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人们使用过的和未使用过的各种武器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军事装备] → [转帖]两篇国内坦克发展的文章: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6653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转帖]两篇国内坦克发展的文章: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转帖]两篇国内坦克发展的文章:
俄罗斯媒体评论我国坦克制造业发展

 人民网北京2005年1月28日文章 俄罗斯《消息报》日前载文称,中国的坦克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前苏联和俄罗斯技术的影响。

  该报道指出,中国坦克制造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得益于前苏联的军事技术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曾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一些T-34-85中型坦克(中国陆军称其为58式)和IS-2重型坦克,它们构成了新中国初期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以下是有关这篇文  
章的详细内容。

  来自苏联的礼物

  在1956年,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盟国的亲密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苏联曾向中国提供了T-54坦克的技术资料,以便中国自行组织生产工作。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位于内蒙古的第617军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T-54型坦克,从1957年开始,经过改进的T-54A型坦克也投入了量产。没过多久,分别位于内蒙和上海的两个军工厂也加入到了该坦克的生产工作中来。期间,相关的工艺流程又不断得到改进,以使T-54更适合当地的特点。从1961年开始,这些坦克被正式命名为59式。在那时,59式曾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

  1960年代初,有一辆59式坦克被改进成了59-I(新改型相当于前苏联的T-54B)。之后,中国陆军装备的所有59式坦克均被升级成为59-I。中国还曾向巴基斯坦出售过大量这种装备(巴国内的Taxila公司也在生产该型坦克)。时至今日,巴军仍装备有大量59-I,甚至还将其用于执行维和任务。

  59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最多的一种坦克。其生产情况是:1970年代初为500~700辆,1979年1000辆,1980年500辆,1981年600辆,1982年1200辆,1983年1500~1700辆。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军队共装备有大约6000辆各种改型的59式坦克。59式还出口到了以下国家:阿尔巴尼亚(470辆)、孟加拉国(大约100辆)、伊朗(500辆)、伊拉克(约700辆,基本上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刚果(15辆)、柬浦寨(约50辆)、朝鲜(约175辆)、巴基斯坦(1200,含部分经授权组装的坦克)、越南(350辆)、坦桑尼亚(30辆)、苏丹(50辆)。

  长期以来,许多西方的装甲技术专家都对苏联的坦克不屑一顾,称其根本不堪一击。然而不管怎样,中国的坦克不但出口到了亚非各国,甚至还出口到了欧洲的阿尔巴尼亚。这足以充分说明苏制T-54的优良性能——不但能适应非洲的沙漠环境,还可以在亚洲的湿热地区保持战术性能。

  现代化改造和出口情况

  在与苏联的关系全面恶化后,由于西方仍然对华采取敌视态度,因此中国的设计师们不得不自力更生,独自研制出了新型的69式坦克--然而由于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该装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投入量产。

  到1982年,69式(WZ-121)总共生产出了150辆,装备有一门中国产的100毫米滑膛炮。由于长期的调试,中国军队只装备了少量的69式坦克,大量的都用于出口。其中散布最广的是经过改造的69-II(装备一门苏式100毫米线膛炮,具有比滑膛炮更高的打击精度和穿甲能力)。该坦克还装备了英国生产的复合式瞄准指挥测距系统。

  69式坦克出口到了伊拉克、泰国、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朝鲜、越南、刚果、苏丹、沙特、阿尔巴尼亚、柬浦寨、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一种经过强化装甲防护力的改进型号——69-IIG。该型坦克上的机枪被拆除,前部又焊接了额外的装甲板,在炮塔两侧还安装了栅栏。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军方开始对坦克、装甲车辆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诸如58式(T-34-85)和60式等老式坦克逐渐退出了现役。与此同时,对新型主战坦克的研究工作也已积极展开。中国的坦克设计人员制造出了多种不同型号的试验样车:WZ-111(由IS-2改进而来的重型坦克)、WZ-122(中型坦克,结构上有些类似于T-62,装备有一门120毫米火炮,并安装了液压传动和新型的悬挂装置)、WZ-1224(为焊接炮塔,并配有自动装弹机),以及WZ-1226(铸造炮塔,主炮口径120毫米)。尽管上述这些坦克最终均未装备部队,中国的专家们却从中获得了大量设计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紧追时期

  79式坦克成为中国坦克制造业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该坦克是在对69-IIG进行改造升级后得到的最新产品,最初曾被称作69-III式。它装备了一门105毫米主炮和现代化的火控系统。

  在1984年,中国武器制造商北方工业公司的设计师们终于完成了一种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新战车被命名为80式(ZTZ-80)。其利用了79式坦克的一些部件(主要是炮塔和火控系统)。事实上,80式也是对“59/69/79”等一系列坦克进行充分现代化改造后得到的最新成果。首批80式坦克均产自包头的617军工厂。

  80式依旧采用了以前经典的配置方案,乘员由4人组成,战斗全重38吨,焊接车体的前部装备有复合装甲,并依旧采用了半球形的铸造炮塔。尽管80式装备了西方样式的火炮和火控系统,但在这种“独立”研制的坦克上还是能够感觉到前苏联设计思想的影子。

  中国曾多次在专门为外国购买者举办的武器展览上展示过80式,但其至今也未实现出口。之后,中国的设计师们又对其进行了完善,并开发出了两种衍生型号80-II和85式。这里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后一种车型,即85式。

  最初,中国曾制造和展示过一种名为“暴风”的新式坦克的全尺寸模型,与80式一样,它也主要用于外销。事实上,该坦克仍沿用了80式的车身和传动装置,并安装了经过改进的有复合装甲保护的新型焊接炮塔(中国曾在试验型的WZ-1224上对其进行过测试)。不久,还出现了85-I和85-II两种衍生型号。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复合装甲装甲制造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1986年起,中国开始与巴基斯坦进行有关出售85-II式坦克的谈判。在合同签署后,该坦克便正式投入了批量生产,但其结构上已做了很大改动,主要涉及火力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曾从一个中东国家那里得到了一辆苏联产的T-72M型坦克,并对其武器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独立开展着滑膛炮的研究工作。军方领导层决定对苏制的125毫米2A46坦克主炮和西方的120毫米M253进行全面比较,根据取得的数据,中国最终为其下一代坦克选择了苏制火炮——其配有自动装弹机,能够将坦克乘员减少到3人,不但提高了射击速度,还节省了空间。

  在全面掌握了125毫米火炮和自动装弹机的相关技术后,中国生产出了其最新型的坦克——85-IIM。不过从1992年起,该坦克的大规模生产却交给了巴基斯坦的Taxila重工业公司(中国共为巴军方生产了225辆)。中国人自己批量生产的是88式(ZTZ-88)——事实上是经过现代化改造的80-II式,换装了现代化的火控系统,可发射新型穿甲弹的105毫米主炮和其他一些现代化设备。

  中国军队未能获得强大的85-IIM式坦克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资金方面出现了困难。尽管位于包头的军工厂早已全面作好了量产88C式坦克的装备,但最终还是未能付诸实施。庞大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改造计划“吞噬”了中国的大量军费。中国人决定等到履行完向巴基斯坦的供货合同、获得必要的资金后再开始装备自己的军队。因此,88C的量产直到1997年才正式开始,此时它已有了一个新称呼——96式。到2004年,该型坦克总共生产了大约400辆。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曾对自己的59-II式进行过一次现代化改造。为了提高防护能力,59-II的车体和炮塔前部加装了国产的新型防护系统。

  说到中国的坦克,有必要提到一项有趣的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曾与美国合作,以69-I为基础研制了一种外销型坦克——“美洲虎”。

  先前曾估计,“美洲虎”将会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青睐,因此它频频地在各种武器展览中亮相。但在生产出几辆样车后,中美双方的军事合作便在1989年中期全面中断了。之后,两国都再未恢复该坦克的研制工作。

  兼具东西方特点的新型坦克

  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坦克制造业真正取得突破的时期。在生产出85-IIM和96式两种新战车后,中国的专家们又研制出了被称为MBT-2000的外销型主战坦克。像以往一样,这次的主要努力依旧放在对老式装备的现代化方面,其改造的对象是上面提到的T-72M。最初,设计人员曾打算采用T-72M的车身和传动装置,安装新型焊接炮塔和西方标准的120毫米火炮,更换现代化的数字化火控系统,并使用德国或美国的动力系统。但这一计划在1989年后被迫进行了全面修改。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结束后,MBT-2000的研制工作再次恢复,不过其针对的客户仅仅是巴基斯坦陆军。在1988年10月1日,中巴双方签署了生产一批试验型坦克(90-II式)的合同。据介绍,巴陆军装备的MBT-2000上70%的部件都由巴Taxila重型工业公司自行生产。

  中国的坦克专家们在设计这种装备的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国外第三代坦克的经验。像早前预计的一样,新坦克使用的是T-72M的底盘和车身,其炮塔设计有些类似85-IIM/88C/96系列。该坦克选择的依然是俄式的配有自动装弹机的125毫米2A46型滑膛炮。在试验了法、英、德等国的发动机(功率从1200到1500马力不等)和传动系统后,巴基斯坦最终挑中了乌克兰质优价廉的6TD型柴油发动机(1000马力)。

  巴方给由其自行生产的新坦克取了个有当地特点的名字——阿里·哈利德。新坦克的试验于1998年全部结束,到2000年,第一批15辆已在Taxila公司下线。

  中国最先进的98式(工厂代号为WZ-123或者是ZTZ-98)主战坦克在199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中国人的这一突然举动似乎是在证明——他们也有能力生产出与国外先进坦克战斗力相当的产品。当时由98式和96式分别组成的坦克方队均参加了阅兵式。

  毫无疑问,98式坦克的诞生是中国军事工业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其有关的设计方案已在90-II(MBT-2000)上进行了试验,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终于生产出了首辆可以与世界先进坦克相媲美的产品——它不但继承了前苏联坦克的一些设计特点,还吸收了俄罗斯与西方的最新技术成果。98式坦克的车身经过了重新设计,但其前部事实上仍延续着T-72M的特点。其传动装置的部件完全复制自T-72M(更准确的说应该是90式)。此外,它还继承了苏制坦克的武器系统、自动装弹机等许多装备。模块化的炮塔装甲同样也与90-II非常相似(可以安置主动防护系统)。98式坦克的炮塔由不同厚度的装甲板焊接而成,防护能力较其前辈有大幅度提高。

  98式坦克最独到的特点是其激光主动防护系统。它安装在炮塔顶部,由LRW激光辐射报警系统和LSDW量子振荡器组成。在探测到敌方坦克的测距激光束后,该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向敌方坦克所在的方位发射出一束较弱的激光,在确定敌人的准确位置后,激光束会在瞬间增强到足以摧毁敌坦克光电设备或是操纵手视觉的危险水平。

  98式坦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前苏联2A46的复制品)。其备弹量为42发(其中22发放置在机械弹药架中)。据悉,中国目前已具备了生产贫铀穿甲弹的能力。很快这种新型炮弹便会用来武装98式坦克。此外,该坦克可能还会装备购自俄罗斯的炮射导弹。

  尽管在1999年的阅兵式上只出现了18辆98式坦克,但其在随后两年中的产量已经突破了100辆。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98式事实上已成为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在国际武器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考虑到新坦克昂贵的价格和繁杂的技术,中国目前并没有打算用其来全面装备陆军。98式将只装备那些精锐的装甲部队,而其余的部队将会在近期换装96式坦克。很明显,这两种坦克将构成中国装甲部队在21世纪头25年中的主要打击力量。(双子)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12-9 10:34:07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中国坦克专家谈“外贸”坦克发展

    对于方慰先总设计师,记者早有耳闻,他是我国著名的二代坦克设计师,曾先后主持和参与设计过69--2、80--2、85--1/2/2M/3等系列坦克的研制。对于这样一位坦克专家,记者的景仰之情由来已久,采访的想法也一直在酝酿之中。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记者得到方总同意,就我国二代外贸坦克的研制情况进行了长达一整天的专访。方总衣装朴素,为人随和,整个采访相当顺利。采访录音整理完后记者发现竟有2万余字,由于种种原因,记者不得不痛下杀手,大量删减。尽管如此,定稿后仍保留了近万字的长文。希望这篇坦克采访的  
文章,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我国老一代坦克设计师的那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开拓精神。 

  记者:首先想问一下方总,您都设计了哪些外贸坦克? 

  方总:除59之外,其它外贸坦克我都参与过,像69-2、80-2、85-1/2/2M/3等。我国的坦克编号有个规律,凡是带2的,都是外贸型,像69-2、80-2、90-2,国内装备的一般是带1的,像59-1、69-1等。 

  记者:能否谈谈69-2外贸坦克的研制背景? 

  方总:这得从我国的二代坦克69式谈起。69式的研制始于1963年,由60研究所和617厂设计所共同设计,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参与研制。由于有的部件几经组织攻关而未能奏效,于是决定将未完全成熟的部件研制工作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则继续攻关。1974年3月设计定型后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总共生产了100辆,到部队后发现一大堆问题,结果全被退回,69式的发展因此而停顿。文化大革命后,部队马上提出对69式进行改进。为此召开“七八·四”会议,讨论研制新的二代坦克,这就是后来的80式。 

  八十年代初,国外急需采购我国坦克,69式由于性能较差不能满足要求,而我们正在进行中的69改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小改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为争取时间,于是将研制中的二代坦克的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用到外贸坦克上。国内装备的是69-1,所以外贸型就叫69-2。等80式出来的时候,69-2已经卖出一部分了。 

  69-2的诞生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坦克0号车都是指挥车,而当时我们曾外援越南许多坦克,他们对我们的坦克情况非常了解(包括编号)。于是越军专打指挥车,尤其是打车长的位置,由于车长要经常探出身来指挥,所以伤亡比较大。战争结束后,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69式作了局部改进,比如车长舱门旁增加两个护板等,改进后就有了69-2。 

  记者:方总刚才提到了80式,那80式与88式是什么关系? 

  方总: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在1980年11月召开了69改坦克方案论证会,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研制了一辆样车让他看了,觉得很满意,当时张爱萍提出就叫80式,80式坦克由此而来。80式到1988年正式定型,故又叫88式。所以80式指的就是88式。 

  记者:从您刚才谈的情况看,69-2是赶进度赶出来的,其后是不是还有发展? 

  方总:69-2的总体性能还只属于七十年代初期的水平,难以满足外贸国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无法适应市场。所以后来又在80式的基础上开发了80-2外贸型,80-2与80式的差异主要在火控上,即80-2把原来放在主炮护盾上的激光测距仪整合到炮长瞄准具里面,采用了小型化的激光测距仪和小型化的计算机。 

  记者:80-2的外销情况又怎么样? 

  方总:80-2出来后1987年到某国进行表演。去之前,80-2在国内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故障。在该国随着他们部队沿国境跑了一圈,他们的地形条件特别坏,沙尘多,发动机起动后掀起的尽是沙尘,而地面沙层又太厚,坦克根本不能倾斜行驶,稍不注意履带就脱落。当时80-2刚爬上一座山坡,履带齿轮就顶住负重轮,没办法只好倒退一下再前进。当翻过山坡后,我在后面坐着吉普车跟上去,但怎么也找不到坦克。“1号”、“1号”,呼叫无数遍也不见回音,最后花了两个小时才把坦克找到。就这样,最终总算是绕着全境跑完了。 

  行驶试验完毕后,外方认为性能不错,接下来就是考核发动机的拆装维修过程,看花多少时间才能拆装完毕。当时参加表演的还有法国的AMX-32坦克,AMX-32的发动机拆装只需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而我们的80-2拆开需要4个小时,装上又需要4个小时,总共得花8个小时,所以用户认为光性能好不顶用,拆装时间长,维修保养困难。当时我们还是第一次看见西方整体吊装式发动机,感觉到我们的维修性能太差,所以80-2的外贸失败了。 

  后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又提出,能不能真正搞一个新二代外贸坦克,这就是后来的“风暴”1。在性能方面,“风暴”1有很大的提高,主要是火力方面,由于1979”1980年直接从国外引进的105毫米炮明确限制15年内不能用于外贸,为此我们采用了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炮,以提高火炮的射速,增大火炮的威力。“风暴”1号出来后,总觉得机动性不太满意,发动机只有730马力,于是又开始研制800马力发动机,变速箱也换成液力半自动的,“风暴”2由此诞生。 

  记者:“风暴”1和“风暴”2是不是与85-1和85-2相对应? 

  方总:“风暴”坦克出来后当时就讨论给它起个代号,如果按照年代来命名的话,应该叫88式或89式,因为是1988年至1989年设计的,但由于其性能没有达到同时代世界先进坦克的水平,所以后来就命名为85-1、85-2。 

  记者:“风暴”坦克最终外贸成功了吗? 

  方总:“风暴”坦克也没有卖成。1990年5月“风暴”2到国外进行试验考核。一般而言,坦克出口都是在国内定型生产后才出口的,而我们当时刚做出两辆样车就前去进行试验,小故障总是不断。国外考核相当严格,试验也不是太规范。比方说前面有一座山,不管山下有没有平地,只要爬上去就是好的,根本不管万一爬不上去坦克没有退路怎么办。再比如有一条河,坦克能潜渡过去就是好的,也不管河底是否有淤泥,坦克会不会陷进去,而且坦克下河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像下河时坡度不能太大,太大坦克就直接栽进去了;上岸时坡度也不能太大,太大根本爬不上去,所以说并不是随便一条河坦克都能潜渡的。当时“风暴”有两种变速箱,其中一种一到国外就出故障,最后只有3挡一个挡能开。另一种变速箱总算还可以跑,跑的过程中也总爱出故障,我们只得连夜赶着维修,第二天再跑。由于质量不好,当然又失败了。这些迫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毛病,设计更好的坦克。于是我们又开始着手85-2的改进。当时,巴基斯坦看中了“风暴”2坦克,他们认为这型坦克不错,当时就提出要求,能不能在85-2的基础上改一改,给他们设计一种新坦克,这就是85-2AP,P表示出口巴基斯坦,国内叫85-2M。 

  记者:改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方总:根据我们对市场的预测,用户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火炮威力及提高火控系统的性能,所以我们在85-2上加装了125毫米的火炮,并改进了稳像式火控系统。由于炮弹加重,采用了自动装弹机,乘员由原来的4人减少为3人,炮塔自然由原来的三人炮塔改为双人炮塔。在动力系统方面,“风暴”2的发动机功率由原来的730马力增大到800马力,但外方觉得增加幅度太小,决定改用1000马力发动机,但由于国内技术储备不足,1000马力发动机还正在研制阶段,所以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仍保留原来的发动机,第二步再换装1000马力发动机。 

  记者:我国早期的坦克,像59系列、69系列,以及80式采用的都是铸造炮塔,直到85式后才改成焊接炮塔,这是为什么? 

  方总:这主要是受苏联的设计思想的影响。其实在设计80式坦克时就已经开始搞焊接炮塔了。半圆形的铸造炮塔,钝头穿甲弹打上去很容易产生跳弹,因此说铸造炮塔对付钝头弹很有效。但随着穿甲弹的出现,铸造炮塔就不行了,尤其是次口径大长径比穿甲弹,动能大,穿甲威力强,所以焊接炮塔就得以发展,因为焊接炮塔可在主要部位采用很厚的复合装甲。从目前弹药发展速度看,今后不管是什么炮塔,一旦击中就会被击穿。何况,哪怕是100毫米口径的钝头弹都几平可以将坦克内的乘员震死。我们曾把几只猴子放在坦克内用100毫米钝头弹试验射击,结果几只猴子全被震晕了。 

  记者:85系列中还有一型叫85-3,它是85-2M的后继型吗? 

  方总:85-3是从1993年开始研制的,发动机由730马力提升到1000马力,变速箱是T-72的双侧变速箱,而且动力舱是整体吊装的。1994年85-3到国外表演,准备出口,但失败了。1995年进行第二次试验,用户拿乌克兰的T-84与我们的85-3同时试车,相互竞争。试车完后,两种坦克性能上差不多,我们的火炮比T-84的还好,因为内膛是自紧镀铬的。但当时T-84已经批量生产,我们的只是个试验品,这样试车中就显得故障比较多。尤其是机油箱偏小,因为它是按照高寒气候条件设计的,而该地区特别炎热,机油循环量不够,产生大量蒸汽,结果把机油箱崩裂了。用户最终选中了T-84,85-3落选厂。 

  其实85-3是一型相当不错的坦克,1000马力发动机,双侧变速箱,基本相当于俄罗斯的T-80/90,而且整体吊装的动力舱比俄罗斯的还先进,火炮也不弱,还加了反应装甲,在战斗全重上85-3也只有44吨。 

  记者:从80式以后,我国坦克底盘都改为6对小负重轮,像85系列,增加一对负重轮是不是由于坦克重量的增加? 

  方总:负重轮的增加与坦克本身的重量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主要还是因为速度提高导致的。早期坦克的最大速度只有50千米/小时,到80式提升到60千米/小时。速度越大,履带的跳动就越大,这样履带就很容易击打翼子板,而且容易脱落。通过改为6对小负重轮后,履带有托带轮托着,这样就不会跳动太厉害了。小负重轮的好处是弹性好,动行程大,当然转速高,产生的热量也多。 

  记者:从80式坦克以后,我国坦克是不是大量采用了反应装甲? 

  方总:80式采用的披挂式装甲(整个车首一大块)里面有复合材料,所以这种装甲又叫复合装甲,真正的秘密也就在这个复合装甲里面,究竟是陶瓷还是其他什么材料,一般不对外公开。德国“豹”2的复合装甲为间隙装甲,当炮弹击中后,在不同厚度的间隙装甲间产生回波,相互抵消,它是利用物理效应来达到防护效能。还有一种装甲叫反应装甲,当炮弹来袭后,用炸药盒提前引爆来影响炮弹弹道,是利用化学效应来达到防护目的。反应装甲最早出现时对破甲弹防护性能较好,现在研究的反应装甲把物理效应也加进来,这样既能防破甲弹,又能防穿甲弹。发展到目前反应装甲大多已成双防反应装甲。80式是披挂式,从85式开始复合装甲已经被焊在主装甲里面了,85-3上使用的是双防反应装甲。 

  记者:请问方总,您设计了这么多坦克,其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种? 

  方总:我最欣赏的是85-3,虽然部队未列装,但性能确实很好,有体积小、重量轻(40吨级)、整体吊装式发动机等优点。(《兵工科技》:董世红 李学峰)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12-9 10:34:52
 wudikeke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1
  金钱:124
  注册:2005-12-22
给wudikeke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wudikeke加入好友 查看wudikeke的个人资料 搜索wudikeke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wudikeke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专家:张声涛,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车辆设计专业,曾任总体室主任、总设计师、原国防科工委系统所特邀研究员,现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军事 
统筹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多次荣获部委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记者:美国媒体曾对本国武器进行打分评比,结果A-10攻击机、M1A1坦克得分很高,而当时最先进的B-1B轰炸机被评为最差武器。究竟什么样的武器算是好武器?您认为发展一种武器的决定性目标是什么? 

  张:我认为一种新兵器的研发首先应由它的作战、使用要求来决定,用什么技术是第二位的问题。历来只有以盾制矛,跟着别人搞同样的武器,势必缺乏针对性,而且早早就被人“知彼”。这也是我为什么主张用“作战效能”取代“几十年代水平”作为评价新兵器水平主要标准的根据。换句话说,首先应搞清楚该兵器是针对哪些作战需要这样一个简单却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兵器发展的规律是矛盾相长、针锋相对、克敌制胜、永无止境。针对性是判断兵器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镜子,只有解决战争的某个问题,而不是单纯模仿外国某项武器,才是发展一种新武器的决定性目标。 

  以坦克为例。冷战期间苏联面对与北约的对峙,主张“突贯进攻,数量取胜”,坦克突出轻、小,其主力坦克T-62、T-64在30—40吨,而T-72也不超过45吨;美国一向强调装备全面先进,所研制的坦克突出重、大,M60以及后来的M1坦克都在50吨以上。但在越南战争中,连相对较轻的M48、M41等坦克都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更别说M1了,最后只好将M113装甲输送车加上钢板焊成敞顶的炮塔,充当主战坦克;英国重视防护和火力,一方面采用120毫米炮争取2000米外先敌开火,另一方面又发明了厚重的“乔巴姆”装甲,这样一来导致坦克增重许多,但为适应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沼泽地、泥炭地和亚洲季风气候地区的需要,也发展了7.9吨的“蝎”式超轻型坦克;法国强调坦克机动性与火力结合,突出轻、快,所研制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重54吨,是西方同类型号中最轻的,却装备了当时威力最大的52倍口径120毫米坦克炮;瑞典坚持“本土防御”,为适应北部泥泞潮湿和多雪的地理条件,发展了15吨重的IKV-91轻型歼击坦克,最近又将CV90步兵战车派生出重26吨、装120毫米跑的CV90 120-T;以色列人力宝贵,坦克设计把对乘员的防护放在首位,结果“梅卡瓦”坦克便突出厚、重……可见,一切独立发展坦克成绩显著的国家都不是盲目跟踪外国。很明显,针对性是决定性目标。 

  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坦克时,正值蒋介石积极准备“反攻大陆”。引进的59式中型坦克在广大的东南沿海水网稻田地区难以应用。针对对方M41轻型侦察坦克,中国决定发展21吨的62式轻型坦克和18吨的63式水陆坦克。可以说,当时的针对性极强——用于淮河以南的抗登陆作战,总体设计完全围绕这个要求来进行。而按国外的习惯,当时的轻型坦克只用于侦察,其实这是由于欧美各国以平原为主的战场环境所决定的,如果照搬,根本行不通。因此中国决定以轻型坦克作为主战坦克用,这样62式的各子系统就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比如火炮采用了T-34中型坦克的85毫米炮,发动机采用了290千瓦以上的中型发动机,满足了抗登陆作战的火力和机动要求,完全能够压倒M41轻型坦克。 

  当然,当时这样做也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到底行不行得通,也真的捏了一把汗,但实践证明62式是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军情的。 

   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兵器在全球的局部冲突中扮演了制胜的角色,而发展高技术兵器不是短期能够奏效的。中国在这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现在应该如何跟踪国外高技术武器呢? 

  张:对敌方出现的新武器,不可能找到可以跟踪、仿制的现成武器,因为敌方并不傻,真正最新的武器是在研的型号,这些是不会让我们掌握太多情况,更谈不上跟踪和仿制。我们所能模仿的武器只能是别人技术发展浪潮的第二波甚至第三波,这样有何出路?伊拉克用高昂代价购买的苏式坦克集群与多国部队对抗,殊不知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波军事技术革命针对的正是这种类型的装备,伊军正好是美军这一批武器系统最典型的靶子。这种旧系统与新系统的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系统工程原理表明:越是先进复杂的系统越脆弱,越容易从原始环节被破坏。而且破坏一个旧系统一般要比建设一个新系统容易多少倍,少投资多少倍。以反坦克为例:用地雷反坦克,费效比1:10000,用火箭筒打坦克约1:3000;用穿甲弹约1:300,用反坦克导弹约1:100…… 

  因此,我们只有对敌方的高技术武器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寻找其薄弱环节,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创新,才是突破之道。创新的武器必然最具有威慑力,能起到技术上突然袭击。实现战场态势突然逆转的奇特效能。正如美国近年来一直担心潜在对手的非对称打击,结果还是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美国同样担心在军事领域出现“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即被对手找到意想不到的破解方法,其结果必然也是猝不及防。 

  针对式自主创新的武器系统有明确的针对目标和有效的作战效能,而且要求直接针对刚刚出现的高技术武器,在发展阶段上则要求正好对应敌方的节奏。 

  比如,反应装甲出现后,进攻方搞出了带串联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防御方接着搞出了被击中时能反击串联战斗部的新型反应装甲。后来预计到进攻方可能发展等径串联战斗部,防御方接着搞出了被击中时能反击串联战斗部的新型反应装甲,甚至已经准备好能主动出击的反应装甲。这些都属于“直接针对”的例子。在“间接针对”方面,针对巡航导弹、空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都有制导子系统这个薄弱点,防御方完全可以用干扰和诱饵等手段,争取将这些弹药引偏、提前引爆或强迫引爆。 

  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全面跟踪发达国家高技术武器,其国力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武器发展既要针对战场环境也要依据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以寻求低成本的突破。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第一,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研制中尤其是战争前准备阶段容易受国外制约;第二,战时后勤供应不会发生困难;第三,针对性地突破保证了主动性,对方要补上所有漏洞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第四,跟踪时起点一般要低于对方,而针对性创新则能高于对方;第五,针对式创新可以攻敌高技术武器于一点、一个环节,即只是为了破坏其系统,而不是为模仿其系统,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可以用小型、单个的武器与发达国家的大型高技术武器系统进行“不对称对抗”。 

  正如美国惧怕的那样:未来战争优势将不属于掌握大量现代武器的一方,而是属于不断运用新技术原理去制造更新式武器的一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条发挥人力智力优势、避开财力物力劣势的道路。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一个精锐坦克旅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被埃及步兵的大量反坦克导弹击毁200余辆;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高价引进的两架预警机躲进地下机库飞不出来,而廉价自制的“飞毛腿”导弹移动发射架针对高空侦察真假难辨的特点,对延缓“沙漠风暴”时间、推迟“沙漠军刀”开始时间却功效显著;科索沃战前一个月南联盟突然改动萨姆-6地空导弹的频率,躲过首轮空袭后,针对美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弹舱打开瞬间不能隐形的薄弱环节,打下了这种不可一世的隐形飞机,就是针对式的成功范例。同样,针对美国的NMD系统,弹道导弹技术也会有很多手段可用,比如多弹头技术和诱饵技术等。 

   记者:您认为我国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高技术? 

  张:我曾提出过一种“新概念高技术”的论点,指的是那种作战有效性强、费用极其低廉、我国经济技术力量可以达到的技术。高技术确实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竞争力,高威慑力,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风险。 

  高技术附加值不仅可以通过集中于少数几个高新专业的“纵向深化”的途径获得,在广大传统产业中具有突破性进展的高新技术也广泛存在。这主要通过“横向组合,辩证综合”达到系统总体取胜。系统工程关于“系统获得新质的秘密在于结构关系的有机性”原理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和途径。我们完全可以用哲学思维方法中的横向、逆向、类推、组合、综合系统内外相关结构中固有的但尚未被利用的相关固有属性,进行替代、转化、优化、达到深化内涵、扩展外延,实现技术概念质的飞跃,产生“新概念高技术”。由于综合多种结构的各种固有属性,还能一机多能。而且,因为是通过现存的固有属性的组合所得,也不必增加很多全新结构,显然具有简单、廉价、容易的优点。 

  目前,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和破甲弹等各种反坦克弹药令主战坦克难于应付。但上述弹药的共同点是都是锥孔装药弹头,它们引爆形成的高温高速射流的有效破甲距离为457~610毫米,由于坦克侧装甲板和两侧的薄钢板(裙板)之间的“间隔”为600毫米左右,因而很少被破甲战斗部击穿。受此启发出现了“间隔屏蔽装甲”技术,即通过增加栅栏等屏蔽物来增强坦克防破甲战斗部的水平。当时该技术能使绝大多数的反坦克攻击失去作用。 

  再如,针对战场上苏式坦克炮塔易被掀翻、15°以上坡度时难以回转射击、沙漠地带挤进沙粒后会卡住炮塔、加工时易变形报废等弊病,可考虑采用在左右滚道各嵌入两根钢丝抱住滚珠,形成外啮合的“钢丝滚道外啮合座圈”技术,使座圈可承受500吨/米倾覆外力矩,磨擦力矩减小3~7.5倍,从而大大增大调炮坡度角,挤进沙粒不会被卡住,加工维修也更加容易。 

  当前“新概念高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可能突破许多行业已经出现的饱和极限状态。如主战坦克重量65~70吨、1.1兆瓦、140毫米主炮已被公认为饱和极限状态,再加码就会发生恶性循环。在使用上,海湾战争准备期间,只有美国有大型运输机能运送M1A1一类的主战坦克,欧洲国家一架也没有,英国还是向美国租用。北约无法进行主战坦克的空运,结果海上船运花了3个月时间。事后美国曾明确表示担心:如果再发生第二次海湾战争,萨达姆知道了盟军的这一弱点,美国就要吃亏。科索沃战争中,北约除战略机动外,还遇到了从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国际机场到前线的陆上战术机动问题,经美国工程兵专家组实地考察,当地桥梁等设施的加固需要3~4个月,否则无法保证M1A1坦克的通行。因为M1A1是20世纪70年代依据柏林墙西侧平原地形设计、用以对付华约突然袭击的,所以美国过去曾宣布2010年要搞40~50吨的轻型主战坦克,现在又决定放弃主战坦克的发展,搞重量为主战坦克1/3的“未来战斗系统”,以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为主。 

  记者:我读过您的一些文章。您经常提到武器总体设计当中的加法设计和减法设计问题,而且一贯提倡减法设计的思路。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加法设计和减法设计?减法设计又有什么样的具体应用? 

  张:自从18世纪以来,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自成体系等不科学的思想和设计方法严重限制科技人员的头脑。学科划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思想和设计方法也随之各自为战,相互隔绝互不支援。设计上总是一机一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有机联系,造成兵器体积重量增大,结构工艺复杂,成本消耗增高。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加法设计,它走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路子。 

  与此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工程、运筹学等综合学科发现了产品体系、系统、分系统、零部件、性能和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众多零部件可能综合到一个部件结构中来,从而省略掉许多部件。如集离合、变速、转向、制动于一体的综合传动就省掉了主离合器、转向机、制动器等五个部件。从18世纪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将进入从复杂到“高级简单”的高度,从“分析时代”发展到“辩证综合时代”。 

  第一类例子属于改变思维方向,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变外加为内挖。比如外加功率可以提高速度,但减少阻力亦可提高速度,这就是内挖的方法;挖掘结构尚未开放利用的固有属性,进行应用功能转化。这方面潜力很大。一般来说,产品现有结构中起用的固有属性仅占20%~50%,还有大部分固有属性有待我们去挖掘和开发。但科技人员一定要转变个人作用定位,从各子系统设计师的定位上升到坦克设计师的高度上来。 

  据我们初步分析,用减阻增速代替增功率增速,可以避免因功率增大引起外形、重量随之增大;用机动性参数自动改变的新概念防御方法,可以替代装甲重量剧增;用车炮、车机、车甲关系的系统总体取胜,可以实现整车性能的最优化。这样,研制重量为主战坦克1/3的轻型主战坦克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第二类例子属于寻找系统内外最优关系,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实现系统总体取胜。如概念、性能、专业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支援。比如,车和船本来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但通过寻找最优关系,可以实现陆上为车,下水近船,车船结合。 

  系统内的全面综合也是途径之一。比如1.1兆瓦发动机驱动的50吨坦克与880千瓦发动机驱动的40吨坦克,其机动性是一样的,因为单位功率均为22千瓦/吨。也就是说,设计1.1兆瓦新发动机和减重到40吨对机动性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后者显然要可行得多,因为它不会发生恶性循环。当然,减重需要所有专业和部件系统综合努力,因此我主张坦克战技指标应列单位功率、重量,而不列功率,以免限制各单位的系统综合积极性。 

  此外,还有系统与分系统合理配置的问题。如多少重量的车辆最多能配多大火炮?多大功率发动机?多厚装甲?目前尚是“摸着石头过河”。二战前后火炮后坐阻力与重量之比一般在0.8~1.0,通过系统综合,目前已经可望达到2.0,从而实现轻车装重炮。总之,减法设计的途径主要是内部挖潜和相互匹配,实现系统总体取胜,主要内容体现在减阻、减荷、减耗、减辐射、减重量和减结构等方面。 

  记者:张老师,我们对您的武器总体设计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总的讲就是:以我为主,对症下药,求变求新。您认为我国今后兵器的研发和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根据我多年从事坦克兵器研究的经验,感到我国的兵器发展在方向、途径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应进一步完善。 

  第一个层次,多年来,我国在某些兵器研制发展方向上走的是一条引进-模仿-追赶-再引进的道路,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我认为,要想有效对付高技术武器的威慑,就不应单纯强调跟踪国外武器,而应针对高技术武器的特点、我国的战略思想、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战场环境、国情军情、工业经济和兵员素质等因素,以针对式自主创新为主,这是涉及兵器发展战略方向、目标和内容的首要问题。 

  第二个层次,我国兵器研制发展所采用的技术途径和手段不应过于强调像美国那样集中在高技术范围内进行高投入、高消耗、高风险的攻关,而应充分利用在所有技术领域内横向组合,以质变为主,产生新概念高技术。 

  第三个层次,我们的设计方法不应该再继续沿用18世纪以来长期采用重量、体积、结构、工艺、消耗、成本随着性能水涨船高式的加法设计方法,而应逐步试用使这些指标随性能改善反而降低的减法设计新方法。这涉及武器设计的观点和方法问题,属于设计方法领域的一场革命。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能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我国完全能用有限经费研制更多能有效对付高技术武器的装备,并发展成为自成一体、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立兵器体系。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12-22 18:15:40
 graydove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9
  金钱:153
  注册:2005-12-28
给graydove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graydove加入好友 查看graydove的个人资料 搜索graydove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graydove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100mm钝头弹震死成员的问题:
二战那边有过讨论,不过讨论的是155榴弹对坦克的威胁,那边的结论好像是如果没有击穿的话,因为弹头和坦克的重量差太多,因此不会把成员震晕或震死。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12-29 17:12:49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某次训练中,一辆坦克装填手违反安全规定,在准备战斗时将100榴弹装填,而后炮长检查电击发电路,造成走火,直接命中前面一辆车,使其炮塔内三名乘员全部丧生。

 1979年,东线,一发122榴弹直接命中一辆62式坦克首上装甲,全车乘员昏迷,最短的时间约30分钟。 

 某次射击中,一发152榴弹命中某中型坦克首上装甲,造成身管多处严重弹坑,炮长瞄准镜损坏,驾驶员潜望镜损坏,左右牵引钩均损坏,全车失去战斗力,而车内乘员基本无损伤。

————————

从战例看,榴弹直接命中现代主战坦克确实不会对里面的人有太多损伤,但对外部设备还是会有较大伤害的……国产的62是太FC的小东西了……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12-29 23:31:07
 graydove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9
  金钱:153
  注册:2005-12-28
给graydove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graydove加入好友 查看graydove的个人资料 搜索graydove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graydove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哦哦哦,第一个例子是不是射穿了后部装甲,真倒霉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12-30 14:10:13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1,任何坦克的侧后全是薄弱点呀,rpg也啃的动

2,近来在cd、xh潜水,很是看了几场吵架,发现相关人士对引进的125的穿甲能力全都不很乐观的样子,以至于某人要探讨2000米以上时用榴蛋来对付600mm均质以上的东西——破坏外部设备而不是穿甲……与其如此不如研究装备碎甲蛋算了好歹作用还比榴蛋强……不过为滑膛重新搞精度又够但对复合也没太大用的碎甲经济上又划不来……

唉,120定装蛋对于亚洲人来说没有自动装蛋鸡是重了点呀……国内搞120定装的紧凑自动装蛋鸡水平还差的远……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1-2 2:25:51
 graydove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9
  金钱:153
  注册:2005-12-28
给graydove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graydove加入好友 查看graydove的个人资料 搜索graydove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graydove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看到qbq的上老去cd踢场子,把那个大闭环的实际效果都弄出来了,真热闹
一个菜问题:一般说,152/155是人力装填的上限,而120是不是因为坦克里只有一个倒霉蛋来装弹,得不到轮休,也没有加班费,因此很容易崩溃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1-2 10:40:45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152/155地炮弹药是分装不是定装,弹丸和药包分开的……而且几次看米军以军玩m109的新闻影片,发现他们是2个人去抬那个弹丸的的……虽说96磅的弹丸对西方人体格来说可以单人操作……但是由于人懒惰的天性……2个人抬还是省力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7 13:33:19编辑过]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1-2 11:00:55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拾荒:从sc来的,看鲁西非如何踩踏某人: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1265130&Page=1&BoardID=21
印象这是装工院某人的东西,你能指望什么?
只说一个,你我都清楚弹药隔舱化目的是什么;这对苏式坦克是否是优势,你我都有结论。他树一个无聊的观点,然后jjww一堆,掩盖苏式坦克的缺点,贬低M1,怎么看都不过是迎合FQ,骗稿费而已。
其实国内写不出什么东西,说白了还是作者水平太凹。以坦克为例,最简单的防护xxx毫米,穿深xxx毫米,这些数字各国都是要保密的(除了出口用),都还没见哪个牛得出来算算,也就是抄Janes那样垃圾的水平。看看都在那里吹豹II比阿布拉姆斯强就知道是外行。

1.M1弹药隔舱化是为了提高车组乘员的生存能力,和三大性能的防护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战场上保存有经验的坦克兵意义有多大,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很恶搞的是强调人的东方国家不把人当回事,强调武器的西方国家反而花的心思更多。很简单的事,用得着扯那么多嘛。
2.苏式坦克的防护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无非是厚度不够,倾角补,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车内空间不足,拥挤狭窄。但随着弹甲技术的进步,这一设计思想彻底落后了。APFSDS的出现让倾角失去了防护的额外效果(注意:我不是说的等效);复合装甲出现让坦克防护变成唯厚度、材料为尊,玩弧线的苏式坦克……看下T80的炮塔装甲分布就知道多faint了。T90A(不太确定是T90哪一种改型开始的了)开始不得不像西方靠拢了,和没穿马甲的99比比炮塔装甲,我感觉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你说的“放大的、用M1A2技术的T-72”就是不可能的,车体、炮塔都得改,根本就是另一种防护设计思想了。
3.苏式自动装弹机的问题是三大性能中的另一大——火力。就那炮塔坐圈直径,就那活动空间,直接卡死了弹的长度。对APFSDS,穿甲体长度提不上去意味着什么,我想你还是明白的。实际上在海湾战争扬名立万的M829A1即使改成分装弹,也不是苏式自动装弹机能够操作的,所以到90年代还玩苏式自动装弹机就是蠢得至渣。99的副总在坦装上说要搞尾舱自动装弹可不是随便说说,只不过理由东扯西扯把真正的给盖过去了。 

莫非你也认为我会浪费时间去和他“讨论”。他吹得最凶的大闭环又如何呢?坦装都看不下去了,在2004.11那期(凭印象,如果翻不到,前后翻一两期肯定有)把99火控总师搬出来很礼貌的将其鄙视到至渣了。要是南北二理工的牛人,去拜拜还差不多。
有经验的乘员作用比你想象大,举个例子,M1系列在火控上一直强于豹系列,但在加拿大的北约群英会上总是吃亏就是因为tankers对环境的适应。(对比下德荷与米国分别在什么地方训练tanker和群英会的环境,你应该明白我的话。)另外现代tankers比wwii更难培养,难度的提高应该说不下于坦克生产难度的提高,如果你看到报纸上登过的济南军区那个坦克师的某地方大学生坦克连长的故事,我相信你会更有感受些。另外在M1系列上提高坦克被击毁而人员生存的机会和坦克在攻击中幸存的机会是不矛盾的,一个是炮塔后脑的弹药隔舱,一个是炮塔前和车体前的装甲盒。倾角(弧线)对不同弹种影响是不一样,简化某些影响比较小的因素,对APFSDS和破甲弹就是等效“垂直”厚度;对老弹种有额外的附加效应,比如100mm/60度就不再简单的是200mm,甚至可能高到400mm以上(近卫5讲过不少,我不多说,这个地方他没说错。)。倾角(弧线)剩下的唯一好处就是装甲更薄,加工更方便,复合装甲把这个优势变成正好反过来的缺点了,倾角还有适当玩玩的意义,但苏联那种弧线是彻底完蛋了。另外你扯中国干什么?论弹,英国是老大,苏联人长杆弹到死都没玩明白,弹的设计就有问题。 

从APFSDS开始,苏联和西方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西方,尤其米国,是杆长速度低;苏联是杆短速度高。这本无所谓高下之分,但问题是苏联为实现那高速,为减轻弹托重量,结构上是被称为ring的一个细圈,无法固定住弹芯,因此不得不使用很大尾翼在弹壳中撑住弹芯。(关于弹托结构,我说的不标准,铁拳在轻兵器贴过图,你看实物更好理解。怀疑苏联“药”也不够班。)大尾翼导致Vdrop和精度这两个重要指标就不怎么的了。另外呢,就和苏联所谓“以量取胜”的狗屁思想有关系了,为了给那么多的坦克提供炮弹,自然廉价的钢弹就是主要的弹种了(重金属资源,经费就那么一点,用钢弹的可不只是伊拉克),平均下来数量可怜的钨弹和DU弹还得包钢,怎么和西方比性能啊。 

T80炮塔里的陶瓷分布就知道它达不到西方那样炮塔装甲整体均一的防护水平,其等效值应该是从xxx到xxx毫米,这个缺点应该很明白,要解释还一两句说不清楚。
动能密度只单纯取决于材料、速度和杆长,弹径是关系摩擦阻力,的确是越小越好,但受“足够强度承受发射和命中时的各种应力”限制。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1-7 13:51:33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相关文章:济南军区某集团军装甲旅坦克一连连长

高晓飞:大学生干部也能带兵打仗 
 
● 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左起超  杨春风  鲁浩 

 
  编者按:地方大学生干部“文行武不行”的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地方大学生干部就是过不了“军事关”吗?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一个基层部队,认识了一位“搞军事的”地方大学生干部。

  我叫高晓飞,陕西延安人,1975年出生于黄河壶口瀑布边上一个叫十里坪的村子。1995年,我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大学期间,我自修了测控工程专业,获得双学士学位,1999年7月应征入伍。现任济南军区某集团军装甲旅坦克一连连长。

  1999年8月,我到部队报到,因为留着长头发、挎着传呼机平白无故地挨了顿。晚上因为天气热,我就悄悄把随身携带的旅行帐篷搭在操场上睡觉。结果被队长发现又是一顿训。到部队第一天就挨了两次批,我沮丧极了。

  入伍时我想着到部队可以好好发挥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可来的时候正好旅里的演出队解散了,我被分到坦克一连当排长。每天都是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干的都是“锄禾日当午”的活儿。理想好像离我越来越远。

  如果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应勉强还可以应付,婚恋的挫折则摧毁了我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学期间,我和同村一个一起长大的女孩子确立了恋爱关系,我入伍后,她来信说:“我过不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你如果不能马上转业的话,我们还是各奔前程吧。”过去听别人讲军人婚恋难,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军人的不易。

  后来,我一个大学同班同学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很珍惜这分来之不易的感情。就在我们筹备婚礼时,她突然打电话来提出分手。那段时间真是地狱一样的日子,我焦躁不安,彻夜难眠,甚至想到了自杀或者报复。

  旅领导知道我的情况后,不但没责怪我,还把我安排在小招待所住下。每天我和旅领导一起吃饭,旅长、政委、政治部主任轮流陪我,跟我谈心。他们还专门安排我出去散心。最后,我真的被感动了。这是在部队他们才这样对我啊!我心里涌起一种责任感,我发誓:我得振作,我要干出个样儿来。

  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军事专业不行是个通病。集团军一位领导也讲过,入伍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机关、政工、院校,干军事的很少,这违背了部队招收地方大学生入伍的初衷。我刚来部队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有一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那还是当排长的时候,有一次过车场日,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我把水表和油表搞混了,事后我凑巧听到两个战士议论:“这个刚毕业的小红牌,连仪表都分不清,还干什么坦克排长。”我当时羞愧极了,但他们说得很有道理。虽然我文化基础不错,可在专业素质上,我跟连队的士官、干部、军校毕业的排长相比,都差得很远。整个连队,就我是军事专业的“门外汉”。身在坦克连,如果不懂坦克,那就跟农民不会种地一样,走路腰板都直不起来。我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把专业素质抓上来。我制定了强体能、学专业的计划。

  体能方面,5公里越野是我比较害怕的,别人一天跑一个,我就一天跑两个,咱笨鸟多飞吧。器械训练,白天不好意思去,晚上我就偷偷地去练,一天增加一点训练量。一个月下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慢慢地,我的体重降下来了,肌肉壮起来了。

  2000年年初,旅里组织装备技术干部集训,本来没我的事儿,可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报了名。刚开始营里不同意,我急了:“我连一个兵都不如,以后怎么组织训练?”最后他们同意了。

  大学生排长参加技术培训,我开了旅里的先河。半个月后结业考试,我顺利通过了。组织考核的领导说:“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就能把坦克开得呼呼跑,不容易啊!”

  2001年9月,集团军举办营连指挥员轮训班,当时我是坦克二连的指导员,正准备休假,一听说这个消息赶紧收回了休假报告,申请参加集训。

  42名学员中,摸底考试,我是倒数第一。这些集训内容我根本没有接触过,上课时老闹笑话,我脸皮比较厚吧,也不觉得难堪。两名同期参加集训的学员开玩笑说:“不到结束,高晓飞就会打背包走人。”我就不信邪。集训4个月,我没出营门一步。最后考核,我进了前十名。他们都没话说了。

  旅里一位老领导说过,地方大学生入伍,我们用的是素质,而不是专业。这句话我后来体会越来越深刻。但我们要是一旦适应部队,开始学习专业,那进步用神速来形容也不为过。

  2003年11月,上级组织战备拉动。当时连长正好外出集训,新任副连长不熟悉情况。当时我是指导员,不主要负责组织军事训练。但我知道情况后,主动承担起任务,带着几名骨干重新编写出动方案,拟定通信联络和情况处置计划,检查装备性能,不漏掉一个环节。结果我们出动迅速,程序规范,机动顺利,受到上级表扬。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了改任连长的想法。2003年年底,在一次干部交心会上,我提出了这个要求。没想到这正好和旅里培养大学生干部的规划不谋而合。经过旅党委半年多的考察,2004年年初,我顺利地由指导员改任为连长,迈出了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我觉得地方大学生干部的优点之一就是思想解放。前两年,部队列装了新式主战装备,人员编制有一些调整。老式坦克每辆载员4人,而新式坦克每辆载员3人,一些连队仍然按照4人编制训,结果就有不少战士成了“闲人”。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而不重视训练,这影响了连队的整体训练水平。在自己的连队里我想了个办法,把连队全部按照3人编组,炊事班都编进去。在训练中另外虚拟了6辆坦克,“超编”配备6名车长,然后老带新,比成绩,大家的训练积极性一下就被带动起来了。

  去年9月,连队参加综合演练。平时由于实兵推演较少,组织协同很多时候合不上拍。我老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演练前,我打破沙盘推演只有干部参加的常规,专门买了几辆声、光、电俱全的坦克模型,然后在学习室堆起作业沙盘,让全连战士都参加推演,并提出“冲击目标不能错”、“中断联络不能停”、“剩一辆坦克也要冲”的通俗战术思想。这样较好地解决了组织协同动作中遇到的“老大难”问题。

  进入状态后,我发现自己对装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方面工作也如鱼得水。2004年,部队在靶场外训。我发现,连队在试射的时候效果很好,可一到实弹射击考核时成绩就不理想。士官们解释说,试射时用的是传统方法人工测距,考核中考官要求用激光测距。按理说,用高精尖仪器应该更准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调查我才发现,一些射手用激光测距机测距时有时测不出数据,他们又不知原因,后来嫌麻烦,索性还是用老方法,导致成绩很差。

  为此,我专门找来说明书,一看才知道,激光测距仪会受到灰尘和雨、雾、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同时,激光测距时与目标的距离不能少于200米,否则它就无法测距。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我带着大家把人工测距和激光测距结合起来训练。在旅里组织的实弹射击中,连队取得了好成绩,在全旅名列前茅。连里的士官、老炮长刘宏海最后很佩服地说:“连长,你真行!”我笑笑说:“一点点啦!”★ 
 
——分割线——
评论:PLA士兵的素质可见一斑,新装备的说明书也不看啊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1-7 13:58:36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另一个八股,说的是:"层层选拔"出来的基层军官——不懂设备保养,不会操作定位设备,不知道发射要领。更要命的是透露出新装备下发前没有系统的技术训练……这不是儿戏么?


“坎”过天晴——讲述空降兵某部战车一连连长杨方武的故事

  刘贵军 本报记者 谭洁

  12月25日,空降兵某师宣布,战车一连连长杨方武所在的连荣立集体二等功,他本人荣立三等功。杨方武,中国空降兵新型装甲战车连首任连长,在空降兵部队从步兵到装甲化 
的历史性跨越中,他目击并参与了这一历程。 

  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进程中,挫折常与杨方武相伴,只是,这位墩墩实实的湖南汉子总是“坎”过天晴,在战车的轰鸣声中重新昂起头来。 

  及时赶来的专家当场肯定了战士的提议,并严厉地警告了他 

  杨方武是幸运的。为使中国空降兵新型战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经过层层选拔,当时还是副连长的杨方武被上级领导一举相中成为战车一连连长。 

  “那天的心情真的比阳光还灿烂”,杨方武说。当他带着几名战士把某新型伞兵战车开进营区,部队沸腾了,一位将军拍着杨方武的肩膀激动万分:“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空降兵的历史将被改写。记住,这不仅是历史赋予你的使命,更是时代赋予你的机遇,好好干吧!” 

  将军的话,瞬间点燃了他的渴望和激情,热血涨红了他的脸膛:“请放心,我会用行动证明自己。” 

  重装训练对中国空降兵部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于是,作为一线指挥员,杨方武满怀豪情地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 

  然而,探索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车炮场日,他组织战士对新战车进行保养。在擦拭发动机时,杨方武毫不犹豫地要求战士们高标准地做,把发动机擦得锃亮。 

  这时,一名战士却对他的“高标准”提出异议:“发动机部分零件不能擦拭得太干净,油料对发动机有保护作用。”及时赶来的专家当场肯定了战士的提议,严厉地警告了杨方武的蛮干行为,随后还进行了通报批评。 

  那晚深夜,他迎着寒风,在寂静空旷的训练场走了一圈又一圈。凝望夜空,仿佛星星都在嘲笑他:不仅在全连官兵面前丢了面子,还差点酿成事故。他恨不得找个地缝立即钻进去。 

  “事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妻子发来的短信,让他冷静了很多。面对曾经的誓言,杨方武深刻地反思自己:在新装备面前,“三脚猫”功夫是行不通的,必须成为专业上的行家。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他决定将襁褓中的女儿送回湖南老家。骨肉分离,凝视着女儿清彻的眼神,杨方武心中酸楚而坚定。 

  “你们全军覆没!”指挥员愤怒的话语,让他的心境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实力的机会:夏日的一天,上级组织实兵实投实弹演练。 

  经过数个小时空中长途奔袭后,杨方武带着战士们在一陌生复杂地域空降成功着陆,并迅速驾驶战车,一路冲杀,势如破竹。 

  演习结束,杨方武指挥着车辆像英雄般骄傲地返回出发点,等待着上级表扬。“你们全军覆没!”指挥员愤怒的话语,让他的心境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原来,在快速突击中,由于求胜心切,使用定位系统不当,他们连车带人误入“敌”阵地。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躺在床上,一遍遍地回忆战斗的每个细节,作为一名担负突击任务特种作战指挥员,他心灵深处真切感受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苦和无奈。 

  这时,那位曾经愤怒的指挥员找到他,真诚地和他进行了交流:既然已死过,就应珍惜现在。重头再来,还来得及! 

  “这是重生的机会,我们已别无选择”,杨方武念起当初的豪言壮语,在面对全连官兵总结教训时说:对装备规律的认识,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现在必须只争朝夕! 

  恰逢妻子出差路过驻地,辗转10多个小时才在训练场找到了他。一个小时后,妻子又该启程了。汽车离开时,她先是冲他伸出大拇指,随后又向他潇洒地打出一个“V”字。看着远去的妻子,杨方武的眼睛湿润了。 

  干!杨方武转身回到训练场,又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学装备、爱装备、练装备在连队的热度如夏天阳光下直射的温度计,一路飙升,官兵们短时间内突破了多项实战的难题。 

  正当大家张开嘴巴准备欢呼时,导弹突然一头栽了下去 

  杨方武最难堪的,莫过于那次“国际洋相”。 

  盛夏时节,“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在辽东半岛举行。俄罗斯空降兵进驻后,按照演习规则,双方在正式演习前进行武器校射。 

  我方战车登场。在杨方武的指挥下,战车起步、转身、占领射击线,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一声令下,导弹拖着长长的火舌扑向靶标。正当大家张开嘴巴准备欢呼时,导弹突然一头栽了下去,靶标安然无恙,地上却多了一个大坑。 

  娄子捅大了,这可是“国际洋相”!一时间,领导、专家齐集连队查找原因。调查结果,是操作时一个很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所致。 

  演习当前,能不能打赢?杨方武的脸色一时成为连队士气的风向标。面对曾经的诺言,杨方武二话没说,带着官兵一头扎进演习准备中。 

  如何才能正确发射导弹?射击中车载炮卡壳怎么办?导航定位系统失灵怎么办?电台联系不上怎么办……那段日子里,他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问专家、搞调研、查资料,一个隐患一个隐患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解剖。随着排查的问题归零,大家的临战热情再一次高涨起来。最终,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演习任务。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1-7 14:05:39

本主题贴数12,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50.0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