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宫殿建筑尺寸猜测“万”的具体含义 从宫殿建筑尺寸猜测“万”的具体含义 《剑桥秦汉史》曾推测说“万”字在先秦和秦时期的军事行动统计数据里,可能是作为量词而不是数词。即“万”指带一个大兵力单位,并不是真有10000人之多。按这种理解,如史料记载长平俘虏40万人,实际可能只是清点出有40个军事单位的番号,而不太可能真的数过人头。 就像古罗马的“百人队”这个单位一样,最初的确是有100人,但是以后战术演变,缩编成60人,减员没能补充的时候只有三四十人也很正常,但是“百人队”这个名称沿用下来了。就像二战时一个满编应该有12000人的师实际上常常只有2-3千人一样,古代的一个“万”远远不到10000也不难理解吧…… 这样解释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比如白起杀40万赵卒,他怎么知道是40万?40万哦,把俘虏分开看管,逐个数人头清点一遍也要好多天——1945年的时候美军清点德国战俘花了几个月最后也没数太明白——然后白起再把费了好大力气才数清楚的俘虏一口气都杀光……要说白起可能是个闲得发慌的人,也不是100%没可能吧-_-b。如果“万”本身是类似“军团”的某种常用的大编制单位,事情就好解释了,战俘中清点出40个大单位而已。王翦向秦王要求的也是60个这种军团……就像罗马执政官出征的时候一样,留下的记载都是元老院交给他们多少个军团,每个军团实际有多少人在编,路上补充了多少,战斗减员之后还剩多少,全都是将领和参谋们关心的细节了。除非整个军团被击溃,军旗被抢走,不然即使军团减员一半以上,也很难留下记录。 其实在西方古代文献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些看似准确数字的记载实际很可能只是虚指。比如在两河流域考古中,通过翻译发掘出的泥板文献,找到关于著名的征服者萨尔贡一世的这样一段记载:“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他的宫殿(直译:面前)吃饭”,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据此一些学者认为这表明萨尔贡有一支5400名士兵组成的常备军。然而另一种解释认为“5400”只是象征性数字,正如我们知道的,苏美尔人使用60进制,所以“5400”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整数加上它自身的一半,正如一个半小时里有5400秒,5400在这种解释中,只代表“比很多还多”的虚数概念。 那么秦汉时代的记载中,提到的“万”大约是指多少人的规模呢,偶然在建筑领域的记载中找到了一点线索。 《剑桥秦汉史》对记载秦代建筑规模的文字提出质疑时,比对了不同朝代所建朝堂的大小: 阿房宫的宏伟的朝堂自东至西为500秦步,自北至南为500秦尺,面积将近75600(675×112)平方米。这个数字大得不可信,而文中进一步说的大殿能方便地容纳整整一万人(《史记》),这更令人怀疑。公元60至65年东汉在洛阳造的朝堂将近1376(86×16)平方米,据说同样可以容纳一“万”人(毕汉斯《东汉的洛阳》)。至今仍存在的北京紫禁城中的朝堂略超过1800平方米。 尽管阿房宫的整体建筑规模很可能比洛阳的宫殿大一些,但建筑技术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单一主殿的尺寸不见得会区别很大。而洛阳古城的考古发掘有较可靠数据供参照,其尺寸对比紫禁城的现存宫殿也合理。因此可以假定阿房宫的容纳万人与洛阳宫殿的容纳万人说的是近似的尺寸,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东汉的宫殿尺寸去猜测秦汉时代史料所说“万人”的实际规模。 参考马其顿方阵及罗马军团的编制,古代军队排成密集队形时,士兵之间间隔大约3英尺,即每人约占据1米乘1米的面积。按东汉朝堂面积1376平方米,扣除柱子、照明灯具等设施,以及皇帝本人所占据的较大空间,剩下的面积大约可以以密集队形站1000-1200人左右。 据此猜测,秦汉记载中的“万”人,大约只有1000-1200人。与《三国志·魏书》“旧以一为十”的说法大致相符。 那么战国时代的军队规模就要降低整整一个数量级。所谓秦“带甲百万”实际可能全国有10多万人的战斗部队;坑杀40万,如果能有4-5万人被杀就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巨大的数字了,跟坎宁战役中罗马人的损失数字相当,当时“每个罗马家庭都有一个成年男子死于汉尼拔之手”,而秦赵只是7雄中的两个,单单秦一国的军事动员能力能不能比得上罗马还是颇值得怀疑的事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0 3:51: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