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 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 老参谋 大家知道,98年5月,印度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开创了1945年7月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以来所没有的纪录,令世界震惊不已。印度为何有恃无恐,它的核弹主要是对准谁?对于这个问题,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写给八个国家的信件中讲得十分明白。他说,印度试验核武器是为了对付来自邻近大国的威胁。他讲的“邻近大国”无疑就是指的我国。 早在1964年,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时候,瓦杰帕伊在印度联邦院发言时就说过一句话:“回敬原子弹最好的东西的就是原子弹,别无他法。”瓦杰帕伊在1996年的13天执政期间,就向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和原子能局发出了准备进行原子弹试验的信号。那是在149个国家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然而,就在核试验还有两天就要进行时,瓦杰帕伊政府就下台了。继任的高达的联合阵线政府,可能是害怕左派政党的反对,拒绝继续进行核试验。实质上,在发展核技术的道路上,印度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自1974年印度爆炸第一个核装置以来,近于国内外压力,没有再公开进行过类似的试验,但它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认为这是对无核国家的岐视,同时,一直在秘密进行核技术的开发。它现在的内政部长阿德瓦尼,早在1974年就说过,“近年来,只有两次可以看到人们如此兴高采烈。第一次是印度军队进驻达卡,解放孟加拉。第二次就是现在印度进入了核俱乐部。”可见,印度人对原子弹是非常感兴趣的。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视我国为潜在对手。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兰德斯便迫不急待地宣称“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敌人”,并污蔑我们在西藏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武装缅甸军人政权等等。现在看来费尔兰德斯并非是在大放厥词,而是在为主要针对我国的核武器试验作舆论先行。 印度为什么这样敌视我国?中印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利害冲突?中印斗争的实质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中印关系和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些回顾和思考。 一、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 中印边境争端是围绕我国大片领土归属问题展开的。从1914年西姆拉会议英国殖民当局炮制“麦克马洪线”算起,中印领土争端已经持续了84年。分析中印斗争的形势,首先应当概略地了解西藏情况和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 1 、西藏概况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与之交界的国家有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边境线全长3850公里。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4000米,生存条件差,突出的问题是高寒缺氧。 西藏地大物博,有几项突出的资源优势。一是牧业资源。全区宜牧*地有8亿亩,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25倍;二是林业资源。拥有森林面积62000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0倍;三是水能资源。全区水能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占全国蕴藏量的三分之一,超过美国水能总量的15%;四是矿产资源。现有资料证明,西藏矿种丰富,其中硼砂、锂矿等已知储量居全国之首。但是,西藏的重要资源除了宜牧*原以外,都集中在藏东南边境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印度非法占领区内。 西藏总人口为219万,其中藏族211万,占96%。由于绝大多数藏族同胞笃信藏传佛教,因此,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西藏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唐代起,西藏与内地的政治关系就已经确立起来。到13世纪中叶,西藏已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继而进行了民主改革,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事业都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西藏社会发展主要存在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经济问题。西藏自给水平低,连年巨额赤字,严重依赖中央的财政补贴。从1952年至今,国家给西藏的财政补贴高达200多亿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藏大部分重要经济资源都集中在印度非法侵占区内。因此,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藏经济的振兴。二是安定问题。从内政方面看,西藏社会还存在民族分裂势力造成的严重不安定因素。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之所以能闹成一定的气候,从内部因素讲,是“文革”恶劣影响的后果;从外部因素讲,是印度和其它西方势力支持达赖集团进行“西藏独立运动”的结果。印度长期豢养达赖集团,就是企图威胁我西藏稳定,胁迫我们在领土问题上让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西藏动乱问题时指出,“有人想把西藏拿过去,我看他没有这个本事”,这就深刻地点明了西藏动乱的实质。 总之,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状况,是我们进行对印军事斗争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制约条件。 2 、中印领土争端情况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600、450、650)。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其中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1987年2月20日,印度公然宣布在这一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以上三段加在一起,我国领土成为中印争议区的总面积为125500平方公里,控制在我手中的仅占27%,被印度非法侵占的达73%。相当于一个浙江省或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是现代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此外,受印度控制的不丹也强占我国领土约1170平方公里。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3 、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一是传统习惯线。 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本来不难解决。 二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1913年11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 . 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里炮制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英帝国主义也作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于众,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按传统习惯线控制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然而,印度独立以后,其扩张野心就渐渐滋生起来了。它公然宣称:喜马拉雅山脉顶部形成的分水岭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边界;这条线已经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换文的确认;该线以南地区历来受印度管辖,与西藏无关。在这样的霸权思想指导下,印度把它在东段的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1951年,印军越过色拉侵占达旺,强迫我西藏地方政府撤出。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了东段地区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1954年,印度又在这里设立了所谓“东北边境特区”。为了公正解决领土争端,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赴新德里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谋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但印度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一切合理建议。1962年,印度又挑起大规模边境武斗冲突,遭到我严惩。1987年,印度正式在这里成立了“邦”。 三是双方实际控制线。 50年代,印度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之机大举北进,于1959年在东段抵达其单方面主张的“麦线”;在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建立入侵据点,并制造流血事件。为确保边境安宁,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1962年1月15日,周总理在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中,将这条线正式称之为“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这条实际控制线在东段与非法的“麦线”基本一致,在西段与传统习惯线基本吻合。但是,印军无视这条线,他们扩张到哪里,就把哪里说成是实际控制线。1959年后,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继续向前推进,并在西段建立入侵据点43处。印度的这种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我方的抵制,从而形成了实际控制线上的斗争。 旧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虽然都历来坚决拒绝“麦线”,都谴责英国和印度对西藏的侵略,但都无力加以制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出于和平解决争端的良好愿望,对印度的扩张行为作了苦口婆心的劝导和最大程度的忍让。但印度却把我们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一意孤行。并在中印边境全线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终于触发了1962年的边境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忍不拔,浴血奋战,以 4 个师 14 个团共 43000 人的兵力,在山南和察隅两个方向上以及西段,对入侵印军 3 个师 13 个旅约 5 万人发起快速反击。我军以伤亡仅千人和无一被俘的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全歼印军 3 个旅,部分歼灭 5 个旅,毙敌 4100多人,俘敌 3900余人的重大战果,打出了一场高水平的边境局部战争。印军在吃了大亏,老实了许多年之后,于1986年又开始越线向北拱,蚕食我国领土,再一次造成了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1987年4月,我军遵照军委、总部的指示,与印军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旺东、克节朗、朗久等关键地区,采取以进对进的手段,设立边防点,与印军据点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有效地配合了外交斗争,遏制了印军的蚕食行动。同时,也是由于我们的克制,才避免了一场武装冲突。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一是我国政府主张的中印传统习惯线与印度坚持的非法的“麦线”之争,这个斗争决定9万平方公里应当属于谁,中印争端的是非曲直主要原因集中在这两条线的斗争上。二是实际控制线之争,这条线的斗争,又直接关系到中印边境的现状和稳定问题。1987年以来,中印之间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10轮政府级谈判,对缓和边境的武装对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第10轮谈判后,双方在旺东地区各自后撤了两个点,对峙的强度有所减轻,但对于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言,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我在中印边境的控制状况,总体上讲是十分薄弱的,在许多点上,我军都处在印军的瞰制之下。在一些关键地段上,双方对峙仍然是十分尖锐的。 二、对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剖析 中印争端,是第三世界两个最大国家间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中印之争,不仅是维护我国9万平方公里领土主权,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统一和西藏的稳定。 1、所谓“西藏问题”是帝国主义入侵的结果 西藏地方自13世纪以来就属于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一直隶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在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藏以前,它同其他各民族地区的政府一道,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领土的完整。数百年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过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西藏的宗教各派虽然各自与贵族结合相互争雄,在地方上有时这一派掌权,有时那一派掌权,但都要遵奉中国大皇帝的权力,并取得了他的封赐后才有合法的地位。所以,从13世纪直到19世纪后期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西藏问题”。西藏地方内部曾经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纠纷甚至冲突,但都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均由中国中央政府自己解决。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殖民主义在吞并全印度后,不断扩张其势力,向喜玛拉雅山区进攻,企图分割中国侵占西藏,于是才有了所谓的西藏问题。1774年,东印度公司派人进入西藏了解情况,确定了入侵西藏的计划;1888年,英国利用种种借口发动了第一次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亚东方向),正式揭开了外敌侵略西藏的序幕。此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他们占领印度的势力,趁中国内忧外患特别是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机,于1903年11月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即从亚东方向的则里拉入境,于12月21日占领帕里,于1904年4月11日占领江孜,最后英军长驱直入,于8月3日占领拉萨。在英军占领拉萨的前4天,13世达赖已秘密离开了拉萨,清政府革去了达赖的名号,命九世班禅曲结尼马(22岁)代替达赖名号,但班禅不接受,并反对英军入占拉萨。英军正帅荣赫鹏恫吓清政府,逼迫签定了《拉萨条约》,割据亚东以南春丕沟一带我国领土,并向英国赔款50万英镑。这个条约签定后,英军于1904年9月22日撤离拉萨。英军掠走了400多驮珍贵文物。电影《红河谷》就是反映江孜保卫战的一个侧面。 2、中印争端是印度继承英国殖民主义思想造成的 1947年英国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实现了独立,结束了殖民地的地位。但印度独立后,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从殖民地获得独立的印度,要求发展,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它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存在着较深的矛盾;另一方面,印度的大资产阶级和英帝国主义培养的统治阶级及其人物,又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但要继承英帝国主义在南亚的地位和特权,而且有着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在我建国初期,印度政府就一直干涉我和平解放西藏,给我制造种种麻烦。印度政府于1950年10月至11月间3次向我国政府提出照会,干涉我解放西藏。60年代初期发展到对我进行武装入侵。从此以后,直到90年代初期,印军在中印边境的蚕食行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印度的这种霸权行径,完全继承了英国的殖民主义思想。 3、对中印关系的简单剖析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回顾,我们可以对中印两国关系作这样几个方面的判断: 第一、中印是亚洲两个相邻的古老大国,有着经受外敌侵略的相同历史和类似的建国条件,存在着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当前,两国都面临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和平相处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有利于亚洲稳定与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一贯努力争取的目标。 第二、中印两国历史不同,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国社会制度不一样,发展方式也不一样,国家安全观念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两国之间具有竞争和对立的一面。 第三、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留下的一个历史问题,也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由于历史观念的不同,两国对此在认识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主义思想,而且还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构成了两国关系中始终具有对抗性的一面。由于我军在1962年的自卫反击中给印军以沉重打击,使得中印边境保持了30多年的安宁。这本身说明,在中印之间的边境斗争中,军事斗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 第四、中印边界问题的实质是领土争端乃至西藏的地位问题。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没有放弃把西藏变成中印之间缓冲国的企图。他们同西藏的分裂主义分子在战略上有着殊途同归的利害关系。印度在对华关系中的基本目标,是要先让中国承认它在中印边境东段已侵占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而达赖集团提出的所谓“西藏自治”,其核心是要把共产党赶出西藏,将政权交给西藏原来的农奴主。达赖以印度支持其方案为条件支持印度的主张;而印度则以达赖的方案为本钱要挟我国承认其要求。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我让出对西藏的主权,只是在先后次序上有所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在西藏方向是内忧外患并存。随着印度国力与军力的增强和分裂主义势力的发展,中印边境争端比较容易再度激化。 三、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与对华政策 印度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地区霸权主义者(其余3个为越南、以色列、南非),又是我们的近邻,这就决定了我们和它的斗争始终是长期的、艰巨的。 (一)先谈谈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 印度独立之后既定的国家战略可以归纳为:在南亚与印度洋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势力圈;走富国强兵之路,以科技带动经济与国防;先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都有共同目标的地区性集团,并实现对领土要求,成为地区超级大国,然后再争当世界强国。了解它的这个战略目标,对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大规模的核试验就不难理解了。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当政时就讲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印度的这种霸权主义思想,说到底是从英国殖民统治遗留的精神垃圾中滋生起来的。 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有这样几条基本原则:一是逐步控制南亚中小国家,首先是控制巴基斯坦,并向印度洋扩张。二是更加灵活地在大国之间搞平衡,使东西方都能结好印度。首先是继续保持同俄罗斯的关系,争取援助和支持;努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以便获取高技术;加紧发展与日本、西欧的关系,以获得经济实惠,并借势提高自己在大国中的地位。三是利用不结盟运动提高声望,扩充称霸的政治资本,力图充当第三世界特别是印度洋沿岸国家利益的代表。四是敌视和排除我国。印度虽然公开表示愿意同我改善关系,和平共处,但暗地里始终以我为主要的潜在对手,在各方面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展开竞争,取得至少能同我国相并列的大国地位。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以武力作后盾,企图通过外交谈判获得有利于印度的政治解决。五是侵占邻国领土。印度的这些立场,经受住了历届政府更替的考验,显示出十足的顽固性,无论谁执政,都是很难改变的。 印度的国防战略,是与其地区霸权战略相适应的地区进攻性战略。它谋求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军队的现代化,稳步发展对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具有强大威慑形象和打击能力的国防力量,能够同时打击巴基斯坦和对付中国,巩固既得利益,并伺机向周边国家和印度洋扩张。印度的防务专家认为,“对于印度来说,只有将它的军队驻扎在喜马拉雅山顶时,才能确保它的防务”。当前,印军实行“攻势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是印度对华战略防御思想的重大发展。具体地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保持对我的军事压力。二是以巩固和扩大领土利益为目标,加强在边境地区的蚕食活动,力图保住东段、守住中段、夺取西段。三是有重点地建立攻守兼备的军事部署,准备与我打一场不同强度和规模的战争。目前,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包括中锡边境)地区部署的陆军有2个军8个师共21万多人,而且在纵深(靠近错那方向)还部署了1个军作为预备队;空军有9个飞行联队、1个导弹分队。与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对我形成局部优势(7倍以上优势),远远超过了它防御的需要。而且印军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明显优于我,尤其是空军力量和导弹力量较强。印军现有各型飞机1800架,其中有40架幻影2000,100架米格27,63架米格29,120架美洲虎,40架苏30MK。与我相比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 (二)谈谈印度的对华政策 印度一贯认为,在它的邻国中只有中国能够对它构成严重威胁,并有能力阻止它称霸南亚。因此,印度始终把遏制中国作为坚定不移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这个“遏制”具体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用大国关系遏制中国。 在冷战时期,印度主要是通过与前苏联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苏印关系为战略依托,同时利用中苏矛盾来遏制我国。而现在又极力发展印美、印俄关系,利用其对华遏制的共同要求来对我施压。 二是利用西藏问题分化中国, 企图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中印之间缓冲国”。 三是利用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巨大的天然障碍分割我国领土, 并对我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印度官方认为,靠印度的力量是不能打败中国的,最好的选择是利用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天然障碍把中印两国隔开。这种以维护自己安全利益为借口,要求分裂别国的霸权主义思想,对印度历届政府的影响是深刻的。多年来,印度插手西藏事务,支持达赖分裂祖国,从根本上讲是基于这一战略考虑,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围绕遏制中国这个战略目标,印度的对华政策是:在政治上以中国为主要对手,企图抵销我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在外交上故作与我改善关系的姿态,而在实质问题上毫无诚意,甚至处处设置障碍;在经济上维持象征性的贸易关系,谋求在竞争中压倒我们;在军事上,企图以优势力量控制边境地区,保住既得利益。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基本点: 一是千方百计遏制中国;二是排除中国对南亚的影响;三是坚持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并怀有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野心。 总之,印度的对华政策具有强烈的地区霸权主义性质和反华色彩。因此,即使我们能绕过领土争端或作出单方面让步,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中印友好。印度推行反华政策的基本手段就是“一面旗帜、三张王牌”。目前,印度在处理中印领土争端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策略是,坚守已经侵占的我国领土绝不退让,并伺机继续蚕食我国领土,借此施加压力迫我屈服;以边境地区的局部军事优势遏制我可能作出的反应;通过外交途径来安抚我们以缓和气氛。根本点是维护既得利益。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印边境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甚至潜藏着武装冲突的危机。 一、 对加强对印军事斗争的几点思考 从1959年算起,我们的对印斗争至今已近40年了。40年来,我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胜利,积累了斗争的经验。回顾对印军事斗争的历程,自50年代起,印度从阻止我军进藏,加紧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要求保留英国殖民当局在西藏的特权,发展到策划西藏武装叛乱和支持分裂势力,激化了两国矛盾,挑起了大规模的边境冲突。这段历史,迫使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这场斗争的实质。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印边境军事斗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印度迈进核门槛后,对我国家安全带来的新威胁,需要我们在吸取对印斗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树立新观念,寻找新对策,有效地把握对印斗争的主动权。 1 、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对印斗争的战略地位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在南亚地区导致了核竞赛,同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震惊,这无疑会给我对印斗争带来新的影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委关注的重点是对台斗争问题,而台湾问题最终解决,必须依靠我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威慑力,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这是最为有利的办法。除此之外,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看,与我有直接的根本利益冲突,能够对我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印度。虽然这种威胁是潜在的、局部的,但我与印度围绕领土争端展开的斗争,是国家主权利益之争,是民族之间一对不可调合的根本矛盾。历史经验已经证明,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保证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中印领土争端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军事手段。因此,应在保证主要战略方向军事斗争需要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战略布局,腾出一些力量来加强对印斗争,改善中印边境防务薄弱的状况,为运用军事手段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创造较好的条件。 2、从全局着眼,合理确定对印军事斗争的目标 在中印边境军事斗争中,40年过去了,但我国领土被侵占的情况基本没有改变,军事斗争长期被动的局面未能扭转,我在力量对比中的差距还在拉大。确定对印军事斗争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服从主要战略方向军事斗争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确定对印斗争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从基本目标上讲,就是要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对周边安全环境的要求,依靠驻藏部队自身的力量,应付中小规模武斗冲突,确保边境稳定。这个目标的着眼点,就是以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重,保证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受冲击,不影响主要战略方向的军事斗争准备。以谋求边境相对缓和,稳定边境现状,立足西藏境内的军事力量应付战术规模的军事冲突。从最终目标上讲,就是要围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打赢中印边境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部分或全部收复中印边境东段的领土。这个目标的着眼点,就是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从根本上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为目的,立足有关战区的力量完成任务,以保证不牵动国家建设的战略全局,不给主要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带来被动。 3 、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灵活的对印斗争策略 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和我边境军事力量状况以及中印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中印争端的解决需要时间,当然我们也有条件争取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 首先,要确立灵活的策略思想 。这个策略思想,我认为就是“刚柔相济,针锋相对”。即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发展,把解决东、中西段领土争端问题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既不急于用军事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又要针对印度的霸权行为和情况变化,敢于与印度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谋求边境相对缓和的前提下,加紧对印斗争准备,尽快把各项建设搞上去,创造对印斗争的有利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则要把对印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斗争手段加以解决。 其次,要注意发挥外交手段对印度的遏制作用 。比如,可充分利用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和禁止核试验的强大舆论,进一步揭露印度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野心,争取国际社会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为有效遏制印度扩张,公正解决中印争端创造有利条件。又比如,可充分利用印度与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矛盾,发挥“大外交”的作用,尤其要进一步改善我与美、俄的关系,争取它们不插手或少插手。再比如,可以采取“依靠两边,拉住中间,遏止制印度”的策略,放手支持南亚中小国家反对印度的称霸,进一步发展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加强与缅甸的合作,维护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的独立地位,尽可能牵制和消耗印度的扩张力量。此外,印度公开支持越南侵占我南沙群岛,支持达赖集团在境内从事西藏分裂的活动,我也可以针锋相对,激化其党派或民族间的矛盾,对其实行“分化”、“弱化”等等。 再次,要加强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的协调配合。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并适应外交斗争的需要,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但同时,外交斗争也应关照军事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外交上调整具体策略和方针可以比较快,难度也相对小些;而在军事斗争上要作相应调整的话,周期就比较长,困难也大得多。因此,在外交形势好的时候,可以根据长远需要维护军事斗争的地位;当谈判桌上遇到麻烦,需要运用军事手段配合外交斗争时,应恰当地向有关战区的部队特别是边防部队赋予任务和提出要求。 4 、 适应斗争需要,加强对印斗争的军事建设 江主席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虽然印度进行核试验并不影响整个国际格局,也不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但毕竟从一个方面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保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大历史使命。军队只有适应新的形势,把各方面的建设搞上支,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紧工作,应兴则兴,应革则革,不能迟缓,不能松懈。”对印斗争的军事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建设、战场建设、后勤建设等等,都需要切实加强。军事力量作为政治外交斗争的坚强后盾,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中印争端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中印双方国力和军力的对比。在中印边境地区我仅有克制是不行的,尤其是缺乏以实力为后盾的克制,容易被对方理解为示弱,这一点,已经成为印度长期以来得寸进尺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慎重地考虑对印军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要本着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要求,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和对印斗争的特点,平战结合,军民共建,长期建设,逐步完善,全面加强边防建设,为实现对印军事斗争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