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动员——摘抄自《苏军内幕》的有趣章节[原创] 或者这个就是答案: from 致命的失误 第四章 迂回作战 —— 入侵苏联的前奏 对希特勒准备或已经开始入侵俄国的无数有记载的文字中,有一种看法极为普遍棗不可思议!就连希特勒圈内的人,当然还包括他手下的司令官们,都感到震惊。他居然冒失去新近取得的战果之险,入侵一个地域如此辽阔的国家。一个双边友好条约签订还不到一年的国家。英国尚未击败,希特勒居然就考虑实施如此庞大的计划,因而一手造成兵家力求避免的局面棗两线作战。同样,令希特勒的对手感到有趣的是,英国之战开始以后的几个月中,便逐步有迹象表明俄国很可能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但是,只有那些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人们才有必要去研读一下,希特勃从1918年开始向俄国共产主义在德国的代理人展开斗争以来的有关俄国共产主义威胁的谈话和文章,对持中间和偏右政治观点的德国人来说,共产主义极端令人厌恶,它使国家陷入血腥内战,破坏了社会秩序,摧毁了经济。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及绝大部分军官来说,共产主义是一种必须解除的威胁。 尽管在此特定时节使用武力实现上述目标是否英明则的确值得怀疑。姑且不论1940年4月中旬对他最亲近同事所发表的声明中希特勒有何政治和心理意图,值得研究的是,希特勒和他的司令官们是如何得出他们可以击败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也是所谓最强大的军事大国。当然,在内心深处他们深信自己的战争机器是不可战胜的,有充分理出毫不动摇地信赖德国官兵的勇武和忠诚,以及在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证明占绝对优势而只因英吉利海峡的存在才没能粉碎英国的军事组织。尽管俄国看上去非常庞大,尽管过去十年中俄国的军备投资十分可观,但是在波兰战役后期两军相会时,德国人并没看到俄国人应有的表现。就德国人而言,1940年初俄国对芬兰的进攻也没有任何令人印象深刻的行动。俄国军官看上去是由一帮素质低下的人组成的,士兵根本谈不上训练有素,而装备则是十分陈旧。从日本人那里他们又搜罗到一些关于满洲里边境冲突中俄国军队表现平平的消息。但德国人却忽视了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这一事实,以及对芬作战后期俄国人的表现令人相当信服。 德国人明显地缺乏有关俄国作战序列。部署、新装备、通讯和经济形势等关键情报。如同对英国注意不够一样,德国人对收集俄国情报也没有投入多少力量,而俄国内在的神密性和严厉的安全管制又使得情报收集不可思议地艰难。更有甚者,在陆军总司令部负责苏军情报的步兵出身的总部参谋还同时担负了其它许多任务。他既不是苏联问题专家,也不是红军问题专家,而且不懂俄语。这种任命实在不太聪明。因此,毫不奇怪德国只有通过地面巡逻队和飞机经常跨过边界进行偷偷摸摸、完全非法的侦察,得到一些关于边境地区的详细情报,而情报评估往往平庸无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少有人还相信情况通报,而且,不管预测是否正确,反应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应付一下。这些都是过于自信的结果。德国陆军一头冲进俄国,以为对方只有200个师,两个月之后却发现这个数字已增加到300,而到1941年12月,俄国兵力已超过400个师。尽管知道俄国的铁道轨距与德国不同,道路状况也差,但根本没有在行政和后勤计划方面采取足够的补救措施。面对这些关键问题,几乎所有部门的表现都不尽人意。 英国和俄国通过众多的渠道,对德国的意图和实力都有详尽的了解,尽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者稍微差一些,但由于受制于多疑的本性,他们都不愿意接受反复呈现的证据。尽管怀疑德国准备进攻俄国,早在法国沦陷之前就已开始怀疑,但直到9月才第一次出现确切的迹象。这时德国开始增强东线兵力,并减少对苏出口。随后这方面的迹象越来越多,但也一次次地被相反的情报所推翻,其中许多情报是德国有意编造的,暗示入侵英国仍然是其首要目标。英国一贯坚持不懈地在苏德之间播种相互不满的种子,以使俄国脱离与德国的结盟。为此,英国把许多情报从伦敦转到莫斯科,但斯大林并不相信,认为这不过是英国玩的一个把戏。当然英自不敢把其所知的全部告诉斯大林(且有时还有意引诱其产生错误的判断),因为从“超级”破译“埃尼格玛”通讯中获得了十分有价值的情报,而这一情报来源的存在,本身便是国家的无价之宝,绝对不能让一个公开与德国结盟的国家知道。 把这段非常复杂的历史归纳一下便是,到1941年4月,俄国人已有大量确切的证据表明,德国正在计划入侵苏联。但是,最高统帅斯大林拒绝相信,只采取了最低限度的防范措施。对此,人们普遍的看法是,斯大林不愿相信,也许是因为他自己认为德国人计谋多端,绝不会愚蠢到把虚张声势当真变成入侵。但有趣的是维克多·苏沃洛夫有根有据地指出,斯大林本人当时正在计划入侵德国,时间是7月10日。而且6日俄国西线兵团在进攻面前毫无防备就是因为苏军的兵力部署呈进攻态势,而不是守势(参见BUSI杂志1985年6月以来的文章)。如果苏沃洛夫的观点正确,那么斯大林直到6月21日深夜之前都顽固地拒绝了所有专家请求部队立即进入临战状态的意见,便是犯了双重错误。而且更糟的是在最后时刻,一个叛逃过来的德国上士的供词才终于使斯大林相信第二天即将发生的入侵。 6月22日星期天凌晨,当德国飞机开始预热马达,陆军纵队开始向边境推进时,莫斯科红军总部的参谋正手忙脚乱地试图向受到威胁的机场和边境部队发出警告。但俄国的通讯系统主要依赖电话电报并辅助以落后的无线电台,其通讯能力之低劣早已是名声在外了。总而言之,这是个凌晨,许多人,包括一些很有责任心的军官,在周六晚上的欢纵之后,刚美美地睡了一个或几个小时。当炸弹开始落在排满飞机的俄国机场上的时候,当炮弹震撼着前沿阵地,德国坦克和士兵铺天盖地地扫向刚被枪炮惊醒、睡眼惺松的俄国步兵的时候,只有少数的警告转到了预定目的地。 如果德国在进攻俄国时没有在保持对英压力之外更多地分散兵力,最初称作“奥托计划”(最后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也许完全有可能成功——尽管这点也值得商榷。因为它完全可能惨败。然而,正如当时的情况,德国多向出兵,分散了可资使用的时间和兵力,而其中不少正是由于没有征服英伦三岛而造成的。 来自英国的威胁,把德国别无选择地拖进了自己无力承受的战斗中,而所需甚巨的大规模分散兵力的“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又迫在眉睫。在该计划还未制定出来之前,德国南部防线需要比希特勒原来所预计的多得多的兵力。他原来计划在西班牙的默许下,控制地中海西端的直布罗陀,从而把英国挡在该地区之外)。但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将军拒绝合作,他已经不愿再打仗了,战争使他的国家满目疮痍。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得应付自己的“战友”——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在战争行情看好的明媚6月加入德国行列,这对德国看上去并没什么坏处。但是到秋风凛冽的时候已经很清楚,仅仅维持意大利参战,将会进一步减少德国本来就不是十分充足的武器和原材料储备,更不用说在意大利未经宣战(也未经批准)就入侵希腊并遇到顽强抵抗,结果不光彩地撤退到阿尔巴尼亚之后,给其打气鼓劲的开销。这种颓势在12月发展成英军在北非大败意大利(以后还会进一步讨论此事),接着意军从埃及边境一路溃退到班加西,而以后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槽的事情。意大利的战争热情随着其北非领地的失陷而荡然无存,这一点德国也不敢忽视。 尽管不情愿,希特勒还是不得不进一步采取措施以确保“巴巴罗萨计划”的南线。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迫于强权外交,一开始就被拉入了轴心国集团,成为德国人入侵俄国和保卫罗马尼亚境内至关重要的油田的基地。现在这些国家又成了德国通过外交手段接管南斯拉夫和入侵希腊的跳板。与此同时德国的两个机械化师,即隆美尔中将统率的非洲兵团,被派往的黎波里去拯救北非惊恐失措的意大利军队。结果这些意军还是在2月5日被英军在贝达富姆战役中歼灭,德国每次在南线的扩展不仅减少了用于“巴巴罗萨计划”的兵力,而且也推后了该计划的实施。英国通过外交手腕成功地在南斯拉夫煽动起了一次武装政变,并推翻了当地政府;从而使轴心国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控制该国的各种努力化为泡影。这时德国不断削减“巴巴罗萨计划”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当种种迹象表明,英国的轰炸机及其部队不久便可抵达罗马尼亚和“巴巴罗萨计划”的供给线,德国不得不在匆忙之中发动了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大规模入侵。 这是令那位刚愎自用的元首感到欢欣鼓舞的日子。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野蛮入侵,在几周内便征服了这两个国家。这进一步刺激了那位不可一世的元首对自己军队勇武精神的奇想。当隆美尔将军出入意料地,因为显然他没有按命令在北非组织防御,向英军发起攻击时,给对手造成惨重损失并迫使其退回到埃及边界。这真可谓是越战越勇。此时的希特勒已被德军看上去不可战胜的气势冲昏了头脑,陆军的战略计划已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批准了进攻克里特岛的计划,并且投入了两个空降师。 克里特岛之战是使戈林又一次名声大振的战斗,是德国雄心勃勃的第11空降军军长施图登特中将为了所谓荣誉而构想出来的。施图登特向戈林建议进攻克里特岛。尽管此前因为其并不构成多少威胁已决定不进攻该岛,但戈林还是在4月中旬设法得到了希特勒的准许,准备在 5月发起进攻,条件是速战速决。德国空军以极快的速度在希腊准备好了出发机场并集结了1,200架飞机和滑翔机。但这种神速却被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情报所抵消。德国在不到一个月内所收集到的少得可怜的情报基本上全是航空侦察所能发现的情况,而这些侦察活动基本上完全没有搞清楚实际上不容轻视的守岛部队之实力和部署情况。守岛兵力与进攻部队的比例被错误地估计为3:5。英军则完全知道德国的葫芦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药,因而形势对德军变得更加不利。 “超级”提供了关于德军空降地域的准确细节,但英军过高地估计了敌军的参战兵力。由于1940年缴获了德军的训练纲要,英国对德军空降部队的着陆战术也非常熟悉,英国守军不仅可以非常有把握地集中兵力攻击已知的敌人选定的目标,而且他们还拥有一些坦克,可以对着陆后尚未站稳脚跟的敌人立即组织反击。尽管英军与德国投入的部队相比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英军几乎没有飞机,火炮极端缺乏,无线电台也很少,旅以下的单位往往全靠仅有的一部工作不稳定的无线电台保持联络。虽然有如上的不利因素,但许多有见地的权威人士仍然认为德军的进攻应该被击败,特别是因为英军拥有高质量的情报。这些情报应该使守军有可能有效地集中兵力打击已知的三个敌军岛内空阵地域。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岛上英军指挥官伯纳德·弗赖伯格少将断定主要威胁将来自德国海军对海岸的攻击。而德国飞机是否会在滩头着陆?正如罗纳德·卢因所评论的,弗赖伯格只是一名“战将”。中东战区总司令韦弗尔将军出人意料地把所有克里特岛的防御问题都交给弗赖伯格处理,对弗赖伯格来说是有点力不从心 。这意味着韦弗尔在选拔指挥官时已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弗赖伯格根本就没搞懂空降部队的特点和局限性。他绝对无法使自己相信德国把此次作战的成败全押在空降部队的表现上。由于低估了机场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德国空军的主要目标马莱迈机场的重要性,弗赖伯格也就没有对部下强调加强这些机场的防御工作。由第五新西兰旅的22营,外加两辆重型“马蒂尔达”坦克防守的马莱迈机场,并没有被当作防御要地来守卫。当德国空降兵和滑翔机运载的部队发动猛烈进攻时,英国守军没有得到增援。安德鲁营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与各连失去了联络,与旅部的通讯全靠仅有的一部信号微弱的电台维持。一次失败的反击损失掉了两台仅有的坦克,并且也得不到任何控制机场的连队的报告。安德鲁营长得出结论,机场阵地必失无疑。 实际上当时敌人的进攻受到了遏制,阵地还可以坚守,尽管最终能否守得住值得怀疑。英国守军既没有得到第五旅的增援,也没有接到“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的命令。安德鲁于是命令控制着机场的连队放弃阵地。曾与第23新西兰营一起参加马莱迈战斗的新西兰旅的官方历史学家认为, 他(安德鲁)下令撤离107高地和机场,给敌人提供了巩固扩大其初期占领区的唯一机会。 在当时充满惊险的情况下,这种处置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个错误,一个被德军充分利用了的错误。德国人在其它方向的地面进攻都面临着失败,而其船载部队当天晚上就被拦截并且几乎全部被歼。 马莱迈的空降阵地成为施图登特增兵的基地和胜利占领克里特岛的跳板。但这是一个代价昂贵的胜利。德国损失了大约52艘运兵船和4,000名精锐部队的士兵(死亡或失踪)。这些装备和兵力如果一个月后能投入俄国战场,那么将会像后面讨论的那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克里特之战对德国战略将产生更加长远的影响。惨重的损失使希特勒坚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缺乏可行性,因而不再敢使用空降部队实施主要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