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7859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想了半天应该放在兵器区还是战史区的说^^
——————————————————————————————
http://omniboard.hypermart.net/military/messages/16762.html

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

送交者: T26E3 于 March 31, 2002 17:23:40:


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这篇文章我原本放在JCZS.SINA上发现没人理,决定把这手榴弹扔这。
乍一看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以为我疯了,德国的技术是公认的高,但我看这是现在军事爱好界对德国偏爱的结果.我上大学时教我控制论的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分析,有时教材也会出错.
&#61548&#59; 首先看坦克技术,一装甲技术,很多人津津乐道德国的延压钢板所做的装甲,的确扎出来的钢板比防弹铸钢的防弹效果要好5%-8%左右,但钢板轧不好的话,其强度还不如铸钢。而轧钢是很复杂的过程,现代的轧钢工艺都要靠电脑来控制,二战时的德国,在盟军如此轰炸之下还能生产出多好的钢板我表示怀疑。美苏英的重型坦克的主装甲都是铸钢的也能说明一定问题。而有趣是豹式和虎式中弹率最高的火炮护盾也是铸出来的。二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装甲都是铸的,M60连车体都是整个铸出来的。装甲焊接采用的是堆焊技术,德国凭借其优秀的产业工人是各型坦克的焊接可以说是完美,单靠人力也限制了产量,而苏联的T34则是用一种专用焊机焊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保证。二发动机技术,德国可以生产很好的潜艇用柴油机,连美国的柴油机技术都是从德国来的。但坦克用柴油机德国的研制却有问题,致使到虎王用的都是汽油机,汽油机的问题不仅仅是容易起火。汽油机的输出扭矩范围比柴油机小,这是由原理不同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坦克的变速箱的档位比别人多那么多,梅巴赫HL230P45型发动机的马力为700但这时的转速为3000,如果想以这一马力启动,其变速箱设计一定要很复杂才能将输出转速将下来。而B2坦克柴油机要达到530马力转速只有1000左右比梅巴赫要轻松得多,也就是苏制坦克档位少的原因。坦克的机动性不能单以单位功率来衡量,因为最大功率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达到的,尤其对汽油机更难。德国是掌握扭杆技术最早的国家,但它只用于轻型坦克和半履带,在虎式上才真正应用,但竟用了8根,我一直怀疑德国的扭杆用钢一直不过关,虎和豹的交叉排列负重轮是为了在车体上多安装几根扭杆,同是45吨左右的KV1、IS2、M26都只有6根扭杆,而豹式有8根。但我不是学机械的,希望有高人能指点一下豹式扭杆的倔强系数。三火力,德国的88炮75炮的火力没说的了,产量也可以,不向苏联的100mm炮战争结束前才生产了不到1000门。但这二位主要是在身管长度上占优势,firefly的管一长威力也上去了。但真正提高穿甲威力的脱壳穿甲弹技术德国没开发出来,只有英苏有,而常说的T34/85可以在1000米击穿虎和豹,指的并不是使用普通高速穿甲弹,而是它的脱壳穿甲弹。
&#61548&#59; 如果以上是不易察觉的毛病的话,那吗德国在电子技术上的落后则是可怕的。一雷达技术,美国第一,看看P61的抛物面天线,再看看德国无论哪种夜间战斗机哪可笑的排骨状天线时大家就能明白了。而不列颠空战中,德国更是吃尽了英国雷达的亏。二无线电导航技术,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经常被英国人耍,常把炸弹扔到空地上,战斗机和轰炸机在空中不能汇合,结果轰炸机损失惨重,这在我军轰炸大和岛中是刻骨铭心的教训。从法国到英国不过200-300公里的距离,德国人都导不好航,而美英空军则可以不分昼夜地轰炸德国,并可以轰炸完后降落在乌克兰。三无线电通讯,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美德坦克上驾驶员傍边的那位多出来的成员工作的不同,德国人要专门靠他来操作电台,而美国人的那位是副驾驶,他们的电台在炮塔后面,由车长管,一繁一简。而摩托若拉的报话机更是各国羡慕的东西,美军的班长就可以呼叫空中或炮火支援。四无线电近炸引信,这是德国最大的失败,如果88炮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美英战略轰炸机的损失要大得多。美国人到有这东西但西线用不到全用来招呼日本人了。德国的滑翔炸弹说白了是架遥控飞机,盟军一干扰就没用了。五美国的声纳和自导鱼雷,德国潜艇上没有声纳只有位听音员。自导鱼雷是德国先开发出来的,但美国搞得更牛,可以用来攻潜,并可以空投,德国的只能用来对舰攻击,这一个对潜一个对水面,差别就大了,一个是三维一个是二维。
&#61548&#59; 这里我不想讨论德国在战争后期所搞的一些武器这些东西大部分都停留在原型机、验证机、甚至没有造完,要不就是一些数据或设想,拿他们来比是没有意义的,离实用差得太远了,这就如同日本人老拿五式说事一样,没意思。 


--------------------------------------------------------------------------------
所有跟贴:

you know nothing - lol (4 bytes) 11:24:25 4/01/02 (1) 
U said nothing - olo (0 bytes) 00:30:59 4/02/02 (0) 
说得好啊! - 军事迷 (4 bytes) 06:56:45 4/01/02 (0)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4-3 0:07:53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苏制坦克的铸造才有问题,尤其是战争期间生产的部分,防护性能下降很大。然而铸造的优势在于整体性,不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所以护盾采取铸造技术也是合理的。然而到了虎式,不是也放弃了么。

德国人的思路是精兵,所以任何武器都追求完美,专业。这一点在海空军等技术兵种上优势明显,毕竟制造一艘战列舰的开销可以装备一个师,一个飞行员也要训练100小时以上。但是陆军是消耗型的,精兵策略的后果是:德国造一辆虎王的时间是苏联造一辆js2的5-6倍,也就是说,如果物资供给不受限制,苏联可以承受1:5的战果。而实际情况是1:1.5不到吧,js2最终造了1-2000,虎王才多少?几个营而已

因此,对于陆军来说,德国的技术并不落后。不过是选择苏联这样的对手以后,其建军思路碰到了麻烦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4-5 14:50:21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轧钢是很复杂的过程,现代的轧钢工艺都要靠电脑来控制”,这个我知道不对,没有电脑前轧钢工艺已经很成熟了。轧钢要求的不是电脑而是大吨位压力机。

汽油机的问题没有研究,会不会是德国从自己的发动机工业(汽车大国的特点)和汽油来源比柴油更广泛做出的无奈的(但是仍然可以接受的)选择呢?

火力上面看的应该是距离/穿甲厚度,不管用什么技术,T34/85的火力根本和虎豹不在一个档次上。

同样道理,雷达也只按作用距离等等参数排座次,不会按照“俺是抛物面天线”,你的“可笑的排骨状天线”不许比俺好。

无线电导航?原作者是在开玩笑吗?他一定是在开玩笑。2战中轰炸机哪里来的无线电导航。都是领航员根据地图,航速,航向,飞行时钟进行导航。在GPS使用前,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军用飞机的主要导航方式。军事飞行和民用飞行不同,你不可能到敌人那里建造一堆地面站的。

无线电通讯,那可是德国人nb的地方啊,注意坦克上首先装电台的时间,那个时候其他的国家如何呢?而波克雷什金跑到me109上飞了一圈后感受之一就是:德国飞机上有无线电通讯设备。

“德国的滑翔炸弹说白了是架遥控飞机”,那是当然了,难道世界上第一种空对地制导武器就应该是激光制导的吗?(不过话说回来,在越南使用的sam2,打落u2的红旗从原理上来说,也是“遥控飞机”)而在那个时候,这种武器的评价当然是先进的武器。“盟军一干扰就没用了”,我没有看过盟军干扰的战例,但是看过这种武器炸沉皇家方舟航母的战例。

“德国潜艇上没有声纳只有位听音员”,别的国家潜艇上有没有?如果有,干什么用的?2战潜艇的攻击全是潜望镜攻击,要声纳干什么。只有有用,声纳才会上潜艇。比如到了收拾日本人的时候,美国才把地狱之钟装上潜艇用来通过水雷区进入日本海。


美国人有鱼雷,不能因此说德国鱼雷是落后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4-5 15:49:56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原作者是在开玩笑的把?雷达天线的形状和大小与他的工作频率有关,性能是看作用距离和分辨率的说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4-23 13:52:56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武器和人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1870年以前,法国人被公认出了许多世界上第一流的军事思想家和最善战的军人。拿破仑·波拿巴的参谋机构和军队编制成为包括普鲁士、俄国、日本和美国在内其他军事强国的楷模。普法战争之后,世界上军界的兴趣集中在普鲁士和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军队上。从那以后,他们都效仿德国。因此,所有强国的军队的体系、编制以及战术都大体相似,带有欧洲大陆的特征。法国人先搞的、一百五十多年来仍在采用的野战部队基本单位是师,它是一支主要由步兵、炮兵和工程兵诸兵种合成的部队。说它是最基本的,是因为它可以用来单独作战,不依赖支援。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大小是看这个国家掌握的师的数量。一个师的兵力少则一万人,多则一万七千人不等。然而,战斗力不单靠人数,而是取决于它的火力、机动性以及战术的运用。师以上单位的组成则不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通常,若干个师编成一个军,若干个军编成一个集团军,若干个集团军编成一个集团军群(俄国叫方面军)。大战初期,苏军有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军置于隶属最高统帅部的战区司令部的指挥之下。尽管如此,集团军群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  
  德国人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国家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精良的武器,有高水平的战术训练和战地指挥,能革命性的使用飞机和坦克。原先,坦克的作用介乎炮兵和工程兵之间,因为人们指望坦克提供火力和扫除障碍物来支援步兵作战和运动。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理论家开始设想在步兵和其他兵种的支援下,使用大量坦克来迂回包围行动缓慢的敌军步兵。这时,坦克与步兵一样,不是支援部队,而是主力部队。但是,除在德国外,这种理论家大多数是没有地位和影响的人。  
  到1941年,德国的装甲兵已组成装甲(坦克)师,每个师有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装甲团有三个装甲营,总共约有一百六十辆坦克。摩托化步兵旅有两个步兵团,每个团有两个营,不是装甲步兵营便是摩托化步兵营。所不同的是,装甲步兵乘坐半履带式装甲车,伴随坦克进入战斗,可以立即提供支援,如果必要,可以在装甲运输车上进行战斗;摩托化步兵则由卡车运载,他们须下车徒步进入战斗。德国另一种装甲部队是摩托化步兵师,即1943年5月以后人们熟知的装甲护卫师。它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个团有三个营。这些摩托化营人数不到六百,由卡车运载。随着战争的发展,部分人员再度由半履带式装甲车运载。此外,摩托化步兵师通常有一个拥有三十至五十辆装甲作战车辆的装甲营或是一个强击炮营。这两种装甲师只是在坦克对步兵的数量比例上不同。装甲师里的四至六个步兵营,约有一百六十辆坦克。摩托化步兵师里的六个步兵营,约有五十辆坦克。这些装甲部队(在德国称为机动部队)原先编成装甲军,每个军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装甲师执行突击任务,摩托化步兵师是一支支援部队和后盾。两至三个装甲军编成装甲集群,即以后的装甲集团军。它的坦克可以多达八百辆。,还有装甲步兵和摩托化步兵以及支援部队。  
  德国人在1941年底以前所取得的那些胜利,有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大量使用坦克以及强调机动性和果断处置。德国人清楚地懂得坦克和步兵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给步兵和支援部队配备适当的装备,使他们能以坦克的速度运动并作战。摩托化师更是两者皆擅长,因为它的装备和组织形式使它能象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一样作战,能巩固先头装甲师取得的战果。另一方面,也不大会出现步兵束缚装甲军的机动性或使它迁就大量徒步跟进的步兵师的运动速度的情况;而且孤军深入和翼侧过于暴露的风险,一般来说,也是不足为虑的。火力支援主要不是靠炮兵提供,而是由攻击地面目标的飞机、坦克和履带式装甲强击炮提供。苏联T-34坦克出现之前,德国坦克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德国坦克的电台和光学仪器在整个大战中始终稳居首位。1941年德军装甲兵的主力是二十二吨的III型和二十三吨的IV型坦克。  
  德国步兵对装甲强击火炮的依赖可能大于对坦克的依赖。大战快结束的时候,德国生产的强击火炮多于坦克。早期的装甲强击炮无炮塔,无顶盖,用履带式坦克底盘,有装甲,车上装有一门火炮。它原先是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而设计的,提供支援的方法是用火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这种装甲车辆体形很低。早期型号顶部敞开,车组成员可以耳闻目睹周围的战斗,不会遇到坦克车组成员在确定方位和识别目标时所遇到的困难。这种炮几乎不能转动,整个炮车实际上都得对准目标。但是,这种炮可以像有炮塔的坦克一样迅速转向另一个目标,只要路面硬实,没有障碍。强击炮还有比坦克优越的地方。它制造较容易,有较厚的前装甲和较大口径的火炮。强击炮归炮兵管辖,不属于坦克兵。它编成营,每个营有十八辆作战装甲车,后来增加到三十一辆,以后又改为强击炮旅。大战结束前,出现了由一支混编步兵部队和有四十五门强击炮组成的强击炮旅。  
  这些强击炮营是德军战斗序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和英国均无类似的编制。因此,不应把它同自行火炮相混淆。自行火炮的履带式装甲车底盘只是提供可活动的炮台,用间接瞄准向目标射击。强击炮则和坦克一样,是一种与敌人进行近战的战车。早期型号的火炮甚至连进行间接瞄准射击的必要装置都没有。  
   1940年和1941年的强击炮通常装在III型坦克底盘上,有一门口径为75毫米,炮管是口径二十四倍的低初速火炮或一门低初速105毫米榴弹炮,其目的是用榴弹射击点目标、步兵或炮手。为了更有效地对付敌人坦克,低速火炮和榴弹炮逐渐被口径75毫米,炮管是口径四十三倍和四十八倍的火炮所取代,它用实心弹攻击坦克,用榴弹支援步兵。因此,虽然强击炮营由炮兵指挥,其作用与装甲营相差甚微,实际上,可以相互代替。它的反坦克性能确实令人生畏。到1944年,强击炮兵自称已摧毁敌坦克二万辆。鉴于他们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苏军也装备了自己的相类似的火炮,叫做自行火炮,其战术运用与德军完全一样。  
  在德军中,装甲部队和反坦克部队的任务与炮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战争的发展,要区分它们各自的任务范围更加困难。虽然强击炮的两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坦克,但是,依然使用了由反坦克部队指挥的反坦克歼击炮。其中,最轻型的是装在N型或十六吨的捷克坦克“煽动者”底盘上的口径为75毫米,炮管是口径四十八倍的火炮。它们同样具有强击炮的那两个用途。真正的反坦克歼击炮是出现在战争后朗的1943年和1944年。那时,88毫米炮装在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车体上,叫大黄蜂式(后叫犀牛式)和斐迪南式(后叫象式)。战争临近结束时,情况更复杂,德国装甲部队、强击炮部队和反坦克部队除了有大量直接瞄准射击的装甲战斗车辆外,还都装备了履带式带装甲的自行野炮和中型火炮,这些火炮,有的是装在II型或法国坦克底盘上的105毫米黄蜂式榴弹炮,有的是装在III型和IV型底盘上的150毫米熊式和野蜂式榴弹炮。它们是用间接瞄准射击目标的。  
  尽管德国人由于善于使用坦克部队,在早期取得那么多的胜利,但是他们进入俄国时只有十九个坦克师和十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其余一百一十二个师都是徒步的步兵师。其原因是,德国人的坦克和车辆产量有限,油料缺乏。无疑,当时两种类型的装甲师都需要大量增加,可是在德国人取得初期的胜利之后,连步兵部队也深感不足。在以后整个大战期间都是如此。虽然装甲部队起的作用引人注目,但是它们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坦克不能在夜间作战,对路面要求高,在大森林中和沼泽地上用途有限。春秋两季路面泥泞,致使许多坦克部队行动不便。即使履带式车辆能继续前进,也由于运送补给品和油料的轮式车辆深陷泥潭,最终还是不得不停下来。坦克在遭到步兵猛烈攻击时,实际上很难长时间地固守阵地。  
  德军的主要战斗单位是步兵师。它的组织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效仿,苏联和日本陆军尤甚。基本单位是步兵团,三个团编成一个师,每个团有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连和一个中型机枪和迫击炮连。团里有自己的反坦克连和一个配备75毫米和150毫米近程火炮的步兵炮连。师直属部队中有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有四十八门火炮(主要是105毫米榴弹炮和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团。德国人的装备构造简单,但是质地优良,大多数是新近设计和制造的。老式的1898年式栓式步枪仍是单兵武器,但是全自动冲锋枪和41年式导气管式自动装填型步枪已经在使用。不过,主要的步兵武器还是轻型和中型34式机枪和迫击炮。  
  炮兵一向是以其机动性和火力的灵活性为特点。要利用这种特点,炮兵必须由一个尽可能高级的指挥官指挥,而不能分配给下面的部队。分配下去,通常要造成浪费。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国的炮兵所认识和接受。然而,这个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为德军所忽视。德国炮兵,因为没有集中使用,没有发挥出它的火力效能,而且,由于统帅部后来只依靠飞机、坦克和装甲强击炮来提供大量近距离支援,炮兵不那么受人重视。  
  戈林在纳粹党统治集团中占有特别优越的地位,这使德国空军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在理论上,它与陆军是平等的。早期德国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这点在轰炸机部队的组成上得到反映,它是由航程和载弹量有限的轻型双引擎飞机组成,例如容克88、道尼尔17和亨克尔111。这些飞机可用于战术支援,但不适合战略轰炸。因此,不能把战斗推向敌后方或敌国纵深地区。1943年到1945年期间,无论白昼或黑夜,德国与英美的空战很少停止过。西方远程战斗机和重型轰炸机对德国本土的攻击使德国人集中力量生产战斗机,并把部分双引擎轰炸机改装成战斗机。轰炸机力量受到忽视,逐渐衰落。当敌对国空中力量增强时,德国空军被迫转入守势,无法采取进攻行动或给德国陆军以足够的战术空中支援。  
  德国作战飞机设计精致,局限于几种型号,容易改进以适应广泛的用途。为了维持新式飞机的生产,德国人依靠改装和改进,而不是制造完全新型的飞机。标准的单引擎战斗机是梅塞施米特(梅)109,它在二万英尺高空最大速度每小时约为四百英里。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世界上最佳的飞机。双引擎轰炸机是梅110,它的活动半径远比梅109大,在二万英尺高空的最大速度每小时只有三百六十英里。对地面攻击的主要飞机是容克87俯冲轰炸机(或称斯图卡),它是单引擎的,有别致的反鸥形机翼。由于外部的炸弹架和固定式起落架,它的最大速度减至每小时二百五十英里。除非条件非常有利,否则,它没有战斗机护航,是不能作战的。标准的运输机是容克52,它是三引擎下翼单翼飞机,大战前是民用飞机。  
  德国空军的活动范围远比人们通常所想的空军活动范围大。当然,这是因为它有用战斗机来保卫德国本土和占领国的任务。此外,它还有别的防御任务,例如发出空袭警报,指挥探照灯和口径32毫米以上的高炮等。在其他国家军队中,高射炮兵是炮兵的一部分。而德国的高射炮兵一直到1942年还属于空军,只配属给陆军进行防空。结果很多火炮,尤其是88毫米高初速机动高炮被当作反坦克炮或地对地野战炮使用。伞兵部队属于德国空军。但是空降兵又是陆军的一部分。大战期间,德军兵力不足,空军受命自己去征召大量的人在战场上执行地面作战任务。因为戈林反对改训他的官兵去充当陆军的增援部队,希特勒同意空军增加由空军将领和军官指挥的步兵师。这类师共增加22个。他们的战斗力低下,无法与陆军或武装党卫军相比,因为这些师组建太仓促,没有精通专业的领导和正规的训练。  
  在东欧战争和德国社会生活中,纳粹党卫军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个组织包括普通党卫军和武装党卫军。普通党卫军着军装,但没有武器。除基干分子外,其他成员都是业余的,不拿薪金。组织经费来自成员的捐款和党费,政府不管。它在军事上不起多大作用。武装党卫军在大战前称为冲锋队,原先是希特勒控制下的准军事快速预备队。它驻在军营,费用来自税收,它的各级专职人员不能参加武装部队。反过来说,它通常也不接受在陆、海、空三军中服过役的人员入队。  
  冲锋队原来的兵力很少,及至大战爆发时也不超过四个团。希特勒组建很多党卫军师是否要把它们作为制约德国陆军的政治工具呢?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党卫军充其量不过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和武装政治警察。然而,大战开始后,很多成员渴望行动起来,他们认为在战斗中发挥卓越的、至少是引人注目的作用是符合纳粹党的利益的。冲锋队开始迅速扩大,改称武装党卫军,并且开始时就有一些德军军官想再到党卫军里服役。与德军一样,招募士兵受到种族的限制。原先,只招北欧日耳曼人和坚信纳粹党的政治思想的人。结果,其成员通常是一些政治上的极端分子或盲从者,有时是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后来,招募范围开始扩大到德国的侨民和日耳曼民族,尔后又扩大几乎所有民族。它的军事组织接近于德军的组织,但有不同的军衔和组织名称。在战场上,着陆军军服,使用陆军武器,有自己的坦克团和炮兵团,训练自己的军官和军士。按顺序,它在人员和武器配备上总是优先于陆军。尽管党卫军是陆军指挥下的大兵团的组成部分,它和陆军的官兵通常不能交换。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党卫军军官也指挥陆军兵团。大战临近结束时,有一些陆军参谋也被调到党卫军,而且还征召了义务兵。  
  并非每个党卫军成员都是战犯,但党卫军里确有大量战犯和前集中营卫兵。总之,武装党卫军的野战部队也抽调人员看守集中营,实施报复,包括杀害犹太人、共产党人、游击队嫌疑分子以及无辜的人质。对其他人的杀害是由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和党卫军特遣队进行。这些部队是由海德里希的保安局和保安警察征召和控制的。  
  希特勒是武装党卫军的最高统帅,他的指挥是通过党卫军的一号头目希姆莱执行的。没有希姆莱的授权,党卫军任何一支部队都不能谴散或进行战略调动。党卫军军官有权通过正式的党卫军渠道见到希姆莱。这样,党卫军也就有权直接向上反映情况,而不受任何上级陆军指挥部的约束。在军事行动中,党卫军部队受陆军的指挥,不过只要可能,总是给他们执行单独的任务。对他们特别强调宣传作用,很多出风头的事交给他们干。但是,有时人们夸大了他们的军事效能和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士气很高,但在战术运用上却常常出问题。按照轻视他们的德国陆军的观点,他们的作战伤亡大而战果小。总的看来,德国武装党卫军的战斗力不亚于陆军,因为他们有充足的武器装备和狂热情绪,这就弥补了它在军事素养上的缺陷。大战结束前夕,党卫军作了绝望的挣扎。他们认为一旦落入敌人或当地百姓手中,由于身上刺的明显标记,很可能使他们死于非命。最后,德国总共增加到三十八个党卫军师和一些旅。别国的党卫军很多是没有战斗力的。  
  原先,德军中没有类似苏军政委制度的独立政治机构。大战后期由于遭到日益增多的挫折,纳粹党骨干(即督导官)被派到所有高级参谋机构,施加政治影响,巩固政治上的信心。武装党卫军最终成了制约陆军的有效力量。无疑,为了保卫希特勒和纳粹政权,它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反对陆军。通过希姆莱和他的军官,党卫军和整个德国警察组织结成一体,1943年以后,它又与帝国和普鲁土内务部挂了钩。在这方面,希姆莱的党卫军这个独立王国相当于苏联贝利亚的内务部。隶属德国警察头目希姆莱领导下的有穿制服和便衣的所有民警部门、边防警察、国家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保安警察和保安局。保安局的头目是海因里希,此人原是一名海军军官,后来被迫离开海军。保安局本来是纳粹党情报局,用来对付有其他政治信仰的德国人。它是民警组织的附加机构,其任务是刺探政治和军事情报。它的工作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情报局相重叠。后者的头目是海军的卡纳里斯将军,希特勒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与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帝国这类组织有很多相同之处。  
   1941年6月,苏联仿效德国的军事样板成立了最高统帅部。1933年以前苏联一直是模仿德国,后来由于希特勒上台,苏联和德国军事上的联系中断了。苏联的国防体制是陆海军各有自己的人民委员部(即以后的各部)。空军还不是单独的军种,而是陆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苏军最高统帅部这个组织与别的军事强国的这种组织相似,它包括陆军和海军的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所属机构和各主要兵种的监察和指挥部门。国防部有自己的情报组织,它是总参谋部的一部分,在全世界有间谍网,但不负责反情报工作。然而,苏联最高统帅部和军事系统与外国根本不同的是,它把建制上的政治委员制度和秘密警察组织结合在一起。  
  军队里的政治委员制度开始于十月革命时期。那时,一些可靠的共产党员被派到军队里监视作为军事专家留在红军中的沙皇军官中的可疑分子。营以上各级首长中都任命一名政委,他的级别和职权与这些军官相同,对所属官兵的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战斗力负责。这样的政治军官权力很大,其中包括可以否定指挥官的命令。政委与指挥官相比,其权力大小和地位高低要受苏联国内政治形势的左右。到1934年,紧张的政治气氛有所缓和,军事指挥官的指挥权得以充分发挥。接着来了个大清洗,包括军队在内的各阶层中数以百万计的重要人物被镇压或监禁,政委再次提高到和军事指挥官平起平坐的地位。这可能导致了军事素质的下降。1940年,由于在芬兰的失败,政委的权力再次减小,降为政治副职,不插手军事指挥,只是协助管理军队的行政和福利,负责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这也是1941年的情况。虽然政委无权象从前那样干涉指挥官的作用和指挥权力,但是,他们仍可以通过自己的政治部门汇报军事指挥官的表现。政委是苏军中的党代表。他们穿军衣,佩带所委任的军阶肩章和袖章,而真正的识别标记则是袖子上一枚明显的有镰刀和锤子的红星。有时虽然暂时而正式地取消了政委和政治指导员的职称,但是政治委员的组织机构始终存在,即便权力受到限制或换用别的名称。  
  在部队里,政委通常是消息最灵通的人,因为,除了有他的政工干部外,还有可靠而热心的党员、共青团员、刚提拔的军士、士兵组成的宣传网。他们受过训练,是用讲演和宿舍里谈话方式传播官方宣传内容的积极分子和鼓动者。还可以依靠他们汇报思想倾向不良或有离心思想的人的情况。战地指挥官和政委有时可以变换,因为多数政委在军队里度过了成年,在军事上常常和指挥官一样能干。在战斗中,军事指挥官伤亡时政委可以接过指挥任务。在大战期间,很多人愿意或者被指派为指挥官。同样,也有受过训练并且是可靠的指挥官被任命为高一级的政工干部。指挥官和政委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因他们的人品而有差异。有时,他们的关系很和睦。但是,很多情况下要看当时的政治气氛。如果镇压或清洗迫在眉睫,没有人会相信旁人。这时,政委为了保全自己,就会同可怕的内务部秘密警察亲密合作。于是,他们自己便成为人们仇恨的对象。  
  在更高级的指挥部门,如和平时期的军区和战时的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部里,所有重要的作战命令,若无指挥官、参谋长和政工人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的联合签名,一概无效。这个政工人员可能是部队里的高级政治军官(政委),但通常是莫斯科任命的党的文职干部或政委。1942年10月之后,这些文职官员授了军衔。因此,集团军以上的指挥责任由军事委员会这一集体共同承担,指挥官和政工人员则是三人执政的主要成员。克里姆林宫想用这种方法防止发生暴动或政变。  
  秘密警察组织是完全独立的,并且不同于政工干部和政委的组织。苏联的国内安全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职权范围,它负责维护法律和秩序,负责管理警察、消防队、监狱和民众档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民主国家的内务部(或内政部)的主要区别是,内务人民委员部有一支很大的内卫军,它由若干个师组成,装备坦克和火炮,它有集中营警卫部队,车运警卫部队和边防军。虽然他们穿着普通的卡其布军服,但肩章和帽子不同,不属于陆军。他们是从每年征召的新兵中挑选出来的政治上可靠的士兵。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他们是制约苏联军队的力量。有些方面,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人和德国武装党卫军的情况颇为相似。其中很多人,即使用当时苏军的标准来衡量,也是特别残忍的。在紧急情况下,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由陆军指挥,内务人民委员部里有的将军成为陆军指挥官。与德国武装党卫军不同的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一般不到最前线去,而是守卫重要的中心,留在后面收容掉队者,或对有溃散危险的部队施加威胁。他们还承担押送任务。除了这些军事上的责任外,1941年时,内务人民委员部还管辖国家安全总局。该组织实际上是国家秘密警察,也是克格勃的前身。秘密警察的责任是在国外收集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反情报工作。它的谍报系统与情报部的军事情报系统相似,但不受其管辖。在驻国外大使馆中,在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使团中、在军队中、在工业、农业、体育、音乐等各部门中,甚至在共产党内部都有秘密警察组织。在军队里,师以上各级指挥机关中都有秘密警察代表,他们组成专门的部门。他们是军官,穿军衣,佩带所属部队的领章。秘密警察的军官被派到团里,有时也被派到营里。在军队里,他们的真实身份军官自然都知道。但是,他们的活动网是秘密的。有一些告密者,出于害怕或想捞到好处,汇报他们的上级和同事们的情况。秘密警察有自己了解情况的途径,他们收集情报的对象,包括军官、士兵、政委以及秘密警察中的同事。在大清洗中,秘密警察中自己遭受到镇压或流放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1941年时,苏联海军规模不大,并无战斗力。在大战期间起的作用甚微。黑海的制海权很快就被德国空军夺去,德国和捷克的船只可以安全地利用近海水域。在主要江河和深入内地远至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运河里,苏联海军还有一些江河炮艇舰队。在波罗的海,苏联海军变得令人感到奇怪地被动。苏联海军对付波罗的海德国海军优势的装备是足够的,但是波罗的海舰队受到水雷障碍和德国海、空军的牵制,只好困守在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港内。总的说来,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被视为能给地面作战提供海军陆战队的一支后备力量。在北冰洋,海军的活动只限于近海作战和潜艇袭击。  
  在对德作战后不久,苏联军事指挥部重新组成。在战地没有专为最高统帅部办公的地方。整个大战期间,它一直在和平时期的办公楼里。斯大林是事实上的最高统帅,他一直呆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他通过毗邻的通讯中心以及波斯克列贝舍夫领导下的秘书处,用高频无线电话或电报同战地司令官保持经常的联系。大战开始后两周,建立了两个委员会,形成了新的指挥机构。一个是国防委员会。该委员会级别较高,它负责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的战争指导。斯大林是主席,最初的成员有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和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贝利亚。政治局其他成员根据需要列席。第二个委员会是大本营,它主要是军事性质的,负责指导陆、海、空作战。斯大林任主席,第一批委员只有莫洛托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N·G·库兹涅佐夫。其他军队代表,包括参谋部和支援兵种的头头,在需要时列席会议,国防委员会和政治局成员有时参加大本营的会议。斯大林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会议不是在他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进行,就是在他的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进行。虽然铁木辛哥已辞去了国防部长职务(事实上的部长是斯大林),国防部依然存在。总参谋部和各兵种的参谋部只是大本营的执行机构而已。大本营里很快就有一批高级军官,有的是正式成员,有的是吸收进来的,主持制订各种计划。这些人有瓦杜丁、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沃罗诺夫、什捷缅科、费德林、戈洛瓦诺夫和诺维科夫。有些人是参谋人员或兵种的专家,或战地司令官。很多人常在关键性军事行动中被派去指挥或协调方面军的行动。除布琼尼外,所有军官都有一定的才干。苏联海军司令和空军的代表也是大本营的成员。  
  按理说,斯大林在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中居于首脑地位,所以,他既是成员又是主席。但是,在公众的心目中,德国6月22日入侵,苏联遭到惨败,显然使这位独裁者认识到自己判断的错误,在短时间内他不再突出自己的首脑地位。然而,可以肯定,他丝毫没有放松对国家事务的控制。在这之后,他开始埋头研究军事问题。他作为第一把手来指导战争,在决定一切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方面,只能由他拍板定案。除了革命时期当过政委和对波兰的短期战争中当过人民委员外,他在军事上没有经验。他在这方面的天才也许远不如希特勒。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科涅夫在1944年底当德热拉斯问到战争领导人的才能时,批判地评价了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沙波什尼科夫。在谈到斯大林时,他说这个独裁者能卓越地掌握战争的全局,因而指导战争非常成功。除此之外,他未作其它评论。  
  科涅夫自然要说些好话。他所说的,尤其重要的是他所没有说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他的真实思想。无疑,斯大林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国家元首,完全能对战争中较大的战略问题和经济问题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然而他作为大元帅,实际上是靠命令和恐吓,亲自严密地控制着军事行动。有例子表明,他像希特勒一样不知什么是切实可行的,这是由于他未受过军事教育和缺乏经验。他在军事上有许多看法是错误的。最初,他更多地考虑守住阵地而不是保存他的军队。也许他应对战争头一年在乌克兰蒙受巨大损失负主要责任。战争初期,他手下的指挥官是不幸的,而且是不称职的。有些人被他处决了,如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对波罗的海地区西北方面军司令F·I·库兹涅佐夫之类的人,他只宽容一、两次而已。对布琼尼则停止使用。然而在大战头几个月里,他就开始向大本营调集有能力、有才干的高级军官。这些人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力量的来源。由于有单独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政委联系网,斯大林对战争的进展知道的比方面军司令要快得多。  
  每当反对力量受到镇压,谋士们因担心自己的意见与独裁者的意见相左而不敢出主意时,一个好的政府必定会遭殃,不论是法西斯政权还是共产党政权,均是如此。战后苏联元帅们描述了斯大林如何个别征求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成员的意见,如何考虑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才作出决定。这些可能是真的。然而危险始终存在。这些军官的前程、自由和生命全都掌握在斯大林手中,他们对大清洗记忆犹新。有些人虽然已恢复了名誉,并从集中营里释放出来,他们应感谢希特勒,而不是斯大林,因为当时战争已迫在眉睫。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确犯有错误,有的还很严重,而且在战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在犯错误。然而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对战争的指导在很多方面胜过德国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部。  
  国防委员会有一切权力。大本营这个军事机构,是一个联合机构又是集权机构。战略行动是在参谋人员详尽地准备和计划之后采取的,而不是凭直观或草率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苏联最高统帅部与希特勒权宜之计的战略及作战指挥形成鲜明的对照。德国人之所以强大,是由于军以下战地指挥官有很好的战术素养。而苏联1941年和1942年期间上层的领导者比德国人强,往下各级明显地越来越差,军、师指挥官缺乏主动性、作战经验和训练。在大战初期,这种现象致使克里姆林宫最好的计划也不见什么成效,因为苏军缺乏经验,无法执行这些计划。而德国人在战术上取得的赫赫胜利却因为没有战略的连贯性和合理性而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可能除了对炮兵特别偏爱外,苏联的军事思想继承过去的很少,来源于帝俄沙皇军队的有价值的东西也不多。1933年前,当苏军和德意志帝国之间尚有联系时,苏军的组织严格地仿效德国。以后,苏军最高统帅部毫无顾忌地承认,有些乱了手脚,只得到处收集情报,抄袭其他外国军队。它从西班牙的经验中吸取了错误的教训,其中包括分散大的装甲部队,并把很多坦克下放到步兵师。  
  苏联最初曾创建了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战略部队的核心力量。但是,西班牙战争之后,苏联又学习德国人的做法,把方针来了个倒转,它优先生产战斗机、强击机和适用于对地面作战进行近距离支援的轻型轰炸机。陈旧的重型轰炸机保留下来由一个指挥部管,用于运输部队和补给品。苏军飞行员首先应当是个陆军战士,其主要任务是和炮兵一起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飞行员受陆军指挥,他们对破坏敌人的经济以及进行战略轰炸不感兴趣。他们穿陆军服,与炮兵和步兵唯一的区别是领章上有一个浅蓝色的兵种符号。大战前不久,飞行部队改变了编制,使它们更容易适应地面部队的编制。到1941年,空军旅改成航空兵军、航空兵师、航空兵团、飞行中队和飞行小队。航空兵师(可能是轰炸机师、战斗机师或混编师)置于方面军或集团军指挥之下。  
  苏联陆军航空兵在1941年数量很大,但第一线的飞机中百分之八十多已陈旧。用德国标准看,飞机的设计粗糙。标准的战斗机是伊尔5和伊尔53,后者是一种双翼飞机,最高航速每小时二百二十英里。还有一种是伊尔6,它是一种下翼星形发动机单翼飞机,虽然很灵活,但最高航速约每小时二百八十五英里,赶不上德国的中型轰炸机。TB1和TB2重型轰炸机的最高航速每小时只有一百三十多英里。最快的轰炸机是中型的SB1和SB2轰炸机,最高航速分别为每小时二百二十英里和二百六十英里。据说,到1941年6月,一千七百架新战斗机已开始启用,主要是雅科1、拉戈3和米格3,这些飞机均不如梅109,但只有十九个航空兵团完全得到新的装备,带有尾部装甲的单引擎伊尔2新型强击机刚开始服役。用于战术支援,这种飞机是很好的,最高航速为每小时二百八十英里,但几乎不能作为战斗机使用。佩2双引擎轰炸机外形有点象德国的梅110,最高航速约为每小时三百四十英里。这种飞机数量很少,性能可靠,用作长距离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很好。双座双翼飞机波2(或称鸟2),最初是1927年设计出来,在整个大战中用于侦察、通信联络,甚至执行轰炸任务,最高航速每小时只达一百英里。  
  飞机上的辅助设备质量很差,或者根本就没有。雷达、定向和定位辅助装置也没有。1941年,苏联无线电工业还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空军中,无线电台只有中队长才有,而且质量不稳定,常常无法使用。飞机里没有通信设备。飞机之间,飞机与基地或地面部队不能靠无线电台联系,飞行员只能使用信号弹和飞行动作传递信号。空军部队之间的地面联络系统限于电话和有线电报,仅有的无线电台很原始,指挥员通常不肯使用。  
  大战后期,苏联成功地生产了性能得到很大改进的飞机。尽管如此,苏军的飞机在飞行速度、飞行距离、机动性能和爬高速度方面仍不及德国空军的飞机。所以,一直到大战最后一年,德国人一般仍能取得局部空中优势。然而,即使在初期和最困难时期,苏联空军也从来没有被完全打垮过。在有的区域,它被消灭。然而,在其它区域,它很活跃,甚至取得空中优势。原因是战线长、内地幅员广以及德国空军的兵力有限,相当部分的德国空军因为英美对德国的空袭而受到牵制。另一个原因是苏联空军质量最差,数量却很多。即使气候不好,空中仍有飞机。尽管训练达到的标难相对说是低的,但是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能吃苦耐劳,应急工作的本领特别强,苏联人常常使用甚至是陈旧的、使用价值非常令人怀疑的飞机。  
  英美使用空军力量时高度集中,数量很大。与此相反,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倾向于分散使用其大部分空军力量。再加上战区大,所以或许除了最初几周的中部战线和最后阶段在白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加利西亚外,航空兵参战对地面部队战斗的胜败几乎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1935年前,苏军没有世界上其他国家常见的礼节和军衔制度。1935年、1939年和1940年颁布命令之后,全都恢复了,而且还增加了沙皇时代没有的少校和上将两级。大战爆发前五年里,军官的生活、教育和文化水平大为提高,薪金提高百分之三百。此外,还有极好的住房和许多特殊待遇。  
  苏军几乎完全是执行义务兵役制,正规军军官和较高的军士是职业性的。应征入伍的士兵服役两年,只有当了下士才延期到三年。空军不管什么军阶的士兵服役期均为三年,海军长达五年。士官是从表现突出的士兵中挑选,要求受过良好的教育,强调是党、团员。内务人民委员部可以从应征入伍者中优先挑选边防军和内卫部队需要的人。在苏军中,入伍的人要分成等级,最好的分到空军,最差的分到陆军,仅次于空军的是炮兵,然后是工程兵和坦克兵。  
  根据苏联战后的记述和所出版的那时使用的苏联纪律条今和野战勤务条令看来,苏军似乎是一支有高度战斗力和纪律性的部队。西方作者有时引用这些条令说明苏联武装部队的士气和训练状况。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条令和贯彻情况有很大的差距。那时,人民还很幼稚,军事系统往往并不有效,有时还是腐败的。在西方人眼里,这些条令的条文和实施都很古怪。有时军官对酗酒的士兵毫无办法,而军官自己可能因为酗酒而立即关禁闭。在政治性会议上,军官也许会受到最普通的士兵的公开批评。集团军司令可以在下达范围很广的命令中对他的师长进行报复性的人身攻击。不同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有很大的差异。尽管部队不允许放荡行为,然而部队中常见的恶习是酗酒、麻木不仁和擅离职守。政治上的不可靠常常招来残酷的惩罚,而且对滥用或丢失政府财产的惩罚往往很严。军队的纪律并不是令人感到厌恶的,用德国人的标淮衡量无疑是松得很。  
  平时和战时都有妇女在部队里服役。军医和卫生员中妇女占的比例很高,多数应征入伍的妇女做很多辅助性工作,甚至在野战部队里,代替男子当秘书、打字员、电话员和炊事员。交通警常常是妇女。妇女有时被派去当伞兵、狙击手、游击队员这类引人注目,可供大肆宣传的工作。德国兵遭到武装妇女枪击的事得到报道,偶尔还可以看到在坦克乘员中有妇女,她们可能是无线电报务员。但是,确实有妇女当坦克指挥官的情况。  
  德国人一向强调苏联人生活如何清苦。这容易使人对苏联军人的状况产生误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人的特权、薪金和休假得到很好的照顾。苏联军人薪金低、没有休假,对没有特权也没有异议,因为他们无可奈何。在部队里,他们装备很好,穿得很好,倘若条件许可,吃得也很好。官兵关系通常是亲密和睦的。除非在紧张时期,士兵和政委的关系并不总是像德国人所说的那样坏。只要不被拘留,军队里很少有野蛮行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嫌疑分子的遭遇远比犯罪分子悲惨。因为政治上的过失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的士兵,就丧失一切权利,他们的生命一钱不值。苏联军人对待战俘、甚至对被占领国的人民可以草菅人命,然而对自己的生命无疑是珍惜的。  
  对人命最不爱惜的是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国内战争和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时期,为了达到某个政治目的,几百万俄罗斯人和苏联人惨遭杀害。1940年在芬兰的冬季战争遭到失败后,苏军指挥官和政委有权当场枪决胆小鬼。虽然和平时期这类事不太会发生,战时在需要时就行使这种权力。并非只是胆小鬼才有这种命运,那些无能者、不幸者和不成功者,那些目无长官的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于是把那些犯过错误的前军官和军士组成惩罚营,以示惩戒。苏联不是日内瓦协议和红十字会的签字国,对战俘的态度完全是根据实用主义原则。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战俘被送进劳动营(这对苏联的经济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多数人只有死后才能离开。莫斯科对落入德国人手中的战俘的死活全然不感兴趣,公开声称他们是叛徒。得到遣返的战俘往往只是从一个战俘营转到另一个。苏联当局还不满足对回来的战俘进行报复,因为报复不足以防止战斗中有人叛逃或投降。它还采用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把军人全家作为他在战斗中表现的人质。被俘人的亲属有可能,而且很多情况下确实被判处长期徒刑。  
  苏军与德军的不同在于它的编制符合逻辑、合乎常理,责任明确,职能上没有重叠。与德军一样,苏军的主要力量在步兵师。多数师里有一个坦克营,有三十辆装甲车和坦克。除此之外,师一级的编制几乎和德国人一样。师里有三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迫击炮支援连。甚至使用的武器也差不多。苏军使用马西姆-拉根枪栓式M-91/30步枪,还有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自动步枪和施巴根PPSh-42卡宾枪。轻型和中型机枪是杰格加列夫和西蒙诺夫式的。团里的近距离支援炮兵使用37毫米或45毫米反坦克炮(37毫米炮完全是仿造德国的),还有作用和德国步兵炮一样的76毫米加农炮和120毫米迫击炮。师里有一至两个炮团,但是炮的种类通常和德军一样,有四十八门76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和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苏军轻武器质量和德军不相上下,迫击炮和火炮质量比德国的强,但苏军不象德军,它的步兵师的指挥系统和通信工具很差。牵引火炮和步兵师的运输主要靠马。  
  苏联的火炮尽管缺少较好的无线电设备,大概仍然是所有武器中最有效的。德国巴伐利亚的火炮专家哈尔德,由于东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不准确,认为苏联武器劣于德国的武器。苏联的火炮设计精美、性能良好,由于保留了一些过去的控制和操作方法,往往比德国的火炮更有效。苏军不象德国人,他们建立并保存数量可观的炮兵预备队,组成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这些炮兵可配属于高级军团,也可以配属给军、师、团。  
  苏联在战前几年里已经把较重型的坦克编成坦克旅,每个旅有三到四个坦克营,每个营有三十辆坦克,但没有步兵支援部队。中型和轻型坦克组成机械化旅或摩托机械化旅,每个旅有二到三个坦克营以及一到二个卡车运载步兵营。有时,这些旅组成机械化军。1939年,苏联根据当时法国和英国的编制情况,把大部分机械化军解散了,把坦克营分到骑兵师和步兵师。在这个阶段,苏联最高统帅部看来很幼稚地相信坦克的效力。不管是否需要,也不管地形是否适合,他们都大量使用坦克支援任何军事行动。在纵深突破时,只是口头上说要使用坦克。坦克被列为用作远距离作战或支援的武器。但是,远程坦克的作用只不过是实施近距离战术包围,目的是摧毁敌司令部和预备队。法国被德国集群坦克迅速击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使用坦克的方针,国防部决定,除原来下放到步兵师的坦克以外,还要建立大的装甲部队。这些部队是德国坦克军的翻版。1941年新成立的坦克军有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个坦克师有两个坦克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师有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这些师与早期的装甲部队不同,它们有自己的炮团和支援部队。在6月德国进攻时,部分边界地区的改编工作业已完成。但是其它地区,在老的机械化军、坦克旅、机械化旅和步兵师的坦克营等各级编制里都有坦克。把坦克部队改编成师的工作在大战爆发后中断了,而且又回到军和旅的编制。坦克军有两个坦克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每个坦克旅有三个坦克营,共有坦克约一百四十辆,兵力有七千人。一个坦克军大体相当于德国一个坦克师。苏联的机械化军要大得多,有一个独立的坦克团和三个机械化旅,每个旅有自己的坦克部队,总共约有二百辆坦克和十二个摩托化营,共一万七千人。  
  苏联原先是仿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坦克。但是,到1939年,苏军己装备了很多型号的坦克。因为坦克多半已陈旧,过量的生产使苏联陆军和空军一样自食其果。因为苏联迷信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不可能让老的坦克退役。旧装备不是改作别的用途就是分配给不需要的部队去使用。大战开始时,正在使用的大部分坦克比德国的III型和IV型差,尽管苏联有些坦克上装有一门很好的高初速45毫米火炮,也有的装有一门76毫米近距离支援火炮。直到苏联大量生产T34、KV1、KV85和KV2坦克之后,这种落后状态才得到改变。坦克部队的战斗力不仅靠武器和装甲,而且要靠光学器材和动力装置、坦克内通话系统和无线电系统。苏联坦克部队和空军一样,由于缺少辅助设备,吃了苦头。即使在大战末期,苏联T34坦克营之间仍然主要靠旗语进行联络。1941年中期,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已投入生产。但是,据苏联人说,部队得到的T34坦克还不到一千辆,得到的KV1坦克不到五百辆。  
   1941年6月,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在进行改编,更新坦克。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方针是每支部队都分配一点。这大概是为了便于训练。然而没有一支部队能满足需要,没有几支部队能适应战斗。据说,6月15日那天,百分之二十的坦克在大修,百分之四十七的坦克正在进行中修或需要中修,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坦克在服役。改编工作的中断,使苏军在大战开始时,各级装甲部队都不齐装、都未经过试验。  
  除了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外,那时苏联陆军起码还有三十个骑兵师,其中有些已组成骑兵军和一些独立的骑兵旅。一个骑兵师只有七千人,包括三至四个骑兵团,有时还有一个配备坦克的机械化骑兵团,一个骡马牵引的炮兵团和支援部队。苏联是唯一保留骑兵部队的大国,因为它设想这些部队可以在任何地形,尤其在冬季战争中,成为一支机动打击力量。实际上,它的机动性在进行突破时证明是有用的。  
  德国在发动战争时团结一致,实力强大,它所对付的敌人领导无方,军事上没有准备。一事成功,万事顺利。成功本身就是对士气的激励。德国早期的好运多半是因为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战术卓越,战地指挥有方,这就使德国人心目中更认为纳粹党有关民族优秀和德国人不可战胜的教育是对的。全国作为一个整体都从这一错误观念中吸取力量,得到安慰。尽管可以把不可战胜的说法看作是鬼话不去相信,因为单是德国空军的步兵师作战表现很差这一点,就证明德国人的成功不是和民族有关,而是同领导和训练有关,但是,人们一致承认,德国人不论在走运时或困难时都是无畏的战士。德军官兵关系极好。  
   1941年德国人的军事才能有些变化,但是从整个素质来说,人们很难察觉,因为从别的方面,特别是指挥和经验方面,得到了弥补。东普鲁士人和波美拉尼亚人,由于有波兰人或索布人的血统,通常比威斯特伐利亚人活泼,进攻时很敏捷,又因为长期与普鲁士打交道,喜欢打仗。威斯特伐利亚人和奥尔登堡人往往比莱因兰人和巴伐利亚人更不易激动和沉着。这些民族的性格不同,但都能成为好的战土。只有萨克森人可能被认为不太适于当兵。日耳曼族奥地利人通常比德国人差,因为他们比较懒散。德国军队之所以强大,因为他们是同一民族,都说一种共同的语言,地区差别甚微,所有德国人几乎任何时候都忠诚可靠。德国盟国的情况则相反。  
  芬兰人是轴心国里最好的勇士。在冬季战争和森林战争中不亚于任何人。芬兰只有四百万人口,决心不成为德国的走卒。罗马尼亚是对德国最忠诚,然而也是最不自愿的盟国。罗马尼亚军队装备差,主要是缴获来的陈旧的法国人的武器,因此,当然无法和德国人相比。他们的军官未经训练,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责任。军士也没有受过训练,占很大比例的士兵是文盲。他们对德国人和俄国人的战斗力过分敬畏。但是,罗马尼亚农民勇敢,不屈不挠。他们和俄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忍耐,临危不惧,能吃苦。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样不缺胆量,但是装备差,军官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匈牙利人是有长期战争历史的民族,但也不强。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把眼睛盯着他们真正的敌人----罗马尼亚人,而不是为希特勒打仗。最精锐的匈牙利部队都留在国内未动。  
  倘若有军官和装备,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战士,因为他们有持久的耐力。但是,他们认为打的是德国人的战争,因而几乎不感兴趣。在这点上,德国人挨了不少的骂。在1941年,德国政府、外交使团、武装部队,或许还有很多德国民众,被胜利冲昏头脑,表现得很傲慢和放肆。在希特勒的新秩序下,所有外国人都比德国人低一等。这样,用霍锡的话来说,德国人被看成是难以容忍、笨拙、粗鲁的人。1942年4月,人们在罗马轻蔑地注意到蹂躏了半个欧洲的德国人在为英国人的野蛮行为而悲天悯人。第二个月,意大利记者索伦蒂诺从俄国回来,讲了许多德国人屠杀居民、奸污妇女、杀害儿童之类可怖的事。纳粹德国开始为它的盟国所恐惧、憎恨和厌恶。在战场上德国官兵骄横跋扈,使盟国深恶痛绝。只有在芬兰,德国人的形象相反。在那里人们只是怀疑地注视着德国的战友们的所作所为。  
   1941年的苏联人口,包括新占领地区,共约一亿九千万。它由一百七十多个民族组成,操一百四十种不同语言。但有的民族很小。因为,其中十四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只有二十个民族人口超过五十万。大俄罗斯人达九千多万,乌克兰人约四千万,白俄罗斯人接近一千万。高加索人有大俄罗斯和乌克兰人血统,不是一个民族。  
  俄罗斯化的过程(也就是把大俄罗斯的语言和准则强加给少数民族),自十九世纪初就已开始,在共产党统治下更加迅速了。少数民族在参加党务、政务或接受高等教育前必须精通俄语。在军队里,唯一许可的语言是俄语。因此,在探讨苏军战士特点时,常常和大俄罗斯人的性格等同起来。无论怎么说,大俄罗斯是人口中一个最大的组成部分,而且在1941年的情况下,可能是多民族苏联的最可靠的战斗成员。苏联别的民族中可能会出现令人生畏的战士,但相对来说,数量很小,若没有共产主义这种强烈信念的激励,他们就会缺乏大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本性。在少数民族中,常常出现因失去自由以及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俄罗斯化过程而引起的愤懑情绪。实践证明,亚洲民族的战斗力和大俄罗斯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苏联人口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乌克兰人。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波兰人相似,聪明、机智、勇敢、乐观、自信,不象大俄罗斯人那样呆头呆脑。作为军人,白俄罗斯人通常不如乌克兰人和大俄罗斯人。尽管共产主义主张超民族的思想,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大俄罗斯人之间甚至在1941年仍有对立情绪。  
  大俄罗斯人的明显特点是顽固、狡猾、精力充沛。他们所在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再加上亚洲人的入侵和鞑靼人的统治,可能还大量混入了芬兰人的血统,所有这些,使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俄罗斯人确实勇敢,不屈不挠,不管是否真正的党员,通常都很爱国,深深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容易受骗,容易被他们的政委的宣传所左右。当然,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多数苏军战士都是如此。他们并不那么喜欢军人的生活,他们只能清心寡欲地忍受这种生活。倘若不是指挥员和政委的逼迫,他们的战斗力很差,人很脏,不守纪律,不好领导,冷漠无情。所有俄国人都难以揣测,脾气容易产生急剧变化。这种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方式上。有时部队非常顽强地进行殊死的战斗,有时则自暴自弃,溜之大吉。通常,他们的防守比进攻强,但是往往反应慢,动作迟缓,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他们历来消极被动,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点在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战争以及1941年的夏季战争得到反映,在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他们惨败给数量上无足轻重的芬兰人。  
  沙皇时代,俄国人并不是不好的军人。大俄罗斯人比其他东欧和西欧的斯拉夫民族(波兰人除外)都更有天赋的军人性格。很难说他们比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强,或者比芬兰人、芬兰血统瑞典人和德国人劣。这种估计完全基于单个人的特性,而没有考虑领导、训练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对苏联军人家庭成员生命的严重威胁,更没有考虑政委手枪所产生的作用。这些政治上的手枪可以确保士兵从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绪中苏醒过来,并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战斗力。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4-25 18:28:29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那时,88毫米炮装在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车体上,叫大黄蜂式(后叫犀牛式)和斐迪南式(后叫象式)。

德国人的装备构造简单,但是质地优良,大多数是新近设计和制造的。老式的1898年式栓式步枪仍是单兵武器,但是全自动冲锋枪和41年式导气管式自动装填型步枪已经在使用。】

天啦,鬼子写的东西,原来也可以这么烂。斐迪南是电动坦克,其前身是虎式的竟标对手,和虎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底盘。德国武器更是谈不上‘构造简单’,不知他怎么想的。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4-29 10:58:06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说《苏德战争》写的烂的还是第一次见的说^_^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8 9:26:29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阁下不会也认为斐迪南是虎式加88炮吧?

除非找来原文,证明是翻译水平差,否则就是艾伯特·西顿烂喽^_^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8 13:23:48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我对武器方面不熟悉,不过这里应该有一些第三帝国武器迷的说,或者阁下就是也不一定,能不能找到比较详细的资料贴上来参考一下?^_^

不过总体而言这本《苏德战争》尽管在一些细节上不是很详尽,但其客观程度还是比较彻底的,在讨论东线的著作中算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把它作为重点工程连载,努力做广告的说^_^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8 14:49:41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老兄啊,你家后院有专门介绍Ferdinand的文章,就不要在这里扮猪吃老虎啦。

艾伯特·西顿的书咱没有看过,如果他是在其他场合顺便说了一句,也不见得就是大问题,可惜啊,他这一句,按照阁下的介绍,是在《武器和人》这一部分说的。为了自己行文方便,就乱简化,自然是有点不负责。这样的似是而非,其的著作的其他部分,就也不太敢相信了。

‘88毫米炮装在虎式坦克车体上,叫斐迪南式。’给人的第一印象:真正的虎式,是不装88炮的。而实际上,虎式车体加88炮,就是虎式坦克。越看越晕啊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9 15:20:21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看到了,谢谢指点^_^,因为那部分只是页面的样品,所以一直没注意内容^+^

看过之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德国人把88毫米炮装在与虎式坦克竞争失败的坦克车体上,产生出斐迪南式。
西顿在这里似乎是使用了有误的参考资料,搞混了虎式坦克和它的竞争车型,他如果知道这一情况,加几个字就能说清楚,显然没理由“为了自己行文方便,就乱简化”。
至于这本《苏德战争》在多大程度上可信,不同的人肯定是会有不同的见解,不过在下结论之前,还是先看一看比较好:
http://warstudy.com/history/ussr_de_war/index.xml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9 18:22:22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这个帖子长到每次打开都会很慢呀

谢谢,那个书俺有时间就看。

Ferdinand是非常有名的兵器,二战后期,苏军士兵把厉害的德国坦克都认做Ferdinand,如果说作者有资料错误,也还是说不过去。

俺说他‘不负责任’,也不光指这个。下面这句话‘德国人的装备构造简单,但是质地优良,’也是同样的。质地且不说,但是德式装备有很多是非常复杂的。

还以Ferdinand为例,象式是机动性最好的重装备,原因是采用了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驱动,故障比例比虎系列少多了,然而其设计的先进和复杂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这也是它竞争失败的原因。虎式虽然使用了传统设计,但是其生产周期还是比苏联的is系列慢多了,总不会说苏联的工业强过德国吧?还不是复杂很多的缘故。

而且德国在进行废物利用时,一心要把象式造成远程坦克歼击车,作战距离是>2公里,结果连自卫机枪都没装,当这种武器被用来进攻时,没机枪成了最致命的弱点-很容易被步兵消灭,这是43年吧。对比苏联坦克,甚至装了后射机枪,结果一辆坦克,在履带被打断后,还是阻止了一个德国师24小时,大概是41年的事。这体现出德国兵器设计的专业性倾向非常突出,整个德军的装备,又何谈‘简单’?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14 19:34:27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就我的印象,给车载反坦克火炮配的机枪主要是为了提高首发命中率,而不是自卫,毕竟他们是配属步兵部队的直瞄火炮,而不是坦克。

工业的话,的确是苏联的工业强过德国呀,不然它靠什么打胜的,总不会是仰仗战无不胜的共产主义精神吧?^_^简单的说,苏联的动员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都大于德国,弥补了军事训练水平和指挥官能力的差异,所以红军的消耗远大于德军的情况下也打赢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15 10:37:10
 remer 男,离线巨蟹座1975-7-1
  
  
  头衔:将帅区负责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56
  金钱:76
  工作量:200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19
给rem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emer加入好友 查看remer的个人资料 搜索remer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emer  访问remer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这个贴子最后由remer在 2002/05/15 03:18pm 编辑]

“88毫米炮装在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车体上,叫大黄蜂式(后叫犀牛式)和斐迪南式(后叫象式)。”的确错的一塌糊涂!!!“88毫米炮装在V型(豹式)”这叫“猎豹(Jagdpanther)”,“大黄蜂(Hornisse)”是把71倍径的88炮装在IV号坦克的车身上!费迪南的底盘是和虎式竞争后失败的产品,但是在竞争前,他的设计者保时捷博士自信满满,所以提前生产了90个底盘;竞争失败后,他利用和希特勒的关系把他改成了坦克歼击车,最早两个营的费迪南由于没有装机枪,在库尔斯克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大部。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mm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装机枪可不是为了提高首发命中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15 15:11:20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5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德国人实际上是把坦克歼击车当坦克来用,所以会出现使用战术和装备不匹配而引起损失的情况。一般来说自行反坦克直瞄火炮配属给步兵或摩托化步兵,设计成总是和步兵部队一起行动使自卫的需求不是很高,有时会装一挺同轴机枪以提高首发命中率。因为德军主炮口径较大的坦克数量不足,无法对抗苏军的装甲部队,于是德国人把坦克歼击车作为主战坦克的替代品来充数,装上自卫用的机枪,是为了适应用途上的改变,实际上是使它更像坦克。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16 12:33:38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6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1943年初苏联进攻期间,德苏两国军队的编成和兵力对比才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1941年,德国把效率高、装备精良、世界上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投入了战争,尽管这些部队只是整个德军中的一小部分。德国的战术空中支援很出色。那时的苏军并不缺少坦克、飞机或其他武器装备,但是它决不是一支现代化的摩托化军队,甚至还比不上德军那些拥有骡马牵引火炮与马车的徒步步兵师。然而到了1943年,德军的编制、武器装备的质量与规模非但没有改进,保持它的领先地位,反而远远地落在它的敌人的后面。1943年3月,东线比编制定额少四十七万人。由于形势所迫,德军最高统帅部只得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尽力而为,继续干下去。希特勒总是迷恋于师的数量,因而连续不断地组建新的师。他拒绝补充、加强或改装现有的师,结果这些师只剩下个空架子。所谓的装甲师只有三十到四十辆坦克。1941年德军出动了三千三百辆坦克到苏联。1943年1月23日,它在整个东线只剩了四百九十五辆能够作战的坦克。除了少量虎式(VI型)坦克外,没有任何新式的坦克可供使用,尽管III型和IV型坦克后来又加上了装甲裙,改用碳化钢的装甲和炮身长、初速大的火炮。师的编制逐渐发生变化。师的名称保留着,但是师编成内团的数量和团编成内营的数量都削减了,结果,师的战斗实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苏军却改进得比原来好。苏联空军尽管在飞机性能方面仍不及德国空军,但在改进飞机质量方面大有进步。KV型坦克和T34型坦克胜过德国的III型和IV型坦克,而且大批地进行生产。从1942年年中起,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了坦克集团军。但是,1943年期间可以看到的苏军一个最重大的改进乃是它的迅速摩托化,使苏军最高统帅部能够在隆冬和冰雪融化的季节实施纵深突破。而迅速实现摩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进口的美国卡车。一度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德军,事隔两年竟落到了一个过时的军队的境地,得到的尽是些快过时的武器装备。苏军的指挥官和传令兵乘坐四分之一吨吉普车,而德军仍然骑马。苏军使用斯蒂倍克牌或道奇牌的六轮传动卡车,而德军使用的却是农用轻便马车。德国野战部队参谋机构的效率和德国土兵的素质仍然胜过苏军。然而,尽管如此,曾经是帝国骄傲的德军,却成了世界上一支比较落后的军队。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20 11:21:23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7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在《苏德战争》里看到这样的话:
“波尔舍虎式坦克没有机枪,提供不了近距离的防御火力。”
真让人迷惑,似乎他把两种东西都叫虎式坦克,其中一种前面加设计者的名字波尔舍为区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5-20 12:25:34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8
[转帖]论二战中德国技术的落后
发信人: tmtree (巫山小子),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也谈二战德国的军工技术
发信站: 碧海青天 (Mon Oct  7 11:55:55 2002), 转信

二战德国装甲车辆使用的轧钢装甲板,而不是铸造钢装甲
一方面的确是德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
另一个方面,我们仔细看看德国二战的各种技术使用就可以知道
德国人非常敢于把最新的技术运用于实践。
虎I坦克就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大尺寸轧钢钢板和全焊接工艺的坦克
根据史料记载
亨舍尔公司在虎I的设计方案种,曾经提出过铸造车体和炮塔的方案
但是被武器局否决,
理由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下,铸钢内可能出现沙孔,影响装甲的抗弹性
事实也证明
采用铸钢装甲的盟军车辆,由于沙孔问题导致在理论安全的范围外被击毁的情况
如,苏军的js1,很多德军基层报告说明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js1的炮塔正面
甚至在1500米距离上也可以击穿js1,
而js2,理论上虎I只能在200米距离上击穿它的炮塔正面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1944年1月js2和虎I的首次交火中
居然被虎I在1400米的距离上击穿
而同期的德军装甲车辆的装甲
却很少出现这种劣质产品情况,
德国二战轧钢产品的可靠性可见一斑,同时也是德国人精益求精的作风的体现
盟军多用铸钢,一方面工艺水平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规模生产,用数量抵消德军的质量优势
可以允许一定的次品
当然,德国轧钢技术也有一些局限性
如美军在战后比较德国的轧钢技术之后
发现德国人使用的是落后些的空气自然冷却
而美国当时已经大规模使用油冷
但是德国人在装甲钢表面进行了表面渗碳硬化处理
使得同样厚度的德国轧钢的抗弹性能还是高过盟军很多
//
至于为什么中弹概率最高的火炮防盾不是用轧钢
我想只要看看二战德国战斗车辆那些奇形怪状的“猪头”防盾
就能明白,这种复杂钢件,估计只能用专用摸具铸造
是不能像钢辊轧钢板那样轧出来的
//
至于发动机技术,和汽油机,柴油机之争
德国人的船用柴油机技术高超是不争的事实
单怀疑德国人车用柴油机小型化上有问题,我先是不全面的
汽油机转速和扭矩配合好,加油快
柴油机经济性好,不易燃烧
而且,汽油机一般是火花塞电子打火,点火率高,可靠
柴油机是压燃,受气温气压,柴油质量,等因素影响,启动可靠性不如前者
作为北部寒冷国家的德国人,不得不考虑发动机冬季低温启动点火的问题
还有一个因素
德国缺乏石油资源,车辆多使用煤炭,木材的合成燃料
而合成汽油,无论是产量,成本,还是使用性能上都好于合成柴油
再者,二战使用汽油机坦克的国家很多
汽车大国美国的坦克,包括著名的m4谢尔曼,可都是汽油机哦!
所以,德国二战车辆坚持使用汽油机的原因,应该全面考虑更多因素
//
至于变速箱的问题
我做过有精细内构的二战德国坦克,美军m4,苏军坦克的模型
感觉变速系统的体积和复杂性
使用汽油机的美军坦克和德军坦克的变速系统都不大,也不复杂
反而是柴油机的苏军坦克的变速系统庞大无比
kv系列和js系列的变速系统,居然是占了整整一段车身作为变速器舱
而美军/德军坦克的变速箱,可是和驾驶员、机电员放在一各舱里面的
档位的多少,有时候在于你是否考虑在意成员的乘坐舒适性
以及为发动机维持一个好的工作状态,减少负载巨变带来的发动机故障,延长寿命

//
悬挂系统
德国从1号坦克到虎豹,什么形式的都用过
板簧的,扭杆的,但是后来的中型车辆上,都回到了交错负重轮的扭杆结构
这种结构复杂
冬季,行走机构之间夹杂泥土和积雪,冻结以后影响车辆行走和启动
维修是需要拆卸大量负重轮,工作量增加
但是
不要拿t34,m4的扭杆数量和虎豹比
中型:m4基本型36吨,t34/85 30吨,德国豹G 45吨
重型:kv-1 43吨,IS-1 44吨,IS-2 45吨,虎1 56吨,虎2 68吨
每个型号都要比别人多10多吨
那么多一两根扭杆应该不过分吧
另一方面
交错负重轮,接地压小,越野性能好
并且越野行进平稳性好,可以看到二战德国坦克兵都不戴坦克帽
极大缓解了成员的战斗疲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件的震动冲击损坏
并且,在短停射击,和低速行进间射击为主的二战坦克战中
停车迅速,行进平稳的德军战车,让训练有素的德国坦克兵在交战中占了不少便宜

//
至于火炮和弹药
不是说身管一长火力就可以上去
没有好的加工技术和工艺,身管想长也长不了,这部更体现了德国的工业水平?
除了身管以外
装药,火炮膛压,内外弹道属性,火控,观瞄,光学技术
这都是跟火力密切相关的,德国技术都有上乘表现
至于弹药
我看的资料比较少,不过似乎是盟军使用的顶多就是被帽穿甲弹
倒是德军豹使用的75mm KwK 42 L/70坦克炮率先使用了次口径脱壳碳化物合金穿甲

可以获得比虎式的88mm炮威力更大的穿甲效果
所以我不知道那个德国没有开发出次口径弹药技术,而只有英苏有的说法从何而来

不过苏联坦克的钨合金弹药充足倒是事实
因为地球上绝大部分钨矿都在苏联和中国境内,呵呵
//
电子技术
如果看看不列颠空战的历史
可以看到
每一项电子对抗技术
都是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模式
都是德国人用了什么新技术新花招,然后英国人过了一段时间才找到对策破解之
总体上是德国人带着头在跑
另一方面
战前德国各方面的科技人才,很多都是犹太人
在战前就大量逃往国外,也带走了技术,包括爱因斯坦等
以区区德国的技术人才和全世界的技术精英进行对抗
能达到这个份儿上,实属不易
再加上德国一些猪头官僚的决策上的失误
//
至于德国的电子技术
m4谢尔曼坦克也有专门的机电员,旁边的电台也不小
而且,似乎从布局上看,机电员是没法作为副驾驶用的
自己面前没有驾驶设备,也没法爬到驾驶员那边去
至于车体前方只有一个人的俄国坦克来说
俄国坦克电子通讯设备缺乏是臭名昭著的
早期俄国坦克之间没有无线电设备,只能通过旗语进行联系
这可不是笑话哟!
//
德国夜间战斗机上的排骨天线的确不好看
不过要分清哪个是雷达,哪个是接收天线
p61无非是有一个不错的雷达罩而已
同期的其他国家的夜间战斗机,包括美军的浩劫,英军的英军战士等
都是使用的排骨天线啊!
http://www.afwing.com/images/p61/7240.jpg
Havoc MK.1
http://www.afwing.com/images/p61/beau5.jpg
Beaufighter V 原型机,注意机翼机鼻的雷达天线
孰优孰劣,还是请无线电,雷达方面的牛人指点一下
至于别的电子技术
这里有一个链接,可以看看二战德国机载雷达,红外设备的列表
http://oldwolf.myrice.com/ww2aircraft/wuxiandian.htm
至于别的德国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
也有很多可以投入使用的,包括被德国空对舰导弹击沉的意大利“罗马”号战列舰
的例子


//
不过还是那句老话
不管二战德国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如何
以一个小国的国力和智慧去对抗几乎整个全世界的力量和智慧
肯定会力不从心,肯定会相对逐渐落后
还有他们在技术与实用等方面的一些决策失误
但是
在吸取他们教训的同时
另一方面也的确要佩服德国人的二战中表现出来的
工业实力,科研水平,工程素养,创造性和敢于把新技术付诸实践的勇气
看看现在的德国军工技术
自己吸收和反省和不少二战中的失误
在先进技术与实际应用,在决策,在复杂与生产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
取得了值得称道的进步,掌握了平衡的技巧
这些个享誉世界的杰作:
德国豹2系列主战坦克
德国经典的209常规潜艇
德国MEKO舰艇设计概念
欧洲战机
欧洲航天技术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0 16:48:59

本主题贴数18,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390.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