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人们使用过的和未使用过的各种武器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军事装备] → [转帖]设计师谈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2728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转帖]设计师谈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军事装备]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转帖]设计师谈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研制背景篇 

  “红箭”-9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自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后,近几年频频在国际性展览会上展出。不久前,记者有幸与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杨春铭取得联系,就“红箭”-9系列进行了独家专访。杨副总曾参与过“红箭”-9从型号论证到设计定型的全过程,应该说是该型号的权威见证人。


  记者:自1999年参加国庆阅兵后,“红箭”-9反坦克导弹曾先后多次在国际性展览会上抛头露面,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比如2000年的马来西亚第七届亚洲防务展和2001年的阿联酋阿布扎比防务展等。“红箭”-9属于我国新近研制出来的型号,也打算寻求国外市场吗? 

  杨:是的,“红箭”-9外贸型号叫“红箭”-9A,是研制单位与北方公司于2002年确定开发的。国内装备的“红箭”-9是针对我国特点和具体要求而设计的,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直接用于外销。各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装备体制,他们对我们的轮式底盘或许不感兴趣,要求用他们自己的轻型轮式底盘,载弹量也不一定要求很多,而我们现在的载弹量很大(12枚导弹),国外客户认为在一次战斗中携带这么大的载弹量不可能用完。另外成本方面也要求低一些。概括起来讲,国外客户大致有三条要求:底盘轻、武器装备组成简单和成本低,最主要是希望能将导弹发射装置装在他们自己的轮式底盘上。根据市场需求,北方公司认为应当开发一款新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我们的“红箭”-8在国外的口碑很好,这使得“红箭”-9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记者:外贸型号与国内装备的红箭-9有什么区别? 

  杨:外贸型号与国内装备的最大区别是制导体制的变化。“红箭”-9采用的是激光传输指令,“红箭”-9A改成了毫米波传输指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将“红箭”-9A装在南京依维柯4 x 4轮式底盘上,2003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兵总组织的外贸鉴定试验,接下来准备进行外贸鉴定,之后就可销往国外了。 

  记者:“红箭”-9也有4 x 4的轮式底盘,为什么选用南京依维柯的底盘? 

  杨:南京依维柯的底盘比较轻,只有2~3吨重,比较符合国外客户轻型底盘的要求;而“红箭”-9的底盘比较重,整车下来大约13吨重,不太适合外贸要求。 

  记者:我们当初研制“红箭”-9的出发点是什么? 

  杨:从我国导弹领域来看,反坦克导弹与国外的差距是比较小的,目前装备水平与国外基本一致,研制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差距也不大。这一方面是广大科研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使用部门非常重视,使用部门从提战技指标到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跟踪,一直做得比较好。八十年代中期“红箭”-8将要定型的时候,使用部门就已经考虑到下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问题,而且提出了较先进的战技指标,当时的要求是我们应该有一种反坦克导弹能对付2000年左右国外出现的主战坦克。“红箭”-8当时虽然属于二代反坦克导弹,性能也比较先进,但到2000年的时候性能可能就要落伍,因此,使用部门提出了研发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的要求。 

  新一代反坦克导弹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论证,并进行大量的技术储备,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立项研制,最后到1999年正式公开露面。现在大量报道称其为“红箭”-9。该弹采用的新技术比较多,一般而言,研制一种新武器,其继承性的东西应该占到70%左右,新技术的应用占30%比较适宜。而“红箭”-9采用的新技术较多。首先弹体是新的,其次是先进的战斗部,第三是制导体方式成了电视测角、激光传输指令,同时又加装了夜瞄装置,其它如自动装填等。因此研制周期稍长一些。 

  记者:“红箭”-8后来发展的一系列改型,是不是采用了“红箭”-9的一些成熟技术? 

  杨:“红箭”-8改型相当多,其中有不少是用于外贸的,像“红箭”-8L,它是“红箭”-8的缩小版。至于是否采用了“红箭”-9的技术,这个当然有,像“红箭”-9的电视测角仪,后来“红箭”-8改型,包括“红箭”-73改型都采用了。当然有些技术是无法改的,像制导方式,“红箭”-8系列始终采用有线传输指令制导,如果要改成激光指令制导的话,整个导弹都得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新研制一种导弹没什么区别。 

  记者:“红箭”-8为什么要搞缩小版的“红箭"-8L? 

  杨:对,这主要是因为“红箭”-8的发射装置比较重,近90千克(其中下架重68千克),两个人携带都比较困难,如果改成轻型就便于步兵携带。经过改进后,“红箭”-8L的发射装置已经很轻了,仅有22.5千克。目前大多数国家对步兵单兵武器重量限制非常严,因为战场上单兵要携带的东西太多,如果不减重的话,单兵将不堪重负。 

  记者:“红箭”-9在研制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唯,最后又是如何克服的? 

  杨:至少有4大技术难题,从1991~1992年开始解决这些难题,一直到1995年下半年才攻克,像制导技术,电视测角等。 

  记者:一般而言,反坦克导弹定型要进行一系列试验,像热带、寒区试验等,能否就这方面详细谈谈? 

  杨:在研制过程中,通常要做技术考核试验,像冲击、振动、电磁兼容问题等。在做导弹飞行试验的过程中,一开始并不考虑热带和寒区问题,主要是考虑常温问题,这之后再考虑高低温问题,当然在设计上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高低温问题。因为高低温对导弹有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低温。鉴定试验是研制部门对武器系统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考核武器系统是否全面满足战技指标要求;再后来是国家靶场定型试验,由使用部门进行全面的考核,国家靶场有高低温试验室,可进行高低温试验。通过后,进行部队寒区试验和部队热区试验,在实际环境下考核高低温方面的能力。 

  记者:具体测试哪些性能? 

  杨:像射程、威力、精度、命中率、机动性能、反应时间、技术射速、装填等。一般来说,部队最初提出的战技指标都要考核,有些考核也可通过仿真来完成,因为导弹打靶数量毕竟有限。 

  记者:打靶试验一般要发射多少枚导弹? 

  杨:在我们自己进行的技术考核试验中,一般要打100多发导弹。这要根据各种型号具体而论,有些部件通过仿真试验根本考核不出来,必须经过实弹打靶才能暴露问题。由于打靶数量较高,所以必须要有大量的科研经费做保障才行。 

  记者:“红箭”-9研制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杨:这类故事比较多,像为了记录飞行过程中的一些数据,弹上装有记录装置,就跟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在试验的过程中,导弹一般不装战斗部,战斗部的位置正好可放记录装置。导弹打出去以后,记录装置(一个比较重的铁疙瘩)掉到地面上后很难找,有时钻入地下更难找,深时达2米,挖好久才能挖出来,有时掉到麦地里让人找得也够呛。每次导弹打出去后,所有的人都去找这个“黑匣子”,包括总师也去找。有时遇到麦子成熟的时候,弄得满身都是麦穗上的那种脏东西,回来后洗都洗不掉。有一次“黑匣子”掉到水里了,我们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同志喝了几口烧酒下去捞。有一次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个人被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就是要找的“黑匣子”。不过试验场里有些人比较有经验,能用耳朵听出导弹落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就直接到那个地方去找,八九不离十,准得很。更有意思的是,一次半夜打弹后,我们大伙都去找,路过农民的西瓜地时,守西瓜地的农民见我们人多,吓得不敢出来,把我们当成打劫的了。 

  除“黑匣子”外,试验中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比方说有一次,导弹打出去后不知什么原因转变航线往回飞,吓得大伙都趴在地上不敢动,还好飞行到中途导弹掉到地上了。还有一次,起飞发动机没有点着,但飞行发动机点着了,结果导弹飞出去了,当时大伙都感到意外,因为安全保险装置没有起作用,正常情况下,起飞发动机没有点火飞行发动机是不应该点着的,后来就对整套安全装置进行了重新设计。另外一次有意思的是,现场总指挥开始读发射倒计时,“5、4、3”,然后说了个“取消”,但射手很紧张,没听见,自己在心里跟着读“5、4、3、2、1”,一按发射按钮将导弹发射出去了,当时大伙都愣了,明明是取消,导弹怎么发射出去了?

性能篇 

  记者:请杨副总谈谈“红箭”-9A的特点和具体的性能指标, 比如飞行速度、破甲能力等。 

  杨:“红箭”-9A导弹的性能与“红箭”-9区别不大,主要是制导方式由原来的激光传输指令改成了毫米波传输指令。其他性能,像5000米的最大射程、320毫米/68*的动破甲威力等都与“红箭”-9基本相当。 

  记者:毫米波传输指令制导相比激光传输指令制导,有什么优点? 

  杨:毫米波传输指令的好处是抗干扰能力强,而激光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一些干扰,比方说发动机的烟雾,不良天候(像大雨、雾、沙尘),特别是波长较短的激光更容易受干扰。 

  记者:“红箭”-9为什么选用激光指令制导? 

  杨:当初采用激光指令制导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红箭”—8的有线指令制导,为什么要取消导线呢?因为导线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在发射当中有时会出现断线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像被树枝挂断,由于产品质量不高或存储期过长导致断线等。最主要的是,导线影响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因为导弹速度太快就容易造成断线。另外,有线制导对发动机的设计也有影响,必须保证发动机不能烧蚀导线。如果取消导线的话,导弹设计上就比较方便。 

  记者:俄罗斯的“短号”采用的是激光驾束制导,而我国的“红箭”-9采用的是激光指令制导,两者有何区别? 

  杨:激光传输指令制导的武器系统比较复杂,弹上有光标、激光接收器,地面上有激光发射机、电子制导箱,如果是激光驾束的话,弹上只需要激光接收机,光源就省掉了,地面的电子制导箱、测角仪也不需要了,武器比较简单。 

  记者:“红箭”-9仍采用“三点法导引”,是不是不具备攻顶能力?因为采用三点法导引时,射手必须一直使导弹航线处于瞄准线上。 

  杨:“红箭”-9是直瞄,主要是攻击坦克前甲或侧甲,不具备攻顶能力。你说的三点法导引可以实现攻顶,这时就需要将弹道抬高,增加一个近炸引信。当导弹飞临坦克时,引信先探测到目标,然后给出一个起爆信号引爆战斗部,这时导弹可选择两种方式攻顶,一种是向下俯冲攻击顶装甲,另一种是选择一种特殊的战斗部,即爆炸后战斗部的射流不是朝前面而是朝向下方的坦克顶部,同样可以实现攻顶。 

  记者:“红箭”-9采用的是电视测角仪,而“红箭”-8采用的是红外测角仪,两者有什么区别? 

  杨:两者工作原理都一样。(杨总带领记者来到“红箭”-9全尺寸导弹模型前开始现场解说)反坦克导弹尾部装有发光的光源,在飞行的过程中散发的亮光被红外测角仪或电视测角仪捕捉,然后测角仪测出导弹的偏差,武器系统自动调整导弹航线与瞄准线一致,直至命中目标。电视测角仪相比红外测角仪而言,精度要高一些,抗干扰能力也要强一些。我国后来的“红箭”-8改型,包括“红箭”-73的一些改型,都换装了电视测角仪。 
  

  记者:“红箭”9的破甲厚度达到了1200毫米,这样的厚度应该能把德国“豹”2、美国M1A1和日本90式的前装甲击穿吧?如此大的破甲厚度是靠什么手段实现的?是不是和飞行速度、战斗部及装药等有关系? 

  杨:“红箭”9最初的战技指标中要求,破甲厚度是1100毫米,这指的是静破甲,即垂直命中靶板的破甲深度。但根据实际打靶结果来看,一般达到1200—1300毫米。后来战技指标又改为对付倾斜装甲,因为现在坦克前装甲都有一个倾斜角度,一般为65‘~68’。“红箭”-9对付倾斜装甲的破甲厚度为320毫米/68‘,如果换算成静破甲厚度的话肯定不是1100毫米(当然不能直接换算,1100毫米对应的应该是417毫米/68*)。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破甲弹命中坦克倾斜的前装甲时有一个能量损失其次是,在实际做试验的时候,没有那么厚的靶板(像400毫米的),一般是采取几块钢板叠加在一起,拼接的时候中间有一些缝隙,也会导致一些能量损失。“红箭”-9的破甲能力对付欧美国家的主战坦克前装甲肯定没有问题,即使射流不射穿装甲,就凭“红箭”-9巨大的装药量,坦克内的乘员也承受不了,因为爆轰后的震动实在太大。破甲能力跟装药量、弹径有较大的关系,与飞行速度关系不太大,因为射流的速度太快,每秒达1000多米,而弹速每秒只有一二百米。以前的“红箭”-73、“红箭”-8的弹径为120毫米,到“红箭”-9时达到152毫米,这个弹径已经与世界上先进反坦克导弹弹径基本一致了,像“陶”式也为152毫米。不过美国机载发射的“海尔法”的弹径已达到了170毫米。 

  记者:破甲弹射流在装甲板上留下的孔径与导弹弹径、装药量、探杆的粗细有没有关系? 

  杨:没有必然联系。 

  记者:“红箭”-9的布局与“红箭”-8的布局有所不同,像弹翼,“红箭”-8为卷曲形的,而“红箭”-9为近似长方形的,这是为什么? 

  杨:“红箭”-8为旋转弹,而“红箭”-9已经是倾斜稳定导弹,两者的控制方式不一样。“红箭”-8弹尾有矢量控制舵,每旋转一周控制一下,这与欧洲的“霍特”一样。而“红箭”-9类似于美国的“陶”式,为不旋转弹。不旋转弹的优点是便于以后的发展,如可以加导引头,而旋转弹不好加导引头,因为导弹旋转时导引头图像处理器处理图像相当困难,当初在研制“红箭”-9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研制上有一定难度,费了很大力气才攻破这一难题。现在回过头来看,采用不旋转弹对我们今后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大有好处,为后续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记者:“红箭”-9相比“红箭”-8E的4000米射程增加了1000米,导致射程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杨:“红箭”-9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保证5000米的射程,首先从设计上保证它有这个射程,具体表现在弹径大了,弹长了,发动相推力也增大了。“红箭”-9采用两台发动机,一台助推火箭发动机和一台续航发动机,而“红箭”-8只有一个发动机,“红箭”-8先发射那一段在发射筒内,靠高低压室将其推出,后坐力较大,所以“红箭”-8筒子后面很粗,发射出去后弹上发动机再点火续航。而“红箭”-9为火箭式发射,后坐力比较小,即在发射筒内时火箭发动机点火燃烧,将导弹发射出去,然后弹上续航发动机点火。由于后坐力较大,“红箭”-8在挂装直升机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后坐力大对直升机有一定影响,而直升机发射时发射筒又不能抛下,以免伤害地面上的己方人员,所以发射筒要留在发射架上,解决的措施有:减少高低压室的装药,降低初速,解决导弹控制方面的问题等。对“红箭”-9来说机载发射与车载发射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已经为火箭式发射,后坐力较小。 

  记者:“红箭”-9的射程为100~5000米,是不是说对100米以内的和5000米以外的目标就无能为力了? 

  杨:这是一个设计上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之初就保证在100~5000米内能击中目标,在此范围外还能攻击目标,只是命中率可能要降低。对100米以内目标的命中率较低,是因为导弹出筒后有一个初始扰动,只有等到飞行稳定以后,才能保证高的命中率。 

  对5000米以外的目标也能打,虽然说设计的最大射程为5000米,但这是保证在最坏的情况、在一定的命中精度条件下达到这个值,而在一般情况下导弹射程可达到5100米、5200米或5500米,甚至5800米,只是这个射程上的命中精度不能保证。另外还与部件有关,像舵机,它里面有气瓶,气瓶内有气体,在设计时我什僦保证在极限情况下(零下40度)可工作到射程5000米,如果是超过了这个极限,比方说零下42度,那就不能保证5000米,气体有可能提前消耗完,如果没有达到极限,就像一般正常气温下,瓶内的气体就可能工作到5500米的射程。还有可能是新弹,气瓶的压力非常高,这样气体就多,如果是旧弹,气瓶的压力泄了一点,也会对射程有所影响。 

  记者:我们《兵工科技》曾经登过一张“红箭”-8发射的图片,发动机喷出的火焰清晰可见,于是有读者就来信问,为什么发动机的火焰没有将导线烧掉? 

  杨:是这样,“红箭”-8是旋转弹,发动机喷出的火焰是直向后的,而抛出的导线随导弹的旋转呈螺旋状散开,刚好在火焰一定距离外,火焰烧不着。
  

  记者:“红箭”-9在战场上是如何使用的?比如如何发现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打击等。 

  杨:“红箭”-9导弹发射车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备指挥车作战,如果是一个连,就可配连指挥车,指挥车可发现目标,同时单独的导弹发射车本身也可以发现目标。导弹发射车前面有车长,车长配备有车长镜,可搜索发现目标、测距,然后通过车内电台告诉射手。射手操纵的发射装置也有一个显示器,与车长的显示器相连,可显示车长显示器一上的内容。射手听车长的指挥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根据电视测角仪所测数据修正弹道,直至导弹命中目标。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大多作战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射手只需始终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即可。在操纵过程中,射手的眼睛贴在瞄准具上,右手握住操纵杆,通过左右前后摇动操纵杆使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左手压发射按钮,整个过程相当简单。我没有实车发射过导弹,但我在训练器上一打一个准。如果让你去,虽然你没有打过,只要在训练器上训练上半小时,如果你上实车打弹,我估计有50%以上的命中率。 

  记者:射于是不是先在模拟器上训练后再上实车打弹? 

  杨: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两个模拟器,一个供初级训练,一个供高级训练。 

  记者:在颠簸的地形上射手操纵发射装置是不是很困难? 

  杨:“红箭”-9发射车不能在行进中发射,这与坦克不一样,装备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坦克可在行进间射击,“红箭”-9只能在停下来后发射。当然机载的可以飞行中发射,因为直升机始终在飞,但必须带稳瞄装置。而车载没有加稳瞄装置,射击时车辆必须停止,不过发动机可以不停。 

  记者:“红箭”一日有单兵便携式,射手不仅要操纵发射,事先观察是不是也由射手完成,因为这时没有车长? 

  杨:是的,观察与发射都由射手完成,发射装置上有两个旋钮,一个是调节高低,一个调节方位,测目标通过红外测角仪来完成。携带时一般是3人小组,一人扛弹,一人扛上架,一人扛下架。 

  记者:“红箭”-9的弹体是怎样固定在发射筒里? 

  杨:弹和筒是固定在一起的,发射筒里面有连接装置,弹上的机械和电气都被锁定。 

  记者:打一发弹用一个发射筒,是不是很浪费(笑)? 

  杨:发射筒成本低,贵在导弹。另外,发射筒既可作为发射筒,又可以作为平时的包装筒,一筒两用。 

  记者:“红箭”-9目前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杨:从射程、机动能力、威力、自动装填能力讲,“红箭”-9都不错,其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装备的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当然在研的不算。从现役装备来看,“陶”式、“霍特”、“短号”三者的射程分别为3750米、4000米、5500米,只有“短号”的射程超过“红箭”-9;就威力而言,就算静破甲1100毫米的话,“红箭”-9也比它们强;在射速、飞行速度上“红箭”-9也不差,而且“红箭”-9具备行进间自动装填能力,这是其他几种产品所不具备的。 

  发展篇 

  记者:攻顶是不是未来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方向之一? 

  杨:坦克历来都比较重视防护能力,现在坦克正面装甲特别厚,而且纷纷采用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但其顶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比较薄弱,故一些反坦克导弹采用了攻顶的方式专打坦克的这种脆弱之处。比如瑞典的“比尔”、美国的“陶”式、“标枪”等反坦克导弹就采用了攻顶的方式。这应该说是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方向之一吧。 

  记者:在制导方式方面,目前光纤制导比较流行,这种制导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制导方式? 

  杨:光纤制导应该是反坦克导弹向精确打击方向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发展光纤制导导弹的国家比较多,现已装备的主要是以色列的“长钉”系列,单兵携带、车载、机载的都有,技术水平较为先进。在研的有欧洲导弹公司的“独眼巨人”,从10-15千米开始发展,现在已经远程化,有60千米射程的,甚至高达100多千米,而且还在发展潜射型,通过潜艇的鱼雷管发射,攻击反潜直升机。美国也在发展光纤制导弹,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光纤制导的好处是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容量大,可传多种信号,并可把图像整个传回来,而普通导线只能传输一般信号。光线制导的另一个好处是,精度不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不像三点法导引,距离越远,误差越大。 

  记者:光纤制导是不是也有断线的可能? 

  杨:也有,早期有线制导断线的情况,光纤也同样存在。 

  记者:为了对付日益加强的装甲防护,反坦克导弹已普遍采用串联战斗部,第一级用于对付附加装甲,第二级用于对付主装甲,未来会不会出现三级或四级串联战斗部的情况? 

  杨:从目前的坦克来看,其装甲厚度已经到了极限,像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战斗全重都高达60余吨,今后不可能再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提高防护能力,否则必将严重影响到其机动性。所以目前带串联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已经足够了,即使打不透装甲,凭着巨大的装药当量,也会让坦克内的乘员丧失战斗能力。我们在做试验的时候,在坦克内放的动物的头部都被震出血,作为人来说,根本受不了。因此,不需要再增加一级或两级战斗部。今后可能对战斗部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像为对付不同的目标而发展多功能战斗部、云爆战斗部、攻顶战斗部,甚至在战斗部内携带致盲剂,或者是在战斗部内携带特殊的东西,打出去后把坦克上的观瞄设备全糊起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记者:未来反坦克导弹是不是会向远程化发展? 

  杨:射程远应该是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目前的战争朝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是说可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然后向敌开火。像美国的“海尔法”,其射程达8000米,这样它就可以在对方防空火炮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外发射,增加了载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毕竟是射程越远越好,我们能打敌人而敌人却打不到我,这当然更好。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近距离作战的概率已经越来越小了,远距离作战是必然趋势。 

  记者:远距离作战可以召唤其他火力打击,不一定要用反坦克导弹? 

  杨:反坦克导弹精度高,而一般的炮弹精度较差,即便是激光半主动制导的末制导炮弹,如“红土地”、“铜斑蛇”等,也有其缺陷,一般在5000~6000米外要有一个照射手,始终照射目标,这样就容易被对方发现,照射手随时会遭到打击,如果照射手被打掉的话,末制导炮弹就不起作用了。而光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并且第一发可用于侦察,将前方观察到的图像传回来,后方的射手就可以对前面的战场环境了如指掌,并发射第二发有选择性地打击目标。比方说前面有敌方军队,本来准备打一辆坦克,通过第一发导弹传回的图像发现敌方指挥车,这样第二发导弹就可直接攻击指挥车。 

  记者:末制导炮弹能不能向后方传输信息? 

  杨:很难实现,因为弹道很高,如果硬要实现这一功能的话,必须加无线电传输,而无线电又很容易受到干扰。 

  记者:甲弹之争由来已久,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未来坦克会不会发展出相应的对抗措施,比如新型材料的装甲、主动防护系统及其他干扰措施等? 

  杨:光电干扰、主动防护措施目前在坦克上已经有装备了,据说俄罗斯的坦克主动防护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其性能究竟怎样,目前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在干扰这方面,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各种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方式都不一样。 

  记者:目前美国正在发展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它不是利用化学射流来穿甲,而是靠高速动能穿甲。您认为这种导弹有发展前途吗? 

  杨:目前的坦克普遍采用反应装甲,这种装甲对反坦克导弹这类破甲弹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但对穿甲弹来说,基本不起作用。而美国在研的这种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其战斗部实际上就是穿甲弹,就像坦克发射的穿甲弹一样,是一个穿甲杆,由于速度快,动能非常大,最后凭借强大的动能去贯穿装甲。导弹的高速飞行来自于大推力发动机的强大推力,发动机在导弹达到一定速度后便脱落,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很细、很长的采用高精度快速响应制导无动力飞行的“穿甲杆”。这么快的速度,这么小的目标,对方很难实施拦截。

(董世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6 14:14:10编辑过]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4-2-5 21:59:39

本主题贴数1,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139.648毫秒