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略问题大家谈 库尔斯克战略问题大家谈 -------------------------------------------------------------------------------- 作者: 顾剑(郑.寨.赤.岩) [10255:23714], 08:08:58 6/12/2002: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这两天我正在sonicbbs上和Mars他们聊库尔斯克战役呢,挺热闹的,起因是我前 两个月在这儿写的那篇“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的战略困境”,既然源起在这儿, 转过来大家奇文共赏吧。 另外奕豹老兄,Mars让我带好呢。 *************************************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战略困境中的上中下叁策(修改稿向MARS兄求教) 顾剑 我读过几乎所有"战争的艺术"网站上发表的MARS写二战战役和将领的文章,他的 东西资料翔实,观点客观公允,很多战史业余爱好者几乎可以拿来当历史书看。 "库尔斯克战役"也是这样。在此我想就德军战役中的个别临机处置问题放在战略 背景下谈,作些补充,就教于兄。 首先,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以当时德军的人力物力,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取得决 定性的胜利。但由于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仍有可能争取1943年夏季战局的主 动权。而且当时德军战役、战术上还享有某些质量上的优势。这个战略大背景下 ,任何想凭借一次战役就歼灭苏军数个方面军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可能性都 不存在,这一点,其实在当时已经为德军前线将领如莫德尔和曼施泰因意识到了 。接下来的问题,正如MARS文章提到的,曼施泰因也应该认识到等待苏军进攻的 "反向"构思也不一定成立,因为一旦主动权交于敌手,德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全 线部署来保证击败苏军攻势。 那么库尔斯克战役的战略目的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上中下叁策。上策我称为 "六出歧山战略"。叁国时诸葛亮六出歧山对魏国采取攻势,其实是以攻为守,保 持战略主动权,通过有限的战役行动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因此战役目的是有限 的,根本没有想一战消灭魏国。如果采纳魏延的建议,有可能一举占领长安,但 以后呢?就得面临魏军主力,打全面战争,而这是蜀国的人力物力无法承受的。 同样,库尔斯克战役也应该设计为一场非决定性的局部胜利,而一旦胜利,还要 以此为样板,利用德军的质量优势和战役主动权,多次举行这样的战役,目的是 消耗苏军的精锐力量,不让苏军积累大举反攻的实力。以德军当时的质量优势, 保存自己实力消耗对手是完全做得到的。 如果采取"六出歧山战略",那么进攻的日期就应该是越早越好,最好是5月份以前 。固然德军的新型坦克还没有装备部队,但苏军也还没有准备好。越晚,德军准 备充分,苏军更充分,那样就演变成了一场决定性的主力大战,德军输不起,就 是赢了,也消耗不起,那将成为"皮鲁士的胜利"。记住"六出歧山战略"的要点就 是根本不寻求决战。 实际上德军把库尔斯克战役设计成了一场决定性战役。那么在放弃上策的情况下 ,这场决战应该达到什么战略目的呢?中策我称之为"凡尔登战略"。那就是让敌 人把血流尽,当然代价是自己也把血流尽。这种战略至少要达到一个目的,那就 是揪住敌人,把他的后备力量拖入交战,让他不能有反击的实力。这就好比一个 人赤手空拳骑在虎背上,唯一的办法就是紧紧抱住虎的脖子不下来,希望老虎又 跳又跑,把力气耗完,以后就没有力气来吃自己了,至于以后自己是不是从虎背 上下来就再没有力气逃跑,那就根本顾不上考虑了。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德军发动7月库尔斯克决战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战役目标。事实上曼 施泰因在南线的进攻把苏军为反攻准备的王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提前拖入了消耗 战,就是成功的。从科涅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第5近卫坦克集团 军司令,着有回忆录"时代与坦克")等苏方当事人的回忆可以看出,提前投入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是不情愿的。 在这个战略目的的大前提下,我对MARS的评述有两点分歧。其一,我对莫德尔在 北线的表现评价比MARS低。MARS正确地指出了德军已经没有取得战役胜利的条件 ,也指出莫德尔有后顾之忧,但既然已经骑上了虎背,又怎么能,怎么敢下来? 就算把自己的有生力量消耗光,也要把苏军的后备力量拖进战役,这就是"凡尔登 战略"。事实上北线苏军轻易地击败了德军的进攻,而后以全部指定的后备力量转 入反攻,凭莫德尔从进攻中撤出来保留的装甲实力,又怎么能遏制苏军的反击呢 ? 其二,我不赞成MARS同意希特勒对库尔斯克战役(德方代号"城堡作战")叫停的意 见。理由是同样的。如果说曼施泰因没有意识到"城堡作战"没有成功的希望是他 的失误,那么至少坚持打下去拖住苏军主力的意见是相当正确的。MARS所说曼施 泰因人品上的缺陷我完全同意,这个人说不上诚实,但道德的缺陷并不妨碍我欣 赏他的军事才华,这正如我以前评价拿破仑手下的贝尔纳多特元帅时的观点一样 。所以我以前在自己的旧帖中把曼施泰因列为二战诸将第一。如果说库尔斯克战 役以后诸战役中,苏军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取得了对中央集团军群大得多的战果 ,那时因为1943-1944年苏军的战略进攻重点在东线的南翼,在这里集中了最优秀 的指挥官和大部份兵力,对中央集团军群暂时没有什么企图罢了(直到1944年6月 22日的"巴格拉季昂"攻势为止。正是那一战,莫德尔作为希特勒的救火队长表现 了超人的挽狂澜于即倒的意志力和技巧)。而且这恰恰证实了曼施泰因在库尔斯克 战役以前对被动的"反向"作战的疑虑,和坚持不放弃库尔斯克攻势行动的正确性 。 至于下策,就是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实际表现了,开战太晚,又在不该停的 时候叫停,作战决心不够坚定,正如刘伯承元帅所说"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 。 ******************************************************** Myth ?兄,德军并非不想在5月前发动攻势,非是不想,实不能尔.请你注意一下4月份在苏 联的天气,那时着名的春季泥泞季节.在东线战场上,无论是1942,43,还是44年,无 论战况有多么激烈,在这段时间内,苏德两军从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是有原因的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4月份成为两军的休战时间.如果德军想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个时间内发动攻势,纵然苏军不加抵抗,德军也无法完成库尔斯克合围的运动 .更何况苏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4,66集团军在3月20日就赶到了战场.至于您说的 德军在北线的攻势无疾而终,我想说的是姑且不论德军有无能力突破当面罗科索夫 斯基地防线,当时德军面对苏军的进攻是十分强大的,其力度甚至远超过苏军对德 南方集团军群发动的攻势,毕竟苏军一开始是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的主攻,从兵力 投入上来看,苏军原来就准备投入5个坦克集团军的3个(第2,3,4),以及最精锐的近 卫第11集团军.德军如果继续进攻等于是将自己整个重要的中央集团军群作赌注. 而且从事后来看,莫德尔没有实力攻破苏军防线,而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没有能力 依靠自己的力量阻止苏军的攻势,德军应该感谢莫德尔,否则中央集团军群的被歼 灭会使德军整个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甚至不可能把战争拖到1945年. ****************************************************** 一身轻松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应该站在希特勒的角度来看,因为无论是莫德尔还是曼 施坦因,他们都无权都整个德军的调动做评价。 首先,从冬季奇迹之后,德军实际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麻烦:如参战部队需要休 整、装备需要保养,而且乌克兰草原初春的泥泞也是一个很少被提起,但实际存 在的难题。在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的泥地上,想必谁也不愿意去犯这个错误── 包括苏联人。另外,虽然冬季奇迹以德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德军在整个南方前线 的兵力漏洞仍然没有得到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拿手中仅有的机动兵力去冒险突 击,很有可能会被苏军吃掉,因此,在5月中德军机动兵力得到补充前,发动这样 的进攻是不可想象的,与自杀无异。 其次,从德军掌握的苏军情报来看,虽然下士拒绝相信苏联月产1200辆坦克,但 潜意识里仍然非常重视这一情报,不然,他不会非要等到新型坦克达到一定数量 才下令进攻。另外,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兵力来看,虽然苏军在哈尔科夫 遭到了损失,但仍有强大的兵力集结在库尔斯克地域,在没有一定的后备保障的 情况下,贸然进攻确实非常不明智。 另外从苏军方面来看,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德军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有 意识地将库尔斯克变成了一个针对德国人的绞肉机,从苏军在库地区的部署来看 ,就是要"德国人留尽最后一滴血",而苏军真正的新锐部队则部署在德军虚弱的 北方防线前,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争夺库尔斯克是不明智的,最后的结果很有可 能是出现另一个而且是真正的灾难性的"斯大林格勒"。 所以,讨论库尔斯克作战失败是谁的责任是没有意义,同样,也不能因为几个人 的说法,而把一切都推到一个死人的头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不公正地推 卸责任就是不对的了 ***************************************************** KNIGHT4 其实,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之所以未能如愿,我认为主要是战前的过于谨慎与对己 方战术的过于自信。 5月发起进攻,糟糕的路况确实是对部队调动、部署、行动构成很大的影响,但不 要忘了,对攻方影响的同时,守方也并没有幸免,虽然所受的影响要小一些,但 对于调动预备队进行反击,机动防御造成的困难不亚于进攻一方。而希特勒是个 不愿意冒险的人,从他在战争中的屡次表现(比如纳尔维克的危机、西方战役中 的装甲部队突然被叫停、巴巴罗萨中突进的装甲部队也多次被要求等待步兵)就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让他去冒着失败的危险发动一次自己准备远远说不上充分 的攻势,他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这种过分的谨慎的根源是德军高层(当然也包 括希特勒)对于德国军队的自信,43年以前,还没有哪次战役是在德军准备充分 的情况下失利的,德军在战术层次上远远高于对手,突破、钳形攻势、消灭突出 部在德军将领看来,都不是艰难的,关键在于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作为德国将领 当然希望自己准备充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正因为他们几乎从没有 想过会根本无法突破苏军的防御,所以推迟一段时间以使自己的攻击力量更强大 也就不足为奇了。换句话说,如果德军想到过苏军可能已经脱胎换骨的话,他们 的侦察机不可能不会发现库尔斯克突出部那连绵不绝的战壕,星罗棋布的支撑点 吧,德军将领得到这个情报的反应大概是正希望如此,以求歼灭更多的苏军,而 不是转移攻击目标,寻求苏军在整条战线上的弱点,避实就虚了。 ***************************************************** hellangel 考虑苏军预备队不能只考虑库尔斯克方向的预备队,还要考虑到苏联的战略预备 队以及从其他方向上调动部队加强库尔斯克的可能性。纵然如贴主所说,德军成 功的把库尔斯克方向的苏军预备队吸引到战斗中来,但是消耗掉苏军这些预备队 的同时,德军也必然会损失惨重。苏军如果在这时再投入战略预备队,德军又该 怎么办? 刚才查了一下,1943年6月前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有这样一些部队(不完全): 第20、21、27、37、46、47、52、68集团军。 ****************************************************** Greyhound 如果按您的上策,即发动小规模的进攻以歼灭苏军有生力量,那么在何处发起攻 击?如何应对苏军可能在其他地区发起的反攻?小规模的进攻就一定有把握突破 苏军的防御?中策,有人说了,雨季时不可发起攻击。关于骑虎难下的形容,我 不赞成,在进攻中消耗自己比敌军少的兵力,最终会变成自己的兵力全部消耗完 而敌军仍有充足兵力反攻。关于莫德尔,他在停止进攻后受到布良斯克方面军猛 烈的反攻,苏军虽然成功的迫使德军撤出奥廖尔突出部,将战线拉平,但苏军损 失很大,而且并没有造成突破,大规模歼灭德军的企图没有实现,这是莫德尔的 功劳,而且,如果不是他停止之前毫无希望的北线进攻,他将没有兵力应付苏军 的反攻。莫德尔成功的、及时的从虎背上下来,并且挡住了老虎的反扑。相对于 南线的曼斯坦因,错误判断了苏军的实力,没有及时停止进攻,在和苏军的消耗 战中,损失了大量宝贵的兵力,致使后来苏军反攻时,能够突破防线,连失别尔 哥罗德和哈尔科夫两个重镇,直接导致了向第伯聂河的大撤退。因为,他从虎背 上下来的太迟了。 *************************************************** Mars ?剑兄,多谢夸奖,实不敢当,以下是我对库尔斯克战役的一些看法,请指正。另 代我向华岳的奕豹兄问好,我很喜欢他的文章,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把这里称 作"汉奸论坛"但仍希望他有空来这里看看。对于二战中轴心国来说,43年是一个 由盛转衰的关键一年,对于苏德战场来说,苏军在战争初期蒙受了重大损失,虽 然他们把大量工业设施转移到了东部,但其军工生产要全部转上轨道需要时间, 所以41-42年间,在苏军的组织结构上变化非常频繁,另一方面,苏联的军工生产 尚不能弥补战场上的损失,这使得苏军在41-42年间要么无法在战场上形成武器装 备上的足够优势,要么即使具有优势,这种优势也表现得非常不平衡,比如苏军 于42年在列宁格勒地区发动的反攻中,虽然在火炮对于德军形成了3-4倍的优势, 但每门炮每天所能发射炮弹只有5发左右,这种情况到43年后不复存在了。 43年后,苏军的组织结构日趋合理,以后虽然仍会有小的调整,但基本上,苏军 已经找到了他们的"制胜方式",在武器装备上,苏联的工业完全上了轨道,而西 方的援助从43年起也开始大量涌入,德国人在战后所回忆的苏军"铺天盖地"的坦 克洪流事实上是开始于43年下半年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国前线的将领们深刻地 感觉到了苏联实力的增强,他们意识到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苏军实力超出 德军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怎么应付这种局面呢?由于东线战线漫长的战线, 使得进攻一方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一点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破,这种情形实在 是防御者的恶梦。于是德军高层开始有意抢在苏军的实力增强到无法抵御的地步 以前,先给苏军以沉重打击,也就是"让苏军大出血",这就是德军计划库尔斯克 进攻战的原因,但很遗憾的是,虽然德军将领们已经意识到苏军实力的增长,但 他们仍然大大低估了苏军实力增长的程度,这是德军进攻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上层是有不同意见的,而在战役失败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 人往往会强调自己的反对意见以突出自己的先见之明,但我认为在战前大多数德 国将领们对于能攻克库尔斯克突出部是十分自信的,由于战争初期的连战连捷, 使得德军对于自己的攻击能力满怀信心,自战争开始以来,无论对方防御多么严 密,德军所发动的每一次攻势总能突破敌军防线,而德军所打的败仗无一例外的 是在突破敌军防线,深入过远,比如几百或上千公里,因冲力耗尽而告败的。这 种自信是希特勒在几经犹豫后,仍批准发动攻势的理由,即使强烈反对这个计划 的古德里安和斯佩尔,也主要是担心在这次攻势中德军唯一的装甲预备队会损耗 过大,这对于防御迫在眉睫的西方盟国在欧洲大陆的登陆十分不利。也许唯一一 个怀疑德军能否突破苏军防线的德国高级将领是莫德尔,但希特勒没有听从他的 警告。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们对于苏军的战略预备队科 涅夫的草原方面军的存在一无所知,对于德军唯一有利的一点是苏军估错了德军 的主攻方向,苏军认为在德军的攻势中,其重点会是突出部北部的德国中央集团 军群,因而苏军防御的重点完全放在北部,苏军没有意料到事实上德军的主攻方 向是在南部。由于这个原因,在北部的德军攻势从一开始就被苏军阻止,而在南 部德军则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曼斯坦因在南部的进展并没有形成一个"干净" 的突破,在南部苏军共部署了7条防御地带,德军只突破了3条而已,而且在这里 德军的攻势并不平衡,位于中间的第2党卫军装甲军进展较顺利,而其左翼的第4 8装甲军和右翼的肯夫集群,尤其是肯夫集群,严重滞后,这使得第2党卫军装甲 军越往前进,其左右两翼越缺乏保护,暴露在苏军的反击的威胁之下,这个威胁 最后迫事德军于7月9日将德第2党卫军装甲军向右旋转,也就是说使得德军暂时停 止以原定计划向突出部"根部"的攻击,而现解决其右翼遭到的威胁,这个决定给 了苏军喘息的时间。至于着名的普罗霍罗夫卡大战,无疑的苏军对于在这里过早 投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是很不情愿的,但对于库尔斯克防御战来说,这个投入却 有过晚之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是经过24小时急行军于10日抵达前线,原定经过 集结和了解当前情况后于12日投入战斗,但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德军第2党卫军装甲 军和肯夫集群于10日先后达成了突破,这使得整个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有 陷入合围的威胁,德军的坦克就出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和罗特米斯特洛夫目力所及 的地方,可见形势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只能在部队集中前 ,以旅为单位逐次投入战斗,而且由于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了解当地情况,出现了 苏军坦克被自己的反坦克壕所困的情况,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因而损失惨重。但尽 管如此,苏军的这次反击确实阻止了德军的前进,这使得沃罗涅日左翼的部队得 以有秩序的后撤。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争议很多的有关希特勒中止"城堡作战"的 决定是否合理的问题,在普罗霍罗夫卡之战后,曼斯坦因的判断是苏军损失非常 严重,作为其唯一的预备队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遭到歼灭性打击(记住这时 曼斯坦因仍不知道草原方面军的存在),苏军的防线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地步,所 以他建议希特勒在突出部的北方继续攻势,同时将德军在东部的最后一个装甲预 备队第24装甲军加强给他,但希特勒"部份"地拒绝了他的建议,希特勒做出这个 决定的理由是基于当时战场上的形势,7月12日,苏军在突出部北部已经发动了大 规模的反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有崩溃的危险,这使得德军原计划对库尔 斯克地区发动一个两翼包抄的攻势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同时在库尔斯克南部的 顿巴斯地区,为了减轻德军对于库尔斯克地区的压力,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 面军正在毫不掩饰的准备发动一次攻势,而即使在曼斯坦因的地段上,由于德军 的攻势于11日被阻止,使得希特勒开始怀疑曼斯坦因能否达成至少消灭当前苏军 的目标,并且希特勒很可能感到曼斯坦因突破苏军防线前,已经遭遇了苏军预备 队的反击,这实在是个不详之兆,他并不相信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是苏军手中仅有 的预备队,虽然希特勒不大可能了解到苏军预备队的确实数量,否则他不会和曼 斯坦因达成妥协而会强令他立刻后撤的,但在这里希特勒的判断要比曼斯坦因准 确。基于以上判断,希特勒拒绝将他唯一的预备队投入战场,但他仍同意曼斯坦 因继续其右翼的攻势,也就是切断和消灭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的部队。曼斯 坦因有5天的时间(7,12-7。16)来完成这个任务,但曼斯坦因连这一最低目标也 没有达到,苏军于16日有秩序地退入第4道防御地带,双方的战线又拉成了一条直 线,德军已经失去了包抄消灭苏军的机会,如德军企图继续前进,除了正面强攻 以外别无他法,只是到这时,希特勒才最终下令取消攻势。那么如果希特勒把第 24装甲军加强给曼斯坦因,对战役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我认为不能,首先德军 对于库尔斯克之战已经投入了全力,最后他们手头唯一的预备队虽然名义上有一 个装甲军第24装甲军,辖第23装甲师和党卫军"维京"师,但这个军总共只有104辆 坦克和7门突击火炮(第23装甲师59辆坦克,7门突击火炮,"维京"师45辆坦克), 这只相当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时德军一个装甲师的实力,而曼斯坦因所面对的苏 联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部队虽然损失很大,但并不如曼斯坦因认为的已经遭到 了"歼灭性"打击,至16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仍有50%的坦克,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 损失的坦克为其原有实力的30%,更重要的是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仅仅是第一波抵 达的苏联预备队而已,当判明了德军主攻方向后,苏军的预备队草原方面军的部 队开始大量向南部集中,就在15日以后,苏军第27和53集团军抵达前线,同时到 达的还有第4近卫坦克军(1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和第1机械化军(204辆坦克),这 使得 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增加了约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对于曼斯谈因来说 ,库尔斯克之战不是"Lost Victory", 而是"Victory Impossible" !最后有人 认为苏军之所以能在南部的反攻中比较轻易地得手是由于希特勒在关键时刻将第 2党卫军装甲军调去了意大利,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事实上去意大利的只有 "阿道夫 希特勒"师一个师而已,而且该师在动身前将所有装甲车辆和重型武器都 留给了"帝国"师和"骷髅"师,以叁个装备不完整的装甲师换成二个装备接近完整 的装甲师我不认为对战斗力会有什么影响。德军失利的最重要因素是曼斯坦因过 高地估计了苏军在防御战中所受到的损失,从而在关键的时候把装甲预备队部署 在次要的顿巴斯方向,等到觉察到事实真相为时晚矣 **************************************************** Sth4Noth 关于"六出歧山战略",我觉得顾剑忽略了一个巨大的差别:叁国时期是没有"绵密 正面"的。而没有足够装甲部队的进攻很容易自动演变成"绞肉机"。而且我不认为 德国在5月能做好进攻准备。 "把血流尽"战略的问题仍然是被大家说烂了的德军兵力不足。如果德军把兵力投 入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持续作战,固然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很可能会支撑不住 ,但此后德军仍然要和苏军庞大的预备队争夺。此时最后的预备队已调往西南方 面军正面。这时候苏军还有预备队,没有装甲预备队的德军能消除苏军多大规模 的突破?我很怀疑。冒险让曼斯坦因继续进攻几天已经是极限了。 如mars所言,苏军第4近卫坦克军和第1机械化军,第27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已经 抵达前线。mars漏了说的是两个合成集团军还拥有1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使得 南线加强了至少500辆坦克和15万新锐兵员。另一方面,已经配属给此时草原方面 军至少还有第3近卫机械化军(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第4近卫集团军,第47集 团军,第3近卫骑兵军、第5近卫骑兵军等部队可以用于南线。苏军错判德军主攻 方向在北线造成了北线预备队相当充足,这固然造成了南线初期作战不利,但也 使得草原方面军几乎可以全部转向西南──历史就是我上面列的这些部队都投入 了后来南线的进攻。如果这时候德军继续进攻,是老虎倒下前骑虎者已经不支了 。 德军的攻势在16日结束,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攻势于17日开始──这时候即 使德军不想取消堡垒作战也只能取消了。 下面和mars探讨一个问题: mars似乎认为普罗霍罗夫卡大战苏军的目的是"阻止德军的前进",我倾向于认为 苏军的目的是将德军的注意力从第69集团军上吸引开。如果只是为了阻止德军前 进,部署合成集团军更加有利,而且也没有必要进行如此规模的正面反攻。从部 署位置上看,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主力偏向右翼(德军的左翼),而有被合围危险 的主要是左翼。我认为苏军进攻而非防守的主要意义是吸引住德军装甲兵力,使 得德军不能右转向压倒第69集团军。不知道当事人的回忆录是否支持这一想法, 向mars讨教 **************************************************** 水星 总体上来说,我个人并不是十分赞同顾剑兄的战略,1943年的德军虽然很强大, 但与同时的苏军相比,实力还是差了些,就算德军的素质比苏军的高。而且顾剑 的上策是希望德军在5月就开始进攻,但当时德军的装甲部队的换装准备工作还没 有充分完成,古德里安苦心经营的43年德军装甲部队整编工作还远未完成,让一 支仓促上阵的德军去进攻实力强大的苏军实在是有点亏。顾我认为43年的德军如 果没有在5月完成进攻准备,在5月进攻的话,那么只有实施曼斯太因的机动防御 策略,尤其是在自己兵力和后援都比不上苏军的时候,如果当时希特勒不是让德 军执行那种愚蠢的不放弃一寸土地的战略,完全可以组建一些快速反击的集团军 ,利用苏军的一些错误和苏军的机动能力不如德军的特点,先大踏步的撤退,甚 至可以先退守到第聂伯河附近,待苏军的进攻矛头力量耗尽,迅猛的投入自己装 甲集团军反攻,不定又可以来一次顿捏茨奇迹,并且如果这样的反击,曼斯太因 心里也会有底些,毕竟这次手里的部队可不是42年德军的装甲部队的装备。如果 顾剑兄有空的话,可以看看我原来的一些帖子。 *************************************************** 迭戈1986 其实德国遇到的是自己国家天生的缺陷。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实是针对德国这样特点的国家。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可是他没有想过,如果象库尔斯克这样连进攻也彻底失败,那该怎么办? 《战争论》也只是一部出色的军事着作,绝不是什么全方位的军事理论。克劳塞 维茨指出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的原因,但同样找不出解决的办法。 希特勒的意义在于他将德国的政治军事理论和实践发挥的极至。 从莫斯科的惨败,希特勒扭转到了42年南线的大进军,42年底到43年初牺牲第六 集团军稳定南线,换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做的更好一点──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说 希特勒不允许莫斯科德军和第六集团军撤退是愚蠢,不如说他残酷"的评论的确太 精辟了。到了库尔斯克,已经遇到的德国军事理论的"瓶颈"──进攻失败了该怎 么办? 而"六出祁山"的理论实在太荒唐了!不置一评。就象《银英》中联盟进攻帝国一 样,杨质问"是不是就是攻到哪里就算哪里,没有计划目标",无头苍蝇,简直是 下下策!"凡尔登"更是自杀,"拼内力"是苏军巴不得的事情,而且吃亏的只有德 军。而且历史上"凡尔登"德军只是想法军流尽血,没想到自己也流尽了血。 ************************************************************** Zeitunger 德国在五月以前发动进攻是可能的,所谓"4月雨季"的说法并不正确。1943年4月 中旬地面已变得干燥,适合作战。那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部队尚且薄弱,更 无很好的防御工事可言,德军此时进攻胜算较大。但希特勒认识到此战对战局影 响较大,对战胜苏军没有把握,想准备得更充分,并对新式武器奢望过高(这正 是古德里安反对的),以至一拖再拖。到5月苏军加强了防御并修筑了坚固的工事 ,此时已错过良机。而希特勒在两派之间犹豫不决,还未决定。到了6月以后,再 进行战役是极愚蠢的,可希特勒一直到7月,冒着西西里登陆随时发生的危险愚蠢 地发动进攻(由此可看出,主战派蔡茨勒不及前任哈尔德),结局可想而知。在 整个准备过程中,双方的力量都在增强,但是增强的速度和最终强度是不均衡的 。德军在一开始就进攻有可能获胜,越往后拖希望越小。至于曼斯坦因7月13日后 还认为有可能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从后来苏军迅速收复哈尔科夫就可看出, 苏军虽损失惨重,但仍然后备强大,德军则越打越少,后继无力,再打下去也无 法面对草原方面军。另一个早攻可能获胜的原因是战法。之前德国屡屡获胜的法 宝是装甲运动战,苏军尚未能有效与之抗衡。而库尔斯克中,苏联有效地运用了 纵深梯度防御的战法,解决了反大规模装甲突击的问题。所以,在4月下旬--5月 上旬趁苏军未能实现坚固防御之时,以过去的战法制敌,必有成效。5月上旬--6 月以后,则一动不如一静、一攻不如一守。另有几点需说明: 1 库尔斯克会战时,苏军的重心在南面,不在中央集团军对面。 2 莫德尔在此战中的表现不及曼斯坦因,他打得不好不在有所保留,而是战法保 守。曼斯坦因用坦克为步兵开道,进展较快,牵制及消灭敌军较多。莫德尔用徐 进弹幕和步兵开道,仍是一战的老战法,进展迟缓,效果不大,奥缪尔被攻后只 得撤出。 3 希特勒叫停的主要原因似乎未能指出,是西西里登陆(战前将领们早提醒过他 了)。 4 如前所述,所谓"德军换装,不能进攻"一说不能成立,时间从4月--6月局势分 几段,不能混淆而论。 ********************************************************************** ********* 顾剑 谢谢各位大侠的指教,汇总几点问题作一个简单的答复。 在"凡尔登战略"之中,我的原意是,战役消耗不是简单的算术加减法,考虑到德 军在当时比苏军还有某些战术和素质上的优势,有可能换取苏军兵力更大的消耗 。各位指出,有可能德军消耗完了预备力量,而苏军还剩下预备力量,这个考虑 是非常现实的。尤其是Mars强调德军对草原方面军一无所知。我的着眼点,不在 于防止苏军的战役反攻,如果苏军还剩下预备队,战役反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规模可以被限制);而是如何推迟苏军1943-1944年那样接连不断的战略大进攻。 即使德军打到底,还没有把苏军的战略预备队消耗完,只要消耗了大部份,也可 以大大拖延苏军的战略反攻。因为苏军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没有坦克集团军作骨 干是不行的。试想,如果苏军战略预备队里只剩下几个合成集团军,苏军不经过 长时间精心准备,是无法发动战略进攻战役的。当然,大家在绞肉机里把血流尽 ,并不是好的战略,但是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长期力量对比看,德国最 终要失败,除非它不发动苏德战争(也有意见讲希特勒不打,斯大林早晚也要打, 不过那个争论和现在的讨论无关),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 至于"六出祁山战略"中德军可以把攻击点选在哪里的问题,在下也没有一个定见 。这仅是一个战略思路,拿来向大家请教,我的想法还没有具体到战役层次。削 除整个库尔斯克突出部可能胃口太大了,但提早发动攻势,是不是拿得下来,并 且规模不至于发展成决战呢?又或者仅仅削除突出部的一部份呢?或者选在战线 的别处呢?比如南方方面军或中央方面军地段?这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那时发动进攻,固然德军的新式坦克还没有装备好,但是如果不去寻求决定性的 会战,我想关系也不太大。在这里,我的思路,不是一次"让苏军大出血",而是 "分好多次让苏军不停地流血"。这里,与其说是在下和各位的分歧,倒不如说是 在下和当时希特勒及德军统帅部的分歧。 泥泞季节不宜发动攻势作战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下的原意是5月份,能早 则早。关于1943年的泥泞季节确切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什么时候地面干得可以打 仗,在下手边没有立时可查的资料,有一个参考日期:前一年,1942年,苏军在 哈尔科夫附近抢先发动春季攻势的开始日期是5月12日。我想5月中旬应该不是泥 泞季节了。 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各个战役,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的确比中央集团军群退得 远,损失大。不过用这个事实来论证曼施泰因结束库尔斯克战役太晚,而莫德尔 结束攻势的决定是正确的,逻辑上并不圆满,还要考虑到库尔斯克战后1943-194 4年苏军的战略重点在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向德涅伯河背后的败退,是各大战役累 积的结果。假设苏军把战略重点放在中央,库尔斯克以后连续在战线中段发动数 个新的大攻势,中央集团军群也撑不住的。 *** 回应主帖 *** 返回论坛 -------------------------------------------------------------------------------- 跟帖目录: 六出歧山? - 另一说 12:48:00 6/12/2002 解释 - 顾剑 14:23:05 6/12/2002 风鸣/no_text - 岐山 05:35:24 6/13/2002 凤鸣岐山 /no_text - sorry 05:37:10 6/13/2002 原来看《坦克战》 - 淡泊 22:38:43 6/12/2002 梅林津少将的"坦克战"吗 - 顾剑 12:11:50 6/13/2002 是冯.梅林津的《坦克战》 - 淡泊 16:21:20 6/13/2002 我所知道的泥泞季节 - 铁流 19:09:27 6/13/2002 按照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的记述 - 淡泊 19:30:15 6/14/2002 也不一定 - 铁流 12:29:52 6/15/2002 -------------------------------------------------------------------------------- 原 帖 [ 0 ] 六出歧山? 凤鸣歧山而讨商纣,六出祁山而伐中原。 [ 1:37 ] 另一说(沈.城.红.蝉) - 12:48:00 6/12/2002 *** 回 帖 -------------------------------------------------------------------------------- 原 帖 [ 1 ] 解释 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的传统解释,当然是北定中原,以图兴复大业。不过我更倾向于以攻为守的另一种解释。当然这属于比较非主流的看法,是可以争论的。 我这里就是拿来说明我对库尔斯克战略问题的一种思路。 [ 2:193 ] 顾剑(郑.寨.赤.株) - 14:23:05 6/12/2002 *** 回 帖 -------------------------------------------------------------------------------- 原 帖 [ 1 ] 风鸣/no_text [ 4:0 ] 岐山(冯.谷.红.叶) - 05:35:24 6/13/2002 *** 回 帖 -------------------------------------------------------------------------------- 原 帖 [ 4 ] 凤鸣岐山 /no_text [ 5:0 ] sorry(冯.谷.红.叶) - 05:37:10 6/13/2002 *** 回 帖 -------------------------------------------------------------------------------- 原 帖 [ 0 ] 原来看《坦克战》 似乎没有提到在库尔斯科形发动战役时间选择的时候有泥泞的问题 只提到在之前的苏军进攻势头缓和下来有泥泞问题。但是不是作为阻碍机动提出 来的,主要是泥泞加寒冷使进攻的步兵不敢卧倒,从而使伤亡率急剧上升。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即使在泥泞的月份里面,只要不太冷,那么就可以进攻。 同时,那里面的看法是,希特勒本人起初不愿意发动这么一次战役,所以用各种 各样的理由去拖延,包括等候新式坦克的问题(实际上按照战场指挥员的看法, 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并不高)。 [ 3:440 ] 淡泊(蜀.埠.绿.松) - 22:38:43 6/12/2002 *** 回 帖 -------------------------------------------------------------------------------- 原 帖 [ 3 ] 梅林津少将的"坦克战"吗 也可能指的是罗特米斯特罗夫元帅的"时代与坦克"?这两本书我倒是都有。还是 80年代那些老版的"内部参考"的书有价值啊。我都是去旧书摊和古籍书店淘来的 。 其实德国方面几乎所有将领的回忆录都提到莫斯科战役初期的泥泞和1943年3月哈 尔科夫反击战最后的泥泞怎样阻止了德军的胜利。先撇开德国人替自己找借口这 一层不说,看来春秋的泥泞季节的确有限制装甲部队机动能力的作用,而且作用 不小。而如果要求得大的解决方案,装甲部队不可能不参与,不可能不当主角, 所以苏德双方都不愿意在泥泞季节作战。 1943年的泥泞季节什么时候结束,我没有看到记载,但是有网友查到4月28号还下 了一场大雨,但5月中已经不是泥泞季节了。 不过你说得对,只要不是严寒天候,泥泞时节也还可以作战(其实只要后勤保障跟 得上,严寒天气也可以作战的),只不过不能投入大量装甲部队。如果按照我"小 打小闹""让苏军不断流血"的思路,不寻求大规模的决战,那么在泥泞季节作战也 还是可行的。我先前看各个当事人的回忆录,说泥泞季节如何不能作战,也有点 人云亦云,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层。 [ 6:888 ] 顾剑(郑.寨.赤.鸟) - 12:11:50 6/13/2002 *** 回 帖 -------------------------------------------------------------------------------- 原 帖 [ 6 ] 是冯.梅林津的《坦克战》 以前在书店买的,后来叫人“借”走了:-(,非常可惜。 罗特米斯特罗夫元帅的"时代与坦克"我没有看过。 昨天又翻了几本书,曼斯坦在他的《失去的胜利》中提到,他向希特勒提出在5月 发动战役的理由之一就是5月份地面基本已经干了。 朱可夫的回忆录里面也提到:在4月份,他们预计德军将在5月份发动进攻,后来 的侦察也逐步使他们相信,到了5月初,最高统帅部压倒的意见是德军将在几天内 发动进攻。很显然,如果地面泥泞,他们做出这种判断就不太容易了 同时他们提到的地面泥泞似乎并非来自雨水,而是冻土的融化。 最后,有讽刺意味的是,记得冯.梅林津的《坦克战》中说,在7月份德军发动进 攻前夕,下了场雨,一些低洼地段甚至成了泽国,冯.梅林津说:“使苏军本来就 令人生畏的防御又大大加强了”。你有这本书,可以查一下。 [ 7:673 ] 淡泊(蜀.埠.绿.松) - 16:21:20 6/13/2002 *** 回 帖 -------------------------------------------------------------------------------- 原 帖 [ 7 ] 我所知道的泥泞季节 我在东北呆过,也到过俄罗斯和东欧。 东北的季节与俄罗斯很相似,仅是秋季雨水相对较少。 春季的天气其实是比较干燥的,泥泞的确如你所言, 是因为冻土融化造成的。东北和俄罗斯都是黑土地, 化冻时道路情况非常糟糕,土路陷车司空见惯。当然 坦克行军事可以由工程部队在泥泞段铺钢板或其他器材 以利通过,但后勤作业量大为增加,行军速度甚至会降 到平时的三分之一以下。 这还不是主要的,最关键的是化冻的田野泥泞程度比 道路要严重得多,装甲兵难以作战,因为作战时坦克 不能完全沿道路排列,必须在田野上展开。 这个泥泞季节大约在四月开始,到五月中下旬结束。 [ 8:525 ] 铁流(徐.山.红.桑) - 19:09:27 6/13/2002 *** 回 帖 -------------------------------------------------------------------------------- 原 帖 [ 8 ] 按照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的记述 在那年2月份的最后两周,就提前解冻了,所以可以想象,4月份的泥泞可能都是不存在的. [ 9:77 ] 淡泊(韩.庄.绿.岩) - 19:30:15 6/14/2002 *** 回 帖 -------------------------------------------------------------------------------- 原 帖 [ 9 ] 也不一定 每年的泥泞季节时间不是固定的,解冻开始后大约半个月 才真正开始泥泞,如果春季雨水多,泥泞季节会拖的很长。 [ 10:103 ] 铁流(卫.海.之.梅) - 12:29:52 6/15/2002 *** 回 帖 --------------------------------------------------------------------------------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 声 明: 文 责 自 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