,彼得放弃他所征服的全部南方土地.放弃亚速,撤除塔甘罗格,俄国的一些船向土耳其人投降,—些船开往其他河流。还有一些被船员自已沉毁,存在15年的俄国第一支黑海舰队就此结束。
   ②费多尔·马特维耶维奇·阿普拉克辛(1661—1728年)。俄国海军军事家,彼得一世近臣,把他的大半生献给了俄国海军事业,1693—1696年任德维纳督军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当时俄国唯一的海港)港督。参加过1696年的第二次亚速远征和俄国舰队在塔甘罗格附近的第一次大演习.领导建设塔甘罗格军港。170l一1706年任海军衙门长官.1718年起任海军学院院长.在北方战争中屡建战功.1708年被授予海军元帅称号,这是彼得一世颁布的俄国海军中的最高军衔。1723—1726年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1726年起为最高枢密院成员。
   ③俄国与瑞典为争夺这一地区和海域,曾进行长期斗争,发生过多次战争,除l700一1721年的北方战争之外、还有1656—1658、1741--1743、1788—1790、1808一l809年的俄瑞战争。最终以俄国控制波罗的海、占领整个芬兰而告—段落。
   ④系波罗的海芬兰湾东部的低岛,位于彼得堡西27公里处,长12公里,最宽处2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1703年秋天起,为保卫通往彼得堡的要冲,岛上修筑喀琅施洛特海军要塞,1723年改称喀琅施塔得要塞。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为波罗的海舰队基地。
    ⑤双方伤亡数字,不同材料很不一致,如有的材料统计为:俄国损失大桡木船1艘,死伤466人,瑞典361人死亡,941被俘;另有统计为俄国死300人,伤1200人,瑞典参加的900人中,死伤700人。1871年,在里拉克斯峡湾安葬汉科角海战中俄国阵亡将士的地方树立了纪念碑。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1 12:02:59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第三节  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的两次俄土战争
一   1768—1774年俄土战争
    叶卡特琳挪二世(1729—1796年)是继彼得一世之后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沙皇。她统治时期(1762—1796年)是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最重要时期。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乃至世界霸权,曾先后进行6次战争(三次瓜分波兰的战争、1788一1790年俄瑞战争和2次俄土战争),而且还计划进行第七次(即对法国)的战争。她为贵族的俄国赢得了克里木和波兰,打通了南方出海口,使俄国的版图从1,64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了l,70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63万平方公里。恩格斯指出:“到叶卡特琳娜逝世的时候,俄国的领地已超过了甚至最肆无忌惮的民族沙文主义所能要求的一切。……俄国不仅夺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港湾。”
    叶卡特琳娜二世继续高度重视俄国的海军建设。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她使开始了一项颇有雄心的海军建设计划。1774年她决定波罗的海战舰的数目在和平时期为21艘,战争时期为32艘,而在紧急战争情况下为40艘。在她统治时期,俄国第一次有了足够的本国造船工人和造船工程师。在波罗的海和白海建造的船,大致有战舰89艘、三桅炮舰40艘,在黑海建造的战舰有14艘,三桅炮舰40艘。为了发展和建设俄国海军,叶卡特琳娜罗织了一批有才能的外国海军军官,其中有英国人、挪威人、荷兰人、美国人,其中不少人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两名英国海军军官A·麦肯齐上尉和塞缪尔·本瑟姆上校分别帮助建造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和黑梅舰队,
其中有的人还获得了很高的军阶,如塞缪尔·卡尔洛维奇·格雷格海军上将②。
    叶卡特琳娜二世几乎比任何一位沙皇更了解海上力量的战略意义。因此,为俄国争夺南方出海口,一直是她既定的战略目标。无论在和平时期的外交中,还是在战争中,她都能不断地、有效地利用海上力量,也完全明白使用海军从远处进攻的战略意义。正是在她统治时期俄国海军举行了第一次从波罗的海环绕欧洲驶入地中海的远征。
    从各方面看.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已进人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它在与土耳其和瑞典战争中都取得一系列重大海上胜利,涌现出了像乌沙科夫这样著名的海军统帅。所以有人称“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统治时期是俄国海上力量的黄金时代。”
    三次瓜分波兰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向欧洲扩张的重要步骤,为俄国争夺欧洲霸权奠定了基础,但她还有一项更大的计划即所谓希腊计划,即占领君士坦丁堡,建立一个完全受俄国控制的君主制希腊人国家。1782年9月,她在给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信中说;“——如果我们在这次战争中能够取得成功,使我们把欧洲从基督教种族的敌人手中解放出来,把他们赶出君士坦丁堡,那么陛下一定会协助我在目前占统治地位的野蛮政府的废墟上恢复古代希腊君主制度,从我的角度来说,其必要的条件是……让我的小孙子君士坦丁大公登上这个君主制度的帝座。”
    叶卡特琳娜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期间即开始作好对付土耳其的外交准备,一方面与普鲁士和丹麦结盟,一方面尽力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土耳其对俄国在波兰和黑海的扩张极为不满,在法国的怂恿下(法国人想转移叶卡特琳娜的注意力以保护波兰)于1768年10月6日向俄国宣战。
    土耳其计划以40万人的军队攻占华沙,随后向斯摩棱斯克和基辅推进,然后与克里木汗国的军队联合夺取阿斯特拉罕。叶卡特琳娜采取三项战略措施以挫败土耳其的计划;1.陆上两面出兵,一路从北方进攻克里木汗国,一路沿德涅斯特河向西推进;2.在土耳其属地的居民中间,特别是在爱琴海的希腊人中,鼓动叛乱,3.海军远征地中海,作到出敌不意,从背后发起进攻。
    远征地中海在当时是一次创举。远征的目的是破坏土耳其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通线,打击土耳其重要的沿海据点,鼓动和支持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反对土耳其的斗争,并诱使敌人的部分陆、海军兵力离开多瑙河方向和克里木方向。计划规定要攻占库里亚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以便利用半岛上的港口驻泊俄国舰队。1769—1774年期间,共有5支俄国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爱琴海,总计20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艘攻坚舰、26艘辅助船只,并载有登陆兵8,ooo多人。第1分舰队由海军上将格·安·斯皮里多夫①指挥,第2分舰队由海军少将德·埃利芬斯通指挥,第3分舰队由海军少将依·赫·阿尔夫指挥,第4分舰队由弗·雅·奇恰科夫指挥,第5分舰队由塞·卡·格雷格指挥,俄国在地中海的所有分舰队统一由阿·格·奥尔洛夫伯爵担任总指挥。 

    俄国舰队于1769年8月底开始由波罗的海出发。当时,俄国舰队没有远航经验,舰船质量差,因而此次远航困难重重,充满了危险,途中不少人死亡和患病,但终于克服了困难,于l770年2月一5月先后到达爱琴海,首先在摩里亚半岛(伯罗奔尼撤半岛)登陆,攻占了几处基地。随后在1772—1773年其他3支分舰队亦相继开来。由于土耳其人对俄国舰队环绕欧洲驶入地中海毫无心理上和军事上的准备,因而屡遭失败,而在1770年7月7日的切什梅海战中遭到了惨败。
    7月初,俄国两支分舰队(战列舰9艘、巡洋舰3艘、攻坚舰1艘、辅助船和运输船17艘,共有火炮820门)在奥尔洛夫指挥下,经积极搜索,发现土耳其舰队(战列舰16艘,巡航舰6艘和小船50艘,共有火炮1,430门.由水师总督哈桑’贝伊统领)。土耳其舰队在爱琴海的希俄斯海峡距岸o.5海里抛锚停泊。在俄国舰队的舰长作战会议上,通过了格·安·斯皮里多夫海军上将(俄国分舰队作战的实际指挥官)提出的作战方案。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放弃了当时的线式战术的一些原则,决定采用几乎垂直于敌人战斗线的单纵接敌,近距离(50一70米)攻击敌军前卫和中军的一部,同时集中力量突击“雷阿尔·穆斯塔法”号,打乱土舰队指挥。俄国舰队的“欧罗巴”号、“圣时夫斯塔菲”号和“三圣者”号组成前锋,由斯皮里多夫指挥。奥尔洛夫直接指挥由“圣扬瓦里”号、“三主教”号和“罗斯季拉夫”号组成的中央一线。埃利芬斯通则指挥由“含羞草”号、“圣斯拉夫”号和“萨拉托夫”号组成的后卫。还有3艘巡航舰和攻坚舰构成了俄国舰队全部阵容。
    土耳其舰队正在位于希沃斯与安纳托利亚陆地之间切什梅港之北处锚泊。重型舰顺南北方向列成两排。配有70门炮的16艘军舰排在第一线。其余的战舰和巡航舰组成第二线,舰与舰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使第二线的军舰能在第一线船队的间隙中向外射击。大挠木船和其他小船则排在最后。从数量上看.土耳其的兵力约有俄国的两倍。但其舰长和将领多数是不称职的,对本身职责一无所知。
    1770年7月5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俄国舰队开始行动,ll时45分至上午12时50分之间,各舰独立地进入阵地,排成一条长而不规则的阵线发起进攻。主要战斗发生在战线最前端,斯皮里多夫的“叶圣夫斯塔菲”号逼近哈桑·贝伊的“雷阿尔一穆斯塔法”号。在激战中,“叶圣夫斯塔菲”号和“雷阿尔一穆斯塔法”号双双起火爆炸沉没,但双方的两名海军将领都安然脱险。土耳其大型战舰遭重创。很快,土舰队阵角大乱,仓皇失措,慌乱砍断锚链逃入切什梅湾。到下午2时,白天战斗结束。是日夜晚,俄舰在切什海港口前列开阵势对港口进行封锁,并不断向港内进行轰击。接着俄国人发起了计划周密的火攻。
    7月6日夜11时30分,“欧罗巴”号、“雷”号、“罗斯季斯拉夫”号和“含羞草”号进入切什梅港,同时让“娜杰日达”号和“阿非利加”号分别攻打北面和南面的炮兵阵地。埃利芬斯通海军少将率领其他船只部署在港口前面,封住港口以防土耳其人逃跑。7日晨1时30分,夜袭开始,“雷”号第一炮首先使1艘土耳其船的主帆着火,顷刻之间全船焚烧。到2时,2艘土耳其船爆炸。尔后,4艘纵火船相继进行火攻,火势在整个土耳其舰队上空蔓延开来,从一艘船延烧到下一艘,每艘船的火药库一着火,立即爆炸。燃烧和爆炸继续了几个小时,至8时,土耳其舰队全军覆没:战列舰15艘,巡航舰6艘,小船40余艘被烧毁。战列舰1艘、大挠战船5艘被俘,约1——1.1万人阵亡。俄国舰船无一损失.仅11人死亡。
    切什梅海战是自1571年勒班陀海战以来土耳其海军所遭受的最大一次失败.是俄国海军的一次空前的胜利。战斗中,俄国水兵一直表现勇敢和机智,也显示出俄国海军将领指挥灵活有方,为海军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切什梅海战同样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土耳其丧失舰队后,被迫彻底放弃在希腊群岛向俄军发动进攻的企图,转为集中力量保卫达达尼尔海峡和频海要塞。俄国舰队完全控制了希腊群岛,并完成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同时土耳其舰队的覆没也促进了土耳其统治下的各国——如叙利亚、埃及,希腊的解放运动,大大有利于俄国陆军在陆战区夺取胜利。
    在后来的几年中,地中海发生的几次小规模的海上冲突中仍以土耳其失败告终,俄国人几次打破了土耳其的突然袭击的计划。俄国人继续破坏土耳其的海上交通线,仅在1771一1773年期间,俄国海军就截获了300艘土耳其商船。与此同时.俄国海军还有儿次成功的登陆战,破坏土耳其的船舶修造厂,烧掉或掳走其船只。
    总之在1768一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俄国舰队远征地中海是一次成功的创举,它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与此同时,在黑海,俄国人同样表现出了主动进攻精神。战争开始时,他们没有海岸,也没有舰队,但在阿列克谢·谢尼亚文③领导下,很快重新组建顿河区舰队④。到1771年5月,已能使7艘小型舰艇出海,其中大多数装有44门到16门的大炮。到1773年又增加了2艘32门炮的三桅炮舰,2艘58门炮的战舰。这支新组建的区舰队展开了积极强动,一面配合地面战役,一面不断地骚扰和袭击土耳其运输船只和舰队。在黑海,土耳其舰队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总是缺乏勇敢进攻精神。从1773年7月起,两支舰队在公海上曾发生多次战斗.但多数以数量上占优势的土耳其人逃跑而结束。
    俄国军队同样在陆上取得了重大胜利.至1771年底,俄军已占领了整个克里木半岛,至1774年另一支俄军前锋向巴尔干山脉进军.对君士坦丁堡造成潜在威胁。
    俄国的胜利迫使土耳其不得不同意签定和约。1774年7月,俄土双方签定库楚克一凯纳吉相约,和约内容反映了俄国军事上的胜利。土耳其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实为俄国吞并克里本的第一步)。俄国取得了亚速夫、刻赤、厄尼卡列、金布恩以及第聂泊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兼并了北高加索。俄国取得了舰队自由进入黑海和商船在黑海航行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权利。
    和约的签订只是双方的休战,13年之后.俄土双方为争夺黑海和克里木再次发生战争。

   二、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与俄国杰出海军统帅乌沙科夫

   1768—1774年俄土战争后,俄国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以巩固它取得的成果并实行进一步扩张。1783年正式吞并克里木和整个库班地区,并与土耳其藩属国格鲁吉亚签订所谓“友好条约”,进军格鲁吉亚,对格鲁吉亚实行保护。同时,俄国也积极进行军事准备。一面加强黑梅方向的设防,沿第聂泊河建立后勤补给基地,一面加强舰队力量。
    这时叶卡特琳娜二世主要仍是加强波罗的海舰队,但黑悔地区方面的海上力量也得到相当的加强。1783年吞并克里木后,1783年6月14日开始建筑阿赫基阿尔镇和军港,1784年2月21日定名为“塞瓦斯托波尔”,并将原顿河区舰队撤消建制,以原顿河区舰队为基础成立黑海舰队。黑梅舰队逐渐形成,并有了自己的海岸行政机构,到1787年己拥有46艘舰船。1787—1791年俄土战争初期组建了河口桨船区舰队,并将其编入黑海舰队,1781年重建了以阿斯特拉罕和萨腊岛为基地的黑海区舰队。
    土耳其面对俄国的进逼,一面更积极备战,一面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放弃对格鲁吉亚的“保护”。1787年9月俄土再次爆发战争。
    这次俄土战争首先从双方争夺金布恩开始。土耳其按预定计划,企图攻占金布恩,以便孤立克里木半岛,并在该处歼灭俄国舰队。9月2日土耳其舰队大部分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思附近的护卫舰发起攻击,遭俄舰和要塞炮兵还击。9月25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10月12日,土军5000人在舰炮支援下登陆成功,并准备攻城。俄军在名将苏沃洛夫指挥下发起三次攻击.终于歼灭登陆土军。
    俄国的胜利,开始打乱土耳其的战略计划。在争夺金布恩的战斗中,上耳其舰队虽然在数量上处于明显优势,但并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而由海军少将莫·依。沃伊诺维奇指挥的俄国黑海舰队也同样战绩平平,只有几只小船作战勇敢,表现出色。
    1788年俄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攻取奥恰科夫。这个要塞地处第聂伯河河口一带,位置重要,上军以其为依托,在优势舰队配合下不仅可威胁克里木半岛,而月.可以威胁整个乌克兰的南部地区,俄军一旦占领奥恰科夫,既可抽出兵力用于巴尔干战场,又可保证黑梅舰队的后方安全,还可为第聂泊河区舰队打开通注黑海的出海口。奥恰科夫攻防战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海上战斗,而在整个争夺奥恰科夫期间一再爆发海上冲突。
    1788年6月下旬,俄军渡过布格河,从陆上包围奥恰科夫,同时以舰队袭扰其沿海。土耳其统帅部从瓦尔纳派出侯赛因帕沙为首的舰队(各种舰艇49艘,其中战列舰17搜)进行增援。俄国沃伊诺维奇率塞瓦斯托波尔分舰队(黑海舰队主力,各种舰艇36艘,其中战列舰2艘)出海拦截。未来的杰出的俄国海军统帅乌沙科夫这时任“圣保罗”号战列舰舰长,负责指挥俄国分舰队的前锋。此外,俄国人还组织了一支内河小舰队(约70艘炮艇由普鲁土人海军少将纳素·西根亲王指挥)和一支轻型小舰队(由13艘轻型战舰组成,由美国海军英雄约翰·保罗·琼斯少将指挥)。
    7月13日,俄土两支舰队遭遇,侯赛因帕沙企图将俄舰引至公海一举歼灭,然后突入奥恰科夫,因此主动向多瑙河口退却。7月14日,双方舰队都开向多瑙河口对面的菲多尼西岛。俄国舰队的前卫乌沙科夫率领的1艘战列舰和3艘三桅巡航舰在跟踪敌人时脱离了主力。侯赛因帕沙从上风方向实施迂回,企图首先歼灭俄国的前锋,乌沙科夫则全速实施反迂回,抢占上风位置,反而使土舰队处于俄国舰队夹击的包围之中。大约在下午5点15分,俄国舰队开始进攻,由于土耳其舰队受到夹击.又情况不明,陷于混乱。土耳其1艘战舰被击毁,2艘搁浅。下午9点30分,土耳其人在岸上炮火掩护下退却。土耳其在夜间撤退中,又有几艘船只搁浅。第二天黎明时分,俄国人再次发起进攻,获得大胜,1艘土耳其战舰被俘,7艘战舰、2艘34门炮的三桅炮舰、1艘臼炮船、2艘三樯小货船、1艘大挠木船、1艘运输船被毁(13),约1600人被俘。俄国人仅损失了1艘快速帆船,18人死亡,67人受伤。
    7月25日,俄国陆海军开始猛攻奥恰科夫。这次守卫这个炮台的只有9艘不同型号的土耳其舰船。琼斯指挥约有50艘的小型舰船发起攻击。由于数量上拥有优势,进攻势如破竹,琼斯俘获了2艘大挠木船、2艘炮舰,其余的土耳其船只全部被焚烧。此后不久,琼斯再次俘获了几艘土耳其战舰,并建立起严密的封锁线。但此后不久,琼斯离开了俄国。
    经过长期围困之后,俄国人终于在1786年12月17日发起总攻,夺取了奥恰科夫。 

    1790年出现丁对俄国更有利的国际形势。1788年夏,土耳其的盟国瑞典在波罗的海方向开辟了第二战场。俄瑞经过争战,终于在1790年8月签订和约,瑞典退出战争。俄国在南北两个战场的胜利,曾引起英、普、荷兰等国的不安和不满,但7月14日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吸引了列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了对俄国的压力。叶卡特琳娜二世和俄国统帅部决心积极利用有利形势.积极开展军事行动,以迫使土耳其求和,并决定继续在海上展开行动。
    俄国统帅部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撤掉行动迟疑的莫·伊·沃伊诺维奇,于1790年3月任命费多尔·费多罗维奇·乌沙科夫(1744或1745—1817)海军少将为黑海舰队司令。
    乌沙科夫是俄国杰出的海军统帅,海军上将(1799年),出生于清寒的贵族家庭。1766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初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务,1769年调至顿河(亚速海)区舰队,参加了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1775年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护航舰长。l780年任皇家游艇艇长,旋即放弃了这个进入宫廷的机会,返回作战舰任职。1780一1783年任“维克托”号战列舰舰长,几度从波罗的海远航地中海,以保护俄国商船。1783年再次调至黑海舰队,在赫尔松督造军舰.并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主要基地的建设。在上述1788年的菲多尼西亚岛海战中立下战功。
    乌沙科夫刻意改进海军学术,为发展火力与机动巧妙结合为基础的风帆舰队机动战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战术在许多方面与当时流行的线式战术有不同的特点:1.他首先把航行队形与战斗队形统一起来,以便能在接近敌舰时无需变航行队形为战斗队形,2.集中火力于有决定意义的目标。首先推毁敌旗舰;3.在战斗中建立预备队(“凯撒旗”部队),以扩大主要方向上的战果;4.接敌近战,尽量征盟弹射程以内开火,同时发挥各种口径炮的威力,以取得最大的突击效果;5.行动坚决果断,把直接瞄准射击与机动结合起来,追击敌人,将其彻底粉碎或捕获;6.反对死板和华而不实的练兵方式,认为接近实战条件的航行是最好的学校,主张战争中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7.他对部下公正、关怀而又严格,主张用爱国主义、兄弟情谊和在战斗中相互救援的精神教育水兵。
    乌沙科夫与苏沃洛夫地面作战的基本原则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有“舰队的苏沃洛夫”之美誉。在俄国,他继续发展了格·安·斯皮里多夫海军上将在切什梅海战中所开始的战术革新成果,把风帆舰队助战术推向了最高阶段。乌沙科夫和纳
尔逊在不同国度在同一时代对海军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大体相同的重大贡献。
    1790年乌沙科夫上调担任黑海舰队司令,立即进一步改善了黑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了黑海舰队的地位,为俄国最终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乌沙科夫连续取得了三次重大胜利。
    乌沙科夫首先在刻赤海战(1790年7月8日)取得了胜利。
    1790年7月13日,乌沙科夫率领俄国分舰队出海。这支分舰队包括10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和20艘辅助舰。 7月19日晨,俄国分舰队在距刻赤海峡20一25海里处发现土耳其舰队(10艘战列舰、8艘巡航舰、36艘辅助船只,指挥官为海军司令侯赛因)。乌沙科夫当即指挥分舰队迎击敌人。侯赛因企图利用有利的上风位置和火炮数量上的优势(1,000门对800门),决心猛烈炮击俄国分舰队的前卫军舰并予以消灭。乌沙
科夫从总队中抽调6艘巡航舰组成预备队支援前卫作战。同时,中军各舰缩小间隔,靠拢前卫,以支援前卫击退土耳其分舰队的攻击,交战过程中,风向发生变化,使乌沙科夫的舰队得以接近到霰弹火炮的射程之内,并用全部火炮进行射击。土耳其军舰大部分受重伤,开始退出战斗。乌沙科夫为了加速追击,没有拘泥于线式战术规则,指示各舰迅速编成单纵队,而不必按照他原来规定的在战斗中的队形位置。他自己则乘旗舰率先追击敌人。由于土耳其军舰航速较高和夜暗来临,才摆脱俄国分舰队的追击,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次海战粉碎了土耳其在克里木登陆的企图。
    乌沙科夫在这次海战中运用了机动战术;集中火力攻击敌旗舰,以打乱敌舰队指挥,从总队中抽出几艘巡航舰组成一个独立的舰群(预备队);尽量靠近敌舰以便有效地发挥全部火炮的威力;追击敌舰时,各舰不必按照顺序编号,并且司令官所乘旗舰位于分舰队的前头,
    几个星期之后,乌沙科夫在坚德拉一战中再次取得重大胜利。1790年8月28日,乌沙科夫率领俄国舰队(与上次兵力大体相等,计10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1艘攻坚舰,20艘辅助船只,约830门火炮),从塞瓦斯托波尔驶经奥恰科夫时,在坚德拉(黑海西北部的坚德拉沙嘴)发现了侯赛因海军上将指挥的土耳其舰队(14艘战列舰、8艘巡航舰、23艘辅助船只,约1,400门火炮)。乌沙科夫未将自己船队形由行军队形
变换成战斗队形,使立即前去攻击敌人,土耳其舰队措手不及,向多瑙河河口仓惶撤退。下午3时,俄国舰队同敌人舰队接近至霰弹射程之内,向土舰队发起坚决进攻。土耳其人经受不住攻击而后退,利用速度优势于晚8时许在黑暗中逃遁。8月29日拂晓,俄国舰队重新发起进攻,击毁和俘获各1艘战列舰。随后土耳其舰队逃向博斯普鲁斯。在29日至30日的追击中,俄国舰队俘获3艘并消灭数艘小船。在整个交战中,土耳其人损失2000人,其中700人被俘。俄国舰队的舰艇无损失,仅阵亡21人,被俘25人。
    在坚德拉附近的胜利使俄国舰队在1790年的战局中牢牢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并保证了俄国陆军的胜利。1790年12月,苏沃洛夫指挥部队,终于攻下了土耳其军队在多瑙河一带的最重要的战略要塞伊兹梅尔,为俄国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土耳其人仍然希望显示一下海军力量以便争取在谈判时取得较好条款,便决定进一步集中力量打败俄国舰队。但乌沙科夫主动出击,于1791年8月ll日,在今保加利亚东北部黑海沿岸的卡里亚克里亚角再次打败土耳其舰队。
    1791年8月9日,乌沙科夫率领俄国分舰队(16艘战列舰、2艘巡航舰、2艘攻坚舰、19只辅助船)驶离塞瓦斯托波尔寻歼土耳其海军。8月11日他们以三纵巡航队形行驶时,发现土耳其海军司令侯赛因巴夏指挥的分舰队(18艘战列舰、17艘护航舰、43只辅助船)在海岸炮台保护下停泊在卡里亚克里亚角。为了赢得时间抢占上风有利阵位,作到出敌不意,乌沙科夫没有把分舰队改编成当时盛行的战斗队形(单纵队).而是冒着土耳其海岸炮台的炮火,率队切入土耳其分舰队和海岸之间。土耳其人惊慌失措.仓皇砍断锚链,试图排成战斗线。俄国军舰趁机发起攻击,土耳其分舰队开始慌乱撤退。为了追击敌视,乌沙科夫又把舰只编成单纵队并采取平形于土耳其分舰队的航向。赛义德·阿里指挥的土耳其分舰队的前卫舰只企图攻击俄前导舰并切断俄舰航路。但乌沙科夫乘“圣诞节”号战列舰冲出战斗线,果断地对土耳其旗舰实施反突击,迫使其退出战斗。其余俄国军舰继续逼近土耳其舰只,以猛烈火力进行攻击,给土耳其人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⑤,土耳其舰队慌忙停止战斗,在夜幕掩护下开往博斯普鲁斯海峡。
  
    在卡里亚克里亚角一战中,乌沙科夫再次大胆运用新战术,并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进攻前,俄国分舰队大胆机动,插入海岸和土耳其分舰队之间抢占上风有利阵位,以三纵巡航队形进行攻击。追击时,乌沙科夫旗舰果断地驶离单纵队
反击敌旗舰。这些行动都突破了作战时要严格保持单纵队的线式战术规范的框框。
    乌沙科夫在卡里亚克里亚角之战的胜利。加速了俄土战争的结束。1792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被迫重新确认库楚克一凯纳尔吉和约的条款,承认俄国合并克里木,宣布放弃格鲁吉亚。至此,整个黑海北岸广大地区(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库班)全部被纳入俄国版图、俄国牢固地夺得了第二个出海口。

注释:
   ①格·安·斯皮里多夫(1713一l790年)俄国海军统帅.海军上将(1769年)。1723年参加海军*先后在黑海、亚速海.里海和波罗的海服过投。1741年起在波罗的海舰队指挥过多种军舰.1764年起任雷瓦尔港总司令。1766年起任喀琅施塔得港总司令。1768—1774年率领1支波罗的海分舰队远征地中海、1770年在切什梅海战中与塞·卡·格雷格—起实际指挥了俄国舰队,消灭了土耳其的主力,夺取了爱琴海的制海权。
  ②塞·卡·格雷格(1737—1808年)、俄国军事家、国务活动家,上将(1769年)。1762年初为禁卫军中士.当年因拥立叶卡特琳娜二世,迫使沙皇彼得三世签署退位书。旋获少将衔。他虽未担任要职、但对俄国国事影响很大。l768一l769年他首先制定了反土耳其的地中海远征计划,立即得到叶卡特琳娜的批准。l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率领俄国海军若干分舰队由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因在纳瓦里诺附近切什梅海战中获胜、保障了俄国舰队在土耳其海上交通线的作战.因而获得了在姓氏后加上“切什梅”称号的权利。
  ③阿历克谢·瑙莫维奇·谢尼亚文(1716-1797),俄国海军上将(1775)。1734年开始在海军服役,1768年起开始担任喀朗斯塔特分舰队司令,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筹建了俄国顿河区舰队,协助俄军占领刻赤要塞和埃尼卡莱要塞,保卫克里木沿海地区和刻赤海峡,还积极参加黑海舰队的组建工作,1794年起任海军院成员。
   ④顿河区舰队:在顿河流域和亚速海一带活动的一支俄国海军部队,1733年组建,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曾转战于顿河下游和亚速海一带,1739年后顿河区舰队撤销,1768-1774年俄土战争初期重新组建,1783年撤销建制,所属舰船拨给黑海舰队。
  ⑤缺乏有关土耳其人损失的具体数字,根据某些叙述,土耳其损失了一些船只,根据另—些叙述.土耳其人只是慌忙逃走,没有损失任何船只。据俄国人的说法是:土耳其许多舰只受重创,人员伤亡惨重,仅赛义德  阿里的座舰上就伤亡450人。不管伤亡损失如何,公认的事实是:乌沙科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新的战术战胜了优势的敌人。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1 12:13:51
 FTHL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2
  金钱:210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3-11-22
给FTHL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FTHL加入好友 查看FTHL的个人资料 搜索FTHL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FTHL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继续,怎么停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12 8:53:20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战(1775—1783年)

   第一节 美国海军的诞生及其战斗活动
一、美国海军的诞生及其在内河和沿海地区的战斗
    美国独立战争是新形成的美利坚民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经过近8年的长期艰苦战斗,美国人民终于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大体经过两个阶段。战争初期,由于准备不足,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因而这个新兴国家在战略上往往处于被动。1777年10月17日美军在萨拉托加取得重大胜利,5,ooo名英军投降。这一胜利成了战争的转折点,从此美军逐渐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直至最终胜利。
    英国进行的镇压民族起义的战争,在国内不得人心,在国际上也陷于孤立。在国际上带头反对英国的是法国。法国力图借助美国起义,打击和削弱英国的海上力量和殖民势力,因而一开始便暗中支持美国,萨拉托加大捷之后,与美国结成同盟,公开参加反对英国的战争。法国参战对美国的最终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英国进行战争,就需要把大量兵员和战争物资,经过两个月的航程运过大西洋。同时,没有来自欧洲和加勒比海的不断的武器装备供应.美国的独立事业也很难设想。因此,控制海洋的海上斗争对双方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几次重大海战主要是在英法海军之间进行的,这几次海战在海军学术发展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与此同时,美国的海军诞生了.并勇敢地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战斗。
    正像陆上战斗一样。美国的海上战斗也是由自发起义开始的。1775年6月12日,缅因的林区工人,在马蔡亚斯海面进行了一场快速激烈的血战,俘获了英国海军的纵帆船“玛格丽塔”号。同一天,罗得岛州当局把两艘小型战船编入现役,由私掠船上的老水手亚伯拉罕·惠普尔领导。6月15日惠普尔就上用这支小小船队抓获了英国辅助艇“玫瑰”号。整个1775年夏季,新英格兰的志愿人员,驾驶各种快速船,不断从隐蔽的海湾、小港内蜂拥而出,袭扰锚泊的英舰。起义者还焚烧灯塔,破坏导航设备。
    领导独立战争的乔治·华盛顿将军一直认为海上力量在整个战争中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因此,战争爆发后不久,华盛顿本人便开始建立自己的舰队,最早编入现役的是一艘小型纵帆船“汉纳”号。“汉纳”号于1775年9月5日下水,船员由已参加陆军的水手和渔民组成。两年之后,又把7艘轻型武装船编入现役。这支小小的舰队,先后捕获了55条英国运输船,如1775年11月27日俘获的英国运输船“南希”号,船上装载着大批滑膛枪、子弹和其他军用物资。
    随着战争的探入和扩大,建立大陆海军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经过讨论,大陆会议决定把1775年10月13日作为大陆海军的正式诞生日,决定成立“海军委员会”,由它建造和装备海军船只和制定规章。此后两个月,先后用商船改装成8艘战船。它们是三桅船“艾尔弗雷德”号和“哥伦布”号(各装有24门炮)、方帆双桅船“安德鲁·多利亚”号和“凯布特”号(各装有14门炮),单桅帆船“普罗维登斯”号(12门炮),“大黄蜂”号(10门炮)纵帆船“黄蜂”号和“弗雷”号(各装8门炮)。11月l0日,大陆会议批难建立海军陆战队并组建了两个营。57岁的伊塞克·霍普金斯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大陆海军的舰队司令。1776年2月18日早晨8艘战船集结在特拉华湾口海面,升起大陆海军最早使用的“大联合旗帜”,待命出征。这就是美国建立的第一支海军。    
    1775年12月13日大陆会议再次批准一项计划,要在最近3个月内建造13艘快速战船的计划。但最后只有7艘下了水,其余末建成的6艘为避免落到了敌人手中被自己毁掉了。这7被快速帆船从龙骨起都是按真正的战舰建造的。
    除大陆海军外,当时还有各殖民地(即后来的州)的海军。13个州中有11个州(特拉华州和新泽西州除外)都建起了自己的海军。各州服投的船只加起来总数大于大陆海军,不过各州的海军舰只一般吨位较小,武装较差,绝大多数是吃水浅的单层甲板帆船和武装小艇,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各州自己的海港和沿海水域。只有马萨诸塞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曾派出较大的战船从事远洋贸易掠夺。
    总的来说,美国海军这时尚处于草创阶段。无论吨位、数量、船体设计和武备,比起英国来要弱小得多,同时缺乏有经验的水手。因为当时水兵工资低,待遇差,许多人情愿去私掠船。特别是海军领导和指挥并不得力,所以无论是大陆海军,还是各州海军,并不是一支效率很高的舰队,特别是缺乏整体作战能力,因此没有取得什么重大胜利。
    第一支海军建成后,伊塞克·霍普金斯受命去切萨皮克湾执行命令,但途中擅自决定改变航向,向巴哈马群岛的新普罗维登斯岛发起了一次远征,据说那儿有军火。1776年3月3日,200名陆战队员和50名水兵部队缴获了大量有价值的战利品。但装载弹药却花去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当这个满载的舰队返航时却在4月6日与英国一艘快速战舰遭遇。在4个小时的混战与追逐中,这个没有战斗经验的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后来,这个舰队由于种种困难不能执行正常的巡航任务。更由于霍普金斯个人树敌太多,遭到大陆会议一些代表的激烈反对,1777年霍普金斯被停职,1778年被正式免职。从此以后,这个舰队的一半舰只锚泊在那拉冈塞托湾,另4艘曾单独主动出去巡航,并且获得成功。
    大陆海军的第二支舰队的7艘快速帆船很快就损失了4艘,特别快的“汉考克”号被1艘44门炮的英国船缴获。“罗利”号遇到强敌而被迫抢滩,“华伦”号在一次远征中丢失。1778年3月17日“兰道夫”号在力量极为悬殊的一场战斗中中弹爆炸沉没。到1780年时,这支舰队实际还有3艘帆船可供使用。但其中两艘在1780年5月12日在保卫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中被迫投降。7艘中只1艘因不能出海独自生存到1781年。所以到1780年,大陆海军作为一支整体力量实际已经不存在了。
    在美国内战初期,一支临时建立起来的江河舰队却打了一场有影响的战斗,就是著名的尚普兰湖上的瓦库湾之战。
    英国一直在谋划执行一个军事上分进合击的战略,即从纽约向北,从蒙特利尔向南,南北共同以奥尔巴尼为目标,这样把殖民地分割开,然后扫荡民族独立事业的基地——新英格兰*因此南下的一支英军要从圣劳伦斯岛,通过尚普兰湖,然后到达哈德逊河。
    尚普兰湖是英军入侵路线上的咽喉要地,扼守这一水域的美军指挥官是本尼迪克特 阿诺德。此人出身一个有名望的家族,后来成了走红的商人,用自己的船航行于西印度群岛至欧洲一线。为了迎击英军,阿诺德匆忙建立了一支小小的船队,据说这些船都是阿诺德自己设计、自己的建造的。他的主力舰是4艘两桅人力划桨的单层甲板大帆船,携带不同数量的大炮,装有高挂的三角帆。还有9艘大型平底船,各有3门炮,靠单桅方帆推进,也可以用人力划浆。其余4艘是小型纵帆船和单桅小帆船。这些舰船是利用尚普兰湖沿岸生长的栎木、橡木和松木制造的。船上的士兵750余人,都是从陆军中或沿海地区招募来的,分别充当水手、陆战队员和炮手,他们大都是未出过诲的新手,被阿诺德说成是“可怜的混杂的人群”。
    由北而南进攻的英军指挥官、加拿大总督盖伊·卡尔顿爵土也认识到尚普兰湖之战不可避免,就开始建造一支压倒对方的舰队。其主力是一艘180吨单桅战舰和2艘大型平底船,各装有18门炮。单是这些火力已足够对付阿诺德的整个船队。此外,卡尔顿还有一些小型帆船和20艘炮艇。这些舰船的部件是在魁北克生产的,经由陆路运住尚普兰湖重新组装。
    1776年10月11日,英国舰队开始南下。阿诺德自知不能力敌,便悄悄把船队藏在瓦库岛后的瓦库湾内,把敌人放过岛之后,突然从背后发起攻击,迫使其猝不及防地回过头来迎风攻击。美船队抓住这一时机,一时把敌舰队打得大乱。但英舰队终于进入阵地,压倒了阿诺德。至黄昏时分.美国舰队已遭受重创.至夜晚,趁着雾幕侥幸逃走,英国人在后面紧迫。至第二天,大部分美国舰船或被俘,或抢滩燃烧,阿诺德及其幸存者弃船逃走。
    瓦库湾之战,英国人依靠优势,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从此控制了尚普兰湖,打通了南下的路线,但在战略上是失算的,因为英国人为了建造舰船和等待后勤支授,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结果严冬已到,英国人只好在加拿大过冬,给了美军一年的准备时间。第二年英军司令伯戈因接替卡尔顿发起新的进攻时,美军已避备就绪,最后迫使伯戈因在萨拉托加投降。美国海军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汉认为,萨拉托加大捷“应归功于尚普兰湖上一支小小的舰队为此换来了极其宝贵的一年时间。②”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库湾之战是美国海军获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二 美国舰船海上掠夺和袭击

    尽管大陆海军至1780年实际已不存在,但美国并没有停止海上斗争,他们主要进行了贸易战:一方面使用快速船穿过英军封锁线,从欧洲和西印度群岛运回重要物资。仅在1777年底以前,美军使用的火药.约150万磅就是从海上运来的。另一方面是使用武装掠夺船对英军海上补给线进行骚扰破坏。与此同时,一些单个舰船还进行了“海上游击战”----袭击活动。
    在独立战争中相当活跃的是私掠船。根据记录。受到大陆会议正式委任的私人武装商船有1,697艘,如果把各州和各地负责人委任的私掠船也算起来,估计在2,ooo艘以上。除开赎回和被俘的以外,有2,200艘英国船被美国私掠船抓走,平均每艘以当时3万美元计,英国共损失了6,6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字。对英国打击最大的是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据一份材料记截,1777年初一支拥有护航船队的60艘船只.只有15艘船只安全抵达英国在加勒比海的领地。美国私掠船给予英国贸易以很大的打击,同时还为美国提供了武器和给养,而且由于英国害怕私掠船把掉队的运兵船和补给船抓走。往往把派往美洲的增援一再延期。美国私掠船起到了动摇英国进行战争的决心和信心的重大作用。一位大陆会议的代表认为,私掠船的活动“对挫败英国的锐气来说,不失为一种简捷、方便和确实可靠的方法。”
    除了私掠船外,美国海军成功地进行海上袭击和掠夺,其中几位船长取得了突出的战绩。
    进入欧洲水域的第一艘美国海军船是方帆双桅船“反击”号,由兰伯特·威克斯指挥。美国的外交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乘坐这条船于1776年底到达法国的。1777年1月威克斯从法国南特出航,很快捕获了5艘英国船。1777年5月,他得到2条舰船的增援力量,一条是由美国驶来的方帆双桅船“列克星敦”号,另一条是在法国装备的独桅前后帆快船“海豚”号。5月28日,威克斯率领三条舰船组成的分舰队再次出航到爱尔兰海,一个月之内就捕获了18艘英国商船。一次1艘74门炮的英国战列舰盯住了“反击”号,尾追了整整一天。威克斯机智地把大炮扔到海里减轻重量,最终摆脱了英舰的追击。
   1777年秋天,形式上保持中立的法国,迫于英国的强大压力,不能继续让美国舰船留在法国港口,威克斯被迫返国。“海豚”号因为没有远航能力,无法回国。“列克星敦”号刚离开法国海岸*就被英舰俘获。“反击”号则在纽芬兰外的一次风暴中沉没.全船130人仅一人被救起,其余全部遇难,包括那位勇敢的船长兰伯特·威克斯。
    同时,美国在法国买了斜衍横帜小船“突击”号,由戈斯塔瓦斯·康宁汉担任指挥。1777年5月1日康宁汉驾驶这艘小帆船,在敦刻尔海面抓了1艘英国帆船,船上的重要文件被转送到富兰克林手中。英国对此曾提出抗议,法国政府为了平息事端,暂时把“突击”号拘留,但拒绝把康宁汉送交英国审判。几个月之后,康宁汉又设法弄到1艘14门炮的炮舰“复仇”号.巡航于英、法和西班牙海岸,在约18个月的时间里,竞捕获了近60艘敌人船只。
    在武装袭击斗争中,最著名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是约翰·保罗·琼斯。
    约翰·琼斯原是一个种植园造林工人的儿子,1761年十三岁时当了水手,二十一岁时当了船长,但长期默默无闻。独立战争爆发后,投身于大陆海军,开始在霍普金斯手下任“艾尔弗雷德”号的舰务官。正是他,第一个在“艾尔弗雷德”号上升起了美国海军的第一面旗帜。后来,曾成功的指挥过“艾尔弗雷德”号和“普罗维登斯”号进行巡航。1777年底,被任命指挥1艘1 8门炮的单桅炮舰“漫游者”号,横渡大西样,打入欧洲水域。这时法国已与美国正式结盟,公开参战,因此受到公开的欢迎和礼遇。1778年2月14日午后,“漫游者”号经过停泊在基布隆湾的法国舰队旗舰时,鸣放十三响礼炮,法国旗舰也以九门大炮鸣放答礼。这是外国军舰第一次向星条旗致敬。
    1778年4月22日夜,琼斯袭击了英国怀特黑文港、这是自英荷战争以来,外国军舰对英国港口的第一次袭击。第二天又袭击了圣玛丽岛。英国派出装有20门炮快船“德雷克”号进行搜捕。4月24日,英、美两舰进行激烈的、近距离的战斗,琼斯终于迫使“德雷克”投降。
    1779年8月,琼斯受命指挥“里夏尔”号。“里夏尔”原是一艘用旧了的从事东印度贸易的大商船、排水量为900吨,名义上装有42门炮,但实际有些已不可能使用。全船官兵380人。20名军官中有17名是美国人,都是琼斯自己精心跳选出来的。43名军士长中,一半以上是从英国逃亡出来的。其余海员、水手和侍者来自不同的7个国家。船上的美国人多数曾被关进英国监狱,其中不少是琼斯用英国战俘把他们赎换回来的。他们强烈仇恨英国人,又十分愿意服从琼斯。
    1779年8月琼斯率领一支小分舰队出海袭击,这支分舰队包括1艘新的32门炮美国快速舰“联盟”号,由法籍船长比埃尔·朗代斯指挥。还有2艘法国私掠船。琼斯的小分舰队绕不列颠群岛转了一圈,抓获了好几艘敌船。但9月23日在苏格兰东海岸的弗兰伯勒角附近遇到了2艘火力强大的护航船,在这里琼斯打了一场最有名的战斗。英国护航船领头的一艘是装有44门炮的新型快速舰“塞拉比斯”号,另一艘是20门炮的“斯卡伯勒女伯爵”号。战斗打响后,与琼斯同行的舰船转身逃去,“里夏尔”孤军作战。幸好,不久一艘法国快速舰“培拉斯”号赶来助战,把“斯卡伯勒女伯爵”号抓走。
    “里夏尔”号与“塞拉比斯”号展开了激烈炮战和争斗.大炮不断地互射,双方指挥官各自拿出自己的战法。第一次舷炮交锋时,琼斯的两门最大的火炮便爆炸,舷炮火力大减,上甲板炸开了一个大洞。琼斯意识到炮战对自己不利,使企图靠近敌舰,登上甲板以格斗取胜。在双方进退、躲闪的机动过程中,笨拙的‘里夏尔”的船首一下子撞上了“塞拉比斯”号的船尾,这个位置对“里夏尔”十分不利,因为所有的大炮(包括尾炮)都无法瞄准射击。英舰舰长理查德·皮尔逊见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便对着“里夏尔”轻蔑地喊道:“喂!你们的船还能打吗?”琼斯立即高声回答:‘我们还没有开始战斗哩!③”
    “里夏尔”借助风力摆脱不利位置后绕到对方舰首,“塞拉比斯”躲闪不及,它的舰首撞上了“里夏尔”的尾部舵楼甲板,并被其后桅上的三角帆的帆索死死缠住。两条船首尾连在一起,琼斯立即抓住机会命令士兵用铁钩把两条船锁在一起,他自己亲自抓住“塞拉比斯”号上一根绳子绑到自己船的后桅上。两条船捆在一起,双方的大炮几乎是炮口对炮口地进行射击。甲板上也展开了格斗。战斗进行了三个多小时。
    战斗正酣时,“联盟”号突然出现,但并没有向“塞拉比斯”进攻,而是向“里夏尔”开了3炮。琼斯升起识别信号之后,“联盟”导才停止射击。(注:琼斯认为这是“联盟”号舰长比埃尔·朗代斯的蓄意破坏行为,企图独吞胜利果实,战后琼斯控告了朗代斯,后者终于被免去职务。后来,朗代斯对他的一位朋友坦率地承认了这一点)。
    战斗继续进行,“里夏尔”和“塞拉比斯”都处在最困难、最关键时刻。“里夏尔”号开始慢慢下沉,除了3门备用的小型火炮外,其余全部炸毁了。“塞拉比斯”号上炮手所剩无几,运来的弹药打不出去,越积越多,扔得到处都是*这时,琼斯手下的一名水手扔出的手榴弹,在一堆散开的弹药中间爆炸了。一时爆炸四起,20余人当场丧牛。“塞拉比斯”的主桅摇摇欲坠,皮尔逊船长精神垮了,亲手扯下军旗表示投降。当皮尔逊登上“里夏尔”号摘下自己的佩剑交给琼斯时,琼斯立刻送还到他的手中,并邀请他在破损不堪的甲板下面喝一杯酒。这是18世纪交战双方结束战斗的典型方式,可谓骑士遗风。
    战斗结束后,“里夏尔”继续下沉,虽经奋力抢救,两天后仍然沉入海底,琼斯将军旗移到“塞拉比斯”号上。为褒奖琼斯的功绩,法王路易十六向他授予了军功勋章和金柄宝剑。
    约翰·琼斯船长的战斗精神和他那句响亮的战斗口号(“我们还没有开始战斗哩!”),使他赢得了不朽的名声,恰恰也表达了当时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和信心。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14 23:14:09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第二节 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海上战斗
    一、欧洲水域的海军行动(乌桑特与圣·文森特之战)
    萨拉托加大捷之后不久,1778年2月6日,法国与美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和通商条约,与美国站在一边与英国作战。1779年西班牙也正式对英作战,与法国采取一致行动。1780年荷兰也对英作战。1780年俄国与丹麦、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联合一起宣布“武装中立”,即用武力保证海上自由和中立国自由贸易原则。至此,英国在外交上和海上势力完全受到孤立。
    法国参加后,海战在欧洲水域、美洲水域、东印度水面全面展开,英法两国再次成了海上争夺主角。(注:1780年时美国大陆海军事实上已不存在,1781年切萨皮克湾之战中,已没有一艘美国舰船参战)
    英国海军在7年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之后,暂时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军舰退出现役,军官只领取一半工资,水兵全部解散*在战术上仍然基本沿用《永久战斗条令》所规定的旧式“线式战术”。
    7年战争之后,法国决心复仇,夺回失去的海上优势,开展了重振海军的运动。首先是多方筹措经费,建造新型战舰,创建船舶工程学院负责改进船体设计。至1770年法国已有64艘战列舰和50艘巡航舰。到l 778年,法国加入美国一方对英宣战时,它已拥有74艘大型战列舰,而英国只有69艘。而且军舰设计先进,武器精良,具行速度高、吨位大、机动性强的特点。法国海军规炮手,经常进行海上训练,因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炮手。法海军战术上也有不少改进。比高.德莫洛格的《海军战术》出版于1763年,不仅详细阐述了战术上集中兵力的各种方法,而且促进了实用信号系统的发展,大多数海军指挥官都按照这种理论在各个“机动演习分舰队”中接受过这种训练④。法国人使用了所谓“远距离作战”的战法,利用他们机动方面的优势,总是打断英舰缆索后就迅速跑开,以利再战----可简单称之为“打了就跑。的战术。这种战术显然对于英国那种规则的但却缓慢的一路纵队队形具有一定威胁。
    英法舰队在欧洲水的第一次重大战斗行功就是乌桑特海战(1778年7月23日一27日)。
    1778年7月9日,英国海军中将奥古斯塔.凯佩尔指挥30艘战列舰出海巡航。53岁的凯佩尔,15岁时便成了海军候补生,后因成绩突出,战功卓著,晋升很快,1762年获少将军衔,8年之后升为中将。他这次出航的任务是在法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之间构成一个封锁线并为两支从东印度返航的运输船队担任警戒。7月8日,即在凯佩尔驶出港口的前一天,32艘法国战列舰,在法国杰出将领奥维利埃伯爵率领下,驶离布勒斯特港,前去拦截从东印度返航的运输船队。限于当时条件,两支在海上绵延l海里以上的庞大舰队.在英国南部和法国北部间辽阔的大西洋上往返巡逻长达两个星期,谁也没摸到对方的位置。7月23日下午。在法国布列塔尼顶端附近的乌桑特以西100海里处,两支舰队终于相遇。
    意外地与敌遭遇,凯佩尔感到格外的高兴,这时他恰好处在有利的上风位置,便继续保持航向,准备第二天早晨投入战斗。但聪明的奥维利埃与凯佩尔进行了巧妙的周旋。他以高超的操船技艺,充分发挥其军舰速度快、性能好的特点,在夜幕掩护下24日黎明几乎将整个法国舰队调到了英国舰队的上风处。凯佩尔见法国舰队后面两艘军舰尚未完全占据上风位置,仍在顶风艰难航行。凯佩尔便命令两艘英舰脱离编队向前冲,迎战两艘掉队的法舰,希望引诱奥维利埃掉转船头,救援遇险的船只,但奥维利埃没有上当,继续保持上风位置,而那两艘掉队的法国军舰利用高速改变航向回逃。这时两支舰队各有30艘战列舰。
    奥维利埃一直避免由下风位置迎战英国舰队,三天来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上风位置,英国舰队在后面猛追。27日上午一阵暴风雨过后,利用英国舰队尚未调整好队形之际,奥维利埃向英国人发起了攻击。几天来被挫折和戏弄闹得十分恼火的凯佩尔便不顾其他,下令:“成纵队前进!”“开始战斗!”约上午12时,两支舰队开始了炮击。交战中,英舰炮手总是企图将炮弹射向敌舰体,但由于法舰比较灵活,距离又远,没有给法舰造成更大损伤。法国炮手则射技较高,发射链弹、铁棒弹,专门打击和破坏易损的帆缆和索具。至下午两点,奥维利埃认为打得不错,使以严整的队形,撤离战场。
    这时,凯佩尔再次下令,调整散乱的队形,但由于他的旗舰‘胜利“号遭重创,速度很低,至下午3点才把前卫和中军调整好,但后卫的3只战舰却没有跟上。原来后卫指挥官休·帕利泽海军中将的军舰“可畏”号所受损伤更重,前桅已被打断,几乎不能航行。另外两艘战列舰,根据《永久战斗条令》规定,必须随指挥现行动,又不能撇开“可畏”号前去追赶凯佩尔。经过3、4个小时的抢修,直到天黑之后,‘可畏”号等3艘军舰才与整个舰队会合。7月28日,凯佩尔见自己的舰只帆缆索具大量损坏,认为继续在敌方沿海逗留是无益的,决定返航。而这时的整个法国舰队已安全返抵布勒斯特。
    这次战斗双方均未损失1艘军舰,英国伤亡506人,法国伤亡674人。法国伤亡虽然较大,但却给英国舰只造成严重损失,英国旗舰被打断了许多帆缆.桅杆危险地摇晃起来,前卫好几艘的桅杆被打断,后卫也受到重创。尤其是法国人在谋略上高出英国人一筹,海上机动性上胜过英国舰队,并御敌于海疆之外。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场战斗是法国的胜利,也是7年战争以来法国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因此,奥维利埃将军在法国被当作英雄受到热烈欢迎。
    凯佩尔在英国受到猛烈的批评和谴责,而凯佩尔则指责帕利泽不执行命令。双方都要求军事法庭作出仲裁,结果双方都被宣布无罪。这场纠纷因有党派斗争背景,凯佩尔离开了战舰退休。
    这场海战的结果清楚表明,《永久战斗条令》开始失去神圣性,线式战术开始受到挑战。过去这种战术使火力集中,一直有效,但现在面对法国打了就跑的战术——即破坏敌舰的帆缆后迅速跑开,已显得不灵活。但当时英国海军部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凯佩尔批评仅仅是,没有将混乱的纵队组织好就匆忙投入了战斗,即没有彻底实行《永久战斗条令》。改进海军战术尚需时日和实战。
    欧洲水域上发生的另一次对海军战术有影响的战斗是圣·文森特之战(1780年1月16日,又称月夜之战)。
    l 779年西班牙参战后,法国和西班牙的舰队曾计划联合进攻英国,这项计划最终因法国政府犹疑不决而流产。但曾引起英国政府的恐慌,曾派出两支舰队迎击预计中的人侵,其中一支便是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1718年2月— 1792年5月)率领的舰队。罗德尼已61岁,在7年战争中出了名,北美独立战争前曾任西印度群岛的海军总司令。但也曾因为欠下一大笔赌债,而逃往国外,靠一位富翁解囊相助才得以重返伦敦。1779年英国海军部再次起用罗德尼,先让他去解救被西班牙人封锁的直布罗陀,然后去西印度群岛任职。
    罗德尼是个独断专行的指挥官,在战术上是个保守分子,是线式战术的维护者,但也是个思想豁达的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断。
    1779年底.罗德尼率领22艘战列舰,9艘快速帆船去解直布罗陀之围。1780年1月16日驶至葡萄牙海岸外圣·文森特下端时与一支西班牙分舰队相遇。西班牙分舰队拥有11艘战列舰,是一支封锁英国直布罗陀海军基地的舰队。罗德尼没等双方排好队形.便顺着西风张起风帆,命令全线出击。天黑时,风势变强,英国人开始进攻西班牙舰队尾部。罗德尼身患痛风,抱病上阵,躺在病榻上亲自指挥,发出命令:“尽量靠近最大的敌舰或敌将官的旗舰用舷炮轰击。⑤”战斗进行了一夜—一有名的月光战。l艘西班牙军舰爆炸,罗德尼俘虏了6舰。对直布罗陀的封锁被解除,罗德尼再次向直布罗陀提供补给。罗德尼立即成了一位全国闻名的英雄。
    在这次海战中,罗德尼开始摆脱线式战术的束缚,后来在1782年的诸圣岛海战电根据实战需要,更大胆地干了起来,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二、切萨皮克湾之战(亨利角或弗吉尼亚角之战.1781年9月5日)
    切萨皮克湾之战恰好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最著名的最有决定意义的约克敦会战期间。这次会战堪称法、美两个国家的军队和舰队密切合作的典范。
    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英双方争夺的重点已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美国军队在弗吉尼亚一带经过一系列机动战斗之后,终于迫使英军南方指挥官康沃利斯于1781年8月退守约克顿。这时华盛领将军已得到法国部队的支援,决定暂时放弃在纽约一带与英军的对抗,率部队南下集中力量攻打约克敦。9月初,5,700名大陆军,3,100名民兵和7,ooo名法军开始
了围歼康沃利斯的“空前壮举⑥”。1781年10月17日,恰好是在萨拉托加大捷4周年那一天,伯戈因4年前投降的那一天,康沃利斯率领8,ooo余众也投降了。约克敦大捷之后不久,英国托利党政府垮台,主张与殖民地媾和的辉格党重新掌权,英、美和谈开始。美国的独立可以说是在约克敦会战中实现的。
    在约克敦胜利中,法国舰队的有力支援起了重大作用。
    1781年3月末,法国海军少将约瑟夫”保尔·德·格拉塞伯爵率领一支舰队护送一支大商船队从法国布勒斯特出发,驶向西印度群岛。德·格拉塞出身于阿尔卑斯滨海省份的一个贵族家庭,58岁,终生航海,经验丰富,勇敢,而且身材魁梧,充满活力,身高6.2英尺,有人曾夸他,“每逢打仗,他的身高就是6.6英尺”。格拉塞以很快的速度.在36天内就到达马提尼克岛,途中粉碎了一支英国舰队的拦截,重创了6艘英舰。随后,于6月1日攻下多巴哥岛,7月初他带着整个舰队和商船驶向海地角。
    格拉塞到海地角后,得到法国方面和华盛顿将军从海上增援的请求。他决定率领整个舰队北上。格拉塞共有28艘战列舰,军舰上还装载3个步兵团,loo名龙骑兵,350名炮兵,共计2,500名援兵。还有15艘商船分别装载部队的大炮和装备。格拉塞8月5日出发,经过人迹罕至的古巴北海岸和巴哈马群岛之间的老巴哈马海峡,30日到达切萨皮克湾口。英军对这支舰队的到达仍一无所知。
    早在7月,英国人就得到了关于格拉塞行迹的报告,8月10日原也在西印度群岛一带活动的英国海军少将塞缪尔·胡德爵土率领14艘战列舰离开安提瓜,搜寻格拉塞的行踪。但胡德并没有横穿巴哈马和古巴之间的海峡(即格拉塞的航线),而是选择了一条直航线,赶在格拉塞之前到达美国沿海。8月25日,即法国舰队抵达该地的前4天,胡德赶到了切萨皮克湾,发现湾内毫无异常,便直去纽约,与托马斯·格雷夫斯海军少格指挥的另一支英国舰队会合。在纽约的英国人也不知格拉塞的下落,但却担心另一法国舰队(此时,由法国另一位海军少将德.巴拉斯指挥的8艘战列舰正在从罗德岛去纽约的途中,不在皮萨切克湾,在皮萨切克湾的正是德 格拉塞)运送火炮给在约克敦围困康沃利斯的美法军队。于是决定19艘战列舰组成联合舰队前往切萨皮克湾拦截法国舰队。英国这支临时组成的联合舰队由格雷夫斯统一指挥,同时顺便携带一些物资和2,ooo名士兵增援康沃利斯。
    9月5日清晨,格雷夫斯抵达目的地,大约9时半,发现法国舰队,格雷夫斯命令组成战斗队形。
    这时,除了数量上以外,英国舰队占据了一切有利条件。格拉塞的舰队正锚泊于南部海岸和亨利角内的锚地,他刚分派出4艘军舰去封锁约克河和詹姆斯河,所以他只有21艘军舰可供出击。他手下的近l,300名舰上官兵一—约占总数的一半——正用小船向岸上运送由西印度群岛带来的部队和大炮,舰上严重缺员。格拉塞曾下令小艇归舰,但小艇离舰太远来不及上舰,战舰只得丢下小艇启航。这时东北风一直吹进海港,海上正值涨潮,法国舰队要驶出港湾,首先要逆风而行。同时,由于海湾入口处的中央地带有一片浅滩,航道只有3海里宽,法舰无法编成战斗队形。正因为处于极端不利状况,法国舰队一时陷于混乱。对格雷夫斯很简单,只要展开他的舰队去封锁海湾出口,然后直迫混乱的法国舰队对其逐一地加以消
灭就行了。看来格雷夫斯已胜利在望,格拉塞败局已定。
    但格雷夫斯并没有这样办,而是悠然自得地照章行动,向整个舰队发出“成一路纵队前进”的命令。一支威武雄壮的舰队朝着海湾入口处驶去,当整齐的英国舰队最终到达入口处中央的浅滩时,大部分法舰已经安全逃出了海湾,并开始排列成他们自己的战斗队形。格雷夫斯只好调转航行,继续保持整齐队形驶出海湾。英国舰队这样一进一出切萨皮克湾,好像是进行一次海上检阅。各艘军舰都保持着自己在纵队中的位置,整个纵队没有一处中断.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景象——严谨、协调一致、整齐美观,但毫无用处,可谓银样蜡头枪。不仅如此,格雷夫斯在调转舰队航行时,还犯了一个错误,即原来排在舰队后面的战斗力最弱的军舰反而成了前导,如遇战斗,这些军舰还得领头进攻。
    驶出海湾后,格雷夫斯总算可以和法国舰队对阵了,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完全配合他,而是绕过亨利角,大致编成一路纵队.向大西洋驶去。格雷夫斯再次发出“成一路纵队前进”的信号。由于英国舰队以笔直的一路纵队.毫无偏差,而刚刚驶出海湾的法国舰队的队形就显得散乱弯曲了。结果两支舰队形成了一个“v”字形,而不是平行前进。这时,格雷夫斯升起了“逼近敌舰攻击”的信号旗。但同时,旗舰仍然挂着保持一路纵
队的信号旗。“逼近敌舰攻击”意味着各舰都可调转方向,向距离最近的法舰发起攻击。这样一来,一路纵队便不复存在了。格雷夫斯部下的大多数舰长,尤其担任后卫指挥的胡德,都明白战斗条令的有关规定;一路纵队的信号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取代其他信号。舰队的后卫和部分中军坚持照章办事,继续保持一路纵队前进。结果,只有舰队的前卫部分和几艘中军舰只接敌近战,而后卫根本没有参战。
    这场战斗是一场险恶的近战。战斗从下午三、四时开始,直到黄昏时刻,格雷夫斯才降下“成一路纵队前进”的信号旗,其余所属各舰才得以攻击与自己距离最近的敌视,然而对英国来说,为时已晚,航速较快的法国舰队早已驶入大西洋。在这场海战中,英国1艘军舰被打得干疮百孔,最后只得自沉,另外至少还有5艘损失严重,英国伤亡336人.法国没有损失l艘军舰.仅亡230人。显然是法国人的胜利.英国人的失败。本来,法国人已经“在劫难逃”.现在不仅逃脱了一场大灾难,而且重创了敌人。相反,英国人不仅失去了快要到手的胜利,而且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9月6日之后,格拉塞继续设圈套耍弄了格雷夫斯一番。9月6日、法国舰队正远离亨利角航行,格雷夫斯企图阻止格拉塞对康沃利斯进行封锁,再次率舰队追击法国舰队,格拉塞从切萨皮克湾驶入大西样,在海上兜圈子与格雷夫斯玩弄追逐游戏。两支舰队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使英国舰队可望而不可及。这两文舰队在海上周旋之际,另一支出8艘战列舰组成的法国舰队于9月9日来到切萨皮克湾.并开始将重炮远往陆上支援围困康沃利斯的法、美部队。当格拉塞意识到已完成战略使命后、便于9月11日返抵切萨皮克湾。这时两支法国舰队会合,已有36艘战列舰在切萨皮克湾恭候英国人。格雷夫斯已别无选择,只好于9月13日北上返回纽约,以便修理
舰船加强力量再次南下支援康沃利斯。格雷夫斯于10月19日再从纽约启航,一个星期后才到达切萨皮克湾附近,但这时大局已定,康沃利斯早巳于10月17日投降。
    切萨皮克湾海战再次表明.刻板的线式战术已经过时,《永久战斗条令》需要修正。英国舰队失败之后,上下群情激愤.纷纷相互指责。在一次怒气冲冲的战后检讨会上,格雷夫斯质问胡德为什么不脱离一路纵队去迎击敌舰。胡德冷冷地回答说:“因为你挂上了一路纵队前进的信号旗。”格雷夫斯又转向投入战斗前卫指挥官,问他为什么要与敌接战。这位指挥官回答道;“因为你发出了战斗信号。”格雷夫斯又转过头来问胡德:“胡德将军.这又如何解释呢?”胡德平静地说:“对我来说.—路纵队的信号高于一切。”检讨会不欢而散,毫不结果。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失败,正需要新的理论和新的战术。
    三、诸圣岛海战(1782年4月12日)
    约克敦会战和切萨皮克湾海战之后,美、英之间的战事实际已基本停止,战争主要在英、法之间进行。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在海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海上战争主要集中在西印度群岛、东印度和直布罗陀一带,其中最著名的,在海军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的是西印度群岛的诸圣岛海战。(有的著作称其为“圣兹(多米尼加战役”)
    切萨皮克湾海战之后,德·格拉塞率领一支庞大舰队和法国远征军向西印度群岛进攻,开始从英国人手里夺取和占领了圣·基茨岛和其他一些小岛,并准备进攻西印度群岛中最大最有价值的英属岛屿——牙买加。胡德率领一支英国舰队无力阻挡格拉塞的进攻。英国最终只保住了圣卢西亚、安提瓜、巴巴多斯和牙买加。在北美失败了的英国在西印度群岛似乎也正面临着失败。
    焦虑的英国政府决定再次要求罗德尼挽救这一局势。原来,罗德尼在圣·文森特取得胜利之后,继续向西印度群岛挺进。在那里(马提尼克岛附近)同法国舰队打了两次不成功的海战,因为他两次都无法靠近敌舰。他在西印度群岛停留了一年,这一年中他从私掠船和荷属群岛中弄得了一大笔钱财。1781年夏,由于痛风病复发,他退回英国进行热水浴治疗。这
次他重新受命后,率领12艘舰船于1782年2月中旬回到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这次他的旗舰是90门炮的“畏惧”号,他保留了在皮萨皮克湾打了败仗的塞缪尔·胡德的副司令职务。
    罗德尼这次重返西印度群岛时.英国舰队在武器装备方面作了不少改进。船体进行了彻底翻修,包铜的船体很干净,便于快速行驶。英国舰上还装备了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臼炮,这是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火炮,因为它最早是由英格兰的凯龙铁工厂制造的,所以这种臼炮又称为凯龙短炮。这种炮装在轨道上,比一般轮式舰炮摩擦力大,因而减少了火炮的后座力。这种炮还比长身管火炮轻得多,这些火炮加起来的重量仅占舰船金属重量的25%,操纵它的炮手也较少。这种大口径火炮,装上5.5磅的药包可发射68磅重的巨型炮弹。凯龙短炮对远距离目标没有作用,但对近距离目标,却有巨大的杀伤力。在诸圣岛海战中,大部分战斗是近战,因而凯龙短炮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英国缴获的5艘法舰中,其中3艘是被凯龙短炮击中艉部的。
    同时,英国的火炮射击技术也得到大大改善和提高,这要归功于罗德尼的旗舰舰长查尔斯·道格拉斯爵士。道格拉斯是一位出色的革新家,对火炮进行了许多改造和革新。他的一项改革是用法兰西绒药包代替丝绸药包,因为绒布要比丝绸易燃,不会在炮膛里留下未烬的残渣及烟垢,这样就会大大加快重新装填的过程,不需要在重新装填前清除炮膛内的火星或火药残渣。他的另一项革新是在一根空心鹅毛管内装上火药,再将鹅毛管插入火炮的火门,这比以前用角制火药筒向火门倒药的方法更快些。在诸圣岛战役之前.炮手们就事先准备了数百根装火药的鹅毛管,以便战时可随时取用。
    道格拉斯最重要的一项革新是提高火炮的射速和射击的准确性。他设计了一套弹簧铅锤装置,用来减少炮的后座力,并能使火炮更快地退回到原来发射位置,同时,他又设计制造了一套复合滑车装置,这种滑车可以扩大火炮的射击角度,火炮可以向左右水平移动45度。他又在炮身下装了一块楔形木座用来调整火炮的高低角度。这样,火炮便可以在四位位置上
进行射击,可以更准确、更灵活地瞄准目标。
    此外,道格拉斯还是一个勇于实践新战术的舰长。据说,在诸圣岛海战中,正是道格拉斯说服了罗德尼采用新战术的。
    1782年4月份,双方舰队都得到了增援。德’格拉塞准备从马提尼克岛护送一支由150艘船装运部队和火炮的船队左圣多明各与西班牙会合。在圣卢西亚附近的罗德尼决心粉碎法国人的这一行动。4月8日清晨,德·格拉塞率领33艘战舰出海*当日中午时分,罗德尼闻讯后,率领36艘战舰出海追赶,格拉塞转向往北航行,罗德尼紧紧尾随不舍,沿着马提尼克和多米尼加海岸追击了三天多时间。
    4月9日和10日,格拉塞曾两次返回掩护落往后面的两搜军舰。第一次格拉塞曾给予胡德率领的前卫部分以沉重打击,罗德尼则把前卫变为后卫以恢复元气。但法国两艘军舰伤势较重,一艘被放弃,一艘被送到港内修理。格拉塞这时只剩下31艘军舰,而罗德尼仍有36艘。格拉塞第二次返回掩护时却身陷困境。北上的舰队驶至多米尼加与瓜德罗普之间时,被前面叫做诸圣岛的一群小岛挡住了去路,而身后有敌追击。他本打算从两个岛屿之间的水道穿过,但风向不对,来自东方的海风吹过海峡,他唯一的出路便是掉头南驶,迎着追击的敌舰队驶去。11日深夜,格拉塞转向南驶,罗德尼前去迎战。
    像以往一样,两支相对而行的舰队必然要交战,4月12日上午9时,战斗打响。最初,战斗进行得和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历次海战一样,罗德尼的舰队排着笔直的一路纵队与法国舰队并列而行。法国舰队的炮手们发射出链弹、棒弹.打断英舰的帆缆,主桅也被打得东倒西歪。
    上午9时20分后左右,风向突然改变,由原来的东风转为东南风,朝着格拉塞纵队的中部吹来,已经排好队形的法国舰队中军和后卫的船只此时也不得不稍稍偏向下风,其他军舰则逆风航行或干脆停了下来,于是法国的纵队中出现了空隙。
    此时旗规舰长查尔斯·道格拉斯发现了法舰队中的空隙,其中一个空隙就在他的正前方,急忙上前催促罗德尼:“快切断纵队,乔治爵士,好机会来了!我担保一定能够取胜。”罗德尼有几分犹豫,但道格拉斯又劝说了一回,罗德尼勉强同意:“好吧!好吧!你看着办好了。”道格拉斯立即下达了右转舵的命令,“畏惧”号朝着法舰横插过去,并同时向法舰猛烈开火。在其面前的“公爵”号也立即转过船身随着旗舰冲过敌纵队。几分钟过后,74门炮的“贝德福”号突破了另一个缺口,将法舰队一分为二,英国舰队后卫的舰只全都跟着“贝德福”号横穿敌纵队。
    罗德尼吸取了切萨皮克港战斗中的教训,最终接受了眼前的事实.立即降下了“一路纵队”的信号旗,高高升起了接敌近战的信号旗。英国军舰绕到毫无准备的法国舰队的另一侧.将混乱的法舰队分割成若干段,集中优势包围起来,以4艘对3艘,甚至3艘对1艘进行攻击。  
    在战斗中,因为距离很近,风力又小,因而法国人穿过英舰队时速度缓慢,延长了在敌人火力下暴露的时间,这种情况,特别是这样近的距离,对英国凯龙炮的射击极为有利.至上午11时,法国舰队完全陷于混乱,一些战舰损伤惨重。至下午2时,格拉塞意识到他的舰队已不能重新作战,便企图组织有秩序的撤退。但受到重伤的“巴黎市民”号和几艘支援旗舰的舰只落在了后面。
    法国旗舰“巴黎市民”号进行英勇的抵抗。在6艘英舰集中火力的轰击下,军舰被打漏,帆缆被打断,炮手们仍坚持战斗到最后,不停地还击,药包用完后,他们直接向炮筒里装药。“巴黎市民”号的舵被打落了,炮弹也用完了.后甲板上,只剩下格拉塞一个人没有受伤。而战舰无力地在海上摇荡。下午6时,眼前形势更加恶化,格位塞命令几艘仍在支援他的法国舰撤退。6时半,胡德占领纵射阵位准备实施纵射时,格拉塞降下了军旗。在此之后,罗德尼没命令追击,让他的舰队停泊过夜。次日清晨,胡德再到“畏惧”号甲板上请求追击时,法舰已经消失在远方,罗德尼安抚他说:“算了吧,我们这一仗已经打得够漂亮了。”*(注:塞缪尔.胡德坚持认为罗德尼应当乘胜追击法国舰队,战斗之后,胡德写了许多信,重点批评罗德尼不追击的行为,对此,人们争论了好几个星期,乃至一个多世纪。也有人主认为,根据当时的情况,罗德尼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
    战斗中,英国人缴获了5艘战舰,英国自己没有损失一艘,法国至少死伤2,ooo余人,还有相当数量被俘的⑦,英国仅损失l,ooo多人。
    胜利的消息引起了英国人的狂热欢呼。这是7年战争以来,皇家海军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海战胜利。为此,罗德尼被授予贵族爵位,并得到年金2,ooo英磅的薪俸。胡德被授予贵族爵位,罗德尼的另外两名舰长也封了爵。
    诸圣岛一战是海军新战术的胜利。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海军一直沿用一路纵队的线式战术,一直到诸圣岛一战,罗德尼和道格拉斯才第一次采取了突破敌舰纵队的新战术。因此,有人认为;“诸圣岛一战,罗德尼开创了海战史中的新纪元。⑧”同时,诸圣岛的胜利,也是一系列技术革新的结果。在这方面查尔斯·道格拉斯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 战争的最终结束
    诸圣岛海战并没有结束战争,也没有消灭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海军力量。诸圣岛海战中逃脱的法国舰只加上在海地角的其他舰,总数仍达到26艘,再加上几艘西班牙军舰.共有40艘军舰可供使用。对英国仍然构成相当威胁。在欧洲,整个1782年法国西斑牙联合舰队一直在英吉利海峡巡航,围困直布罗陀。在东印度和锡兰近海一带,法国优秀的海军准将皮埃尔·安德莱·德·苏夫伦从1782年起直到战争结束为止,与英国舰队进行了5次大的较量(即1782年2月17日、4月12日、7月6日、9月3日、1783年6月20日)。尽管他并非每战必胜,但在战略上却取得了主动权,占领了亭可马里的锡兰港。作战中,苏夫伦经常是以两倍兵力袭击敌人后卫,显示了
他对集中兵力的深刻理解。他清晰的战略思想,充沛的精力和捕捉时机的本事使他获得了一些制海权,在没有基地,也几乎无人支援助情况下指挥海战达两年之久。
    英国已在北美大陆遭到惨败,在海上虽然在西印度群岛和直布罗陀进行了有效的防御,但并未能打败它的对手。而法国也已搞得精疲力尽,支付了庞大军费,财政濒于破产。法国既要保持欧洲大陆上的优势,也不希望损失更多的军舰。而西斑牙则一直是半心半意地参加这场战争的。大家都需要歇歇手了。进行了近两年的和平谈判终于在l783年9月9日在巴黎签订和约。
    根据巴黎和约,美国独立得到确认。英国保留直布罗陀和在印度的殖民地。西班牙得到佛罗里达和梅诺卡岛。法国将占领的西印度群岛中的大部分英属岛屿归还给英国,但保留多巴哥并收回圣卢西亚和非洲的殖民地塞内加尔作为交换条件。
  五、风帆舰队机动战的产生
  近代战争史上的机动战的产生恰好是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都是如此。
    争取独立的美国大陆军和民兵,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采用散兵战术,从而创造了对付旧线式战术的新战术。达一战术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特别是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拿破仑凭借法国大革命诱发起的革命激情,依靠他个人才能,把散兵线战术、散兵群战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可以说使机械化战争之前(也可以说机关枪大量使用之前)的机动战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事有凑巧.世界近代史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发展总是由美国人开始而由法国人完成。(注:美国的《独立宣言》成了法国《人权宣言》的蓝本,而美国人创造的散兵战术当然是法国散兵群战术的起点)
    海战中机动战的产生与发展,与陆战的情况有其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似乎是由法国人开始,而由英国人完成。
    新战术的产生可以看成是由法国人向英国人线式战术挑战开始的。7年战争之后的法国决心继续向英国的海上霸权挑战,改进了军舰*提高了航速、而且采用了一种“打了就跑”的新战术,从而在乌桑特海战中取得了7年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英国人的失败表明,顽固坚持旧的战术是没有出路的,旧的线式战术已经过时。
    在圣·文森特之战中,那位思想豁达的罗德尼变得聪明起来,根据战斗实际发出了“靠近敌舰”的命令。这一命令成了英国不自觉地背离线式战术的第一步。
    切萨皮克湾之战中,法国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海军保证了法美部队在约克敦的胜刊.在战斗中摧毁了英国舰队的前卫部分,又着实地戏弄了—下英国人*切萨皮克湾一战的失败,使英国群情激奋.举国震惊。也使一些人清醒了许多。这时.在群众热心议论海战的英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业余军事著作家约翰·克拉克(1782一
1812年)。
    出生于苏格兰的克拉克从未出过海,更没有在海军中服过役,直到十岁时才在通往爱丁堡的利思港第一次看到船。但他却迷上了海军战术,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于海军战术研究。通过对l 7世纪—一—18世纪前半期英国海军同荷兰、法国海军战斗经验的研究,特别是对近期海战的研究写出了《论海军战术(系统的和历史的等方面的论述)》一书。
    克拉克指出,一路纵队队形的一个最严重的缺点是:“这种队形要获得成功有赖于敌方的配合,就是说敌人也必须使用同样的队形才行,他根据法国舰队打了就跑的新战术,断定传统的一路纵队队形很可能失去它的作用。特别是乌桑特一战之后,克拉克更加坚信了自己的论点。在他看来,问题很清楚,法国舰队所以能逃跑,是因为凯佩尔坚持一路纵队战术,
编队时间太长因而贻误了战机。
    克拉克进而论证了海战中实施机动的必要性,主张对敌人战线上个别部分舰船造成兵力优势——“集中舰队的大部分火力,重点攻击前卫或后卫中的少量敌舰”。对此,就要不怕打乱已方舰船的队形,敢于切断敌舰队队形,努力为各个歼灭敌舰创造条件:当兵力占优势时,不得放弃进攻,即使敌舰占据有利的上风态势也应如此。
    克拉克的著作为西欧各国帆船舰队创立机动战术奠定了基础。
    乌桑特海战之后,约翰·克拉克来到伦敦进行提倡和宣传新战术,并且打算通过朋友辗转向海军部以及他认识的每一位海军舰长或将领宣传他的观点。然而,海军部仍然持相反的态度。书送到海军部,送到许多将领手里,不仅引个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反而引起反感。有的人声称不必花费精力去渎他的那本书,有的人索性不承认见过这本书。一位海军将军在公
开场合承认了这本书,实际还称赞了它,但这位专业的军人却坦白地承认:“当我想到这位有独到见解的作者只不过是一名理论的海军时,我就感到十分遗憾。”
    当然,也有不少海军将领和舰长在他们的住舱或书房里悄悄地阅读克拉克的著作。罗德尼可能就是这样一位读者。在圣。文森特海战前夕,当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对克拉克的理论有何想法时,这位海军将领避开了这一正面的提问,但作了一个巧妙的回答:”当我第一次遇到法国舰队时,你就会知道我是怎样想的了。”在这次战斗中,他没有采用冲断敌方队形的
办法,因为是一场混战,实际无队形可言,可是他“靠近敌船”的战法,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正统的战术。在诸圣岛一战中,罗德尼终于采取了突破敌舰纵队的新战术。此次战斗后,他首先赞扬了道格拉斯,随后又承认从那位业余“海军将领”那里得到过启示。
    与此同时,理查德·肯彭菲尔特为舰队设计完成了一套信号系统。肯彭菲尔特吸收了法国人比高.德莫洛格于1763年制定的信号和许多改进,于1782年制定编码法⑨。
    新的战术理论的出现,战争实践和一整套新的信号系统的完成.三者共同完成了从线式战术向机动战术的过渡(注),实现了海军战术的革命,后来,被称为“海上拿破仑”的纳尔逊把风帆船队的机动战术发展到了顶点。
    注
    ①②米勒:《美国海军史》海洋出版杜1985年.第3、14页。
    ④里查德 .汉伯里:《美国海军》(英文版)阿科出版社公司1985年.第29页。
    ④⑨E·B·波特;《世界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81页.第101页。
    ⑤⑧A.B.C.惠普尔:《英法海战》,海洋出版社1986版.第42页。48页。
    ⑥阿化·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基:《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⑨波特所主编的《世界海军史》—书,对克拉克却颇多贬词,说这个“海军战术的门外汉”企图把罗德尼冲断法国人的阵形说成是受他的影响。该书还认为罗德尼冲断敌阵的做法.也没有多大意义,而是肯彭费尔特的信号系统完成了这场战术革命,该书评论道:“然而事实是,罗德尼冲断敌阵并无任何战术意义”,是肯彭费尔特的信号系统,“而不是罗德尼的“突破敌阵’真正地标志了《永久战斗条令》的结束。”(《世界海军史》P100一101)
    显然,我们这里没有根据《世界海军史》这种说法来叙述和分析这段历史事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18 10:39:26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海战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海战
   第一节 阿布基尔之战(1797年8月1日)。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洲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进行了接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连绵不断的战争。
    战争主要是在陆上进行的,与此同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海战。
    这个时期海上争夺主角仍然是英国和法国。这场海上争夺是英法(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争夺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斗争的最后阶段。
    正是在这个阶段的海战中,火炮与风帆时代的海军机动战术发展到了最高也是最后阶段,涌现出了载入史册的海军英雄。
    英法海战实际是从1793年开始的。1793年1月底法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英国以此为借口驱逐了法国大使。2月1日法国国民议会对英宣战。英国立即联合奥地利、普鲁士、那不勒斯利撒丁王国等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从此开始了一场持续22年的斗争。
    在这种长期的斗争中,法国人集中兵力于欧洲大陆的陆上行动,并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胜利。但是当他们企图统一欧洲大陆,以统一的大陆对付岛国英国时.他们并没有取得成功。当他们企图从海上打击英国殖民地或从海上直接入侵英国时他们失败了。
    英国所使用的仍然是沿用7年战争时期的边缘战略和殖民地战略计划。它一方面在大陆积极组织和支持各国反法联盟,另一方面集中力量于海上,对法国进行海上经济和军事封锁并趁机扩大自己的殖民地。
    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集中主要力量于陆上行动,特别是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失败之后更想以统一的欧洲大陆对付英国,对英国实行经济反封锁”,迫使英国屈服于经济崩溃的威胁。法国陆军曾经创造过奇迹,但在海上却屡遭失败。革命爆发后.法国海军发生兵变,许多军官逃亡国外和被解职,新的海军将领们缺乏指挥整个舰队的经验.整个海军又缺乏训练。所以尽管法国海军在战斗中判得很勇敢,但却不能进行适时的机动,更缺乏整体作战能力。
    战争爆发后,英国立即派出两支分舰队、封锁法国的布勒斯特港和土伦军港.并派出远征军去占领法国的西印度群岛殖民地,虽然远征军以失败告终。但在阿布基尔海战之前取得了两场胜利:一个是1794年6月1日乌桑特之战,另一个是圣·文森特角海战(1797年2月14日)。
    1794年5月,路易·德维拉莱·乔伊斯海军少将率领26艘战舰驶出布勒斯特护送由美国来的庞大运粮船队。同时英国豪勋爵率领25艘战列舰组成海峡舰队出海,想在船队到达法国之前消灭它。5月28日,双方在乌桑特以西400海里处遭遇。经过两次小的接触和冲突之后,6月1日双方爆发了战斗。英国舰队司令首先进行了突击战术,包括旗舰在内的7艘军舰穿过法国舰队,以混战的方式攻击法舰队的中央和后部。混战中,法国舰队终于重新组织好编队,驶向下风,离开战区以保护法美运粮船队.7艘伤势严重的法舰被切断了退路,不得不降旗投降。此次战斗中,法国人遭到了失败,但成功地实现了将运粮船队安全护送到布勒斯特的战役目标。英国人在这次战斗中进行了自《永久战斗条令》颁布以来的第一次有意的混战,并取得了自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不大不小的胜利,因此自翊地称这次胜利为“光荣的六月一日”。
    1797年2月14日,圣·文森特角海战是英国与西斑牙舰队之间进行的。1797年2月1日,西班牙舰队应法国的要求,离开地中海,前往加的斯。。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约翰·杰维斯海军中将闻讯后,立即率领舰队驶向圣·文森特监视直布罗陀海峡。2月14日上午两支舰队遭遇(西班牙24舰战列舰,英国15舰战列舰),此时,西班牙正顺风疾驶,队形出现缺口,杰维斯发出“通过敌人编队”的命令,结果西斑牙舰队被分割成两部分,其前锋7艘被隔在下风,17艘被隔在上风,打头的英舰“卡罗顿”号立即转变航向,朝正在退却的西班牙主体部队冲去。同时,杰维斯挂出“依次抢风转向”的信号。处于英舰队后卫倒数第三舰位置的74门炮的“舰长”号舰舰长,霍雷肖·纳尔逊看清了如果每艘英舰跟随前舰之后依次转向,就会丧失战机.并可能让西班牙的主体部队与前锋重新会合。纳尔逊根据实际情况,全然不顾杰维斯的命令和最严厉的海军法规,当机立断率舰驶出战斗编队,转向从两艘英后卫舰中间穿道,而去封锁西班牙17艘舰的道路。
    “舰长”号立即遭到西班牙军舰的围攻。但随后其前卫舰很快接近,而英舰队后卫的殿后舰74门炮的“卓越。号也根据杰维斯的命令离开后卫舰的位置,前来参战。战斗中,“卓越”号将80门火炮的西班牙舰“圣尼科拉斯”号击伤,“圣尼科拉斯”号转航时正好与另一艘西班牙舰“圣约瑟夫”号(112门火炮)相撞,而“舰长”号又正好撞击了“圣尼科拉斯”号船尾,舷墙压进了它的尾部。纳尔逊第一个只身登上“圣尼科拉斯”号,一边大喊“要么光荣地为国献身,要么胜利”.一边命令强行登船。军官们在一阵混战之后,两艘西班牙军舰很快向纳尔逊投降。
    尽管西班牙主体部队已有4艘军舰投降,但很快得到其前锋部队的增援,战斗更趋激烈,对英国来说,夺取更大胜利已不可能,下午5时45分,英舰依照杰维斯的信号,退出战斗。西班牙舰队返回加的斯,但随后英舰队对加的斯实行封锁。    
    圣·文森持海战是英国取得的第二场胜利,除4艘被俘外,西班牙军舰重伤lo艘。人员伤亡及被俘者达5000人,英舰重伤5艘,损失300人。这一胜利再次使得重新陷于意志消沉、精神濒于崩溃的英国为之振奋。为此,杰维斯被封为圣·文森特侯爵,纳尔逊封为巴斯爵士,每个舰长也被授予了勋章。
    圣“文森特海战对海军学术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一条新的海战原则,即分解兵力,使舰队的每一部分以最高速度到达最需要的地点。在英国,这一原则的产生是纳尔逊发挥独立创造精神的结果,也正是圣·文森特海战的胜利,使纳尔逊名声大振。从此以后,纳尔逊继续发展了海军战术,为英国取得了三次重大胜利,被英国人称之为“海上拿破仑”,几乎成了英国海上力量的象征。
    霍雷肖”纳尔逊(1758.9.29—1805.10.21),英国海军统帅,海军中将(1801年),出生于英国内地的一个有教养的穷牧师家庭。1771年.12岁时就成了一名海军后补生.1777年考取海军上尉,任轻快巡航战船船长.后任巡航舰舰长。1783年至1793年的和平时期,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岸上度过的。1793年英法战争爆发后重新被召回海军,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64门炮的“阿加梅农”号战列舰舰长。从此以后,纳尔逊一再显承出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具有非凡的军事天才。1794年1月.英国进攻法国的科西嘉岛屿。他带领一队水兵和陆战队士兵,在炸石修炮兵阵地,不幸被碎石炸瞎了右限,在此之后.他又失去了右手。179f年7月24日夜,纳尔逊率领4艘战列舰,3艘巡航舰和1艘单桅纵帆船,袭击了西班牙人占领的圣克鲁斯(特内里费岛)、当纳尔逊亲自率领舰队进攻时,一颗滑枪子弹打断了他的右臂,不得不做截肢手术。但正是这位独眼独臂的将军在阿布基尔之战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
   1798年法国督政府决定由拿破仑·波拿巴率队远征埃及,以实现从后方打击英国的战略目的。法国远征军由拿破仑指挥,乘280艘运输船于1798年5月19日离开土伦。法国远征军由海军中将弗朗索瓦‘保罗‘布吕埃斯指挥的地中海舰队护航。这个舰队由13艘战列舰、7艘快速帆船和35艘小型舰船组成。6月9日.拿破仑占领了马耳他,并于6月19日离开这里,开始向埃及亚历山大港进发。为了逃避英国舰队的追击,拿破仑不仅利用海上迷雾作了掩护,而且还采取了一条迂回的航线,经克里特海岸,再转向东南驶往埃及。经过两个星期的航行,法国舰队于7月1日,正好在纳尔逊离开后的两天,抵达亚历山大港。
    英国海军获悉法国舰队在土伦集结的消息后,虽然不知道法国人的意向,但仍派出纳尔逊进行侦察截击。1798年5月2日纳尔逊率领3艘74门炮的战列舰和3艘快速帆船离开直布罗陀去土伦侦察。但5月20日海上风暴袭击了纳尔逊的分舰队,他的旗舰“前卫”号的部分桅杆被吹断。纳尔逊经过艰险的航行,终于在5月22日躲到了的圣皮埃特罗岛。5月27日,纳尔逊修复他的“前卫”号后立即启航。第二天,5月28日正好与前来支援的一支分遣队会台,纳尔逊的侦察舰队从而由3艘战列舰增加到13艘。他从一艘过往的商船那里获悉法国舰队已从土伦启航,但法国舰队的去向如何?他没有快速巡航舰不能派出侦察.对此他只能猜测。
    6月7日,纳尔逊得到增援后向东绕过科西嘉岛驶向意大利海岸。6月l 7日到达那不勒斯后发现法国舰队已驶向马耳他,随即改变航向前往马耳他岛。6月22日,纳尔逊到达西西里岛的科伦蒂岛时,获悉法国人已夺取马耳他,并得到了一条错误的消息:6月16日法国舰队已再次启航,离开马耳他(实际上,法国舰队这一天仍在马耳他,直到19日才启航去埃及)。纳尔逊立即决定向埃及方向急追法国舰队,可事实上追击者已在被追击者的前面。6月22日,英法两支舰队已经以交会航向前进,当日晚上,两支舰队航迹交会时实际也就相隔晴天时的目视距离,只是海上大雾才使法国舰队逃过纳尔逊的追击。经直航行的纳尔逊于6月28日首先到达亚历山大,法国舰队竞然毫无踪影,这时他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搞错了;法国土伦舰队是否是东进而不是西进?绝望之中,纳尔逊匆忙决定立即返航,仅几个小时之后纳尔逊的最后一艘军舰从北面的地平上消失。
    纳尔逊离去两天之后,即7月1日拿破仑到达亚历山大。尽管拿破仑确知英国舰队刚刚离去,仍以他特有的勇气,断然决定法国远征军立即登陆,并于第二天早晨对亚历山大发起攻击,上午11点法军即攻下该城,然后率领3万人马,顺尼罗河而上,于7月23日攻下开罗。
    法国舰队到底停泊在哪里的问题,拿破仑与其舰队司令布吕埃斯曾发生过争论。拿破仑要求舰队在夺取城市后,立即在亚历山大港抛锚。布吕埃斯要求返回土伦或科孚岛,不愿在亚历山大等待英国人来进攻。双方妥协的结果,法国舰队驶入了阿布基尔湾。
    阿布基尔湾是处于亚历山大以东23英里处的一个约长30英里的弧形海湾,一端与尼罗河两个河口中的一个相连,由于常年从尼罗河里冲下来的泥沙沉积,整个海湾内到处是浅滩暗礁和曲折的水道,这对于那些不熟悉近岸水域情况的船只,将是一个陷并。布吕埃斯决定在阿布基尔湾锚地迎击敌人,认为英国人在这里将会失去船舶驾驶技术的优势。为了加强海湾的天然防御屏障,在海湾入口处的一个小岛上,架设了4门大炮和l门巨型短炮.建立了一个炮群,然后他又将军舰沿着浅滩一线锚泊,使其尽量靠近沿岸的浅水区。他还考虑到英国人有集中兵力攻击分队的习惯,便把最强的军舰布置在中央和后卫,因为他认为较弱的前卫可以得到海湾入口处小炮群的保护。但他的这种防御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主要依靠风向的无变化,他把舰队配置成北偏西一南偏东一线,目的是使接近的敌人将处于迎风位置。但是,地中海的风向是不容易预报的。事实上,当纳尔逊到达这里时,劲风正直接顺着法国舰队猛吹,恰好有利于英国人的进攻,而阻碍了法舰后卫去帮助首先遭到攻击的前卫和中央。另外,布吕埃斯的舰只抛了舷锚,而不是舰艏和舰尾都抛了锚,结果由于风向改变,军舰被风吹向另一边,从而在军舰与浅滩之间留出了一带深水区。而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国人正是利用了这个深水区*如果舰艏、舰尾都抛了锚,就不会出现舰只移位的情况。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舰队司令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允许士兵上岸,停止了正常操练,快速帆船也放松了警戒。尤其严重的是,这位司令原指望英国舰队只会在海湾外求战,或者只在海湾外进行封锁,所以英国舰队进入海湾发起进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不知如何应付,法国舰队也立即陷于混乱。
    纳尔逊于6月28日自亚历山大离开后向北进行搜索,然后驶向西西里,于7月19日到达锡拉库拉。但在那里仍没得到法国舰队的任何消息,于是补充给养之后,再次启程向东,7月28日在希腊南部才第一次得到法国舰队的真实消息,立即确定航线驶向亚历山大。
   在一个月时间的搜寻过程中,特别是在临战阶段,纳尔逊要求舰上的每个人,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操炮训练每日都在进行,水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特别是纳尔逊经常与舰长们一起讨论各种重要问题。战术讨论会是纳尔逊的一大改革,纳尔逊比18世纪的任何一位海军将领部更积极地主张与下属各舰长一起讨论各种战术,讨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强调各舰长要在战斗中发挥独立作战的能力,如果遇到可重创敌舰的机会,舰长不必等旗舰升起信号旗,就可自己发起攻击。实际上,过去那种属舰盲目紧随指挥舰的一路纵队已经废弃,代之以皇家海军中前所未闻的新战术;权力下放。纳尔逊的这种创造精神和作法,大大激发了舰长们的斗志,舰长们全都团结一致,效忠于这位说话和蔼,天性好胜,身材瘦小的独臂海军
少将。纳尔逊后来写道:‘我很高兴指挥了一群兄弟。”而那些舰长则也自称“一伙精干的兄弟”。
    8月1日上午,纳尔逊出现在亚历山大港外,然后沿海岸继续向东搜索*下午2时30分左右,发现敌舰队,纳尔逊下令升起“准备战斗”的信号。下午5时30分左右,英国军舰抵达阿布基尔湾的入口处,纳尔逊升起了“逼近攻击”的信号。
    纳尔逊的计划是:每条船在沿着法舰队前进时抛艉锚,后面的舰通过不交火的一侧在它前头抛锚。这样每一艘主要法舰的前后各停一艘英国舰,在交火地段,英国人将占有二比一的优势。处于这样的位置英国人可以使用艉锚链,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舷侧齐射,而摇晃不定的法舰舷侧齐射对英国威胁不大。纳尔逊可能还希望所有船只都沿着敌舰队的前卫和中
央分队临海的一面抛锚,因为他预料到敌舰只抛锚的地方一定离沙滩很近,没有舰船能够再从敌舰面向陆地的一侧前进。
   但是,战斗打响后,英国舰的领头舰“哥利亚”号却发挥主动精神率先冲进敌舰队面向陆地的一侧。原来,“哥利亚”号上有一幅阿布基尔湾的详细地图,标明了海湾各处的深度。同时、“哥利亚”号舰长托马斯“弗利也发现,由于风向改变。法国舰只出现了移位,军舰被风吹到另一边。根据这种情况,弗利断定,敌舰和浅滩之间必然会留下一条深水区。他未向旗舰请示,当机立断,向法国舰队与海岸之间猛插过去。弗利这一行动立即得到纳尔逊的赞许,弗利的决定也可能依据纳尔逊所说的;“哪儿敌舰摇晃,哪儿我们就能抛锚。”
    弗利首先向法国纵阵头部的“战士”号发起强攻,然后从其舰首穿过。弗利本打算靠“战士”号舷侧抛艉钳,但锚链滑得太远,军舰继续向前移动,结果靠近了另一艘法国船,然后开炮猛射。另外4艘英舰也采取相同战术,紧跟在“哥利亚”号之后相继在法国规队内侧抛锚,当5艘英舰插入法国舰队内侧后、纳尔逊乘旗舰“前卫”号第6个进入阵地,锚泊在敌阵的外侧,随后的几艘也锚泊在敌阵外侧。在冲向敌阵过程中。英舰只有1艘“卡罗登”号在阿布基尔湾入口处搁了浅.但它的灯光成了海上的灯塔,使得其他英舰避免重蹈复辙。
    英国军舰全部进入阵位后,集中兵力打击法国舰队的前半部分,法国前面的8艘军舰均遭到英国舰队双倍兵力的夹击.而这时劲风正直接顺着法国舰队从前卫到后卫猛吹,有利于英国人的进攻,却阻碍法国舰队的后卫舰只上前帮助邻舰。
    战斗的头一个小时里、法国舰队陷于混乱,其前卫的—艘军舰即降放投降,另一艘也丧失了战斗力,但法国人仍然进行了顽强抵抗和英勇还击,其“斯巴达人”号打得相当漂亮。严重击伤了英国的“前卫”号,英国人用了3艘军舰才把它压倒。战斗中布吕埃斯海军中将首先头部受伤,随后一颗炸弹炸断了他的大腿,几乎将他劈成两半,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最后带着战斗中所表现的那种镇静神态离开了人间。纳尔逊也受了伤,甚至以为他快要死了,曾两次要求向他的妻子转达他的遗嘱。
    尽管法国舰队作了顽强抵抗,但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至晚9时,法国前卫部分的5艘军舰或已降旗投降,或已完全丧失战斗力,英国舰只开始集中向法国中央部队发起进攻,法国旗舰,130门炮的。东方”号遭到5艘英舰的围攻,9点30分“东方”号燃起大火。在战斗前一天下午,水兵们刚刚将军舰油漆一新,所有的油漆桶还没来得及抛掉,火势一发则不可收拾*又遭到5艘敌舰的围攻。不久“东方”号被打得干疮百孔,大火蔓延到了弹药库。晚10时“东方”号像一颗巨大的炸弹似的发生爆炸,“东方”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东方”号的爆炸,震撼了阿布基尔湾内每一艘军舰,各炮都停止了炮击。“东方”号上的近1.ooo人中仅60余人得救。“东方”号爆炸后,法舰队的中央部队继续作殊死的抵抗,舰长们都战斗到最后一息。但最后终因力量过于悬殊,各舰逐一完全丧失抵抗能力。
    8月2日凌晨3时,英国人开始攻击法舰队后部。直到这时,法军后卫部队尚未参加战斗,该部指挥官是“以出奇的懒散而著称的维尔纳夫海军少将”。维尔纳夫率领2艘战列舰和2艘快速帆船溜出海湾逃向马耳他。
    阿布基尔湾一仗整整打了一个通宵,8月2日黎明,海上留下了一片冒着烟的罕舰残骸,整个海湾布满了尸体。一夜的战斗,法国的土伦舰队被摧毁,法国13艘战列舰损失了11艘(其中2艘沉没,3艘严重搁浅、6艘被俘).只2艘逃走。英国没有损失1艘,但所有战舰也都严重损伤。这次海战中,法国死亡1,700人,伤1,500人,被俘者3,ooo人,英国也付出了
伤亡1000人的代价。
    英国人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修好了全部军舰。 8月17日,纳尔逊派“奥赖恩”号舰长詹姆斯·索马里索爵士率领7艘英国军舰和6艘缴获的法国军舰,驶向直布罗陀。两天后,纳尔逊乘“前卫”号战列舰,率领另外两艘军舰驶向那不勒斯王国,留下3艘继续封锁阿布基尔湾港口。英国海军继续控制地中海,1800年9月,驻马耳他岛的法军向英国封锁舰队投降。1801年3月8日,英国人在阿布基尔湾登陆,不到几个月,几乎所有驻在埃及的法军都被迫投降,(注)这可算是阿布基尔湾之战的最后影响。
    阿布基尔湾之战是18世纪英国海军的最大一次胜利,一夜之间法国土伦舰队被摧毁,英国人继续掌握地中海的控制权,对法国继续实行海上封锁。“尼罗河的恐怖”无疑会对法国海军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感到对英国人的某种恐惧感,这种无名的恐惧感,影响到了特拉法加。同时,纳尔逊在阿布基尔湾的胜利立即产生了政治影响,促使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形成。
    尽管纳尔逊在搜寻和追逐法国舰队过程中一再判断失误,但阿布基尔湾之战的胜利也是纳尔逊新战术的胜利,纳尔逊战术的实质是抓住战机,实施机动和集中兵力,从而进一步打破了旧的传统线术战术的教条。在后来的哥本哈根之战,特别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再次使用井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机动战术。

    (注)阿布基尔之战后.拿破仑曾率军沿海岸北进继续他的“东方计划”。由于军事上并不顺利,特别是法国国内局势紧张,拿破仑把他的 3万余名军队留在埃及,于1799年8月只身乘巡航舰通过英国军舰的封锁回国。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了有名的。雾月政变”。成了法国的第一执政。在埃及的法军,由于地中海受英国控制,无法从国内获得援助,投降不守是时间问题。

第二节  特拉法加海战
一、英法争夺海上的最后阶段和拿破仑的入侵英国计划
    阿布基尔湾之战并没有打败法国,更没有消除英法之间争夺欧洲大陆和海上霸权的斗争。面对海上失利,国内政局不稳的局面,拿破仑决定暂时放弃他的“东方事业”,于1799年8月23日从亚历山大悄然返回法国,11月9日发动政变,从此成了法国的主宰“。正是拿破仑把英法斗争推倒了最高峰。
    拿破仑初步巩固了国内统治之后,立即着手对付第二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在1800年6月在意大利大败奥地利之后,很快与奥地利、俄国和土耳其先后签订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宣告解体.至1800年底,英国已陷于与法国只身苦斗,不能立即组织一个新的反法联盟的困境.急需一个喘息机会。由于英法双方的暂时需要,于1801年签订亚眠和约。
    亚眠和约只是英法之间的暂时休战。和约后,拿破仑再次把他的主要力量放在他那心爱的东方事业上,他念念不忘埃及,力图在印度进行扩张,尤其把注意力放在地中海,1802年8月把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并入法国,在意大利进行扩张,控制瑞士,并一再催促英国放弃马耳他。英国最初所以接受亚眠和约,一方面是因为暂时在大陆尚不能组织起新的反法联盟,另一方面又想以欧洲的均势来限制法国的海外扩张。英国绝不能容忍法国染指海洋,“在英国人眼中,海洋是上帝为英国人创造的”。英国当然一直紧张地注视着海外各个角落,特别是地中海,因此一直拒不从马耳他撤军。马耳他曾被纳尔逊称为“通向印度极为重要的外堡”。马耳他成了双方斗争的焦点和战争重新爆发的导火线。1803年3月13日,拿破仑向英国驻法大使发出恫吓:“或者是让出马耳他,或者是战争!”英国政府由于得到沙皇若明若暗的支持,于4月26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碟,5月16日向法国正式宣战。英法之间争夺海上和世界霸权斗争的最后阶段和最紧张的一幕开始了。
    英法战争重新爆发后,拿破仑决心在大陆战争(注:1805年8月,以英、俄、奥为主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形成,大陆战争重新发)之前直接入侵英国,甚至寄希望于攻占英国首都将会引起的震动上(注:拿破仑是否有入侵英国的计划,曾有过一番争论,但多数人认为,种种事实也表明,拿破仑确曾计划入侵英国)。他立即付之行动,1803年5月29日,他命令海军部设计一种可以运送100人的平底船作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运兵船,6月3日下令安放21艘新战舰的龙骨,6月14日下令沿海峡和大西洋海岸建立6个训练基地,训练大批两栖作战部队。7月以后,他亲自到海峡的一岸视察,拟定了直接入侵计划,即以布伦涅等4个港口为基地,用两千多艘平底船借黑夜的好天气,偷渡英吉利海峡。11月再次去布伦涅督导部队训练,并断言:海峡不过是一道水沟,只要有勇气立即可以跳过去。
    英国海军立即作出本能反应,对法国及其盟国荷兰和西班牙的港口实行封锁,纳尔逊在朴次茅斯登上“胜利”号离港去指挥新的英国地中海舰队,负责封锁地中海各港口,凯兹勋爵监视北海和多佛海峡,海军中将威廉·康沃利斯率领舰队到达布勒斯特港外乌桑特的老阵位,以便随时封堵英吉利海峡。英国本上上也加紧备战,部署海岸防御,甚至疏散计划。
    有几个国家阻碍着拿破仑的直接入侵计划。首先是,集结庞大船队和物资的港口需要疏浚和扩大,完成这项工程需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其次,整个船队不可能赶着一次潮汐出发,第二批部队出发与第一批出发要相隔12小时,有可能被英军各个击破。另外,那些仓促建成的平底船航海性能极差,在激烈的风暴中根本无法操纵。所以这个靠平底船、黑
夜和好天气的直接入侵计划毕竟是不实现的,拿破仑因此被人讥笑为“海峡的唐”吉诃德”,他本人也在1803年底放弃了这个愚妄的方案”。
    但拿破仑仍在不断巧妙地构思一个又一个的入侵计划。从180 3年底起,至少制定了4个甚至5个方案。这些方案按其制定日期可称之为1803年12月7日方案、1804年7月2日方案、9月6日方案、9月29日方案和最后一个方案即1805年3月2日方案。这些方案的内容大体相同,其要点和实质是:法国舰队溜出被封锁的港口,把英国舰队从海峡一带吸引开,然后法国各舰队会师海峡,获取对海峡的暂时制海权,保证法国运输船队的安全,从而保证在爱尔兰或英格兰的登陆。
    根据拿破仑的指示,法国罗什福尔舰队司令孔特·德米西埃西伯爵已于1805年1月趁英国封锁舰队暂时离开的机会,率领5艘战舰和5艘快速帆船驶往马提尼克岛。1805年3月2日拿破仑同时向布勒斯特的舰队司令奥诺雷·冈托姆和土伦舰队的维尔纳夫发出命令。维尔纳夫应从土伦脱身向西,首先解救卡塔赫纳的西班牙舰船,然后通过直布罗陀,解救被困在加的斯的海军少将费迪里科·格雷维纳指挥的西班牙舰队,维尔纳夫的联合舰队驶向西印度群岛与德米西埃西汇合,并在那里等侯4l天,以等待赶向那里的布勒斯特分舰队。布勒斯待分舰队到达后。联合舰队将驶向英吉利海峡掩护拿破仑的运输船队跨越海峡。据料想,英国舰队将会放松封锁,放弃欧洲水域而去保卫英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这样,从1805年3月2日起开始了英法双方海军紧张的战略调动。
    3月24日冈托姆曾企图冲出布勒斯持,但15艘英国战舰正恭候港外,未敢冒然出港,而且以后也末冲出港外。维尔纳夫在拿破仑再次严令之下,于3月30日率领11艘战舰和8艘巡航舰冲出土伦,躲过纳尔逊,4月7日到达卡达赫纳,但港内的西班牙舰船尚未作好出海的准备,维尔纳夫害怕纳尔逊赶来,不敢久等,第二天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绕过特拉法加角,驶向加的斯,当晚格雷维纳的8艘西班牙战舰与他汇合。4月9日,维尔纳夫率领法西联合舰队驶向西印度群岛,并于5月14日到达马提尼克岛。但他在那里既未遇上德米西埃西,也未遇上冈托姆,因为前者早巳返回罗什福尔,后音根本没有驶出布勒斯特。6月4日,他又接到了拿破仑4月29日的指令,要他在接到命令之后在西印度等候35天.若冈托姆末与他汇合,则立即返回费罗尔和布勒斯特,再与两地舰队汇合后,集中兵力进入英吉利海峡。但6月7日,维尔纳夫听到纳尔逊已到西印度群岛的消息大为紧张,便不顾新的命令,于6月9日匆忙返回欧洲。
    原来4月4日,纳尔进第一次听到维尔纳夫离去的消息后,又一次对法国舰队的去向作了错误的判断,(注1)认为法国舰队的目的仍是埃及。再次向东追赶,而此时维尔纳夫则已向西驶去。直到4月10日纳尔逊才觉察自己判断失误,转而顶风西追。因遇到逆风,5月8日才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纳尔逊断定维尔纳夫已去西印度群岛,于11日开始了他的海上追击(注2)。

 注1:1805年1月19日下午3时,维尔纳夫曾逃出土伦,后因遇到大风,又缩回了土伦。晚上6时,纳尔逊开始海上追击,一直追到埃及也未发现法国舰队。拿破仑叽笑纳尔逊“极其笨拙”,说他患了“埃及狂热症”。
  注2: 对于这次海上追击,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马汉认为,纳尔逊伟大聪明之处就在于紧紧盯住了土伦舰队,而不是土伦港口,英法之间一系列战略运动的结果是,在比斯开湾的英国舰队的力量超过了法国的任何—支港口的海军力量,纳尔逊不懈的追击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因素。富勒对此评论说,纳尔逊虽然是英国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海军战将。但却是个平庸的战略家,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地中海,在东方,而不是在最重要的战略重点——英吉利海峡。勒费弗尔认为:纳尔逊的大胆主动精神固然十分可嘉,然而结局仍然可能是灾难性的,但他赌赢了。

    纳尔逊率领他的舰队,于6月4日到达巴巴多斯.维尔纳夫横渡大西洋用了34天,而纳尔逊只用了24天。在这里,纳尔逊再一次判断失误,他没有向北驶向马提尼克岛附近(这时维尔纳夫仍在马提尼克),而是首先驶向了南面的多巴哥和特立尼达。如果他真的首先向北驶去,那可能在西印度群岛发生了一场大海战。当纳尔逊调头北上的时候,已是在维尔纳夫离去5天之后。他发现敌舰已经离开,6月13日驶向直布罗陀。纳尔逊在西印度群岛差不多呆了一个多星期。他立即派出1艘快速双桅船向英国海军部报告法西联合舰队已返回欧洲的消息。纳尔逊经过两个月的追击.航行14,ooo英里。于7月19日在直布罗陀抛锚,8月15日到达乌桑特.三天之后奉命乘旗舰“胜利”号回英国短期休假。
    英国海军部得知维尔纳夫返回欧洲的消息后.立即于7月9日命令费罗尔港外的海军上将考尔德到菲尼斯特雷角截断维尔纳夫的归路,同时要求罗什福尔港外实行封锁任务的8艘军舰进行支援。
    至此,英法两国的战略调动出现了对法国十分有利的形势,有人估计;胜负之数,此时双方各操一半,甚或:拿破仑的战略目标已达到大半。因为这时除布勒斯特和加的斯外,所有法国港口都己解除封锁。同时,7月17日,法国罗什福尔分舰队已奉命出港与维尔纳夫舰队汇合,如果这两支舰队汇合在一起,维尔纳夫的舰只将增加到34艘,如果维尔纳夫继续北
上并躲过考尔德。就有可能解除布勒斯特的封锁,一支庞大的法西联合舰队就会出现在英吉利海峡。
    此时此刻的拿破仑也正在焦急地等待着。英俄已签订了和约(1805年4月),第三次反法联盟接近形成,大陆形势日益紧急。为了尽快争取海上胜利,拿破仑从6月中旬起向海军部长和维尔纳夫发出了一连串的要求和命令。他要求海军部长作出登陆的各种准备、7月26日向维尔纳夫下达了下列命令:“在加的斯和费罗尔集中西班牙舰队之后即应回到布勒斯特港外,从那里进入布伦涅,只要你能够控制海峡三天.则凭上帝的帮助,我准能断绝英国的生存。15万人已准备就绪,仅凭你的行动即能使我们成为英格兰的主人。”8月2日拿破仑从巴黎前往布伦涅翘首以待。
    但由于维尔纳夫的胆怯和其他原因,法国失去了机会。7月22日,维尔纳夫接近菲尼斯特雷角时与考尔德遭遇,双方进行了一场正规战。这场战斗中,英国人缴获了2艘西班牙舰,自己的1艘受伤。此后双方都无心重新交战(注:随后,考尔德被认为作战不力而被英国军事法庭审判)。这一仗虽不具有决定意义,但进一步动摇了本已信心不足的维尔纳夫。由于天气恶化,维尔纳夫决定快速驶向维哥,7月28日到达那里后,丢下3艘船只和l,200名病员,然后沿着海岸于8月1日驶到了费罗尔,那里的14艘法国和西班牙军舰加入了他的舰队。在这里,他接到了拿破仑7月16日的命令。命令他解除费罗尔港封锁之后北上与罗什福尔和布勒斯特两支舰队或与其中任何一支会合,然后再与荷兰舰队会合一起,使法、西、荷兰的联合舰队成为多佛海峡的主人;如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应驶向加的斯。而不许再进入费罗尔港。
    在拿破仑的催促下,维尔纳夫于8月13日率领29艘舰只离开费罗尔港,朝西北驶去,好像要向西行进到英吉利海峡,但却发现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原来就是从罗什福尔出来的奉命与他会后的那支法国舰队,但事先没有联系,维尔纳夫误把这支舰队当作追来的英国舰队。8月15日晚、维尔纳夫匆忙决定舰队调转航向南下,不是去海峡而是去加的斯。在加的斯附近巡逻的柯林伍德有意避开,让维尔纳夫的整个舰队驶入加的斯港,然后将其封锁在港内。
    8月15日维尔纳夫掉头南下奔向加的斯,使法国丧失了机会,事实上使拿破仑的战略调动计划宣告破产。富勒把维尔纳夫的掉头南下说成是‘大败”,另一个英国作家约翰·罗斯认为是”关系多么重大的决定”。当拿破仑确信维尔纳夫已去加的斯时,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无限感慨地说:“维尔纳夫所丧失的机会太大了。”拿破仑于8月23日决定,暂时放弃直接入侵英国的计划,把准备渡海的“英国军团”改为“大军”挥师东指奥地利,以粉碎已经出现的第三次反法联盟。
二、特拉法加尔海战
    正当拿破仑东去对付要地利的时候,纳尔逊奉命去加的斯执行任务,9月15日纳尔逊乘旗舰“胜利”号和1艘快速帆船离开朴次茅斯,9月28日加入柯林伍德的舰队,并受权指挥全部舰队,开始对加的斯实施封锁。
    纳尔逊首要目标是将维尔纳夫引到海上并将其摧毁。为此,他和以往那样采用了放松封锁的方法,快速帆船监视加的斯,而舰队主力则向西行驶一段距离;他估计短期内维尔纳夫不会出海,便利用时间进行充分准备。
    像以往一样,他与他的舰长们充分讨论作战计划,制定作战方案。他放弃了陈旧的一路纵线队线式战术。他的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截断敌人的纵队,集中火力逐次攻击敌舰队的各个部分,纳尔逊并不打算与法国舰队并行,尔后才突破敌人纵队。他原打算使用3个分队突破敌方纵队,但这需要40艘军舰才行,而他当时实际只有26艘,所以计划使用两个分队执行这一任务。他计划派一个分队以近90度的角度突人敌方纵队,将其后卫和中军分割开,然后集中兵力突击敌舰队后卫舰只。第二个分队的任务是切断敌中军和前卫,集中炮击它的中军,这样使能用他的全部兵力集中攻击敌舰队的三分之二船只。纳尔逊确信,等法西联合舰队的前卫艰难地回过头来支援时已为时太晚。在制定计划时,他特别强调每个船长要能及时进行机动和敢于近战。在他写的供部属作为指导的“备忘录”(注)中写道:“……有些事必须靠机会,在一场海战中什么也不能肯定。”“舰长们应注意将各自战舰作为集合点。但在没看见信号或完全理解信号的情况下与敌近战,哪位舰长都不算错。”

  注:纳尔逊曾将自己的意图写成备忘录供部属作为指导,备忘录中说明他的战术思想和计划,并自称这种战术为“纳尔逊秘诀”。

    纳尔逊在制定计划时关心每个细节,一面加紧训练水兵,并力求每个人都作好充分准备。
    纳尔逊作好充分准备之后,满怀信心地等待与敌近战。
    被封锁在港内的维尔纳夫和他的联合舰队却遇到了重重困难。西班牙当地政府无法满足联合舰队突然的大量的物质要求,在供应上十分吝啬。法国和西班牙军官之间对立情绪十分严重。尤其是维尔纳夫失去了拿破仑皇帝对他的信任,拿破仑甚至称他是“懦夫和叛徒,一个该撤职的可怜虫”。正在筹划打击第三次反法联盟的拿破仑于9月14日向维尔纳夫发出指示,要他冲破封锁,驶入地中海运送法国陆军,对陆战进行支援,途中如遇劣势敌人应予以攻击,然后再回到土伦进行休整、维修。两天之后,拿破仑又下令以罗西尔接替维尔纳夫。9月28日法国海军大臣德尼·德克雷在给维尔纳夫的一封信中把上述计划和命令通知了他,并劝这位不得宠的海军中将要努力取得皇帝陛下的信任。维尔纳夫恼羞成怒,决心在罗西尔到来之前先行溜出加的斯。
    10月9日。联合舰队的33艘军舰从狭窄的内港水道驶过加的斯城,联合舰队的计划是驶出港口,在港外锚地锚泊,等待风向有利时立即进入大洋,直驶直布罗陀。直到lo月19日上午,风力减弱,并有利于联合舰队时,旗舰“布桑托尔”号才挂起“扬帆前进”的信号,联合舰队才缓缓驶窝锚地,10月20日中午,联合舰队的33艘军舰全部驶入大海。
    根据阿布基尔湾战役的经验,维尔纳夫猜测到对方将采取的战术。但是,他却没能针对这种攻击提出新的防御战术,仍打算按作战条令行动,继续采用传统的线式战术。
    1805年10月l 9日上午,快速帆船发来信号:“敌人正在出港。”纳尔逊听到维尔纳夫出港的消息后猜测他只能开往直布罗陀海峡,于是决定进行拦截。这时,维尔纳夫的整个舰队正位于加的斯和特拉法加之间的海上,整个20日夜间维尔纳夫保持着既定航向。黑夜平静地过去,离加的斯不到20海里的纳尔逊在夜里朝西南展开.以让联合舰队获得海上空间,更
主要的是使其被迫交战之前无法退回加的斯。
    1805年10月21日拂晓,双方已相距10英里至12英里。6点10分,纳尔逊发出“分两个纵队依次前进”的命令,20分发出“备战”命令。维尔纳夫断定会战已不可避免,上午8时发出全体舰队转向的命令。联合舰队进行180度的大转向,使加的斯港处于舰队下风位置,作为舰队撤退时的避难所*这一好像退却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士气,而且使整个舰队队形凌乱
不堪,队形松紧不一,有的地方太挤,有的地方留有缺口,并呈现出长约3英里的新月型。
    正当联合舰队调换方向之际,英舰队分两个纵队鼓满帆近来,上风纵队由纳尔逊乘旗舰“胜利”号指挥,下风纵队由柯林伍德乘“君主”号指挥。两纵队虽一前一后,但成楔子形向联合舰队直插过去,纳尔逊佯攻其前卫,树林伍德向其后卫前段发起进攻。上午11时45分,联合舰队向“君主”号射出第一炮,一场规模空前的海上撕杀和血战开始了。
    战斗打响10分钟后,约12时许柯林伍德冲向“圣安娜”号,15分钟之内,柯林伍德有8艘战舰突破了联合舰队的后卫,英国所有战舰两舷火炮同时猛烈射击。
    柯林伍德纵队投入战斗后25分钟,纳尔逊所率上风纵队投入也闯入敌阵。“纳尔逊佯攻联合舰队的前卫,可能是这次海战中最重要的战术”。当纳尔逊突然转向联合舰队的中部发起进攻时,使维尔纳夫贻误了战机。联合舰队的指挥官迪马努瓦“勒·波雷海军少将率领防卫的7艘军舰一马当先继续向前行驶,当维尔纳夫向迪马努瓦发出紧急信号要他返回时,他却一个多小时没有反应。(注)当他迟至下午3时30分,赶回中心战场时,联合舰队的大势已去。
    注:迪马努尔后来说,他在战场的硝烟中,未能看清信号,他只知道他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是继续照直前进。可能,他已经看到英舰队在向联合舰队的中军和后卫进攻,但他没有接到命令,无从了解维尔纳夫是否打算将其前卫留作预备队。

    约12时30分,“胜利”号转舵攻击,当它穿过“布桑托尔”号时,一阵左舷齐射造成成百法国人伤亡。当其他两艘英舰上来围攻。布桑托尔”后,“胜利”号又向右与冲上来的法舰“敬畏”号交火。“敬畏”号由勇敢的鲁卡斯上校指挥。两舰进行了古老而残酷的接舷战,纳尔逊与“胜利”号舰长托马斯·哈迪一起在甲板上指挥战斗。“敬畏”号射来的子弹击中纳尔逊胸部,直落脊骨。纳尔逊立即倒在甲板上,但爬起来说:“他们终于把我解决了。”后来被抬下后舱,平静地躺在那里,直到会战接近尾声,听到英舰队获得巨大胜利时,他说到:“感谢上帝,我的使命完成了。一刻钟后.下午4时30分,纳尔逊停止了呼吸。
    法舰中战斗最勇敢的是“敬畏”号。在战斗中,“敬畏”号的主衍刚好倒在“胜利”号甲板的栏杆上,成了法国水兵登舰的跳板,手持刀枪的法国水兵蜂拥而上,“胜利”号水兵集中火力,打退了法国人的进攻,这两艘军舰紧紧靠在一起,以致“胜利”号的大炮无法伸出炮门。“敬畏”号的炮手们关上炮门,以防“胜利”号水兵登舰。后来据“胜利”号上的一名陆战队中尉回忆说:“不但我所在的甲板起了火,上下甲板上火势也在蔓延,怒吼的大炮猛烈地向后坐,爆炸声赛过打雷声,甲板被烧得隆起来,舰舷变了形。就像到了地狱一样,每个人看上去都像鬼,只见嘴唇地动,却听不见下达命令的声音;一切都依靠手势。”由于“敬畏”号作战勇敢,几乎取得了俘获“胜利”号的历史性胜利。但在决定关头,另一艘三层甲板的英舰出其不意地向“敬畏”号进行猛烈的齐射,给“敬畏”号造成重大损失。鲁卡斯舰长指挥“敬畏”号冒着两艘敌舰的交叉火力继续奋战。战至最后,“敬畏”号的主桅和后桅都打断,舵轮、舵机和艉柱全被破坏,舰艉烧起熊熊大火,大部分舰炮被摧毁,水泵损坏,海水涌进底舱,绝大部分人员失去了战斗力。当鲁卡斯舰长最终不得不降下旗子时,舰上似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法国旗舰“布桑托尔”号先后遭到4艘英的的围攻、炮击,它的炮门全部被炸开,伤员人数450名,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后甲板上,维尔纳夫身边的军官全被火炮击中,只剩他自己。他曾打算乘小艇到另一艘舰上继续指挥,但小艇已被打得千疮百孔,他曾向附近的“圣·特立尼达”号发了信号,要求派艇来接他,但没得到回音.只好听天由命了。当“布桑托尔”号舰长降下旗时,维尔纳夫痛苦地把脸转了过去。
    西班牙的四层甲板的“圣.特立尼达”号共有130门大炮,是一艘巨大的战列舰,也是一个被围攻的目标,英国人集中6艘军舰对它实施攻击。但它也进行顽强的抵抗。它的旗子被打落,炮声也平息下来。英国的“非洲”号舰长派出一名军官前去受降。英国军官登舰后发现三名高级军官已经受伤,但另一名军官很有礼貌地通知英方来使,“圣·特立尼达”号尚
未放弃战斗。西班牙人按照礼节将英国军官送回小艇,直到他安全返回到“非洲”号上时,“圣·特立尼达”号才重新开始射击。继续英勇战斗。西班牙人最后投降时,舰上的桅帆已被打得稀烂,到处流着鲜血,这艘巨舰上的情景简直和地狱一样。
    尽管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英上风舰队与联合舰队血战将近两个小时,下午2点5分,“布桑托尔”号不得不降下帅旗,胜负已见分晓。下午3点左右,柯林伍德的下风纵队已取得完全胜利,联合舰队的后卫队和预备队中的15艘战舰中10艘被俘,1艘被炸沉,4艘(其中包括预备队的旗舰)逃走。
    特拉法加海战的最后一幕是联合舰队前卫的反攻失败。迟至下午3点30分,迪马努瓦才慢慢赶到中心战场,这时联合舰队败局已定,但迪马努瓦仍然打了最后一仗,联合舰队的后卫杜马罗尔以超人的努力协助迪马努瓦进行反攻,20分钟后联军的最后反攻夫败。10艘战舰中先后有4艘投降,1艘沉没,5艘逃走,但其中4艘又于11月4日被英舰所俘,只1艘最后逃往加的斯。联合舰队的预备兵团损失惨重,尚未投入战斗的几艘军舰于下午4点45分撤向加的斯,至此战斗完全结束。
    战斗结束之后海上掀起了一场飓风。尽管在风暴面前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之分,但那些被打得千疮百孔的被俘的联合舰队的军舰又再次遇到一次劫难。“敬畏”号第二天沉没了,沉没时舰上的474人中,仍有许多人还活着。曾经是西班牙骄傲的“圣·持立尼达”号战列舰,成了一个没有桅杆的巨大的废铁壳,在海上摇摇晃晃地漂泊了三天后沉没。这艘4层甲板的战列舰共有舰员1,115人,得救者还不到一半。断了桅杆的“布桑托尔”号,被风浪吹到了加的斯港口附近的海滩上,押送军舰的英国水兵出乎意料地受到了西班牙人的友好、殷勤的接待。
    在这场大海战中,英国海军取得了巨大胜利,法国海军精华被摧毁。据粗略统计,英军死亡449人,伤1214人,共约1,700人左右。联军为4,395人死亡(法军3,373人,西班牙l,022人),2,538人受伤(法军为1,155人西班牙为1,383人).被俘者约7,ooo人,联合舰队中死、伤、被俘者总数约14,ooo人。无论是会战,还是会战后连续4天的风暴都没使英国损失l艘战舰。而联合舰队的33艘战舰中,先后有15艘被俘。8艘完全损坏报废,先后逃向加的斯的lo艘中又有3艘因搁浅而损伤。    
    1805年10月27日,柯林伍德海军中将派皮诺提尔中尉乘快船回国报捷。11月4日拉皮诺提尔上岸后即刻飞身上马直奔伦敦.一路上l 9次换马,于11月6日凌晨赶到海军部大门口,海军部长立即接见了他。拉皮诺提尔向其部长说的第一句话是:“报告,我们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但是却丧失了纳尔逊勋爵!(注1)”

    注1:1806年1月8日,英国为纳尔逊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英国海军编年史这样记载:“这在英国,也许在欧洲都是从未举行过的最感人和最隆重的葬礼之一”。

    1805年lo月25日,法国新任舰队司令到达加的斯时,已不能有任何作为,维尔纳夫于1806年4月20日自杀(注2)。拿破仑很少公开谈论这次海战,他只是表彰了卡鲁斯的英勇事迹。在特拉法加海战4个月之后,拿破尔也仿效纳尔逊的办法.命令所有法国军舰都漆上醒目的大标语:“法国要求全体人员忠于职守。”

  注2:维尔纳夫在英国以战俘的身份,被允许参加了胜利者的葬礼。1806年初被交换回国,他曾想晋见皇帝拿破仑,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4月20日自杀,留给他妻子的遗书上写道:“真幸运,我没有孩子继承我这败将的臭名!”。

    特拉法加海军是自1588年到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更是风帆火炮战列舰时代的最大一次海战。
    持拉法加海战标志着海洋殖民帝国的诞生和“不列颠和平世纪”的到来。如前所述,拿破仑帝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是英法之间争夺海上霸权的继续,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的最后阶段。这场斗争终以英国胜利告终。特拉法加海战之前。法国曾多次向英国挑战,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特拉法加海战后.拿破仑本仅暂时放弃海上斗争策略,寻找与
海上力量没有直接关系的办法来对付英国。而且放松,甚至停止了殖民事业。此后一百年中,不仅法国而且其他任何国家均未构成对英国的威胁。英国凭借其先进工业、地理优势,先后战胜了西斑牙、荷兰和法国,称雄海上,创造了所谓19世纪的“不列颠和平世纪”。在整个19世纪,英国一方面利用欧洲大陆动荡不安、纷争不已的局势,保持大陆各国仲裁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则几乎独享了欧洲大陆以外殖民掠夺的各种果实。持拉法加海战的胜利成了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最终总结。
    特拉法加海战的最直接后果是迫使拿破仑放弃了从海上直接人侵英国的计划。拿破仑加紧操练军队,建造战船,频繁调动海军,绝非疑兵之计,并且也确实存在入侵英国本土的可能性。就是在特拉法加海战之前,拿破仑也只是否时放弃了入侵计划,只要有一支像样的海军就存在入侵的可能性。只有特拉法加一战才真正使入侵成为泡影。而且,自此之后英国可以放手地从海上施加对欧洲大陆各国的影内,支持各国反对拿破仑的斗争。持拉法加海战中法国的失败,是拿破仑帝国垮台的一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待拉法加海战在海军学术发展史上更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不仅是其炮火,海军素质的胜利,更是纳尔逊指挥和战术的胜利。
    至少从7年战争以来已经证明,旧的线式战术不利于风帆战列舰的机动,也正是从那时起,英、法、俄等国的海军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恢复和发展了海军的机动战术,而纳尔逊在发展海军学术方面更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纳尔逊自登上战舰之后,就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战术。在一系列海战中,如1797年2月14日圣文森特与西班牙的角逐,1798年8月l一2日著名的阿布基尔湾之战,1804年4月2日哥本哈根之战,他都一再打破旧传统,运用新战术,取得了辉煌战果,甚至收到了转败为胜的奇效。
    纳尔逊的新战术主要有下列内容:1、放弃一列纵队,只用一侧舷炮射击的旧传统,而是机动穿插,切入敌阵,两侧炮火同时射击,2、把全部舰队分为两个以上的攻击纵队,把敌人分割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造成自己的局部优势,对敌人实施逐个击破;3、“接近的和决定性的会战”,要求勇敢,信心和坚定,并充分发挥英海军特有短炮的火力优势;4、高度发挥部属的主动精神。各舰长不必等待信号,而是根据情况,主动采取行动。为避免这种行动自由可能造成的混乱,战前总要让舰长充分讨论作战计划,真正掌握简炼实用的所谓“纳尔逊秘诀”。
    持拉法加海战是一场双方势均力敌、完全在海上进行的(与阿布基尔湾、哥本哈根之战皆不同)、规模空前的风帆战列舰大角逐。这场大海战,从英国方面讲完全是在纳尔逊的新战术指导下进行的。特拉法加与纳尔逊的新战术几乎成了同义语。特拉法加最终确定了新战术的历史地位,结束了壮观的,但已过时的旧的线式战术,完成了一次海军学术史的革命。

第三节  俄国海军两次进入地中海作战
    一、俄国海军攻占爱奥尼亚群岛(1798—1800年)
    在整个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俄国是参加争夺欧洲霸权的另一个大国.这个时期也恰好是俄国向欧洲扩张的重要时期,也是它的陆海军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法国革命爆发后,它便利用机会,与普鲁土和奥地利一起于1793年和1795年最后瓜分了波兰。在北方,俄国利用与拿破仑取得暂时妥协的机会,于1808一1809年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俄国占领了整个芬兰和阿兰群岛,芬兰湾成了俄国内湖。1804年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终于在1813年迫使伊朗签定条约,伊朗被边同意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北部和达吉斯坦等地并入俄国,俄国取得了在黑梅保持舰队和特权,俄国在高加索地区势力大大加强。
    控制黑海进而向地中海进行扩张,在俄国的战略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正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1798年形成以英、俄、奥地利、土耳其等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反法联盟各国一致想恢复法国的波旁王朝,同时又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根据反法联盟的统一作战计划,俄国派出由苏沃洛夫统率的部队与奥地利部队一起在意大利采取行动。同时英国舰队、俄国与土耳其舰队把地中海作为更重要的战场。
    1798年8月24日,海军中将乌沙科夫奉命率领俄国黑海舰队的分舰队出塞瓦斯托波尔进入地中海。这是俄国黑海舰队首次进入地中海。(l768—1774年俄上战争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首次进入地中海。)俄国的黑海分舰队有6艘战列舰、7艘巡航舰及其他船只数艘。装备792门火炮,计有各种人员7,400名(其中包括1700名登陆兵)。9月4日,俄国分舰队驶抵君士坦丁堡,随后在达达尼尔海峡与一支土耳其分舰队会合,这个土耳其分舰队包括4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4艘轻巡航舰、14艘炮艇。俄国、土耳其的联合舰队由乌沙科夫统一指挥。
    乌沙科夫派出一部分力量到埃及沿海以配合纳尔逊率领的英国分舰队的作战,但乌沙科夫的主要兴趣却是夺取由法军占领的爱奥尼亚群岛。在这里法国海军力量薄弱,岛屿和沿海要塞守军不多。
    1798年10月5日俄国海军驶近爱奥尼亚群岛,10月9日俄国登陆兵开始在基西拉(切里戈)岛登陆,于11日全部占领该岛。10月25日和28日,俄军登陆部队在舰炮火力支持下,几乎未遇法国守军的任何抵抗就先后占领了扎金索斯(赞捷)岛和凯法利尼亚岛,受到了岛上亲俄居民的欢迎。10月29日至11月14日占领了莱夫卡斯群岛(圣毛拉岛)。
    征服科孚岛却要困难得多。岛上守军3,700余人,大炮600余门。11月4日俄国海军即开始围攻该岛,对该岛要塞的围攻一直持续到1799年3月初。1799年3月1日俄土联合舰队(7艘战列舰、l0艘巡航舰及一些其他舰船)摧毁了岛上的重要炮台,并派出登陆兵发起强攻,占领了科孚的外围工事。3月2日要塞守军投降。至此,俄国占领全部爱奥尼亚群岛。
    科孚岛投降后,乌沙科夫宣布成立一个在土耳其和俄国共同保护下的希腊人统治的爱奥尼亚七岛联合共和国。
( 有意思的是来自专制制度俄国的海军将领竟建立—个自由的甚至民主的共和国,而来自自由的英国的纳尔逊却在地中海—带恢复和扶植被推翻的封建王朝。
    根据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把爱奥尼亚群岛重新让给法国。)。
    此后,乌沙科夫以科孚岛为基地,不断向意大利南部沿海进行活动,支持和配合在意大利作战的苏沃洛夫。
    1799年4月,当苏沃洛夫率领联军开始进攻意大利时,乌沙科夫派出一支舰队中队(3艘巡航舰、2艘轻巡航职、4艘炮艇)于5月4日攻占布林乃西,5月13日攻占巴里,5月20日又攻占曼弗雷多尼亚。同一天,即5月20日,海军登陆兵中队(570人.火炮6门)开始登陆,6月14日该中队与地面部队一起占领了那不勒斯。与此同时,应苏沃洛夫的要求,乌沙科夫于5月12日派出另一支舰队中队(3艘战列舰、4艘巡航舰、1艘轻巡航舰)驶离科孚岛,封锁亚得里亚海边的安科纳要塞,直至11月安科纳投降。
    1799年8月间,乌沙科夫指挥的俄土联合舰队(10艘战列舰、7艘巡航船)通过墨西拿海峡(西西里),北上那不勒斯,想与英国的纳尔逊共同行动。
    但这时反法联盟内部关系日趋紧张,在意大利、奥地利几乎用尽各种办法妨碍苏沃洛夫的行动,俄国与奥地利的关系几乎与法国一样敌对。在地中海,英俄关系也不融洽。英国害怕俄国在地中海扩张势力,特别担心俄国占领马耳他岛。纳尔逊毫不掩饰他对俄国和土耳其两个盟邦的强烈不满,不给予任何协作。乌沙科夫是他蔑视的对象,在他的信札中甚至称这
位极有才能的海军将领为“恶棍”。
    沙皇保罗一世同样对英、奥两国极为不满。1799年10月命令苏沃洛夫回国,11月苏沃洛夫回到彼得堡。1800年1月保罗一世下令乌沙科夫撤出地中诲,1800年l0月乌科科夫率领俄国分舰队返回塞瓦斯托波尔。俄国完全退出了第二次反法联盟。1800年拿破仑第二次率军攻入意大利,大败奥地利军队,迫使奥地利议和,第二次反法联盟完全失败。
    在俄国海军远征地中海期间,在攻占爱奥尼亚群岛中再次表明乌沙科夫是一位有才能的海军统帅,能在海上实行有效的机动和多变的战术,如派登陆兵登陆或在海上交通线采取行动;与陆军协同作战;对要塞实施封锁和强攻等。
  二、阿索斯海战(1807年)
  阿索斯海战是俄国分舰队同土耳其舰队于1807年7月1日在爱琴海上阿索斯半岛附近进行的一场海战。
    1805年8月英、俄、奥等国家再次组织第三次反法联盟。反法战争再次爆发。俄国再次表现出对地中海的特殊兴趣。1805年10月,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谢尼亚文(注)奉命率领一支分舰队离开波罗的海去地中海,他的任务是占领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把法国势力排除在巴尔干半岛之外,防止法国与土耳其结盟。谢尼亚文的这支舰队曾在朴次茅斯停留以补充给养和进行修整,于1806年2月到达地中海中部,使俄国舰队有所增强。

  注: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谢尼亚文(1763—1831)俄国海军统帅、海军上将(1826),出身于俄国的一个海军大家庭。1780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1782年开始在舰队服役。在1787—1791年俄土战争初露头角。在l798—1800年乌沙科夫的地中海远征中担任战列舰长和旗舰舰长。在这次远征中.其统帅才能得到充分表现。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帆船舰队的机动战术,首先采用以战术群(每群2艘军舰)攻击敌人单艘军舰的作战方法。他对水兵仁慈,深受水兵尊敬.谢尼亚文具有民主观点,曾被十二月党人内定为临时政府成员。

    1806年12月,土耳其在拿破仑的怂恿下首先向俄国宣战,俄国与土耳其战争(1806一1812年)再次爆发。俄国指挥部于1807年初制定了对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从两方面同时实施突击的计划:由海军中将谢尼亚文的分舰队和海军上将J·达克沃斯率领英国海军分舰队联合一起从爱琴海方面进行突击,海军少将c.A·普斯托什金指挥的另一支俄国分舰队从黑海方面进行突击。
    海军上将谢尼亚文率领8艘战列舰和一些其他舰只离开科孚岛,于1807年3月7日到达达达尼尔。由于英国人搞心俄国在地中海的势力会得到加强,便单独发起进攻,企图使土耳其退出战争,确立英国对达达尼尔海欧的控制。但达克沃斯遇到土耳其人坚决回击,被打退了。达克沃斯拒绝与谢尼亚文合作,3月13日扬帆离开,撤回马耳他岛。
    谢尼亚文没有足够的兵力对君士坦丁堡发起顺利攻击,而普斯托什金的分舰队又没有作好从黑海对他进行支持的准备,再加上达克沃斯的过早行动己把作战企图暴露给了敌人。因此,根据情况变化,决定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切断地中海各港口对君士坦丁堡的粮食供应,迫使土耳其舰队驶出达达尼尔海峡,使其不得不在大海上应战。1807年3月22日,俄军登陆兵攻占特内多斯岛[距达达尼尔海峡15海里)作为自己的舰只停泊地,并实施逼近封锁。
    大约有1个月之久,俄国人企图用猫捉老鼠的办法诱使土耳其舰队离开海峡。5月19日,土耳其舰队终于冒险驶出海峡。谢尼亚文从特内多斯后撤,企图引诱土耳其人离开海峡更远,然后切断他们的后路,可是最初遇到逆风。5月23日,风向有利于俄国人。但土耳其人急忙驶向达达尼尔海峡,结果22日夜在海峡口一带发生了一场混战。这次战斗的结果明显有利于俄国,但不具有决定性,也没有使土耳其人受到损失。
    6月里,谢尼亚文继续采取封锁战术,企图诱使土耳其船只驶出达达尼尔海峡。俄国的封锁终于产生一些效果:由于君士坦丁堡食物奇缺,土耳其近卫步兵叛乱,新苏丹塞利姆二世继位。为了打破俄国人的封锁,土耳其分舰队(10艘战列舰、5艘巡航舰、3艘轻巡航舰、2艘辅助船,1,196门火炮)在赛义德·阿里指挥下于6月22日驶出达达尼尔海峡,企图占领特内多斯岛——俄国舰队用以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主要海军基地。
    俄国分舰队司令谢尼亚文海军中将率领10艘战列舰、1艘巡航舰、1艘辅助船以及一支希腊中型武装船队(共754门火炮),企图以佯动诱使土耳其分舰队驶出达达尼尔海峡,然后断其退回海映的后路。6月27日,当俄国舰队驶至伊姆罗兹岛附近海域时,土耳其分舰队正驶近特内多斯岛并炮轰要塞。次日,土耳其从安纳托利亚高原沿岸调来7,000人登上该岛,开始围攻要塞。6月29日,俄国分舰队驶向特内多斯岛。土耳其分舰队发现俄国分舰队向该岛接近后,立即撤到海上,向西驶去。谢尼亚文向北航行,企图把自己置于敌方舰队和达达尼尔海峡之间。7月1日早晨,他看见土耳其人在伊姆罗兹西端附近,完全在下风处。这种形势终于给他提供了所期待的决战机会。
    谢尼亚文的进攻计划是:占领上风位置,首先攻击敌3艘旗舰.对每一艘旗舰都用两艘俄国军舰从一舷进行突击,从而使俄方在炮火上占有巨大优势。俄国其他军舰的任务是;支持对敌旗舰发起攻击的俄舰,阻止土耳其舰队的其他兵力支援旗舰。所以考虑首先集中力量攻击敌旗舰、是因为土耳其海军人员的心理特点是:只要旗舰不在,就不再顽强战斗。具体作法是:以两列舰只向前推进,每列由5艘战列舰组成,北面一列由谢尼亚文指挥.另一列出海军少将格雷格指挥。第一批进行攻击的6只军舰“配对”组成3个战术群(每群2艘军舰)对土耳其的3艘旗舰进行攻击,同时俄国的后卫舰也“成对地”去对付土耳耳其的前列舰只。
    7月1日上午9时,3个战术群按照谢尼亚文的信号向土耳其旗舰接近,到能发射霰弹的射距时便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另外两个战术群在谢尼亚文指挥下包围了土耳其舰队前卫的先头舰只,并进行攻击。谢尼亚文的旗舰领先攻击最前面的土耳其军舰,使其受到毁灭性打击,土耳其阵线陷入混乱。10时。受到严重损坏的土耳其主要舰只开始退却。12时左右,土耳其舰队的后卫企图文接旗舰,但遭到俄国军舰的攻击,支援企图未获成功。下午,土耳其人全线退却。正当这时,风力减弱。谢尼亚文暂时停止行动,争取时间修理船只。当风力又大起来时,俄国人继续追击,当夜赶上并捕获土耳其副司令的旗舰。第二天早晨,海军少将格雷格率领4艘战舰追赶土耳其3艘军舰并迫使其在阿索斯山附近搁浅,土耳其人自己将其烧毁。土耳其舰队有几艘受到严重损伤。土耳其舰队的另外2艘在驶往达达尼尔的路上,沉没在萨莫色雷斯附近。  
    在阿索斯海战中,土耳其人共损失3艘战列舰,4艘巡航舰、l搜轻巡航舰,人员伤亡共500余人。俄国军舰无一损失,人员伤亡260余人。
    在阿索斯海战中,谢尼亚文集中分舰队的兵力攻击敌方旗舰,以新的作战方法丰富了海军学术。这些方法包括:1、把军舰组成几个协同行动的战术群攻击敌人之单纵队,这就降低敌人射击效果,并可在最短时期内占领实施炮火突击的有利阵位;2、集中优势兵力突击敌分舰队中央的旗规,同时包围敌分舰队的前卫;3、以两舰从一舷攻击敌之一舰;4、钳制敌人的后卫兵力。谢尼亚文的这种做法与纳尔逊在特拉法加的做法极为相似。
    尽管谢尼亚文在爱琴海取得出色战绩,但俄国的黑海分舰队和陆军却几乎毫无所得。俄国最后不得不放弃围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
    阿索斯海战后不久,俄国分别与土耳其(1807年8月24日)和法国(1807年7月14日),缔约暂时休战,俄国成为法国的盟国,与英国又处于战争状态(1807—1812)。(1809年俄土重新爆发战争.1812年法俄重新爆发战争)谢尼亚文接到命令,要他把舰队带回波罗的海。可是到波罗的海要经过英国控制的水域。谢尼亚文于9月7日离开特内多斯岛,11月6日他的分舰队因躲避风暴和修理船只驶进里斯本港。这时英俄已正式爆发战争,俄国分舰队被兵力占优势的英国舰队封锁在港内,1808年9月,谢尼亚文经过与英军指挥部的谈判,同意把俄国舰只拘禁到战争结束时,以而达到了保存舰只的目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他擅自采取这一行动表示不满。谢尼亚文返回彼得堡后立即被降职,于1813年被解除职务。
    在整个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海军曾两次进入地中海,急欲在此海域扩大自己的势力,并表现出它具有相当海军实力。但终因国力有限,战线太长,对海军重视不足,没有能在地中海站稳脚跟。控制地中海的仍是英国。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31 15:41:34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第五章 从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时代
第一节  过渡时期海战概况
    这个过渡时期大体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于60年代基本完成。在这个时期内,以蒸汽机的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法、美已告完成,并正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工业革命的展开改变了各国经济政治面貌,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战争开始走向“总体战”,使海战步入了蒸汽钢铁时代。
    最后一次完全在风帆战舰之间进行的一次大海战是1827年发生的纳瓦里诺港之战(希腊)。希腊人为摆脱土耳其的统治,曾进行长期英勇顽强的反抗和斗争,182l一1822年爆发了公开起义。起义中,希腊人曾用纵火船摧毁了土耳其的几艘大型战舰。土耳其苏丹无法镇压这次起义,1825年请求埃及总督(名义上属土耳其帝国)派部队和军舰支援。土埃联合舰队于1827年底开进了纳瓦里诺港,并重新占领了雅典。希腊起义再次遭到残酷镇压。希腊人民争取自由的事业得到了各国进步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俄、英、法三国政府各抱着不同目的,决定利用这一形势,迫使土耳其作出让步。三国政府于1827年签订了旨在保卫希腊起义进行合作的伦敦协定,决定派出联合舰队制止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英、法、俄联合舰队由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考德林顿爵士指挥。为了给土耳其施加更大压力,考德林顿于1327年4月20日将联合舰队开进了纳瓦里诺湾,停泊在土一埃舰队的旁边。局势越来越紧张,终于在10月20日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混战。
    土一埃舰队在人力和火力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但英、法、俄联合舰队在素质和训练方面远胜于土耳其人,土耳其方面很快陷入混乱,甚至纵火船误伤了自己的船只。一个小时之后土一埃舰队便被消灭,土一埃舰队中一艘军舰降旗投降,一些舰被自己的水手摧毁,其余被对方摧毁。纳瓦里诺海战之后,埃及人撤回了部队。沙皇俄国在陆上继续单独向土耳其开战,俄国先头部队越过了巴尔干并占领了离君士坦丁堡不远的亚得里亚那堡。1829年9月,俄、土签定亚得里亚那堡和约,和约使俄国获得了巨大利益,但希腊被宣告为独立国。
    纳瓦里诺海战是最后一场风帆战舰之间的海战,它标志着风帆木质战舰时代的结束,从此开始了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实际上,在19世纪初,完全木质结构战舰的设计和建造已达到材料可用物的极限,已不太可能作进一步的改进。其完美的代表作是英国皇家海军于18。8年下水的三层甲板的120门炮的“苏格兰”号。后来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型木质风帆战舰实际与19世纪初建造的战舰已有所不同,其本质船身上己使用了少量铁材。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和不断改进,随着大炮破坏力的不断增强,蒸汽铁甲舰势必要逐渐取代木质风帆战舰。
    蒸汽机出现后,便有人开始使用蒸汽机用于船舶的推动力,但19世纪之前并没有取得成功。第一艘可用蒸汽轮船是英国矿业工程师威廉·塞明顿1801年制造的“夏洛特·邓达斯”号。随后美国的天才发明家富尔顿于180 7年建成了更可靠的“克莱蒙特”号,该船于1807年10月首次在哈德逊河上从纽约航行到奥巴尼,该船体长43米,装有18马力的蒸汽机。从19世纪初开始了真正蒸汽航行时代,随后便开始把蒸汽机用于军舰。制造世界上第一殿蒸汽舰的仍是富尔顿。在与英国进行的1812年战争中,美国海军著名的轮船专家罗尔特·富尔顿建造了一艘用模轮推进的反封锁舰,这就是“德莫劳格斯”号(后改名为“富尔顿”号),它是一艘双体蒸汽快船,其舰舷侧厚5英尺,锅炉和轮机安在双层船体的底部,单埃轮安在它们中间,当时的大炮几乎伤害不了它,后因战争停止,“德莫劳格斯”号没能参战,被当作接待舰停泊在造船厂,1829年因爆炸被毁。1814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考虑使用蒸汽机推动的小型单桅帆船,1821年开始建造第一批明轮单桅蒸汽船(PADDLE SLOOP)。到1837年英国皇家海军已有2l艘蒸汽舰编入建制,法国已有23艘编入现役。1837年美国海军建成了第二艘蒸汽军舰“富尔顿”2号,1842年又下水了322吨的明轮蒸汽动力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密西西比”号*这两艘军舰的舰身都是本壳的。1843年铁壳蒸汽舰“密执安”号也在伊利湖下水,这时在蒸汽轮机舰方面美国暂时处于领先地位。
    军舰使用轮机最初并非受到普遍欢迎,因为当时原始的发动机耗煤量很大,为安装庞大的锅炉和机器设备要占很反多位置。舰身非扩大不可。尤其是笨拙的明轮和突出机件都得安装在水线以上部位,火炮数量不得不随之减少,并且很不安全,极容易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这些缺陷后来随着螺旋浆推进器的采用有所改善,因为去掉明轮,发动机就可以装在水线以下了。   
  螺旋浆推进器的发明人不止一个。1829年捷克发明家(当时属奥地利)约瑟夫·雷塞尔发明的两叶螺旋桨“齐韦塔”号轮船裁着40名乘客以6节航速渡过了的里亚斯特湾。英国人弗朗西斯·史密斯于1838年研制出了第一艘螺旋浆远洋轮船“阿基米德”号。瑞典的发明家约翰·埃里克森于1842年为美国海军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军舰“普林斯顿”号,也是第一艘将轮机安放在水线以下的军舰,其排水量为672吨,带有12门42磅的短身炮。两门12英寸的熟铁炮。“普林斯顿”号下水后不久,英国皇家海军也安装和下水了螺旋桨炮舰“响尾蛇”号。“响尾蛇”号战胜了一艘马力相当的拖船并在多次速度试验中获胜,从而确定了螺旋桨推进器的地位。在以后几年中,英国将许多与拿破仑作战时期的老舰都装上了轮机和螺旋浆。]846年英国下水了螺旋浆护卫舰“阿伽门农”号和“爱丁堡”号。这两理护卫艘只各带有58门火炮,在理论上认为其火力低于两层甲板的战列舰,但承认它们的机动性胜过任何风帆战列舰,因此认为它们能执行封锁任务.又给它们起了个含糊不清的名称一—“螺旋封锁舰”。法国第一艘螺旋浆战列舰“拿破仑”号于1850年下水。50年代中期,美国也开始建造后来在南北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梅里马克”号快速螺旋浆护卫舰。
    与蒸汽舰出现的同时,火炮也发生了革命,最重要的是开始使用爆破弹和来复线。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舰炮的构造和操作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期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虽然在装填和瞄推方面有所改进,设计出了很好的炮架,但舰炮本身仍然是老式的发射实心弹的铸铁前装滑膛炮。这些标准的24磅和32磅的炮弹效能太小了。拿破仑战争之后不久,1821年法国炮兵军官亨利·约瑟夫·佩克桑研制出一种爆炸弹的火炮,这种炮与那些使用实心弹的同口径炮相比,具有炮身短、重量小、用药少的特点。1824年,这种炮击碎了一艘双层甲板船显示了它的潜力。两年之后,英国人也开始采用爆炸弹。但20、30年代并未受到普遍青睐,因为这种炮在远距离射击时其准确性远不如实心弹炮。所以直到30年代.英法海军的舰炮大约只有40一60%属于爆炸弹。到19世纪40年代一50年代期间首先朝着使炮管更加坚固方面改进。由于铸铁炮管在加大火药时很容易炸碎并危及炮手的安全,上述埃里克森所设计的“普林斯顿“号的火炮炮尾上便加固了熟铁箍。50年代初一名美国海军军官设计了一种瓶子形的舰炮,炮尾管很粗,至炮口逐渐形成锥形,被称为“达尔格伦”炮。(因其发明者约翰.A.达尔格伦中校而得名,既可以发射实心弹,也可以发射爆破弹,口径达11英寸)这种炮曾被美国海军采用,但后来又被套管炮所取代。最先由美国所制造,这种炮的炮筒由两根或两根同轴管组成,外管趁灼热时套在内管上,冷却后就紧紧地箍住内管。后来英国又设计出了套筒管的改进型,使炮管能承受更大射击压力。19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开始研制线膛饱,由于使用膛线,射程、准确性都有所提高。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了后装的线膛炮。
    火炮的进一步改进,特别是爆破弹的使用促进了铁甲舰的诞生。克里木战争〔1853—1856年)一开始使显示出爆炸弹的威力。1853年11月30日俄国海军中将纳希莫夫率领俄国海军舰队在黑海锡诺普锚地用爆破弹向土耳其一支舰队发起攻击.几乎一举消灭了土耳其的舰队,土耳其舰队包括7艘快速护卫舰、3艘单排炮海防舰和3艘小型蒸汽船,其中只1艘小型蒸汽船逃脱,其余全部被击沉或被烧毁,土耳其方面损失近3,ooo人,俄国方面损失不到40人。锡诺普海战后,法国人匆忙建造了三艘铁甲浮动炮台,“雷鸣”号、“熔岩”号和“毁灭”号。1855年10月17日这3艘装有铁甲浮动炮台参加了英法联合舰队炮轰金伯恩要塞的舰队行动。这三艘浮动装甲炮台实际是最早用于舰队行动的铁甲战舰。这些铁甲舰用它们的炮火把要塞炸成一片废墟,而它们自己的损失却微乎其微。在海军发展史上,克里木战争是一个分界线,在这场战争中不仅证实了蒸汽动力比风帆有更大的推动力,显示了爆炸弹的巨大破坏力,而且证明了装甲已是不可缺少的,实际开始了海军装甲时代,标志木壳战舰时代的结束。此次战后不久,法国建造了第一股远洋铁甲舰“荣誉”号(1859年),英国下水了第一艘铁甲战列舰“勇士”号(1860年)。
    美国内战期间(186l——1865年)爆发了铁甲舰之间的第一次战斗(1861年3月8日和9日)。在第一次铁甲舰战斗之后,有了更多的各种类型的铁甲舰参加战斗,进一步显示了铁甲舰的优越性。
    亚得里亚海上的利萨海战(1866年7月20日)是继特拉法加海战之后在公海上爆发的第一次较大的海战,更是铁甲舰队之间的首次大海战。1866年.普鲁士与意大利联合向奥地利进攻,普鲁士想统一德意志各邦,意大利则想收复威尼斯,意大利在陆上失败了,便想寻求海上的胜利。意大利的海军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拥有12艘铁甲舰,包括最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新的有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全部舰船均配备大口径的新式线膛炮,此外还有16条木壳蒸汽机舰船。但意大利水兵训练较差,军官也缺乏进取心。与意大利相比,奥地利海军力量明显处于劣势。奥地利只有7艘铁甲舰,其余全是木壳舰,主要是1艘蒸汽动力舰“凯撒”号、5艘螺旋浆快速舰和1艘海防舰。奥地利的海军优势主要在于士兵训练有素,军官富于创造性和进取心。
    7月16日,意大利海军司令c.c”佩尔萨诺海军上将,在国王强制命令下,率领舰队从安科纳出海,准备夺取作为奥地利海军基岛的利萨小岛(今南斯拉夫维斯岛)。但这个岛屿有9处防备工事,11个炮兵连共88门火炮,守岛部队3,ooo人。7月18日、19日两天,意大利连续发起进玫,但意军没有掌握守岛部队的必要情报,进攻组织得不好,遭到奥军的顽强抵抗,佩尔萨诺的舰炮对要塞炮台的轰击并没有产生多大效果,而自己舰队却伤亡很大,一艘铁甲舰失去了攻击能力。大部分弹药消耗掉,只剩下两天的燃料了。正当意大利人准备最后发起登陆进攻时,奥地利舰队于7月20日拂晓赶来。
    奥地利舰队司令B‘冯·特格持霍夫得知利萨遭到攻击后,便率领舰队从波拉港(离利萨约165海里)向利萨驶去,到达利萨附近海域,命令舰队做好战斗难备。特格特霍夫选择了一个容易冲击的队形,即三个v形纵向排列,第一个v形由7艘铁甲舰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裴迪南德”号,第二个v形由木壳快速舰和海防舰组成,由蒸汽动力舰“凯撤”号领头,其余的小型舰船组成第三个v字形纵列。
    下午1时,佩尔萨诺匆忙将他的铁甲舰编成常规的纵列迎战奥地利舰队。在紧急时刻,佩尔萨诺把他的旗舰从“意大利”号移到战斗队形之外的“铅锤”号上,致使他的纵队出现了一个大缺口。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领由铁甲船组成的先锋队穿插过来。随后发生一场混战,战斗主要是在双方铁甲舰之间进行的,意大利的非铁甲舰实际未参加战斗。在混战中,“铅锤”号曾两次试图撞击“凯撒”号没能成功,后来反而被“凯撒”号逐出了战斗。特格特霍夫的旗舰“裴迪南德”号在烟雾中搜索的时候,撞在“意大利”号的舷上,“意大利”号失去控制,其前方又被另一艘奥地利军舰封住,当它后退时,“裴迪南德”号又全速撞上了它的右舷,使其严重倾斜,随后在其破口处涌入大量海水,仅几分钟连同400名舰员沉入海底。意大利铁甲舰“巴勒斯特诺”号(“角力场”号)也被击中起火,于下午2时30分爆炸。至此意大利兵败已成定局,意大利舰队向西退却。奥地利舰队由于有几条军舰受损仍处于劣势,没有进行追击。但奥地利舰队取得了重创意大利舰队、解放利萨的重大胜利。
    意大利舰队所以失败,除了海军素质不高原因外,主要是在没有取得制海权的倩况下,冒然发起了两栖进攻,而对敌要塞又缺乏必要的了解,一旦遭到敌舰队的进攻,又惊慌失措。利萨海战的结果,特别是战术队形问题,普引起海军战术家们的很大兴趣和广泛关注。胜利的一方是三个V字形编队,失败的一方是以整体作战的纵向舰队,v字形编队是否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直到中日甲午海战,这一问题才有了更肯定的结论。另外,使人迷感的是“意大利”号沉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在海战中撞角起着重大作用,舰体本身仍是重要武器。为了慎重和安全,直到20世纪之前,多数国家的主要舰船的水下部分都设计、安装了撞角。
    利萨海战.像19世纪中期克里木海战、美国内战一样,再次证明当时的火炮对付装甲的军舰已没有多大效果,而且利萨海战更是在海上的铁甲舰队之间的首次交锋,显示了蒸汽动力的铁甲舰具有相当机动性,能够比较迅速地变换战斗队形。利萨海战标志着海上战斗已完成了从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时代的过渡。

第二节克里木战争〔1853--1856)
一、战争的爆发与锡诺普海战
    克里木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以俄国为一方,以英国、法国、上马其、撒丁王国为另一方争夺近东霸权、瓜分土耳其帝国“遗产”的一场战争。
    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一时成为欧州大陆最大的军事强国,其海军也曾一时居于欧州第二位(在40年代以后被法国超过)。俄国四处进行侵略扩张.尤其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成为“自由城”和控制两海峡。1848年欧州革命失败后,列强国再次把它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衰落的土耳其帝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曾多次表示:“土耳其是个垂死的人了。……它应该死去,而且它一定会死去。”甚至声称;形势迫使他占领君士坦丁堡。尼古拉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野心遭到英国、法国,甚至奥地利的反对和抵制。列强之间首先在所谓“圣地”保护权问题上发生冲突。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基督教居民几乎都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徒人数不多,东正教徒掌握了“圣地”(即耶苏的坟地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苏诞生地伯利恒城)教堂的钥匙,占有朝圣的收入。1850年,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要求把耶路撒冷“圣地”交给天主教会,法国得到英、奥的支持。到1853年春、“圣地”问题的纠纷更加尖锐,沙皇政府于1853年2月向土耳其政府要求签订条约,永远保证沙皇享有对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的保护权。遭到拒绝后,俄国宣布与土耳其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并于1853年7月3日自称保护东正教徒派军队占领了多瑙河两公国摩尔达瓦和瓦拉几亚。同时英法联合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10月6日土耳其苏丹在英法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两公国,并于lo月16日对俄宣战,11月1日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事首先在俄、土之间爆发。1853年11月,锡诺普海战中土耳其失败,促使英法公开参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并担任掩护土耳其海上交通线的任务。俄国政府2月21日宣布与英法两国处于战争状态。英法两国政府亦于2月28日向俄国宣战,克里木战争全面展开。撒丁王国希望借助法国把奥地利势力赶出伦巴底和威尼西亚.于1854年1月与法国签订同盟条约,派兵15000人到克里木参加英、法、土联军,担任修筑工事和后勤工作。
    克里木战争期间,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孤立。俄国本来希望得到奥地利的支持,但俄国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却使俄、奥利益发生冲突。多瑙河是奥地利对外贸易的动脉,控制多瑙河两公国和河口一向是奥地利的宿愿。它害怕被俄国包围,因此这一次奥地利采取公开敌视俄国的态度,陈兵8万于多瑙河两公国边境,以威胁俄军后方。1854年6月向俄国发出最后通 ,要求俄国从两公国撤军,并不得越过巴尔干山脉。奥地利又得到普鲁士的支持。同时奥地利又与土耳其缔结条约,土耳其同意奥地利占领两公国直到战争结束时为止。8月5日俄军从两公国撤退,奥军即于22日予以占领。
    在俄国与土耳其单独作战时,战争主要在黑海、高加索一带展开,英法参战后。战争扩展到波罗的海、俄国太平洋沿岸一带。俄国与土耳其单独作战时,黑海上的锡诺普海战是一场重要海战。
    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俄国对土耳其都占有压倒优势。1853年,土耳其约有12艘战列舰、许多小船和少数汽船,海岸防御设备状况很差。俄国当时约有130艘舰只,共装有2,600门炮,配备1,450名军官和33,ooo名士兵,另外还配备20,ooo名海军陆战队用于海军防御。特别是有两名优秀的海军将领指挥黑海舰队,一个是海军上将波·斯·纳希莫夫,担任黑海舰队司令,另一个是海军中将弗·阿·科尔尼洛夫·,他们指挥黑海舰队作了比较充分的战斗准备。
    最初,双方发生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11月16日,俄国汽船“比萨拉比亚”号俘获了上耳其1艘汽船。17日俄国蒸汽三桅炮舰“弗拉基米尔二世”号与埃及的汽船“皮尔瓦兹·巴赫文10”号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并将其俘获。两天之后,俄国一支中队(2艘汽船、2艘轻巡洋舰和2艘三桅炮舰)炮轰靠近巴统的土耳其要塞,但被击退。11月2D日,“弗洛拉44”号同3艘土耳其汽船打了一场不分胜负的夜战。这些战斗规模虽小,但表明风帆时代即将结束。
    与此同时,双方陆军在高加索展开了激战,土耳其帝国政府决定通过海路向高加索沿岸运送部队和补给,命令海军中将奥斯曼·帕夏率领土耳其舰队从伊斯坦布尔出发。这支舰队很快驶抵锡诺普,在停泊场停泊,准备遣送大批登陆部队在苏呼米和波季地区登陆。锡诺普是黑海南岸上最好的海港,但土耳其艘队停泊在这里却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锡诺普离君士坦丁堡约350英里,负责保卫君士坦丁堡的英法海军鞭长莫及不可能前来支援,
    这时纳希莫夫正在执行阻挠敌舰向高加索运送陆军的任务,得知土耳其舰队停泊在锡诺普纳消息后,决定对土耳其舰队进行攻击并直接将其消灭在港内。纳希莫夫一面派出一支特遣队对敌人实行封锁,一面派人要求增援。由于土耳其人行动迟缓,没有离开港口,反而把船停靠在可以得到9个海岸炮队掩护的地方,同时又把船上的一些炮运到岸上,加强陆上防卫以防敌人从陆上进攻。这种延误时间的结果,使俄国人得到充分时间集结了一支占优势的力量。
    锡诺普海战中,俄国力量占有相当优势,俄国分舰队共有6艘战列舰、2舰巡航舰、共720门炮,其中76门发射爆破弹。土耳其舰队有7艘巡航舰、3艘轻巡航舰、2艘布里格型帆船、2艘军用运输船,共有510门火炮,并得到38门海岸火炮的保护和支援。在士气、训练和领导能力方面俄国人均胜过土耳其人。土耳其海军司令奥斯曼·帕夏不过是一个勇夫,而他的对手却是一位卓越的并有献身精神的海军将领。纳希莫夫本人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对其部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又十分关心爱护,深受部下的爱戴。纳希莫夫决定在11月30日中午12时30分发起攻击。
    纳希莫夫将他的舰队分成两列纵队,每一纵队有3艘战列舰,小船居后。一列纵队由他的旗舰“玛丽女皇”号带头,随后跟进的是“切什梅”号和“康斯坦丁大公”号(均配有84门炮);另一纵队由海军少将诺沃西尔斯基率领的旗舰“巴黎”号打头,后面跟进的是“三圣徒”号和“罗斯季斯拉夫”号。纳希莫夫的作战意图是,迅速驶入锡诺普停泊场,按预定的舰位配置抛锚,然后用舰炮从近距离(1—2链)攻击敌人。这时土耳其的7艘巡航舰正排成半园形阵列,第二列是其他小型船只。
    锡诺普海战从12时30分开始,持续到17时完全结束。土耳其分舰队和海岸炮兵首先向驶入锡诺普停泊场的俄国舰队开火,俄国舰船占领有利阵地后,利用火炮和人员素质上的优势进行还击。半小时后,土耳其旗舰“阿夫尼安拉”号和“法兹雷安拉”号巡航舰起火,冲上浅滩。随后,土耳其的其他舰船也相继起火线受伤*土耳其的海岸炮火或被压制或被摧毁。科尔尼洛夫指挥的增援兵力(2艘三桅炮舰、3艘汽船)赶到战场时,战斗已经结束。锡诺普海战中,土耳其的16艘舰船中损失了15艘,只1艘英国军官指挥的轻巡航舰“塔伊夫”号逃回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死伤人数总计约3,ooo人,死伤总数占全部战斗人员的75%,被俘200余人,被俘者中有土耳其分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和3名舰长。俄国仅37人死亡,235人受伤,“三圣徒”号的桅杆和帆索毁伤严重.主要是被海岸炮火所轰击,但没有沉没。
    这次交战充分显示了纳希莫夫的统帅艺术和俄国舰长们的作战指挥才能,他们作战的突出特点是,消灭基地内敌方舰队时行动坚决,巧妙地展开舰只和使用爆破弹。但这也是俄国海军所取得的最后一次海战胜利。这次海战首次使用蒸汽船和爆破弹,也可以看成是蒸汽时代开始(有的著作称“锡诺普海战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有的著作认为锡诺普海战是首次使用汽船和榴弹炮的一次大海战,因此标志着“现代海战的开始”),爆破弹(爆炸弹,即榴弹)所显示的威力加速了海军向装甲舰队的过渡。
    二、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与英法联军攻打金布恩
    “塔伊夫”号将惨败的消息一带到君士坦丁堡、土耳其马上请求英国保护。1854年1月4日,法国和英国舰队开进黑海.护送运送军队和给养的土耳其汽船到黑海东部,联军司令官得到命令,如遇上采取敌对行动的俄国船只就开火。从此,克里木战争全面展开。
    英法联军在克里木战争中的战略一直不很明确,最初的目的是要把俄国军队赶出巴尔干,后来攻势扩大到白海、太平洋、波罗的海、黑海。但黑海地区最终成为联军投放主要兵力的中心战场。在这里,他们利用海军优势输送远征军,海军、陆军协同围攻俄国的主要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其他一切活动全部严格服从于夺取这个基地并摧毁黑海舰队的目的。联军与俄国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在克里木战争中占据中心地位。
    英法参战后,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法国和英国的舰队不仅都比俄国强大得多,而且也新式得多,蒸汽舰的比数比较大。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先进的工业经济为后盾.而俄国几乎还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多大影响,仍以落后的农奴制经济为基础。因此双方海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巨大差距。仅以黑海方面为例,俄国黑海舰队主要有帆力战列舰16艘、蒸汽巡航舰6艘、帆力巡航舰4艘以及一些小型船只。英法联军各种战列舰比俄国多2倍,各种蒸汽船比俄国多8倍,共计战列舰34艘、巡航舰55艘,其中包括4艘蒸汽战列舰、50艘蒸汽巡航舰,其装备也比俄国先进得多、英国船只备有榴霰弹和康格里夫火箭·。法国旗舰“拿破仑92”号是迪皮伊·德·洛姆’所建,有500马力,是第一艘螺旋浆推进的战列舰,顶强风航速为11节,平时14节.就是仅仅使用风帆,也差不多能达到这种速度。
    俄国方面也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榴弹炮和水雷是他们首先大量使用的,特别是水雷的试验一直在进行。1853年俄国人还建造了第一艘布雷艇。俄国的主要优势是拥有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海军将领,如科尔尼洛夫、纳希莫夫和海军少将D.N·伊斯托明”。但他们的才能却被直接指挥黑海地区的缅希科夫公爵对海军的无知与顽固所抵消了,实际上他否决了纳希莫夫和科尔尼洛夫一切有价值的建议。
    从英法正式宣战(1854年2月28日)到联军采取第一次大规模登陆(9月14日一18日)这几个月期间,黑海地区双方只有几次小规模的海上冲突和不成功的袭击活动。其间,俄国负责城防的黑海舰队参谋长和分舰队司令纳希莫夫采取了紧急防务措施,如在塞瓦斯托波尔北部湾入口处沉没旧战列舰5艘和巡航舰2艘,把部分舰炮搬上陆地,并将水兵编成22个营。修筑工事20处,布设在塞瓦斯托波尔南区的火炮就有34l门(其中重炮l18门),建成了由掩体和堑壕组成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这些措施显然起到加强防御的作用,推迟了联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的时间。
    1854年9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巴拉克拉瓦和卡梅森港口,作为英法联合舰队主要基地和军队补给站。同一天俄国塞瓦斯托波尔城防军宣布戒严,从此开始了塞瓦斯托波尔的争夺战。  
    9月14日联军舰队以重兵支援和掩护在克里木半岛叶夫帕托里亚以南实施登陆(离塞瓦斯托波尔约30英里)。护送兵力约60余艘战船。英国有10艘战列舰、1艘螺旋浆汽船和2艘装有50门炮的三桅炮舰。法国有15艘战列舰、约25艘汽船。土耳其舰队有8艘战舰和3艘汽船,运输船300余艘。约有6.2万远征军、112门火炮于18日全部登陆完毕。科尔尼洛夫曾建议以俄国的船只分别单独袭击联军的海上运输线,纳希莫夫要求下令向联军登陆部队进攻,但均被缅希科夫拒绝。联军未受到俄军的袭击和直接干扰便顺利登陆。
    联军在取得三次陆上进攻胜利的同时,决定从南面沿海一带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进攻。没有从北面而是从南面进攻是联军的一大失策,因为北面几乎没有设防,又正是俄国人运输线必经之处,而南面恰巧是俄国防御工事构筑得牢不可破的地方。显然,联军的这一决定延长了攻城的时间。
    科尔尼洛夫担负保卫这个港口城市指挥的任务,守军约36,ooo余人,其中一半是水兵。科尔尼洛夫决心战斗到底,他向部下宣布说;“我们一定要战斗到底,……我们没有退路……后面是海……伙伴们,如果我竟然喊出退却,你们不要服从,谁要不开枪打死我,他才是坏蛋呢!”
    1854年lo月17日,联合舰队为了配合登陆部队,从海上对俄国防御工事发起了第一次炮击。联合舰队约50艘舰艇参加了炮击,其中包括6艘螺旋浆推进的战列舰,其余为带帆炮艇,后者则用蒸汽舰拖入阵位。炮击从中午开始,使用1,340门火炮,持续5个小时。俄国的舰炮和岸炮进行猛烈还击,守军作战灵活果断,对联军炮火进行了有效压制。这次炮火战再次显示出轮机推进器的优点,联军的那些带帆的军舰缺乏机动性,被拖进或推进阵位后也没有活动能力,几乎成了俄方岸炮的固定目标,损失惨重。而带螺旋浆的军舰则可以驶近岸边,摧毁几座炮台后灵巧地退到敌人炮火射程之外。这次炮战中,科尔尼洛夫身受致命伤害,三天之后死去,由纳希莫夫接替指挥。
    第一次炮击失利之后,英法联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只是对塞瓦斯托波尔实行包围,没有实行大规模炮击,其间俄国不断加强要塞阵地,又不断派出小型汽船进行偷袭和侦察。同时联军方面不断输送增援力量,至1855年3月其地面部队已增加到117,ooo人。
    1855年3月29日,联军即发起第二次炮击,双方互有伤亡。纳希莫夫命令在港口再凿沉几艘船,以阻止联军船只进入港口。4月21日,联军发起第三次炮击,持续十天之久,其间俄国能干的海军少将B’N·伊斯托明阵亡。至5月底联军已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主要阵地马拉霍夫高地的前沿堡垒。这时联军兵力己达17.5万人,而俄守军为8.5万人。且伤亡不断增加(3月损失9,000人,4月10,ooo人,5月约1,7万人)。6月19日至24日联军发起第四次炮击,每天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射炮弹5万发。这时俄军因供应线被切断,深感炮弹不足。7月10日,联军发起第五次炮击,当天纳希莫夫身负重伤,第二天死去。在俄国为他举行葬礼时,联军为表示对这位海军将领的尊敬。暂时停止炮击。后来,科尔尼洛夫、纳希莫夫、伊斯托夫与俄国著名海军上将拉扎列夫’合葬于塞瓦斯托波尔的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并将这座教堂改为“四海军将领大教堂”。
    9月5日,联军发起了第六次,即最后一次猛烈炮击,307门火炮向塞瓦斯托波尔倾泻了15万发炮弹,城防工事被摧毁,俄军每天伤之2—3千人。9月8日法国部队攻占了马拉霍夫高地,从这里可以俯瞰俄国阵地.是日夜俄军放弃塞瓦斯托波尔南部防区,向北转移*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结束,联军于9月11日进入塞瓦斯托波尔。
    在整个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英、法联军伤亡7.3万人,俄军伤亡约lo.2万人。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俄国黑海舰队除了在敖德萨的几只小汽船外,整个舰队已不复存在,其一部分是在战争初期被凿沉以封锁塞瓦斯托波尔港的狭窄处;一部分在亚速海被联军击毁或烧毁,最后一部分剩下的军舰是在马拉霍夫高地被占领后,由俄国人自己全部将其凿沉。
    英法联军炮轰金布恩(金布要塞)在海战发展史占有一定地位。金布要塞控制尼古拉耶夫港的入口处。攻占金布要塞可封锁布格河、因克尔河和第聂伯河的共同入海口,控制尼古拉耶夫港的商业城市赫尔松。为了清除这个要塞联军组织了10艘战列舰和80艘其他舰船。
    在这次炮轰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法国三座样子难看的新式装甲浮动炮台:‘雷鸣”号、“熔岩”号和“毁灭”号。这是在锡诺普海战后,法国人为了对付爆破弹而匆忙赶制的,这些军舰从订货、建造,到投入战斗总共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这种军舰排水量为1,400吨,长55公尺,宽28公尺,木壳舰体,深13公尺,水线以上装有35公分厚的铁甲,18门50磅的舷侧炮。他们在不到100码的距离把要塞炸成一片废墟。“熔岩”号中弹64发,“雷鸣”号中弹70发.但没有受到重大损失。法国方面有2人死亡,22人受伤,俄国死亡45人,受伤130人。这三艘移动炮台实际是世界上最早参战的铁甲舰,从此开始了海军装甲时代。
    三、波罗的海和太平洋方面的海战
    为了分散和转移俄国的兵力,英法联军在波罗的海方面也发起了进攻。
    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派出了与黑海方面差不多同样强大的海军兵力到达波罗的海。英国舰队计有9艘螺旋浆战列舰,6船帆船战列舰、4艘螺旋三桅炮舰和大约9艘明轮小舰。法国舰队有8艘帆船战舰、6艘三桅炮舰和3艘汽船。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俄国只好将大型军舰停在港内,依靠强大的陆上防御工事进行保护。俄国的海军只限于浅水舰艇在海岸水域进行活动,并布设水雷。由于联军舰只大又笨,不适于浅水航行,更由于害怕水雷和指挥盲的老朽无能,联军海军在1854年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只是在几个地方登陆和俘获了一定数目的俄国商船。
    1855年作战季节到来后,联军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作战条件。英法两国都更换了舰队司令官,加强了两国的协同配合,提供了更多的能在浅水作战的各种小船。但仍未能取得什么重大成果。他们主要精力集中在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小规模沿海登陆上。而这些登陆有些使俄国人遭受一些损失,有些则遭受俄国陆军的严重打击。比较突出的是8月9日至13日对芬兰湾北岸赫尔辛基附近斯维亚港的一次炮击,大约有24艘俄国船被击沉,2千俄国人死伤。但联军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这次孤立的胜利并没有多大意义。
    波罗的海战役的结局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俄国的,因为停泊在港内的俄国军舰没有什么损失,占有巨大优势的英法两支舰队没有多大作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俄国的布雷活动曾限制了英法舰队的活动,而英国则发明了用小艇扫雷的办法来对付水雷。从此开始了水雷战和反水雷措施。
    在太平洋方面的战事与波罗的海方面的战事有许多类似之处。在这里,英法海上力量要比俄国强大得多。但其将领并不高明,因此英法联军的进攻毫无成绩可言。
    克里木战争开始时,法派到太平洋上的法国分舰队有1艘巡航舰和5艘小船,配有190门和2,ooo名水手。英国的太平洋舰队有2艘巡航舰和7艘较小的船只,配有300门炮,另外,英国还有1支驻中国的分舰队也可以调用。俄国在太平洋名义上有3艘巡航舰,但只有1艘可用,1艘不能出海,另一艘因地震被迫滞留日本。除此之外,就是3艘轻巡洋舰和一些很小的军用船。在陆上,俄国军队只有1千人左右。俄国人考虑到守卫的地域过于广阔,便把力量集中在堪察加半岛、阿穆尔河口和萨哈林岛(库页岛)。
    1854年8月24日至9月5日英法联军向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所克城发起攻击,英法联军共有3艘巡航舰、1艘蒸汽巡航舰、1艘轻巡洋舰、1艘两桅帆船,共配备火炮218门、2,600名登陆兵和水兵。俄国守军约有920名水兵和士兵,6个海岸炮台,1艘巡航舰“阿芙乐尔”号,和一些小船,共有67门火炮(海岸炮40门、舰炮27门)。
    8月30日联合舰队开始向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进行炮击,但遭到俄国炮火的回击,被迫暂停射击。8月31日再次进行攻击,并将俄国防御火炮暂时打哑,派600名登陆部队在港口以南登陆。但一支俄军230人在舰炮支援下进行反冲击,将登陆部队赶下海去。此次进攻之后,俄国迅速修复好防御工事以准备下次进攻。9月5日,联军再次发起进攻,在俄国炮火暂时被压制下去之后,派出970名登陆部队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城西和西北登陆。但联军闯入俄军设伏圈,被埋伏在那里的360名俄军打得溃不成军,仓猝逃回船上,联军死伤约450人,俄军死伤100人。联军于9月7日撤往北美待命.英国军舰停泊在温哥华,法国舰只停泊在旧金山。此次战斗之后,俄国人撤出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1855年5月联军曾再次集中力量炮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但他们最后发现,这里只是一座空港,不屑于占领这个被放弃的地区,破坏了几处建筑物后.又回到了船上。1855年;月18日一支英国舰队在卡斯特里湾,遇上了来自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全部俄国舰只。双方只是远远地各放了一炮,并没有发生战斗,因为英国人在等待增援部队时,俄国人无心交战,很快逃去。联军舰队在1855年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多半是在搜索俄国舰队,或是漫无目的地航行,毫无结果地炮轰一些港口城市。1855年lo月联军一支登陆部队曾在阿穆尔河口登陆,但遭到哥萨克移民的沉重打击。
    在太平洋方面,联军的进攻几乎没有任何成绩可言,这里双方的战斗至多是未分胜负,所以有人认为,英法在太平洋上的行动是“滑稽可笑的表演”,而俄国人倒是“非常值得赞扬”。
四、战争的结束与铁甲舰的出现
    随着塞瓦斯托波尔的被占领,到1855年底,战事实际上已经停止。
    克里木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带有侵略性的。整个战争中,俄军损失52万余人,土耳其军队损失近40万.法军损失9.5万,英军损失 2.2万,俄国为这场战争耗资8亿卢布,联盟国耗资约6亿卢布。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⑦。当时,俄国国内已无受过训练的后备兵源,武器弹药储备也几乎消耗殆尽。军事税收和军事动员使农业衰落,国家面临饥饿与流行病的威胁,战争不仅没能挽救农奴制,反而促进了农民反农奴制的斗争。1855年3月2日妄自尊大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陷于绝望.服毒自杀。战争已威胁到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于英法来说,它们也无力完全打垮这个庞大的帝国,战争本身已证明了这一点,何况联盟自身内部矛盾也随着战争接近结束而日益尖锐。各国都已感到厌烦的时候,和谈重新开始(1854年起,和谈便时断时续进行).1856年2月25日。在巴黎召开和谈会议,于3月30日英、法、俄、土耳其、撒丁王国共同签署了《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最主要内容是所谓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帝国的“独立与完整”和“黑海中立化”。在保证土耳其“独立与完整”的名义下,俄国收复了克里木半岛,俄国放弃所占土地,放弃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宗主权仍属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证,多瑙河开放,保证各国商船航行自由。根据黑海中立原则,禁止各国舰船通过两海峡,禁止俄国和土耳其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
    克里木战争使英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加强,使其工业垄断地位和海上霸权达到了“黄金时代”,俄国大大削弱,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其于1861年实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俄国国际地位开始衰落。在欧州大陆俄国地位暂时由法国取代(1871年以前),它的扩张方向暂时从欧州转向了高加索和亚州,以致后来又与日本迎头相撞,爆发了日俄战争。
    克里木战争在海军海战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明显影响。首先它对水雷武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水雷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共炸伤了4艘英国军舰),并开始进行扫雷防御。其次,蒸汽动力在实战中已显示了它比风帆动力更具有机动能力。再次,锡诺普一战给人以深刻印象,它证明了爆炸弹的威力,装甲已不可少,仅在一年之后装甲舰便参战了。克里木战争之后,英法实际上开始了铁甲舰的制造竞赛。1859年法国下水了“荣誉”号远洋铁甲舰。这是一艘用4又3/4英寸厚的铁板装备的木体护卫舰,其排水量为5,617吨,长252英尺,900马力的功率,航速12节,带有26门155磅(16厘米口径)的火炮。为了与法国对抗,英国于1860年下水了第一艘铁甲战列舰“勇士”号。“勇士”号排水量为9,ooo吨,长367英尺,1.200马力,航速14节,带有40门火炮(26门68磅火炮,lo门llo磅火炮,4门170磅火炮)。
    “勇士”号的下水结束了木壳战舰的时代。当然此后还继续使用老舰,但时代已不可逆转,蒸汽铁甲时代已经开始。1860年之后,英国就只造铁甲舰了,最后出现了钢甲,其他国家最终也先后效仿英国。而在此两年之后,在美国内战便发生了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


第三节美国内战(186l一1865年)
一,汉普顿锚地之战——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

    美国内战是自由劳动制与奴隶制之间的一场决战,也是工业制度与农业社会之间、中央联邦统一势力与分裂势力之间的一场决战。
    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的侯选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1861年2月南部蓄奴州宣布“独立”,成立“南部同盟”*。4月11日凌晨,南军炮击萨姆特要塞,触发了美国历史上流血
最多的一场战争。林肯3月4日宣誓就职美国总统,4月15日正式宣布南部诸州为叛乱地区,美国内战从此爆发。从军事上看,这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战争前一阶段(186l一1862年6月>,战争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由于南军对战争早有准备,且军事素质远高于北军,因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在主要方向上取得多次胜利。在第二阶段(1863年7月一1865年6月),战争主要在西部和南部进行。这时北部联邦所具有的政治、经济优势开始发挥出来。1863年7月1—3日南军罗伯特·李将军所指挥7.5万军队与8.5万北军在葛底斯堡附近遭遇,遭受重大失败,7月4日密西西比河上的南军长期固守的要塞维克斯堡宣告投降。南军这两次失败成了战争的转折点,从此逐渐形成了北军对南军的南北夹击之势。1865年4月3日,北军攻占了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军主力李集团军在阿波马托克斯附近投降,6月2日南军的其他部队也停止抵抗。内战以南部同盟彻底失败而告终。
    美国内战是一场以陆战为主的战争,但海军海战在战争中有着不应忽视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北部海军为北部获取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美国内战更是第一次工业革
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第一次在其中充分发挥了作用的一次战争,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都是如此。汉普顿锚地之战恰恰就是世界海战史上的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
   战争爆发之初,南部同盟的海军力量根本无法与北方相比,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海军,因为南方没有航海传统,缺乏水手,更没有大的造船厂和其他物质条件。但当时的南部同盟的海军部长斯蒂芬·R·马洛里却清醒地看出技术和装配迅速发展的趋势,认为要靠技术的改进和质量才能对抗和打破北军的海军威胁。此人过去是佛罗里达州的参议员,担任过美国参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对欧州各国海军技术上的发展也有所了解。他走出的第一步是制造装甲舰,即把快速舰“梅里马克”号改装成装甲舰。
    “梅里马克”号原是北军丢弃在诺幅克造船厂的一只螺旋浆快速舰(或称巡洋舰)。诺福克造船厂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海军造船厂,全国的两座大型干船坞之一就在此地。这个厂没有
可以维修各种舰船的干船坞和一系列车间设备,还储备大量的火药、舰炮和各种型号的大炮1,200门。当时停泊在这里的最大一艘军舰便是正在进行大修的“梅里马克”号。战争爆发后,诺福克造厂和“梅里马克”号引起了双方海军部的极大关注。北方海军部长害怕其落入南军手中,在萨姆特道到攻击的前夜命令加紧修理“梅里马克“号准备出海,但该厂厂长态度
暖昧,一再拒绝行动。4月17日,诺福克海军造船厂所在的弗吉尼亚州宣布脱离联邦,加入同盟,诺福克厂已在南军势力范围之内。北方立即派出部分兵力去诺福克,但北军遭到弗吉尼亚民军的猛烈攻击。北军官兵决定在4月21日凌晨放火烧掉造船厂和军舰。当天诺福克的确起了一场大火,但当北军刚刚撤离,南部军民便冲进来扑灭了大火。因此,这个工厂的武器库和军舰并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大部分船只被保护起来。“梅里马克”号虽然已烧到水线部分,但船体和发动机都没有多大损坏,于是被南军改装成第一艘铁甲舰。
    “梅里马克”号原舰长260英尺,排水量4,500吨.由2台600马力的螺旋浆发动机驱动,装有40门“达尔格伦”炮。l 861年7月初开始对其改进。根据设计方案,住舱甲板以上的建筑全部拆除、铲平。然后在上面安上炮塔。炮塔是用双层的2英寸厚的铁板,再垫衬上2英尺厚的栎木、松木做成的。改装后舰长178英尺.装有两层铁甲,两舷垂直的角度约35度。炮塔内装有7门口径6—9英寸的火炮,其中4门是线膛炮。炮塔顶部是铁格栅.用于通风。舰首水线以下装有1,500磅重的铁撞角。舰壳、舰首和舰尾无装甲部位的干舷高仅1英尺左右。排水量为3500吨,航速5节。
    改装后的“梅里马克”号重新命名为“弗吉尼亚”号,并委派富兰克林·布坎南上校指挥这艘铁甲舰。但“弗吉尼亚”号的发动机并不正常,操作也不灵敏,干舷又低,很容易倾覆。但由于南军求胜心切,建成后便立即参战。
    北方得知南方制造铁甲舰后深感受到威胁,决定采取对策,1861年8月召开铁甲舰审查委员会,最后决定建造三艘铁甲舰,其中两艘是按照欧洲当时铁甲舰的常规进行设计的,第三艘是北方参战的第一艘铁甲舰“蒙尼特”号(MONITOR,我国的一些著作,按译意或译为“巨蜥”号,或译为“班长”号)。
    “蒙尼特”号仅用了10l天便建成了,于1862年1月30日下水。建成的“蒙尼特”号船体长124英尺,排水量1,ooo吨,船体上铆接有l 72英尺×41.5英尺的甲板,其侧壁装有4.5英寸厚的铁甲,铁甲后衬有橡木,平面有1英寸厚的甲板防护,以抵御俯射。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旋转的炮塔装在低低的甲板上,发动机和舰员的战位全部用铁板覆盖起来。炮塔高9
英尺,直径20英尺,被安置在甲板上的铜圈里,周围有8层3英寸厚的铁板,成圆筒形叠层侧壁,其顶部是铁轨制成的格栅。炮塔置于转轴上,可作360度旋转。炮塔内装有2门11英寸的“达尔格伦”火炮。“蒙尼特”各部件分别由各工厂车间制成,它是工业革命后海军的第一次海上成就。
    “蒙尼特”号的首任舰长是约翰·L·沃登上尉,1862年2月25日“蒙尼特”号编入现役与“弗吉尼亚”号一样,经过短期试航后便投入战斗。
    北军在1862年初准备向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发起进攻,准备遣送登陆兵在詹姆斯河下游地区登陆。为了实现登陆计划,北军在汉普顿锚地一带集中了5艘大型军舰:螺旋浆护卫舰“明尼苏达”号和“罗阿诺克”号(各有50门炮),航行护卫舰”圣劳伦斯”号和‘国会”号(各有44门炮),单桅纵帆船“坎伯兰”号(装有24门炮〕,以及数艘炮舰和汽船。汉普顿锚地地处詹姆斯河口.此处宽6英里,北岸由北军控制,南军则控制南岸。
    为了打破北方的登陆计划,1862年3月8日,富兰克林·布坎南率领铁甲舰“弗吉尼亚”号及小型护卫舰出海进入汉普顿锚地,于下午1时发起进攻。北方军舰匆忙应战。“弗吉尼亚”号首先向“坎伯兰”号冲击。“坎伯兰”号24门大炮向“弗吉尼亚”号猛烈射击,“国会“号也用炮火支援,但炮弹只是在“弗吉尼亚”号身上一擦而过,而“弗吉尼亚”号很快用它的金属鸟嘴形撞角深深插进了“坎伯兰”号的船身,由于“弗吉尼亚”号撞角折断,“坎伯兰”号才得以脱离“弗尼吉亚”号,但很快沉入

会”号上。“国会”号见势不妙。慌忙向浅水区行驶,想得到岸上火力支援,但一下子搁浅,“弗尼吉亚”号连续进行炮击。不到一小时,“国会”号便燃起熊熊大火。完全丧失战斗能力,降旗投降。战斗中布坎南腿部受伤,加上夜幕降临,获得大胜的“弗吉尼亚”号主动撤出战斗。
    3月8日交战中,“弗吉尼亚”号经受住了炮火的考验,除了撞角损毁,上甲板有些损坏,2门火炮的炮口破裂处,没有造成严重破坏。它的小型护卫舰仅以伤亡21人的代价,击沉了北军的1艘大型单桅帆船,重创了一艘重型护卫舰,击毙或溺死250名北方水兵。北军的护卫舰“明尼苏达”号也严重搁浅。
    北军遭此失败后,立即派出“蒙尼特”前来参战。“蒙尼特”号由1艘拖船拖曳,从纽约出发,沿海岸航行。3月8日下午4时来到切萨皮克湾海域,然后在汉普顿锚地其他船只引导下,向“明尼苏达”号靠近,首先保护这只搁浅的军舰,一直等到第二天黎明。第二天(3月9日)旱晨7时左右,当“弗吉尼亚”号返回企图消灭仍搁浅在那里的“明尼苏达”号时,“蒙尼特”号出来迎战,从而发生了两艘装甲舰之间的战斗。
    “蒙尼特”号首先向“弗吉尼亚”号发动炮击。“弗吉尼亚”号仍向“明尼苏达”号接近,后因无法驶向浅水区,只得停在稍远处向“明尼苏达”号和“蒙尼特”号交替射击。到上午8时45分,“弗吉尼亚”号开始集中火力攻击“蒙尼特”号,两艘铁甲舰之间展开了单舰格斗。
    交战双方的距离忽而拉开,忽而缩短,大致在55—100码之内,偶而也有擦肩而过的一瞬间。两舰相互反复轰击,但谁也没有遭到严重损伤。“蒙尼特”号发动机好,吃水浅(仅12英尺),运动比较灵活,锚地浅滩又给它提供了比较大的活动空间,弱点是火炮射速太低.每门炮7、8分钟才发射一次。“弗吉尼亚”号正好相反,射速高得多,但排水量大,机动性差,难以对灵活机动的“蒙尼特”号实施准确的射击。双方战斗几乎像一只狗挑逗一只公牛一样。两小时的近距离战后,“弗吉尼亚”号企图撞击“蒙尼特”号,但“蒙尼特”号转动灵活,仅受擦伤,没有受到重大伤害,而在“弗吉尼亚”号原来被损的舰首处,又裂开了一道缝隙。而后“弗尼吉亚”号企图与“蒙尼特”号靠帮,由于“蒙尼特”号能保持自定距离和航向,“弗尼吉亚”号这一企图失败,后便试图消灭搁浅的“明尼苏达“号,机动到更接近和有效的战位,但最后一下自己也搁浅了。
    这本来是“蒙尼持”号消灭“弗吉尼亚”号的好机会,但恰在这时“蒙尼特”号舰长沃登上尉受伤,眼睛暂时失明,“蒙尼特”号失去20多分钟的有效指挥。机警的南军指挥官放出小船,采用抛锚移船的办法脱离浅滩、因为“弗吉尼亚”号已漏洞很多,便首先谨慎地撤退。“蒙尼特”号向其发射3发炮弹后,拖回了搁浅的“明尼苏达“号,4个小时的战斗结束了。
    战斗结束后,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实际是打了个平局。战斗中”蒙尼特”号除了驾驶室受到了轻微损坏外,基本上是完好的。“弗吉尼亚”号则伤势较重需进干船坞修理。但“弗吉尼亚”号为南部同盟立了功,阻止了北军溯詹姆河而上,起到了保卫其首都里士满的作用。可惜的是,这两艘历史上出了名的铁甲舰的寿命都没有超过1862年。1862年5月l0日,由于陆上形势危急,南部同盟司令部决定放弃诺福克城。“弗吉尼亚”号吃水浅(排水量为3,500吨),无法沿詹姆河去里士满,又因为其适航性差,不能逃到公海上去活动,南部海军使把它炸毁了。“蒙尼特”号后来又参加过两次战斗,但在这年底.在去查尔斯顿参战途中.行到卡罗来纳岬的哈持拉斯角时,不幸毁于风暴之中。
    汉普顿锚地之战后.双方开始更多地制造和使用铁甲舰。
    北部联邦基本上所实行的军事战略是所谓“蟒蛇计划”(注)。根据这项计划是要控制密西西比河.占领南方各港口(特别是与铁路相连的港口),切断其一切通商往来,尔后东西两路大军步步紧逼,置同盟于死地。南部同盟的基本战略是实行稍耗战以拖垮北方,争取外援,求得“独立”。南部是个在经济上依赖北方和外国的农业地区,打破封锁控制江河与港口对于南部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生死作 关的。江河之战与港口之战在整个美国内战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注:这项计划最初是由老资格的陆军司令温菲尔德.斯科特提出的,开始林肯并未完全采纳这一计划,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保卫北方首都、占领南方首都上,只是在后来才有意识地实施这项计划。

    密西西比河被称为“美国的脊梁”。尽管南北战争之前,铁路已逐渐发展,这条河的主干及其支流、仍担负着美国国内贸易运输的大部分任务。这些河流是把中西部各州产品向北部联邦运输的天然水上交通干线,也是向穿越阿巴拉契山脉地区作战的联邦部队提供军需品的最可靠的运输线。同时、只要控制这一水域,便可把南部同盟各州一分为二,断绝南部军队的大部分食物来源,切断通过墨西哥转运进口的外国货。
    双方都认识到西部河流的重要性。北方为此建立了强大的江河船舰队,配合其陆军为占领和控制这些河流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战。南部同盟无力建立强大的江河舰队,主要靠修筑堡垒和要塞的办法来阻挡北军的攻势。大约经过两年时间的斗争.北军才达到控制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的目的。
    密西西比河之战包括北军攻打亨利要塞、东尼尔森、十号岛之战。最主要的是攻打新奥尔良和围攻维克斯堡。
    北部联邦海军的江河船舰队于1861年5月创建.开始时只有3艘由木壳内河蒸汽船改装的炮艇。但很快又建造了7艘新型的炮艇,这种炮艇由海军造船技师塞缪尔·普克设计,由工程师詹姆斯·B·伊兹在圣路易斯建造,故这种炮艇后来称为“伊兹”型炮艇。这些炮艇建造很快,几百名造船工人昼夜加班,造得最快的一艘是“圣路易斯”号,只用了45天,其余6艘完成于1861年11月、它们是“凯罗”号、“卡隆特”、“辛辛那提”号、’蒙待城”号、“路易斯维尔”号和“匹兹堡”号。这些炮艇大部分在龙骨以上都是按战舰要求建造的,类似“弗吉尼亚”号,炮塔外侧斜倾,艇身厚装甲绝大部分在前部,两舷和层部比较脆弱,配有13门炮,有旧式32磅炮和42磅炮,还有8英寸的“达尔格伦”炮。除此之外.伊兹还把两艘内河蒸汽船改装成炮艇,一艘是“埃塞克斯”号,另一股是“本顿”号,带有l 6门炮,是密西西比河上出现的火力最强的战舰。
    北军海陆军攻打的第一个目标是亨利要塞。亨利要塞是南军临时在田纳西河上游构筑的防御工事。原计划水路陆路同时进攻.但陆军登陆后陷于泥潭之中,只好由7艘炮艇单独发起进攻。舰队进至离要塞600码时,遭到要塞炮火的猛烈还击,“埃塞克斯”号的锅炉中弹爆炸,不得不退出战斗,但其余6艘坚持战斗一个小时后摧毁了要塞防御工事迫使其投降。
    北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东尼尔森。东尼尔森位于坎伯兰河西岸地势险恶的高地上的一个要塞,南军1.5万士兵据守。2月13日,年轻的陆军准将尤利塞斯·s·格兰持,’在外围形成了包围圈.第二天海军逼近要塞,与其炮兵决战。但南军居高临下,密集炮弹向下倾泻,北军舰员伤亡很大,军舰逐一被迫退出战斗。但北军已形成包围之势,到第16天南守军1万余人接受了格兰特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南军在失去亨利、东尼尔森两个要塞之后,仓促放弃了哥伦布,退守哥伦布以南60英里处的十号岛(密西西比河流经此处,在这里河流形成两个180度的转弯,大致成s形,这个岛是从凯罗以下数起的第10个岛,故名十号岛)。这里是田纳西、肯塔其和密苏里三州交会处,位置重要,岛上沿岸炮群林立,水边是一片沼泽地,地势易守难攻。南军在这里集结了近
1万人的部队并有6艘炮艇组成的小舰队。进攻的北军约有2万人和一支炮艇支队。十号岛一边尽是沼泽地,部队无法实行进攻和包围。要发动进攻就要使一支部队绕过十号岛。但岛上守军严密控制着水面。这需要海军配合,强行通过。海军中校亨利·沃克志愿参加通过火力交叉网的冒险行动。沃克首先在炮艇“卡隆特”号的甲板上铺设锚链索,以防俯射,然后把一条驳船紧紧地捆在“卡隆特”号暴露的左舷一侧,驳船上装满了煤。1862年4月4日,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炮艇高速通过了十号岛,敌方炮火虽然猛烈,因为掩护得好,船上的人无一伤亡。两夜之后,“匹兹堡”号也用同样的方法通过了敌方火力网。这样.依靠炮艇,陆军部队从密西西比河的西岸渡过了东岸,切断了岛上守军的退路。迫使其投降。
    占领十号岛后,北军舰队于1862年6月6日前去攻打孟菲斯(南方铁路、水路运输枢纽)。离此不远的地方与南军的一支海防舰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北军大获全胜,南军舰艇不是被击沉,就是被俘,8艘中仅一艘逃走。至此,北军海军已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从凯罗至孟菲斯这一重要地段。
    北军在攻打密西西比河上游要塞的同时,也发起了攻打新奥尔良之战。
    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上方100英里外,密西西比河在这里分成三条主要河道流入墨西哥湾。新奥尔良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大货物集散地、是南方最大、最富庶的城市,又是出口棉花的主要港口,而南方经济主要来源是靠棉花出口。北军占领新奥尔良,不仅能断绝南方的主要物资和经济来源,而且可以进而占领维克斯堡,完全技制密西西比河,将南方劈为两半。
    由于南军兵力不足,新奥尔良的守备部队并不太强大,大约只有正规军1500人,外加上装备低劣的3,ooo民兵。但却有很好的海防工事。在新奥尔良以下约90英里处没有两座要塞,河右岸为杰克逊要塞,左岸为圣菲利普要塞。两要塞装备有100多门大炮。两要塞之间河流仅700英尺,水流速常为4节。南军还在杰克逊要塞下方构筑了一座大的浮动木栅网,然后用24个3,ooo磅的栅栏牢牢地固定在河床上。此外南军还有1艘小型舰艇“马纳萨斯”号。1艘铁甲舰“路易斯安娜”号和12艘木制小型炮艇。
    为了攻打新奥尔良,组成了西海湾舰队(远洋舰队),任命海军上校戴维·格拉斯哥·法拉格特(注)为舰队司令和进攻新奥尔良的指挥官。

   注:法拉格特(1801 .7.5一--1870.8.14),美国海军上将,1812年加入海军服役,参加过1812年美英战争和1846—1848年美墨战争。1861-18 65内战中站在北军一边,他主张海军实施坚决、机动的行动。率领分舰队迫使敌方许多要塞投降。1862年支持陆军夺占了新奥尔良和其它港口.1863肃清了密西西比河下游一带的南军.支援陆军先后攻占了维克斯堡和赫德森港.1864年率领舰队冲入莫尔比湾,消灭了停泊在那里的南军舰艇,攻占了南部同盟的最后一个港湾。法拉格将是内战时期最负盛名的英雄。1866年任美国海军司令。

    攻击力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由法拉格特直接率领4艘一流的蒸汽单桅纵帆船;“哈特福特”号(旗舰)、“里士满”号、“彭萨科拉”号;大型老式明轮舰“密西西比”号,以及12艘炮艇。“哈持福特”号是全新舰,舰长225英尺,排水量2,900吨,航速可达8节,22门9英寸的“达尔格伦”炮,4门能发射30磅炮弹的线膛炮。其他几艘的装备也大体相同。第二支力量是21艘小型双桅纵帆船改装的 炮船队。还有一支运兵船队,载有13,ooo名陆军,负责先占领新奥尔良。
    1862年4月18日 炮船队向两要塞发起了猛烈攻击,曾一度引起要塞的木质结构起火,严重威胁要塞的弹药库,但遭到守军的严重抵抗。北军连续进攻了6天,终于在20日在栅栏网上打开了一个一次可通过一艘大型军舰的缺口。
    在 炮船队进攻期间,法拉格特作了进攻的进一步准备,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例如把锚链挂在两舷以保护发动机部位,在易受攻击的部位堆放沙袋、煤包等,所有舰只船首都被改装,一旦搁浅,可借助潮汐脱浅。23日夜 炮舰队发动了夜间攻击,29日凌晨两点,法拉格特乘旗舰“哈特福特”号率领17艘舰艇驶向战场。
    第一个通过栅栏网的是小炮艇“凯尤加”号,时间用了将近半个小时,艇上中弹42次,由于防护较好,只有6人受轻伤。通过的第三条军舰是“密西西比”号。“密西西比”号被南军的“马纳萨斯”号的撞角撞伤,由于操纵灵活,才免于被毁。“哈特福特”号遭到严重打击。它不前不后,正好在圣菲利普要塞前搁了浅。这时一个火攻船冲了过来,使它的左舷着了火、同时又完全暴露在敌炮火射程之内,一时浓烟弥漫,弹雨纷飞。船员们一面与烈火斗争,一面使舰身从泥浆中摆脱出来。即使如此.“哈特福特”号的火炮仍没有停止射击,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17艘舰艇终于全部通过栅栏网和要塞。在这次战斗中,虽然所有舰艇都被击中,但没有损失一艘,人员伤亡也不大。
    第二天联邦海军在河流中长驱直入肃清残敌,又发生了一些零星战斗,击溃了南军的几艘小型战船。然后,舰队停下来仓促进行一番抢修之后,臼炮船队留下来看守两个实际已失去作用的要塞,法拉格特率领舰队向新奥尔良进发。由于被切断供应和增援,杰克逊要塞和圣菲利普要塞于1862年4月28日投降。5月1日北军占领了陷于一片惊慌混乱的新奥尔良,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3个月以后,国会同意设立少将军衔等级。法拉格特第一个获得这一军衔。(注:在此之前 ,国会拘于偏见,反对给海军军官职授予高的军衔,经说服后,国会才于1862年同意授予准将、少将军衔)
    北军攻占新奥尔良之后,南军在密西西比河上所占据的最大的据点是维克斯堡。北军曾先后发起四次重大的陆海军联合进攻,最后经长期围困才迫使其投降。
    第一次进攻约在1862年6月一7月。如前所述,密西西比河上游江河舰队自6月6日占领孟裴斯,已打开了向南至维克斯堡的河道。同时.新奥尔良得手后,法拉格特奉政府命令,驶入密西西比河作战,以便与沿江南下的江河舰队形成夹击之势。远洋舰船驶入河道作战困难不小。法拉格特率领一部分吃水较浅的舰船上行400海里。一路上打下了沿河的巴吞鲁日和纳齐兹,越过浅水区,经过沙州,过暗礁,终于通过最危险的航道,于5月下旬逼近维克斯堡。法拉格特原想打一场两栖登陆战斗,但发现维克斯堡高居河东岸的300英尺高的丘陵之上,没有足够兵力很难奏效,便奉命率领舰船于6月28日通过维克斯堡与江河舰队会合。
    两只舰队在维克斯堡上方锚泊后,却面临南军一艘名为“阿肯色”铁甲舰的威胁。该舰是南军新近建造的,7月15日从亚索河口冲出来,直插法拉格特舰队锚地,借助潮汐横扫锚地、以最快的装弹速度开炮,将北军的“长伦得尔特”号和“泰勒”号追赶到浅滩上。尽管北军舰炮进行猛烈攻击,但它仍安然无恙,最后扬长而去进入维克斯堡,北军没有一只军舰敢于进行追击。由于害怕被铁甲舰断了退路,法拉格特便把舰队移泊到维克斯堡下方,以保持与舰艇基地新奥尔良的联系。后来考虑到水位下降,经上级许可,法拉格特率领舰队下驶到新奥尔良,江河舰队上驶至阿肯色的海伦娜(孟菲斯以南)。北军第一次进攻维克斯堡实际以失败告终,从新奥尔良至海伦娜约500英里长的密西西比河段,重新由南军控制。
    1862年11月一I 2月北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原定计划是一路人马由陆路从背后进袭;另一路人马由密西西比分舰队(由江河舰队改编而成)运动到密西西比河和亚索河的交会处向维克斯堡进攻。格兰特正挥师向维克斯堡背后进袭时,他自己的后路被南军骑兵突破,补给线被破坏,被迫仓促撤退。而由舰队运送的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的部队成了孤军深入。1862年12月12日,北军海军沿亚索河探路前进时.装甲炮艇“凯罗”号突然触雷.仅10分钟后就沉入河底(“凯罗”号碰到的是拉发雷,雷壳用威士忌洒的细颈大坛子做成,由岸上负责监视的人伺机拉绳引爆)。12月26日部队登岸后,遭到严重打击,伤亡人数急骤增加,付出沉重代价后被迫撤退。北军第二次进攻再次以失败告终。
    1863年2月初,北军的密西西比舰队单独发起了第三次进攻,企图越过维克斯堡.控制亚索河上游的通道,但再次以失败告终,在战斗中损失了2艘军舰“印第安诺拉”号和“西方女王”号。
    从1863年3月开始发起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陆海军的强大攻势。3月14日,法拉格特用4艘大舰和3艘炮艇通过赫德森堡北上与南下的部队会师。本想借着夜色做掩护,但被南军发现,南军立即在沿岸点起了簧火,大炮猛烈轰击。为首的“哈特福特”号在躲闪中搁了浅,幸而很快摆脱出来,继续向上行驶,舰上仅1人阵亡,两人受伤。但后续的几艘情况要糟糕得多.其中两艘遭到更猛烈的炮击,停止前进,漂流至下游,大明轮“密西西比”号遭炮击后、严重搁浅,第二天为免落敌手,自毁。只有旗舰和3艘小型炮艇通过了炮台。4月16日夜,密西西比分舰队7艘军舰和3艘补给运输船顺流而下通过维克斯堡炮台,尽管岸上炮火猛烈,整个编队仅损失1艘运输船。一个星期后又通过5艘运输船。
    与此同时,格兰特与谢尔曼的部队完成了从维克斯堡的北部与南部夹击的态势。从此开始了陆上、水上协同进攻,但均告失败。北军被迫实施长期围困,海上大炮连续轰击40个昼夜,陆军不断缩小包围困,切断其一切增援,饥饿和死亡每天威胁着守军。1863年7月4日维克斯堡30,ooo名守军宣布投降。4天之后,南军放弃了密西西比上的最后一个据点赫得森堡。至此,北军完全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从此南部从海湾到凯罗一线被强行分裂开,北部蟒蛇战略开始发生作用。
    封锁与占领南部同盟备港口是北部联邦的蟒蛇计划另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北军曾发起三次进攻,即围攻查尔斯顿、攻打莫比尔港和对威尔明顿的两栖进攻*
    查尔斯顿是“脱离主义者”(主张与联邦政府脱离而独立)的策源地。查尔斯顿及其外围要塞在北方联邦政府和指挥员心目中是仅次于里士满的一个重要目标。查尔斯顿及其外围要塞对南北双方来说,不仅有军事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上的、心理上的象征性意义。
    南军预计到终将发生攻击,于是加强各种防御措施和工事,除了原来要塞,又增添若干要塞和防御工事。所有这些沿海防御工事内共配备了149门口径为9英寸或者更大的火炮以及数量更多的小口径武器,其中大部分是线膛炮,此外,在水中还设置了当时可能有的各种水下障碍物,如水栅、绳索障碍,特别是布设了大量水雷,其中部分水雷可在岸上电力引爆。查尔斯顿不同于其他港口,是个死港,如海军进攻,即使能冲进锚地,仍将处于敌方强大火力之下,要想得手.必须以持续的更强大的炮火来压制敌方阵地。
    1863年4月7日北部联邦南大西洋封锁分舰队发起了首次大规模进攻。参加这次进攻的有9艘低舷铁甲舰。自汉普顿锚地之战以来,低舷铁甲舰又作出一些设计上的改进,如领航室已从前甲板移到炮塔顶上,以利于射击,装备了15英寸的达尔格伦炮。但适航性尚未改善,火炮射速依然很慢。4月7日时至中午北军9艘铁甲舰成一字纵队沿主航道直上,发起了进攻。担任前导舰的是低舷铁甲舰“魏霍肯”号.这是一艘临时设计的“扫雷”舰,舰首装上一个呈v型的拖有若干铁爪锚的木筏。但开始就不顺利,“魏霍肯“号的铁爪锚缠住了自己的锚链。其他各舰也操纵很不稳定,很难保持队形,“新克伦威尔铁甲军”号更显得笨拙又难以驾驭,一再与其他舰相撞,几乎两次搁浅。直到午后时分,北军的先头舰才到达萨姆特要
塞屏障区。由于水雷区和其他重要障碍物,进展缓慢,加上敌方火力未受到有效压制,舰船不得不承受交叉火力的打击。南军事先瞄准好的炮火铺天盖地打了过来,有的铁甲舰几乎被硝烟和水柱所覆盖,有的炮塔被打瘪了,炮眼堵塞,有的操舵装置失灵。装甲薄弱的“基奥科克”号水线以下被击中数次,不得不退出战列,第二天沉入河底。
    约下午4点30分,被打散的各舰逐个撤退,进攻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证明,仅有海军不可能夺取查尔斯顿。但这次战斗也考验了铁甲舰的防弹性能,防护严密的铁甲舰可以经受住炮火攻击。估计南军发射炮弹不下2200发,大部分命中铁甲舰,但即使如此,也只伤及舰体表面而已。
    这次进攻失败后,北军决定同时发起陆海军的协同进攻,展开各个击破的消耗战。陆军发起进攻,舰队进行支援,并对港湾实行封锁。但战斗异常艰苦,每次进攻总是付出重大代价而不能取得多大进展、仅在1.863年7月18日的一次进攻中,北军就伤亡1.500人。封锁的舰船一直在水面上巡 ,自夏至冬,异常艰苦,夏天机舱内温度高达华氏150度,不带帆布手套根本无法接触机器。还要加倍提防南军发明的各种新式秘密武器.如水雷船、潜水艇。1863年10月5日“戴维兹”号水雷船炸伤了“新克伦威尔铁甲舰”号,原始潜水艇“H.I·亨莱”号于1864年2月l 7日炸沉了蒸汽帆船“豪赛托纳克”号。由于—次一次地失败,北军只能实行包围和轰炸,一直没能占领,直到后来谢尔曼大军完全截断了查尔斯顿城的退路,南部同盟守军为了避免被俘,才于1855年2月18日放弃了这座几近荒废的城市。
    莫比尔港是南军在墨西哥湾沿岸控制的最后一个港口城市,也是南部同盟最大的走私城市。北军占领新奥尔良之后,南军便开始在这里加强防御工事和海军力量。
    莫比尔市的防御主要由堡垒要塞和海军舰队组成。进入港湾的主航道,也是吃水较深的舰船的唯一航道正处于两个强大要塞.即摩根要塞和盖恩斯要塞之间,摩根要塞装备45门重型大炮,并有防炸掩蔽部,两要塞之间布满了桩子和水雷,未布雷部分仅150码宽、而且还紧靠最强大的摩根要塞。
    莫比尔湾内停泊着新造的铁甲舰:“田纳西”号‘它是“弗吉尼亚”号的改进型。舰上的装备有:艏艉2门7英寸线膛炮,两舷各有2门6.4英寸线膛炮。但是‘田纳西”号和南军其他铁甲舰一样。适航力差,难以承受海上风浪,设计也不尽合理,操纵链暴露在外.很容易被炮火打坏。对“田纳西”号实施支持和护卫的有3艘轻型炮艇:“塞尔马”号、“盖恩斯”号和“摩根”号。指挥这支小船队的是前“弗吉尼亚”号指挥官富兰克林·布坎南。
    为了进攻莫比尔,法拉格特聚集了强大力量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法拉格特的舰队共有18艘主力舰艇,其中包括18艘装备精良的低舷铁甲舰。单炮塔的低舷铁甲舰“蒂加姆西”号和“曼哈顿”号,排水量均为l,000吨,各装有2门15英寸火炮。可发射440磅的钢头穿甲炮弹,旋转炮塔由11英寸厚的铁甲防护。“温纳贝尔”号和“奇克索”号吃水较浅,防护装甲为8.5英寸,每艘各装有4门11英寸口径的大炮。北军共有159门舰炮,南军共有l6门。法拉格特多次修改进玫方案,充分运用攻打新奥尔良和赫德堡的成功经验。根据最后方案,“布鲁克林”号及其僚舰放在编队的最前面,因为“布鲁克林”号舰炮火力强大,舰首装有鱼雷排除器,旗舰“哈特福特”号排在第二位,其他各舰依次的进。4艘低舷铁甲舰也加入这一战斗行列.但排在木壳船队与要塞之间成纵列前进。
    1864年8月5日凌晨5时30分.北军舰队向主航道前进。7时双方开始第一次交火.“蒂加姆西”号与“布鲁克林”号并行位置略微靠前行驶,首先向摩根要塞进行轰击.对方也进行猛烈回击。为了攻击正缓缓驶来的“田纳西”号,驶在最前面的“蒂加姆西”号想切出一条最短的航线,超过雷区去进行攻击,不料触雷,瞬间倾覆,全舰100余名官兵只22人得救。不过其余3艘铁甲舰则继续前进,保持自己阵位。另一纵列的木壳舰出现了另一种麻烦。“布鲁克林”号在“蒂加姆西”号爆炸后,曾听到前方水域似乎有水雷的报告便立即停车,然后逆流倒车。这样一来,“布鲁克林”号便挡住了整个舰队的去路,使整个舰队正处在摩根要塞的炮口之下的危险境地。于是法拉格特下令“哈特福特”号从左舷绕过“布鲁克林”号舰尾,通过布雷区再进入主航道。
  据后来有关记述说,法拉格特当时曾大声高喊:“让水雷见鬼去吧!全速前进!”水雷在旗舰船体旁擦过,但竟然没有爆炸。事后法拉格特说:“我估计这些水雷在水里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已受潮不会爆炸,所以我决定冲过去碰碰运气。”继旗舰通过布雷区之后,“布鲁克林”号终于调顺舰首。重新进入航道,率领纵列通过了布雷区,整个舰队终于通过水雷和要塞炮火的封锁线,进入港湾。北军舰队进入海湾后,两支敌对舰队展开了一场凶狠的战斗。
    北军舰队进入海湾,很快迫使南军炮艇“塞尔马”号投降,“盖恩斯”号快要下沉时冲上浅滩,“摩根”号在要塞炮火掩护下逃走。但南军铁甲舰“田纳西”号却情愿孤军深入决一死战,只身向北军l7艘舰艇重新发起攻击。首先是“莫农加希拉”号,然后又是“拉克万纳”号向“田纳西”号猛撞,但两舰都受到比”田纳西”号更严重的损坏。两艘旗舰也曾企图以舰首相撞,但角度不对,一擦而过。在混战中,北军各舰一齐扑向“田纳西”号,向其发射一排排炮弹。一场众寡悬殊的海战持续了多半个小时,最后“田纳西”号几乎成了一条死船,被北军舰艇团团围住,炮眼打烂了,驾驶台扫飞了,布坎南身负重伤。“田纳西“号舰长在布坎南的默许下,于上午10时挂起白旗。这场海战之后,盖恩斯要塞和摩根要塞的守军也相继停止抵抗,放弃了要塞。
    法拉格特这场胜利,切断了莫比尔与海上的联系,结束了这一城市作为走私的中心地位。但该地守军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1865年春,北军海军配合陆军发起强大攻势,于4月12号北军才最终占领莫比尔。
    南部重要港口一个一个地或被攻占,或被彻底封锁,最后只有北卡罗来纳的威尔明顿仍为南部同盟服务。威尔明顿的战略地位,仅次于新奥尔良,但远远超过莫比尔。威尔明顿与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和南部内部各地都有良好的铁路交通。仅在1864年10月至1865年1月这段时间内,南部同盟通过威尔明顿弄到了大批重要物资,计有4,300吨肉类、250吨铅、近100吨硝石、546,ooo双靴子、69,ooo支滑膛枪和43门大炮。由于地位十分重要,南部同盟一直在不断加强防御工事。威尔明顿位于费尔角河入口处,南军沿河30海里以外都用圆木和沙土构筑了防御工事,配置了169门大炮,靠近防御工事的地段布设了地雷。河口的这一坚固的、防御完善的武器装备综合体称为费希尔要塞。
    1864年10月至12月底,北军曾使用100艘炮艇和6,500人的部队开始了对劳希尔要塞发起第一次进攻,但这次由于海陆军缺乏配合,对敌情缺乏了解而归于失败。其间唯一可以称道的是北军一艘蒸汽艇用水雷在1864年10月27日炸沉了南军一艘铁甲舰“阿尔本迈尔”。
    第一次失败后.北军决定增兵换将发起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部队增加到了8、ooo人,海陆军配合较好。1865年1月12日拂晓,海军各舰开始了登陆前的大规模的炮火轰击,有时1分钟射出100发炮弹。早晨8时,陆军登陆部队开始上岸,在要塞通向大陆的那一面向要塞推进,同时舰队不断地从要塞向海的那一面进行轰击。到l 4日,陆军部队已横跨半岛构成一条防御线,其先头部队已推进到要塞500码的距离。15日,l,600名水兵和400名海军陆战队员登陆,与陆军部队形成对要塞的夹击之势。
    在进攻中,水兵和陆战队员虽然战斗精神可嘉,但缺乏陆战经验,参加这次登陆战斗,所带武器只是弯刀、短剑、左轮手枪之类,以及少数来福枪.而且平时缺乏演练,所以遭受巨大伤亡。当他们冲向堡垒的护墙时,遭到密集火力的射击。他们曾先后发起三次冲锋,均以失败告终,仅几分钟,400余人的陆战队便伤亡350人(其中80人死亡),仅约60人冲到了护墙前。
    在要塞守军集中力量对付海军水兵和陆战队时,北军陆军部队从背后进行了突然的打击。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相当残酷,双方争夺每一个堡垒和每一寸土地,经过7个小时的白刃格斗,至晚上10时北军才全部占领费希尔要塞。
    费希尔要塞的被封锁和被占领,使南军的后勤基地几乎丧失殆尽,进一步决定了南军最终失败的结局。第二次争夺费希尔要塞是南北战争中双方损失最惨重的战斗之一,南军伤亡700余人,北部陆军损失690人,海军损失近400人。北军第二次进攻费希尔也是南北战争期间唯—成功的对坚固防御阵地进行的大规模两栖联合作战,它的成功显示了海军舰艇提供准确的强大火力支援的作用,也为今后两栖突击作战创造了经验。
    三、封锁与反封锁的贸易战
    南部同盟比北部联邦的工业、经济水平和实力要差得多。因此,毫不奇怪,在海军战略方面,它除了寄希望于小型新式武器外,便着力于贸易战.以走私、海上掠夺来打破北方的经济封锁和海上封锁。美国南北战争中。“海战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海上封锁。⑩”1861年4月,南部同盟正式发表宣言,正式批准颁发缉拿敌方船只和拘捕敌方人员的特许证,公开宣布进行海上掠夺,很快北部联邦政府宣布封锁南方港口。
    南部同盟进行贸易战的第一个手段是偷越封锁线进行走私。南部占有2,500英里海岸线和近200个大小港口,对南部进行封锁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更不可能作到滴水不漏。因此,偷越封锁线和走私活动一直在进行,而且封锁越严,那些有幸偷越成功的就获利越大。如在1863—1864年期间,航行2—3个来回,虽需数周时间,所获得的利润就是以支付购买船只的费用,而且还有富裕。南部同盟政府、各州政府、外国人、私营船主部参与了这种活动.在英国还出现了专门制造偷越封锁线舰只的股份公司。这些木壳船只航速快、吃水线、排水量约为450吨,大部分为明轮.烧无烟煤,船型为细长型,装有可伸缩的烟囱,甲板以上建筑物很少,船体被涂成灰色,干舷较低。但航速高,有些可达17节或17节以上。走私的交易中心在百幕大、拿骚、哈瓦那和墨西哥境内的坦皮科和韦腊克鲁斯,来自欧洲的货船到上述地点再将货物转手给走私船。这些走私船在沿海地区夜晚与北军的巡逻船只展开“捉迷藏”的把戏,最后以最高航速进行冲刺,通过“近岸封锁”。
    走私船给南部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军用物资,如60万件轻武器、62.4万双皮靴,但这些物资远远满足不了战场需要。因此出现了走私拍卖市场极不平衡现象,走私船运来了昂贵的消费品,妇女紧身衣,而工业却急需化学制品和锅炉钢板,医院十分缺乏麻醉剂和其他药品。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南部军队衣衫槛楼忍饥挨饿地作战,少数冒险家大
发战争财、走私财.激起了人们的愤懑(11)。随着北军不断占领和包围南部各港口,走私成功的机会日益减少,开始时十之八九的走私者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到1865年充其量有半数可以成功。如1865年1月经常在封锁线上活动的有84艘特制蒸汽船,其中37艘被直接捕获,25艘因搁浅、碰撞和各种事故而损失,仅22艘获得成功。北军的海上封锁,无论如何是它取胜的有效武器之一,北军的海上封锁起到了降低南部后方生活水平,破坏南军后勤支援的重大作用。
    南部同盟进行贸易战的第二个手段是海上掠夺。南部同盟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打击北方的贸易,吸引北方抽调更多的舰艇去公梅,减轻沿海封锁的压力。1861年4月,南部同盟政府号召建立私掠船队,5月10日向纵帆船“特里特”号发放了第一个私掠船的许可证,此后又有几艘船接受了任务。但这些船大多效是些装备不良的小舰,通过封锁,捕获敌船日益变得困难。这种私掠船很快便消失匿迹了。继此之后,南部政府随即采取措施将几十艘商船进行改装作为正规海军船只使用,这种改装商船立即给北方造成了很大麻烦和损失,其中最著名的是“萨姆特”号。
    “萨姆特”号是由一艘定期班轮改装成的500吨汽轮,在其侧舷装有1门8英寸的旋转炮和4门能发射24磅炮弹的近程炮*船长拉裴尔·塞姆斯生于马里兰,1826年在美国海军当候补军官,内战前已晋升为中校,战争爆发后转而为南部海军服务。1861年6月下旬,拉裴尔指挥“萨姆特”号沿密西西比河出海,在密西西比河下游与北军正在执行封锁任务的“布鲁克林”号进行周旋。“萨姆特”号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和对方的失误很快甩掉了对方。“萨姆持”号在加勒比和西班牙、葡萄牙外海巡航的6个月期间,共俘获、击毁18艘商船。
    “萨姆特”号从密西西比河逃出后。北方曾先后派出8艘军舰进行搜索。1862年1月,北军3艘军舰终于在直布罗陀搜查到了“萨姆特”号,面对强弱悬殊的不利形势,还有可能被其他国际问题纠缠,船长拉裴尔·塞姆特没有进行抵抗,也没有设法逃脱,而是将船卖掉,自己只身逃往英国。南部同盟的一位官员正在英国进行活动,企图通过关系购卖巡洋舰进行海上掠夺。
    南部同盟先后购买了3艘英国制造的巡洋舰,它们是“佛罗里达”号、“谢南多亚”号和“亚拉巴马”号。这3艘掠夺船都有着辉煌和成功的经历。“佛罗里达”号从1862年4月一直活动到1864年10月,后在汉普顿锚地一次“事故”中沉没。“谢南多亚”号从1864年10月起在太平洋上阿留申群岛附近活动,共捕获36艘船只,其中大多数为捕鲸船,给美国捕鲸业很大打击,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它一直活动到内战结束以后,到1865年8月2日才得到南部投降的消息,所以它的猎物中三分之二是在战争结束后捕获到的。达三艘船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是仍由拉裴尔·塞姆斯指挥的“亚拉巴马”号。
    1862年7月底,这艘蒸汽动力掠夺船持英国商船“恩立卡”号的证件,取得试船证明,驶出英国港,直接驶向指定集合地点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的普拉亚港,在这里进一步加以装备安装。8月24日,拉裴尔·塞姆斯指挥该船驶出港口,进入公海,召集船员,宣读命令,升起南部同盟旗帜,换掉“恩立卡”号的假名,正式命名该船为“亚拉巴马”号。
    “亚拉巴马”号由三桅船改装而成,船长230英尺,宽32英尺,满载吃水15英尺、装有300马力的推进器,只用帆顺风航速可达10节,如机帆并用可达13节。装有8门火炮,其中6门是32磅的,2门是可旋转的100磅大炮(1门有来福线,1门是滑膛炮)。“亚拉巴马”号不仅装备精良,其800名水手又富于经验,又颇为强悍。这些水手有的来自利物浦海滨的英国和爱尔兰,有的来自美国南部各州和意大利,多数是些自愿的冒险者。船长.可怕的拉裴尔·塞姆斯继承了所有私掠船老手的衣钵,无论在外交上,还是巡航方面,都相当狡诈和富于经验,在船上又是一个严格而又精干的管理员。
    “亚拉巴马”号首先在纽芬兰、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巡航,然后绕过好望角,越过印度洋到新加坡和印度支那沿岸,又通过开普顿回到大西洋,给北方船只以严重打击。塞姆斯凭着他的经验和直觉,总是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不多不少,等到北方搜查舰听到他的行踪,刚要前来追捕时,他立即转移列另一个地方去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塞姆斯把人、货弄到自己船上后,便把捕获的船只焚毁。当俘虏增多成为一大问题时,便使一艘俘虏船成为一艘换俘船,让多余的人搭乘上岸。当然也有个别的颇具浪漫色彩的例外。
    1862年底,塞姆斯因拖欠船员工资无力偿还,正好听说一艘巴拿马至纽约的班轮“爱利尔”号要装运金币去加利福尼亚,便来到加勒比海准备抢劫,12月7日“爱利尔”号在水上姗姗而来。可是情报有误,船上根本没有金币,而满是旅客,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她们一见“亚拉巴马”号便吓得尖叫起来.惊恐万状。为了稳定船上妇女的情绪.塞姆斯让一位最漂亮的上尉军官。穿上崭新的军服上船去劝慰妇女。这一着果然有效,妇女们都停止了哭叫,安静下来。其中一位美丽的少女还要求从上尉军衣上摘下一颗闪光的铜扣作为这次历险的纪念.其他妇女也纷纷仿效,等这位年轻军官回到自己舰上时,军服上的铜扣被摘得一颗不剩了,很像是凯旋而归的“吉诃德先生”*
    放走“爱利尔”之后,“亚拉巴马”号开进了墨西哥湾.目的是为了干涉北军的一次有计划的两栖作战,1863年1月11日它来到加尔维斯顿,准备袭击远兵船。北军炮艇“哈特雷斯”号出航调查。“哈特雷斯”向“亚拉巴马”号发出询问,“亚拉巴马”号最初回答是英国船,北军炮艇派出检查小组上船检查其证件时,“亚拉巴马”号突然开火,仅15分钟便把靠近的“哈特雷斯”号击沉海底。
    在此后的18个月里,“亚位巴马”号与北军巡逻舰玩起捉迷藏,使其在世界各航道上到处搜索.但是徒劳无效。“亚拉巴马”号行驶的航程约有75,ooo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在其漫长的航程中,捕获了68艘北部联邦的船只,其中大多数毁坏于海上,仅掠夺的货品价值即达500多万美元,但最后“亚拉巴马”仍然成了自己胜利的牺牲品。
    1864年6月11日,“亚拉巴马”号来到法国的瑟堡进行彻底检修。但“亚拉巴马”号的行动终于被停泊在欧洲港口的北部联邦军舰获悉,三天之后螺旋桨单桅纵帆船“克萨奇”号在瑟堡的外梅出现*并在港口的建立了一个巡逻阵位。“克萨奇”号是新近装配起来的,指挥员是约翰·A·温斯洛上校.在40年代末的美墨战争时,他与塞姆斯同在一条船上,同住一个舱室。
    对塞姆斯来说,或是接受中立国法国的拘留,或是出海作战。塞姆斯认为,“克萨奇”号比“亚拉巴马”号并不强多少,他有打赢的可能,如在欧洲面前打赢,有利于南部同盟取得外交上的承认。于是,塞姆斯在补给燃料之后,通知温斯洛:“日内出港”。
    1864年6月19日上午近10点时,“亚拉巴马”号驶出港口,来到海面,“克萨奇”也驶出近梅。新型法国装甲舰“库龙尼”号锚泊在3海里领海线处观战。海岸房顶上挤满了观众,胆子大的还划了小船转来转去看热闹。l艘英国游艇“猎庞犬”号也在附近徘徊。
  ·这一天*温斯格上校异常沉着冷静,照常拿着圣经虔诚地做礼拜,当他听到敌舰出现的报告后,平静地抓起话筒,命令全舰各就各位,战船全速接敌。驶到离海岸7海里处,敌对双方在1海里左右的距离摆开了阵势。“亚拉巴马”号首先开火,炮弹呼啸而过,但没有击中“克萨奇”号。温斯洛这时并没有下令开炮还击。接着,“亚拉巴马”号又进行一次舷侧齐射,但因距离过远而落了空。这时,“克萨奇”才向左转舵,用右舷炮向“亚拉巴马”号的水线处开火。
    大约一个小时左右,两艘军舰一直在直径900码的圆周内沿顺时针方向相互机动盘旋对峙。这种机动是为了保持右舷舰炮的有利阵位,而不让对方取得有利的射击角度。“亚拉巴号”的火炮射击准确性并不差,曾多次击中对方船舷,但没有造成严重的损伤。原来温斯洛已采取了预防措施,在发动机和锅炉部位舷外悬挂了一层铁链,实际等于加厚了铁甲。相反.由于“亚拉巴马”号22个月来一直在海上活动,火药和弹头都已失效和生锈。
    双方转到第7圈时,“亚拉巴马”号的甲板和两舷已多处中弹*海水大量注入舱内,开始下沉,而“克萨奇”号仅受轻伤。塞姆斯企图摆脱敌人,冲向法国海岸,但海水已把炉火熄灭,失去动力,只好降旗投降。温斯洛派出小船打捞俘虏,先后捞起了70人.并招呼英国游艇“猎鹿犬”号也来参加救援。谁知“猎鹿犬”号救起包括塞姆斯在内的40名落水者后,竟向一直与南部同盟持友善态度的英国扬长驶去。虽有这一小小的不愉快,温斯格毕竞赢得了过去许多图捕“亚拉巴马”号的人所没得到的胜利,因而博得了法拉格特的夸奖,受到了国会的表彰,并被提升为海军准将。
    随着战争的结束,南部同盟掠夺船的活动才停止,但它给北方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南方掠夺船的袭击下,北方损失船只达200艘以上,货物价值达2,500万美元,特别是捕鲸业遭到致命打击(12)。实际上在战争最初的5个月,南部的私掠船仅损失两艘,就捕获50到60艘北部联邦的商船。然而更严重的是,由于商船悬挂星条旗会遭到掠夺,海上保险金大大提高,许多船主干脆把船卖给了外国人。或者自己改外国籍。1861年有125艘美国商船在外国公司注册,1863年有135艘,1863年“亚拉巴马”号的掠夺处于颠峰期,有348艘美国商船到外国公司注册(13)。到战争结束时,一度相当庞大的美国商船队有一半以上(约993吨)消失了,其中九分之一是被掠夺船摧毁的,九分之八则是转售给外国或加入外国籍了。
    美国内战的经验表明,海上掠夺与保卫海上贸易已是海军战略的重大课题。
              四 小结
    美国内战以北部联邦战胜南部同盟,以自由劳动制战胜奴隶制而结束。
    “美国内战是蒸汽时代以来所爆发的第一次大战。(14)”因而带有“总体战”的各种前期征兆和特点。首先.在这次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军队都以全民武装为基础,南部同盟只有550万白种人,但到战争结束时.同盟累计动员了100多万人。拥有2.ooo万人口的北方所征召的士兵达237万人*双方伤亡总人数达109万之多,北军伤亡总数为64万,南军为45万。其中死亡总数高达62万、超过了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57万的死亡总数(15)。其次,这场战争证明了经济是战争的强大基础,战争胜负根本取决于力量对比,北方所以取得最后胜利。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正因为如此,铁路运输、经济封锁等手段在战争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再次,社会舆论、社会心理所起的作用也在增强,所以北部联邦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和奴隶《解放宣言》无论对扭转整个战局,还是对战争的最终胜利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场战争中,战场上出现了三个明显的特点:1.正面攻击的徒劳.正面进攻总以惨败告终;2.野战工事的需求,铁锨、战壕工事变得与步枪同等重要;3.骑兵作用消亡,完全废除了刺刀,这三个特点正是来复枪和线膛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同时,海上斗争也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1.发生了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汉普顿锚地之战使海上战争在一天之内(即1862年3月9日)发生了彻底的革命。此后,全世界的所有木质战舰都成了废物。2.水雷发挥了重大作用,仅北军即有3l艘舰艇触雷沉没*同时潜艇也初试锋芒。1863年10月5日。南军半潜式水雷艇“戴维兹”号重创北军铁甲舰“新克伦维尔铁甲军”号。1864年2月17日夜,南军的原始潜水艇“H.L·亨莱”号炸沉了北军的蒸汽帆船“豪赛托纳克”号,成了历史上炸沉战舰的第一艘潜水艇,显示了潜艇的未来价值,海上封锁与反封锁,海上掠夺与反掠夺的贸易战,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预示着贸易战在未来战争中将占有战略地位。
    这场在工业革命完成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在各个方面都与以前的战争有着不同特点,同时了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总预演,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31 15:52:27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第七章 美国海军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美国海军的兴起
    像以往战争胜利后的情况一样,内战后美国海军再次陷于停顿、甚至倒退状况。美国海军在内战中服现役的舰船曾达到700艘之多,其中铁甲舰就有5艘。内战后很快许多舰只出售给商人改为商船,国会始终不愿建造新的现只,只同意每年拔款600万元用于修理旧舰。但有些舰大修后,实际等于重新改装,修理费用比重新建造的费用还要多得多,海军经费只是白白地落到了承包商的腰包里。到1880年时,700艘风帆舰只剩下48艘。
    内战后,美国海军仍然强调使用风帆舰,力图把蒸汽舰从属于风帆舰。1869年发布过一道命令,要求舰船在航行时全部使用风帆,要求舰长们使用燃煤起动蒸汽机必须要在航海日志中记述理由,如果耗煤量超过决定,其费用由舰长支付。高级海军军官,害怕领导权落到工程技术人员手中,要求在改进、操纵风帆上下功夫、甚至下令拆除许多军舰上的锅炉。在保守势力的干预和影响下,现有的锅炉和发动机有的拆除了,有的改小了,几乎不起作用,新出现的蒸汽铁甲舰靠在码头一边无声无息地烂掉。
    与此同时.海军官兵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明显下降。由于缺乏合理的晋升制度,提拔军官又往往任人唯亲,军官缺乏积极热情、军官与参谋人员之间矛盾重重。1878年,全海军人数人足6万人,这些人又来自20多个不同的国度,不仅未经严格训练,且很难有语言沟通。
    内战后的美国海军力量只占世界第十二位,排在丹麦、中国和智利之后,技术水平也远远落在其他先进国家的海军之后。这种状况使美国一些高级将领深感忧虑和痛心,也成了外国取笑的对象。
    但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建设新型海军的各种条件和要求。这时,美国己结束了南部“重建”*.己从70年代的经济不景气中逐渐恢复过来。工业、农业出现了自内战以来最大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正经历一场非凡的发展阶段。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好转,从1881年至1889年平均每年为一亿元的盈余。对外贸易也有了发展,出口大于进口,形成了“有利的”贸易顺差。与此相适应的是,重建商船的兴趣再度普遍增长。政治形势同样有利,国内暂时没有什么重大政治斗争.处于相对平静时期。
    随着贸易的扩大和进入国际市场,政府和议会中开始提出海军问题。第47届和48届议会中有人一再提出警告:几个南美洲的共和国已有铁甲舰,它们当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单独摧毁美国全部海军。欧洲列强正计划联合控制法国公司正在设计的巴拿马地峡运河的传闻,更在美国政界引起震动。国务卿,美因州的吉姆·G·布莱因立即作出反应,严厉谴责欧洲人控制计划中地峡运河的企图,从而唤起了一些人要求建立一支海军,强制实行门罗主义的强烈愿望。1881年《纽约先驱论谈报》连续发表社论.声称“建立强大海军乃当务之急”,民主党参议员塞缪尔·B,马克西大声疾呼:“世界上哪有作为一等强国而没有海军之理!?”另一位民主党参议员马修·c·巴特勒则要求放弃传统海上战略。也有一些有志改革的海军军官经常举行集会和发表文章,要求改变海军状况。
    美国的海军改革是从1881年开始的①。1881年新任美国总统詹姆斯,A·加菲尔德任命威廉·H·亨特为海军部长。亨特是个有经验的政治家,很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亨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召集一个能干的专业顾问委员会。第二件是指定一个海军军官局来制定一项建设海军的计划。第三件是把这个局的报告提交国会,向国会发出强烈呼吁立即采取行动。亨利所做的第四件事是把参、众两院的一些议员和海军军官邀请在一起共同讨论总的海军政策,以便能切实克服议会和海军之间的偏见和误解。但正当亨特积极行动的时候,加菲尔德总统遭暗杀。继任总统切斯特·A·阿瑟任命威廉’E‘钱德勒为海军部长。钱德勒同样是个政治上有能力的人物,并对海军有特殊的个人兴趣。钱德勒虽然面临技术上和政治上许多困难和阻力,却并未使重建海军的工作失色。
    钱德勒把现存舰队称为“笑柄”为促进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出一项造舰计划。议会否决了造舰计划的建议,只在188z年8月批准建造两艘巡洋舰,而且又没有拔款。但在废除旧的木质船方面前进了一步。1882年国会通过法令规定,今后本质舰船的修理费用总计不得高于相同规格和等级的新造舰船费用的30%,第二年又改为20%。这一规定,实际开始淘汰旧的木质战舰。因为这些战舰战时没有什么用处,和平时期又是一笔很大开销。
    在一些国际事件的影响和刺激下,美国国会走出了建设新的军舰的第一步。1883年3月3日国会批准拔款建造4艘钢铁舰,即3艘防护巡洋舰’:“阿特兰大”号(ATLANDA)、“波士顿”号(BOSTON)、“芝加哥“号(CHIcAGO)和1艘快速艇“海豚”号(DOLPHIN)。美国公众很快给它们起了别号,称其为“海军ABCD”。虽然仍配有风帆和索具,但却是第一批装有两个推进器、具有双层船底和水密隔舱的军舰,其中“芝加哥”号排水量为4,500吨、“阿持兰大”号和“波土顿”号各为3,ooo吨,“海豚”号为1,500吨。“芝加哥”号装配4门18英寸口径的后膛炮.8门6英寸的火炮,2门5英寸火炮,“阿持兰大”号和“波士顿’号各装有2门18英寸和6门6英寸炮。这种火力对于这样吨位的军舰来说已足够强大,比起以前美国军舰的武器也大大改进。这4艘舰约在1885—1887年建成下水,编入现役后起了较大作用。1889年“海豚”号完成了长达58,ooo海里的一次远航,其他3艘编入了“大白色舰队”,为美国海军提供了训练条件。
   1884年,民主党人格里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海军部长也换了威廉·c·惠特尼。尽管他们仍受到国会和其他方面敌视海军情绪的干扰和阻碍,但在其恢期内(1885—1889年),在发展海军方面仍然做了不少事情。
    1885年,国会批准建造两嫂防护巡洋舰“查里斯顿”号和“纽瓦克”号。“查里斯顿”号是根据英国蓝图建造,3,730吨,航速17.7节.“纽瓦克“号,4,083吨。还批准建造两艘更小型的战舰,即所谓炮艇“海燕”号(890吨)和“约克顿”号(1,710吨)。1886年又批准建造两艘二级战列舰,即“得克萨斯”号(后来改名为“圣·马可斯”号,带有2门l2英寸炮)和“缅因”号(带有4门10英寸炮),两艘战列舰排水量均接近7,ooo吨,航速约18节。在1885—1889年4年中,共约建了30艘不同等级的战舰,合计排水量近loo.ooo吨,其中包括两艘第二等级的战列舰,1艘装甲巡洋舰,6艘近海防御低舷铁甲舰,6艘防护巡洋舰,15艘各种等级的小型船只。其中除了“得克萨斯”和“缅因”号比较有名外,还有“纽约”号和“奥林匹亚”号也比较重要。“纽约”号后改名为“萨拉托加”号,再改名为“罗切斯特”号,在美西战争中曾是海军上将桑普森的旗舰,排水量5,ooo吨以上,航速21节,带有6门8英寸火炮。“奥林匹亚”号排水量5,800吨,航速近22节,带有4门18英寸大炮。
    原来钢体船.装甲和重炮等主要材料和部件主要从国外进口,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己能供应需要。为了摆脱依靠进口的缺陷,1886年国会下令建造军舰必须使用国内制造的材料。这一规定,表明美国工业已有相当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本身的发展。同时,海军部长惠持尼还对海军管理机构努力进行改革,使各局尽量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
    总之,随着“重建”的完成,经济的发展,美国也开始了重建海军,向海军现代化方向启动。
    二、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与美国海军的兴起
    与重建海军的同时,在国会内外开始出现要求抛弃传统的海上贸易袭击和港口防御的海军政策和战略,要求建立远洋海军的舆论。1881年亨特的顾问委员会中的多数派只主张建造非装甲巡洋舰。对此,少数派提出异议。他们争论说,这样的非装甲舰“虽然有壮观的武备*但不能被不恰当地看成是战斗机器。②”少数派之一,本杰明·F·伊舍伍德早在1862年即主张建造远洋低舷铁甲舰,现在他反复强调:美国必须最终拥有远洋装甲战舰”以防止我们的港口被外国低舷铁甲舰所封锁。”否则,我们将会遇到“与1812年战争相同的困难”’当时我们的私掠船夺得了许多战利品,但不能把它们弄回港口。1885年,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在提出建造两艘装甲舰的提案时,解释说:我们需要“能够长期控制海洋的”并能够沿着我们海岸追随敌人到任何可能威胁我们的地方的强有力的战列舰。一位南卡罗来纳参议员更把争论向前推进一步,在1887年和1888年曾两次把商业袭击战略确认为“一种没有意义的游击战和奇袭战。”他进而主张,应放弃消极的海岸和港口防御,甚至可以对海岸和港口弃而不顾,因为有一支强大的一等战舰队,海岸和港口自然会得到保护。
    上述这些言论已是呼吁建立新的海军政策和战略的先声,但尚未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艾尔弗雷德‘马汉应运而生.他适应当时列强积极扩张、发展海军的需要,适应美国经济发展、发展海军的需要,系统地论述了未来美国海军政策和战略,向美国政府和人民发出了更强烈的呼吁。美国最终完全接受了马汉。马汉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一种潮流。
    马汉的出现与美国海军学院的建立是分不开的。1884年1o月,当时的海军部长钱德勒根据海军少将斯蒂芬·B·卢斯的积极建议,签署了建立海军军事学院的命令。1885年学院正式成立,校址在罗德岛纽波特(新港)的一所贫民院里,卢斯为第一任院长。卢斯认为海军高级军官不仅应值得海军的操作技术和战术,更应该懂得海军史、海军战略,一个海军军官“应该被引导对海军史作一个哲学上的研究”。因此,他把海军史、海军战略列为最重要的课程,并希望寻找一位卓越的“智者”来为“这门科学奠定基础,并为它作出约米尼曾为陆军军事科学所做过的贡献②。”他选中了马汉(1840—1914年)。
    艾尔弗雷德·马汉生于西点军校。他的父亲丹尼斯·哈持·马汉,早年华业于西点军校,后来是西点军校著名的军用与民用工程学教授。艾尔弗雷德的童年是在西点军校度过的,1856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转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1859年毕业后在海军服役25年。不过他并不喜欢、甚至厌恶海上生活,且成绩平平。但他却开始对海军史和海军战略有兴趣,并写出了一本研究内战时期海军战斗的小册子《海湾和内陆江湖》。恰巧这本小册子被卢斯看中,卢斯决定邀请这位作者讲授海军历史课。1886年卢斯奉派到海上工作,学院院长由马汉担任。在此期间,他排除种种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地进行工作,讲授了“当代海军战术”和“海军史”两门课,并挤出时间把讲义修改成书。他写的《舰队战战术》仅是罢花一现之作。但他写的三部海军史著作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这三部著作是《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1890年出版),《海上力量对法国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在1890年以后的20多年中,他曾先后写出至少17本有关海军战略的专著和120篇论文。(有人统计为20本专著和137篇论文)
    马汉反复论证和强调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甚至能称雄世界,决定于它是否能通过其海上力量来控制海洋。因为英国控制了海洋.才能成为殖民帝国,从海洋贸易中取得巨大好处,并把那些想动摇它的海上霸权的大陆强国一一打败。“英国对海洋的毫无约束的控制无疑是决定最后结局的首要军事因素。”海上力量首先是一支强大的海军,同时还包括其他六个因素: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及分布、民族特点和政治性质。
    马汉最初即暗示,美国迟早可能紧接着英国之后成为下一个具有海军优势,因而具有经济和政治优势的国家。1890年12月,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美国向外看》一文,极力主张美国要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海外市场,需要保卫其在萨摩亚群岛.夏威夷和巴拿马地峡现有的战略和商业利益。为此,美国必须有自己的商船队来开展业务,必须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获得海军基地和加煤站,同时却必须不让其他国家在邻近水域获得或发展新的海军基地和加煤站。最为至关重要的是美国必须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一支伟大的舰队,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部队,仅仅依靠它就使一个国家有能力向外扩张影响。”
    马汉提出,海军的全部战略目标是海洋的控制权,控制海洋是第一位的,而对海洋的控制只能靠一支能够打垮敌国海军的强大海军来获得。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首先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消灭敌人舰队是海军在战争中的首要任务:“敌人的船只和舰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需要攻击的真正目标”,其他一切都枝节问题。单纯靠袭击贸易并不能赢得对海洋的控制。军事学术上马汉颇受约米尼的影响,从而享有海军战略约米尼的声誉。
    马汉的著作写得适逢其时,首先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在美国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共鸣。随着美国不断向外扩张,马汉在国内的声誉也越来越高,至20世纪初达到顶点,被一些人尊为贤哲和先知,美国海军无条地交给了马汉。
    马汉的著作不仅成了美国结束孤立主义外交的先声,也成了美国重建海军的推动力。
    1889年3月共和党的本杰明·哈里森为当选总统。当时的海军部长本杰明·F·特雷西在1889年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中,具体体现了马汉建造大型主力舰的主张。。这是马汉思想第一次在政府报告中得到反映。
    这份报告指出:美国海军政策的目的当然是防御而不是征服,但防御同样要求一支“战斗的力量”。非装甲的巡洋舰已不是一支战斗的力量,甚至不能进行有效的防御。这种船只主要用于商业破坏。“破坏几十艘商船并不能防止一支低舷铁甲舰舰队对我们城市的轰击。我们必须有装甲战列舰”,以此来“解除封锁,打退到来的敌人舰队。”“因为战争尽管原则上是防御性的,但行动上是进攻则可能产生最好效果。”报告提出建设两支战列舰舰队,12艘用于太平祥,8艘用于大西洋。
    第二年.1890年1月特雷西提出了一份更加革命的报告,这就是所谓“政策局”报告。政策局是由特雷西指定的为了研究美国海军装配的6名海军军官组成的一个委员会。但这个局起草的不是关于现行海军装配的计划,而是根据马汉关于海上力量的概念起草的一项帝国主义纲领。这项纲领说。美国将进入一个“商业竞争”时期,那时美国必将接触和防碍其他国家的利益,将“竭尽全力为了广泛而日益增加的大洋贸易而竞争。”待别是地峡运河的外通,将使这个国家“负担起伟大但充满危险的义务。”政策局建议立即建设数量可观的各种现代化战舰。其中包括带有重炮和装甲的所谓“出海战列舰”“政策局认为这些舰船可以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或者像一个舰队那样活动,用于“保持我们港口的开放和破坏距离我们港口l千英里范围之内任何敌人的基地”。政策局还提议组织一支战列舰舰队,这支舰队能够“长时期地活动于海上”.以针对敌人进行巡航,可对“太平洋彼岸的任何一处”进行攻击④。
    海军部提出的庞大、广泛的造舰计划遭到否决,但国会仍批准建造3艘战列舰,这就是1890年海军法案。这3艘战列舰是:“印第安纳”号,“马萨诸塞”号和“俄勒冈”号‘其吨位均略高于1万吨(10,288吨).总造价约5,500,ooO至6,500,ooo美元,航速15.5一17节。它们吨位虽略小于欧洲的同类军舰,设计上却有不少改进,火力配备上作了补充,有4门13英寸,8门4英寸的和4门6英寸的大炮。
    为了抚慰那些反对建立进攻性海军的人,这些战列舰被改成低干舷,在“战列舰”一词前面还加上限制性的说明词。来说明这些战列舰并非用于远洋作战。但1890年海军法案实际标志美国国会开始脱离旧的海军防御体系,同意建立能在深海活动的海军,开始向欧洲列强看齐,向建立一支现代化海军方向迈进。
    由于马汉的影响日渐加强和国际纠纷的增多,美国国会继续批准建造战列舰。第52届国会(1891—1893年)批准了另建l艘,即第4艘一级战列舰“洛瓦”号(排水量为11,346吨,航速17节,有4门12英寸和8门8英寸的大炮),1艘大型装甲巡洋舰“布罗克林”号(9.2门吨),1艘实验性潜艇和3艘以上的炮艇。
    1893年民主党的克里夫兰重新当选总统,他的海军部长希拉里·A·赫伯持一反民主党的传统,转而主张大海军。赫伯特原来主持过众议院海军委员会工作,熟悉海军事务,又深受马汉影响,甚至比他的共和党的前任还强烈地主张主力舰的理论。他特别反对在1883—1891年期间建造那么多(16艘)非装甲巡洋舰的政策.认为这种船并非战斗船只.并且否定了单纯商业袭击的作用。在1893年向国会报告中,他宣称现在海军急需的不是更多的巡洋舰而是更多的战列舰。他进而主张海军应作为向外扩张的工具。1896年他在向54届国会的年度报告中提出劝告说,我们必须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不仅能“保卫我们漫长的海岸线,”而且能“向居住在外国土地上的我国公民提供确实的保护,向我们的外交提供有效的帮助,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我们的民族荣誉。”
    在克里夫兰和赫伯特等人的倡导和鼓动下,美国国会克服暂时财政困难,继续批准建造战列舰。1895年批准建造2艘一级战列舰“肯塔基”号和“奇尔沙奇”号’(注:美国海军战列舰均以州命名,只有此舰例外)。排水量为11,520吨。航速17节,4门13英寸大炮,4门8英寸大炮。每只造价为5,ooo,ooo元。另外还批准6艘鱼雷艇.8艘其他各种类型的小型船只,1896年再次批准建造3艘一级战列舰:“阿拉巴拿”号,“威斯康星”号和“伊利诺斯”号,均为11,520吨,航速1.7节,各带有4门l3英寸的火炮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炮群,每只造价约6,ooo,ooo元。此外还批准至少13艘以上鱼雷艇。
    到19世纪末,美国海军己从原来的第12位,跃居世界第5位。海军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重视.青年人应募入伍的也越来越多,本国人员开始超过外籍人员,海军教育、训练计划也有所改进。1891年国会拨款建立各州的海军后备队,各种后备队成了海军预备役军人的核心。

第二节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美国新殖民主义战胜和取代西班牙旧殖民主义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海战起决定作用的战争中,初步显示了美国新建海军的实力。同时,这场战争村美国对外政策和海军本身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末,西斑牙由于政治腐败,长期内战和骚乱,一直处于危机之中,在国外,长期的殖民统治更引起强烈的不满,它的最大的、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在1895年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西班牙殖民帝国被马汉称之为“没有牙齿的老丑妇”,其最后的殖民地成了其他列强急欲抢夺的一份遗产。美国早己把古巴看成是“熟透了的”即将落在自己怀抱的“苹果”,从80年代末起使不断向古巴投资,仅在10年之后便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古巴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和国会立即给予极大关注,急欲寻找借口,挑起对西班牙的战争。很多美国人也同情古巴,怀有帮助古巴人民摆脱苦难,走向独立的感情。一些美国报刊则大肆宣染西班牙的暴行,不断煽起反西班牙的狂热。
    1898年2月15日晚9时40分,被派去保护美国人生命财产的战列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神秘地爆炸。尽管附近船只急忙赶来相救,船上的347名官兵中,仍有260人丧生。“缅因”号的爆炸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美国政府认为这一爆炸来自外界破坏,是西班牙用炸弹炸的,一些报刊大作文章推波助澜,纽约〈月报》悬尝5万美元,要求捉拿和审判罪犯(注:这一国际公案,直到1976年,美国专家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和近期战争经验进行推断,才判定这次爆炸是由于烟煤自燃引爆相邻的弹药舱引起的)。美国国会也喊出了:不要忘记“缅因”号事件,西班牙滚出去的口号。在一片反西班牙的声浪中,美国参众两院于4月19日通过了向西班牙宣战的决议,4月25日西班牙勉强对美国宣战。
    美国海军力量比西班牙占有明显优势。美国在损失了“缅因”号之后,其海军仍拥有4艘1万至1万1干吨量的一级战列舰(战争期间增加到5舰),1艘6干3百吨的二级战列舰,2艘8干2百吨至9千2百吨的现代铁甲巡洋舰,11艘3干至7于3百吨量级的巡洋舰,6艘4干至6干吨的配备重武器的低舷铁甲舰,以及一大批配备轻武器的无铁甲的辅助巡逻艇、炮艇和鱼雷艇。西班牙的1艘9干9百吨的一级战列舰“佩莱约”号正在维修,没有参战,另一艘武器配佩很多,舰体装甲很少的9千2百吨的二级战列舰“卡洛斯V”号也没能参战。战斗力很强的新装甲巡洋舰“克里斯托贝尔·考伦”号还没有安装好,该舰是在没有主炮塔的情况下参战的。3艘比较现代化的7干吨的装甲巡洋舰上的5.5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机械装置出了毛病。正在西班牙船坞建造的几艘新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由于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不能迅速建成下水。保养很差的鱼雷艇队处于不同程度的损坏的状态。驻扎在古巴和菲律宾海域的是一些木帆船。美西两国海军的重要差别在于士气高低大不相同,美国海军自信而好战,西班牙海军官兵无一不感到前景黯淡。
    “缅因”号爆炸后,西班牙一面在外交上作出努力和让步,试图平息美国人的愤怒,同时也为战争作准备。接到爆炸消息后,西班牙海军大臣便告诫当时指挥本土舰队的海军上将帕斯夸尔·塞韦拉准备摧毁基韦斯特的美国基地,然后封锁美国沿海,塞韦拉对此事极不乐观,甚至认为此项任命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他的作战力量只有4艘破烂不堪的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根本无法与美国海军抗衡。同时,在大西洋彼岸,西斑牙没有强大的军事基地,无论在古巴,还是波多黎各都不太可能得到有力的后勤支援。西班牙也没有海上盟国。西班牙内阁根据这些情况对军事目标作了修改,但坚持认为海军力量至少应保卫住波多黎各。1898年4月8日,踌躇满志的塞韦拉率领舰队从加的斯启航前往佛得角,在那里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宣战后,4月29日塞韦拉的舰队驶离佛得角,前去保卫波多黎各。这时,塞韦拉在选择航线、港口和决定在什么情况下开战或回避等重大问题上拥有最大的自由*
    美国最初认为一旦战争爆发,古巴会成为第一个攻击目标,其次是波多黎各,所以关键是控制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实力,刚刚在濒临太平洋酉海岸装配完毕的“俄勒冈”号奉命东调。“俄勒冈”号在l艘炮艇护送下,从皮吉特海峡出发,绕过合思角,以平均12节的速度,用了66天的时间,航程13,ooo多海里,到达濒临大西洋的基韦斯特,完成了一次出色的远航。“俄勒冈”号的到达使美国大西洋分舰队的力量增加到了5艘战列舰;即:“依阿华”号、“印第安纳”号、“马萨诸塞”号、“得克萨斯”号和“俄助冈”号。该分舰队还有2艘铁甲巡洋舰“纽约”早、“布要文林”号和其他一些小型舰只。
    由于对自西班牙出发的塞韦拉舰队的行踪不明,也不知其实力如何,这支西班牙舰队便成了美国心腹之患。报纸上不时发表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说什么西班牙巨舰已经到达波士顿和纽约附近海面,闹得东海岸人心慌慌,纷纷要求海军给予保护。海军部原想集中兵力于基韦斯特,但迫于公众压力.不得不采取折衷方案,把舰队分成三路:第一路,也就是大部
分舰只,驻扎在基韦斯特,用来对付西班牙向古巴和波多黎各方面的挑衅行动,由海军少将威廉·T·桑普森指挥;第二路由快速舰组成,名为“飞行中队”.以汉普顿锚地为驻泊点,作为一个海上活动堡垒,守卫大西洋沿岸,由海军淮将温菲尔德·斯科特·施莱率领;第三路由巡洋舰“旧金山”号和4艘武装商船组成北方巡逻分舰队,巡卞于特拉华角以北的海岸线,主要是起安抚人心的作用。
    美国海军一开始便集中于大西洋,在太平洋仅保留了一支由轻型巡洋舰组成的亚洲分舰队。但战斗却首先在太平洋上打响了,爆发了马尼拉之战。
二 马尼拉之战
    战争爆发时,几乎没有人要求分兵把守太平洋沿岸和保卫海防,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西班牙在太平洋上还拥有实力,还占有菲律宾。但当时的海军部次长西奥多·罗斯福却并不想把战争局限于加勒比海范围之内。西奥多‘罗斯福是个生气勃勃、扩张欲极强的人,他早就认为同西班牙的战争不可避免。战争爆发一年前.在他接受海军部次长的任命时就开始为这场战争作了种种准备。他是马汉学说的坚决支持者和生动的体现者*坚信一支强大的海军对国家前途至关重要。他所写的《1812年的海战》与马汉的著作享有同样的盛誉。战争刚一爆发,罗斯福就决定美国不仅要在大西洋打一场战争,占领古巴.而且要在太平洋上打一场战争,坚持亚洲分舰队必须立即进入菲律宾海域击毁以菲律宾为基地的西班牙舰队并占领
该地。马汉同样主张在太平样上进行扩张,一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夏威夷。
    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能在太平洋上迅速行动,选中了乔治·杜威准将,任命他为美国亚洲分舰队的总司令。杜威早在美国内战期间即参加过多次战斗,颇有名气,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具有分析洞察能力。社威在离开华盛顿之前,对战争作了充分准备,搜集阅读了所能找到有关菲律宾的材料,研究了菲律宾水域的海图。1897年12月初,杜威动身击日本.1个月后在长崎登上旗舰“奥林匹亚”号,正式接过亚洲分舰队的指挥权,不久驶往香港。
    1898年2月25日,因参加“缅因”号事件一系列紧急会议而疲劳不堪的海军部长朗,这—天正在家休息,罗斯福乘机给在香港的杜威发出电报,电文大意是:备足燃料,一旦向西斑牙宣战,你负责防止西班牙舰队离开亚洲海岸,然后在菲律宾群岛发起进攻。
    杜威接到命令后立即命令各舰进入战备状态。煤舱备足燃料,并为舰队购买了一艘运煤船和一艘补给船,重新补充弹药,对机械进行大修,船体水下部分清除干净,将白色船舷改涂成灰色。杜威亲自检查一切细节,要求舰艇人员每天进行操练,所有机器保持良好运转状态,以便一旦接到命令,便可立即投入战斗。同时,社威还想出了各种办法搜集西班牙舰队和非律宾岛上的设防情况,采取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措施。
    1898年4月25日,杜威接到海军部电报命令:“美西已经开战,速往菲律宾开始行动,尽力俘获或摧毁西斑牙舰队。”4月27日,杜威率领舰队离开香港,奔向600海里之外的马尼拉。在航行中杜威命令各舰继续进行演习,加强各种防火措施。美国分舰队有4艘巡洋舰:旗舰“奥林匹亚”号(5,870吨),“巴尔的摩”,“波士顿”号和“罗利”号,2艘炮艇“康科德”号和“海燕”号,还有1艘缉私艇“麦卡洛克”号。其总吨位为20,ooo吨,总共有33门6英寸大炮,一次齐射可打出3,700镑炮弹。
    西班牙在马尼拉的舰队由唐·帕特里酉奥·蒙托霍少将率领,舰队中仅有1艘现代化的军舰旗舰“雷娜·克里斯蒂娜”号,排水量3500吨,但舰体漏水,无法远航。另一艘巡洋舰“卡斯蒂利亚”号,3,300吨,是一艘老式木船,且动力不足。还有5艘500至l,ooo吨的炮艇,装配都非常低劣。舰队全部火力,一次齐射为l,273磅,其中只有占总数1/3的6英寸的火炮可与美国舰队的火炮相匹敌。蒙托程估计很难在机动作战中战胜美国舰队,便决定在锚地进行抗击,把自己的军舰当成要塞舰队支援岸基炮兵打击美国舰队。
    4月30日下午.杜威对苏比克湾进行侦察,在那里未发现西班牙舰队,然后驶向通往三面被陆地包围的马尼拉湾的航道。当时杜威估计不太可能在深水航道上准确布置水雷,决定利用夜幕作为掩护驶入港湾。1898年5月1日,星期天,午夜刚过,在旗舰“奥林匹亚”号引导下,美国舰队偷偷驶进了直通马尼拉湾的水道。两岸岛屿上都有防御工事,当半数舰只通过岸炮阵地时.被守军发现,几门岸炮开了火,但很快被美舰队炮火压制下去。黎明时分,美国舰队无一损伤地逼近马尼拉,开始搜索西班牙舰队。约在凌晨5时,杜威发现西班牙舰队停泊在距马尼拉10海里的甲米地海面。
    这时气候温和,晨雾朦胧。海面如镜,西班牙各舰只自东而西排列。西斑牙舰队和陆上守军在远距离就向迎面驶来的美国舰队开炮,但并无威胁。因为没有弹药补给地,美舰为了节省弹药一直逼近到离西班牙舰队只有5,ooo码的距离才射击.5时41分旗舰“奥林匹亚”号的8英寸大炮打出了第一发炮弹。同时,各舰火炮齐鸣,美舰打击的主要目标是西班牙的旗舰。雷娜·克里斯蒂娜”号和巡洋舰“卡斯蒂利亚”号。杜威命令各舰鱼贯而行,往返依次使用两舷火力,打过几次航次之后,距离越来越近,直到2,ooo码的距离。好几艘西班牙军舰,包括“雷娜·克里斯蒂娜”号,曾几次企图冲击美舰,但均遭重创,不是被击沉便是被打退。7时30分时,杜威因接到弹药短缺的误报,决定暂时撤离。11时,杜威命令重新开火,1小时后西斑牙的舰队全军覆灭,
    西班牙舰队的“雷娜·克里斯蒂娜”号、“卡斯蒂利亚“号沉没,其他舰艇均已报废。战斗中西班牙人共伤亡381人,杜威舰队只有7人受伤。西班牙舰队的吨位、装甲、火力明显低于美国人,而且射击技术也远不如美国。美舰至少命中了170发,西班牙仅命中了15发。美国人的胜利,不仅因为实力上占优势,也是因为推备充分,所以杜威曾说:“马尼拉战役是在香港打赢的。”
    杜威消灭了西班牙海上力量之后,便在马尼拉附近海面抛锚,一方面等待陆军部队的到来,一方面防止其他列强染指菲律宾。美国陆军尚未到来之际,一支由5艘军舰组成的德国舰队来到马尼拉海湾地区,并在此不断进行示威性演习。德、美舰队关系计分紧张。美国舰队后来得到英国、日本舰队的支持,德国舰队暂时退出达一区域。一年以后.德国向极度衰弱的西班牙买下了加罗林、马绍尔、马思亚纳和帕劳等群岛。德、美之间的达一次冲突进一步激化了美国人的反德情绪。
    美国派出lI。。oo名陆军部队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启程,1898年8月13日到达马尼拉。美国陆海军一起很快攻占了马尼拉。
三 圣地亚哥之战
    加勒比海地区的战争比菲律宾地区的战事复杂一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1日之前,塞韦拉率领的西班牙舰队几次躲过美国舰队的追击堵截,安全抵达圣地亚哥;6月1日之后,美国舰队封锁圣地亚哥并最后消灭西斑牙舰队。
    1898年4月29D,塞韦拉离开大西洋的佛得群岛后,并没有像美国人估计的那样驶向波多黎各的圣胡安,而是有意避开了圣胡安,驶拄法国人占据的马提尼克岛,其下一步也没有去美国人意料中的哈瓦那或西恩富戈斯港,而是经荷兰占领的库拉索岛加煤,然后于5月16日径直驶向远在古巴东南方向的圣地亚哥港。5月19口,西斑牙舰队通过狭窄航道安全进入圣地亚哥。
    最初,桑普森主张对哈瓦那实行两栖进攻,希望通过占领古巴首都和军事要地来尽快结束战争。这一建议没有得到海军部的批准。当桑普森得到塞韦拉出航的消息后,马上做出到波多黎各圣胡安出击迎敌的计划,他断定西斑牙舰队会在那儿。5月3月,桑普森率领战列舰“衣阿华”号和“印第安娜”号、装甲巡洋舰“纽约”号、2艘浅水重炮艇和l艘布雷艇驶往
波多黎各。出于浅水重炮的拖累,整个舰队航速减低,直到5月12日才到达圣胡安,但他在这里并没有找到塞韦拉。
    这时,美国舰队正在化整为零。施莱正在诺福克的汉普顿锚地*桑普森在圣朗安.几艘舰艇在基韦斯特,“俄勒冈”号刚刚接到命令正从太平洋驶来。这种情况受到了当时正在海军军事(战争)委员会任职的马汉的批评指责。马汉认为在没有确定塞韦拉的位置之前,古巴应是这次海战的战略中心,轻意放弃对古巴的封锁,是一种没有把握的古怪行动。
    桑普森对圣胡安炮击了一个小时.一无所获、在这航途中收到了塞韦拉己到达加勒比海的消息,便想出各种办法提高整个舰队航速,驶向基韦斯特。5月18日,桑普森到达目的地,同一天施莱的“飞行中队”也奉命从汉普顿锚地到达基韦斯特。桑普森加强了对哈瓦那的警戒和封锁,同时把“衣阿华”号拔给”飞行中队”,让施来驶向古巴南海岸,封锁与哈瓦
那有铁路联系的西恩富戈斯。其时,19日上午西班牙舰队己抵达圣地亚哥。
    施莱的“飞行中队”,由于缺少燃煤,5月22日未到西恩富戈斯海面。桑普森根据各种迹象认为塞韦拉在其他地方,便派通信快艇告诉施莱;“西班牙人可能在圣地亚哥……如果你对他们不在西恩富戈斯感到高兴,那就火速向圣地亚哥进发……如果敌人在那儿,就把它封锁在港口内。”施莱确定了塞韦拉不在西恩富戈斯之后,驶向圣地亚哥,于5月26日到达
距圣地亚哥还有20海里的海面,但他仍木发现塞韦拉。这时施莱开始担心燃煤不足,准备转回基韦斯特去加煤。施莱的舰队正要离开,5月27日接到海军部命令;海军部得到的情报表明,西班牙舰队仍在圣地亚哥。海军部命令他证实这个判断,如果敌人确在此处.不采取断然行动不许离开。施莱拒绝执行海军部命令,坚持要回基韦斯持加煤。第二天海面恢复平
静,运煤船可在海上加煤了,施莱才又决定返回圣地亚哥,5月28日上午在港外锚泊。第二天清晨施莱清楚地看到了入口处的l艘酉班牙军舰。6月1日桑普森也到达了圣地亚哥外海,接过了总指挥权。至此,双方海军集结一地,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塞韦拉躲进圣地亚哥之后,一直没有得到任何进一步的命令,同时他的舰队也没有多大战斗力,他和他的舰长们认为最佳方案是待在圣地亚哥,援助陆军保卫海港和城市。5月25日,西班牙舰队曾决定出击圣胡安港口,但就在这一天他们发现了在圣地亚哥港口外有3艘美国侦察巡逻舰[3艘客轮改装的装甲侦察舰),误认为己被封锁,便放弃了这一突袭计划。
到5月28日,西班牙舰队己无任何选择余地,施莱己封锁了港口。
    所有美国军舰都进入了封锁位置,在圣地亚哥港外6海里处排成半园形,把住了出口。参加封锁的是5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其他一些小型船只在海岸近处游卞。夜晚,军舰稍稍收缩靠拢,1艘军舰驶近海岸,用探照灯搜索湾口。为了占领一个前进基地,以便为参加封锁的军舰加煤,补充给养和维修,桑普森派出大约650名海军陆战队于6月l o日到湾口以东40海里处登陆,占领了关塔那摩,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稳住了阵地。这是美军在古巴陆上的第一次战斗。桑普森为了防备西班牙人逃跑,曾采用堵塞海湾航道的办法。他选出7名水手驾驶一条运煤船准备在航道最窄处引爆下沉。但这条运煤船被西班牙海岸炮兵发现并打坏了船舵.这条船漂过了最窄处才沉没,没有起到作用。
    堵塞航道的尝试失败之后,桑普森要求陆军给予支援,使他能派出小艇排除航道水雷。急于参战和抢得荣誉的陆军很快集结了16,ooo名士兵,由陆军少将咸廉·R·沙夫特率领。陆军部给了沙夫待以相当大的行动自主权。但从一开始陆海军之间便存在分吱,行动不能协调。海军部和马汉主张,陆军应首先占领高地并构筑工事,然后海军清除水雷,进入港
内。而陆军部的意见是,海军应该冲过布雷区,同时炮击圣地亚哥城。
    6月14日,美国陆军从坦帕登船启程,l 6,ooo名官兵装满了32条运输船,由海军护航,6月20一22日在圣地亚哥以东18海里处登陆。6月20日.桑普森和沙夫特首次会晤。会晤后双方都很满意,但又都发生了误会,都把自己当成了主攻力量.把对方当成了辅助的、佯动力量。7月1日沙夫特下令向圣地亚哥的门户进攻,在激烈战斗中,美军伤亡将近去1/10——
1,500人,许多人还患了热病。63岁的沙夫特也因发烧走不出帐蓬,惊慌中他向桑普森发出急信;“昨天进行了一场恶战,伤亡惨重……我迫切要求你立即采取行动,向海湾发起强攻,以减少我们的损失。”这使桑普森深感惊讶,本来陆军作为佯攻力量支援海军,现在反而要海军去营救陆军了。7月3日,桑普森乘旗舰“纽约”号沿海岸东驶与沙夫特面谈,共同协商对策,并把指挥权交给了施莱。这一天战列舰“马萨堵塞”号也正在关塔那摩补给燃料。
    但就在7月3日这一天,西班牙舰队突围。哈瓦那当局认为,圣地亚哥终将失守,应向西恩富戈斯或哈瓦那转移。至于何时突围,一些人认为以黑夜为好。但塞韦拉认为航道狭窄,加上有一条沉船,美国舰上使人眼花缭乱的探照灯,夜间突击反而不利,因而选在白天进行。尽管决心己下,但塞韦拉和他的舰长们对突围并未抱有多大希望,因为西斑牙舰队处于明
显的劣势。美国方面,既使除去“纽约”号和“马萨堵塞”号、各舰总共还有60余门6英才的大炮,一次齐射可发射18,847磅炮弹。西班牙方面只有l 6门大口径火炮,一次齐射总量仅6,014磅。西班牙舰队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弱点:长期失修,船底长满了贝类,影响航速,一部分火炮故障很多,大部分弹药已经变质。
    7月3日上午9时35分,西班牙旗舰“玛丽亚“特雷莎”号为先导,后面跟着巡洋舰‘比斯卡亚”号、“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奥肯多”号和2艘驱逐舰,吹着号角,飘扬战旗,鱼贯驶出港外,冲向美舰。排成阵列的美舰立即收拢,一拥而上。“得克萨斯”号、“布鲁克林”号、“衣阿华”号笔直朝敌舰冲去,根本没考虑战术,只是简单的攻击,接着发生一场混战。“特雷莎”号向施莱的旗现“布鲁克林”号冲来,双方几乎迎头相撞。“布鲁克林”号立即向左舷转向,但几乎撞上“得克萨斯”号的舰首。“得克萨斯”被迫全速倒车。“布鲁克林”号也暂时撤出战斗.差不多转了一团之后才重新参战。在混战中,西班牙军舰拼命沿着海岸向西逃窜,美舰在后面全速追击。在美舰密集炮火轰击下,“特雷莎”号大约中了30发炮弹,蒸汽管道断裂,木制甲板起火,被迫向岸边驶去,在离港口以西6海里处抢滩。“奥肯多”号,“比斯卡亚”号随后起火抢滩。塞韦拉舰队中航速最高的巡洋舰,“科隆”号驶出了美舰炮火射程,急速逃跑,经过55海里逃窜后被美舰“布鲁克林”号和“俄勒冈”号赶上,受轻伤后降旗投降。最后出港的2艘西斑牙驱逐舰1艘被炸毁,1艘被打沉。
    原来.桑普森乘旗舰向东驶去,闻讯后立即转向,全速西驶,但赶到战斗现场时,战斗已经结束。桑普森进来时,施莱向他发出信号;“我们己获大胜.详细战况以后通讯联系。”作为施莱上级的桑普森怒气冲冲地答复说:“报告你的伤亡人数。”这是两个人的首次公开冲突,后来二人为争夺战功和荣誉发生了激烈争吵。
    这次战斗前后总共用了3个多小时,美军以绝对优势歼灭了西班牙舰队。西班牙2,200官兵中,约160人死亡,740人受伤,其余1.300人全部被俘.包括塞韦拉本人。美国方面仅1人死亡,1人负伤,无一战舰受重创,美国海军这次胜利如此来得轻而易举,以致后来马汉评论说;“但愿美国今后再也不会同像西班牙海军这样的弱者交战。”但这样的战斗仍暴
露出美国海军的许多弱点,如射击技术低劣(在追击中共发射8,ooo发炮弹,仅命中120发、命中率不足2%),海陆军之间不能协调一致。
    圣地亚哥之战后.羌西战争已接近尾声。在海军炮火支援下,美国陆军开始围攻圣地亚哥,7月14日西班牙2万余守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宣布投降。加勒比海己牢牢控制在美国海军之手,美国派住波多黎各的远征军很快肃清了该岛。7月底美国海军计划对西斑牙本土进行一次攻击,西班牙很快提出和平请求.8月12日双方宣布结束战争状态。1898年12月10日,美西双方在巴黎签署最后条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放弃对古巴的一切要求、后来古巴实际上变成完全由美国控制,西班牙还把波多黎哥、菲律宾和关岛割让给美国。作为补偿,美国付给西班牙2千万美元。
    美西战争标志一个旧的殖民帝国的没落和最后瓦解。昔日庞大的西班牙在战争中失去了它在加勒比和太平洋上的主要殖民地,仅在战争结束后第二年又以廉价拍卖了它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大大小小近干个岛屿。难怪塞韦拉的旗舰长V.M‘康克斯在冲出圣地亚哥港外时曾说;“我们的号角是夺取格拉纳达过程中的号角声的最后回音.这是4个世纪的历史终结。“
    与此同时,美国新的殖民体系开始代替旧的西斑牙殖民体系—一新兴的美国帝国主义诞生了,美国不仅已把自己势力扩张到加勒比海地区,还扩张到了太平洋。在太平洋上它夺得菲律宾、关岛,在美西战后不久很快正式占领了夏威夷、萨摩亚和威克岛。打败西班牙舰队标志着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强国⑤。美西战争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侵略扩张,并使刚出现的“大海军”思潮开始升温。

第三节  美西战后美国扩张与海军发展
一、美西战后美国的侵略扩张
    美西战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段时期内,美国一直积极向外扩张,同时其海军也迅速发展,进入了世界海军最先进行列。    ·
    美国侵略的第一个目标是拉丁美洲。在这里,美国除了进行积极的经济渗透外,还不断进行政治和武力干涉。为了控制古巴,迫使古巴接受所谓“普拉特修正案”,把美国可对古巴“行使干涉之权”的条款公然写进了古巴宪法。1906年,1912年f19l 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三次入侵古巴。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登陆,干涉内政,接管多米尼加海关税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染指拉丁美洲,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作了新的进一步解释。他宣称:“如果(在拉丁美洲)发生公然侵犯或削弱力量的行为”;美国就会义不容辞地“行使国际警察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门罗主义的“罗斯福推论”。在远东,除了己占领菲律宾群岛和其他太平洋岛屿外,美国对中国则积极推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侵略政策。
    美国向外扩张中,并没有与其传统敌人英国发生严重冲突。英国由于要缩小防务范围,集中力量对抗德国,越来越对美国表现出友好姿态。在美西战争中,英国是几个大国中唯一对美国目标表示赞同的国家,并给予美国各种实际方便。1904—1905年英国西印度群岛分舰队永久性地撤出牙买加,实际上承认了美国在加勒比海的霸权。英国做出的最大让步是退出中美洲地峡区。
    美国早己认识到了在中美洲地峡开凿运河的重大战略意义。美西战争中“俄勒冈”号绕过合恩角的长途航行,在太平洋上的扩张都使美国感到需要有一条由美国控制的地峡运河,以便使海军舰队能够迅速在两洋之间进行调动。但在1850年,英美之间曾达成—项协议,协议规定,拟想中的这条运河,英美共同修建,共同所有,并不得设防。1901年,英美经过谈
判,废除1850年协议,并达成一项新的协议。协议规定,美国对运河拥有全部控制权,设防和保卫权。美国认为在当时属于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开凿运河是最佳路线。经与哥伦比亚政府谈判达成一项初步协议。根据此项协议,美国以l千万美元利25万年金的代价得到一条6英里宽的通道。但这项初步协议遭到哥伦比亚参议院的拒绝。于是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1903年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发生了一场拉丁美洲常见的“革命”。11月4日正式成立巴拿马共和国,11月6日美国迅速承认了巴拿马革命政府。11月18日,美国与新政府签订条约,美国以1千万美元和年金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了100英里宽地带的永久所有权。随后,美国立即组织陆军工兵和大批工人开凿运河。l9l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运河正式通航。这条运河虽然给美国不断带来麻烦,但也给美国海军得到了一条难以估价的通道,这条运河把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行时间缩短了2/3。
    美国与英国不断妥协,相互让步的同时,与德国、日本的矛盾相对抗却不断加剧和升级。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同时在太平洋地区寻找殖民地和海军基地。1878年,美国取得了萨摩亚群岛王国的保护权并在那里建立一个海军站。第二年,1879年德国和英国也开始到这里寻求利益,双方不断发生争吵和冲突。直到1899年英国退出这场争夺时,美国与德国瓜分了这个群岛*1884年,德国吞并了俾斯麦群岛和新几内亚的东北部。美西战争期间和此次战后,德国趁西斑牙殖民帝国消失的机会,吞并了大部分所罗门群岛。这些岛屿恰恰与美国在太平洋新占领的殖民地和海军基地交错在一起,因而不能不引起美国的疑虑。美西战争期间,美、德几乎火并起来。1898年马尼拉海战之后,杜威在海上封锁了马尼拉城,等待美国陆军的到来。这时许多国家派出海军舰船来马尼拉进行观察,其中大多数来访者都承认杜威的指令和权威,但德国舰队司令冯·迪德里赫斯却无视杜威的封锁令,进进出出不受约束,并在马尼拉湾举行登陆演习,与岸上建立联系。双方终于爆发了公开冲突,杜威甚至向德国人公开宣称:“如果你们想和美国打一仗,5分钟之内就可以打起来。”美国舰队因得到英国的支持·德国人暂时采取了妥协态度。德国人企图在拉美扩张更引起美国的不安。l 902年,德国舰队对委内瑞拉进行海上封锁,炮击要塞,击沉船只。这一事件使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大警觉起来,念念不忘德国的威协,甚至制定了单独与德国进行海上战争的计划。
    美国与日本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日俄战争中,美国曾极积支持日本对抗俄国,但战后双方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发生了利益冲突。这种冲突首次在1906年公开爆发。日本人认为日俄战后的谈判中,美国从中作梗,因而日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反美情绪日渐强烈*恰好这时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市学校委员会对日本小学生采取隔离式教育,消息传来,日本
举行了激烈的反美示威,罗斯福形式上作了些让步,才使事态有所缓和。但后来为了向日本和其他列强显示力量,仍派出“大白色舰队”巡航世界。同时美国陆海军开始制定专门对付日本的“橙色计划”,而日本也开始把美国作为主要假想敌国。
    对外扩张和列强竞争的加剧更加需要强大的海军,在急骤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极力推行“大海罕”政策,把美国海军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二、西奥多·罗斯指与美国海军
    1901年秋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年轻的副总统罗斯福成为最高行政首脑(1901—1909年,两任总统)。罗斯福有句众人皆知的话:“说话要温和,但手中要拿根大棒。”罗斯福所说的这根“大棒”就是海军。
    罗斯福从青年时起即对历史和海军极感兴趣。1882年.24岁时便写出了《1812年海军战争》一书,成了他早期的一部出色之作。马汉的著作刚一问世.他便于1890年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书评,公开赞扬马汉,并提出美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有巡洋舰,而且要有一大批能与其他任何国家抗衡的战列舰。”罗斯福入主白宫后立即把“大海军”战略和政策带进了白宫,上任后几个月,1901年12月就把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提到了国会和全国面前,他说:“在美国面前有两种选择——或是建立并保持一支充分强大的海军;或者是自甘落后、处于次要地位。这不仅在政治上、贸易上是如此,在整个国际事务中都是如此。”
    罗斯福立即行动,大刀阔斧,与议会内外的反对派广泛周旋,加紧建设海军,修理他那根“大棒”。在他两任期内,特别是他的第一任期内(1901—1905年),在三个方面使美国海军得到明显加强。
    首先是加紧建造战列舰⑥。19D1年12月,他向国会提出建造战列舰的计划。经过他不屈不挠的斗争,国会终于批准平均每年建造两艘战列舰的计划。到1905年,共批准了10艘一级战列舰,4艘装甲巡详舰,17艘其他不同类型的船只”,总排水量超过250,ooo吨。在4年内,诲军的年拨款一下子从85,ooo*ooo美元增加到118,ooo,oo0美元,海军支出占联邦
支出的比例,从1901年的11.5%上升到1905年的20.7%,打破了和平时朗海军经费的最高记录。美国海军力量己处于世界第三位,1907年之前居英法之后,在此之后居于英德之后⑦。
    1905年12月,罗斯福曾表示要松一口气,放慢建造速度。一方面公开表示每年建造l艘,但另一方面对海军表示要建造2艘。罗斯福争取的结果,国会分别批准了“特拉华”号和“北达科他’号。由于与日本关系紧张,罗斯福提出每年建造4艘战列舰的要求,因而引起参众院关于海军立法的一场空前激烈的争论。1908年,众院批准2艘,但没有批准拨款,参院
同样批准了2艘,但批准了拨款,到1909年再次批准2艘。
    尽管1906—1909年期间议会只批准建造6艘战列舰,但建造标准却在不断提高,1905年日俄战争中证明了大口径火炮的威力,罗斯福也倾向于建造大口径火炮。追上当时的形势。1905年批准建造的2艘战列舰“密执安”号和“南卡罗来纳”号己设计完毕,原设计的主炮为8门l2英寸大炮,现根据要求改为10门12英寸主炮,1907年动工建造。19l o年下水。“密执安”号和“南产罗来纳”号排水量均为16,ooo吨,当时成了最早的新式大口径炮舰。1906年L2月、英国海军部建造了第一艘“无畏”级战舰,主炮全部是10门12英寸的大炮。1906年批推建造的“特拉华”号也紧在英国之后,建成了美国第一艘“无畏”级战舰。“特拉华”号排水量为20,ooo吨,实际上是1898年建成的“奥洛冈”号的2倍,其航速为21.5节,比“奥洛冈”号几乎高出5节。从此,美国有了真正的“无畏”级战列舰。1909年再前进一步,这一年批准建造的“阿肯色”号排水量己达到26,ooo吨,有12门12英寸的大炮,其造价为11,ooo,ooo美元,比1903年批准建造的“爱达荷”号的造价(5,8oo.ooo美元)高出1倍,比其速度高出4.5节(前者为21.5节,后者为17节)。1909年之后,美国建造“无畏”级战舰的势头在继续增长。
    除了加速军舰建造之外.罗所福还积极推行海军和舰队管理方面的改革。罗斯福上任之初,美国海军有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急待解决,如造船速度较低,1896一i900年每艘战列舰的建造平均所需要时间几乎接近4年半,许多舰船在设计和制造上存在一系列缺点,应征入伍者不多,严重缺乏合格的军官和水手,很少进行射击训练,海军布署比较分散,更缺乏统一的军令和有效的指挥。这些缺点和不足,在美西战争中即已暴露出来并继续影响着海军的战斗力。
    针对上述问题,罗斯福上任后3个月,即1901年12月使向国会提出改革的重要性,他指出:足够的海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舰队要能与出界上的任何海军的效能相匹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高水平地训练军官和水手。这就急迫要求在射击训练、战舰管理、舰队战术、纪律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进步教育。根据罗斯福的要求,美国海军进行几个方面的改进和加强。
    为了扩大海军的影响,罗斯福对海军发展前景,海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许多小事都纳入国家宣传计划。在罗斯福的催促下,水兵生活大大改善,新鲜的肉类、蔬菜、牛奶、水果鸡蛋取代了咸肉、硬饼干等传统补给食品。水兵的日常生活有了较多的自由,娱乐多了,变得比以前愉快、舒服得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海军,广设募兵站,提出“参加海军,看看世界”的诱人口号,提高海军薪金,对重新服役的人员给予特殊优待。1905年经国会批准,每年可从准尉中提升12人为少尉,从而开辟了士兵走向军官的道路,而在过去,士兵最高只能升到准尉。为了解决造船工匠短缺,1903年开办了海军技工学校,专门培训造船工匠。为了解决军官短缺,罗斯福一方面要求扩大海军学校招生名额,另一方面尽量把年纪大的军官处理退休.以便加快提升青年军官。原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轮机部门的军官地位问题,早在罗斯福任海军部次长时已经解决。由他起草的《人事法规》规定,轮机部门的军官与其他战位的军官应被同等看待。由于上述措施,土兵和军官都有所增加,1901—1909年期间,海军入伍人数从25,050人逐步增加到44,500人,实际军官人数从883名,增加到1906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士兵和军官短缺的矛盾。
    罗斯福进一步加强了海军的行政管理和统一工作。美国海军部成立于1798年。1842年开始设立5个海军局,1862年又增加到8个局(BUREAU)。这8个局虽然各有其作用,但总的来说,缺乏统一性。它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独立,而且表现出宗派主义。又都自恃一贯正确,不许批评。美国海军不仅缺乏各局之间的统一管理,更没有一个具有指挥权的参谋机关。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曾建立一个具有咨询权的海军战争委员会,但在战争结束后便解散了。1900年,海军部长朗成立了海军总署’,目的在于对于海军部下属8个独立而不协调的局实施统一管理。这个海军总罢虽然仍是个咨询机构,但后来靠乔治·杜威任总署主任(1900—1917年)的威望,在罗斯福行政干预下,仍然向统一的军令、政令方面前进了一步。到1909年总署的职责终于明确,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设计、提出有关战时的舰队形备、维护、分布和加强的计划;(2)准备出配合陆军的作战计划并不断加以修改;(3)就战船、人员的等级、类别和数目等提出建议;[4)就所有船坞和基地的定位和维修问题向海军部长提出建议;(5)协调海军军事学院、海军情报处、检查测量局三者之间的工作。海军总署显然在克服各局的极端独立性,但有利于在海军内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朝着建立海军总参谋机关方向上前进了一步。罗斯福一直倾向于建立海军总参谋部,由于国会的反对和8个局的头头们的抵制,终末实现⑧。
    罗斯福根据马汉集中兵力的原则。改变海军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做法,把海军集中起来编成两支舰队。首先,撤消欧洲及南太平洋海军站,把那里的战列舰合并列北大西洋分舰队,北大西洋分舰队改名为大西洋舰队,并把原属于亚洲分舰队的战列舰合并到大西洋舰队。原亚洲分舰队改名为亚洲舰队,主要配备各种巡洋舰。这样,到1907年底便有了两支战斗舰
队。一支是大西洋舰队,由16艘战列舰组成;一支太平洋舰队。由15巡洋舰组成.包括8艘装甲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
    为了向日本和其他国家显示海军力量,唤起国内人们对海军的支持,检验舰队的远航作战能力.罗斯福派出大西洋舰队16艘战列舰作一次环球巡航。这16艘战舰全部涂成白色,故称为“大白色舰队”。“大白色舰队”接受罗斯福的检阅之后,在海军少将罗布利·D·埃文斯指挥下,于1907年12月16日驶出汉普顿锚地,经过大西洋、苏伊土运河,太平洋、南美各国、加勒比海返航,于1909年2月22日重新返回汉普顿锚地。“大白色舰队”在海上航行14个月,航程46,ooo海里。舰队回国后几个星期.所有军舰都被漆成了通常的深灰色。美国“大白色舰队”的环球航行向世界各国显示了美国海军力量,具体体现了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航行中舰艇本身经受住了考验,海上的燃料补给事故率很低,证明美国己具备了相当的远洋作战能力。
    罗斯福的继任者威廉·霍华德·塔夫脱(1909—1913年)继续执行了罗斯福的海军政策,被称为“没有罗斯福的罗斯福政策”⑨。美国继续建造战列舰,继续奉行“巨舰大炮”主义.朝着扩建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吨位上,美国战列舰在本世纪开始时为1——1.5万吨级.到19l4年己达到3.1万吨级,每艘造价也从5万美元增至1干5百万一2千万美元。舰上的主炮数量和口径都有所扩大,直到标准的战列舰都配备了lo门或12门口径为12至14英 的大炮。从1908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在激烈的海军竞争中,其海军实力一直保持世界第三位。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战胜中欧强国集团发挥了特殊作用.并在战争中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第28任总统,1913—1921年)宣称“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对战争也并无准备。形式上美国宣布中立,坚持海上自由。但实际上,战争爆发后美国便倾向于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方面。
    自19世纪末以来,与美国向外侵略扩张的同时,英国势力逐渐从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撤出,德国却开始对上述地区表现出日益增多的兴趣。因而美英矛盾口趋缓和,美德矛盾日益加剧。美西战争期间,美德双方几乎发生直接冲突,英国站在美国一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实际上便倾向于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方面。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便利用英国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派出越来越多的商船满载着战争物资驶往英国、法国,把这场战争变成对美国出口有利的事业。德国潜艇对美国商船的袭击,加上英国人的巧妙宣传.使美国舆论导向更加有利于协约国方面,而不利于美国的中立主义和和平主义倾向。同时,威尔逊政府也开始摈弃那种认为欧洲事务与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无关的传统观念,开始认定协约国的胜利与美国利益休戚相关。1915年德国发动第一次潜艇战役更对美国产生了直接影响。5月德国潜艇击沉了英国班轮“卢西塔尼亚”号,船上1,198名男女老少葬身海底,死者中有128名美国人。事情发生后,美国人群情激愤,威尔逊总统急电柏林,向德国提出抗议并要求赔偿。
    1914年美国海军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这一年批准建造“新墨西哥”号战列舰,这种等级的军舰排水量达32,ooo吨,装有12门14英寸大炮。同时下水的还有“内华达”号,它是美国策一艘烧油的战列舰。但这时美国尚未进入战备状态。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使威尔逊总统和许多美国人清楚地看到,备战势在必行,从而加速海军建设步伐。在国会,阿拉巴马民主党代表里奇蒙”霍布森发起了一个建立一支无敌海军的运动。威尔逊积极鼓吹准备战争,把自己观点直接公诸全国.宣扬美国需要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威尔逊要求有关部门提出一个建设海军的5年计划,并在国会上施展自己的影响,支持海军的建造规划。这个计划很快制定出来,总共要建造153艘战舰和潜艇,需要5亿美元。正当国会对这项计划进行辩论时.爆发了日德兰大海战(1916年5月31日一6月1日)。海战中,英国人以惨重代价才把德国海军赶跑。这种结果便成了那些主张大型舰队的人们的有力论据,似乎英国的大舰队己无法对付德国人,如果英国人不再去封锁德国人,美国人就只有指望自己的海军了。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气氛中,著名的《1916年海军法案》终于在8月29日通过生效,并对原计划作了重要修改,即把5年计划改为3年完成。《1916年海军法案》规定,在短短3年内,美国海军将增加lo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0艘侦察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67艘潜艇。还批准建立一支海军航空部队和一支海军预备役部队。
开头建造的4艘战列舰是:“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号和“华盛顿”号,其排水量均为32,600吨,主炮为16英寸口径的大饱,是当时火力最强的军舰。
    这个法案的通过并不意味着美国将立即参战,但在美国海军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美国正在朝着无敌海军目标前进,这支舰队一旦建立起来,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海军强国,它所预想的是美国在战后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领袖,因而这个法案成了美国海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美国参战前,美国发展海军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设立作战部。最初在起草这一提案时,要求作战部由1名部长,15名次长组成,从属海军部,负责对海军作战事宜进行全面指导。但当时的海军部长担心这样一个机构会扩大军事专家对海军政策的影响.损害文职领导人(海军部长等)的权力.说服国会对该部的职权加以限制和约束。结果,在1915年3月3日通过这一立法时,不仅大大削减了海军作战部领导成员的人数,而且缩小了它的权限。l 916年通过《海军法案》时,海军作战部的职权重新得到扩大,任命l 5名次长,被允许可以自己名义发布命令。作战部部长由海军少将威廉‘5·本森担任。这位第一任作战部长立即抓紧进行工作,全力支持改进通信系统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工作,并鼓励海军与科学家建立联系,成
立海军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中包括当时像托马斯·A·爱迪生这样的杰出人物。从此,海军与科学和工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也向建立海军军令机方面前进了一步。
    第—次大战的进程完全与各国当权的统治者速战速决的愿望相反,无论陆上还是海上都毫无结果地长期拖延下去。德国为了摆脱被彻底打败的结局,宣布从1917年2月1日起再次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并向美国发出通知.其中规定每周只允许1艘不载违禁品的美国船只严格按照德国人的指示进出英国。德国这一举动损伤了美国利益,也激怒了美国人。威尔逊宣布从1917年2月3日起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1月19日,德国外交大臣阿尔弗雷德·齐默尔曼曾向德国驻墨西哥公使发出电报,企图贿赂墨西哥在德美交战时站在德国一方。作为交换条件,德国可以帮助墨西哥夺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并答应给以慷慨的财政援助。电文被英国截获、2月23日电文交给华盛顿,美联社于3月1日公开发表,电文一发表.立即成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美国人群情激昂.原来那些一直在寻求中立的美国人也大感义愤。4月2日威尔逊在国会宣布:“我们将为我们自己最珍惜的东西而战斗。”4月6日,美国正式向德国宣战。
    二。美国海军的反潜护航和其他战斗活动
    美国参战后,其海军主要从事反潜,护航和运输,把协约国所急需的兵力和战争物资运到欧洲战场。
    协约国普遍采用护航制与美国海军少将威廉·s·西姆斯的积极活动分不开⑩。德国在开展无限制潜艇战的前几个月取得重大战绩,2月、3月份分别击沉船只达1百万吨,预计4月份可达到90万吨,如果到10月份仍不能制止大破坏,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就将中断,德国就有可能迫使英国求和。更严重的是,英国对这种水下攻势表现得束手无策,悲观绝望。英国海军部仍在坚持“保卫航线”的理论,对未来行之有效的护航办法(即保护商船而不是保卫所谓航线)颇有争议。早在美国正式参战前,西姆斯即被派到伦敦,负责与英国联络。美国正式宣战后,西姆斯根据当时情况和自己观察研究所得,极力主张采取护航制。西姆斯首先建议本国政府把所能派得出来的驱逐舰派到欧洲水域护航‘经西姆斯和英、法政府努力,美国终于同意派出驱逐舰到欧洲水域护航,到1917年7月,美国己派出35艘驱逐舰,2艘补给船到昆斯顿基地。到大战结束前,美国先后有85艘驱逐舰来到大西洋彼岸和地中海水域作战。其次.酉姆斯一有机会便向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进言。为护航制辩护。在英国首相支持下,英国海军部经过实验,最终确信实行护航制是“完全确实可行的”有效的反潜措施。
    美国宣布参战时,许多舰艇并不具备远洋作战条件,尤其缺乏作为护航的驱逐舰。协约国方面也普遍感到驱逐舰严重不足。英国皇家海军有将近300艘,但其中差不多有100艘正忙于掩护“大舰队”,只有200艘用于护航和其他方面。美国共有70艘,其中只有44艘是相对新的烧油的驱逐舰,到1917年7月有35艘到达昆斯敦增援英国,留在西半球海域的则是一些老式驱逐舰。为了反潜护航的需要,美国暂时停止1916年的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制定新的建造驱逐舰的计划,把驱逐舰的建造及其人员配备放在优先地位。新型的大型驱逐舰排水量各为1,200吨,4个烟囱,设计速度35节,安装4门14英寸火炮,1门13英寸高射炮,12个2l英寸的鱼雷发射管,2个深水炸弹发射架。在建造驱逐舰过程中,充分显示了美国工业潜力和技术熟练水平。这些驱逐舰定型后进行批量生产。战前,美国建造1艘驱逐舰在正常情况下需要1年多时间。在战争期间,马雷岛海军造船厂用70天就造了1艘,一家民用造船厂用了17天使安装好龙骨,45天建成试航。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工业为美国海军建成了或正在建造了248艘驱逐舰。
    在建造驱逐视的同时。美国还装配了一种木壳猎潜艇,这种猎潜艇长110英尺,排水量只有77吨,主机是汽油发动机,航速15节。艇首装有3英寸火炮和发射深水炸弹的弹架,艇尾也有深水炸弹架。猎潜艇还装有原始的水下侦听装置——水听器。其使用办法是由3艘猎潜艇列成三角阵位一听到水下可疑的声响就用密码相互联系,确定敌潜艇位置,然后用深水炸弹进行攻击。这种猎潜艇通常由1名少尉作艇长,全艇官兵25人,几乎全是后备军人和志愿兵。在大战期间,造了近400艘这样的猎潜艇。这些猪潜艇尽管是些其貌不扬的小玩艺儿,却卓有成效地活动于从摩尔曼斯克到地中海的广阔海域。
    由于有了必要的反潜护航力量,才可能把美国部队和补充物资安全运到了法国。运送美国远征军的任务由海军少将艾伯特·格利夫斯负责,他同时又是巡航队和运输船队的总负责人。他的旗舰设在巡洋舰“西雅图”号上,他第一次率领美国护航队横渡大西洋是1917年6月,德国潜艇企图袭扰未能得逞。格利夫斯的运输力量迅速增加到45艘大型运兵船,船员全部由海军配备,井出24艘巡洋舰负责护送。1917年仲夏,每个月有5万部队被重兵防卫的4至12支护航运输队运到法国,1年之后每月平均有20万部队运到法国,前后横渡大西洋的美军共达2百多万。由于运兵船队防护严密,速度快,没有遭到潜艇攻击。在整个运送过程中,没有损失1人1船。
    为了解决护航力量不足的矛盾,采取的办法是,优先保证驶向国外的运兵船,对其自始至终提供护航。对其他商船只提供部分护航,即在其横渡大西洋时不予护航,只是最后驶到离英国海岸200海里的危险区时才给予保护。因此,对各种船队的集结、航渡与运行时间必须做到集中指挥、精确的计算和安排。伦敦海部的护航指挥部是指挥的中枢神经系统,护航
舰队指挥官直接与护航指挥部联系并受其指挥。各运输船队往往由退休的海军将领或舰长担任,他们在航行中都要听命于护航舰队的指挥官。逐渐各船队都有了自已的固定日程安排,如从纽约开来的船队(30艘为一队)每16天来一次,从汉普顿锚地开来的是8天一次。船队来到危险区域边缘集结时,必须正好与一支护航舰队相遇。这时护航队也正好护送另一支船队驶来,两支相对而行的运输船队相互告别后,护航舰队转身再护送从大西洋彼岸来的运输船队到达英国或法国。各运输船队横越大西洋时要按“Z”字形航线航行,通过危险区时航行有一定序列,通常的做法是:商船队编成几个纵列,驱逐舰分列两侧,最后是l艘军舰作为整个编队的后卫。整个护航编队要做到尽可能地协调一致前进。一般情况下,潜艇不敢轻意对编队进行攻击,它们最多只能冒险攻击其中1艘或2艘。
    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到欧洲战场,所需运输能力是惊人的。但在大战开始时,美国大约只有100万吨运输能力。为了增强运输能力,第一个行动就是占有和翻修所有被扣留的敌船,从1914年开始,就有一批德国船长期停留在美国港口,总吨位约达60万吨。美国参战后立即对这些德国船予以扣留.德国船长们虽然对船只进行了破坏,但美国人很快把它们修好。其中20艘,包括1艘设备豪华的巨型客轮“法特兰”号(后改名为“海中巨兽”号)都被改装成运输船,这些船只先后运送了50多万兵员到达法国。其次是加速建造运输船,开始大量建造一种新设计的自由轮(一种定型的载重量为5,ooo吨的商船),甚至把试验性的木船和水泥船也用于运输。
    在反潜斗争中,美国海军的又一项行动是积极参加布设水雷。当时的海军部次长弗兰西斯·罗斯福设想出一个用水雷在德国潜艇出入处布下一道水雷阻拦墙的方案,即从苏格兰至挪威,横断北海230海里密布水雷.使德国潜艇无法穿越。最初对这个方案讨论时,感到至少需要40万颗水雷,所需水雷太多,一时力所不及。后来,马萨语塞州的一个名叫叶拉尔夫‘c·布朗的发明家发明了一种天线触角水雷。这种水雷不需要雷体及船体直接接触,只要伸出长杆(天线)与船体接触就能爆炸,装有300磅烈性炸药,破坏力也比旧式水雷更大,如果使用这种水雷只需lo万枚就够了。这种发明为罗斯福方案增加了动力。19L7年11月底,协约国批准了这一方
案。从1918年6月开始布设这种水雷,到10月已布下总价值达8千万美元的7万枚水雷,其中80%由美国海军布放,其余由英国海军布放。这就是所谓的北海雷幕。这个雷幕的作用不如多佛海峡雷幕明显,又由于大战很快结束,这种天线触角水雷的效能也未得到充分试验,但这种水雷和这道雷幕还是起到了打击德国士气的作用。
    美国海军除了参加直接反潜、护航外,还派出战列舰到达欧洲水域。1917年12月,5艘烧煤的战列舰增援英国舰队。这5艘战列舰是“纽约”号、“佛罗里达”号、“特拉华”号、“得克萨斯”号和。怀俄明”号。这些烧煤的船是特意挑选出来的,因为当时英国烧油短缺。这5艘战列舰由海军退休少将休·罗德曼指挥,列为英国舰队的第6分舰队参战。美国舰队的到来,使英、德双方海军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有利于英国方面转化,使英国有可能将5艘老式无畏战舰退役,并把这些舰上的人员抽调从事反潜战。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法国作战也值得一提。最初到达法国的美国海军部队有一个陆战团,这个团于1918年5月又扩编成一个人数达8干人的陆战旅,归属第二步兵师(当时美国远征军每个师为2万8千人,约2倍于英、法部队师的人数)。1918年5月27日夜,德国发起了埃纳攻势,打得法国第6集团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国再次进攻到离巴黎只有37英里的地方一—4年前德国人在马思河之战前到达的地方。法国人向美国远征军司令约翰·J·潘兴将军求救,6月1日美军第二师展开短兵相接的血战,制止了德军的进攻。在随后的反攻中.美国第二师及其所属海军旅曾向德军层层设防、重兵把守的贝莱奥森林发起进攻。美军反复向前推进,为争夺这一地区一码一码地进行战斗。经过3周血战,终于把德军赶出了森林。在这次战斗中,美军共伤亡9,777人,其中海军陆战队队员为5183人。从军事角度看,贝莱奥森林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但这场战斗却产生了重大心理影响。不久,法国政府把这座森林重新命名“海军陆战旅森林”,现仍归美国政府所有,成了美军在欧洲作战的纪念物。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的发展
    尽管美国参战较晚,是在日德兰海战的10个月之后参战的,美国海军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仍然获得了巨大发展。参战前,海军官兵仅67,ooo人,到1917年底已达到269,ooo人,到大战结束时,猛增至500,ooo人。在战争中首次接受妇女服务,女海军官兵有11,275人,其中海军陆战队300人。美国海军各兵种中增长最快的是海军航空兵。美国参战时,海军航空兵中只有34名合格的飞行员(其中5人是陆战队的),230名应募入伍士兵,54架飞机(大多数不能用于作战)。19个月之后,海军航空兵已有6,716名军官,30,603士兵,飞机达2,107架。海军还拥有4架大型水上飞机,组建了海军航空兵陆战队,拥有282名军官和l,180名士兵。
    至第一次大战结束时,美国海军已经有了16艘威力强大的无畏级战列舰,其舰龄均不超过8年。同英国皇家海军的新型20艘战列舰相比,虽然略逊一等,但正雄心勃勃地朝着“无敌海军”迈进.很快将与英国并驾齐驱,成为一等海军强国。
    美国海军的兴起与发展并不像日本海军的发展那样富于戏剧性,却呈现出稳步高速发展的趋势。19世纪80年代.美同海军力量只居于世界第12位.至19世纪末己跃居第5位,1909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卸任时,美国海军己发展到世界第3位,成了名符其实的美国在国际舞台竞争中的一根“大棒”。在随后几年的国际海军激烈竞争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直保持世界第三位的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发展到了暂时屈属世界第二位的水平。美国海军力量这种发展趋势是与其经济力量发展相一致的,这就意味着迟早它将取代大英帝国的海军地位。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5-31 16:44:01
 Me410 男,离线
  
  
  等级:一等兵
  文章:20
  金钱:439
  注册:2005-5-24
给Me410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Me410加入好友 查看Me410的个人资料 搜索Me410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Me410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这书的作者是谁?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6-1 21:03:42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作者是丁朝弼,海洋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这是从超星版OCR的。目前只有第6章尚未彻底完工,其他各章均已完成。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6-2 0:33:52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5

第八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海军发展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海军发展
一、钢铁战列舰时代的到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体在1870—l 914年)期间,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生了迅速而重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内,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先进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并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开始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强大的科学与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下,各国工业和经济以前所末见的速度发展起来。在迅速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趋势,
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实力开始接近并最后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恰好在这个时期,各国海军和海战最后结束了风帆战列舰时代,完全进入了蒸汽钢铁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不列额和平”接近尾声,英国的海上霸权受到挑战。
    工业革命的结果使船只设计和动力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个是完全放弃使用风帆作为动力,另一个是钢铁最终取代木材成为军舰的主要材料。
    19世纪40年代首次出现以蒸汽为动力的战舰,从50年代起蒸汽机开始逐渐取代风帆。1859年法国下水的“光荣”号和英国下水的“勇士”号可算是最早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大型军舰。由于风帆具有无法估计的续航能力。无需中途加煤或填装其他燃料,所以各国仍迟迟不愿完全放弃风帆。但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正与这种想法相矛盾。首先是由于新式火炮威力日益增强,必须把暴露目标尽可能缩小,因而就要把吃水线以上的干舷部分降到最低限度。这种低干舷(仅6英尺高)与鼓满全帆的桅樯使得舰船在风浪中极端不稳。另外美国内战和1866年利萨海战之后,一时兴起近距离作战的思想,希望安装撞角以冲撞敌舰,同时希望将火炮安装的位置改变,使军舰向前冲击时,能够越过舰首向前发射。于是,撞角和向前发射的炮塔便成了海军装备的必要部分。而这是低干舷风帆战列舰所不能办到的,而以蒸汽为动力的军舰则创造了这种可能性。
    一次灾难加速了蒸汽完全取代风帆的进程。1870年9月6日夜,扬满全帆的皇家海军蒸汽铁甲舰“舰长”号,遇到了一场风暴,又碰到了另一搜军舰的横梁末端,迅速倾覆沉没。舰上473人中仅7人幸免于难,死者中有舰长本人和当时的海军大臣的独生子。随后的调查表明,“舰长”号的沉没是由于“海的波动对风帆造成的压力”所促成的。为了改进舰船的设计,海军大臣指定一个“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对新的船体作了一些改进,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项重大建议,即大型军舰应取消风机动力,承认“强大的进攻与防御力量”不能与风帆的真正效力结合在一起。实际宣布了风帆时代完全结束,完全依靠蒸汽动力的第一艘战列舰是英国1873年建造的“毁坏”号。“毁坏”号(DEvASTATION)标志着主力舰设计上的一场
革命,它第一个完全废弃了桅樯和船桁,仅保有一根信号桅樯,低干舷,舰首和舰尾有一对炮塔。刚出海时曾遭到悲观论者的激烈反对和怀疑,甚至在甲板上出现过一个匿名告示,上写:“给‘舰长’号的信件在这里投递”。但在出海巡航中却证明了它的良好性能。‘毁坏”号载煤2,ooo吨,在各种气候和风浪条件下航行5,ooo海里,并进行了实战试验,虽然它的低干舷还需改进,但却是一次很大成功。“毁坏”号成了后来各种等级
战列舰的原型①。从1880年开始,多数国家的海军战舰仅仅保留了供作战指挥和通讯联络使用的信号桅,除了训练舰外,舰队不再使用帆船。
    更重要的是用钢铁取代木材。1859年下水的“勇士”号是英国建造的第一艘铁制军舰,随后意大利于1861年,俄国1864年步其后尘。但法国却迟迟没有放弃铁甲木制军舰,直到1872年,法国在造舰计划中才第一次把铁材定为最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加以使用的造舰材料。但铁材也有其易腐蚀的缺点。在远洋航行中尤为严重,铁制船体比木材包铜更易腐蚀。随着钢的发展,钢材逐渐代替铁材。19世纪70年代,由于钢的质量还不够理想,英法两国一般采用钢铁混合装甲,英国从1886年开始建立第一援全钢船体的战舰。1891年美国工程师H.A·哈维(H.A.HARvEY)进一步改进了钢的治炼技术,在钢中加进镍和铬,并使其表面淬火,从而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使钢甲板变得轻、薄而又强韧。1891年英国建造的“君主”号和1895年建造的“威严”号都是使用的这种钢材,使原来的18英寸厚度的甲板减少到8英寸②。后来到1897年皇家海军的装甲厚度降到6英寸。
    进入蒸汽钢铁时代后,火炮也不断改进和加强。首先是炮管的改进,炮管由铸铁改为锻铁,制造炮身套筒的锻炼由钢所代替,减少了套筒的厚度。到1881年,海军舰炮全部由钢制造。1878年的弹道学研究证明,如果使用燃烧较慢的火药,并使用尽量长的炮管来保证火药的尽量燃烧则可以获得较高的初速度和较大的射程。恰好在这时,一种燃烧较慢的褐色火药
出现了,这种火药可使炮管增长以获得较高的初速和较大的射程。1887年法国对火药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即采用一种用硝化纤维火药,或叫强棉药,这一改进很快得到推广。通过改进炮弹头部的设计,穿甲弹的穿透能力增强了。由于大口径舰炮发射时产生强大的后坐力.经常造成舰员伤亡事故,于是发展了液压驻退装置,以此来吸收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并将火
炮(身管)平稳地复进到原来的位置。这些改进,大大提高了舰炮的穿透能力,破坏力以及有效射程。至19世纪末,又出现了速射炮。20世纪初,由于英国皇家海军P.斯科特(PERcY SCoTT)和美国海军威廉.西姆斯(wILIIAM  SMITH)的不断革新可以便火炮交替发射组成齐射,并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与火药、火炮发展变化的同时,舰炮由前膛炮变成了后膛炮。因为褐色火药的出现要求炮管增长,但炮管的长度总有一定限度。1874年英国建造的“坚定”号实际上使炮管长度达到了极限。‘坚定”号因为炮管太长不能回到炮塔来填装炮弹,只好把炮口压低到甲板的一个斜坡上装上炮弹,然后把炮弹向上挤压到炮管里。随着弹道学的发展和新的褐色火药的出现,要求更长的炮管。英国通过实验,决定再次回到后膛
炮,1879年新设计的“何林伍德”号便装备12英寸的后膛炮,从此海军舰炮又回到了后膛炮。
    在向钢铁战列舰过渡过程中,火炮的置放位置,装甲的配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风帆与蒸汽混合使用时期,最早的装甲舰仍像它们的先辈木制舰一样,火炮几乎全部配置在舷侧,装甲也得延伸至整个舷侧。至19世纪70年代,由于要把暴露的目标尽可能缩小.就要把吃水线以上的干舷部分降到最低限度,这种低干舷又要求放弃传统的舷侧炮。19世纪70年代开始,多数铁甲舰所采用的形式是;在距水面较低的装甲平台上,矗立着装有炮的重装甲中央炮垒,炮垒周围是未加装甲的水兵活动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军舰多属这一类。但这类舰只也有它们的缺点,由于全部火炮集中在一个区域,一门火炮的硝烟便会妨碍所有其他火炮的视野,而且由于炮弹穿透力增强,要在所有要害部位(特别是水线部位和中央炮塔)施
加重装甲已不可能。对此,法国人率先做了改进,他们于1876年建造的“迪佩雷海军上将”号只对水线部位施加装甲,井把火炮安装在前炮塔和后炮塔中,淬硬钢的出现使装甲的合理配置成为可能,也不用为了保证初速度而牺牲防护了。l 891年和1895年英国下水的“君主”号和“威严”号便又回到了高于舷,取消了中央炮垒,重炮安装在旋转炮塔里,从此“带有顶盖的炮垒”(。HOODED  BARBETTE”)终于变成了“炮塔”(TuRRET)。塔座内的火炮从敞开的顶部伸出可以转动,部分封闭的炮塔也可以随着火炮转动。与此同时,到19世纪末.也不再为战舰所有部分提供绝对的防护,而是依据火炮威力适度地对火炮、弹药舱、水线部分、主机和可能最受威胁的人员提供某种防护,这样就取得了装甲防护和速度之间最平衡的效果。
    船只设计上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如采用区划隔水舱,这种措施至少可以使舰船被击中免于沉没。煤仓一般被设置在靠外舷的舱室,这样煤堆可以吸收尽可能穿运它们的炮弹的力量。与隔水舱紧密相联的特点,是以防护甲板保证舰船的要害部位抵御俯射,并在安装在水线位置的足以抵御俯射炮火的铁甲板下形成一个足够的排水量空间,用以保持舰船的浮力。这样,不管水钱以上的舰舷被击穿多少洞,舰船仍不会沉没。后来的德国舰船在这方面设计比较出色,浮航性能较强。
    总之,19世纪90年代已完全进入蒸汽钢铁时代,到19世纪末,钢铁战列舰的设计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排水量达14,ooo至15,ooo吨,航速可达18节,并装有12或13英寸口径大炮.炮弹初速达每秒2,ooo英尺以上,有效射程达4,ooo码左右。在1900年前的不到10年的时间里,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有了16艘一级战列舰,法国和俄国各完成了6艘,俄国和美国各有4艘。这时,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动,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相互对抗和猜疑,促使战列舰的吨位及其火炮的口径一步步地扩大。对法国和俄国造船活动的恐惧。驱使英国加快了步伐.对德国和意大利的造舰活动的恐惧,又驱使法国加快了步伐。美国和日本害怕在武力和威信上落后于人,也要急起直追*一时,“大舰巨炮”成了各国竞争的目标,把战列舰看成是“舰中之王”。但这时总的倾向是竞争和海战中的优势愈来愈掌握在设计师和海军造舰工程师的手中,各国追求的是技术的物质,缺乏战略研究,尤其是忽视了海军轻兵力的作用。但恰好在与战列舰发展的同时,海军轻兵力也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二 海军轻兵力的发展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推动着海军轻兵力的发展,这些新型的轻兵力主要是水雷、鱼雷、水雷艇(驱逐船)和潜艇。
    水雷和鱼雷的最早设想实际是一回事,即进行水下爆炸对敌人以攻击(注)。近代近于实用的水雷最早出现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戴维·布什内尔(1742一1824年)除了设计和建造著名的“海龟”号潜艇外,还设计和制造了触发水雷。1777年8月,他把一个水雷拖到一艘英国的纵帆船“西勃拉斯”号附近。水雷末到达目标前,英国水兵发现了拖索,便把水雷拖进一艘小艇,三个英国水兵不知其为何吻,好奇心促使动了它一下,水雷突然爆炸,3人全被炸死,。西勃拉斯”号也被炸沉。后来,美国天才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1765—1815年)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做过多种实验,先后选出了几种类型的水雷和原始的水雷运载工具——原始水雷艇和原始发射管。后来,由于战争结束和富尔顿的去世.对水雷的研究便暂时中断。
    
   注: 最早水中固定爆炸物叫鱼雷,但后来人们逐浙把鱼雷安上自动推进装置自制导系统,这时鱼雷才是现代意义上的鱼雷,即自动推进的水下爆炸武器。特别是“白头”鱼雷出现后.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TOPREDO”,将原来的那种固定爆炸物叫做水雷。一些著作把‘白头”鱼雷出现之前的这种武器有时称做鱼雷”,有时称做”水雷”.我们这时一律称为“水雷“.以避免混乱。

    从1829年起,另一个美国人塞缪尔·科尔特(1814—1862年)进行了多次成功的电发水雷试验。1829年7月4日,他在陆地遥控,用电子流起爆电发水雷、摧毁一个筏子。1842年7月4日,他用电发水雷炸毁了美国“拳师“号炮艇。8月20日,他在陆上8公里远处起爆水雷,击沉了波托马克河的一艘帆船。1843年4月13日,科尔持用他的电发水雷摧毁了一艘以5节航速航行的500吨桅帆船。这些试验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一1865年)水雷的发展。
    南北战争期间是水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问南北双方都积极开展了水雷战,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案。因为南部同盟的海军对北部联邦处于绝对劣势,便积极发展水雷战,以打破北方的海军封锁。首先他们制造了多种水下爆炸装置,如框架水雷,每个框架有5—15个小格子,格子里嵌着水雷,每个水雷含有大约12.3公斤炸药,然后被沉到河流或水湾的水下。此外.还使用锚雷和电控沉底水雷。南部同盟各类小艇上,都装备了各种撑杆水雷。水雷撑杆一般长5.5米到9.1米不等,多数装在艇艏,杆顶端携带几十公斤的“水雷”。1861年5月,南部同盟建造一艘螺旋桨推进的“丹尼森”号艇,艇艏撑秆上装一个68.1公斤重的炸药包。由于南部同盟积极开展水雷战,在南部重要港口和港湾入口布设水雷,大约有31艘北部联邦的船只毁于水雷。这个数宇超过其他任何方式所毁伤的船只。
    南部同盟还建造了可称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水雷艇”的“戴维兹”号。“戴维兹”号是一艘小型混合攻击船,该艇用锅炉钢板建造,由蒸气推进,其最大宽度为1.8米,长15.2米,干舷很低,只有15.2厘米,不便操纵,但航速可达7节,它的主要优点是,除了升降口和通风口外,可完全浸在水中潜行,使携带的”水雷”不需出水面,井可随时用于攻击。1863年10月5日,“戴维兹”号乘夜色悄悄地向“新克伦威尔铁甲军”号发起
一次突然袭击,铁甲舰底部受到严重损坏.但爆炸的水住把水雷艇掀翻了。南方在战争期间,大约建造了约20艘这样的水雷艇。北部联邦也有所建树,他们建造了一艘蒸汽水雷艇,该艇长16.;米,宽3米,吃水1米,右舷有一根11米长的撑杆,杆的一端装一个短而粗的锥形铜筒,筒里装有炸药。撑杆伸出艇前5. 5米,井在水下3.1米拖着锥形筒自由前进。筒的前半部是个压缩空气室,拉动导火索后能使筒装炸药冲向敌舰。海军上尉库欣自愿驾艇去攻击北方的心腹之患:南军的一艘铁甲舰“阿尔比马尔“。库欣于1864年10月27日夜间以全速前进,在距“阿尔比马尔”4.6米时拉出长杆.解脱并引爆了水雷,”阿尔比马尔”被炸沉。在猛烈的爆炸中,库欣自己的艇也倾覆了,两名艇员失踪,库欣本人游泳登岸,因英勇善战受到国会表彰。此外,北军还设计建造了重型装甲水雷艇“斯普伊特杜威尔”号,该艇前舱有个可以在水面以下发射“水雷”的灵巧而复杂的机构,能收回撑杆重新装雷。
    美国内战期间使水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向前发展一步,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课题需要解决,例如,在攻击敌舰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水雷伤害,水雷的自动推进等。自此之后人们在不断进行研究和试验。英国人罗伯特·怀特海德发明的“白头”鱼雷使水雷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标志近代“鱼雷”的出现。
    罗伯特。怀特海德(1823—1905年)是英国人,曾任奥地利一家公司的船舶设计师。他受到奥地利一些设计思想的启发,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和试验,设计了一种压缩空气发动机和一个制导系统,制造出一个能在水下潜航的,可把8.2公斤甘油炸药带向目标的鱼雷母型。该鱼雷长3.5米,总重157.1公斤,航速5.7节。1866年给奥地利海军作了表演,取得相当成功。开始只是由于没有定深装置,命中率还不高,几个星期后,怀特海德作了两次改进,给鱼雷设计了一个平衡室,以保持定深航行.用4.3米长的改进型鱼雷,以水下4.3米长的发射管发射,得到了理想精度。由于这种武器形状很象鱼.特别象专受攻击水中动物的电鳗,电鳗的拉丁名称是“TORPEDINIDAE”,人们就把这种水中兵器定名为“TORPEDO”,即今天我们所说的“鱼雷”。又由于它的发明人是怀特海德,他的名字译意为“白头”,所以人们通常称这种鱼雷为“白头”鱼雷。
    这种鱼雷出现后、原有的水雷实际拉两个分支发展,即水雷和鱼雷。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雷,大体可按引爆方式、布设方式和控制方式分为三大类。作为水雷新后代的鱼雷,今后30年时间里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利用深度调节器和旋转舵的控制,增加淮确性。
    鱼雷的出现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白头”鱼雷的出现和推广为生产鱼雷快艇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英国造艇专家约翰·艾萨克·桑尼克罗夫特(1843—1928年)于1873年终于造出了快艇“阿瑟·科顿爵士”号,试航中航速达21.4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船。在以后的年代里,桑尼克罗夫特为许多国家建造了鱼雷艇,其中
1877年为意大利海军建造的“快速”号,航速18.27节,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白头”鱼雷的快艇。由于许多国家海军装配了鱼雷艇,1876年英国海军部决定把桑尼克罗夫特建造的鱼雷舰艇编入现役。
    水雷,特别是鱼雷日益变成可怕的武器,日益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尤其受到海军兵力不强的国家的青睐,因为可以用较小代价重创大型舰船,利用鱼雷和海军大国相抗衡。水雷和鱼雷在俄国受到相当重视,有着特殊的发展。从19世纪20、30年代起,俄国便开始了对水雷乃至潜艇进行了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设计,19世纪50年代在俄国进行水雷试验的有甘油炸药大王阿·诺贝尔的父亲伊曼努力·诺贝尔。在克里木战争期间(1853—1856年),俄国人在波罗的海布设水雷区以对付英国的封锁分舰队,曾击毁几艘英国军舰。英国人用小艇进行扫雷,成了对付水雷战的开端。但害怕俄国的布雷区,也是英国人未敢贸然进攻喀琅施塔得的原因之一。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比土耳其海军处于劣势,因而积极
开展了布置水雷发起鱼雷攻势以配合俄国陆军行动,干扰和破坏土耳其人的海上运输。在这场战争中,未来的俄国海军名将,多才多艺的斯杰潘”马卡洛夫(1849—1904年)已崭露头角,当时这位卓越的海军上将,对水雷作了不少改进,计划和组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鱼雷小舰队。1877年5月,4艘“鱼雷”艇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袭击,击伤了土耳其1艘浅水重炮舰
和l艘炮艇,击沉了浅水重炮舰“塞伊费”号。战争初期,俄国人使用的还是拖曳“鱼雷”,后来则使用刚刚传人俄国的“白头”鱼雷。1878年1月26日,装备“白头”鱼雷的“切斯马”号和“锡诺普”号突入巴统,当即击沉了土耳其的蒸汽护卫舰“因莱巴凯赫”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白头”鱼雷击沉蒸汽船。在整个战争期间,俄国鱼雷艇还多次击伤土耳其军舰,土耳其一艘炮艇“苏利纳”号触雷沉没。俄国的水雷和鱼雷攻势把土耳其海军搞得惊恐不安,大大丧失了自己的兵力优势。俄土战争后,俄国人对水雷和鱼雷继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卡洛夫于1877年曾设计创造了水雷艇母舰,1898年设计创造了布雷舰,这些重大贡献都标志着在使用水雷方面,俄国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继俄土战争之后,1879—1881年南美战争中,智利与秘鲁之间连续展开了几场鱼雷艇之战,再次证明了鱼雷艇的战斗作用和价值。
    19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继续研究和提高鱼雷,加快鱼雷本身速度,增强其爆破力,增强鱼雷艇的适航能力,有些鱼雷艇可以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横渡大西洋,大多数鱼雷艇的航速己达到25节。鱼雷艇数量增加尤为明显,1877年,英国仅有1艘鱼雷艇,1900年增加到95艘,同期俄国从26艘增加到115艘,法国从8艘增加到192艘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对抗鱼雷艇的攻势,出现了一种新型快速舰船——鱼雷艇驱逐舰,后来简称驱逐舰。英国第一艘驱逐舰“哈沃克”号于1893年下水,装备有速射炮和鱼雷发射管,吨位(240吨)和速度(27节)略高于鱼雷艇,用以保护大型舰船免遭鱼雷艇的攻击。此后,驱逐舰得到迅速发展和改进,1895年俄国建造的一艘驱逐舰,排水量为290吨,航速达30节。在后来的
战争中,特别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驱逐舰起了重要作用。
    潜艇的出现和发展具有更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潜艇是一种水下作战舰艇,近代潜艇最早出现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7年戴维·布什内尔(1742一1824年)曾设计和建造了一艘他人潜艇“海龟”号c“海龟”号是木制外壳,装有一个手摇螺旋桨,可使小艇在水下前进,艇外挂有一个炸药柄。下潜时可把炸药捅挂到敌舰船底,启动定时爆炸装置,炸药会自动爆炸.摧毁敌舰。“海龟”号曾正面攻击英舰,虽未获成功,但从此揭开了近代水下进攻的第一页。美国内战期间,南军设计和制造了一艘潜水艇“亨里”号,其形状象一支雪茄烟,靠人力摇动曲柄前进,曲柄连接推动器,潜水艇拖着一个爆炸力很强的水雷,可乘对方不备潜水接近敌舰,拉索引爆水雷。1864年2月,击沉了北军螺旋桨单桅纵帆船“胡萨托尼克”号,由于水雷爆炸威力很大,潜水艇本身也随之沉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人普遍对战争失去兴趣,海军再次受到冷落,而许多人又认为使用潜艇是不道德的,也由于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潜艇设计和制造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在俄国、法国和荷兰象对待水鱼、鱼雷一样,一直对潜艇予以特别关注,早在1829年和1834年两个俄国人曾先后设计制造出带有反光潜望镜的潜水艇。克里木战争后,俄国人对潜艇的兴趣有增无已,在19世纪70一90年代,曾设计和制造各种类型,数量可观的潜艇。这时其他国家的各种原型类型的潜艇也得到不断改进。如法国于1864年制造了第一艘比较实用的潜艇。但是真正实用比较接近现代的潜艇仍要在一些关键问题解决之后。1877年荷兰发明了水平舵,使得对潜水动作的控制成为可能。19世纪80年代蓄电池的发展,解决了潜艇潜艇时的动力问题。在90年代又解决了潜艇的方向舵的问题。1908年又出现了完备的回转仪罗盘,进一步保证了潜艇
的水下正确航向。1909年内燃机取代了汽油发动机,从而使潜艇在水面航行时更为安全。这些重大问题逐一解决后,潜艇才日臻完善和实用。1888年法国人斯塔夫·泽代建成了第一艘电动潜艇“电鳗”号,这艘潜艇可在60英尺水下航行,航速8节,这是可供实战用的第一艘潜艇。1899年另一个法国人劳布夫设计制造了“独角鲸”号潜艇·。“独角鲸”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复壳式潜艇,是一艘排水量200吨的远洋潜艇,为了稳定,其形状为雪茄烟形,水面航行时由一个比普通引擎大了3倍的引擎推动,下潜时由充电电池推动(后来由狄赛柴油发动机代替在水面上可以10节速度航行500英里,下潜时可以6.5节速度进行水下攻击,其鱼雷速度为30节,射程为800码)“独角鲸”号的各种战术技术性能均优于过去的潜艇,并成了现代潜艇的原型。
    虽然潜水航行不断在各国取得成功,但英国海军部一直没有采取积极态度,直到1899年“独角鲸”问世,才使其感到不能等闲视之。当时与法国关系并不友善,才只好转向美国,定购5艘“霍兰”型潜艇。美籍爱尔兰人约翰·霍兰(JOH—NHoLAND)一直埋头于潜艇的研究和设计,于1877年完成了首制艇,1899年完成了为美国定购的一艘潜艇,即他所没计制造的第9艘潜艇,井命名为“霍兰”号。“霍兰”号潜艇长15.84米,宽3.05米,排水量70吨,水面和水下航速均为7节.水下航程50海里,下潜最大深度75英尺,8分钟内便可下潜水下28英尺,配备机关炮2门,鱼雷发射管1具,带有3枚18英寸直径的“白头”鱼雷。“霍兰”型潜艇为双船体结构,没有压载水舱、水平舱,装备了潜望镜和驾驶指挥塔。“霍兰”号虽然体积较小,但同样成了现代潜艇的原型。该艇于1900年4月由美国海军购买,成为美国海军的第一艘现代化潜艇。到1901年,除美、英两国定购这种潜艇外,日本定购了5艘,俄国定购了6嫂。
    到20世纪初,潜艇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1907年美国新型的“蝰蛇”号,其规模几乎是“霍兰”型潜艇的两倍。1908年,新型的“独角鲸”号排水量已达337吨,带有4支鱼雷发射管。各国购买和制造潜艇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无论是性能。还是数量上,法国这时都属于领先地位。到1904年,已建成数种型号的潜艇42艘(排水量最大300吨,最小60吨),1906年底,包括正在设计和建造的,约有90艘,型号达18种之多。英国开始对潜艇未予重视,但自1900年定购5艘“霍兰”型潜艇之后也开始研制,到1905年包括正在建造的潜腿已有40艘(“霍兰”A型,B型和c型)。俄国到1904年约有14艘(除l艘“霍兰“型外,主要是自己制造的“海豚”型)。美国到1904年约有10艘“霍兰”型潜艇。德国,其海军大臣梯尔比茨在1904年之前是反对试验和建造小型潜艇的,直到1908年才建成2艘“日耳曼”改进型潜艇,即“u”型潜艇(238吨)只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开始加紧制造潜艇。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水雷、鱼雷、鱼雷艇和潜艇等海军轻兵力都有了相当发展,并在实战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海军兵力这种发展变化势必迟早要影响海军战略。因此,这时开始提出了这些轻兵力的未来潜在的战略价值。法国海军理论家中,出现了少壮派,他们认为蒸汽时代给袭击商船的武装快船带来新的有利条件,袭击商船必将严重影响依赖海外贸易的英国,将可能迫使其屈服。其中某位作家在19世纪80年代的著作中曾强调指出,鱼雷艇将使英国不能使用近岸封锁这一传统武器。其中也有人主张法国应完全放弃建造战列舰,而依靠装甲巡洋舰去破坏敌人的商业活动,依靠潜艇去消灭敌人的舰队。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如19世纪末美国战略的新学派。
    但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海军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大舰巨炮”主义,把大型战列舰看得高于一切,把强大的火炮看得尤为重要。在当时的头号海军强国英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所追求的目标一直是保持大型军舰的绝对优势,在这种海军理论影响下,1885年英国正式采纳“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战列舰要保持相当于两个仅次于英国的主要海
军强国的联合舰队的力量,1898年通过了以建造大型军舰为主要内容的海军防务法。相反,对潜艇却另有看法。早在1805年,潜艇和水雷刚刚出现时.当时的第一海务大臣圣·文森特勋爵便对支持“水雷”和潜艇的皮特首相提出了这样的批评:“皮特是从未有过的最大懊瓜,竞然鼓励取得制海权的国家所不需要的那种战争形式。这种形式一但成功,它将剥夺这些国家的制海权。”100多年来,英国对新的轻型兵力的态度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899年,当潜艇在其他国家已相当发展,才被迫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开始定购潜艇。直到1901年,英国海军部在有关潜艇的备忘录中仍然声称:“这些舰艇在海战中将来的价值如何,只能属于猜测之事。”所以毫不奇怪,后来的第一海务大臣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爵士于1904年写道:“我感到惊奇,非常惊奇,我们之中一些最优秀的人物居然认识不到潜艇在海军作战和海军战略中将完成广泛的革命。”新兴的海军强国德国也并不好些,如前所述,其海军大臣梯尔比茨在1904年之前对潜艇几乎是抵制的,在此之后仍是把大型军舰摆在绝对优先的地位。在上述少壮派观点颇具影响的法国,最终还是把当时盛行的正统观点作为自己的海军理论,1900年法国海军部长在解释建造大型军舰的7年计划时声称:在海上保持威力尽可能强大的火炮尤为重要,只有宽阔稳定的船身平台,必要的装甲和速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其结果就是战列舰,海军力量对比,终究是以大型战列舰来计算的,巡洋舰、鱼雷艇和潜艇只是战列舰的辅助舰艇,绝不能以此来取代战列舰。
    总之,这个历史时期内,所有海军国家都深受“大舰巨炮”主义的影响,片面追求大型军舰,在建造大型舰艇方面展开了激烈竞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著作问世了,马汉的著作对激烈的海军竞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把“大舰巨炮”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三、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
    艾·塞·马汉写作和活动的年代恰好是美国和其他列强开始积极向外扩张,瓜分殖民地的年代,恰好是各列强大力发展海军和海军战略正在发生激烈争论的年代。
    马汉的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一1783年》,1892年出版的《海上力量对法国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和190 5年出版的《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马汉的著作首先是历史著作,这些著作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是海上力量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他在《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说;“经过不断地探求,我终于从联想中发现对海洋的控制是一个从未被系统认识并阐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因素。一旦有意识地加以系统阐述,这个思想就成了自此以后二十年间我全部著作的核心”。在1907年出版的《从帆船时代到蒸汽时代》文集中说;“揭示对海洋的控制——无论是商业性的还是军事性的——如何历来就是强有力地影响各国政治的目标,同时又是决定这些政策成败的同样有力的一个因素。这一直是我的主要目的”。他在《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主要是引用了1660至1783年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在争霸过程中在海军、军事、外交和商业等方面的事件来论让他的中心论点,即谁获得制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谁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在争霸中英国所以立于不败之地,把其他强国逐一打败,主要是通过其海上力量控制了海洋,“英国对海洋的毫无约束的控制无疑是最后结局的首要军事因素”。
    马汉在其《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列举了影响各国海上力量的6个基本条件(或因素)。1.地理位置: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必凭借陆地保卫自己,也不必在大陆上扩充领土。2.自然结构:致力于海上力量的国家必须拥有广大的海岸,拥有无数得到保护的深港和深入到富庶的内地农业区的大河。3.领土范围:必须有一定面积、领土和人口均匀公布于它必须保卫的沿海地区。4.人口数,要成为一支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人口,要有大批人充当水手,或至少随时准备受雇于舰船,以及从事制造海军设备。5.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于物质利益,迫求国内外的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6.政府性质;海上大国通常要求有一种提供参政机会的政治结构。当人民的意志或真正的人民代表的意志在组成政府方面发挥某种巨大作用的时候,这样的政府是安全的。就海上力量而论,最辉煌的胜利来源于富于人民精神和意识到人民的真实意图的政府的明智指导。只有具备上述6个条件的国家才能成为海上强国,英国恰恰具备了上述6个条件。实际上,马汉主要是根据英国总结的这6个条件。马汉相信,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成为全球性的海上强国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现在美国政府只需要提供领导、意志和能力,美国就能成为紧跟英国之后的具有海军优势并因而具有经济和政治优势的国家。
    马汉通过历史的论证、提出了海军国家的政策原则。他明确提出海上力量、商业和殖民地是国家取得财富和繁荣不可缺少的基础,“从这三个方面……人们将会找到解释沿海国家许多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的关键”。他进而论证了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有利的关系,即没有商业,就没有海军;没有海军,也就没有商业。而商业和海军都需要海外基地。
    海军战略是马汉著作中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初期,马汉更多地接受和吸收了约米尼的关于陆战的原则。在后期则更多地反映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国家政策的继续的理论。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论述,提出了战争“不是打仗而是交易”的论点。他认为物质财富是国家强大和幸福的基础,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必须生产和在世界范围内交换产品,富于进取性的国家则要靠海洋这个大自然所赐予的伟大交通工具,夺取海外殖民地,建立基地。掠夺原料和市场,这就需要有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他认为这支海军应是一支以蒸汽机和钢铁装备起来的以大型舰队为作战单位的现代化海军,他主张,海军作战时重要使命是控制海上交通水域,以保护己方货船及运输的安全,同时阻止敌人使用这些水域。在和
另一支拥有主力舰舰队的海上强国发生冲突时,只有靠更为强大的舰队摧毁敌人舰队或使之丧失能力,来获得这种控制。他不主张甚至藐视使用单舰私掠敌方商船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缺乏军事效果和战略眼光,因为袭击敌商船只是部分地破坏敌方海上商船运输,却难以保证自己的商船运输。因此,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海战的未来“确定无疑地同战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同小型舰艇联系在一起。他说:“战争中的军事优势靠对敌人的有组织的战斗力施以沉重的打击。这样的打击必须由密集的部队实施。……永远应该是战舰。……我不是说,我们不要巡逻舰和鱼雷快艇,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战舰对海军来说犹如步兵对陆军来说一样重要;巡逻舰和其他小舰艇是辅助性部队”。马汉经常强调海军集中这条约米尼的原则,他以英国为例来说明这个原则,他认为英国把自己海军集中在欧洲水域便能保护整个辽阔帝国。他说:“把更远的利益先搁置起来,地(英国)必须(在本国水域)集中起一股不容置辩的优势力量。无论如何,不可想象英国在与任何一个国家的抗争中会没有能力从一开始就在这里发挥优势,有效地保护她相隔更加遥远的全部领地”,在战术上,马汉同样要求实
现集中兵力的原则。他把这一战术原则描写为“在一个区域把你的力旦这样分配以对敌占有优势,而在另一区域尽可能长地施住敌人,以使你的主要攻击获得完满结果”。实际这条原则包含三个方面;1.以主要力量攻击部分敌人;2.同时牵制其余的敌人使其不能参加主要战斗;3.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目标和战略中心部署兵力,统一指挥使作战诸单元相互支援和配合。
    总之,马汉的著作,特别是上面所举出的三部著作,全面地系统地阐朗了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从历史上论证了各列强的现行政策*根据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结合海战战例,同样,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井总结了海军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所以,并不奇怪,他的主要著作问世后不久直到今天,马汉即被称为“海军历史学家”,“第一流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海上力量哲学家”,“海上的约米尼”。生前即被美国海军看成是“先知”,死后被奉为“美国海军之父”。他的著作一直被看成是海军历史的经典之作。这种评价基本符合历史实际。但无论现代的标准还是按当时他所处的历史条件来看,他的著作至少有两个“不足”,或者说是“局限性”,而且是并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马汉的第一个“不足”便是过分夸大了“海上力量”对历史的作用。他所列举的海上力量的6个条件(或因素)的确曾对历史产生过并继续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历史上曾在沿河流地区、沿海(如地中海)、大洋地区先后出现过比较先进的文化,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推动历史发展的却是各种力量的一种综合合力,这些力量包括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的、政治的等等,其中自然也包括马汉所说的“海上力量”。但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比起“海上力量”的作用要大得多,6个“海上力量”条件中的前3个实际是自然地理条件,这些地理条件很少发生变化,甚至儿千年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可算是—种“不变因素”或“微变因素”,因而不是一种“动力国家”。“海上力量”的后3个条件自然是变化的,但它们的变化却受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制约和决定。因而“海上力量”的发展,归根结底由经济、科学技术所决定,随着后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毫不奇怪,海上力量的中心(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即将从英国转向美国,并不是因为英国丧失了上述6个条件,德国即将向英国的海上力量挑战,也不是因为德国具备了与英国相同的那6个条件。
    马汉所以表现出这种局限性,原因自然很多,其中之一是他的研究和写作方法。他曾多次表示,他所使用的方法是所谓“类举法”,即:绕过那些“极丰富的细节知识”,迅速找到并把握住更主要的概念,然后将选到的材料精心组合在“主导思想”的四周。这种方法可做应急之用,但并非科学方法。结果他的第一部大作,“几乎完全是匆匆摘自一些并不重要的资料.多数是些‘第二手资料’。这样必然要出现不少漏洞。后来,马汉“为金钱而写作”,“必须尽快地写作”,再加上“他对各个人物和国家有着强烈的主见”,使他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顽固的偏见。任何一个著作家总是偏爱自己的中心论点和主导思想,往往无意地“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带有不易克服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但马汉却有些与众不同,他有意地走得更远了,做得过分丁,因而在客观上带有更多的偏见。
    马汉的第二个“不足”是忽视了鱼雷艇和潜艇的作用。如前所述,这时这种兵器已发展到不客忽视的地步,已预示出这种兵器及其他科技必然要使传统的海军战略和传统的制海权的观念发生变化。但马汉并没有看到这种变化,没有看到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各个方面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马汉这方面的迟钝,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潜艇的看法上。从实用潜艇的出现
(1888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他逝世(1914年12月1日)之前,他一直没有看清潜艇可能具有的战赂重要性,更没有看到袭击贸易即使在过去就具有战略重要性。1907年他对潜艇被迫表态,把潜艇似是而非地说成是“一种可怕而不可思议的怪物”,同时确定潜艇主要是一种防卫武器,之后他便很少谈到潜艇,在他的话题和脑海里潜艇似乎已经消失。1914年8月3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天,马汉仍自信地宣布,即使德国皇帝的U型潜艇巡航距离为200海里,北海上的皇家海军的作战舰队也不必害怕,只要加强侦察搜索,使可使德国潜艇丧失作用。同年9月,德国1艘潜艇击沉了英国3艘装甲巡洋舰。对此,马汉急忙向英国记者声明:“你们3艘巡洋舰被击沉的事实,不能改变我一贯的军事立场,我始终认为,只要做好侦察和警戒工作,使能防止敌潜艇发射的鱼雷。……我不同意珀西·斯科特的预测‘,我相信对潜艇的防御是一个侦察和搜索的问题。”(当时著名的海军军械专家珀西·斯科特将军认为,“潜水艇的优越能力,完全能使战列舰黯然失色”。)
    由于马汉的固持和偏见,没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更没有能对最近的未来作出预测,所以有人称他是19世纪的海军战略家而不是20世纪的海军战略军。马汉成功地研究和总结了风帆战列舰时代的海战经验,但当他企图把这种经验当作不变的教条时,他失败了。所以有位评论家曾这样评价马汉:“在活动和意向方面,马汉主要看到了过去.他从研究过去中取得了经验,并把过去用于类推。无疑,从过去吸取了如此之多,以致他在辨别未来海上交战的趋势方面常常失败。他并不清楚地感知这种事实,即未来事物的样式并不总是与过去的相雷同。”
    尽管如此,马汉毕竞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参照约米尼“克劳塞维茨等人的著作,对风帆战列舰时代的海战经验作出了总结,从历史上论证了“强大的舰队”,“繁荣的商业”(主要是对外贸易)和“海外基地”三者互利、互存的关系原则。特别是,他写得适逢其时,正好适应了各列强极力争夺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军的需要,因而立即引起了强烈广泛的反响,很快被尊为头号海军战略权威。
    首先接受马汉思想的是当时的头号海军强国英国。他的著作刚一出版,便在英国受到普遍赞扬.有人甚至开始称他为海军的“贤哲之一”。马汉幸运的是,他的著作立即得到英国海军以成约翰·R·劳顿教授(皇家海军学院海军史主讲人)的基本肯定。随着英国国内政治斗争需要的加强,扩建海军呼声不断高涨,马汉在英国的声誉也不断升值,直到1893年和
1894年达到了顶点。在此期间,他指挥巡洋舰“芝加哥”号访问了英国和西欧其他几个城市.在英国受到空前盛大的欢迎和奉承。马汉受到特殊重视是从1893年7月31日开始的,这一天,他应邀出席了维多利亚女王在奥斯本大厦为她的客人德皇威廉举行的宴会。在宴会上,维多利亚女王对他的著作表示祝贺,出席宴会的英国陆海军将领也相继走示祝贺。随后各种宴会和招持会应接不暇,军界、政界、文学界名流争相发表颂辞。恰好这时首相格拉斯顿坚持反对增加海军拨款。其反对派则借助马汉大造声势.议会里、报刊上到处引用马汉的文章。《伦敦泰晤士报》甚至郑重其事地宣布他为“新哥白尼”.即这位美国人在海军交方面所做的贡献相当于哥白尼对天文学所做的贡献。1894年5月24日,应邀参加庆祝维多利亚女王
生日的盛大宴会(8月8日再次应邀参加由英女土和德皇参加的宴会)。5月31日,英首相设私宴专门招待马汉,并告诉马汉,他本人一生中从未见过有哪一本著作曾引起过如此高涨的热情。6月2日应邀出席了皇家海军俱乐部举行的宴会,成了这个俱乐部自17世纪末创建以来的第一位外国客人、6月18日,剑桥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两天后牛律大学授予他民法学博士,打破了一个星期内获得一个学位的记录。一年后,英国的“马汉热”虽有所降温,但英国的这番举动已为马汉的国际地位打下基础。
    紧跟在英国之后的是德国,1894年5月,德里威廉说;“我现在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吞噬马汉的书,在努力把它牢记在心中。这是第一流的著作,所有的观点那是经典性的。我们所有的舰船上都要有这本书,我们的舰长们经常引用它。”同年8月,德皇在英国皇家游艇的宴会上,亲自向马汉表示.对他的著作“非常感兴趣”。1898年1月,当德国全力以赴实施海军建设计划时,德帝国海军命令,把《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译本提供给公共图书馆、学校和政府机构。与此同时,日本人于1897年也把《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译成日文送到天皇和太子手中,并向学校系统、各级政府和三军军官分发。“马汉热”热遍全球,几乎所有大国统治者都成了马汉的狂热信徒。在美国,对马汉的赞扬并不象在英国那样起劲,但后来日益升温,直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把“海上力量”带进白宫,美国海军开始无条件地交给了马汉。
    19世纪末产生了马汉,马汉的“海上力量”的观点对各国军备竞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把“巨舰大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节    英德海军竞争
  一、英德矛盾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国际关系和竞争中,英国与德国的关系占有特殊地位。几经周折利变化,英德矛盾最终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英德两国成了海上主要竞争对手。
    直到20世纪前,英国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享有几乎无可争议的海上霸权。英国的实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特有的金融优势。达方面又突出表现在国外投资方面。在滑铁卢之战以后的10年内,年输出额为6oo万英镑左右,到19世纪中期上升到3,ooo多万英镑。1870年至1875年期间,每年达到惊人的7.500万英镑。英国从这些利息和股息中得到的收入,在19世纪30年代末,每年可轻而易举地达到800万英镑。到l 9世纪70年代每年超过5,ooo万英镑。2.殖民帝国不断扩大。这时殖民竞争远不如两个世纪以前那样激烈。除了法国、俄国的零星活动和蚕食行动外,已没有任何对手。在18止—1830年期间,英帝国几乎是在强权“政治的真空”中进行自由殖民扩张的。世界各地到处有英帝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其影响几乎无处不在。3.海军优势。自18l 5年以后近半个多世纪,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敢于向英国海上霸权挑战。其海军人数虽不断减少.但其战斗实力却继续增长,有时可能超过任何别的国家的3支甚至4支海军力量。英国皇家海军是影响欧洲政治的一个因素,在欧洲以外地区有时可以施加决定性影响。
    20世纪之前的二、二十年中,英国一直实行“光荣孤立”的外交,即不与任何一个大国结成负有义务的同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获得最大利益。这正是英国实力和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表明,无论在欧洲大陆还是在大陆以外,还没有出现足以威胁英国行动自由的竞争对手。美国在“内战”后正在忙于“重建”,继续向“西部”进军,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强国等级,直到19世纪90年代尚未废除加在它身上的不平等条约。90年代以前德国还没有能力和愿望采取向欧洲以外地区进入扩张的所谓“世界政策”。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成了欧洲大陆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柏林甚至成了外交中心。德国首相俾斯麦成了外交舞台的中心人物。俾斯麦以纵横捍因的手段大搞结盟外交,其目的是孤立和打击法国,防止法国复仇和东山再起,保持1871年以后形成的新的欧洲均势,巩固和扩大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无意向大陆以外进行大规模扩张。英国防范的重点是俄国,因为俄国在任何时候,哪伯是最虚弱的时候都企图向欧洲以外进行扩张,法国和德国是大陆强国,殖民事业对它们来讲不过是转移一下精力。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是维持现状,保持均势,集中精力在欧洲以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在19世纪70一80年代英德关系基本上是缓和的,甚至是和解的,伸斯麦局时企图拉拢英国,让英国也穿上一件“结盟。的紧身衣,其目的是孤立法国,牵制俄国,并不是要限制和打击英国。这种办法总是因为德国没有诚意,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而归于失败。有时为了取悦于法国,或者想讨好俄国,与英国发生一些争吵,甚至组成反英的“大陆联盟”或海上“联盟”,其目的仍是维持其大陆政策。
    俾斯麦1884年在非洲曾进行殖民活动.成了德国殖民活动的开端。俾斯麦首先想在不削弱德国欧洲地位的条件下以微小代价夺取非洲的土地,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制造“帝国在危险中”一种假象来应付1884年的选举。但俾斯麦的政策重点一直在欧洲,从未有过变化。德国在足够强大之前,不应走出欧洲,对此俾斯麦是清醒的。他曾说过:“我们的非洲地图是在
欧洲。这儿是俄国,这儿是法国,而我们则在中间。达就是我的非洲地图。”俾斯麦从不为殖民地分心。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自然不会与英国的殖民政策发生重大冲突。
    但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情况开始变化。这时,德国迅速发展成欧洲第一经济大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经济真可渭”突飞猛进”,“爆炸式增长”。首先是工业。它的煤产量从1890年的8,900万吨,增加到1914年的2.77亿吨,略低于英国(2.92亿吨),远远超过法国(4,ooo万吨)和俄国(3,600万吨)。铜产量更为惊人,19l 4年德国产量为1,760万吨,高于英、法、俄三国产量的总和。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化工等)更居于绝对领先地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为14.8%,已高于英国(13.6%),是法国(6.1%)的两倍半。化肥和大规模的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德国每公顷的产量比其他任何大国都高得多。它的经济水平也反映到了对外贸易上,1890至1613年的出口额增加了两倍.接近于世界领先出口国英国,当时德国的人口数量(仅次于俄国)和质量(教官水平、社会保证、人均收入)都高于其他国家,工厂和公司管理水平、学校系统都是欧洲最先进的。
    总之,德国综合国力水平在当时的欧洲可谓是超一流的。
    恰好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德国政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888年,德皇威廉病逝,他的儿子威廉二世继位。老首相俾斯麦与年轻君主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俾斯麦愤然辞职。皇帝顺水推舟,以宽慰的心情接受了辞呈。俾斯麦的去职(实为罢官)在—定意义上标志着对外政策中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大陆政策”的结束.“世界政策”的开始。年轻皇帝决心按照德国的新的实力和手段打破俾斯麦的旧尺度,向欧洲以外扩张势力。威廉二世郑重宜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重大任务需要完成”。海军上将冯·提尔皮茨坚持认为,德国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比洛伯爵(1897—1899年为外交大臣,1900一1909年为首相)则宣称:“问题不在于我们要不要开拓殖民地,而是不管我们要不要我们部必须开拓殖民地。”在一次关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演说中,公然向其他列强发出警告:“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外国势力,任何外国朱庇特来告诉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德国的“世界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扩建海军必然要与英国发生冲突.不过19世纪90年代初期,英、德矛盾还不尖锐,还不突出。这个阶段的国际关系是所谓“同盟互相交错时期”。这时,德俄开始疏远,法俄开始接近,而英国与法、俄的关系也并未因此而缓和,对德国还抱有幻想,以为会在外交上给自己一点儿帮助,但从90年代末开始,英、德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90年代,英、德矛盾突出表现在争夺殖民地上(20世纪以后主要表现在海军竞争上),集中在南非、土耳其和远东地区。
    早在1884年,德国己在西南非洲站稳脚跟,并在英国开普殖民地旁边不断进行扩张。南非布尔人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发现丰富金矿后.列强对南非更为关注。为了巩固开普殖民地,扩大英国在整个南非的势力,开普殖民地总督赛西尔·约翰·罗得斯’的部下在1895年12月29日发动了—次袭击,企图推翻德兰土瓦共和国。这—袭击很快失败,但成了德国人的把柄。这时,德国正在起劲地想再次搞起反英“大陆联盟”活动.便立即抓住机会与英国闹别扭。1896年1月3日.德皇威廉:世打了一份电报给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祝贺他“在没有向友好强国呼吁支援的情况下”保持了独立。英国人对此立即作出反应,动用他们的海上实力,组织一个“飞行中队”作为一支随时可派到世界任何地方的机动兵力。这倒使威廉二世的
空头保证成了笑柄。同时,德国的“大陆联盟”的计划也再次破产。
    “克鲁格”电报表面上带有戏剧性,但对英德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事件播下了两国政府和公众不易根除的不信任和反感的种子,随着双方的舆论煽动,这种不信任逐渐发展成了对抗和敌视。后来,1899年,热衰于英德联盟的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英国同伟大的德意志帝国之间的天然联盟”时,他在英国得到的支
持少得令人吃惊,在德国遭到暴风雨般的敌对评论。“克鲁格”电报己清楚表示出德国的殖民强国的强烈愿望,也第一次使英国感到,在欧洲大陆赢得一个朋友是明智的,而这个天然盟友不会是德国。
    引起英德矛盾加剧的另一个地区是土耳其。从19世纪70年代未期开始.英国把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尼罗河流域,在君士坦丁堡的势力有所削弱,于是德国势力很快渗透进来,力图控制土耳其。早在3881年,德国一个军事代表团就开始着手训练土耳其军队‘1889年,德里第一次访问了君士坦丁堡,为德国资本开路,随之顺来的是德国银行、企业的大量涌入,在近东建立了类似德国的经济帝国的局面。1888年,德国一家铁路公司在土耳其获得了建设伊兹特到安卡拉的铁路特许权。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1898年10月德皇再次访问了土耳其,不仅到了君士坦丁堡,还到了耶路撤冷,大马土革等地。威廉二世在公开讲话中表示,他是苏丹和三亿穆斯林生死不渝的朋友。德皇访问土耳其的最主要的效果是,德国铁路公司在1899年获得准许,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的海达尔帕夏建造一个贸易港,土耳其原则上特许德国把铁路从科尼亚延伸到巴格达和波斯湾,即修筑所谓巴格达铁路。
    德国在土耳其的扩张,特别是修筑巴格达铁路引起了其他列强.首先是英国和俄国的极大关注甚至震惊。因为德国势力将沿着从柏林到君土坦丁堡的轴心.斜跨欧亚大陆进行扩张。这个轴心穿过小亚细亚向波斯湾延长可以切断俄国向巴尔干和地中梅扩张路线,挫败俄国企图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宿愿。它也无形地威胁着大英殖民帝国,有可能威胁英国在埃及、波斯的势力范围,甚至可能危及英帝国通往“大不列颠王冠上的珍珠”印度的中途和要冲地带(如波斯湾本身、阿拉伯海、波斯南部和阿拉伯半岛)。
    巴格达铁路问题没有立即使英德关系恶化。由于当时北非和远东事务缠身,英国只好在中、近东地区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防止德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但在巴格达铁路问题上.英德利益毕竟无法调和.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它又促使英、俄接近。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再次把战略重点从远东转向近东,多次向德国提出不在波斯领土上修建铁路的要求,均遭到德国的断然拒绝。德国在近东不仅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成了俄国的主要对手,这使英俄矛盾暂时缓和,结果1907年出现了《英俄协定》G《英俄协定》的主要内容是英俄双方在波斯划分势力范围。《英俄协定》是巴格达铁路的自然后果”。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中,英、俄两国是两个主要角色和竞争对手i但德国的突然介入和日本的迅速崛起使得英德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英国支持新兴的日本来与俄国对抗。德国则站在俄国一边,它一方面想把俄国引向远东。趁此也在那里捞到好处,另一方面想迫使英国迁就自己的要求。甚至想借俄国的压力把英国推进‘三国同盟”。正是在这种念头引导下,德国于1895年与俄国、法国—起要求日本放弃占领中国辽东半岛“.防止日本和英国势力在中国过分扩张。三国干涉还辽.恰似在远东出现了反英的“欧洲大陆联盟”,不仅使日本感到难堪,也使英国别有一番滋味。1898年,德国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胶州湾是‘世界政策’的首次表现;随便什么地方,只要英国和俄国占据着舞台的前沿,德国就要冲到前面去。”
    1900年8月,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后,列强之间的矛盾立即更新尖锐起来。其间,英、德两国虚情假意地签订了一项保持中国门户开放和领土完整的协定(19oo年10月16日)。这是英德两国之间订立的唯一正式的合作协定。英国想借此挑拨俄德关系‘使俄国人误认为德国倒向了英国,德国人则想防止英国把长江流域据为已有*恫很快证明,英国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德国人坚持不做出任何反对俄国的行动.在关键时刻只向英国和日本提供空洞的“善意中意”,充其量是“严格的和准确”的“中立”。1901年3月15日。比洛在帝国议会干脆宣布:1900年10月l 6日英德协定“在任何意义上都同满洲无关”。短命的英德合作协定“所引起的却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的交恶”,也最终证明两国结盟是不可能的。
    由于德国的“世界政策”,“四面出击”。使英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不仅面临俄、法两国老对手的竞争,又遇上了新的对手。除了美国和日本,仅几个欧洲大国便把整个世界搞得不得安宁。作为头号强国的英国要想保持“行动自由”,就要应付世界规模的外交和战略把戏,面临被彻底孤立的危险。”(在南非战争期间(1899-1902),英国第一次遇到了相当严重的军事困难,而且第一次在外交上受到彻底孤立,真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更为严重的是,它的经济实力在相对减弱。仅以工业为例,188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生产能力中所占比例为22.9%,到1913年则下降为12.6%.工业实力已处于世界第三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这不是说,英国没有发展,而是因为其他国家发展更快。海军方面也出现了相对劣势。尽管经常增加海军经费.但到19世纪90年代,突然出现了5、6支象样的外国舰队,而英国皇家海军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相当强大,不可能象19世纪中期那样全面控制海洋。现在,英国要对付在西半球的挑战,只能把欧洲水域的战舰调来,要增加皇家海军在远东的规模.只能靠削弱地中海的海军。大英帝国已进入暮年,各方面已是力不从心。
    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被迫采取“集中自己的军事资源以便加强英国的全球利益”的新方针。1901年11月18日与美国签订海庞斯福特条约,使美国获得独自建造和保卫横穿巴拿马地峡运河的机会。这个条约实际标志英国放弃北美海军优势,也进一步改善了英美关系。英国走出的更重要的一步是1902年1月30日签定的“英日同盟”条约,英日同盟主要内容是为了对付俄国。但重要的不是条约所包含的内容.而是结成联盟这一事实。这个条约标志英国放弃了在远东的孤立状态,解除了英国在远东受到的压力,使其可能加强本国海域的舰队力量。继英日同盟之后是英法接近,英德对抗。
    这时由于法国正想占领摩洛哥,需要其他列强支持,首先是英国的支持。同时,英国并始把自己的海军集中在本国海域,需要与法国保持友好关系,因为法国在地中海有一支不容忽视的海军力量。1902年8月双方开始谈判,经过讨价还价,终于在1904年4月8日签订“英法协约”,实际是关于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协议.其中主要是法国承认英国对埃及的特殊权益,英国同意法国在摩洛哥采取行动。德国感到受到威胁,决定搞掉英法协约。190 6年由德国要求召开的讨论摩洛哥问题的阿尔赫西拉斯的国际会议上,德国事实上受到孤立,支持德国的只有奥地利一家。甚至俄国和意大利也站到了英法一边。德国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搞垮英法协约,反而使英法更为接近,从1906年1月起,英法政府双方参谋人员开始举行会谈.讨论军事协作问题。随英法协约之后.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定。这个协定同样是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协定。但英国把俄国看成是对付德国的平衡力量,而德国把英俄协定看作是一个反德步骤。这样在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列强集团,即英、法、俄协约国集团和德、奥中欧集团。形式上边两个集团是肩并肩地站立,实际上是面对面的站立着。
    两大集团之间有三个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是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另一个是巴尔干问题,第三个便是英德海军竞争。正是海军竞争使英德对抗更加公开并不对避免地走向战争。
         二、英德海军竞争
   英国与德国的海军竞争是两国不能和解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英国一直把海军看成是民族骄傲、荣誉和力量的象征,把“海上霸权”看得至高无上。1815年以后,其实际战斗力有时可能超过任何别的三支海军或四支海军,19世纪80年代提出要保持所谓“两强标准”,在20世纪之前,一直保持绝对优势。1897年6月26日,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聚集在英国的斯皮特里德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继位60周年。165艘英国战舰,其中包括21艘一线战列舰,24艘巡洋舰,显示了皇家海军的巨大规模和战斗力。皇家海军控制着5大战略要地,多佛、直布罗陀、好望角、亚历山大和新加坡,英国手里的5把战略大锁“锁上了地球”。错综复杂的电缆通讯网络把这些基地和帝国联络在一起,皇家海军随时可在世界各地发挥“海上警察”的作用。但正在其颠峰时刻,开始受到挑战。挑战来自各个方面,但主要来自德国。德国海军正在变成皇家海军的主要竞争对手。
    德意志帝国海军自1867年创建以来,它的舰只或舰队只起到了显示帝国国旗和保护贸易的作用.直到80年代德国海军除了少数铁甲巡洋舰以外.主要由鱼雷艇和海防舰艇组成。其海军对国家政策并无多大影响。海军在国防中的作用被看成是卸去陆军的防守海岸线的责任,一直象是陆军部的继子。但从90年代起发生急骤变化。这时德国对外贸易已仅次于英国而居于欧洲第二位.但其海军远远落后于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威廉二世为了适应新的情况,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新海军主义的大潮中占,成了马汉的狂热信徒。他最急于要办的事情莫过于去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海军政策占据他“世界政策”的首位。1892年设置了独立的海军部,授予他的海军参谋长冯‘梯尔比茨海军上将·以直接晋遏之权。他曾引用海军的一句话打比喻来激励他的海军;‘舰队的命令依旧:全速前进。”在皇帝的关怀下.在梯尔比茨直接控制和指挥下,在世界占第六位的德国海军很快成长为仅次于英国海军的强大海军:
    梯尔比茨主张建大一支能够发动攻势的,而不是单纯防守海岸的强大舰队。他在1894年就此写道:“没有一支能够发动攻势的舰队,德国就不可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公海捕鱼、世界交往和殖民地”。即使在和平时期,一支强大“舰队的存在”,也会给外交谈判增加力量和作用。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风险论”:强大的舰队意味着战列舰,战列舰的数量虽不能保持与英国相等。但必须给英国以深刻印象才行,至少应与英国保持2:3或10:16的比例,以使英国感到同德国海军在北海进行冷战会带来“风险”.因为英国海军分散各地,如与德海军交战蒙受巨大损失,也将无力同它的对手法国与俄国交战⒀。
    1897年梯尔比茨就任海军大臣后提出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法,这个法案终于在1898年3月,由帝国国会通过,该法案现定在今后7年内建造战列舰7艘.巡洋舰7艘.到1904年应有19艘列舰,12艘大型巡洋舰。梯尔比茨在向国会说明必须建设海军的理由时说:“自从帝国成立以来,德国海上利益针乎寻常地增长了。对德国来说。保护这些海上利益已经成了生死伙关的问题。如果这些海上利益遇到阻碍或者受到严重的损害。国家必然首先陷入经济衰退,然后陷入政治衰退。……不论你们拿什么来说……所有这些利益只能依靠德国海军来保护,”
    德国在扩建海军的同时,于1896年开通了基尔运河.大大提高了德国在北海的潜力,同时在埃姆登和威廉港开始建造新的大型船坞。
    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通过后.德国组织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成立各种组织,如泛德志协会、殖民协会、海军协会.为扩建海军大造舆论。1898年成立的专为海军进行鼓动的“海军协会”,仅在1899——l 900年冬季期间便在全国各地举行3,ooo多次公开演讲会,宣传建设强大的海军的必要性。同时,德国利用英国在南非战争陷于外交孤立的机会,于1900年6月通过了一项新的扩建海军法案。根据这项新法案,德国海军应拥有34艘战列舰,11艘重巡洋舰.34艘轻巡洋舰和近100艘驱逐舰,另外还有一支出4艘装甲舰、3艘重巡样舰和4艘轻巡洋舰组成的后备分舰队。所计划的海军大体比1898年法案翻了一番。如果说1898年法案具有潜在的反英性质,那么900年法案则具有公开的反英性质。第二个法案所包含
的原则是:“德国必须具有如此强大的战斗舰队,以致即使拥有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的敌人.也只有自己冒着严重的危险,才能攻击它。”实际是要求建立一支具有足够数量的战列舰的强大舰队,这支舰队只靠其身便可威胁英国。
    最初英国对德国扩建海军示予足够注意.但从1902年起.英海军部忽然发现,德国舰队的巡航距离短,是专门设计来对英作战的。同年,第一海务大臣被迫向内阁提出报告:“我确信德国新的大海军正在小心翼翼地建立正是从同我们作战的观点考虑的”。作为对策,英国于1903年宣布在北海的罗赛斯建立一个新的海军基地,并开始考虑所谓的“三强标准”*,其用意是要一劳永逸地把所有对于国家都抛在后面。“三强标准”表明,英国注意到了德国的动向,双方海军竞争已经开始.随着英法协约的形成.这种竞争便进一步升级。
    英法协约签订之后,英国海军部开始把分布在许多殖民地的军舰集结到本国水域,英国海军界其至在酝酿对德国舰队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如1904年11月18日的《陆海军军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公开论证用突然袭击消灭德国舰队的可行性。1904年11月23日,威廉写信给比格:“我今天收到了一件新消息,谈到对方越来越恶化的情绪。谈到了对方已发表的一些文章直接号召发动进攻,也谈到了对方海军界人士的夫人们的谈话。她们公开宣称.快要对我们宣战了,因为我们的海军还很弱,英国要把它消灭掉还不致冒什么风险,如果再过两年那就晚了。”同年12月21日*比洛、梯尔比茨等德国军政要人开会讨论了同英国战争可能性问题.与会全体人员几乎一致同意,要不顾英国压力,继续扩大海军,
    1905—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使英法协约经受了第一次考验。在这次危机中德国咄础逼人,英国外交面临严重抉择:或者面对德、法、俄的反英大陆联盟”;或者站在法国一边对抗德国。这次英国人明确站在法国一边,1906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发出警告:英国站在法德战争之外是不可能的。这一声明比英日同盟的签定意义更为重大,可以看作是英国“光荣孤立”的终结。正是从1906年开始.英法双方参谋人员开始讨论英国远征军赴法作战问题”。与此同时.英国海军也正在抓紧海军改革和建设来对付德国的挑战。
    这时英国海军正由英国有名的海军上将约翰·A·费希尔“·进行“统治”。这位海军强人对皇家海军进行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建设,大胆地变动海军部署,用效率、火力、速度和集中等项要求,提高海军的战斗力。他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包括海军教育、行政、部署、舰船设计等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两顶,即重新调整、部署海军和建造大型战舰,而见这两项主要是针对德国的。
    重新部署舰队的日的在于备战.指导思想是纳尔逊所提出的“舰队和平时期的分布应是战争时期的最好战略部署,”其原则是缩小战线、集中力量。加强海峡和直布罗陀—带的海上力量。澳大利亚、中国和东印度海军合并为东方舰队.南大西洋、北美和西非—带的力量集中在好望角,取消原太平洋诸岛的海军力量。重要的是大胆地削减了地中枢舰队。地中海
—向被看成是“帝国咽喉”.因而地中海舰队力量最强,拥有12艘战列舰(其余均为8艘或5艘),1904年以后减少到3艘.1906年第—次摩洛哥危机后再次从8艘减到6艘。同时。把原来分散的3支预备舰队统一合并为“本土舰队”,共13艘战列舰。原海峡舰队得到适当加强,并规定今后最新战列舰一律用于本土舰队和海峡舰队(基地在多佛)。新建立了由8艘战列舰组成的大西洋舰队(基地在直布罗陀).可根据需要来加强地中海舰队或海峡舰队。
    费希尔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创造大型战列舰.即全部大口径火炮的“无畏”级战列舰。费希尔担任第一海务大臣后,为了使军舰简化类型和标准化.立即做出规定。除极少数特殊性的船只外.今后所建船只要限制在以下4种类型;1.战列舰,排水量15,900吨。航速21节;2.装甲巡洋舰15.900吨,25.5节;3.驱逐视900吨.36节;4.潜艇350吨。为了设计和建造上述前两个类型的战舰.费希尔指定一个权威的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05年1月3日召开第一次会议,经过7周工作,吸收了各种不同意见,于2月22日通过设计方案。这种战列舰与意大利设计师科洛尼尔·康尼比特所构想的战舰极为相似’。不仅设计上没有什么错误,其迹造速度也相当惊人,1905年10月2日安放龙骨,仅一个星期之后便安上了甲板横梁,到12月底船身几乎建成,1906年2月10日举行人水式,并命名‘无畏”。它是第一艘由涡轮蒸汽机推动的战列舰,排水量17,900吨⒂。全部大口径火炮,5个炮塔内有10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航速21节,无论吨位、装甲、火力,大大超过其他战列舰,使它们显得过时,也使英国战列舰领先其他列强两年多时间。费希尔对此洋洋得意,把“无畏”战列舰比作“不会被打破、扰拌的煮透了的硬蛋。”“无畏“舰的出现,把各国的造舰竞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国竞相仿效建造“无畏”级战列舰。英国更继续不断地建造“无畏”级战列舰,到1914年建造了大约22艘“无畏”级战列舰.其排水量25,ooo吨.带有10门13.5英寸口径的大炮。
    与此同时,英国建造了—种新型的装甲巡洋舰,这种巡洋舶的火力几乎与“无畏”战列舰的相等,有8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排水量近17,ooo吨,航速25.5节。这种装甲巡洋舰直至1912年人们才正式称其为“战列巡洋舰”。(最初称装甲巡洋舰,中间曾冠以双重名称“战列舰巡洋舰”最后称战列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真正弱点在于装甲薄,对此费希尔未于足够重视,而且认为“速度就是装甲”。
    德国实际也在计划建造大型战舰。1905年9月在梯尔比茨主持的海军局即作出决定,战列舰排水量为18,ooo吨,航速为18.5节,带有12门11英寸口径的大炮,大型巡洋舰排水量为15,ooo吨级。英国“无畏”放下水后,德国立即作出反应。1906年5月底,德国国会通过了梯尔比茨提出的加强新造主力舰的法案(即第三次扩大海军法案),决定今后一切新式战列舰必须是“无畏”级的,并规定舰队再增加6艘大型巡洋舰和1支布雷舰小队。1906年9月19日帝国海军局决定建造类似英国战列巡洋舰种类的舰只。
    结果,德国于1908年建成了“拿骚级”(NASSAucLAss)“无畏”舰。德国的“无畏”舰排水量为20,ooo吨,带有12门11英寸口径的火饱。但其设计并不出色、大炮被安放在狭窄的中心线和两翼上的炮塔里。德国的新型战列巡洋舰设计要比英国的优越得多,德国人牺牲了一些火力和速度,但提供了更多完善的保护,以防鱼雷攻击。
    1908年,德国在海军竞争中还迈出的新的重要一步。4月德国议会通过了梯尔比茨的扩大海军的第四个法案。这个法案的实质是缩短主力舰的服役期限,保持和提高舰队现代化水平和战斗力。根据新法案主力舰服役期限从25年缩短到20年,因此新舰艇的建设速度加快。根据法案,在1908—1917年期间应更换17艘战列视和6艘战列巡洋舰,预计到1920年德国将有33艘“无畏”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作好战斗准备G
    英国面对德国的竞争和挑战口益不安,憎恨与恐惧日增。英国自由党政府需企图通过外交途径限制德国的海军竞争,被德国多次粗暴拒绝。1908年8月英王爱德华七世在其外交副大臣哈定陪同下访问了威廉二世,哈定试图劝说德皇限制海上竞争,试探性地问威廉:“您能不能停止建造或少造一些军舰呢?”德皇听后勃然大怒,用威胁的口吻说;“那么我们就
打仗好了!因为这是关系到民族的荣誉和尊严的问题,”德皇认为,英国试图限制海上军备是一种“近于侮辱德国人民及其皇帝的卑劣行为。”威廉二世和梯尔比茨一向认为只有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迫使英国让步,而英国人则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海军优势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头等大事。因此,德国一次再次地扩大造舰计划和德皇的态度在英国引起了激动和
不安,举国上下,各个党派、包括一向反对增加海军经费的激进派),几乎一致支持发展海军,议会内外齐声高喊:“我们需要8艘,我们不能等。。”
    英德双方政府由于财政困难,都需“放慢速度”,又要作出和平外交姿态,因此在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期间曾时断时续地进行限制海军的谈判。但梯尔比茨等人坚持不妥协的强硬立场,表示可以把每年德国建造的4艘无畏舰改为3艘,但交换的条件是英国人必须把预定建造的8艘无畏舰改为4艘。德国海军建造计划中的舰只总数不能更改,只是对每年新建主力舰的数量作一些缩减。如果按照梯尔比茨所提比例进行缩减,那末到1914年,德国与英国无畏舰的比例将是3:4。如果再考虑到英国由于力量分散,在本国海域只保持一部分舰只,而德国却能把全部舰只聚集成一股力量,那么上述3:4的比例就意味着英国将丧失海上霸权。同时,德国还想与英国签定一项歧治协定.其中规定在缔约国一方一旦与第三国作战时应相互格守中立。英国人当然不会接受这些条件,在英国人看来,只有德国削减海军,双方关系才能改善。多次讨价还价,只有一个结果,即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猜疑,英国人由此深信,德国决心要向他们的海上优势挑战,并且还要在欧洲建立统治地位。德国人也同样深信,英国在盘算着“包围”他们,而L1最后还要同法国和俄国联合起来打他们。
    1911年第二次摩格哥危机进一步加剧7英德矛盾。这一年5月法国利用借口,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企图将摩洛哥转由法国直接统治。而德国则想抓住机会压服法国做出让步,自己取得补偿。l9ll年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入摩洛哥的另一个港口城市阿加迪尔,轻巡洋舰“柏林”号开进了摩洛哥领海。“豹的跳跃”使全世界惶惶不安。英国再次进行了强有力的干涉。7月初,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警告德国大使说,英国不容许德国在摩洛哥西岸立足。7月21日,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受内阁委托对摩涪哥问题发表公开演说:“我们准备为了维护和平,作出重大牺牲。……但是……以这样的代价换来的和平将是一种屈辱,对于象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德国政府不得不在恐吓面前让步,无条件地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它自己只取得了法属刚果一小部分(按法国总理轻蔑的说法是“一小块沼泽地”)。
    1911年摩洛哥危机使法德冲突变成了英德对抗,英国舰队已做好战斗准备,法国跟在了英国后面。对英国尤为重要的是.英国海军部迫于形势,第一次使自己的舰队服从于运送远征军去法国北部的需要‘。德国的报刊、政府和皇帝越发对英国怀有憎恨心情。当帝国首相在国会上报告同法国签订妥协条约时。会场死一般沉寂。极力主张扩大海军的梯尔比茨心中暗自高兴:“我们越受屈辱.反抗的呼声就会越大.制定新海军法就会变得更加迫在跟前了。”果然,柏林方面决定在1912年向国会提出一项关于从1912至19l 7年再建造3艘无畏舰的法案。
    为了再次作出和平姿态.英国内阁于1912年2月派出陆军大臣霍尔登去柏林就海军竞争问题举行谈判,但3月底谈判便完全破裂。这次谈判的破裂实质标志英德关系已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标志双方都已把对方看成是不可调和的海上敌人。当霍尔登刚刚到达柏林时,德皇威廉二世便在国会宣布大幅度增加陆军和海军的军费开支.并宣称:“支持和加强在陆地和海上的国际实力,是我们永恒的职责和本分。”德国“并不缺少能够拿起武器的年轻人。”谈判破裂后,德国立刻做出反应,1912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新的扩建海军的计划即决定再增加3艘战列舰,计划把现有的17艘战列舰提高到25艘,4艘战列巡洋舰提高到8艘。
    针对德皇上述言论,年轻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发表了公开演说。丘吉尔声称,英国从来不缺海员,因为英国儿童受到热爱海洋的教育,有当海军的思想准备。“英国海军是一支无比强大的防御力量”。他甚至强调指出,“英国海军对男们来说是必要的,而德国海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德国人是一种奢侈。我们的海军实力直接关系到英国本身的生死存亡,是我们生有的保证。对于德国人来说,海军实力就是扩张。
    丘吉尔认定英德战争不可避免,抓紧进行准备。1912年3月向议会提出一项法律草案,其中规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为了应付即将爆发的战争,丘吉尔曾进行两项重大技术改造,即把13.5英寸口径的大炮换成15英寸的。把军舰烧煤改为烧油。但重要的是采取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把英国海军力量进一步集中于北海。1912年3月丘吉尔
宣布重新组织舰队,决定把大西洋舰队(直布罗陀)撤回本土,地中海舰队撤到直布罗陀。撤出地中海在英国引起了激烈争论。丘吉尔对此毫不动摇,他认为不管德国作了什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影响无论如何正在下降“(因为当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在地中海都已相当可观)。1912年8月英法两国海军开始谈判,11月达成协定,法国把自己的大西洋舰队(驻扎
在布勒斯特)调往地中海(土伦)来加强地中海的双方海军力量,英国海军负责保卫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1913年7月内阁和国防委员会对地中海防御作出最后裁定:在马耳他军港只保留一支与一个地中海海军强国(法国除外)相等的力量·首要任务是保卫本土水域,从此英国开始第二次兵力集中,布重兵于北海方面。
    至1912年。英德双方事实上都己下定决心。在北海一带进行海上决战。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6-9 10:41:31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6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水面战斗行动
第一节 概况  英国与德国的兵力对比与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以陆战为主的战争,但海战仍起重大作用,在海军、海战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海、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的广阔水域全面展开。但战事主要集中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地中海。协约国方面参战的主要是英国、法国、意大利、俄国、美国和日本;中欧同盟国方面主要是德国、奥匈帝国和十耳其。其中英、德两国海军状况及其交战具有全局意义,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使用的主要兵器是水面舰艇和火炮。水面舰艇主要是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各种巡洋舰和驱逐舰。战争中,海军轻兵力,如轻巡洋舰、驱逐舰、猎潜舰、护卫舰、护卫艇、鱼雷艇等都有较快发展。潜艇增加更快。战争开始时,德国只有20余艘大型潜艇在编’。到战争结束时,除去损失外,仍有169艘,在1924年至1918年战争期间共建造
340多艘大型作战潜艇。战争中水雷武器得到广泛应用。战前,海军装备有对付水面舰艇的撞发水雷.在战争中,出现了对付潜艇的触线水雷、水中漂雷和沉底水雷。仅在1917年.1918年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协约国方面便在北海布下70,ooo枚水雷。除水雷外,鱼雷也是一种可怕的兵器。它是潜艇使用的主要武器。水面舰艇(巡洋舰、驱逐舰)使用鱼雷主要是保障
和扩大自巳主力的火炮攻击,掩护自己主力脱离敌人。还出现了新的鱼雷武器携带工具一—鱼雷艇和鱼雷飞机。航空兵在战争中得到迅速发展。飞机数量、种类不断增加,其构造和性能不断改进,航空兵从侦察工具和通信工具变成一个独立兵种——海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的广泛发展又导致另一舰种——航空母舰的产生——最初是水上航空母舰,接近战争结束时出现了名符其实的航空母舰。
    交战各国无一例外地极力奉行“大舰巨炮”主义,把战列舰看成是争夺、控制海洋的主要手段,把水面上的战斗看得高于一切,寻求所谓主力舰的“总决战”。因此,爆发了一系列水面上的战斗,直至日德兰大海战。日德兰海战确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列舰之间的战斗,也是“大舰巨炮”主义的具体典型表现,但并没有产生战略上的决定性影响。其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联盟性质的战争,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其斗争结局.最终是由双方经济实力决定的;同时,武器也正在改变战争形式乃至战争的整个进程。
    潜艇迅速发展成战略性进攻武器。战前,甚至在战争的初期阶段,交战各国一直把潜艇当作辅助性的防御武器。但战争伊始,潜艇便显示出其特殊作用,悄然无声地影响、甚至改变着双方战略。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之后,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德国为了摆脱困境,被迫打出“最后一张牌”.宣布从1917年2月1日起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正是。无限制”潜艇战几乎把英国逼到了绝路*潜艇以及驱逐舰、鱼雷、水雷等轻兵力的大量使用,飞机的出现,正在迫使交战双方放弃传统的战略、战术,也使战列舰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英国海上霸权开始衰落,战列舰时代即将结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明显后果,也恰巧表明英国已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两栖进攻战役。英国发动达达尼尔悔峡一—加利波利半岛战役是要打破僵持局面,寻找出路,但以失败告终。战役设想并非没有新奇之处。所以失败是因为一开始英国政府对这个战役就动摇不定,其计划和组织工作又十分糟糕。
    整个战争中,交战双方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武器都曾被迫改变自己的战略。但总的看来,他们总想依靠水面舰艇进行决战,英国一心想用战列舰制造一个第二个“特拉法加”。在日德兰.英国人遇到了百年未遇的进行战列舰决战的好机会,但由于害怕潜艇和鱼雷,不敢进行追击、结果让劣势敌人从自已炮口下跑掉了。而德国人也是用战列舰打破英国人的计划,当他们决心打潜艇战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晚了。在整个大战中,双方海军没有一方是真正胜利者,或是完全失败者,皇家海军是胜利国的海军,德国海军是失败国的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l 917年2月1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之前为第一所段,在此之后为第二阶段。三种类型是:水面战斗,两栖作战和潜艇战。前两种类型主要发生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双方几乎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潜艇战和反潜战,舰队没有交战。德国公海舰队除了三次采用不成功的战术袭击外,一直被因在港内。
二 德国与英国的兵力对比与战略
    战争爆发时,英、德双方都把各自的海军兵力集中在本国水域,寄希望大型水面战斗。
    英国海军合编成5个舰队,分别扼守多佛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和新加坡。其中本土舰队最强大,集中英国三分之二的海军力量,本土舰队主要战斗力集中在“大舰队”(GRAND FLEET,以前称第一舰队( FIRST FLEET),1914年8月4日改称大舰队,我国一些译著译为“主力舰队”)。大舰队的核心力量是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战争爆发时,大舰队拥有20艘一级战列舰和5艘战列巡洋朗,此后不久又征用了原土耳其订购的两艘.从而使战列舰增加到22艘。此外,大舰队还包括200余艘各种其他类型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大舰队由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指挥(旗舰“铁公爵”号),其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由海军中将大卫·比蒂指挥(旗舰“狮”号)。大舰队主要基地在奥克尼群岛中的斯卡帕湾,辅助基地在苏格兰的港湾内。它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北海,监视德国公海舰队.寻找战机,在有利条件下与之交战并将其歼灭。战争爆发后,又组织一支由l 7艘前“无畏”级战列舰组成的海峡舰队,以保障向法国运送军队和物资的通路安全。
    与英国大舰队相对抗的是德国公海舰队。它拥有14艘一级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8艘前“无畏”级战列舰以及160余艘其他各种巡洋舰和驱逐舰.由海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英格诺尔指挥。公海舰队的基地是威悉河和易北河的港湾和亚德湾。它所领受的任务是保护德国海岸不受英国攻击,并寻找机会削弱英国舰队的力量。
    与德国海军相比,英国皇家海军除了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外,还有其他一些长处。它是一个长期服役的舰队*军官和水兵是长期服役的志愿人员,一般是12年甚至20年的服役期,可以进行长期训练,船舶的操纵技术和海上适应能力高于德国。同时,皇家海军有一种传统优越感,对他们的战舰、武器和指挥充满信心,认为胜利在握。
    德国海军水兵是征召来短期服役的,其训练远不如英国那样长期和彻底,而且海军政策放置于陆军总参谋长控制之下,缺少相对独立性。同时,它对皇家海军多少有些畏惧心理。
    但德国海军比起英国海军有自己另外一些优势。由于冶金、造船、引擎制造和化学工业比英国的先进,所造舰船一般比英国的更坚固.尤其不易受到水雷和鱼雷的伤害。特别是德国的鱼雷艇(德国人仍把驱逐舰称作鱼雷艇〕和潜艇在很多方面要比英国的更好,更坚固,有更大的续航能力和更好的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德国的火炮瞄准器的质量优于英国,而且战前德国全部战舰都安上了瞄准器,英国只有8艘战列舰安上了瞄准器,因而德国大炮射击推确性高于英国。德国炮弹的爆破力和穿透力也比英国的强。德国舰队的驻泊地配系完整且设防坚固。公海舰队基地威廉港、驱逐舰和潜艇基地赫耳戈兰岛都有坚固要塞和其他防御工事和设施。战争中,德国扩大了北海的驻泊地配系,在被占领的比利时港口泽布勒赫和奥
斯坦德又建立了潜艇基地‘英国的基地已经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在16、17、18世纪主要是对付西班牙、荷兰与法国,基地都在西部入口,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南部。这些己不适用于专门对讨德国。1903年曾决定把罗赛斯建成第一等的海军基地,但一直拖延下来没有建好。战争爆发后为了应急.把斯卡帕湾作为大舰队的基地.但它又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尤其容易遭到潜艇的攻击。
    所以,如果从水面兵力的数量上看,英国海军占有明显优势,但从整体来看,英国海军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如果考虑到英国战线太长,情况更是这样。
    西对新的形势.英国的军事战略却一直处于动摇不定的状态。无论在战前,还是在战争中.战略问题上一直存在两个派别。一派主张所谓“边缘战略”。他们认为英国应利用自已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优势,攻击敌人的边缘地区,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使用两栖攻击削弱敌人的军事力量,主要大陆战区应留结比利时、法国、俄国和其他协约国的部队,英国应利用财政援助以及除了向主要战线派遣大量部队之外的其他办法支持大陆盟国。这一派中的多数人是海军高级将领。另一派是所谓“大陆战略派”。他们认为,英国在大陆战争中只有把自已的主力部队派到主要西部战区,才是唯一的办法。战争爆发后,他们更认为德皇己象当年拿破仑一样被包围了,只能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对付德国最好办法是马上把英国主力部队部署到欧洲大陆上去。1913年,帝国国防委员会作出了向大陆派遣军队的决议,实际采取了“大陆战略”。后来有人对此评论说;这时的英国军事组织和战争观点开始“欧陆化”。似乎战略已经确定.争论却没有停止,。边缘战略派”的观点和影响有时还有所加强。
    其次,英国海军战略本身,由于水雷,鱼雷和潜艇的大量使用.事实上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他们要更加小心地使用他们的战列舰。原来皇家海军高级将领一直认为和相信可以在炮击中全歼敌人,但现在越来越明确主张,大舰队要在自己选定的、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才能出击和开战,而且还必须避开水雷区和潜艇区。由于害怕敌人的潜艇和水雷,战争开始阶段,皇家海军便被迫放弃传统的“逼近封锁”,改为“观察封锁”,继而又改为“深远封锁”。1916年4月。日德兰海战前,杰利科进而明确提出:“……有必要联系这些攻击方式考虑我们的战术……例如,敌舰队在追来的舰队前面突然转向,我就应该认为它的目的是把我们引向水雷区和潜艇区,因此就不应该被它牵着鼻子走……它可能被认为是拒绝参战,而且确实可能会异致无法按照计划引敌参战”。1918年初,接替杰利科担任大舰队指挥的比蒂同样明确提出:“英国大舰队的正确战略,不再是不惜任何代价力求使敌舰出战,而是使它留在港内,直到……形势对我们更有利”。
    面对英国海军优势,德国海军的战略是:尽量保存舰队力量,避免重大损失,以便保持一支“存在舰队”,战时可以威胁牵制敌人,战争结束时可作为谈判的筹码。同时,要不断制造和寻找机会削弱英国舰队的力量。办法是引诱敌人部分兵力出海,以自己优势兵力将其歼灭或给予严重力击,但要绝对避免与优势的敌人作战。
    实际上,英国也好、德国也好.都想在绝对有利于自己、安全可靠的条件下进行“总决战”,要绝对避开不利于自已的战斗。所以.在整个大战期间,一直没有发生什么“总决战”,水面上的战斗无不带有伏击与反伏击性质和特点,日德兰海战不过是最大的一次而已。
第二节 大洋上的交战
一、科罗内尔海战(1914年11月1日)
    德国为了保护自己在太平洋和非洲沿岸的殖民地和袭击英国大洋上的交通线,组成了太

平洋分舰队(或称东亚分舰队)。太平洋分舰队由海军中将格拉夫‘冯·斯佩指挥,包括有2艘

装甲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和一些由商船武装起来的辅助巡样舰。其主要驻泊地是大洋洲的加

罗林群岛的波纳佩岛,其他舰只在另一些地方,如I艘巡洋舰在我国青岛。除太平洋分舰队外

,德国还有3艘巡洋舰分别在非洲沿岸和加勒比地区活动。
    为了对付苏伊土运河以东的德国海军兵力,英国展开和布署3个分舰队.共包括1艘战列

巡洋舰,2艘前“无畏”级战列舰,10艘巡洋舰。支援英国海军的还有2艘法国巡洋舰,2服俄

国巡洋舰[包括在对马海战中劫后余生的轻巡洋舰“珍珠”号)以及日本的一些舰艇。总体上

,英国力量超过德国力量。但英国3支分舰队分别布置在中国香港.东印度和澳大利亚,且肩

负不同任务。
    战争爆发后,斯佩决定向南美西梅岸巡航,同时派出”埃姆登’号横渡太平洋,进入印

度洋袭击英国船队。斯佩在驶向南美途中,进一步集中和加强了自已舰队力量。这时,他得

到情报:一支英国巡洋舰队已在南美西海岸活动。决定马上南下。1914年10月底斯佩已到达

智利沿海,他命令装甲巡洋舰“莱比锡”号打破无线电沉默,好让英国人误认为这一带水域
只有1艘德国军舰,引诱他们上钩。
    9月初。英国海军部曾命令海军少将克里斯多夫·克拉多克指挥一支巡祥舰队到巴西海岸

搜索袭击英国商船的2艘德国巡洋舰。10月21日克拉多夫离开福克兰群岛的斯坦利港,进入太

平洋北上。速度最高的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首先到达智利港口科罗内尔以南,并收听到

德国海军的无线电信号。克拉多克判定信号是从“来比锡”号发出的。两支舰队即将迎头相

遇,
    德国分舰队对英国分舰队占有明显优势。德国分舰队包括2艘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

号和“格奈森瑙”号,3艘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来比锡”号和“纽伦堡”号。英国舰

队包括2艘装甲巡洋舰‘古德霍普”号和“蒙默斯”号,1艘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1艘辅

助巡洋舰“奥托朗托”号,l艘前“无畏”级战列舰“康珀斯”号。英国的2艘装甲巡洋舰,

各个方面均不如其相应的对手。它们分别于1902年和1903年建成,只有2门19.2英寸口径的

火炮,多数火炮口径较小,又有相当多的舷炮不能在大风浪中进行射击。德国的2艘装甲巡洋

舰都建于1907年,各有8门8.2英寸和6门5.9英寸的火炮。均以出色的射击技术著称,能在

大风浪中进行有效射击。“奥托朗托”号是由1艘12000吨的客轮改装成的,只有8门15英寸以

下口径的火炮,只宜于保护海上运输,防止小型舰艇攻击,不适用与战舰作战,只有轻巡洋

舰“格拉斯哥”号在航速、炮火方面强于德目的轻巡洋舰,但又没有防护铁甲。对英国更不

幸的是.战列舰“康珀斯”号没有参战。原来,克拉多克进入太平洋后.令航速(12节)较低

的“康珀斯”到瓦尔帕来索以西与他会合,后来“康珀斯”途中又出了故障,以致战斗发生

时,它还在战场300海里之外。
    l 914年11月l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双方相互发现对方。最初都误认对方只是1艘轻巡洋

舰,自已占有压倒优势,几分钟情便弄清了对方是一支舰队。克拉多克本可以向南逃走。但

用心不能再找到斯佩,更害怕有损皇家海军声誉,决心一战。5时,克拉多克命令他的舰队向

“格拉斯哥”号集中。5分钟后.英国4艘军舰形成单列纵队驶向东南方向。斯佩集中力量全

速追击。6时4分,双方开始炮击。这时*斯佩见到尚有强烈阳光,不便射击,便下令暂停射击

,拉开距离。下午7时,太阳刚刚落下,夕阳余辉正好清楚地照出英国战舰的轮廓,德国战舰

正好处于凝重夜色之中,对德国舰队十分有利。斯佩马上前进、在12,ooo码的距离内开火。

这时.英国军舰全部在德国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多数情况下,英国只有“古德霍普”号的2

门9.2英寸的火炮可以还击,又由于不易观察、瞄准目标.东南风掀起的巨浪,使英国的射

击效率降到最低点。英国军舰处于被动挨打、无力反击的地步。“蒙默斯”号的火炮很快被

全部打哑,火焰冲天,被迫撤出战斗,蹒跚南去。7时45分时,“古德霍普”号已被“沙恩霍

斯特”号击中30次,至8时连同克拉多克和所有舰上官兵一起下沉。8时15分,“奥托朗托”

号和“格拉斯哥”号向西南方向逃走。斯佩下令轻巡舰追击,用鱼雷攻击。9时28分,德轻巡

洋舰“纽伦堡”号追上重伤的“蒙默斯”号并将其击沉。至此,以智利港口科罗内尔命名的

这场海战结束。
    这一仗,英国损失严重,损失了2艘装甲巡洋舰。德国以3个人受伤的无足轻重的代价,

取得了一场战术上的胜利,暂时夺取了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英国所以失败,首先是因为力量处于劣势,也没有得到及时支援。其次是炮火效率差:

所有英国战舰(包括末参战的“康珀斯”号)的大炮射程都低于德国的,炮弹质量也很成问题

,打到“沙恩霍斯持”号上的2发炮弹居然没有爆炸,打到“格奈森瑙”号4发只伤及舰体一

点儿皮毛,使3个海员受轻伤。
    德国海军以其优势兵力,巧妙地利用距离、位置、光线和风浪,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这

支德国舰队的前景并不乐观,它的8.2英寸口径大炮的弹药已消耗掉了42%,在这一地区又

无从得到补充。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正在赶来。
二、福克兰群岛海战(1914年12月8日)
    英国海军部接到科罗内尔海战失败的消息后,立即决定派出强大兵力去截击、消灭德国

太平洋分舰队。英国情报部门估计斯佩还会在原来的一带海域出现。海军大臣丘吉尔和第一

海务大臣约翰·费希尔勋爵命令原海军参谋长多夫顿·斯特迪海军中将,率领快速战列舰“

无敌”号和“坚定”号以最快速度驶往福克兰群岛。斯特迪于1914年12月7日到达福克兰群岛

与这一带海域的英国军舰会合,组成一支强大舰队。这支舰队计有:2艘战列巡洋舰“无敌”

号和“坚定”号,1艘战列舰“康珀斯”号,3艘装甲巡洋舰“卡那封”号,“康沃尔”号和

“肯特”号,2艘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和“布列斯托”号,1艘辅助巡样舰“奥托朗托”

号和1艘武装商船“马其顿”号。为了对付和截击德国分舰队,英国还在北美西海岸、好望角

、加勒比海等处布署了近30艘战舰,配合这次行动的还有日本分舰队和法国军舰。
    德国分舰队仍是参加科罗内尔的海战的5艘军舰。柏林方面曾建议斯佩尽快突破封锁返回

德国。斯佩虽然同意这样作,但在绕过合恩角之前,整整拖延了一个月的时间。12月6日上午

,他召集舰长开会。舰长们建议进攻斯坦利港,摧毁那里的电台,缴获那里的库存煤。斯佩

接受了这一意见。
    1914年12月7日上午斯特迪率领全部舰队进入东福克兰岛的斯坦利港和威廉港,进行检修

和填装燃料,只有武装商船“马其顿”号在港外巡逻。
    8日上午8时30分,德舰队接近斯坦利港,9时许德国人才辨认出英国舰队的全部数目和种

类,慌忙后退。
    8时许,英国了望哨发现敌舰,发出“发现敌人”信号。因英舰正分别在两个港内检修和

填装燃料,斯特迪只好向各舰发出不同的战斗命令,装甲巡洋舰“肯特”号第一个于8时45分

驶出港口。但在此之后一个小时,战列巡洋舰才出港,最后驶出港口的是轻巡洋舰“布列斯

托”号,那时已是11时。
    英国军舰逐个驶出港口过程中,德国装甲巡洋舰“格奈森瑚”号曾加快速度,企图切断

“肯特”号与港口的联系,但被英国战列舰“康珀斯”号击中后煤仓起火,被迫急转弯。斯

佩只知道英国舰队占有优势.不知其尚未作好战斗准备,便于9时30分下令全部舰队转向东方

,11时又向东南逃去。
    10时,斯特迪发出‘追击”信号。12时47分,英国“无敌”号开始向德国舰队殿后的“

来比锡”号开炮射击。斯佩感到如继续保持兵力集中并无好处,于下午1时20分向其3艘轻巡

洋舰发出“脱离战阵,设法逃脱”的信号。此后,战斗分散展开。
    首先,英国的2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向德国的2艘装甲巡洋舰发起攻击。下午l

时44分,德2艘巡洋舰被击中,同时,英国的‘坚定”号也被击中。但德舰舷炮炮弹重量不到

1,500磅,没能给英舰造成多大伤害,相反.英国战舰炮弹重量达3,500磅.具有较大破坏

力。至下午3时30分,德旗舰“沙恩霍斯特”号已困难重重,下沉3英寸,炮火大为减弱,于4

时17分完全沉没,其全部官兵及勇敢的斯佩无一幸存。“格奈森瑙”号在伤势严重的情况下

继续顽强作战,迟至5时15分还向“无敌”号击中一炮,于5时50分开始下沉,10分后完全沉

人海底,舰上700名官兵仅被救出190人。
    斯佩发出逃走信号后,德国的3艘轻巡洋舰向南逃去,“德累斯顿”在前,中间是“纽伦

堡”号,“来比锡”号在最后。下午2时50分,英舰“格拉斯哥”号和“康沃尔”号同时向“

来比锡”号发起攻击。6时,“来比锡”号起火,8时30分沉没。英舰“肯持”号下午5时追上

“纽伦堡”号并向其开火,至6时30分,“纽伦堡”号已无力反抗,7时27分完全沉没。
    德国太平洋分舰队的5艘军舰仅1艘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暂时逃走。
    福克兰群岛之战.由于英国舰队占有相当优势和指挥镇定,取得了歼灭德国分舰队的重

大胜利。德国舰队司令斯佩没有在英国舰队刚刚驶出港口时,集中力量逐个加以攻击,因而

没有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战斗中,英国军舰只受到轻微损伤,仅死、伤9名水手。
    (双方参战军舰详细情况,请看书后细表说明)
    三、德国单个巡洋舰的袭击与英国的反袭击斗争
    1914年12月8日福克兰群岛海战之后,大洋上德国舰队已不复存在。但仍有几艘单独作战

的军舰不断地袭击英国运输船只。这些单个袭击舰中,主要是4艘巡洋舰;“德累斯顿”号,

“埃姆登”号,“卡尔斯鲁厄”号和“柯尼斯堡”号。
    “德累斯顿”号自福克兰岛逃走之后,一直在一些荒凉港湾寻求避难所,躲避英国军舰

的追击。但在l914年12月14日至1915年3月5日的航行中,仍击沉了l艘小型英国商船。1915

年3月9的,在中立国智利港口抛锚,从智利方面得到承诺,智利战舰到达后.便可得到拘留

保护。3月14日,英国的3艘战舰“肯特”号,“格拉斯哥”号和“奥拉马”号追来。早晨8点

50分,“德累斯顿”号被打成重伤。在随后的谈判中,其舰长和船员登上中立国口岸后.舰

长下令把舰引爆。
    德轻巡洋舰。埃姆登”号的袭击取得很大成功,轰动一时。“埃姆登”号原驻在中国青

岛,日本向德国宣战后逃出中国海,8月13日与斯佩分舰队在泰国的帕甘会合。当天,斯佩决

定派“埃姆登”号去印度洋进行活动。14日分舰队去太平洋,“埃姆登”号在1艘运煤船伴同

下。驶向印度洋。
    “埃姆登”号于1908年建成.排水量3,65o吨,设计速度为24.5节。长395英尺,宽43

.5英尺,配有10门4.13英寸口径的火炮,4架机枪,2个17.7英寸的鱼雷发射管,其火炮初

速达到2,835英尺/秒,每分钟可发射8次,是同级(“德累斯顿”级)中火力最强的战舰。舰

长卡尔·冯·缪勒尔,出生于具有长期军事传统的普鲁上家庭,曾在多种舰船上服务和受过

训练,其水手多数是精力充沛、热情的年轻人。
    “埃姆登”号于1914年8月底进入印度洋,在孟加拉湾击沉3艘,俘获1艘英国货船,并用

火炮把马德拉斯的油罐打着了火。它在驶向斯里兰卡以西的贸易航道上时,48小时内击沉了5

艘船只。它在偏远的迪戈加西亚岛检修和加煤,那里的居民还不知道正在进行战争。然后又

回到斯里兰卡附近搜索,仅在10月20日的几个小内击沉英国5艘商船,俘获2艘。驶向马来半

岛时,lo月28日清晨在摈榔屿港进行一次大胆的袭击,击沉了停泊在那里的1艘俄国巡洋舰“

珍珠”号和1艘法国驱逐艘。
    在袭击过程中,缪勒尔不断窃听协约国方面的无线电情报,巧妙地改变航向,甚至还装

上一个假烟囱,伪装成英国巡洋舰(德国巡洋舰有3个烟囱,英国的有4个)。在3个月近3万英

里的游 袭击活动中,“埃姆登”号共捕获和击沉23艘商船、l搜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使协约

国方面遭受1500万镑的损失,先后在不同时间内共吸引了敌方80艘军舰,有时在同一时间内

14艘军舰对它追踪搜索。缪勒尔一时成了传奇人物,德皇授予他一级铁十字勋章。
    从10月底,“埃姆登”号进入它的结束阶段。lo月31日装煤时,它的一根电缆被折断,

成了它的第一次灾难。随后放弃了原来的在巽他岛海域的袭击计划,转向澳大利亚科科斯群

岛的方向岛,准备去破坏那里的电报和无线电等军事设施。11月9日,“埃姆登”来到这里,

并且有一部分人员登陆。岛上电报站发出了“埃姆登”到来的警报。正在附近护送运兵船的

澳大利亚的防护巡洋舰“悉尼”号闻讯赶来。“悉尼”号的排水量5,600吨,长450英尺,宽

48.5英尺,航速26节,配有8门6英寸的火炮,2支21英寸的鱼雷发射管。其吨位、航速,火

炮射程和火力均超过“埃姆登”。缪勒尔一见“悉尼”号,迅速撤向公海。上午9时40分双

方交火。此后不久,“悉尼”撤到7,ooo码以外,恰好在“埃姆登”的射程之外,在自己有

效射程之内进行攻击:至11时,“埃姆登”已被彻底击毁,宣布投降。加上全体官兵中,死

141人,伤65人,其余117人撤离战舰,最后离开的是缪勒尔本人。缪勒尔作为战俘被囚禁在
马耳他岛,直到战争结束。
    德国的辅助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也有不少战果。从1914年8月31日起开始在巴西沿海
活动,击沉和捕获14艘英国商船。但在攻击西印度群岛巴巴多斯途中,火药库自然爆炸,不
得不于1914年12月初溜过英国封锁线,返回德国*
    德国轻巡洋舰“柯尼所堡”号,战争爆发后来到非洲沿岸。19l 4年9月29日击沉了正在
桑给巴尔清洗锅炉的英国轻巡洋舰“伯加索斯”号。后来,为了逃避英国军舰朗追击,躲进
现今的坦桑尼亚的鲁季菲河三角洲,利用地理、水情和气侯条件长时间隐蔽起来。1915年7月
15日,英国几艘军舰在飞机侦察配合下,打毁了“柯尼斯堡”。
    战争初期,德国的水面兵力的袭击曾一度引起英国的恐慌,到1915年初,德国军舰的袭
击已被制止,这种危险基本过去。在德国发起“无限制”潜艇战之前,协约国大洋上的交通
线暂时是安全的。
第三节  北海和黑海上的伏击与反伏击战
一 赫耳戈兰湾海战(1914年8月28日)
    战争开始后,英国海军对德国实行广泛的海军封锁。在北海,封锁线由英国的彼得黑特

至挪威的赫里斯蒂安桑德展开,由巡洋舰定期进行侦察。由于封锁线太长,封锁并不成功,

德国海军轻兵力不时出来活动。
    德国害怕失去制约对方的海上力量,不敢贸然进行“总决战”,宁愿更多地采用小规模

战争的策略。他们一面派出潜艇进行袭击,利用鱼雷艇到英国沿岸布置攻势水雷;另一方面

又不断派出水面轻兵力进行奔袭。如1914年8月21日和23日,德国人便向北海南部英国海岸发

起了两次奔袭。
    英国海军部根据德国人的活动规律和情报.决定对赫耳戈兰湾进行一次奔袭。赫尔戈兰

湾是易北河和威悉河口外一片三角形水域,每日傍晚至黎明时分,德国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

经常到此进行巡逻、侦察。英国奔袭的目的是:对德进行报复;掩护海军陆战队在比利时的

奥斯坦德登陆;如有可能则截击并消灭德国的部分兵力。具体行动日期定于1914年8月28日.

具体办法是:以潜艇作诱饵,把强大的水面增援舰艇布置在视界以外,把敌人引到赫尔戈兰

湾以西海面,然后英国舰队对敌人加以分割和打击。
    英国海军部首先派出的引诱兵力和先头部队是:罗杰·凯斯准将指挥的潜艇群,包括7艘

潜艇,2艘驱逐舰;理查德·蒂里特准将指挥的2个最新驱逐舰分舰队.其中包括31艘驱逐舰

和2艘轻巡洋舰领舰。这两支兵力出海后,又派出了强大的后继支援力量:由威廉·R‘古迪

纳夫准将指挥的轻巡洋舰分舰队,包括6艘轻巡洋舰‘由大卫·比蒂海军中将指挥的战列巡洋

舰分舰队,包括5艘战列巡洋舰。但由于海军部的工作疏忽。没有把派出支援力量的决定和情

报及时通知给先头兵力,凯斯和蒂里特在驶向赫尔戈兰湾时谁也不知道兵力大大增强了,致

使在随后的战斗中竟然发生了把友军当成敌人的误会。  
    德国人风闻英国人的计划后,计划搞一次反伏击。他们的计划几乎与英国人一样,即引

诱敌人落入自已的伏击圈。可是.德国人并不知道英国人派出了强大的支援兵力,更忘记了

在午后涨潮之前他们的战列巡祥舰不能驶出亚德湾。
    1914年8月28日清晨5时,英国的引诱兵力和先头兵力驶近赫耳戈兰湾,约7时3艘潜艇浮

出水面进行侦察。己准备好的德国9艘驱逐舰和2艘轻巡洋舰出来截击,英国蒂里特的驱逐舰

和巡洋舰马上迎战。英国人占有优势,击伤了1艘德国轻巡洋舰.上午9时5分击沉德驱逐舰“

v187”号。战斗进行时.凯斯了望到古迪纳夫的巡洋舰正在驶来,误认为是敌舰,准备进行

鱼雷攻击。幸亏很快相互辨认出来,才避免一场自我伤亡。
    德国战列巡洋舰指挥希佩尔海军中将,先后派出5艘轻巡洋舰和2艘潜艇进行支援,命令

战列巡洋舰准备启航作战。
    凯斯和蒂里特遭到德国轻巡洋舰严重打击,2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受重伤.不断发出

呼救信号。比蒂率其战列巡洋舰急速于12时30分赶到战场。英国战列巡洋舰的到来使力量发

生明显变化,顷刻将德国轻巡洋分舰队旗舰“科隆”号击沉。下午l时许,德轻巡洋舰“美因

”号被击沉,“阿里登”号被击中起火,备用火药库爆炸,后于下午3时沉没。其余2艘也多

处受伤,急忙借助大雾夺路而逃。
    下午1时后,比蒂发出撤退信号,战斗结束。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至中午12时才算是准备

就绪,下午2时才驶出港口,等它们赶到战斗现场时,战斗已经结束,英国军舰早已离开。
    赫尔戈兰之战是北海水域上两国海军的第一次重大冲突。英国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先发

制人,取得明显胜利。德国海军损失3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死、伤、被俘1,100人。英

国仅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受轻伤,死、伤不足百人。
    德国失败是因为对敌人缺乏纵深侦察,巡逻措施不得力,没能全面准确掌握敌人的计划

和行动,也不善于组织不同兵力的协同,特别是战列巡洋舰没有赶来参战,其影响更明显。
    这场战斗也暴露出英国海军一些重大缺点。英国同样不善于组织不同兵力的协同,甚至

出现了误把自已舰队当成敌人的情况,英国的炮弹只伤及敌舰表面,爆破力、穿透力不强。

胜利使得英国人没有正视这些缺点。
    第一次重大失败影响了德国海军的士气,引起一些高级将领的不安,德皇威廉二世对失

败甚为震惊。德皇下令采取一切措防止英国舰队的再次突然袭击,要求自己舰队要“保存自

身,避免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行动”,下令未经他本人批避,大型军舰(包括轻巡洋舰)不得

驶出赫尔戈兰湾。
 二、多格尔沙洲海战(1915年1月24日)
    赫尔戈兰湾海战后,英国继续对德国实行深远封锁,而且尽量设法避免在北海南部水域

进行大规模水面战斗。德国则继续采取小型游击战的方针,不轻意派重兵力出海。同时更多

地使用齐柏林式飞艇对英国东部沿岸进行空袭。由于双方都采取了慎重避战的方针,长时间

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水面战斗。1915年初.德皇为了摆脱整个陆上和海上出现的战争僵局,准

许战列巡洋舰出港进行袭击活动。
    1915年1月23日希佩尔海军中将奉命率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出海侦察和攻击英国的巡逻兵力

,德国舰队计有:3艘战列巡洋舰:“赛德利茨”号,“毛奇”号和“德弗林格”号;1艘装

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4艘轻巡洋舰和15艘鱼雷艇。
    德国的命令是用电报发出的。英国海军部情报处很快掌握了德国海军的行动计划。原来

俄国人在波罗的海打捞起的一艘德国轻巡洋舰残骸上,发现了一本紧急情况下抛弃的密码本

,并把它交给了英国海军部。由于德国人对密码从不作大的变动,所以英国人总能预先知道

德国人的行动。
    根据情报,英国海军部立即派出大量兵力去截击德国海军。这支出海军中将比蒂统帅的

兵力包括: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包括5艘战列巡洋舰,它们是:“狮”号(比蒂的旗舰),“虎

”号,“皇家公主”号,“新酉兰”号和“不屈“号(最后两艘编成第二战列巡洋舰分舰队,

由海军少将阿奇博尔德·穆尔指挥),4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还有相当数星的驱逐舰

。英国海军部还命令海军上将杰利科从斯卡帕湾出发南下支援。
    1915年1月23日下午,就在希佩尔离开亚德湾15分钟后,比蒂率领英国舰队离开格斯湾。

为了慎重和保密.英国舰队保持无线电沉默,同时窃听德国无线电情报。
    1915年1月24日清晨,比蒂到达预定的截击位置,几分钟后希佩尔也按原计划到达多格尔

沙洲水域。上午7时15分,双方开始交战。7时40分,希佩尔突然发现力量对比悬殊,情况危

急,下令迅速转向赫尔戈兰基地,同时向公海舰队指挥英格诺尔发出紧急呼吁,请求火速派

战列舰支援。
    约9时30分,德国旗舰“赛德利茨”号被“狮”号击中,两个炮塔失去作用。9时50分,

德国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遭到严重打击,其航速很快由23节降低到17节。但比蒂的旗

舰“狮”号也在10时左右遭到“赛德利茨”号的三发炮击,速度下降,落在后面。比蒂命令

战列巡洋舰“不屈”号去拦截落在后面的“布吕歇尔”号,命令其他各舰“尽快接近敌人”

。尽管此时“狮”号速度己降低、但另外4舰战列巡洋舰的速度都超过德国的战舰速度,德国

人似乎不太可能逃脱,英国即将取得歼灭性胜利。lo时50分。受伤的“狮”号再次遭到打击

,进一步落在后面。比蒂己失去对全部战斗的指挥和控制,他旗舰上的发报机遭到破坏不能

工作,使用旗语发出信号:“攻击敌人后部”。这时“向东北航行”的旗帜并未放下,仍在

飘扬。这两个旗语合在一起便被念成了:“攻击殿后的东北航向的敌人”*。而这时向东北航

行的正是伤势严重的“布吕歇尔”号。接替舰队指挥权的海军少将穆尔据此猜测,这个命令

意味着要结束“布吕歇尔”号⑥c英国舰队于ll时l 6分停止追击*快要到手的重大胜利从英国

人手里丢失了,除“布吕歇尔”号外.德国其他军舰成功地逃走。穆尔率领英国战舰围攻可

怜的“布吕歇尔”号。“布吕歇尔”被70发炮弹,7枚鱼雷击中。12时13分沉没。
    无疑,多格尔沙洲之战是英国的一场胜利。德国除了损失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外

,旗舰“赛德利茨”号受重伤,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和轻巡洋舰“科尔贝格”号受到

不同程度的破坏,死亡近1,000人,受伤和被俘者270余。英国方面,仅“狮”号受伤较重,

但4个月之后便被修好,能继续作战。“虎”和2艘驱逐舰受轻伤,死亡15人,受伤18人。
    德国失败,主要是因为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没有得到战列舰队的支援。希佩尔分舰队出击

时,公海舰队的战列舰没有出海作掩护,而仍停在港内,后来战列舰出港时,战斗已经结束


    英国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情报渡确、及时,布署得当,占有明显优势。
    但这次战斗,又一次暴露英国海军存在不少问题。英国战舰装甲、机动性、射击命中率

都比德国的差。仅射击命中率一项,德国达到1.5%,英国仅为1%。指挥信号系统方面也存

在不少毛病。这次战后,英国针对这些缺点作了一些改进*。虎”号和另外一些战舰改进了火

炮,在所有战舰上安装了火力校正指示仪系统.重新制定战斗条令,信号系统作了改进,增

加一些条目,使所有条目更加明确,每个军舰都安上辅助的无线电扳机。
    这次战斗特加别暴露出英国的舰长那种盲目执行命令,缺乏主动精神的缺点,因而使英

国失去了重创、甚至歼灭德国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唯一的一次机会.使较弱一方逃过了较强

一方。比蒂对此甚为恼火,他后来说:“那天的失望使我不堪回首。每一个人都以为那是个

大胜利,而实际上却是一场惨败。我原是打定主意要打沉全部4艘的。我们是能够击沉4艘的

。”当时的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勋爵强烈指责了盲目执行命令的穆尔:“只要他身上有一丁

点儿纳尔逊的气质他就会追下去。而不管什么信号!象纳尔逊在哥本哈根和圣文森特角那样

!战争中的第一原则是不服从命令。任何傻瓜都会服从命令!”海军部解除了穆尔的第二战

列巡洋舰分舰队指挥职务,让他去指挥大西洋的一支巡洋舰分舰队。
    多格尔沙洲之战是双方都有新型大型军舰一—战列巡洋舰参加的一次战斗,英国人从胜

利中进一步得出一些片面结论,即大型战舰决定一切。
    失败则给德国进一步带来消极影响,“布吕歇尔”号的沉没更使德皇担心失去战舰数量

的均势。德皇立即解除英格诺尔公海舰队指挥职务,任命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海军上将朗戈·

冯·波尔接替,并再次下令,大型战舰未经他本人批准,不准驶离赫耳戈兰湾100海里以外。

德国海军被英国海军,同时也被德国人自已封锁在港内。水面上的战斗、进一步呈现停滞状

态。
 三、黑海上的零星遭遇战
    在黑海作战的是俄国与德国、土耳其海军。
    战争爆发前,俄国在黑诲的海军力量对土耳其的海军力量占有明显优势。俄国有5艘前“

无畏”级战列舰,它们是:“圣·叶夫斯塔菲”号,“伊凡·兹拉托乌斯特”号,“潘提莱

蒙”号*“三圣者”号和“罗斯季斯托夫“号,还有2艘效率相当高的巡洋舰“纪念水星”号

和“卡古尔”号。土耳其拥有的最好军舰是3艘陈旧的战列舰.“托尔霍特·雷斯”号,“哈

雷丁·巴巴罗萨”号和“梅索迪赫”号,它们的舰龄分别已有20多年和40多年。土耳其的2艘

巡洋舰“哈米迪赫”号和“梅索迪赫”号,无论其吨位、火力和航速均不如俄国巡洋规。俄

国的轻兵力在数量和性能方面也强于土耳耳,且大部分处于最好状态。
    但战争爆发后,德国战列巡洋舰“德本”号和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来到黑海,加强

了对抗俄国的力量。
    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各有一支相当可观的兵力,英国舰队基地在马耳他岛,法国舰队基

地在土伦。它们的任务是保卫海上运输,监视和截击“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
    原驻泊在亚得里亚海波拉港的德国两艘军舰于1914年7月中旬南下,法、德宣战时正好停

泊在撒丁海边,并奉命攻击法国运兵船。8月4日早晨,这两艘军舰攻击了法属阿尔及利亚的

两个港口.然后按原路返回。这时,德两艘军舰奉命前往君士坦丁堡。
    8月3日法国舰队才离开土伦,5日才到达阿尔及尔,这时德舰已经离开这里。8月3日英国

舰队司令接到海军部命令,要他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跟踪追击德国军舰。英国舰队司令派出

两支力量,其中一支因力量不足末敢向德舰发起攻击,另一支被德国军舰躲避过去。8月8日

,英国舰队接到海军部一份错误指令:“着手进行反对奥地利的战争”。9日又接到更正命令

:“与奥地利尚无战事,继续追击‘格本’号。”尽管如此,还是失去了24小时。8月8日下

午,德国军舰到达爱琴海上的提诺斯岛,10日下午进入达达尼尔海峡。8月16日,德国宣布两

艘军舰“卖”给了土耳其,编入土耳其舰队。“格本”号在土耳其称“苏丹·塞利姆”号,

“布雷斯劳”号称“梅迪利”号,德海军少将苏顺任土耳其舰队司令。
    德国军舰加强了土耳其规队力量。这两艘军舰都是建于1912年的新型战舰。战列巡洋舰

“格本”号的排水量为22,980吨,装有10门11英寸口径的火炮,设计速度25.5节;轻巡洋

舰“布雷斯劳”号排水量4,550吨,lo门11英寸的火炮,航速28.5节,其高级军官中就有未

来的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德国的这两艘军舰无论火力、速度都比俄国同一种类中的任何一

艘军舰要强。此外,土耳其舰队除由德国人担任总指挥外,每艘战列舰和巡洋舰上均设两名

舰长,德国人任舰长,土耳其人任见习舰长,其他舰艇一概由德国人指挥。
    在黑海,交战双方都没有主动求战。双方海军主要任务是保障本国的海上运输,破坏敌

方运输,本断攻击对方港口。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过几次遭遇战,其中较大冲突有两次。
    1914年11月15日,俄国分舰队驶出塞瓦斯托波尔到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面一带保障巴统布

雷中队进行布雷。18日返航途中遭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的截击.双方发生第一次

冲突。
    当时俄国分舰队.包括5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13艘驱逐视,正以通常速度返航。其队

形序列是:战列舰成单纵队,巡洋舰为巡逻队,舰队驱逐舰尾随战列舰之后。18日12时10分

,在萨雷奇角附近双方遭遇。12时21分,俄国先头战列舰“叶夫斯塔菲”号首先向“格本”

号开火。“格本”号被击中起火后立即采取与俄舰平行航向,以5个塔炮进行还击,4发炮弹
击中“叶夫斯塔菲”号。12时35分*“格本”号急速右转弯,消失在雾中.14分钟的战斗结束

。俄国的其他几艘战列舰因为定错了距离表尺.其射击没有发生作用,战斗实际是两艘军舰

的单舰格斗。没有军舰沉没或重伤,只是土耳其人伤亡100人.俄军伤亡78人。
    这次战斗之后,交战双方仍象以前一样.继续不断骚扰和破坏对方交通运输,布设水雷

,攻击对方港口。
    自1915年之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一些变化,俄国力量相对加强。1914年12月26日,“

格本”号触到两颗水雷。严重受伤,不得不进行几个月的修理,直到1915年4月才出海活动。

同年4月.土耳其巡洋舰“梅日迪赫”号在敖德萨外触雷沉入浅海,俄国人打捞上来.加以修

理,编入自己舰队,改名“普鲁特”号。以纪念自己被击沉的布雷艇。同年6月.俄国黑海的

第一艘“无畏”级战列舰“玛丽亚皇后”号完工,编入现役,10月,“叶卡特琳挪二世”号

编入黑海舰队。由于力量有所加强,俄国舰队除继续执行上述任务外.还积极配合,支援英

国、法国发动的达达尼尔海峡——加利波利半岛战役。在此期间,俄国与德国、土耳其发生

了几次冲突。
    1915年5月4日.“格本”号与俄国两艘旧战列舰“伊凡·兹拉托乌斯特”号、“叶夫斯

塔菲”号交战30分钟、俄国获胜,“格本”号被击中4次后撤退。5月10日,俄国4艘战列舰.

“叶夫斯塔夫”号,“雄辩演说家约翰”号,“三圣者”号和“潘提莱蒙”号再战“格本”

号,“格本”被击中两次,23分钟后“格本”号停止射击,撤出战斗。6月11日至l 2日夜间

,俄国两艘驱逐舰与“布雷斯劳”号遭遇,一艘俄国驱逐舰受重伤。1916年1月,往埃雷利附

近海面,“叶卡待琳娜二世”号偕同两艘驱逐舰与“格本”号打了一仗.“格本”见形势不

利撤出战斗,“叶卡特琳娜二世”以近24节的速度追击“格本”号,并从24,ooo米远处进行

射击,显示出其良好性能。
    在整个大战的大部分时间内,俄国在黑海的水面兵力一直占上风,与德国、土耳其舰队

交战中也总是略有小胜。同时,由于双方水面兵力都不十分强大,又由于德国潜艇具有较大

威胁,俄国布设水雷相当成功,双方无意于进行总决战,因而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水面战斗.

而是发生了一连串的小型遭遇战。这一情况同样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一6月1日)(注:德国人称日德兰:海战为斯卡格拉克海

战。)
一、交战双方的伏击设想和兵力构成
    19l 5年1月多格尔沙洲交战之后,英、德双方在北海都在继续加强海上兵力,军舰数量

不断增加(主要是一些轻型舰艇)。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并没有发生重大冲突和交战,更没有

发生重兵力之间的总决战。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双方都害怕过多地失去舰艇,失去威

慑或均衡的力量,特别害怕遭到水雷和潜艇的攻击,造成得不偿失的损失,总想在绝对有利

、比较安全的条件下交战,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条件是很难碰到的。
    英国海军继续实行对德国海军的封锁战略。日德兰海战前两个月,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

在给海军部的一份总结报告中提出英国大舰队的三项任务.即:消除德国公海舰队的任何敌

对行动,保护自己贸易;破坏敌人贸易。并明确提出,只要把德国公海舰队封锁在港内、便

意昧着实现了上述三项任务。他还提出.在战术上,要注意避开水雷区和潜艇区,他说:“

德国人已经表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潜艇、水雷和鱼雷……因此有必要联系这些攻击方式

考虑我们的战术……”不要让敌人“把我们引向水雷区和潜艇区”。这种作法“可能被认为

是拒绝参战,而且确实可能会导致无法按照计划引敌参战。”
    德国公海舰队的海军上将波尔比其前任更加小心谨慎,完全遵从德皇旨意,从未让公海

舰队远离基地,只是开展潜艇战,布置水雷,派出飞艇轰炸英国港口。
    l 916年后形势开始变化,
    1916年1月,波尔发现患有严重疾病。德皇在众多海军高级将领的要求和压力下,1916年

2月任命富于进攻性和挑战性的海军中将瑞因哈特·舍尔任公海舰队指挥。
    舍尔继续执行小型战争的方针,但比以往更积极地展开舰队活动。他的目的是通过小型

进攻活动,引诱英国舰队出海,如遇较弱对手就加以攻击,对手强大便施放烟幕逃走。为此

,他从2月10日起,先后策划和发起了三次奔袭活动。
    2月10日,德国一支驱逐舰队到多格尔沙洲一带活动.进行试探性侦察。3周之后,配合

齐柏林飞艇攻击,公海舰队开到荷兰的特赛尔岛以西,希望把英国的国巡洋舰和驱逐舰引诱

出来。这次行动被英国察知,大舰队驶出港口。但大舰队到达出事地点时*舍尔已回到基地。

4月24日至25口。发动一次更大的奔袭活动,出动了几乎全部军舰,11架飞艇和几艘潜艇。25

日晨突击中队攻击了洛斯托夫特和亚茅斯,飞艇轰炸了英国的几个港口,英、德双方的轻兵

力发生遭遇战,2艘英国轻巡洋舰受伤。
    舍尔的几次行动都没有达到目的,但仍不断构想诱敌出击计划。为了配合德国陆军在凡

尔登的进攻,早在1916年3月初便设想了一项新的计划,5月初制定出了细节、至5月30 日定

下决心实施他的最后方案。
    舍尔的计划是以希佩尔指挥的巡洋舰、驱逐舰为诱饵,到斯卡格拉克海峡和挪威海岸一

带进行佯动,在其之后50英里跟进的是他自己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如果英海军追击

希佩尔,他只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便把追击者引到舍尔舰队的射程之内。舍尔预料,英国大舰

队不会轻意出海拦截德国的引诱兵力。希佩尔指挥的第一、第二中队的巡洋舰分舰队于5月31

日凌时1时起航,于31日拂晓前到达挪威海岸附近。半小时后.舍尔率领战列舰主力出海。
    早在5月17日,英国海军部根据各种迹象,已预料到德国海军将有一次重大行动。5月30

日英海军部已确知德国舰队即将出海。杰利科与比蒂不谋而合.想出了一致对策,几乎又与

德国人的计划如出一撤:比蒂的巡洋舰分舰队诱使希佩尔进行攻击,短暂炮击后,把希佩尔

引向潜伏在地平线外的英国主力舰队。比蒂指挥的巡洋舰分舰队与杰利科指挥的主力舰队于5

月30日夜11时分别出海,大约比希佩尔出海时间
要早两个小时。当他们双方开始行动时,无论希佩尔,还是舍尔都不知道比蒂已经出来,更

不知道杰利科也已经出来;两名英国将领也不知道舍尔已经出来。双方的主力舰队在战场上

都是意外地发现对方的。
    英、德双方兵力,英国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双方兵力对比如下:战列舰英、德数量对

比为28;22(德国有6艘前“无畏”级),战列巡洋舰比例为9:5,装甲巡洋舰为8:o,轻巡洋

舰为26:11,驱逐舰(鱼雷艇)为77;61。英国火炮数量和战舰速度也有相当优势。英、德战

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火炮数量对比为344:244,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速度比德国的任何一艘
战列巡洋舰的都要高,其战列舰的速度要高出1—4节。德国人因缺乏巡洋舰,不得不把鱼雷

艇作为巡航之用,以此增加了望巡视屏幕。
    双方在侦察,通讯联络方面都比较落后。德国海军有几架“齐柏林”飞艇,因不很可靠

没有起飞。当时英国最大飞机母舰“坎帕尼亚”号(1915年5月1日开始服役,排水量20,ooo

吨,可搭载12架水上飞机)本计划随杰利科战列舰队一起出发,由于信号错误和引擎出了毛病

,迟至5月31日凌晨2时才起锚,这时离主力舰队已有4个小时的航程。杰利科得知其
处于单舰航行状态,其周围又有德国潜艇活动,为预防不测,令其返航,同日上午9时.“坎

帕尼亚”回到斯卡帕湾。另一艘轻型水上飞机母舰“恩加丹”号,编人了比蒂舰队。全面战

斗爆发前一个小时,比蒂于31日下午2时47分命令一架“哨特一184”号飞机起飞侦察。飞机

飞到距敌舰2500米高空处,侦察到了敌舰队的方位和编成。但在下午3时45分机上汽油管爆炸

,被迫下降。又由于“恩加丹”号上的无线电设备发生故障,没有及时把获得到的情报发送

给比蒂,实际没有起到侦察作用,此后飞机再也没有起飞。战斗时刻,“恩加丹”号被派去

充当受伤巡洋舰“勇士”号的拖船。当时所有军舰都安装了无线电,但其信息量、功能有限

,多数信息仍需通过旗语、探照灯传递,而这种手段又受到战场上浓烟和大雾的限制。舰队

规模空前庞大,火炮口径、射程迅速增大,侦察、通讯、联络手段已
显得相对落后。这种状况结战斗带来相当影响,交战双方往往不了解对方的位置和部署,指

挥员不能掌握战场情况.很难发出准确、及时命令。
    5月31日晨,希佩尔率领诱敌的巡洋舰队北去,驶向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海峡。其编成有第

一、第二巡洋舰分舰队<共5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3支鱼雷艇纵队(共30艘鱼雷艇.

1艘轻巡洋舰领舰)。舍尔率领公海舰队主力在其后50英里跟进.其舰队编成是:3支战列舰分

舰队(共22艘战列舰),1支轻巡洋舰分舰队[5艘轻巡洋舰),4支鱼雷艇纵队(共3l艘鱼雷艇,1

艘轻巡舰领舰)。
    英国两支编队平行从西向东开进,杰利科在北,比蒂在南,双方保持在约70英里的距离

上。杰利科的主力舰队的编成是:3支战列舰分舰队[共24艘战列舰),1支战列巡洋舰分舰队(

共3艘战列巡洋舰),2支装甲巡洋舰分舰队(共8艘装甲巡洋舰).1支轻巡洋舰分舰队及其附加

力量(共ll艘轻巡洋舰),3支驱逐舰支队(共52艘驱逐舰,1艘轻巡洋舰领舰)*比蒂所率领的舰

队编成是:2支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共6艘战列巡洋舰),1支快速战列舰分舰队(即第五战列舰

分舰队,共4艘快速战列舰),3支轻巡洋舰分舰队(共12艘轻巡洋舰),3支驱逐舰支队(共27嫂

驱逐舰,2艘轻巡洋舰)。
    31日下午2时,比蒂正处在杰利科西南,离杰利科19海里处。2时10分比蒂下令舰队向北

航行,准备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与主力舰队会台。这时,希佩尔舰队也正在北上。英、德舰队

各有一艘轻巡洋舰前去查看一艘情况异常的丹麦不定期货轮。两艘敌对的轻巡洋舰差不多同

时相互辨认出来,立即向各自的舰队发出“发现敌人”的警报,并于下午2时32分开始相互炮

击。1个小时后,两支敌对的海军前卫力量投人全面战斗,日德兰海战开始。
    这场大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战列巡洋舰的前卫战阶段;2战列舰战斗阶段;3夜间战

斗行动阶段。
二、第一阶段:前卫战阶段
    希佩尔见到英国舰队后,依照原行动计划折向东南,向等在那里的德国主力舰队方向驶

去。比蒂命令所有舰只进入“全面待战状态”以22节的航速也转向东南跟踪德国舰队,但第

五战列舰分舰队(即快速战列舰分舰队)此时正在整个舰队后方离旗舰“狮”号约9—10海里处

,没有看到“狮”号所发出的信号。7分钟后,才接到再次用探照灯向其传递过来的转向的信

号。第五战列舰分舰队转向东南时,已离战列巡洋舰更远,又由于其航速要比巡洋舰低,因

而没能参加最初的战斗,约在双方巡洋舰交战21分钟才参战。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共4艘战列舰

,这4艘战列舰都是1915—1916年建成、刚刚下水的“伊丽沙白女王”级战列舰,是当时英国

最好的快速战列舰。每艘战舰排水量为27,500吨,配有8门15英寸的大口径火炮,14
门6英寸的火炮,比蒂没有等第五战列舰分舰队起来便开始了战斗,是他的重大失误。
    1916年5月31日下午3时49分,战斗在敌对双方的战列巡洋舰之间展开。战斗开始后立即

显示出德国海军射击技术高于英国海军,也再次暴露出英国战舰装甲和防护性能差的缺点。

战斗中,几乎每次德国的齐射都击中目标。3时56分时,“狮”号便被击中两次,两个炮塔被

打掉,100名官兵当即阵亡。起火后,火势殃及火药库控制室。身受重伤的炮塔指挥官,皇家

海军轻步兵少校F·J·w.哈维急中生智,下令向弹药库放水,“狮”号才以得救。由于他的

勇敢和机智。哈维少校死后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约下午4时,英国战列巡洋舰“不懈”

号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冯·德·塔恩”号打中两炮,弹药库爆炸,顷刻间连同其l,017名官

兵沉入海底。下午4时10分,英国第五战列舰分舰队赶来参战,它立即取得了一些战果。德国

的“塔恩”号被打坏两座炮塔,进水600吨,另一艘战列巡洋舰“赛德利茨”号也该打坏一座

炮塔。但由于第五分舰队在酉边,德舰在东边,能见度较差,加上战场上的滚滚浓烟,都防

碍了它的射击效果。同时,德国军舰继续发挥其射击优势。4时26分。德巡洋舰“德弗林格”

号和“安德利茨”号击沉了英国战列巡详舰“玛丽王后”号。德国的穿甲弹的一次齐射,穿

透了它的9英寸的钢板,几分钟后这只265oo吨的巨舰便冒着火焰和黑烟沉入海底,1,275名

官兵中仅9名被救起。至此,英国已损失两艘战列巡洋舰,除“新西兰”号外,其余也都受伤

。比蒂站在受伤的“狮”号上,带着烦恼的神色,对他的将官们说:“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

天有点儿毛病。”
    与巡洋舰交战的同时,双方的驱逐舰用鱼雷展开对攻,混战中双方各损失两艘驱逐舰,

德国战列巡洋舰“赛德利茨”号遭到一枚鱼雷打击。
    下午4时38分*离“狮”号2英里远的英国轻巡洋舰“南安普顿”号观察到了德国战列舰,

立即向比蒂发出了惊人的报告:“东南方向有战列舰”。原来比蒂和杰利科根据海军部的情

报,一直认为舍尔仍在威廉港。这时,比蒂才了解到已落入敌人圈套和处境危险。为了达到

引诱对方的目的,比帮仍按原来方向继续南行,直到德国主力舰队在地平线上隐约可见时,

才180。转弯,全速北去,以便把德国主力舰队引向杰利科方向。
    比蒂向北转去时,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指挥海军少将埃文—托马斯离比蒂的旗舰“狮”号7

英里远,又一次没有看到转向旗号.不得不与德国的巡洋舰分舰队和舍尔战列舰队的前锋战

列舰单独作战,直到下午5时50分,第五分舰队才得以摆脱敌人,也向北急驶。
    当比蒂、埃文一托马斯先后向北转去时,舍尔仍然认为英国大舰队主力没有出海,决定

追击。英国军舰航速高于德国军舰的,英国前卫力量暂时摆脱德国主力舰队,于下午6时与自

已的主力会合,战斗第一阶段结束。
    第一阶段的战斗中,显然德国人取得了胜利,英国损失2艘战列巡洋舰、2艘驱逐舰,德

国人只损失2艘驱逐舰。英国军舰所受损伤也远比德国为重。希佩尔已按计划把英国前卫力量

引向德国公海舰队主力,只是由于德国主力舰队的前锋战列舰航速效低.才未能切断比蒂的

退路。比蒂唯一成功之处在于及时转向,逃脱了德国战列舰,开始把舍尔引向杰利科方向。
第二阶段:战列舰战斗阶段
    在以战列舰为主的战斗中,大体发生了4次战斗。
    第一次是两支主力舰队的巡洋舰之间的一次冲突。
    早在下午3时,杰利科已开始向比蒂方向靠近,因此实际上杰利科的主力舰队与舍尔的主

力舰队也正在接近。当两支主力舰队距离不到50英里时,即下午5时55分时,双方的侦察兵力

,英国的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与德国的第二轻巡洋舰分舰队首先交火。交战中,德国的3艘

轻巡洋舰受伤,其中“威斯巴登”号受重伤,这艘坚韧的轻巡洋舰一直飘浮到午夜才自行沉

没。德国的驱逐舰(鱼雷艇)“v一48”号和英国的驱逐舰“鲨鱼”号分别被对方的鱼雷击沉。
    第二次战斗是双方主力舰队之间的第一次战斗。
    约下午6时,杰利科的战列舰队正以每4艘战列舰排成一纵列,6行并列队形南下,与比蒂

的北上兵力相会。但在此4分钟后,杰利科才弄清德国舰队的方位,杰利科遂下令战列舰就位

,负责带路,埃文一托马斯的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居于整个大舰队之后,前面最先交战的侦察

巡洋舰迅速撤出战斗,让位给战列舰。这次战斗从下午6时15分开始,至下午6时45分结束,

约进行30分钟。
    在战斗的前lo分钟内,英国再次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英国的第一装甲巡洋舰分舰队。

其旗舰“防御”号连同海军少将首先被打沉海底。“勇士”号被打成重伤,后被水上飞机母

舰“恩加丹”号拖回,第二天在拖回途中沉没。
    但战场形势很快发生变化。英国战列舰全部投入战斗后立即使英国在力量对比上占了明

显优势,而且杰利科已完成了战术机动,战术队形,能见度都对英国有利。舍尔的前沿舰只

立即遭到十几次的致命打击,希佩尔的旗舰战列巡洋舰“吕措夫”号被打得不能行动,希佩

尔本人不得不转移到鱼雷艇“G39”号上去,他的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其他各舰无一不受到

严重伤害。舍尔的第三战列舰分舰队的旗舰“柯尼格”号燃起熊熊大火,另外两艘也被击中

。由于能见度差、距离大,舍尔的战列舰打不到英国的战列舰,几乎不能还击。
    在下午6时,舍尔仍不知道杰利科的战列视已经来到战场,所以那时让他战线前卫向右旋

转两个罗经点,摆出进攻姿态。但17分钟之后,英国战列舰大批出现时,他的幻想才彻底破

灭。而且这时整个形势对他异常不利。他决定报出战斗,于6时36分发出标准海军命令:‘转

向右舷作战”,即“全体一齐向后转”。他的整个舰队在鱼雷艇掩护下向西南逃去。德国人

在逃跑前发动了一次突击。德国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本身虽已被击中数次,在临逃跑

前,6时31分时仍向英国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无敌”号发出一次齐射,引起“无敌”号

的火药库爆炸,4分钟后这艘17,250吨的大型巡洋舰被炸成两段,英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

指挥胡德海军少将,该舰舰长等1干余名官兵全部葬身海底,仅6人得救。
    下午6时45分.德舰队已完全消失在烟雾之中,第二次战斗结束。
    第二次战斗中尽管英国人损失较大,但一直处于战术上的有利态势,有可能切断德国公

海舰队逃回基地的退路,公海舰队还没有从可能的灾难中摆脱出来。
    第三次战斗是双方主力舰队之间的第二次冲突。
    第二次战斗之后,杰利科并不知通敌人去向,吏害怕触到水雷和受到鱼雷攻击,不仅没

有紧迫舍尔,反而命令舰队倒转航向,然后再稍稍改变一下航向,使自己舰队处在敌舰队与

其基地之间的位置上,并形成一个浅浅的新月状队形。舍尔在向西逃去时,明白自已有被切

断退回基地的退路的危险,决定穿过英海军后方向本土突进,于下午6时55分第二次发出“全
体一齐”转向命令。由于计算上的错误,7时10分,德国舰队向东行进时,闯进英国舰队中部

。英国舰队缩短距离,于7时12分,战列舰全部开炮射击,再次爆发了主力舰队之间的冲突。
    这次英国仍处在有利位置。英国方面具有较好能见度,所有战列舰的大炮部进行有效射

击,又处于包围态势。德国方面只有前面的几艘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可以反击。希佩尔的各
舰再次受到严重打击,原希佩尔的旗舰“吕措夫”号遭到又一次打击后燃起大火,保护它的

鱼雷艇只好向其施放鱼雷加速其沉没。“赛德利茨”号的甲板下载有近5,ooo吨海水在海上
晃动。“德弗林格”号的主炮塔全部报废,甲板上横陈500具尸体。德国两艘战列舰也受到重

伤。英国方面仅1艘战列舰受到一次打击。舍尔为了把敌人注意力从大型军舰方面引开,命令

鱼雷艇攻击敌舰队中央.但全无效果.没有一枚鱼雷击中目标,l艘鱼雷艇反被敌方击沉。
    面对严峻形势,舍尔发出第三次“全体一齐”向后转的命令。这次转向虽然更加危险,

由于德国舰长们的积极和勇敢,毕竟完成了。下午7时35分,德国速度最高的第三战列舰分
舰队再次西去,战列巡洋舰紧跟其后,德国大型军舰很快消失,英国人停止炮击,大约15分

钟的战斗结束。杰利科担心敌方鱼雷攻击,转向与敌人相反方向,双方距离进而扩大,直到

下午8时.杰利科感到已够安全了,才掉头跟踪敌人。
    第四次战斗是英国轻兵力发动的一次短暂的进攻。
    下午8时英国舰队开始追击,追在前面的比蒂8时7分时与德国舰队相遇。比蒂因自已的战

列巡洋舰已有相当损失,便以轻巡洋舰、驱逐舰向德国舰队发起攻击。在比蒂之后的英国第

二战列舰分舰队指挥,海军中将马泰国·基拉姆,坚持僵硬的“随前舰之后”的教条,拒绝

开炮,放弃了战列舰进攻机会。杰利科直到9时10分才得到比蒂与德国舰队发生冲突的消息。

31日下午8时40分,德国舰队再次完全消失,白天战斗至此结束.战斗进入夜间阶段。
  四、第三阶段:夜间战斗行动
    这一阶段的战斗以双方驱逐舰(鱼雷艇)发射鱼雷进行攻击的一连串冲突为其特点。
    舍尔的最终目的是取道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为了突破英国舰队的追击封锁,舍尔不

惜进行夜间决战。德国舰队对夜间战斗是有推备和训练有素的。
    杰利科不愿夜战。他害怕水雷、鱼雷和潜艇给大型军舰造
成得不偿失的损失,并且认为夜战难于区分敌我,可能导致一
场灾难。比蒂同样认为“夜间接敌是不合意的和不适当的。”杰
利科在31日夜间9时17分开始把舰队编成4个纵列的夜间
巡航队形,把驱逐舰部署在后面9,ooo码的地方以防鱼雷攻
击,同时发出“无夜间战斗意向”的信号。他打算在舍尔和德国
海岸之间的几条途径上巡逻到清晨,等到白天进行决战。但他
没能确定舍告尔到底通过哪条途径返回基地。
    在夜间.杰利科也一直没有弄清德国舰队的位置。实际
上,在前半夜,两支敌对舰队大体按平行航线上航行,相距约
6英里,但双方谁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英国的几支分舰队曾先
后三次观察到德国舰队,但都没有向杰利科报告,而从海军部
发来的情报又与舰队本身观察到的情况相矛盾。不过,其间仍
不断发生零星战斗。31日夜10时10分,德国的第二轻巡洋
舰分舰队与英国的第十一驱逐舰支队发生冲突,英国支队领
舰轻巡洋舰“卡斯特尔”号受伤。10时15分,英国第二轻巡洋
舰分舰队与德国第四轻巡洋舰分舰队发生3分钟的交战,英
国的“都柏林”号和“南安普顿”号受伤,德国的“斯梯林”号和
。弗劳思格布”号受重伤,后者于10时45分沉没。
    午夜前后,德国舰队开始向合恩礁水道方向行进,从英国
舰队尾部后面驶过,从11时30分开始爆发了一连串的冲突
和混战。双方进行了鱼雷战,各种舰艇彼此碰撞。德国的1艘
陈旧的战列舰“帕默恩”号,被鱼雷击中,后于6月1日2时
10分沉没。希佩尔的轻巡洋舰“埃尔摈”号撞上了舍尔的战列
舰‘波森”号,后在2时左右沉没。英国的装甲巡洋舰“黑太
子”号误把4艘敌舰当成友舰,在敌舰猛烈炮火打击下爆炸沉
没。英国1艘驱逐舰“喷火”号,因撞到德国战列舰“纳绍”号而
沉没。这场混战大约在6月1日凌晨2时结束。
    德国舰队在6月1日凌晨3时已摆脱英国舰队,3时30
分到达合恩礁。在合恩礁附近进行监视的2艘英国战列舰没
有把这一情报报告给杰利科。4时15分,杰利科从海军部那
里得知:德国舰队已安全到达合恩礁。英国大舰队把海上的幸存者打捞完毕后于6月1日上午

11时转向西北,驶向基地斯卡帕湾,战斗完全结束。
    英国在舰只和人员方面的损失几乎都超过德国一倍,而
且德国损失的战列舰“帕默恩”号已经陈旧过时,对今后战斗
行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如果考虑到英国方面具有相当数量
方面的优势,那就更是德国的一场胜利:德国在力量对比不利
的条件下,打击了敌人,摆脱了潜在的危险;而英国不仅丧失
了削弱、甚至歼灭敌人的机会,而且遭受了重大损失。
    所以出现这种结果,除了指挥、协同方面的原因外,主要
是技术上的原因。德国军舰上都安上了较好的瞄准器,炮手进行了严格训练,具有较高的射

击技能,收到了较好的射击效果。这次,德国大口径炮的命中率达到3.3%,英国只达到2.
2%。德国的战舰比英国的更坚固,具有较厚的装甲,尤其具有
较好的防火系统,炮塔下设有防护得很好的垂直通道,如果炮
弹在炮塔里瀑炸,可以防止火势下窜到弹药库,不会引起灾难
性后果。德国战舰内有多层水密门,以防区域进水,贮煤舱也
尽量置于舰体两侧,起保护作用。总的来说,德国军舰比英国
的具有更强的浮航生存性。所以德国的4艘战舰受到重伤,载
着几百吨海水仍能继续航行。英国战舰设计追求的是航速利
大口径火炮,忽视其他方面的改进,牺牲了装甲厚度,其关键
部位的铁甲比德国的薄50一100毫米,也没有很好的防火设
施。在这次战斗中,至少3艘战列巡洋舰仅被1发炮弹击中后
爆炸沉没的,炮弹在炮塔里爆炸,引起甲板下弹药爆炸。最后,
德国的炮弹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和爆炸力*德国的炮弹装有定
时信管和稳定而猛烈的“TNT”炸药。英国炮弹装的是苦味酸
炸药,这种炸弹一经震荡或撞击便可爆炸,所以往往只在敌舰
表面上爆炸,不能穿透铁甲。上述这些缺点在前几次海战中早
已暴露出来,皇家海军对此未给予足够重视,以致在这次大战中
造成了更严重后果。
    尽管德国海军取得了战术性胜利,英国受到较大损失,但
这场海战并没有改变双方力量对比和德国海军处境。到6月
2日,英国大舰队的“无畏”级战列舰增加到3l艘,7艘战列巡
洋舰。30艘其他巡洋舰*回到港内后l 2小时,26艘“无畏”级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便可

以随时出海作战。公海舰队只有18艘“无畏”级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9艘其他类型的巡

洋舰。其中4艘战列舰和所有战列巡洋舰都需要大修,直到1916年年底才返回基地。英国大舰

队继续控制北海水面,德国公海舰队仍然被封锁在港内。当时便有人对此评论说:“德国舰

队接了狱卒一顿,但仍被关在狱中”。
    这次大海战中.双方在指挥和战术方面都存在一些严重
缺点和不足。首先,双方舰队都仍然采用了线式战术,均想以
长长的单纵列或平行航向对敌,使庞大的舰队缺乏机动性。其
次.双方都迷恋于“大舰巨炮”主义,忽视轻兵力轻巡样舰和驱
逐视的使用.特别是没有使用潜艇。火炮是主要武器,被击沉
的25艘舰艇中,17艘被火炮击沉。再次,双方指挥都表现出
优柔寡断。这并非是他们本人的怯懦无能,主要是因为缺乏可
靠的通讯和侦察手段,缺乏准确及时的情报,缺乏对付轻兵力
的准备和经验。英国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没有及时调转方向,使
比蒂的战列巡洋舰遭受重大损失。杰利科直到战斗前2个小
时才知道敌人主力已经出海作战,直到战斗前10分钟才弄清
德国舰队主力的方位,因此变换队形竞用去20分钟。他还一
直误认为德国潜艇已经出来协同其舰队作战,所以三次放弃
追击敌人的机会。同样,舍尔也是在与杰利科作战前lo分钟
才知道遇上了敌人主力规队。他三次“全体一齐”转向虽然成
功了.确是有着极大风险,近乎轻率、鲁莽。
    日德兰海战使双方舰队主力更加小心谨慎,活动更加减
少。日德兰之后,舍尔开始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和依据潜艇。在
他给德皇的报告中坚持认为,德意志帝国不能靠舰队补偿,必
须靠潜艇取胜,舰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保证潜艇进出港口.只
有更多的潜艇协同行动,舰队才可以出海。日德兰之后直到战
争结束时为止,公海舰队只偷偷摸摸地出来三次,而且再也没
有舰队主力之间的战斗,原因是;公海舰队害怕大舰队,大舰队害怕潜艇。
    1916年8月18日一19日的冲突(上述公海舰队三次出海行动的第一次,其他的次发生在同

年10月18日和1913年4月22—25日再次产生重大影响。原来,舍尔为了提高士气,曾设计出第

二个日德兰计划。舍尔出海后发现了大舰队的返回港口。虽然双方舰队没有交战.但潜艇都

发挥了作用。英国轻巡洋舰“诺丁汉”号和“法尔茅斯”号分别被德国潜艇“u一52”和“U

一63”号击沉,德国战列舰“威斯法伦”号被英国潜艇“E一23”号击伤。因此,舍尔再次强

调舰队任务是保证潜艇安全进出港口。杰利科在比蒂支持下,坚持认为,为了防止误入水雷

区和潜艇攻击,大舰队不应向南进入北纬55 30’以南,向东不得超过东经4。,除非有足够

的驱逐舰作保护或出现“非常紧迫”的情况。1916年9月13日,英国海军部赞同了他的意见。

1916年底,继任大舰队指挥的比蒂(杰利科此时任第一海务大臣)继续采取了同其前任一样的

谨慎态度。1918年初,他上书英国海军部和战时内阁;“英国主力舰队不再是不惜任何代价

力求使敌舰队出战,而是使它留在基地,直到……形势对我们更为有利。”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和随后的8月19日冲突,成了一条分界线,白此之

后北海水域内水面舰艇的战斗已经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峡的水下潜艇战和反潜战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6-9 11:00:30
 穿越时空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等兵
  文章:21
  金钱:148
  注册:2003-3-11
给穿越时空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穿越时空加入好友 查看穿越时空的个人资料 搜索穿越时空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穿越时空 访问穿越时空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7

第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两栖战与潜艇战
第一节    两栖战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是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为打破战争僵局而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从海上向陆地进攻的战役。(许多著作称此役为“君士坦丁堡战役”或“加利波里半岛战役”,为清楚起见,我们这里把整个战役分为“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和“加利波里半岛战役”两个战役来叙述)
    到1914年年底,欧洲大陆战场的西线已完全从机动战转入阵地战,整个大战进入僵持阶段,速战速决、盲目乐观的论调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交战双方都在寻求打破僵局的办法。德国人的办法之一是袭击英国的海上生命线。英国人则想发动两栖进攻。费希尔曾提议派出一支两栖舰队去波罗的海登陆,直接插到柏林。但由于当时公海舰队虽然被封锁在港内,不仅没有被消灭,还有相当实力,还是个威胁,在波罗的海沿岸登陆还有更大的困难和危险。因此,费希尔的意见未被充分讨论和注意。在土耳其发起两栖进攻一直是英国讨论和考虑的方案。进攻土耳其可以把中立的意大利争取到协约国方面,鼓励巴尔干诸国攻击土耳其,动摇奥匈帝国,还有助于加强英国在中东的势力。恰好,1915年1月2日英国方面收到了俄国最高指挥官尼古拉大公的来信,请求英国派出陆军或者海军实施一次佯攻,以减轻土耳其军队对高加索方面俄军的压力。这一要求得到陆军大臣霍雷肖‘基钦纳元帅的原则赞同。想像力丰富而又急性子的海军大臣丘吉尔马上行动起来。早在1914年8月底丘吉尔就曾提出过这一设想,当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现在,年轻的海军大臣立即成了这一战役的热心倡导者和积极的组织者。
    1915年1月3日,丘吉尔打电报给指挥达达尼尔封锁分舰队的萨克维尔·卡登海军中将问他“是否可以单靠军舰突击并占领海峡?”1月5日,卡登用电报作了谨慎的答复:“我不认为达达尼尔是可以冲过去的。但若使用大量船只,作大规模行动,则或许是可以强行通过的。”尽管这个答复有相当保留,丘吉尔仍然认为符合自己的设想。丘吉尔认为只用旧式战舰便可冲过海峡,占领君土坦丁堡。于是,他又让卡登制定一个相应的计划。卡登计划于1月11日送交海军部并得到批准。1月13日,英国战争委员会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计划。计划决定:“海军在2月份炮击和占领加利波利半岛,以君士坦丁堡为目标。”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勋爵最初曾热情支持丘吉尔的设想,中间又激烈反对仅仅依靠海军实施这个战役计划,最后经丘吉尔的争取和说服,采取勉强支持的态度。1915年1月28日,首相阿斯奎斯主持的战争委员会最后批准了达达尼尔海峡作战计划。
    战投计划设想,舰队强行通过海峡,然后突击君士坦丁堡。突破海峡前,首先用舰炮火力摧毁土耳其的海岸炮台和其他防御工事,用舰队扫雷兵力清除海峡水雷。进行攻击的英、法联合舰队的兵力包括15艘战列舰(其中有装备15英寸火炮的最新战列舰‘伊丽沙白女王’号,4艘法国战列朋),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16艘舰队驱逐舰,7艘潜艇,1艘载
有6架水上飞机的飞机母舰,21艘扫雷艇,1艘炮艇和大量辅助船只。英法联合舰队兵力相当强大,其最大不足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
    卡登中将还从未指挥过如此重大战役,因此丘吉尔和海军部又派来两名能干又有经验的指挥官,约翰·德·罗贝克少将为副总指挥,另一名为参谋长。
    海峡由德国、土耳其陆海军联合防守,战役开始前约有2个师的兵力。防御工事比较坚固,火力也比较强大。在海峡入口处有4个要塞,配有27门炮,在上游海峡入口处有11个要塞,配有88门炮*两个要塞群之间还设置一些小口径炮。从海峡人口到凯佩兹之间的海岸上还安装了可以移动位置的榴弹炮。在海峡最窄处和凯佩兹以下设置了两个布雷区,共9道水雷障碍,334枚水雷。雷区还新增设了专门保卫雷区的炮台,装上探照灯,专门对付夜间行动的扫雷艇。达达尼尔海峡防卫的最主要弱点是大口径炮弹不足。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联合舰队发起进攻,开始了战役的第一步:摧毁土耳其炮台和其他防御工事。第一天虽然摧毁了一些滩头阵地,但由于天气变坏,第二天使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直到2月25日才又重新开始。25日这一天,驱逐舰开始对海峡入口扫雷,战列舰尾随其后对岸上防御工事进行炮击。在随后的一星期内,只要天气允许便发起攻击。同时,在军舰炮火掩护下,英国水兵和海军陆战队的爆破组上岸炸毁那些舰队没有破坏的土耳其的岸上火炮。至3月4日,破坏炮台总算告一段落:大部分炮台被摧毁。但在海峡里扫雷和打击岸上支援炮火的工作遇到了很大麻烦。活动榴弹炮隐藏在灌木丛中,经常移动,很难对其瞄准射击,排雷工具是没有武装的木制拖网渔轮,这些木制拖网渔轮在海峡流速4节的水里几乎不能前进。驾驶这些扫雷船的是一些没有战斗经验的普通渔民,他们一听到炮声,看到炮弹爆炸往往掉头便跑,
    丘吉尔对战役进程一拖再拖十分不满,认为缺乏勇敢精神,一再催促卡登发起总攻。卡登感到无力承担此重任,于3月16日提出辞呈。丘吉尔任命德·罗贝克接任指挥,并决定3月18日发起总攻。
    英法海军接二连三地进攻,使进攻完全丧失了突然性,德土方面进一步加强了防御。防御兵力从2个师增加到4个师,火炮有所增多,同时深挖壕堑以避免敌方海军炮火的轰击。他们还观察到,协约国进入海峡的战舰通常总是在亚洲一侧撤出,因此在3月8日午夜后沿亚洲海岸布设了第十道水雷线.共20颗水雷。这20颗水雷中,只有3颗被触响,其余末被发现。
    3月18日联合舰队全部兵力投入作战,发起总攻。由于海峡不够宽,所有军舰一齐上不能有效地发挥火力,罗贝克决定组成3个攻击总队?每个总队由4艘战列舰组成,成梯次波队轮番向前轰击,其他军舰在两类打击岸上的游动榴弹炮和那些保卫雷区的炮群。
    3月18日上午10时30分进攻开始,11时第一攻击总队4艘最强大的战列舰向14,ooo码以外的海峡最窄处轰击,给敌方造成很大破坏。12时20分,第三总队越过第一总队队列,从10,ooo码处开火,连续炮击2个小时。下午2时,第二总队也投入战斗。至下午4时土耳其炮台火炮已被压制下去。这时,罗贝克按计划召回了法国舰,把等在后边的4艘英国军舰替换上去。法国军舰沿亚洲一侧撤退时,碰上3月8日布下的水雷。战列舰“布韦”号触雷沉没。同时。那些拖网扫雷船上的渔民听到炮声又一次掉头逃跑。罗贝克见此情景只好命令突击舰队向后撤,这次英国战列舰“狂饮”号触雷沉没,战列巡洋舰“坚定“号被水雷作成重伤。至下午6时,罗贝克害怕损失更多的军舰,下令返航爱琴海。最后撤退时;再次受到重大损失,战列舰“大洋”号被水雷炸沉,“巨人”号被水雷炸成重伤,“苏弗伦”号被重炮弹打成重伤。
    3月18B参加突破的l 6艘大型军舰中,3艘沉没,3艘重伤长期失去作战能力,损失重大,实际以失败告终。但这时土耳其人的弹药已消耗殆尽,许多火炮或被打毁或被拆卸,水雷也已用光,如果战舰通过雷区,那就很容易到达海峡最窄处,所以曾引起土耳其人的极大恐慌。如果再坚持一下或者很快再次发起强大进攻,那可能将是另一种结果。但英法联军在关键时刻退了下来,又没有立即重新发起强大进攻,可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次进攻失败之后,陆军大臣基钦纳再次提出要有陆军参加进攻。费希尔和海军部本来就主张应有陆军参加,现在害怕损失更多的战舰,更坚持这一主张。罗贝克则坚决要求得到陆军支持,否则拒绝再次进攻。丘吉尔只好接受既成事实。3月18日以后,陆军大臣基钦纳开始负责整个战役,陆海军联合进攻加利被利半岛的战役开始了。
    二、加利波利半岛战段(1915年4月一1916年1月)
    英法联军的战役计划是陆军在加利波利半岛登陆,从背后占领土耳其炮台,使舰队易于突破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悔。基钦纳任命陆军上将伊思·汉密尔顿为爱琴海战区司令。这个战役实际是以陆军为主的一次进攻战役,海军成了辅助力量。
    在进攻之前,联军方面使出现了一些准备和组织方面的毛病。1915年3月5日基钦纳才决定派出英国精锐部队第29师作为进攻主力,3月26日第29师从英国登船启程。但后来发现运输舰没有按照战备需要装载,火炮和弹药分别装在不同的船上,机关枪被压在所有货物底下,很难取出来。处于达达尼尔海峡最近的利姆诺斯岛上的临时码头穆兹罗所港只是个小码头,设施简陋,无法重新装船。整个运输船队只好返回离达达尼尔海峡700海里的亚历山大港,重新装船。在埃及,陆军士兵住在帐篷里,军需官指挥搬运工人和水手卸船,重新装船,把一起用阶东西放在同一处,以便按使用预定次序卸载。这样又耽误了近3个星期的时间,直到4月23日英国第
29师才到达集运地点利姆诺斯岛上的穆兹罗斯港。同时,开战后才发现英法联军缺乏山地作战的那种火炮,医院设备,以及壕堑工程所需之铁镐、铁丝网,高级指挥官对进攻目标几乎一无所知.没有一张像样的地图,甚至不知道该地区是否有水。汉密尔顿将军离开伦敦的时候.还没有选定登陆地点。还与英国以往的两栖行动—样,这一次仍没有统一的陆海军指挥。战斗中,只是汉密尔顿和他的参谋人员登上了海军少将罗贝克的旗舰“伊丽沙白女王”号进行观察和策划,这似乎是统一指挥的一点儿象征。
    在英法拖延不决的时候,土耳其方面加强防御。土耳其政府把防守半岛的指挥权交给德国驻土耳其的军事使团头目奥托‘利曼·冯·桑德斯将军。桑德斯要求把所有能用的火炮都调到加利波利半岛,兵力由原来的4个师增加到6个师,从4万人增加到6万人。在指挥官中就有未来的土耳其共和国的陆军部长恩维尔·帕夏和第一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未尔。桑德斯还充分利用时间对土耳其士兵进行强化训练,在协约国部队可能登陆的所有滩头后面挖筑相互衔接的境堑,配以机枪火力点和铁丝网。他把2个师的兵力布置在海峡亚洲一例的库姆卡莱岬,4个师布置在欧洲一侧。其中1个师是作为机动兵力的预备师,这个师的师长就是令人生畏的凯末尔。桑德斯在布置兵力方面的主要缺点是把协约国部队的主要登陆地点估计错了。
    汉密尔顿的计划是以他最有战斗经验的第29师约1万7干人在海勤斯角登陆。29师首先在海军炮火支援下占领海勒斯角背后5英里处的阿奇巴巴山,然后在阿奇巴巴山的炮火支援下进而夺取基利迪尔巴希尔高地。他认为这个高地上的要塞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最窄处通道,因而应该是自己的
主要目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澳新联军)约3万人在半岛中部加巴岬以北一点儿的地方登陆,汉密尔顿须料通过海岸开阔地带到达半岛的高山山晋,在山脊上架起大炮便可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和打击敌人的增援部队。皇家海军步兵师向半岛北部的搏拉耶尔,法国步兵师的2个团向亚洲岸边的库姆卡莱进行佯动。每支登陆部队均由战列舰和巡洋舰予以支援。
    4月24日傍晚200余艘军舰满裁登陆上兵驶向各自目标.25日黎明前发起了登陆进攻。指挥澳新联军的伯德伍德将军想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决定先头部队在黎明前登陆。先头部队上岸后并没有遇到所预料的平缓的披地,而是陡峭的山崖。他们冒着步枪和机枪的火力网向上攀登。幸好守军人数不多,很快停止射击向内地撤退。随后遇到是更复杂和更可怕的地形,一道道深谷和更为陡峭的山岭‘很快,穆斯塔法·凯末尔的预备兵力赶米,在加巴岬挡住了澳新联军的前进,海勒斯角的几处登陆地点没有遇到多少障碍,但在主要地点却遇到了重大障碍,遇到从战壕和要塞碎石工事后面的步枪和机关枪的猛烈射击,受到重大伤亡之后占据了海滩一线,到26日午前,所有登陆部队总算站稳了脚。但由于情况不明,组织混乱,仅在前两天的登陆过程中,英法联军就有1万余人的重大伤仁,并且不断遭到敌人骚扰,只能勉强坚守阵地。
    登陆虽然成功,但远末达到目的,既没有到达阿奇巴巴山,更从未到达基利迪尔巴希尔高地,战争很快变成了一场毫无价值的残酷战斗,形成僵持局面。澳新联军l万8千余人被围困在2英里长,不足2英里宽的海滩区域,两端又被悬崖峭壁所阻塞。在这块有限的地区内,人员、牲畜、大炮、军需品乱成一团。部队不断遭到敌人的袭击和骚扰,被迫挖掩体,忙于
防御,寸步不能前进。土耳其人把火炮从海峡撤出来,加强海勒斯防守。为了躲避联军海军大炮的攻击,土耳其人把战壕往前挖,尽量贴近英国人的战壕。在长期僵持中,铁丝网,后勤需求急骤增长,伤亡不断上升。在海勒斯一带,英军在4月底至5月中曾发动三次进攻,都以残重失败告终。仅在第三次进攻中。l万6干人便伤亡4干5百人。5月以后,酷暑、缺水和尸体散发的恶臭使部队生活更加困难。
    战役初期,英法海军同样遭受严重损失。5月底前,英国连续损失3艘战列舰。5月13日,1艘土耳其驱逐舰在夜色掩护下偷偷溜进达达尼尔海峡,用鱼雷击沉英国战列舰“哥利亚”号。5月25日,27日,德国潜艇“u一2l”号连续击沉英国战列舰“胜利”号和“威严”号。鉴于潜艇威胁,英国急令“伊丽沙白女王”号返回英国,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派去l艘装有14英寸大炮、不怕水雷的浅水重炮舰和13艘潜艇到达战区。英国潜艇的活动显得卓有成效。它们常常穿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组成巡逻队骚扰土耳其船队。这些潜艇摧毁运送补给的船只,袭击后勤船队,对海岸进行小规模袭击,甚至炸沉停泊在君士坦丁堡港外的2艘军舰。潜艇的活动迫使土耳其放弃海上运输,部队靠步行,物资靠骆驼或牛车运输。但这些并没有根本改变陆上的僵持局面。
    为了打破僵局,6月初英国决定增派5个师的兵力继续支援战役。8月6日,汉密尔顿在加巴岬发起新的攻势,同时派出2个师的兵力在苏夫拉湾登陆实行奇袭,目的地在于两支兵力会合一起,拦腰切断加利波利半岛。但这一次进攻再次暴露出计划、组织方面的失误和混乱,指挥上的优柔寡断。多数部队被陡立的山脊与无法逾越的沟垫所阻。一个由英国人和尼泊尔人组成的混合营经过拼死厮杀,到达了制高点,甚至可以俯视达达尼尔海峡了。但他们首先遭到很可能来自自己舰队的强烈炮火的轰击,随后被穆斯塔法·凯末尔指挥的土耳其军队赶下了山脊。两地的进攻和登陆都遭到土耳其狙击手和炮手的猛烈还击。在苏夫拉湾登陆虽已成功,但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很快被困在海滩。8月lo日,第一次全面进攻暂时完全停止。在这次进玫中,不足5万的作战人员中,此、伤、失踪者总数共约1万8干人。8月21日至22日,英军在苏夫拉湾的进攻又一次失败,1万4干作战人员中,竞损失5千3百人。在8月,英法联军共伤亡4万人以上。
    11月问,英法登陆部队遭到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的袭击。最初是雷暴雨,随后是24小时的倾盆大雨,继之是雨加雪,然后转入令人目眩的暴风雪,地上雪深达2英尺,双方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都全然没有准备,被淹死在战壕里的计1千人,冻疮患者逾5干人。
    至11月,英国方面已充分意识到,加利波利战役是一场失败,决定撤退。撤退由汉密尔顿将军的继任者查尔斯·门罗将军主持。澳新联军的士兵在连续5个夜晚,按精心制定的时间表撤退.在4个白天内,巧妙地装出人员充足的样子,模拟出与平时一样的步枪和火炮的射击效果,竞使敌人对撤退毫无觉察。在海勒斯地区,尽管土耳其人曾发动过一次猛烈进攻,英军仍仅在1个多星期里撤走了全部步兵和炮兵。撤退从12月19日开始,于1916年1月9日完成,撤退中竟无1人伤亡,撤退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计划周密,纪律严明,严格按照合乎实际的时间表进行。这次撤退被人称作是“前所未见的杰作”,“战争史上最出色的一次两栖撤退”。
    撤退虽然异常出色,进攻却是一场惨败。整个战役中,除海军损失外,英法部队共伤亡25万人(其中英国21万人,法国4万7千人)。经过7个月的战斗,仍然停留在4月份所占位置上。土耳其人也有同样数量的伤亡,但他们守住了通往达达尼尔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要塞基利迪尔巴希尔。英法联军进攻战役失败的原因是:最初缺乏陆海军的密切协同配合,攻击行动缺乏突然性,缺乏充分准备,组织混乱,对敌方情况不明,指挥上时而盲目乐观,时而犹豫不决。
    这次失败当时使许多人威信下降,导致英国军政界一系列人事变动。丘吉尔被迫离开了海军大臣的职务。费希尔1915年5月因抗议向爱琴海增派军舰而辞职,从此结束了他的事业。陆军大臣基钦纳离开了主持战争委员会的岗位。汉密尔顿再也没有被授予战地指挥权。首相阿斯奎斯因参与作出达达尼尔海峡——加利波利半岛战役的决定,后来也因此被劳埃德·乔治所取代。
    但整个战役设想并非不具有新奇可取之处。如果战役成功(也的确险些成功),便可能使俄国暂时免于崩馈,使巴尔干中立国倒向协约国方面,使土耳其瘫痪,甚至可能大大缩短战争进程。所以有人评论说,失败的错误“并不在于观念本身,而在于怎样把观念付诸实施方面。3”也有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君士坦丁堡战役,它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正确战略观点的一次行动。4”还值得一提的是,加利波利半岛战役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两栖进攻战投,它对未来战争具有相当影响,提供了足够的经验与教训。
    (见书后插图4:达达尼尔——加利波利半岛战役)
三、德国海军进攻里加湾(1915年8月)
    德国海军进攻里加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另一次较大规模的海军配合陆军的海上进攻战役。
    1915年,德国开始把战争重点暂时从“酉线”转移到“东线”。在整个1915年战局中,德国和俄国两国海军开始积极配合各自的陆军行动。从1915年3月开始,德国陆军在其海军的支援和配合下,连续占领了库尔兰半岛的沿海一些城市,德军在7月底前开到了里加湾的西南沿岸,俄军退守里加。
    里加是俄国防线的尽北头的据点,是一个重要军事目标,也是个刚刚建立的据点,可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加以进攻。德国海军指挥部决定实施突破里加湾的战役,目的在于消灭那里的俄国海军,炮击乌斯季德文斯克,然后全面支援其陆军的濒海侧翼。
    德国的突击兵力包括7艘旧式战列舰,6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22艘鱼雷艇,1艘布雷舰,14艘扫雷舰,12艘布雷艇,2艘破雷舰,由海军中将施米特指挥。这支舰队已远远超过了俄国里加湾的海军防御力量。另外,一支由海军中将希佩尔指挥的强大支援力量开往芬兰湾,其编成包括8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4艘最新轻巡洋舰,32艘舰队驱逐舰,13艘扫雷舰,其任务是以优势兵力攻击驶出芬兰湾的俄国海军,炮击附近岛上的工事和停泊在此处的俄国舰队。
    俄国在里加湾的水面兵力处于明显劣势,计有战列舰“光荣”号,12烛驱逐视,4艘炮舰,1艘布雷舰“阿穆尔”号,4—6艘潜艇和几艘辅助船只。但有较强的水雷,火炮阵地。伊尔别海峡早已布满水雷,1915年一年中在此处布设水雷达2,179枚。莫昂宗德南部入口附近和里加湾的几处地方也都布置了水雷障碍。一些岛上和海岸一带配置炮兵火力,还特意修建了机场,配备一个飞机支队。德国人在发动攻击前加强了攻势布雷活动,1915年7月俄国2艘驱逐舰“志愿者”号和“顿河哥萨克”号触雷沉没。这使俄国人警惕起来,进一步加强了防御。
    8月8日,德国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国扫雷艇首先清除俄国水雷,俄国战列舰“光荣”号企图阻止德国人的扫雷活动,遭到德国战列舰的攻击。2艘德国战列舰的舰炮射程远比“光荣”号大得多,“光荣”号几次被击中,不得不撤离。德国人继续扫雷。但在通过伊尔别海峡时,2艘驱逐舰“s—H”号和“v一109”被水雷炸沉,1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炸成重伤。最后,德国人从海峡撤走。德国人撤走后,俄国人在清扫过的水雷区内,继续市雷。
    8月16日,德国人重新发起进攻。德国人不仅遭到沿岸炮兵的打击,而且不得不再次扫雷。德国扫雷舰在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的掩护下开始清除航道。企图阻止扫雷的俄国战列舰“光荣”号,炮舰“海狗”号和“朝鲜人”号被德国远程大炮所打退。但直到18日,德国人才完成航道的清扫工作。19日晨,德国的突击舰队进入里加湾。交战中,俄国“光荣”号击沉l艘德国扫雷艇,俄国损失2艘炮舰“海狗”号和“朝鲜人”号,1艘布雷艇“拉多加湖”号。俄国人被迫撤退,但其撤退是有条不紊的。这一天,德国海军上将施米特得到消息:德国在芬兰湾里的支援力量中最新战列舰“毛奇”号(22,400吨)和轻巡洋舰“海上女神”号分别被英国潜艇“E—11”号和“E—19”号的鱼雷击中。德国人害怕受到更大损失,决定失弃进攻,舰队撤出里加湾。8月21日德国海军返回自己港口。
    德国突击里加湾.没有达到消灭俄国里加湾海军兵力、支援自己陆军侧翼的战役目的,但付出了较大代价,损失2艘驱逐舰和3艘扫雷舰,同时1艘战列巡洋舰、l艘轻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受重伤,实际以失败告终。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其进攻不具有突然性,海军没有得到陆军的支援和配合,俄国人发挥了他们布设水雷的特长,并得到英国潜艇的支
持。

第二节 潜艇战与反潜战

一、潜艇战第一阶段
    潜艇,出乎当时人们意料地变成了进攻性的战略武器,其作用日益增大.直到战争后期,几乎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战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914年8月一1916年年底);在这个阶段中,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主要依靠海上重兵力对德国实行海军封锁和商业封锁,德国主要依靠水面兵力进行反封锁,潜艇只起辅助作用,其攻击目标主要是军舰而不是商船;(2)第二阶段(1917年2月一1918年11月初,大战结束):德国展开了“无限制”潜艇战。交战双方全力投入了潜艇战和反潜艇战。在第二阶段,双方都无意实行,实际也没有发生水面兵力的大型战斗。
    尽管各国对潜艇重视不够,但并非被完全忽视,大战前仍有一定数量的潜艇投入使用,编入舰队。战争爆发时,双方大型作战潜艇数量。大体有如下表:
    潜艇作为战争中实用性武器出现,大约在第一次大战前10年的时间。19世纪末期,大约在1888—1895年法国研制出了实用性潜艇。
    1900年,标准的“霍兰’型潜艇出现后,各国才开始重视潜艇,开始购买和研制潜艇。英国于1905年开始建造潜艇,1910一1912年开始建造“D”级,1913年一1914年开始建造‘E”潜艇。在整个大战期间,英国使用的主要是“E”级潜艇。“E”级潜艇的排水量为560吨,水面航行最高速度15节,下潜速度l o节,带有5个18英寸的鱼雷发射管,l门12磅的火炮。德国从1904年才开始研制潜艇,1908年建成“日尔曼”改进型,即u型潜艇。这种潜艇一般排水量为675吨,水面最大速度16节,水下速度10节,有4个19.7英寸的鱼雷发射管,1—2门88一105毫米的甲板火炮。潜艇在战争中发展较快,如英国在战争期间共建造230艘大型作战潜艇,其型号从“E”级发展到了“M”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双方的海上冲突主要是围绕海上航运的保护和破坏而展开的。在战争的最初阶段(1914年8月一1915年2月),德国主要想依靠水面舰艇袭击大洋交通线上商业船只,如“埃姆登”号那样的袭击活动。在这一阶段,德国潜艇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军用船只,还不是商业运输船。交战双方对潜艇也都末给予足够重视。
    但在战争最初阶段,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便展开积极活动,战绩突出。1914年9月5日,“U一21”号潜艇在圣·阿布角附近击沉了轻巡洋舰“探险者”号。这是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潜艇第一次击沉的一艘军舰,并且是第一次击沉在航的军舰。两个星期之后,9月22日,德国老式潜艇“u一9”号,仅在清晨1个小时内便连续击沉英国3艘装甲巡洋舰
“阿布柯尔”号、“克雷西”号和“霍格”号,取得令人震惊的战果。lo月份,德国潜艇用鱼雷击伤1艘老式巡洋舰和1艘水上飞机母舰。同年,10月至11月间,德国潜艇在波罗的海击沉俄国“智神”号和驱逐舰“执行者”号。1914年12月31日夜,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前无畏级战列舰“恐怖”号,547名官兵丧生。在1914年战局中*德国潜艇仅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就
击沉、击伤9艘英国作战舰艇,还击沉3,369吨的商船。这一战果证明,潜艇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武器。
    进入1915年,德国统帅部开始考虑把海上斗争的希望寄托在潜艇战上,开始实施第一次潜艇战役。德国所以采取这一步骤,是因为:(1)大洋上,德国水面袭击兵力已不复存在;(2)赫尔戈兰湾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之后,德皇一再下令限制大型舰艇出海作战;(3)潜艇本身已证明它自身的作战价值。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巴赫曼发出通
告,宣布从2月18日起,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包括英吉利海峡在内的水域为战区,凡在上述水域内遇到的敌方商船将遭到攻击,对船员和旅客的生命安全不予以保障。同时警告说,由于德国的敌人滥用中立国国旗,在确定商船所属国籍时难免出错。从此,德国潜艇开始了主要是针对商业运输船的攻击战。
    德国潜艇对商船的攻击立即收到显著效果。1914年,潜艇击沉商船吨仅为3干多吨,1915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中,德国潜艇击沉商船达到75万吨。个别潜艇的活动尤为突出,如“u一38”号(艇长瓦伦丁纳)仅在8月份的一次3周航行中,便击沉22艘轮船,5艘渔船和3艘帆船,总重7万吨。同时,由于潜艇的积极活动,迫使英国不断改变封锁线配系。封锁线进一步移向西北,配置在英国东部沿岸地带,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同冰岛之间。
    德国潜艇不加区分地攻击客轮的行为激起中立国,特别是美国的强烈不满。1915年5月7日,“u一20”号在爱尔兰南部击沉客轮“卢西塔尼亚”号。l,959名水手和乘客中,只有761人得救,1198名牺牲者中有291名妇女,94名婴儿和儿童,其中115名是美国人。这一行为进一步激进英国人的反德情绪,引起美国的强烈抗议。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柏林的照会中,严厉抨击了这种行为,指责这种行为是违反国际法和对人类的犯罪,声称美国为了保卫中立国的国民将不会吝借任何言论和行动。在舆论压力下,德皇于6月5日下令不准击沉客轮,包括敌方的客轮。但德国潜艇指挥官无视德皇命令,在海军部的默许和纵容下,继续攻击所有船只。8月19日,“u…24”号潜艇在爱尔兰的金塞尔外海击沉英国高级客轮“阿拉伯”号,3名美国人死亡。美国再次提出抗议,达到以战争相威胁的程度。德皇被迫于9月18日发出新的命令,要求潜艇按照“捕获法”(按当时国际海洋法规定.潜艇攻击商船是非法的。如攻击敌方商船,潜艇在击沉商船之前,必须派出检查组检查船上是否确实为敌方载有的禁运物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潜艇长仍应对船员的安全负责。)行动。10月5日,新上任的海军参谋长冯·霍尔岑多尔夫下令;在不列颠西海岸和英吉利海峡,停止潜艇对商船的攻击。自此之后,德国暂时把袭击的重点转移到地中海。在地中海,很少有中立国的商船,几乎没有美国的船。
    实际上,德国潜艇并未受到严格限制。1916年3月24日.德国潜艇“UB一29”号在英吉利海峡击沉了没有武装,没有护航的法国汽轮“索塞克斯”号,伤亡人员中有3名美国人。美国总统提出强烈抗议,威胁要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国政府5月4日作出答复。保证今后潜艇对商船的袭击一定严格遵守“捕获法”的规定。同时,舍尔也把公海舰队的北海潜艇支队完全用于对付协约国的军舰。
    1916年战局中,尽管德皇和德政府时而提出这种“限制”,时而提出那种“自我约束”。但德国海军将领却一直主张和坚持无限制潜艇战。所以,潜艇战的规模和战术水平,一直呈扩大和上升趋势,其战果也比1915年要大。
    在这一年中,德国拥有了更多的大型作战潜艇。1916年初,德国在编潜艇已有68艘*从3月份开始每月有lo艘大型潜艇编入现役。为了增加捕捉战机的可能性和降低敌人反潜措施的效果,德国潜艇经常采取更换活动区的办法,出航的每一艘潜艇尽量多去几个区。同时,为了节省鱼雷,比以前更多地使用火炮进行攻击,特别是积极展开了布雷活动。在地中海,1年内潜艇共布下水雷418枚,在地中海的航行要道上,直到大西洋的里斯本都布下了水雷。在英国的北海沿岸,英吉利海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布雷活动。1916年3月至19l 7年1月间、共布下1,418枚水雷。仅在19l 6年10月至19l 7年1月的4个月内,被潜艇布设的水雷炸沉的船只就有80艘,总重量超过10万吨。6月5日,英国防军大臣基钦纳勋爵乘装甲巡洋舰“汉晋希尔”号前往俄国进行谈判,途经奥克尼群岛以西时,被德国潜艇“u一75”号在5月28日夜间布下的水雷炸沉,基钦纳勋爵和几乎全体人员遇难,仅12人勉强游到附近岛上。
    1916年一年中,德国潜艇共击沉敌方和中立国的商船共1,480只,总重员282万2千吨。在地中海,由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海军未能充分协调合作,德国潜艇的战果更为突出。在1916年战局中,德国、奥匈帝国潜艇击沉300艘商船,总排水量超过80万吨,协约国损失的商船吨位逐月增加,11月份高达17万吨。同时,还击沉协约国方面的11艘作战舰艇(其中包括4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4控舰队驱逐舰,l舰潜艇)以及9艘运兵船和辅助船只。个别潜艇的战果更为显著,如。u一35”号(艇长海军上尉阿尔诺“德·拉·佩里尔),在其4次航行中,主要用大炮击沉商船23万吨。在地中海战区中,德、奥匈作战的潜艇不足20艘,1916年一年中仅损失4艘,其中1艘是被已方的水雷炸毁,另1艘是在用鱼雷攻击敌舰时,被舰上的反潜炸弹所炸沉。由于德国潜艇的成功活动和协约国方面反潜措施不得力,英国不得不把大部分商船绕道好望角,不再通过苏伊士运河。
    英国与其他国家为了对付潜艇,采取了一些反潜措施,如用军舰护送大型运输船,各种船只按曲折航线航行,使用武装商船,伪装猎潜船、特种潜艇等。此外,从1916年开始在佛兰得沿岸,多佛海峡、奥兰托海峡等处广泛采用带水雷的防潜网和拦阻线,投入了大量兵器、兵力。仅在多佛海峡巡察队的编成中,计有3艘轻巡洋舰,l艘驱击领舰,60艘舰队驱逐视
和驱逐舰,9艘浅水重炮舰,1腔炮舰,18艘潜艇,15艘扫雷舰,1艘水上飞机母舰,约200艘各种辅助船只(快艇、拖网渔船、摩托艇、漂网渔船)。在奥兰托拦阻线上,同样使用了大量兵力,包括各种各样的舰艇和60余架飞机。但所有这些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如在整个1916年春季,在佛兰得沿岸和多佛海峡,只有2艘德国潜艇陷入网内*在奥兰托海峡只有1艘在
拦阻线上被击沉。不仅如此,拦阻线上的兵力有时还遭到敌方袭击。如奥地利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便不时前来袭击奥兰托拦阻线上的兵力,在6—7月间击毁3艘漂网渔船,l架飞机甚至被德国潜艇所击落。德、奥潜艇仍然不太困难地通过拦阻线。所以,在1916年秋季以后,协约国方面的船只由于潜艇所造成的损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916年lo月至1917年1月,每月损失高达30万吨以上,比上半年月平均损失高出10万吨。
    1916年德国潜艇卓有成效的活动,协约国方面反潜措施的不得力,无疑对德国的决策人物,特别是德国海军高级将领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二、潜艇战第二阶段:无限制潜艇战〔1917年2月一1918年11月)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使德国感到正在输掉这场战争,日德兰海战使它失去了对水面重兵力进行总决战的信心。对德国来说,潜艇战的确变成了“最后一张牌”。德国的海军高级将领、如海军大臣梯尔比茨,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冯‘霍尔岑多夫,公海舰队指挥海军上将舍尔,一直主张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他们根据潜艇的战绩,根据夸大了的潜艇记录,宣称如果
按“捕获法”进行攻击,每月只能使英国的海运损失18%,但如果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英国每月将损失38%,6个月之内便可迫使英国屈膝投降。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同样作出错误估算,认为每月击沉60万吨的商船,连续5个月就会把中立国的船队从英国赶走,英国就会缺粮闹饥荒。霍尔岑多夫甚至断言,美国不会给予英国太多的援助,而且在美国人到来之前,英国己被打垮了。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克原来一直反对无限制潜艇战,现在被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所打动,放弃了原来的意见。1917年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在御前会议上最终认可了上述意见.当天便向其海军总参谋长霍尔岑多夫发出命令:“我命令从2月1日起,全面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从此,敌对双方集中力量,调动各种手段展开了潜艇和反潜斗争,海
军斗争以前所未见的形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的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后,潜艇无情地袭击所有船只,无论这些船只悬挂的是什么样酌旗帜,海上只有敌对双方的船只,任何海上航行的东西,都难免被击沉。
    19l 7年初,德国共有142艘潜艇,其中105艘属战斗编成,其余37艘处于大修、试验状态或供训练使用。德国潜艇基本战术没有多大变化和改进,即在公海区域内采取单艇巡航和编队巡航,在港口和基地附近采取阵位法。使用武器是;鱼雷、水雷和火炮。同时,为了配合潜艇作战,德国水面舰艇还多次进行奔袭,破坏协约国的巡航兵力。
    由于英国和协约国其他各国对无限制潜艇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对潜防御尚处于最初阶段,无限制潜艇战立即给协约国造成严重损失。
    从2月份到5月份的4个月中,协约国与中立国方面商船吨位损失总数达到260万吨左右,德国只损失16艘潜艇。如果与上年较低的月份相比,其损失更显得惊人。以英国为例,1916年10月,英国只损失14,68g吨,与1917年4月的损失相比,二者竞差35倍。从1917年5月份以后,商船吨位损失出现下降趋势,但并非直线下降。如1918年1月至10月,协约国商船损失总数达292万吨,平均每月仍高达29万吨。
    无限制潜艇战给英国带来严重威胁。协约国商船被击沉的速度太快,来不及及时补充和更替,照此下去随之而来的是饥饿,甚至屈服。美国海军少将威廉·s·西姆斯在美国正式参战前就派往伦敦负责与英国联络,因而当时便了解到这一机密。1917年4月1日,西姆斯一到伦敦便直奔英国海军部,找到已是第一海务大臣的杰利科上将。几句话之后,杰利科便递给西姆斯一份备忘录,其中透露了德国潜艇给协约国方面造成的巨大破坏:1917年的前3个月,被击沉船只己达130万吨,约占协约国和中立国所有在航运输船舶的6%.预计4月份将达到90万吨。如果到10月份还不能制止这种巨大破坏。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将会中断。
  “如此看来,德国将赢得这场战争了?”
  “是这样,”杰利科回答说:“除非我们能制止这种损失且是尽快地制止。”
  “再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了吗?”
  “就我所知,绝对没有。”杰利科绝望地回答说。
  鉴于情况日益恶化.1917年4月27日杰利科向海军大臣提出一份报告,向政府发出严重警告:“历史……证明,如果战略是以没有保障的交通线为根据,其结果必然是不幸的。在这种情况下,惨败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目前的政策正在直接导致惨败……如果不愿考虑这一点,那我坚信战争必定打败,英国人民将要饿死。”
    杰利科的警告产生了效果.英国政府开始正视面临的危险。为了对付德国潜艇,英国动员了海军的全部轻兵力和潜艇,着手将大量的小型商船和渔船改装成扫雷舰和护卫舰,加紧建造新的反潜舰艇。仅在1917年,英国便动用了227艘舰队驱逐舰,74艘护卫舰和巡逻艇,65艘潜艇,406艘摩托艇,49艘快艇,894只拖网渔船,867只漂网渔船,24艘轮式扫雷舰,77艘伪装猎潜船,50架飞艇,194架飞机。为了扫除德国潜艇布下的水雷,仅在1917年秋用于扫雷的舰艇达3干余艘,人员25万。
    此外,还采用了其他反潜措施和武器。武装商船得到进一步加强,917年初,英国约有1,500艘商船装备了武器,1917年年中,约有3,ooo艘装备了大炮,至1918年初,英国全部大吨位商船中,90%装备了武器,有些商船还装备了施放烟幕技术器材等自卫设施。开始使用深水炸弹,水听器,建立水听器区舰队。在一些航道上使用系留风筝式汽球。1918年4月至5月问,几次派出海军重兵力,登陆兵和航空兵企图封锁和破坏佛兰得的德国潜艇基地。
    但上数多数措施和办法都没有产生明显效果,有些还以失败告终(如封韧基地)。
    使用伪装猎潜船是当时比较有效的反潜措施之一。从1915年起,英国便开始使用这个办法,现在又进一步把这些船装备和伪装起来。英国大约有180多艘各式各样、大小不一伪装猎潜船。这些船伪装巧妙,船员动作配合默契,因而取得一定效果。从1915年7月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时,伪装猎潜船共击沉ll艘潜艇,击伤60艘。
    英国与协约国的一项大规模反潜工程是建立三条水雷拦阻线(水雷带)。第一条,就是最著名的北海雷幕。1917年9月底经协约国海军会议批准建立,但从1918年5月才开始布雷。这条拦阻线,从奥克尼群岛一直延伸到挪威,长230海里,宽15至20海里不等,由24条分设在不同深度(13.7米,24.4米,73.1米)的雷线组成。原计划布下100,ooo枚水雷,到战
争结束前共布下70,117枚(美国布下56,571枚,英国布下13,546枚)。同时,还配备76艘小型潜挺进行侦察巡逻。达一条拦阻线又被称为“北海大障碍”。第二条是多佛海峡水雷拦阻线。这一条从1917年秋季开始共布下9,500枚水雷,配有浅水重炮舰、驱逐视、护卫舰及其它舰艇组成的巡察队。第三条是奥兰托拦阻线。这一条从1916年即开始布雷,从1917年
开始进一步加强。
    但总的看来,水雷拦阻线的反潜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那条“北海大障碍”更是如此。这里只有l艘潜艇触雷沉没。杰利科曾说:“……尽管花费巨大劳动和动用大量兵器,但障碍并不如许多人所期望的那样有效。因触到障碍的潜短数目令人失望。”奥兰托的拦阻线也并不好多少。如在整个1918年战局中,德国在地中海损失的13艘潜艇中,只有2艘是在拦阻
线上被炸沉的。某个英国历史学家评论说;“拦阻线不过是个良好的观察哨而已。”只有多佛海峡拦阻线取得较好效果。因为这一带水域相对小些,水雷密度大些,同时又易于组织反德国扫雷行动的巡逻,重新布放水雷。这里,到1918年8月时已炸毁12艘德国潜艇,使德国潜艇难于冲破封锁线,迫使德国人放弃了佛兰德潜艇基地。
    最有效的反潜措施是护航制。最初,对于护航制,英国海军将领和军官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海军的任务是保卫马汉所提出的所谓“海上航道”,护航制是一种防御性措施,对付潜艇必须使用进攻力量和手段:或是封锁潜艇基地的出入水道,或是进行海上巡逻,或是袭击潜艇基地。他们还认为护航编队弊端很多,各种舰船不易调动,难于协调一致,在夜间容易自相碰撞,集中船队还易于成为潜艇攻击目标。
    实际上,保卫“海上航道”是一种想当然的片面认识,因为“海上航道”什么也不能装载,而船舶却装载着世界贸易。因此,海军的首要职责是保持住一定数量的船舶,而不是花费力量保卫海上航道。1915年德国发动第一次潜艇战役时,上述的一些所谓“进攻性措施”便已证明没有多大效果。如潜艇遇到英国巡逻队,只要先躲在一旁让巡逻队过去之后,再等一会儿“猎物”——货船便会来了。潜艇只是受到这种“进攻性巡逻”的干扰,并不会受到进攻。后来的计算和实践还证明,潜艇发现护航运输船队比发现单个船只并不容易多少。即便发现了突然出现的大量船只,潜艇也只能攻击其中的一只船而没有时间再去攻击第二只。另外,甚至很薄弱的护航兵力也足以迫使潜艇不敢轻意露出水面使用甲板炮进行攻击。总之,护航制有很多优点,而那些原来的弊端并不难克服。
    正当对无限制潜艇战束手无策之际,以英国海军部海军中校金纳德·亨德森为首的一群年轻军官,从1917年2月开始了对护航制的研究。他们发现,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运煤船队,因法国人坚持护航*几乎没有受到损失。运煤船队的2,600船次中,只有5只船被潜艇击沉,损失率为o.19%.而在同一水域中独立航行的船只损失率为25%。英国与挪威间的运输船队采用护航制措施后,其损失率下降到原来的1/120。一贯主张护航制的美国海军少将西姆斯,根据这些有力的证据,极力劝说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采取护航制。劳埃德·乔治成为护航制的支持者,便向海军部施加压力。英国海军部最终认为实行护航制是“完全切实可行的”。1917年4月30日,作出在所有交通线上实行护航制的决定。为了指挥护航的运输船队,海军部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1917年8月,大西洋全部实行护航,10月地中海实行全部护航。
    在大西洋,采用三种类型的护航制。单方护航:护航兵力将船只护送到危险区的外侧界线,然后在这里等待从美国开来的船只,这时原运输船队在1—2艘巡洋舰的保护下开往美国。双方护航:护送兵力由两个中队,英国中队与美国中队组成,两队在各自区域内警卫运输船队。直达护航:英国护送队或美国护送队,全肮往返护送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运输船队。
    护航制实行后很快证明它是廉价有效的防潜措施。
    组成一文护航队所需时间,并不比靠扫雷和巡逻来“清理”“航道”所用时间更长。护航船队按计划到达,可使人们有效地安排港口。护航由伦敦海军部护航指挥部统一指挥,各船队都有自己固定的日程安排,一般从纽约开来的船队每16天一次,从汉普顿锚地开来的是8天一次,来自其他各地的(哈利法克斯,达喀尔,直布罗陀等),也都有自己的班次。在大洋上,平均每天有16支在护航队护送下的运输船队,在英国海域内,平均每天有7支运输船队。每个运输船队约有20一25只船,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是l 918年6月的一支大洋运输船队,有47条船。护航范围日益扩大,1918年护航队护送了92%的军用运输船和商船。护航所需舰艇数量从未超过在编军舰总数的15%,而且都是些不适合舰队作战的军舰。护送兵力和船队指挥官往往由退休的海军将领和舰长担任。
    实行护航制后,被潜艇击沉船只的数目几乎与护航制扩大的程度与范围成反比。单独行驶船只与被护航船只的损失比例为l 2:1。在地中海,被护航的船只损失率为1%,据另一些统计材料,在大洋上护航下的船只总数为10,070只,损失96只,损失率为o.6%,在英国本土海域中护航下航行的船只为67,888只,仅损失161只船,损失率仅为o.24%。因此,全面护航制实行后,协约国与中立国商船损失吨位明显下降。1917年4月份,最高损失吨位为86万吨。1918年最后6个月的月平均损失仅为14万吨,10月份仅为9万吨。同时,协约国与中立国商船再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17年商船损失约600万吨,新建商船约ll 6万吨,净损失达484万吨,1918年损失292万吨,新建商船394万吨,除损失外,纯增加102万吨。
    协约国反潜斗争的胜利,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协约国和中立国商船损失逐渐减少和新建商船不断增加。同时也表现在德国潜艇损失不断增加,不能提供更多的潜艇方面。
    德国过于盲目乐观,急于求成,想在6个月之内打败英国,总是要求潜艇全部出动,忽视维修和保养,又一度压缩潜艇制造(扩大其他军工业),造成不能用大量潜艇来填补日益增多的损失的后果。据德国官方材料,1917年初,德国共有138艘潜艇,这一年共损失72艘,新建造103艘,虽然增加31艘,但离所需数还相差甚远。1918年开始时有169艘,损失81艘,新建造的也是81艘,没有增加,1918年lo月,德皇曾批准一项庞大的制造潜艇的计划,但为时已晚。
    与德国的斗争,特别是反对其无限制潜艇战的斗争中,美国海军起了特殊的重大作用。美国参战后,立即显示出它的巨大战争潜力和战略灵活性。为了适应反潜斗争的需要,暂时停止了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开始大量建造驱逐舰。到大战结束前·先后派出85艘驱逐舰远涉重洋去作战。美国海军还装备了一种长110英尺的木壳猎潜艇,先后造出了400艘这样的猎潜艇。它们卓有成效地活动于从摩尔曼斯克到地中海的广阔海域。美海军航空兵也积极参加反潜活动,在战争的最后10个月当中,由飞机护航的船队无一受损。1917年12月,向英国派出特意挑选的5艘烧煤的战列舰(因为英国当时燃油短缺),编为英国舰队的第6分舰队。美国海军的重大贡献是它的护航编队把美国部队和大量补充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往法国。美国护航队由海军少将艾伯特·格利夫斯负责,于1917年6月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其运输力量迅速增加到45艘大型运兵船,护送兵力达到24艘巡洋舰。到1917年仲夏,每个月有5万部队被重兵防卫的4至12支护航运输队运至法国。1年之后,每月平均有十几万部队输送到法国。由于运兵船防守严密,速度快,没有遭到潜艇袭击。在先后把近200万军队运往法国过程中,竞未损失一人一船。
    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加速了德国各种战线的全面崩溃,德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德国所以没有能够用无限制潜艇战最终战胜英国,一方面是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方面拥有更强大的战争潜力,比较及时地采取了正确、有效的反潜措施,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实际上没有自始至终把潜艇战放在它应有的战略地位,战争中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指织中心,战术上没有什么改进和变化。
    虽然德国的无阻制潜艇战没能最终取胜,没有达到最初预想目的,但毕竟给协约国造成重大损失和威胁。在整个大战期间,潜艇通过直接攻击或布设水雷的办法,击沉5,234只商船,总计达到12,185,832吨,击沉10艘战列舰,18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和9艘潜艇。潜艇战和反潜斗争已成为海军学术的重大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海军为首的协约国海军基本上控制了海洋,挫败了德国潜艇的反封锁,但从未取得压倒性胜利。德国海军无论在水面上,还是在水下,并未遭到彻底失败,它只是一支战败国的海军,不是一支被打败的海军。
    1918年1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定后的第10天,德国最好的军舰,包括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lo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100余艘潜艇被命令驶向英国,降下旗帜,表示投降。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决定这些军舰不再归还德国,而是作为战利品交给协约国,还规定了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并于6月20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碟,如果德国在6月23日仍不同意签署和约,战胜国将向德国进攻。在英国斯卡帕湾的德国海军军官和士兵对此大感不安与不满,1919年6月21日,他们在统一信号指挥下,松开舰上的海水门,打开水密门,把德国军舰统统沉下海底。德国人的这一举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的某种象征,也是个不样之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6-9 11:58:43

本主题贴数17,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1,219.2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