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摩德尔元帅[原创] (原创翻译,原创撰写作品,谢绝转帖,版权归彭志文所有,已发表在《突击》丛书第57期,有修改!) 1891年1月24日,瓦尔特·莫德尔(WaltherModel)出生在德国萨克森省(ProvinzSachsen)马格德堡(Magdeburg)附近的根廷(Genthin)。虽然是一个普鲁士人的家庭,但与容克贵族之间没有任何渊源。他的父亲莫里茨·莫德尔(MoritzModel)是位神职人员,在当地的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修道院)里任高级教员(一说是校长),同时还兼任着普鲁士皇家乐队(合唱团)的指挥。母亲玛丽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靠贩马和开旅店营生,嫁给莫里茨·莫德尔之后成为一个贤淑的家庭主妇,为丈夫生下了两个儿子。不过,莫德尔兄弟二人后来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成为军人,名将,另一个则当了律师和编辑。 莫德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少年时期莫德尔日子过得平淡而和美。在这样一个收入中等偏下的神职家庭熏陶下,少年莫德尔恪循着古板而保守的道德观,像父亲一样成为了很虔诚的基督徒。莫德尔常去的那所教堂附近有座兵营,但此时的他似乎对军事没有什么兴趣。翻翻家谱祖上就没有一个军人,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莫德尔对这座兵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进入中学之后,莫德尔因身材单薄、体质羸弱,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后来举家搬迁了,学校记录中还是有他喜欢希腊文、拉丁文和历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的记载,莫德尔还是学校文学社里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孩子日后将成为第三帝国后期最著名的军事家和统帅,指挥着千军万马,在当时就算是最有想象力的人也不可能预想到这一点。 1906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经常到教堂做祷告(或礼拜)的莫德尔观看了在瑙姆伯格(Naumberg)兵营里操演的德皇步兵部队,这是一次非常精彩地演练,改变了莫德尔一生的命运,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此,成为军人的梦想就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军人梦想原本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莫德尔的叔叔马丁·莫德尔(MartinModel)是德意志银行的高级职员,而他的另一层身份则是德皇陆军第52勃兰登堡步兵团的预备役军官。见到侄儿有从军的志向,叔父马丁·莫德尔说服了莫德尔的父亲同意,然后莫德尔的父亲拜托马丁·莫德尔帮忙运作,让莫德尔能进入尼斯(Neisse)少年军官训练学校(Kriegsschule)。 1909年2月24日,17岁的莫德尔在萨勒瑙姆堡天主教教堂体育馆里参加了中学的毕业典礼。叔父也早已打通了关节,3天后,莫德尔进入了军官训练学校学习。莫德尔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军事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少年军官训练学校就像是一座监狱,屈辱的体罚,训斥与责骂,封闭乏味和铁一般的纪律是莫德尔首先需要去适应的。成为军校生的莫德尔身材仍旧那么地单薄,在训练亟各项军事科目的考核中,他都表现平平,没有任何出彩的记录,军士长经常责斥他,“你,莫德尔,严重缺乏一个军人所必需的精神。”很显然,传统的普鲁士士官培养体制发挥不出莫德尔的特长。 莫德尔一度打算退学,最终却坚持了下来,但是这一段军校的经历对他粗鲁,好争吵性格的形成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不这样,你就没有办法在军校里混下去。同学中就有后来跟莫德尔一般优秀的名将汉斯·瓦伦丁·胡贝(HansValentinHube)。胡贝后来坦言,在当时他没有看出莫德尔身上有任何成长成为一代将星的潜质。莫德尔在尼斯的军校学习生活了两年,这期间,骑马成为莫德尔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1910年8月22日,19岁的莫德尔从军校顺利毕业,获得了陆军少尉军衔。然后,他被分配到德皇陆军第5步兵师第10步兵旅第52步兵团。第52步兵团驻扎在勃兰登堡州的科特布斯,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在普法战争中曾一天之内就牺牲了1597名官兵,该团的荣誉称号是以铁血宰相俾斯麦手下的将军冯·阿尔文斯勒本(vonAlvensleben)的名字来命名的,而这种以将军名字命名番号的单位在普鲁士军队内部并不多见。同学胡贝则被分配到了第7步兵师第26团。 莫德尔在第52团收获到第一份的战友情谊,他与同团的另一名中尉通过打猎和骑马等共同的志趣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不过,更多的下级军官是不喜欢莫德尔的,在这期间,莫德尔的性格弱点逐渐地显露出来:暴躁,攻击性过强等。一个叫威廉·伯恩施泰(WilhelmBohnstedt)的军官认为莫德尔过于“雄心勃勃”,不好接近。而埃尔温·维洛(LieutenantErwin)中尉则回忆了莫德尔在步兵训练中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糗事;维洛中尉(后晋升为步兵上将)还特别提到莫德尔甚至敢于指责高级军官们没有尽到责任;这期间,莫德尔还透彻地分析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突显了他在早期就已对军事历史研究很有激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5 10:49: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