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巴勒斯坦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至1949年的巴勒斯坦战争,对以色列来说是独立战争,对阿拉伯国家来说则是以消灭以色列国家为目的的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在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案时实质上已经揭开序幕。它历时450天,至1949年2月24日埃及和以色列达成停战协议时结束前后可分成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下斗争时期(1947年11月29日--1948年5月14日) 第二阶段: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1948年5月14日--6月11日) 第三阶段:第一次停火(6月11日--7月9日) 第四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7月9日--7月18日) 第五阶段:第二次停火(7月18日--10月15日) 第六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10月15日--10月29日) 第七阶段:后期的进攻和停战(1948年10月29日--1949年2月24日) 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主动积极地进行战斗,灵活地运用了停火的机会。在战争期间他们努力增加移民,奠定了国防军的基础,扩大了领土,进行了建国的事业。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发表独立宣言以后,以色列军队所取得的战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地下斗争时期所经受的锻炼。 第一节 地下斗争时期(1947年11月29日一1948年5月14日) 一、阿拉伯人对分治决议的反抗 巴勒斯坦战争虽然是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布独立之日正式开始的,但在此之前的英国委任统治下就已经有过六个月的地下斗争时期。地下斗争始于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那一天。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松鼠妖注:应为教长,即当地宗教领袖]候赛尼反对这项决议,他命令全体阿拉伯人于翌日即11月30日进入为期三天的全面罢工。12月2日,阿拉伯人袭击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商店街,焚烧、捣毁了犹太人的商店。暴动的火焰蔓延到海法。1948年1月10日,考克吉率领900名非正规军的武装人员从叙利亚边境入侵,袭击犹太人村庄。但是,英军并不想制止这次进犯。这是犹太人过去反英斗争种下的祸根。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犹太人展开反英恐怖活动,英军士兵死亡了127人,伤331人。后来,考克吉军队虽然被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击退,撤回叙利亚境内,但是他的政治上的对手候赛尼又率领非正规武装人员1,000余人袭击了耶路撒冷以南25公里一带的犹太人村庄。对此,犹太人社团派出“派尔马契”部队30余人,在各处伏击入侵者,击退了候赛尼军队的进犯。这以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的恐怖活动日益加剧。2月22日,耶路撒冷几处犹太人公寓遭到破坏,死亡50人,负伤70余人。 3月11日又发生一起事件,犹太人社团的办公室被炸,死亡12人,负伤90人。到1948年3月末,巴勒斯坦已经变成恐怖的世界,没有一处安全栖身之地。从1947年11月到1948年3月,犹太人死伤人数达1,200人以上,阿拉伯人死伤的更多。 二、“哈加纳”的战前准备 “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战争,于1948年3月完成了部队的编组和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作战计划——“D计划”是在原来的A、B、C三个作战计划基础上修改拟定的。“D计划”的前提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1948年5月14日24时英军的最后一批部队从巴勒斯坦撤离完毕, 与此同时,阿军开始向巴勒斯坦进攻。“D计划”明确规定了“哈加纳”的任务是牢固控制划分给犹太国家的地域,保卫边境和犹太人的村落。但是,完成这项任务并不容易,首先必须击退阿军的进攻,确保犹太人村落之间的交通道路,摧毁阿军的前进基地,同时,占领阿拉伯人的集镇,切断阿军的物资供应线。 当时,“哈加纳”总司令部判断,阿军总兵力为15万人,而在1948年3月“哈加纳”总兵力17岁至25岁的士兵只不过2.1万人。犹太社团于1947年11月下令进行动员,以过去的“希什”(HISH)[① 希伯莱语,意为“野战部队’。译者注]营为骨干,着手组建6个旅(每旅3,000—4,000人)。尽管武器很缺乏,但1948年 4月1日,满载着步枪的飞机从捷克飞来, 4月3日,步枪、轻机枪也从捷克经由波兰运到特拉维夫。从4月开始到5月15日,一批迫击炮、野战炮、坦克和飞机也陆续运到。到1948年5月15日,“哈加纳”总兵力达到3万人左右,装备的武器有轻武器2.2万件、反坦克炮86门,机关枪1,550挺,冲锋1,100枝、 2英寸迫击炮682门, 3英寸迫击炮195门、65毫米野战炮5门, “哈加纳”的各部队实力如下, “派尔马契”3个旅 6,000人 戈兰尼旅 4,095人 卡梅尔旅 2,238人 亚历山德罗尼旅 3,588人 基里亚蒂旅 2,504人 吉瓦蒂旅 3,229人 埃齐翁旅 3,166人 空 军 675人 炮 兵 650人 工 兵 150人 警 卫 168人 运输部队 1,097人 训练部队 398人 新 兵 1,719人 总 计 29,677人 1948年5月14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两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如下: 28页,图表一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开战时拥有的各类飞机数如下: 图表二 三、“哈加纳”的地下斗争 1947年11月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约有60万,其中住在特拉维 夫15万,耶路撒冷10万,海法8万,其他分散在各农业拓荒区。暴动主要集中在上面三大城市。 海法发生了四件恐怖事件。1947年12月30日,犹太恐怖分子从山顶上向山谷里的阿拉伯人部队投掷炸弹,炸死6人,炸伤47人。阿拉伯人进行了报复,杀死41名犹太工人。1948年1月14日,阿拉伯恐怖分子驾驶一辆汽车冲进邮局,造成15名犹太人负伤。1948年3月发生两起恐怖事件。按计划英军于5月15日最后从巴勒斯坦撤离完毕,负责北部巴勒斯坦军事管制的英军第6空降师(师长是斯托克韦尔,苏伊士战争时为联军陆军司令)已集中海法准备撤离。 4月21日,斯托克韦尔师长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通报了自海法撤离的企图,为能顺利撤离,要求双方给以协助。然而,“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恢复对海法阿拉伯人居住区的控制,决定采取武力行动。 4月21日拂晓,“哈加纳”总司令部派卡梅尔旅发动“钳形攻势”,实施了将海法的阿拉伯人居住区一分为三的分割作战。21日中午时分,阿拉伯人居住区的防御崩溃了。斯托克韦尔少将对这场冲突进行了调解,双方决定停火5天,在此期间英国军队和侨民从海法撤离。 “伊夫塔”行动(yiftach)(1948年4月28日-5月12日) 1948年初,萨费德只是一个有1万阿拉伯人、1.5万犹太人居住的小城镇。这里因英军驻守兵力少,所以阿拉伯人经常进行恐怖活动。 1948年4月15日英军从萨费德刚刚撤离,阿拉伯人就占领了英军使用过的楼房、工事和警祭署等地。 “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保持与加利利东北部拓荒区的联系,认为必须确保萨费德。 4月15日,英军刚从萨费德撤离,戈兰尼旅的分遣队就向萨费德的前进据点——警察署发动了进攻。由于进攻受挫,“哈加纳”总司令部决定把作战行动推迟到英军从东部加利利地区撤离完毕之后进行。在此期间,总司令部制定了“伊夫塔”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在占领萨费德周围阿拉伯人的阵地和主要公路的同时,构筑尔后用于对付黎巴嫩和叙利亚两国军队进攻的防御阵地。萨费德的地形在这个防御编成中甚为重要。此项作战任务决定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派尔马契”部队担任。该部队由“派尔马契”1个营,野战部队1个营和地区警卫队组成。 4月28日,英军从东加利利地区撤离完毕,妨碍作战行动的障碍已不复存在。即日,阿隆上校就发动了进攻,于5月1日攻占了萨费德周围的警察署和阿拉伯人村庄。 5月3日,阿隆又得到“派尔马契” 1个营的增援,开始准备进攻萨费德。 5月5日至6日夜,阿隆上校果断地对萨费德实施了夜间进攻。由于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不得不停止进攻进行重新编组。 5月10日黄昏,阿隆上校命令部队冒着倾盆大雨再次发起进攻,在萨费德的大街上与阿拉伯人逐屋进行争夺,11日清晨终于占领了三个据点。翌日,萨费德完全落入“派尔马契”部队手中,大部分阿拉伯人撤离萨费德。 “纳赫肖恩”行动(Nachson)(1948年4月6日--4月12日) 1947年末,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有10万人居住在新城,有2,500人居住在旧城。无论是新城还是旧城,犹太区和阿拉伯区都是分开的。这10万多犹太人的生活物资全靠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运进。饮水靠水泵从特拉维夫东20公里处的水井抽来。现在,犹太人的补给线被阿拉伯人切断了。 4月1日,“哈加纳”总司令部为打通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和护送补给物资,决定发起“纳赫肖恩”作战行动。该行动开始于4月 5日夜,它成功地打通了公路。担任特拉维夫——耶路撒冷70公里长公路警卫任务的是“派尔马契”的哈雷尔旅。伊扎克·拉宾上校指挥该旅,实施了名曰“哈雷尔作战”的补给行动。这次行动前后持续了6天,有250—30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往返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位于斯科普斯山上的哈达萨医院和希伯莱大学由犹太人坚守着,这支守备部队也得到了补充。但是, 4月18日阿军得到了杰宁方面的考克吉军队的增援,向斯科普斯山和新耶路撒冶方向发起了进攻,“哈加纳”陷入了危境。哈达萨医院的77名医生、护士被杀事件也就发生在这时。“哈加纳”总司令部命令伊扎克·萨德指挥的部队增援耶路撒冷的哈雷尔旅。 4月20日,由35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自特拉维夫出发,行至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岳地带时遭到阿军的伏击,车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从耶路撒冷赶来的增援部队击退了伏击部队,掩护车队到达耶路撒冷。自此以后,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公路又被阿军切断,以色列再也没有车队往返其间。 “杰布西”行动(Jebussi)(1948年4月21日--4月30日) 伊扎克·萨德的增援部队于4月21日至22日夜发起了“杰布西”作战行动,攻击了耶路撒冷市内的三处阿军阵地,但由于阿军炮火猛烈和英军警告,进攻归于失败。4月25日以军再度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大半个城市。英军命令以军撤出占领区,但遭以军拒绝。26日下午,英军以1个得到坦克和炮兵支援的步兵营,开始进攻以军。以军经过短暂的还击后,撤回斯科普斯山和新耶路撒冷。 “马卡比”行动(Maccabi)(1948年5月9日--5月14日) 为再次打通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公路, 5月9日,“哈加纳”总司令部以哈雷尔旅和吉瓦蒂旅发动了“马卡此”作战行动。 5月14日,攻克拉特伦的阿军阵地,再次打通两个城市间的公路。 第二节 阿拉伯国家军队初期的进攻(1948年5月14日--6月11日) 从5月14日阿军发起进攻到阿以之间实现第一次停火,这段时期的作战总的看是阿军占优势,而以色列却不得不经历这次战争中的最困难时期。1948年2月9日,阿拉伯联盟在开罗召开会议,一致通过抵制建立犹太国家的决议。同年4月16日,再次在贝鲁特聚会,决定在英军撤离巴勒斯坦后派遣陆军到那里去。 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军事委员会组建联军总司令部的计划遭到失败,外约旦的阿卜杜拉国王匆忙地当上了战区的阿军总司令。叙利亚和埃及对阿卜杜拉就任总司令一事感到不满。阿拉伯各国拟不出一个具有实质性的联合作战计划,只能按照各自的意图去指导作战。 后来以色列军总部搞到了阿拉伯联盟议而未决的联合作战计划——“马斯塔计划”。根据这个计划,阿拉伯的埃及、黎巴嫩及叙利亚三国军队分别从南、北方向压迫和牵制以军,伊拉克军队和阿拉伯军团互相协同渡过约旦河,进攻海法。此时,占领耶路撒冷是第二位的任务。 进攻以色列的埃军共2个旅,7,000--1万人。其中包括装备有“谢尔曼”式坦克的装甲部队、 5个步兵营、 1个机枪连、1个炮兵团。另外,还有15架战斗机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其部署和目标是:以 1个加强旅沿海岸公路推进,占领特拉维夫;另1个旅进攻内陆,占领耶路撒冷。 2个旅的进攻都按预定方向发展,未出现所说的埃军作战能力低于以军的情况。 叙利亚军队以2个机械化旅实施进攻,主攻方向指向太巴列(加利利)湖南端。从5月16日至19日,在太巴列湖南部展开了激战。19日,以色列空军实施了这次战争中的第一次航空火力支援,迟滞了叙军的进攻。以军还将唯一的1具火焰喷射器和2门65毫米火炮迅速调到该战线,使整个叙军的进攻受挫。 伊拉克军队在纳布卢斯方向投入的兵力最初是1个装甲车团和1个步兵营,后来又投入了得到3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伊拉克军队只是在6月3日的杰宁战斗中击退了以军的反冲击,其他方向的战斗都不顺利。以军在这次战斗中对伊军的进攻时间和路线判断错误,以致不得不进行一场艰苦的战斗。 在耶路撒冷地区, 5月14日晨英国官吏刚刚撤离,战斗就发生了。以军埃齐翁旅首先占领了英军使用的建筑物,接着又企图占领城外地区。至15日黄昏,以军虽然已占领耶路撒冷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但橄榄山和锡安山一带城外地区仍在阿拉伯人手中。 35页图片:依托旧城城墙进行防御的约旦军队(1948年5月16日) 第三节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一7月9日) 英国提出的巴勒斯坦停火决议案,在5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了通过。阿拉伯联盟最初拒绝停火,但到6月1日又同意了。以色列欢迎这次停火。停火期间禁止双方改变战线和调动军队。以色列最大限度地利用四个星期的停火,为尔后的战争作了准备。 首先是扩充兵员。开战时完成训练的5,000—6,000名士兵,经过三个星期的战斗,伤亡了2,500人。到6月6日时的总兵员只有4万人,其中战斗部队不过2.3万人。最重要的问题是确保兵员(含适龄移民)和武器、弹药,粮食的数量。为此,政府下达了如下命令:①征集17岁的男女接受2个月的训练,②召集36岁至38岁的男女服现役,动员42 岁以下男子构筑工事;③35岁以下已婚男子即使有2个以上抚养者也要服兵役。另外,由于安全理事会的停火决议未对适合服兵役的移民加以限制,所以以色列在停火期间半公开地进行了移民。 其次是采购武器。尤其是从捷克获得了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飞机是从美国和英国秘密运来的,并由在外国积累了实战经验的飞行员驾驶。第一次停火即将结束时,以色列的空军诞生了(尽管它的规模很小)。由于获得了小型船舶和巡逻艇,以色列海军不久之后也诞生了。到7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的陆、海、空三军基础已经形成。 第三是新设立军区。国防军编成了4个军区,明确了各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第1军区(北部军区)负责加利利和萨马里亚三角地带的北部边境。第2军区负责萨马里亚三角地带的东部边境。第3军区警卫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两地区和两城市间的公路。第4军区(南部军区)担任内格夫沙漠地区的防务。 第四是肃清过去的非正规军色彩,实现了国防军的真正统一。过去,“哈加纳”作为正规军,是以色列军队的核心,“伊尔贡·兹瓦伊·卢米”和“斯特恩帮”[① 犹太复国主义恐怖组织之一。译者注。松鼠妖注:这个是莱赫,关于国防军的统一,见《以色列现代史》]作为非正规军,独立于“哈加纳”之外从事战斗。 6月28日陆军举行了对国家的效忠宣誓,“伊尔贡·兹瓦伊·卢米”的大部分成员也宣了誓。除一部分外,整个以色列陆军实现了实质上的统一。另外,在讨论统一后的国防军应是革命军或人民军,还是通常的一般军队时,本·古里安选择了后者。“哈加纳”司令以色列·加利利 (国防部副部长)反对本·古里安的主张,辞去了职务,本·古里安担任了总司令。总参谋长为雅科夫·多利准将;作战部长是30岁的伊加尔·雅丁。35岁的哈依姆·拉多金准将和27岁的莫德凯·莱蒙中校分别就任空军司令和海军司令。军制采用英国式的。实行了军衔制,开办了军官食堂,实施了军衔薪金制和惩戒令。以色列国防军由此而完成了打基础阶段。 另一方面,停火期间,阿军仅仅进行了驻军地域内的重新编组。埃及野战军增加到1.8万人,弹药也得到了补充,还搞到了“喷火”式飞机。伊拉克军队增加到1.5万人。叙利亚、黎巴嫩两国经过大规模的募兵后兵力也有了增加。第一次停火期间阿拉伯各国正规军人数由 2.5万人增加到4.5万人。 第四节 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1948年7月9日--7月18日) 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 自7月9日开始,至7月18日结束,是为期很短的一次进攻。主要战斗在戈兰和加利利展开。最高司令部在停火期间制定了四个进攻计划。第一个进攻计划旨在加强特拉维夫的阵地,夺回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第二个计划是为了从北部的胡拉湖南侧地域击退叙军;第三个计划是为了击退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考克吉军队,第四个计划是为了夺占耶路撒冷旧城。与以色列相反,阿拉伯各国只追求各自的国家政策目标,没有一个总的作战计划。 第一个进攻计划:中央战线(“丹尼”行动) 特拉维夫以东数公里处是在阿军控制之下。“哈加纳”总司令部为了排除这个威胁,决定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6,000人的“派尔马契”部队2个旅和另1个旅担任“丹尼”作战行动。新编第8装甲旅由1个坦克营(装甲车、法国H—35式轻型坦克X10、英国“克伦威尔”式坦克 X 2、美国“谢尔曼”式M—4坦克X 1)、2个步兵营,装备有75毫米和 65毫米火炮的新编炮兵部队组成。达扬少校担任营长的第89突击营担任占领利达机场的任务。若干架飞机也参加了作战,担任对地面的支援任务。计划是:7月9日夜,第一线2个旅发起进攻,包围敌人,在阿拉伯军团占据的交通枢纽拉特伦会师。这次包围战取得了成功,证明阿隆上校采用的包围战术是正确的。但由于是初次指挥6,000人的机械化部队,所以也有不少教训。例如,在部队的指挥、通信联络的保障和后方支援上都有不足之处;在逼近决战点拉特伦时进攻冲击力减弱了,更需指出的是对拉特伦的包围圈太小,而且仅以1个旅实施包围,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7月18日,正在包围拉特伦的以军迎来了第二次停火。阿隆上校指挥战斗的特点是,在第一线地域大规模使用自行火器、装甲输送车辆和吉普车。以色列空军也参加战斗,对利达、腊姆拉进行了轰炸。 39页图:达扬少校指挥的第89突击营(1948年7月) 第二个进攻计划;叙利亚战线 在这个战线上,两军都利用第一次停火提供的时间密谋策划,准备再次发起进攻。米什马尔谷的叙军桥头堡有2个旅(2,500人)固守,并得到了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以军决定将2,000人的1个旅分为四路,进攻太巴列湖以北约旦河流域30公里正面的桥头阵地,击退叙军。进攻从7月9日黄昏开始,但由于兵力分散而遭到失败。至7月 18日,桥头阵地依然在叙军手中。以色列在这次战斗中的教训是,由于兵分四路进攻四个方向而未留预备队和形成重点,由于没有预备队而不能从战况进展顺利的方向扩大战果,指挥官由于没有预备队而失去了对战斗的控制,渡过约旦河后的火力支援不足。另外,对叙军估计不足,判断也是不对的,认为只要进攻叙军的两翼,叙军就必然会后撤。 第三个进攻计划:加利利战斗 在中加利利,考克吉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兵力已减为2,000人,处于黎巴嫩军指挥之下。 以军总司令部为夺取拿撒勒和保障希布伦谷地的安全,制定了“迪凯尔”作战计划。 7月15日至16日,卡梅尔上校指挥的以2个营为基干的部队展开了战斗。这次战斗的特点是:充分地利用夜间进行机动和战斗,控制有足够的预备队;重视奇袭和机动性。由于未将兵力浪费在山岳地带和成功地达成了作战目的——占领拿撒勒,这次战斗获得了整个以军的称赞。 40页地图: 加利利·叙利亚正面的作战 第四个进攻计划:进攻耶路撒冷 进攻耶路撒冷的目的有三:一是占领旧城西南的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二是控制旧城;三是占领耶拉赫贾拉。第一个作战目的与“丹尼”行动有密切关系,是确保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的不可缺少的目标。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最终占领耶路撒冷。第三个目的意义在于切断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 7月9日至10日夜,埃齐翁旅的1个连攻占了控制艾因卡里姆谷地的赫兹勒山。另1个连进攻同一谷地的北端未获成功。 7月11日,新耶路撒冷遭到埃及空军100公斤炸弹的轰炸。 7月13日至14日夜“伊尔贡”营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15日又被反击的阿军夺回。当夜“伊尔贡”得到增援后再度转入进攻,又攻占了大部分谷地。以色列总参谋部企图停火前占领旧城,命令“伊尔贡”部队和耶路撒冷地区防御部队发起进攻,但都没能突破旧城城墙,在锡安门附近被击退。 7月17日拂晓,耶路撒冷在其他作战地区停火前24小时首先停止战斗。 41页地图 进攻耶路撒冷 (1948年7月9—16日) 总的看来,十天进攻取得了成功,证明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是正确的。包括空军在内的各军兵种能够很好地协同,在大部队作战上容易产生的后方供应问题也未对作战造成大的影响。在战术上未进行正面进攻,包围作战取得了成功。在各次作战行动中,土兵们都能英勇奋战。但是士兵,特别是大部分老兵不适应坚守阵地的战斗,仍然存在着治安警察部队的心理。在十天进攻中,以军亡838人,市民亡300人。据估计负伤者有3,000人。阿军伤亡数字不详。 第五节 第二次停火(7月18日--10月15日) 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双方各国政府发布停火令的决议案。这次停火的特点是;首先,它是由美国提议的,其次,它是一种命令式的停火,而非双方协商的停火,不容许持疑义,否则就给以严厉的经济制裁;另外,这次停火未规定期限,双方都认为它只不过是单纯的停止射击。以色列政府尽管受到军队的激烈反对,但它仍然同意了这次停火。阿拉伯一方尽管有伊拉克、叙利亚的反对(它们认为应当规定停火期限),但最终也同意了停火。 7月18日下午5时30分 (当地时间),停火生效。停火监督委员会主席伯纳多特[① 瑞典红十字会主席,在1948年5月14日联合国大会上被任命为联合国巴勒斯坦调解员。译者]伯爵手下有300名英、法、比利时军官和10名瑞典军官,还有18架飞机、 4艘船舶、一批机械化部队和无线电台。这些人员广泛地分布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境内。但是, 9月17日伯纳多特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非正规军队“斯特恩帮”的分裂派成员暗杀了。他的后任是美国黑人拉尔夫·本奇博士。 以色列认为第二次停火是实现大量移民的绝好时机。本·古里安极力主张在停火期间不仅要加强军备,而且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计划。 8月9日,以色列政府宣布,从欧洲迁来60万人的大规模移民计划正在顺利执行, 5月15日以后已有3万人到达。实际移民数是:1948年118,993人,1949年239,576人,1950年170,249人, 1951年175,095人,1952年24,369人。而且每天都有飞机、火炮、弹药等军需物资到达。国防军的训练得到了加强,装备也迅速充实。至8月末总兵员已达78,348人,10月初进一步达79,889人。海、空军的发展尤其显著,海军达到2,417人,空军达到4,377人,炮兵达到 3,718人。新兵是由居住各地区的“马哈尔”和“加哈尔”补充来的。所谓“马哈尔”就是那些来自国外但又不愿在以色列定居的志愿兵,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飞行员、海员,炮手等技术人员。没有“马哈尔”就没有空军、海军的发展。所谓“加哈尔”是指 1948年以后的移民。 最初的坦克是购自法国的“霍奇基斯”坦克。空军得到加强后,可以和内格夫取得联系了。第二次停火期间,海军也得到了加强,10月份已拥有16艘船舶,总吨位共7,000吨。 第六节 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10月15日--10月29日) [松鼠妖建议阅读:1948年阿以战争的战略分析 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http://www.warstudy.com/theory/modern/indirect_route/024.xml] 第二次进攻由两次作战组成:一次是对埃及的进攻,另一次是对北加利利的进攻。两次进攻都是在10月份进行的。尽管在以军对埃及的进攻末期联合国通过了苏联等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但这个决议案未能使两国军队停止作战行动。 为了集中使用兵力,以军在第二次进攻中编成了由3-4个旅组成的支队(师)。地面部队同空军的协同作战也开始走上轨道。海军力量虽小,但参加了这次作战。 在1948年10月的第二次进攻中,阿以双方的实力如下表:44页表格。 一、对埃及的进攻作战 十天进攻期间埃以战线是稳定的。埃军利用这个时机加强了战备。兵力增加到13个步兵营、2个机枪营、 3个炮兵团、 1个坦克团,共1.5万人。还有若干架飞机实施航空火力支援。内格夫沙漠的犹太移民区被阿军包围,陷入了孤立状态。突破埃军在海岸地带建立的坚固阵地,打通特拉维夫——内格夫沙漠移民区的道路,已成为以军的紧迫问题。 伊加尔·阿隆上校统一指挥的4个旅担负了这次作战任务。10月1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埃军的阿里什机场和基地。但是,这次轰炸未能彻底摧毁上述机场和基地。阿隆旅的进攻因埃军的反击归于失败。 翌日——10月16日,以军从曼希方向再次发起进攻。这是以军首次运用装甲部队和炮兵的一次协同进攻,结果仍归失败。该方向由 2,500名苏丹人防守。阿隆上校决定把主攻方向改为进攻胡莱卡特。 10月19日22时进攻开始。以军在这个方向上的突破获得成功,终于夺取了自1947年11月以来一直被围的通往内格夫地区的走廊。接着又于 21日4时夺占了有500名埃军防守的比尔谢巴,切断了埃军通往北方的后方供应线,孤立了驻守希布伦的埃军。以色列空军的活动为地面部队在这个地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拥有 100架飞机和150名飞行员,出动了239架次,对21个目标投下了151吨炸弹,取得了战果。对阿里什机场的轰炸,使埃及空军无法行动。 45页地图 “约阿夫”行动(1948年10月15~22日) 10月22日以军夺占海岸地带的贝特·哈南和切断埃军的后方补给线后,埃军依靠海上运输坚持战斗。新组建的以色列海军同埃及海军进行了较量,击伤了埃及的3艘小型船只。贝特·哈南以北的埃军丧失了战斗意志,阿什杜德于10月27日被以军占领。 阿隆上校指挥的这次进攻作战之所以能以敌我对等的兵力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和“派尔马契”旅多以机械化部队实施包围作战。而埃军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防御战术呆板,纵深浅,缺少足够的反冲击部队,步兵实施反冲击时也无火力支援,通信不畅影响了对部队的指挥等。 二、加利利地区的作战:“希拉姆”行动 在十天进攻期间,考克吉的军队丧失了包括拿撒勒在内的南加利利,撤至北加利利山区。以军总参谋部决定击退考克吉军队,占领北加利利。和考克吉军队作过战的卡梅尔上校担任这—名为“希拉姆”行动的作战任务。这次作战行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对南部方向实施牵制作战,与此同时,从塔尔希哈和萨费德进攻萨萨。第二阶段: 占领萨萨后进攻胡拉谷地。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担负轰炸主要目标和支援地面作战的任务。这是以色列空军的首次集中使用。 10月28日下午,空军首先实施航空火力准备。黄昏“希拉姆”地面作战开始。考克吉军队判断以军主攻方向指向南部,因而将部队移向北方。卡梅尔上校于28日黄昏对主攻正面发起进攻,31日下午占领萨萨,尔后继续北进。阿军溃散,以军于31日下午6时占领胡拉谷地。同时,黎巴嫩边境正面的部队也占领了北自利塔尼河南至马利基亚的地区。 以军作战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计划周密,指挥正确,速度快,各军兵种尤其是空军和地面部队的配合密切,士气旺盛等。另外,卡梅尔上校在部队的运用上重视奇袭和速度, 也是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考克吉的军队不愿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斗,缺乏坚守阵地的观念。考克吉的军队虽然装备有现代化武器,但却不能熟练地使用,士气很低,遭到以空军轰炸后已经丧失战斗意志。 48页地图“希拉姆”行动 (1948年10月28~31日) 第七节 后期的进攻和停战 后期进攻是停战前夕进行的对埃军的作战。在这次进攻作战期间的11月30日,以色列和外约旦之间实现了停战。 在1948年10月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中,比尔谢巴以北的埃军虽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夫沙漠等西奈半岛的埃军却依然存在。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起进攻,但被以军击退。以军总参谋部决心歼灭埃军(而不是削弱埃军),于12月 22日发动了“霍雷夫”作战行动。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由1.5万人组成的“派尔马契”师。 阿隆师计划于2月22日夜开始进攻,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施牵制性进攻,其间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尔后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占领阿里什。作战是按计划实施的。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的机场。埃及空军飞机在起飞前大部被炸毁。以色列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在宽大的正面上沿海岸公路挺进,22日黄昏夺占了加沙南侧8公里的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准将指挥的主力部队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这个进攻方向出乎埃军意外。以军对整个战区进行了空中照相侦察,分析结果后发现,从比尔谢巴至奥贾有一条罗马古道。以军秘密地将这条古道改修成可以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而埃军判断,以军将会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疏于戒备;阿隆主力部队的奇袭获得了成功。于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海岸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于28日夜攻占了阿布奥格 49页地图“霍雷夫”行动 拉。接着,这支部队又掉头北进,转入对阿里什的进攻,抵达距海岸公路15公里附近的机场时,缴获了几架完好无损的飞机。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以决定性打击的时候,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以色列之所以停止“霍雷夫”作战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发出了最后通谍。1949年1月初,英国空军的5架战斗机为执行侦察任务进入以色列空域,被以色列空军击落,这使英、以关系达到极度紧张地步。 1949年3月6日至10日,以色列发起了本次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乌巴达”作战行动。以军以2个旅南下内格夫沙漠,占领了沙漠一带,保住了埃拉特。 1949年2月时以色列空军装备的各种飞机架数 50页表格 1949年2月24日,埃以双方在罗得岛签定了停战协定。 3月23日黎巴嫩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军撤出黎境。 4月3日约旦和以色列也签订了停战协定。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停战拖到7月20日才实现。停战生效时双方军队的实际对峙线被定为停火线,这就为后来再次爆发冲突留下了隐患。 第八节 巴勒斯坦战争的军事意义 一、战争结果和对立加深 巴勒斯坦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它进一步加深了阿以之间的对立,并且酿成了新的问题。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的80%的土地,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的14,500平方公里领土增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不合理的停火线。更为严重的是阿拉伯难民外流问题。据联合国估计,难民数高达72.5万人。如何处理这些难民和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成为后来冲突的一个原因。另外,战争使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国际管理的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约旦所分割。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并于 1950年宣布将其定为首都,大部分政府机关也从特拉维夫迁来。约旦占领了旧城。中间设置了无人地带,一般人被严格禁止出入其间。 通过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认识到:1.应力避持久战,打好进行战争的基础;2.阿拉伯世界是自己的敌人,应坚持和大国合作,谋求它们的支持;3.作战上应重视奇袭和机动。1947年末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68万,阿拉伯人为300万[① 原文如此,疑为130万人之误。—译者],以色列军队开战时为3万,五个月后增加到约10万,由一支主要是装备轻武器的军队发展为装备和能够有效运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的军队。以色列还基本建立起一套动员体制,可把总人口的13%吸收到军队中来。整个战争期间,人员的伤亡是相当大的:以方亡6,000人,伤1.5万人,阿方亡1.5万人,伤2.5万人。尤其是以军,从1948年7月的第二次停火到1949年1月7日,军民共死亡2,133人。 二、 “哈加纳”在战火中成长 1948年5月开战时,以色列军的前身“哈加纳”以定员100人左右的连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从未超过这个数字。各连自己携带补给品,主要装备是轻武器。在1948年10月的进攻中,第一次展开了集中指挥4个旅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作战指挥也具有分权的性质,旅的战斗一般授权给营长指挥。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根据经验确立了一条原则:总部只交代作战目的,细节由各级指挥宫决定。另外,在这次战争中指挥官取得成功的一个共同因素是,他们都具有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他们体会到:谨小慎微的战术往往与失败联系在一起;利用阿拉伯军队的脆弱性大胆地战斗,往往会收到超出预料的战果。其典型人物是“派尔马契”的伊加尔·阿隆上校。阿隆上校在北加利利的“伊夫塔”作战行动中虽然失败了,但却在“丹尼”作战行动(48年7月9日-18日)中取得了胜利。后来的达扬将军当时作为营长参加了战斗。他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冲入敌阵,分割了阿军阵地。第三次是“约阿夫”作战行动。阿隆作为指挥4个旅的支队长(师长)使作战取得了胜利。 “派尔马契”的作战指导的特点(阿隆上校的指挥具有代表性)是:进攻时不留预备队;翼侧不加掩护;集中兵力于决胜点。这和已往的军事常识很不相同。指挥官总是站在第一线上, 口里喊着“跟我来”,冲在前面。 “派尔马契”的这种精神,导致以色列军队中军官的阵亡数高于其他军队一倍。在1949年4月的“纳赫肖恩”作战行动中, “派尔马契”的哈雷尔旅决定撤退时,奉命掩护撤退的一个连长发出了那句有名的命令——“士兵全部撤退,指挥人员全部留下担任掩护!”这个连的指挥人员,除1名班长外,其余的3名排长和8名班长全都阵亡,而士兵们却安全地撤退了。这种“派尔马契”精神,后来经常在军官的训练课程中受到引用。 1948年5月阿军发动进攻时,以色列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付阿军的炮兵、坦克上的优势。当时,以军采用了游击战术。这是“派尔马契”的创始人伊扎克·萨德的思想。他们灵活地运用所熟悉的地形,在夜间采取游击行动,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战术指挥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胜过以机械呆板的方法展开的数量占优势的敌之火力。可以说,游击战术就是利德尔·哈特[ ① 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他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又译为“非直接行动”或“间接靠近”战略理论),主张避免和敌人进行决战,而是采取一切手段破坏敌防御能力,然后迫其投降。——译者注。松鼠妖注:这解释也忒土了点,本站有该书,推荐阅读http://www.warstudy.com/theory/modern/indirect_route/index.xml]的间接路线战略。以军之所以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主张采取间接路线战略,是因为他们的正面进攻未获成功。以军对通往耶路撒冷的拉特伦的约旦警察据点连续发起了五次正面进攻,均遭失败,阵亡者达到700人。这个数字和六天战争中的阵亡数字相差无几。本·古里安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性格主张正面进攻;而“派尔马契”始终是采取奇袭和迂回,并取得了战果。 步兵旅可以迅速编成并用于作战,而飞行员、坦克手、水兵却很难作到。尽管如此,1948年7月以前,以色列创建了坦克营、空军、海军。海、空军的技术人员由来自海外的移民担任,炮手、坦克手大部分是曾经在苏联陆军中服过兵役的移民。1948年时,飞行员由美、英、加拿大空军的退伍军人担任;在运用上来制定任何战术原则,一次只能使用几架飞机,不具备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的能力,多是用于对阿军后方进行轰炸。但是,建立空军的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1948年 5月29日,空军首次执行了战斗任务。 4架“麦塞施密特”式飞机攻击了沿海岸公路前进的埃军纵队,虽然未对埃军造成什么损失,却阻止了他们的前进。以后埃军钻进战壕,再也未敢前进一步。由于埃军不知道以色列已经有了飞机,因此以空军在战术上取得了奇袭的效果。 1948年7月14日,以色列的1架B-17飞机轰炸了开罗,尽管埃及的损失是轻微的,但从那以后埃及空军就停止了对特拉维夫的轰炸。以色列在空袭开罗之后,又轰炸了安曼、大马士革等城市。由于双方都没有雷达进行有效的警戒和探测,所以无法拦阻对方的飞机。以色列空军在“约阿夫”作战行动前夕,将阿里什基地的埃及飞机炸毁在地面 上,掌握了制空权。另外,还执行了侦察任务和实施了直接航空火力支援。以色列空军的飞行员的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1949年 1月他们同英国空军的5架战斗机交战,表现出娴熟的战技。就这样,以色列军队从实战中认识到了空军的作用,后来愈加重视空军的建设。 以色列海军在战争期间几乎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的所谓舰队只不过是在仅有的几艘陈旧的货船上临时安装了老式的65毫米野战炮。它虽然也采购了登陆舟艇和巡逻艇,但直到1948年冬季还没有到货。以色列海军是由美国的犹太志愿人员指挥的,它除了参加“约阿夫”行动和“霍雷夫”行动中的封锁加沙港作战并取得了战果外,未实施其他值得一提的作战行动。 三,国防军的解体和新国防军的建立 1949年夏,以色列战时征集的8万名官兵大部分复员了,陆军实际上已经瓦解。军人不愿留在军队,军队的核心——军官团也解散了,他们四处寻找工作,以便能作为一般市民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军官团解散的原因在于他们对1936年阿拉伯人暴动以来的战争已经感到厌倦,以及军内存在着派系之争。在巴勒斯坦战争中起了最重要作用的 “派尔马契”军官的大部分属于左翼的统一工人党,而本·古里安总理兼国防部长属于以色列工党。后者握有决定性的统治权。战争期间, “派尔马契”军官受到了优待;战后,政治上的考虑被摆在了前面。1949年1月“霍雷夫”行动结束后,以色列国会进行了第一次总选举。属于社会民主党性质的以色列工党占据了120个席位中的46席,从而成为第一大党。统一工人党占据19席。以色列工党和统一工人党彼此间成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本·古里安总理为了消除“派尔马契”在军内的影响,开始了无情的斗争。他指定“派尔马契”的3个旅为首批复员部队。和其他旅不同的是,“派尔马契”旅的全体士兵都不得不离开部队,军官也都大部分辞去了职务。 4名司令官中的2名和12名旅长中的6名都离开了陆军。和统一工人党有联系的下级军官多被限制担任训练和参谋职务,几乎没有人担任战斗部队的指挥官。 军队中的高级司令官被战时在英国受过训练的军官和以色列工党党员所垄断。本·古里安想建设一支英国式的军队,他认为“派尔马契”那套战术通常是不适于进行大规模作战的。 巴勒斯坦战争以后,奠定陆军基础的是不属于上述任何集团的人。其中之一便是伊加尔·亚丁。1949年11月,他作为亚科夫·多利的后任,担任了总参谋长。战争期间他曾经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辅助领导能力不强和健康情况不佳的多利进行工作,实际上代行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总参谋长亚丁着手重新研究战略一级的军事问题。哈依姆·拉斯科夫负责研究编制体制和战术问题。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国防所需的庞大要求和有限的资源相适应;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定陆军战斗部队的编制体制和作战思想。1949年停战以后,以色列领土缺乏纵深,边境地形平坦,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卢德国际机场处于阿拉伯国家的炮火射程之内,南部埃拉特港在防御上也非常脆弱。如果受到阿拉伯国家的突然袭击,国家有被拦腰切断的危险。因此,对以色列军队来说,使部队长期保持高度的机动力以便迅速转入战斗态势,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1949年--1950年时以色列的人口不足百万,建立动员体制已成为紧迫的问题。 四、总参谋部的建立 1948年时的以色列陆军指挥机构,战后几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个指挥机构的特点,是总参谋部统一控制陆、海、空所有兵种。在以色列,海、空军都还未发展成为完备的军种,它们的军官在总参谋部工作时,以个人身份活动此以代表本部队活动更多。由于没有总司令这个职位,总参谋长就成了指挥陆、海、空整个部队的唯一的行政首长。历届总参谋长的职位均由陆军担任。通常还设副总参谋长,担任总参谋长的副手。 总参谋长是统辖总参谋部的首长。总参谋部的常任成员是空军、海军、装甲兵部队的司令和北部、中部、南部各军区的司令。总参谋部通过总参谋长同内阁的政治首长联系。军队的一切事宜均由总参谋长对国防部长负责。空军和海军被称作“部队”而非军种,正式名称是“海上部队”,和“航空部队”海、空部队司令要向总参谋长提出报告,他们有自己的行政部门负责处理军务问题。 总参谋部负责监督许多业务部和兵种司令部。其中最重要的是装甲兵司令部。该部由1名将级军官指挥,负责坦克和机械化步兵部队的训练、作战运用及战术原则的研究和制定。总参谋部通过各业务部和兵种司令部的工作网来管理军队。各部都有其专业参谋,由各自的首长领导,并向总参谋部报告工作。这样,总参谋部就通过两个不同的系统管理全军的每一部门,一个是指挥系统(军区、师、旅各级司令部);另一个是由总参谋部各部监督的业务指导系统。但情报部没有专门的管辖部门。情报部部长向全军各部队派遣情报军官,对直接监督情报部队负有责任。这种双重的管理系统在各国现代化的军队里都是相同的,它的目的在于将各种不同的业务和统一的指挥机构结合起来。 以色列没有最高统帅或总司令一类职务。内阁具有最高统帅的权限。实际上这项权限已被委任给国防部长,他对军事科研、军工生产、军需品采购、财务计划、国防预算的编制等负责。国防部与国防军的业务分工原则上是明确的。国防部担任行政领导和技术支援,国防军负责编制、训练、士气,尤其是军事作战计划的拟定和实施等军事业务,但是由于国防部长处于军队最高统帅的位置上,所圮(他也有权过问所有的军队事务,包括那些纯专业性事务在内。在50年代曾发生两次关于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管辖权的争论。 五、建立预备役制度 1949年时以色列人口是100万,难以维持独立战争期间曾一度达到过的10万兵力。一个100万人口的国家平时维持常备军的数量不能超过3万。因此,以色列不能象一些军事专家所主张的那样,而只能是战斗部队的大部分成员以部分时间服役。伊加尔·亚丁的研究小组对两种民兵部队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哈加纳希什”(Haganah HISH),它是一个将部分时间服役的士兵编入战斗部队的组织;另——种是瑞士的民兵组织,它由担任乡土防卫的地方警卫部队和担任普通兵役义务的预备役军人组成。亚丁研究小组建立了兼有“哈加纳希什”和瑞士民兵两种因素的预备役制度。1952年12月,以色列国防军在新的预备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以色列国防军是建立在三重结构上的,它包括:职业军官和专业士官干部、大量征集的士兵、经过训练的民间预备役人员。以色列预备役军人一经动员就能立即加入自己的作战部队,它不是为加强常备军而组织的单纯的兵员储备集团。以色列军队体制的独特点在于它的预备役部队是国防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常备军的附属品。常备军平时的主要任务是向国防军的预备役部队提供训练有素的骨干。很明显,预备役军人是国防军的主力,以色列国防最终依赖于预备役组织。预备役军人往往士气不高,但以色列国防军不存在这个问题。 以少数的常备军很难作到保卫边境和进行大规模作战训练两不误。因此,必须建立地区性防御部队,使它在预备役部队动员之际阻止敌人入侵。“哈加纳”的乡土警卫部队“希姆”(Him)未经大的变动而被采用了。就是说,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年龄大的或不适于在野战部队服役的男子以及多数妇女,都在他们自己推选的领导人之下编成了地区防御队。有关训练,武器的分发与储存,与在该地区作战的部队的协调等,都一一作出计划。当发现敌人入侵时,地区防御队立即进入居住区周围的防御阵地。由于有计划地执行了在边境附近建设集体农垦点和合作社的政策,这些地区的警卫队便成了防止阿拉伯人入侵的有效防波堤。地区防御队的第二项任务是警卫自己的居住区防止越境的渗透者。但是,从50年代出现越境渗透者以后,安全问题就成为最紧迫的问题。它所产生的后果影响很大,成为以色列国防军发生变化和1956年苏伊土运河战争爆发的一个原因。 预备役制度解决了关于人力资源的问题。但是,预备役部队能否象计划的那样作为第一线战斗部队完成任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长时间征召义务兵服役(2—3年)和对退役后的士兵仍不断施以预备役训练的力法。1949年的兵役法规定;男性预备役军人每年返回部队服役31天,直至39岁为止;以后每年返回部队服役14天,直至55岁为止。另外这些预备役军人每月还要再返回1天。军官和军士每年返回部队的时间更长。这正如伊加尔·亚丁所说的:“每个公民都是一年有11个月休假的士兵。”当1950—1951年预备役制度最后确定时,预备役旅都是由动员的居民组成的。从那以后,预备役军官有的就任营长,有的甚至就任旅长。在六天战争中,甚至出了一个名叫阿弗拉罕·约菲的预备役师师长。 六、兵役制和军官教育 以色列公民年满18岁者,无论男女均有服兵役的义务。他们经过各国军队通常都采用的医学、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检查后才能入伍。对所有新兵,包括将在海、空军服役的在内,都要进行基本训练。对身体条件较差的新兵施以时间较短、内容较易的课程,使他们能担任非战斗任务。基本训练也同时用来作为选拔未来军官、军士的过滤手段。成绩优秀者虽然要在野战部队短时期地充当普通士兵,但他们都被注明准备接受班长课程的训练。更优秀者则被定为军官候选人。班长候选人以下士军衔在野战部队服役几个月;军官候选人则前往军官训练班(以“派尔马契”的排长训练班为基础)接受以色列国防军特有的训练。在军官训练班里陆、海、空三军所学课程是相同的,重视指挥统率、地图判读、武器训练等军事知识的提高,也重视社会教育。这继承了“派尔马契”的传统。关于指挥统率问题,初级军官训练班侧重培养解决战术问题的主动性和率领部下的领导能力,而具体指挥方法由部队实施的教育训练解决。关于战术问题,重视对实战有用的教育,特别要求具有临机应变地处置问题的能力。关于战斗中的指挥方式,重视指挥官亲临第一线。他们认为,部队士兵在敌火力下是不愿按命令行动的,指挥官通过亲临第一线可以“推动”部下前进。知道了这一点,也就有大胆的办法解决其他方法所难以解决的战术问题。指挥官的统率能力——通过他本人的以身作则率领不愿按命令行动的士兵前进的能力,是军官训练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派尔马契”当年的理想。 新任命的步兵军官,在训练结束后立即被分配到部队中去,而技术性较强兵种的军官则首先被送到空军、装甲兵和其他兵种所办的专业训练班去。海军和空军飞行员从开始就受另外的训练。更高一级的训练教育有营长训练班。这是向中校乃至更高军衔晋升的关口。50年代中期,曾划分成营长课程、连长初级课程和高级参谋课程。通过高级参谋课程是成为上校以及更高级军官的必要条件。另外,还一度开办过“战争学院”(War College),但经过几年的试办后,于1967年撤销了。代之的是,以色列军官有充分的机会到地方大学就读。 巴勒斯坦战争对以色列来说是推进军队现代化的起点。战后,以色列国防军的基础形成了。从作战思想看,由于吸取了持久战的痛苦教训,而产生了“速决战理论”。建立和运用适应打短期速决战的军事思想,已成为以色列军队作战思想的核心部分。 1948—49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军队战斗序列 以色列军队战斗序列 国防部长 戴维·本·古里安 国防部副部长 以色列·加利利 总参谋长 亚科夫·多里少将 副总参谋长(作战) 伊加尔·亚丁上校(准将) 北部军区司令 摩西·卡梅尔上校(准将) 中部军区司令 丹·埃文准将 东部军区司令(耶路撒冷) 戴维·马卡斯上校<准将) 南部军区司令 伊加尔·阿隆上校(准将) “派尔马契”旅 伊加尔·阿隆上校(准将) 伊夫塔旅(属“派尔马契”) 什穆埃·科恩上校 哈雷尔旅(属“派尔马契”) 伊扎克·拉宾上校 内格夫旅(属“派尔马契”) 内厄姆·萨里格上校 第1旅——戈兰尼旅 内厄姆··戈兰上校 第2旅——卡梅尔旅 摩西·卡梅尔上校 第3旅——亚历山德罗尼旅 本·蔡恩·济夫上校 第4旅——基里亚蒂 迈克尔·本扎尔上校 旅第5旅——吉瓦蒂旅 希门·阿维丹上校 第6旅一埃齐翁旅 戴维·沙提尔上校 摩西·达扬少校(上校) 第7旅——(机械化 旅) 本杰明·敦凯曼上校 第8旅——(装甲旅) 伊扎克·萨德准将 第9旅——奥迪德旅 乌里·约菲上校 空军司令 阿隆·雷梅兹准将 海军司令 纳赫曼·舒尔曼准将 什洛莫·沙米尔准将 阿拉伯军队战斗序列 阿拉伯军队总司令 阿卜杜拉国王(外约旦) 阿拉伯军队副总司令 努尔丁·马赫穆德少将(伊拉克) 阿拉伯解放军 监察官 塔哈·阿勒·哈希米少将 野战军司令 法齐·考克吉 加利利地区队 亚穆克营 希钦营 黎巴嫩营 侯赛因莒 库德尔营 埃那丁营 雅法守备队 阿克守备队 加沙守备队 阿拉伯救世军司令 阿卜杜勒·卡德尔·侯赛尼 黎巴嫩军队 国防部长 马基德·阿斯兰 叙利亚军队 国防部长 艾哈迈德·沙拉哈提 总参谋长 阿卜杜拉·阿托夫少将 第1旅 阿卜杜拉·瓦哈布·哈基姆上校 第2旅 卡瓦斯上校 第3旅 萨米·希纳维上校 阿拉伯军团(外约旦) 总参谋长 约翰·格拉布少将 第1旅 N.O.拉什准将 第2旅 J.O.M.艾什顿上校 耶路撒冷守备队 阿卜杜拉·埃勒·泰尔上校 伊拉克军队 国防部长 沙凯尔·瓦迪 总参谋长 萨莱卜·塞卜·贾布里 野战军司令 努尔丁·马赫穆德少将 第1旅 纳吉布·鲁比希上校 第3旅 第4旅 萨莱赫·扎基·陶菲克上校 纳布卢斯守备队 拉菲克·阿莱夫上校 空军司令 萨米·法塔赫中将 埃及军队 总参谋长 穆罕默德·海达尔少将 野战军司令 艾哈迈德·阿里·马瓦维少将 艾哈迈德·富阿德·萨代克少将 第1旅 穆罕默德·纳吉布准将 第2旅 马赫穆德·法赫米·奈马塔准将 第4旅 陶菲克·拉德万准将 法卢贾守备队 萨伊德·塔哈上校 志愿军 艾哈迈德·阿卜杜勒·阿齐兹上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