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0年前内战爆发的时候[原创] [B][B] 70年前的6月26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后,解放军的军事实力、战略计划究竟如何?实际上从目前公开的可以看到的资料简单搜罗一下,就可以得知。 兵力对比:180万:200万 陈毅军事文选1946年7月14日对华东各地指示:“停战几个月来我们并没有吃亏…………在军事上说,我们取得了热河、察哈尔和东北六个省,我们的地区扩大了。主力部队也增加到一百八十万人,装备比从前也改善了。解放区的人口在一万万五千万到二万万。” 陈毅军事文选1946年10月27日《华东三个月自卫战争的总结》:“国民党今天方面动员二百多万人,战线延长从鸭绿江到长江,从四川边界到长城。” 武器装备:与对方相等 陈毅军事文选1947年1月《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问题是在组织火力与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上需要加紧学习。例如我军装备改善已接近现代化的水平,而交通条件、运输条件、供应组织条件则尚是手工业式的,” “我们打胜仗靠同志们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机枪。” 陈毅军事文选1947年12月华东总结:“我们部队打仗是二三百挺机枪摆在一起,乱打乱放,打的子弹真是惊人,把敌人的鹿砦围墙都打垮了。一挺机枪平均打六、七千发子弹,一门炮打三百发炮弹。“ 战略部署:战略进攻为主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5月29日电报:“对于在力量对比上可以攻克或炸毁与应当攻克或炸毁之城市、车站、桥梁,各战略区应于电到半月至一月内完成侦察敌情、配备兵力、配备武器弹药(例如黄色炸药)及预拟作战计划等项准备工作,不得有误”。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6月22日部署太行、山东战略计划: “太行区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要兵力尽可能攻取长垣、考城、民权、兰封、封丘、宁陵、睢县、杞县、陈留、通许、太康、柘城、淮阳、商丘、鹿邑、西华各点,主要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 “山东区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山东主要力量配合苏皖北部各区,攻取黄口、砀山、虞城、涡阳、夹沟、符离、宿县、任桥、固镇(即徐蚌间)各点,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上述作战胜利(不一定要取得开封、徐州)后,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6月25日对晋绥作战的部署:“东调两个旅南下夺取同蒲北线。(二)留两个旅固守绥东,如遇傅部进攻,由聂刘令陈正湘兵团协同歼灭之。”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6月26日对华中作战部署:“粟谭率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6月28日部署平汉战役:“集中杨、杨、郭、赵四个纵队及冀中、冀晋全力举行平汉战役,占领从长辛店至石门整个平汉路,相机占领保定、石门两城。”“平汉胜利后,即以主力三个纵队不少于二十团四万人入晋,充当夺取山西之主力,首先配合山西各区,夺取正太、同蒲两线,扫清太原、大同以外一切敌据点,使冀晋、晋绥、吕梁、太行、太岳五区打成一片,然后相机夺取太原、大同。” 战略前景预测:6个月至1年击败敌军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6月19日致电各战略大区领导人:“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946年6月25日致电林彪通报:“谈判破裂,全国大打,不限于东北。(三)全靠自力更生。(四)半年至一年内如我打胜,和平有望。(五)友邦在将来可能在外交上给以援助。” 陈毅军事文选1946年7月14日对华东各地指示:“重点在消灭其军队。其军队有三等,即美式装备的——是其嫡系精锐部队,日式装备的——是其嫡系部队,旧式装备的——是杂牌军。我们只要能消灭其美式和日式装备的军队几万人或几十万人,则战争在三个月到六个月内就可以结束。” 1946年6月双方在军事实力上已成为平手,因此才会有6个月打垮国民政府的战略构想。 开战前夕中央的决心看来是席卷河淮、江淮之间,兵锋直指长江,威胁南京,意图迫使老蒋认输。6个月的预估和美军顾问团长巴达维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位美国军官给美国政府的报告认为蒋政府一旦开战熬不过6个月。8203;8203; 从战略态势来看,开战前实际上国军处在内线作战的局面,在淮河以北地区的占领区都处在共方的包围之下,所以中央军委决计采取战略攻势、外线作战的战略,也是很自然的。 不过中央军委这样的部署有点高估了本方的实力,尤其忽略了大批部队都是地方部队升级而成、各级指挥几乎都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5、6月间的部署在各根据地都没有实际贯彻下去,开战后都很自然的采取了内线防御作战的姿态。 很有意思的是,1946年5、6月间的大举出击的战略部署并没有能够实际实施。除了军事上的一些原因外,大举出击在政治上的问题,也是中共中央一直需要考虑的。 可以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1946年6月11日给华中军区的电报: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政委邓子恢和谭震林)前一日报告打算迅速攻击扬州、泰州一线,以求与国军在此会战。毛泽东在回电中回应:“国民党攻我淮南路东,现又攻我路西及南通区,我向国民党某区取主动攻势,在政治上是没有问题的。”可见,主动攻势作战有破坏和平发动战争的罪名,而中央认为只要国府在任何地方发动了进攻,政治上完全站得住。 不过这一决策不到两个星期就发生重大转变。1946年7月4日,毛泽东致电刘邓陈,取消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原定发动的大规模攻势,“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两天后的7月6日,毛泽东又致电晋察冀野战军,暂停原来部署的平汉路大出击计划。7月13日再次致电山东及华中各部:“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内线作战为主的战略已经明显,6个月获胜的战略预见再也不提了,“一切作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 从仅有的这些能够看到的资料来看,做出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军事方面是次要的。值得玩味的是,“自卫战争”这一提法的出现。日本投降后,现在公开的毛泽东的电文讲话中,1946年7月以前以“自卫战争”作为与国府战争总称,只有在日本刚投降时毛的讲话中出现过一次。以后只是在局部的战事里提到“自卫”。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载1947年7月11日毛泽东修改林彪在东北局政治报告中,特意加上了东北至今进行的是“自卫战争”。 战略的完全转变,是1946年7月20日向全党发出的内部指示,原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已经刊布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这个指示闭口不谈原来的大举出击的军事部署,也没有了6个月到1年的战略预见,那么6月底7月初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促使中共中央转变战略?从现在披露的这么一点点资料,几乎找不到大幅度转弯的任何缘由。 8203;合理的推测一下,能够影响到上述所说这样大转变的因素,最有可能就是斯大林的及时指示。因为这样在这半个月里并没有召开过会议讨论战略问题,军事上也没有遭遇过什么重大的挫折,转变战略的因素只能来自于一个更大的权威,强调自卫、内线作战、不大举出击,以争取政治的名声、防止美国的干涉。这一指示很可能在6月底的时候下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