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关于两汉列侯之诸问题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3105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关于两汉列侯之诸问题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阿韩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新兵
  文章:2
  金钱:141
  注册:2002-1-12
给阿韩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韩加入好友 查看阿韩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韩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韩 访问阿韩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关于两汉列侯之诸问题 
    秦帝国的爵位,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汉帝国的爵位则为两级制:王爵和侯爵。皇子封为王者,称为诸侯王(初年也有异姓王);皇子封为侯者,称为诸侯,臣子以功封者,称为彻侯,后来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为通侯或列侯。以下就以列侯称之。列侯都是金印紫绶,只是因食民的多少而有大小之别,大者不超过一万家,小者五、六百家,对应汉帝国的县、乡、亭的行政划分制度。因此后来也称分万户的列侯为县侯,分数千户的列侯为乡侯,分数百户的列侯为亭侯。但无论县侯、乡侯还是亭侯,其实都是列侯,汉帝国的爵位制度也只有王、侯两级,并没有将三者单独设置。食民的多少,关系诸侯和列侯的切身利益,但并不代表其地位的高低和受皇室恩宠的程度。侯爵中地位最高的是以下两类:被朝廷赐特进的诸侯,位在三公下;被朝廷命为诸侯的列侯,称为朝侯,位在九卿下。
    史书上多次出现了“某某亭侯”的记载,如《后汉书 孝桓帝纪》中记载道:
    “七亭侯谓尹勋宜阳都乡、霍谞邺都亭、张敬山阳西乡、欧阳参修武仁亭、李玮宜阳金门、虞放冤句吕都亭、周永下邳高迁乡”。
    这几句话大有嚼头。上面所谓的“亭侯”,前面说了汉制没有亭侯的设置,只是对食邑是亭的列侯的称呼。其次,照上述记载,上面诸列侯的食邑,即都乡、都亭、西乡、仁亭、金门、高迁乡都是亭。这就有两个问题了:
    其一,“都亭”是否是某地某亭的专称?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据《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亭”最初是指专供投递公文的驿使休憩的常所,后来的“亭”,扩充为一行政区域,包括维持所辖范围的治安、邮传等,遍布各地。而“亭长”就是负责官员,刘邦就曾经当过泗上亭长。那何谓“都亭”呢?
    《说文》: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晋书 职官》记载:
     “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员”,《晋书》记载的县府官员中有“都亭长”的设置,可见“都亭”是特指县治(含县以上)所在地管辖的“亭”,而且由专门的县一级的官员-“都亭长”来管理,不同于该县所辖的其他的“亭”。因此某某被封为某县的“都亭侯”,即是把该县县治所在的亭---都亭所辖的范围作为食邑,反之被封为某某侯就是把该县所辖的其他某个亭作为食邑,如上述的邺都亭侯霍谞和宜阳都乡侯尹勋。
    第二个问题,那么“都乡”是否也是如此呢,还是《晋书 职官》记载:
    “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这一级行政区域的官员中有“啬夫”的官职设置,应该类似于“亭”的“亭长”。那么在县治管辖的乡是否有“都乡啬夫”的设置?在《中国历史大辞典 魏晋南北朝史》(p566)中有“都乡啬夫”这一词条,来源于吐鲁番发现的十六国文书。问题在于两汉是否也有“都乡啬夫”的设置?个人意见认为两汉应该有此设置。
    《晋书 职官》记载:
    “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
    既然某县除了县治所在地的亭由“都亭长”负责,该县其他所辖的亭由“亭长”负责,而且该县一般的乡设置有“啬夫”的官职,那么在县治所在地所辖的乡设置“都乡啬夫”也是合情合理的。 何况乡一级远比亭一级人口多,而啬夫除了管理事务,解决诉讼外,还负责收赋税的大事,对政府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亭长。
    由上可见“都亭”既可指各县县治所在地管辖的亭一级行政区域,也可指设在县治城内,管理县治所辖亭事务的行政机构--由“都亭长”负责。所谓某某都亭侯,是指食某某县治所辖亭的列侯,而不是指“某某--都亭侯”或”某某都--亭侯”。“亭侯”乃是在东汉末三国初才出现的,这点后面再述;至于“都乡”,比较复杂,若上面《后汉书 孝桓帝纪》中的记载无误的话,“都乡”可以是某县的亭名,算是特定称谓。但在上面也论述了如同设置“都亭长”来管理县治所辖的亭--“都亭”,也很有可能设置“都乡啬夫”来管理县治所辖的乡--“都乡”,因此“都乡”也可以不作为特定称谓,既可指各县县治所在地管辖的乡一级行政区域,也可指设在县治城内管理县治所辖乡事务的行政机构--由“都乡啬夫”负责。那么某某都乡侯,既可能是指食某某县所辖亭中的一个--都乡(亭),也可能是指食某某县县治所辖的乡--都乡。
    下面谈谈“亭侯”的出现。
    两汉爵位只有王爵和侯爵,根据食邑的规模,列侯又有“县侯”、“乡侯”、“亭侯”的称法予以区分,但两汉爵制却没有这样单独设置。
    据《通典 卷三十一 历代王侯封爵》,“亭侯”的设置是出现在建安元年:
    “至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至此始也。”
    可惜《通典》没有详细介绍,再据《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韂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觽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觽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韂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曹操封了两次侯,一次是“费亭侯”,对应官职是“镇东将军”;另一次封侯是“武平侯”,对应官职是大将军。从官职上看显然是提升的,侯爵的改变乃是“费亭侯”地位低于“武平侯”之故。照汉制,侯爵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食邑的大小,而且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属于得势的宦官阶层,也是封为“费亭侯”。原因就在于此“费亭侯”不同于彼“费亭侯”,曹操的“费亭侯”属于新增的“亭侯”,而曹腾的“费亭侯”还是照旧制,属于“列侯”,地位大大倒退了。
     那么曹操为何要“作践”自己呢?关键还是曹操急于用爵位鼓动将士效命,而旧制只有两级,王爵是不能给的,侯爵之间的差别就在食邑大小,但乱世人口锐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封赐。因此只能增加爵位设置,拉大地位差距。曹操设置“亭侯”算是照此思路走出了第一步,尽管后来因为大将军职,又升为列侯。但“亭侯”却没有废除,如乐进,立了些战功,被封为“广昌亭侯”,自然不是旧制的“列侯”,而是新设的“亭侯”,次于旧制的列侯。夏侯惇大致在这一时期,因功封为高安乡侯,则是旧制的列侯。随后曹操在建安二十年又始置名号侯、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等爵,以赏军功,正是打破旧汉爵制。到了曹丕时期,开始全方位改变爵位制度,除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外,还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级,五大夫十五级。其中自关内以下皆虚封爵,不食租。这么大的变化,就不完全是为了满足军功分封所需,而是曹丕代汉的需要,其黄初元年,替自家人、汉帝、汉诸侯王、汉列侯新增了很多爵位。
    据《三国志 文帝纪》:
    “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封公之四子为列侯。。。赐男子爵人一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二级。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  
    亭侯在建安元年正式成为爵位制度后,自此县侯、乡侯也加入其列。
    在《三国志 魏书》的记载中,张辽在曹丕代汉前是都乡侯,照汉制是列侯。在曹丕代汉后,转而成为晋阳侯,属于魏爵制中的侯爵,也就相当于汉制的列侯,但其食邑增加不算多。因此魏的封食邑制度还是采用了东汉简约的标准,并没有大的改变。 
    至于刘蜀,当然不会照套曹氏的那套爵位改革方案,基本按照两汉爵制来走。
    如《蜀书 刘琰传》:
    “后主立,封(刘琰)都乡侯。”
    张飞以及诸葛亮也分别为“西乡侯”和“武乡侯”,仍然是列侯。有的观点认为刘蜀的侯爵食邑太少,也是仿照魏氏那样搞虚的。这可冤枉刘蜀了。其实自东汉开国以来,列侯的食邑就不多,如邓、寇元勋,也不过区区四县而已,比照西汉初年,小气很多了。再如西汉诸侯受特进,位次三公;列侯特命为朝侯,位次九卿,东汉则分别降为位次车骑将军和位次五校尉。
    最后总结一下,两汉侯爵就是封皇族的诸侯和封外姓的列侯。无论“西乡”、“五乡”、“都乡侯”还是“都亭侯”都是属于列侯,差异仅在于食邑的大小,但食邑大小并不关系到在朝廷地位高低,而是取决于是否受皇帝特命为朝侯。所谓“亭侯”、“乡侯”和“县侯”只是对食邑是亭、乡和县的列侯的叫法,却并不属于两汉的爵位制度。“亭侯”的设置是曹操在建安元年始置,而“乡侯”和“县侯”的设置则是属于曹魏的爵位制度了。另外,不能单单从名称上判断两汉列侯的食邑是“亭”还是“乡”,如《后汉书 孝桓帝纪》中记载的周勇是“高迁乡侯”,但他却是七亭侯之一,因此“高迁乡”是“亭”而非“乡”。只有“都亭侯”和“都乡侯”还很明确,上面已经讨论过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2 20:03:01

本主题贴数1,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94.7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