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长平之战真相的勾勒
  这是秋原在上班族论坛贴的图。ta的主张是:秦赵两军的前线沿丹河两岸展开(红蓝细线),主力沿后面的山脉展开(红蓝粗线)。我从其说。 我觉得和很多人脑海中的那个赵构的几十万人马轻易的离开筑垒地域,然后一不留神就被包了饺子,包围圈里人挤人的状态不一样。秦国的合围是一个抄了老窝的深远合围。但是我也难以理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少量兵力是怎么堵住包围圈底部的? 我个人的猜测是——赵括没有及时组织全军一窝蜂的回家狂奔——因为这样的话将会被秦军主力打出离谱的交换比。在那个时代,过于庞大的兵力一旦没有地形的掩护,则撤退必然演变成溃退,损失九成以上兵力,敌我损失比非常难看。赵括必须做一条选择题: 是大军撒丫子狂奔回太行山隘口,还是在长平像冲绳硫磺的日军一样尽可能多的耗尽强大敌人的血? 赵括选择了后者,于是秦军的包抄部队占领了赵军的主阵地并以此为依托封锁了包围圈的底部。 关于战国时代有没有几十万大军的问题,估计争论到猴年马月都说不清。我是个没派,说说我的主要论据。 一 史实论据,中国古代史晚期如明清时代,边疆战争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长平之战的规模。按照离现在越近史料越多,史料越多越可以互相对照的一般规律,古代史晚期的战争规模更有可信性。 二 古代史本身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在一个战场上所能集结的兵力上限与这个国家本身的人口、国力无关,而是取决于能供给战场的后勤服务区。无论是范仲淹还是阿彻,对古代技术条件下有效后勤距离之短都有过详细介绍,换言之就是在古代为一个战场配套的后勤服务区的面积不会太大。长平之战的背景是多年的征战的消耗,长平本地已无力为秦赵两军提供更多的后勤,离长平两军集结地越近,其经济社会形态就会越差(参加石壕吏)。所以我无法相信长平附近聚集了百万大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18 22:41: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