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云: 说杨伟喜欢吹牛,不是因为那个帖子,而是因为这则新闻: http://news.sina.com.cn/c/2006-02-26/06298303776s.shtml 大家注意看这么一段: 对于杨伟来说,好的航电系统就是要让飞机上的几十台电子设备能像人的眼睛、耳朵一样协同工作。这个国内最先进的航电系统综合试验室是专门为“枭龙”建立的,通过模拟飞机真实的飞行,机载设备的上万个数据被实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测试。利用先进的手段,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能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媲美的航电系统研制成功,曾经的心病现在成了杨伟的骄傲。 类似的内容央视1套新闻联播里也播出,证实了这不是媒体胡吹而是611的公关宣传行为(至少是默认了这种吹牛)[ 事实上,在FC1项目上,杨伟他们最大的成绩是自己做了一套水平相当不错的航电测试和模拟系统,使得航电整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但这套系统根本不是611干出来的,更不可能是用2年就可以研制出来的。 另外 国家在航电系统上的投资这15年来非常多,很大一部分投资用于标准化和基础应用研究上,稍微去留心找找就会发现试飞院和601都搞出了自己的技术验证机,这说明他们在最前沿的领域都有总体项目在做。 而611所采用的子系统乃至系统综合的很多部装系统,都是经过多年试验直到具备型号生产定型资格的成熟系统,611更多地只是拿来用并且把它们用好(能用好也是功力)。 在整个航电研制的环节上,611的发言权很有限。 至于那位杨同学在系统内更多爱吹的故事,他上学的地方恰好是我的母校,他的同学和老师恰好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论严谨,他比老一辈的比如顾院士关院士等人差的太远,倒是隐约有些总喜欢让自己当先进的姜院长的影子。 当头一砖: 嫉妒不是说胡话的理由,综合航电的设置总机单位的工作量可不止是调试那么简单的,阳萎搞的飞推合一,飞推火合一是有国家级进步奖的,刻意抹杀成绩真是无耻 松云: 杨伟代表了现在航空体系新一批领导人的普遍特点: 学历、智商高 升职快 牛皮吹破天也不脸红,能抢多少功就抢多少。 杨同学只是611的高级领导 611的成绩有他的贡献 但是他不代表611 他现在这么吹牛,实际上是在给611抹黑,反而让人怀疑611真实存在的成绩。 而且现在这么吹嘘他主导的FC1航电系统,前辈10号怎么说? 如果没有10号工程带动起来的国内航电系统的整体进步,FC1拿什么去“总体”,就靠杨同学做的那套测试和模拟系统么? “同样的航电设备,不同的主机所的综合水平,就可以产生近乎代的差异” 你就别拿这话忽悠人了,所有航电子系统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部装系统也都是专业所主导完成技术规范的,接口标准也不是总体所/主机所制订(有专门的标准所)。 由此能产生代差? 更何况国产航电到目前为止,粗分也就是纯模拟、模数混合模拟显示、数字式混合显示、数字化为主这4代,配套机型很容易数得清,你倒说说哪两型飞机用了同样的设备形成了代差? 再另 国内总体所完成的航电综合,只是航电系统应用过程,研制过程都在专业所/院做好甚至生产定型,才会交付总体所/主机所,体现主机所航电综合水平的,是看其测试和模拟联调的水平,611在这方面倒是很强,但国内一向不重视这种事半功倍的“工艺”成就,杨同学自然跟风非要把综合水平吹成“2年研制了先进的航电系统” 飞机研发的全过程有那些? 简单地说,过程有: 型号/技术预研 型号申请 型号论证(大大小小的各种论证研讨,在国内最后拍板的是挂着专家头衔的领导) 通过论证后的型号研制 ...... 反反复复的工作后的试飞和大量测试 然后是漫长的定型过程 10号是什么型号起家的 很多人都知道 中间有过重大反复,但是气动这块还是在别人的底子上起家的。 要说白手起家,飞豹上自己的东西更多,只是没赶上好时代拖拖拉拉很多年,错过了最好的服役时机。 走过型号战斗机研制直到定型过程的,国内各大基地/大厂的附属所/关系所都干过。 具体到航电总体整合这部分工作的,更是所有主机所都要做的事情,611在7.2M的时候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这个。 火控计算机、气象计算机都是各个专业所/院干出来的 接口标准也都是专业所制订的 总体所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些成型的东西顺利装机并且联调成功 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其实很多,这些年航电体系整体水平突飞猛进而且标准化水平越来越高还算好,早些年虽然航电仪表简单但是很多小毛病非规律性出现在联调过程中,加上测试手段有限,往往是新设备迟迟不能上机的重要原因。 杨伟带队作的那个测试和模拟系统,重要意义就是能够以标准、可见、可回朔的手段,来完成航电系统整合,提高了效率并且能把很多隐患消弭于地面。 这和611是国内最早接触西方先进航电并且进行整合工作,积累起的多年经验有很大关系。 再转一次这个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2-26/06298303776s.shtml 杨总在最最关键的地方省略了“测试”二字 包括在央视 也吹的是“航电系统”而不是“航电测试系统” 因为后者之后业内人士才知道成就有多大 前者能让更多外行特别是领导们感觉“成果重大” 另外强调一下 那个航电综合测试和模拟系统的技术水平和成就确实很大 这在国内属于很前列的成就 如果推广开来 能够极大地提升现有在役飞机的航电水平 但是国内最差的地方就是国家的投资最后变成小集团/单一部门的私产,技术共享如果没有行政指令,早些年间那种真诚的大协作是不可能的。 863计划是基础科学进步计划 没有具体的航空器项目很自然 但是现在很多航空工业的成就,比如力学(结构、流体、弹性......)、算法、基础材料、微电子器件......都是沾了863计划的光,航空界的有位院士,就是863一个子项目的带头人,在专项技术上成就斐然。 老一辈学者和科研人员接触很多,看到现在航空业的成就,普遍感慨中国在基础科学上的投入还是太小,对那些兢兢业业数十年专门解决一个小问题的专家不管是待遇还是名誉都漠视乃至侮辱。 这次,之所以对杨同学吹牛这么反感,就是因为他是航空业新生代吹牛的典型。 吹牛的背后,就是本来就有上限的经费超量进了那些容易出“好看的成就”的下游所,经费大量浪费在奢靡的基建、过量的设备采购和后勤人员过高待遇上。 而很多负责将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基础应用成果的上游的基本器件、基本方法、基础材料.....等等十几年都很可能出不了一项成果的单位,多年来始终还要为解决怎么留住一线人员而努力。 杨伟算是实实在在地在技术领域做出成绩了的人 少年轻狂好歹算是有点底气的 看看以前从最北面的大厂调到二航的那个什么总 除了能吹、能忽悠、能使绊、能招领导喜欢 就没见有什么成绩了 早些年航空体系流行的论调是“搞不出飞机是因为国家投入不足” 这10年来国家投入甚至有些超前而且在某些领域甚至靡费无数 还是迟迟出不来紧要的东西 说白了 还是吹牛的人太多而且大家都不以吹牛为耻了 (松鼠注:这是整个军工系统从东北提拔干部的后遗症啊,不光航空如此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3 2:03: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